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邱才飞 关贤交 钱银飞 陈 金 邵彩虹 彭春瑞
    2015, 36(10): 1733-17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明红壤旱地花生进行稻草覆盖的最佳时期。通过设定播种后1 d(T1)、出苗后10 d(T2)、始花期(T3)、盛花期(T4)、结荚期(T5)开始覆盖稻草5个处理,以全程无覆盖(CK)为对照,研究覆盖时期对花生产量形成及旱地生态的影响。花生出苗前稻草覆盖会显著降低花生的出苗率,降低产量,而出苗后10 d到结荚期进行稻草覆盖均可以有效的抑制杂草发生,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温度,并有利于减缓花生叶片的衰老,增加后期绿叶数,延长花生叶片的功能,促进根瘤生长,有效的提高花生产量。江西红壤旱地花生稻草覆盖可减少杂草的发生、改善土壤温湿条件,有利于产量形成,适宜的覆盖始期为齐苗后10 d左右,过早或过迟进行覆盖,效果均受影响,甚至会减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谭施北 习金根 贺春萍 吴伟怀 郑肖兰 梁艳琼 李 锐 郑金龙 易克贤
    2015, 36(10): 1738-17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4个不同氮(N)水平对剑麻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剑麻株高、叶长、叶宽和根粗。施氮处理地上部鲜重、含水量、全氮含量和吸氮量均有所增加,但施氮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剑麻地上部和根系吸收的肥料N随着氮水平增加而增加,各处理整株肥料N比例,以示踪法计算为24.2%~32.6%,差减法计算为34.6%~53.1%。不同氮水平下剑麻氮素利用率变化不明显,整株氮素利用率,示踪法计算为20.0%~22.0%,差减法计算为30.0%~35.7%。可见,剑麻吸收的肥料氮低于土壤氮;剑麻的氮素利用率偏低;以示踪法求得的肥料N比例和氮素利用率均低于以差减法求得的结果。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梁李宏 王金辉 黄伟坚 黄海杰 张中润 贺军虎
    2015, 36(10): 1743-17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香水菠萝为材料,采用L9(34)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采用施肥枪施肥条件下,不同氮磷钾肥施用水平对香水菠萝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 a的试验结果表明,合理增施氮、磷肥能提高香水菠萝单果重和产量,过量施用钾肥有降低香水菠萝产量的可能;各施肥处理比农民传统施肥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以处理N3P3K2的增产效果最好,2 a增产率分别为24.71%和11.67%。适量增施氮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菠萝果实Vc含量,磷、钾肥对菠萝果实可溶性固形物、Vc和可滴定酸含量无显著影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标金 罗林广 魏益华 张祥喜 聂根新
    2015, 36(10): 1748-17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镉(Cadmium, Cd)在籽粒Cd积累量差异较大的2个常规籼型水稻品种‘黄华占’(Cd低积累)和‘IR68144’(Cd高积累)幼苗中的吸收和转运特性,分析了在不同浓度Cd胁迫下2个水稻品种幼苗的生长发育和Cd在根系及地上部的积累特征,以及随着时间推移Cd在根系和地上部的富集动态。结果表明:(1)与‘IR68144’相比,‘黄华占’更易受到高浓度镉胁迫的毒害,但低浓度镉对其生长的促进作用也更强;(2)在不同浓度Cd胁迫下,‘黄华占’根系对Cd的吸收能力强于‘IR68144’;低Cd条件下,‘黄华占’地上部的Cd含量也高于‘IR68144’,但高Cd浓度时,‘IR68144’的地上部Cd转移系数远远高于‘黄华占’,导致其地上部Cd含量高于‘黄华占’;(3)除Cd处理初始阶段外,‘黄华占’根系的Cd含量都高于‘IR68144’;在Cd处理早期,2个品种地上部的Cd含量相当,之后‘IR68144’的Cd含量更高,其原因可能是其地上部Cd转移系数上升。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朱 芸 邓羽松 夏 栋 李瑶瑶 丁树文
    2015, 36(10): 1753-17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南方花岗岩地区崩岗侵蚀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崩岗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沉积,导致农田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农作物大量减产。为探索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改良的有效方式,本研究通过采集通城县崩岗洪积扇土壤进行油菜盆栽实验,研究不施肥(CK)和施化肥、塘泥、塘泥+化肥与生物肥等5个处理对土壤养分改良的效果,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评价土壤肥力,结合油菜产量,经对比得出最佳的施肥方式。结果表明:与CK相比,其他处理的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氮磷钾含量有明显的提高,油菜产量也有显著的增加;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各养分指标与产量间呈正相关。土壤肥力按关联度排序为:塘泥+化肥>塘泥>生物肥>化肥>不施肥,塘泥+化肥处理的土壤质量等级为Ⅱ级(良),是最佳的施肥方式;CK的土壤最为贫瘠,土壤质量等级为Ⅴ级(极差)。本研究为崩岗洪积扇农田质量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丁西朋 罗小燕 贾庆麟 白昌军
    2015, 36(10): 1759-17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是我国南方热带地区优良豆科牧草。为获得高效的柱花草分子标记,本课题组利用热研5号圭亚那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转录组测序数据开发了2008个EST-SSR标记。为验证新EST-SSR标记的有效性及在柱花草属中的通用性,本研究从中随机挑选117个EST-SSR标记并分析了其在圭亚那柱花草中的有效性及其在其他8种柱花草中的可转移性。结果表明,有98个EST-SSR标记可获得有效扩增,其中96个在不同柱花草种质间有多态性,每个标记检测出的等位基因2~11个,共检测到等位基因456个。98个EST-SSR标记在其他8种柱花草间的可转移率为82.2%~100%,其中69个标记在8种柱花草间都能有效扩增。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 宸 崔清志 陈惠明 田 云
    2015, 36(10): 1769-17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黄瓜强雌株系S-2-98和雌雄同株系95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共获得6世代群体(P1,P2,F1,F2,B1,B2),通过观察6世代群体的雌花率,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联合分离分析方法,对黄瓜强雌性状的遗传模型进行判别与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黄瓜强雌性状的遗传除受主基因控制外还受多基因的影响,符合D遗传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B1、B2、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50%、68.98%和54.65%,相应的多基因遗传率和环境变异分别为45.67%、11.81%、25.45%和48.83%、19.21%、19.90%,说明黄瓜雌花遗传还受多基因的修饰,同时环境对黄瓜的雌花也有较大的影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翟勇进 马小军 白隆华 莫长明
    2015, 36(10): 1774-17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疏花疏果对罗汉果品质和效益的影响。试验分为每株50、70、90、110和130个果5个处理,分别测量各处理授粉后30 d的果实膨大情况、果实成熟期茎蔓直径大小、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成熟后各处理的大中果率、品质和收益情况。结果表明:(1)在罗汉果成熟期,各处理相互间茎蔓直径、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差异均不显著;(2)130个果处理在授粉30 d果实大小和成熟期大中果率显著小于其它处理;(3)成熟期品质以50个果处理最好,收益以130个果处理相对较高。本研究认为从品质和收益两方面综合考虑,罗汉果每株结110个果相对品质好,收益高。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薛茂富 朱文丽 李开绵 陈松笔
    2015, 36(10): 1779-17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薯花叶病对非洲国家每年的木薯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为获得耐花叶病木薯品种,对17个木薯栽培种(包括6个华南系列品种)在中国援刚果(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进行了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K-265的产量最高,为42.15 t/hm2,8个月后发病率较轻,为12%,属于耐花叶病的高产木薯品种,适宜在刚果(布)大面积推广种植。I93产量中等,为25.95 t/hm2,但叶片的花叶病发病率最低,是1个高耐花叶病毒病的木薯品种,在刚果(布)花叶病高发地区可推广种植。华南系列木薯品种除SC101外,其他5个品种均属高感花叶病品种,产量在7.90~13.26 t/hm2,不适合在刚果(布)推广种植。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李 言 史敏晶 陈月异 田维敏
    2015, 36(10): 1785-17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橡胶树无性系热研8-79为材料,分析一种新型排胶调节剂对胶乳产量、干胶产量、茎围增长、树皮结构和死皮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排胶调节剂在高温季节有明显的增产效应,胶乳产量和干胶产量分别增长23.38%和16.01%;新型排胶调节剂能有效降低死皮发生率,仅为2.22%,而且能促进乳管分化,对茎围增长没有明显的抑制效应。结果说明新型排胶调节剂具有高效性和安全性。
  • 植物生理生化
    张子昕 黄祖梅 成善汉 赵枢纽
    2015, 36(10): 1791-17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水杨酸(Salicylicacid,SA)和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不同浓度处理下‘鬼椒王’果实胎座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不同浓度SA和MeJA喷施后的‘鬼椒王’5个生长期的果实胎座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SA和MeJA处理条件下,处理与对照中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先增加,并在40 d左右(即果实转红期)达到最高,40~50 d含量降低。(2)SA处理中,较低浓度(1.5 mmol/L)的喷施最有利于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积累,最大含量分别为98.400 mg/g和5.771 mg/g,而高浓度(2.5、3.5、5.0 mmol/L)的处理显著抑制了辣椒素的积累。(3)MeJA处理下,4个浓度水平的MeJA(1.0、1.5、2.5、3.5 mmol/L)处理均促进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积累,其中,在2.5 mmol/L MeJA的处理下,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6.181 mg/g和7.035 mg/g。本研究为外施SA和 MeJA促进辣椒中辣椒素的含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 植物生理生化
    林小苹 赖钟雄
    2015, 36(10): 1796-18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铁皮石斛的原球茎、无根苗(无根试管苗)、茎段和叶片为材料,研究不同光质条件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及4种材料中多糖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绿光下原球茎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其他光质,在白光和蓝光下原球茎的增长率较好;在4种材料中,蓝光能促进生物碱的合成,有利于生物碱积累,而红光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有利于多糖含量增加,绿光则不同程度地抑制多糖和生物碱的积累。
  • 植物生理生化
    胡化广 张振铭 季芳芳 刘建秀
    2015, 36(10): 1802-18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结缕草属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评价的基础上,选取其代表种源为试验材料,对其中的11个性状(叶长,叶宽,叶面积,近轴面叶毛密度,远轴面叶毛密度,节间长度,节间直径,生殖枝高度,花序长度,花序柄长度,小穗数)进行了测定,采用简单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通径分析,综合分析了结缕草属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与其地上部11个形状的关系,为结缕草属植物的高水分利用效率种源筛选提供简单可行的形态标记。结果表明:叶长、叶宽、近轴面叶毛密度和叶面积是与结缕草属植物水分利用效率显著相关的形态指标,而其他形态特征对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较小。基于统计分析的结果,主成分分析是最适合用于确定水分利用效率与形态特征关系的分析方法。叶片长度、宽度,叶面积和近轴面叶毛密度可以作为高水分利用效率结缕草种源的形态特征。
  • 植物生理生化
    刘后鑫 魏学智 杨瑞林
    2015, 36(10): 1808-18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桫椤科2属6种叶表面角质膜纹饰、表皮毛、气孔器类型、气孔器大小等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和比较,探讨其分类学意义,编制供试2属6种分类检索表。结果表明:2属6种叶表皮表面角质膜纹饰均为脊状,气孔器大小无显著差异,气孔器类型均为平列型。表皮毛共有4种(囊状毛、片状毛、须状毛、盾状鳞),种间表皮毛差异较大,其中白桫椤表皮毛最丰富。黑桫椤副卫细胞有泡状突起,白桫椤副卫细胞有皱褶,其余4种副卫细胞表面均光滑无纹饰。笔筒树气孔器周围有绒毛层覆盖。黑桫椤、笔筒树气孔器表面有晶体。本研究结果表明2属6种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多样性较为丰富,这些特征可作为种间鉴别的参考依据。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阮玲云 翁彩红 陈世友 陈文星 赖春芬 艾柳英 胡开辉 孙淑静
    2015, 36(10): 1814-18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pET-28a-RFP质粒为模板,PCR扩增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RFP)基因,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TE11上,置于RP27启动子调控之下,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TE11-RFP。采用PEG介导转化法,将pTE11-RFP转入银耳芽孢中。提取转化子基因组DNA,RFP基因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与目的基因大小一致的特异条带;日光下肉眼观察转化子略显红色,荧光显微镜观察有明显的红色荧光。以上结果证明RFP基因已成功转入银耳芽孢并进行表达,RP27启动子可以调控外源基因RFP在银耳芽孢中的正确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外源基因在银耳芽孢生物反应器中的高效表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吴菁华 吴少华 杨 超 张志忠 林文雄
    2015, 36(10): 1820-18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ADS-box基因在植物花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D类MADS-box基因在中国水仙花发育中的功能,本实验采用RACE和RT-PCR技术从中国水仙‘金盏银台’中分离到1个MADS-box基因,命名为NtSTK。该基因含有1个70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34个氨基酸,并且该基因在3个不同类型的中国水仙中序列差异较小。系统进化树显示NtSTK属于D类MADS-box基因。荧光定量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金盏银台’和‘玉玲珑’的雌蕊和子房中表达水平较高,在根和叶片中低水平表达,在花被和雄蕊及鳞茎中不表达。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吴 用 何炎森 李 科 申艳红 李 欢 陈晓静
    2015, 36(10): 1825-18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花水仙2号’和‘金盏银台’为材料,水仙各自花瓣的cDNA为模板,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出2个HDS基因,分别命名为NtHDSY和NtHDSJ,测序结果表明,NtHDSY和NtHDSJ基因全长分别为2 592 bp和2 599 bp,2个基因均含有1个2 17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745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黄花水仙2号与金盏银台、铁皮石斛、长春花、大豆、葡萄和苹果的相似系数分别为:97.77%、79.29%、75.29%、75.51%、75.02%和74.40%。Real-time PCR分析表明:NtHDS基因在花瓣和副冠内的表达量在开花过程的花蕾期与盛花期存在明显差异,推测该基因可能与多花水仙香气物质的合成有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杨华丽 吕恃衡 蔡韡韡 郑鸿昌 潘东明 李子真 陈桂信
    2015, 36(10): 1831-18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夜来香(Cestrum nocturnum)花香基因SAMT在花香代谢中的调控作用,以花瓣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技术相结合,克隆夜来香SAMT基因的全长cDNA。结果表明:该cDNA的序列长度为1 493 bp,编码365个氨基酸,其中包含1 098 bp ORF、130 bp 5′UTR和265 bp 3′UTR,将其命名为CnSAMT;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烟草、番茄的同源性分别为98%和98%,属于甲基转移酶-7家族;原核表达结果表明:CnSAMT的蛋白表达产物约为42 ku,与软件预测的结果大致相同。采用染色体步移技术,克隆夜来香CnSAMT的5′端调控序列,结果表明:该序列长度为993 bp,且该序列除了含有TATA-box、CAAT-box等启动子核心元件外,还含有光、生长素、脱落酸、热胁迫、缺氧胁迫等外界环境条件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达菊 曾瑞珍 杨 青 朱汉勇 陈显梅 梁计南 张志胜
    2015, 36(10): 1839-18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建兰与寒兰杂交后代的根状茎、试管苗和根状茎薄层均诱导出试管花,诱导率分别为61.67%、80.00%和16.67%。对根状茎、试管苗和根状茎薄层试管花形成过程的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试管花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可分为花芽诱导期,花芽形态建成期,开花期,谢花期4个时期。以试管苗为材料的试管花形态建成所需的时间最短,根状茎次之,根状茎薄层所需的时间最长。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根状茎试管花起源于皮层,其形态建成过程可分为花序原基形成期、花序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形成期和小花原基分化期4个时期。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鲁 琰 邹潇潇 黄惠琴 刘 敏 鲍时翔
    2015, 36(10): 1845-18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南方根结线虫在植物体外被穿刺巴斯德芽菌感染后存活率的变化及感染初期线虫寿命和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首先利用单卵块孵化法对从野外采集的根结线虫进行纯化和分子鉴定。以穿刺巴斯德芽菌孢子体外吸附的南方根结线虫为材料,在显微镜下观察供试线虫的存活情况,每24 h计数一次死亡线虫的条数,总共观察12 d。在被穿刺巴斯德芽菌吸附的第3天收集根结线虫,提取线虫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线虫寿命相关基因cyp-33和生殖相关基因lin-45/mek-2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通过分子鉴定确认纯化的根结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感染了穿刺巴斯德芽菌的南方根结线虫死亡率显著升高;同时在穿刺巴斯德芽菌吸附南方根结线虫的初期,线虫寿命相关基因cyp-33和生殖相关基因lin-45/mek-2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下调(p<0.05)。这说明穿刺巴斯德芽菌在吸附南方根结线虫的初期能够促使线虫的存活率降低,并抑制其生殖能力,这可能与基因cyp-33、lin-45和mek-2的调控有关。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牛晓庆 余凤玉 宋薇薇 唐庆华 朱 辉 覃伟权
    2015, 36(10): 1851-18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文昌椰子园土壤分离筛选到一株对椰子泻血病菌奇异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paradoxa)有良好抑制效果的放线菌FXJ-258,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孢子方形至长圆形,表面光滑,在高氏培养基上,气丝初期白色,随着时间渐变为浅灰色,基丝无鉴别色素,无可溶性色素;能利用L-阿拉伯糖,D-半乳糖, D-葡萄糖,D-甘露糖,D-木糖,D-核糖,L-鼠李糖等碳源,不能利用D-果糖,肌醇,蔗糖,水杨苷等。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菌株FXJ-258的系统发育树,其与模式链霉菌株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9.64%,初步将该菌株鉴定为Streptomyces murinus。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阳辉蓉 刘四新 李 武 吴延春 胡文婷 刘翊昊 胡晓苹 李从发
    2015, 36(10): 1856-18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活菌菌饼法和滤纸片法研究筛选64株海南粗榧内生真菌对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的抑菌活性,并对活性菌株的代谢产物化学成分进行初步测试。菌饼试验结果显示,11株海南粗榧内生真菌对无乳链球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占总菌株数的17.2%,抑菌圈在Φ(8.7±0.3~16.2±0.2)mm间。滤纸片试验结果显示,12株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占总菌数的18.8%,抑菌圈在Φ(8.7±0.3~28.2±0.4)mm间。2种方法的最高活性菌株不一致,但最高活性菌株(B30、F52)和同时显示较高活性的菌株(B14、B30、B32、F7、F52)被测出都含有甾体及三萜类化合物。根据结果推测,对无乳链球菌有显著抑制作用的菌株可能含有甾体及三萜类物质。结果为深入研究内生真菌对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抑制奠定基础,也为生物防治罗非鱼病害提供有益借鉴。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覃丽萍 苏 琴 张雯龙 谢 玲 农 倩 张 艳 陈艳露
    2015, 36(10): 1861-18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是一类与植物互惠共生的内生真菌,研究DSE对甘蔗苗生长的影响,为探索其在甘蔗生产节肥减耗和保护蔗地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DSE与甘蔗组培苗的室内共生试验进行初步筛选,然后采用5×105 cfu/mL菌液淋根的方法在室内盆栽条件下进行复筛,再选用潜力菌株在田间测试其对甘蔗生长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对甘蔗具有明显促生效果的DSE菌株。结果表明:在盆栽条件下所有DSE菌株(组合)接种甘蔗后甘蔗的株高、总鲜重、地上部干重和总干重与对照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范围分别在11.4%~30.9%、7.5%~65.3%、5.3%~58.0%和6.0%~64.7%;9个菌株(组合)接种甘蔗后甘蔗的地下部干重比对照增加了0.7%~103.6%不等;在田间试验中,8个菌株(组合)中有7个接种甘蔗后甘蔗的总鲜重比对照提高了2.0%~50.1%,其中的3个菌株处理使甘蔗的株高提高了6.9%~10.0%。表明DSE真菌对提高甘蔗的生产能力和保护蔗地的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力。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杨 勇 庹德财 沈文涛 言 普 黎小瑛 周 鹏 王锐萍
    2015, 36(10): 1866-18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CR方法分别扩增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 distortion mosaic virus,PLDMV)和番木瓜花叶病(papaya mosaic virus,PaMV)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获得重组质粒pET28-PRSV-CP、pET28-PLDMV-CP和pET28-PaMV-CP,通过转化、诱导表达后,经SDS-PAGE分析显示,这3种CP蛋白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其中PRSV CP蛋白和PLDMV CP以包涵体形式存在,PaMV CP以可溶蛋白形式存在。利用Ni2+-NTA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3种病毒的重组CP蛋白,并免疫大白兔获得高效价的抗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这3种抗血清与对应的诱导表达蛋白发生特异反应。再采用抗血清建立一种快捷、简便和低成本的ID-ELISA(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技术,并利用此技术对海南岛283个疑似感病的番木瓜样品进行检测鉴别,初步掌握了海南岛3种主要番木瓜病毒的分布及感病情况,为下一步该病的有效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何全光 黄梅华 张娥珍 辛 明 林丽静 黄茂康 覃仁源 黄振勇
    2015, 36(10): 1873-18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增加火龙果中天然红色素的稳定性,实现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以红肉火龙果果肉为原料,研究pH值、金属离子、甜味剂、食品添加剂等因子对其喷雾干燥粉、冻干原粉及冻干包埋粉中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火龙果粉中色素对高温敏感,喷雾干燥粉中的色素损失率高于冻干原粉和冻干包埋粉;色素在pH6的环境中较稳定;Ca2+、K+、Mg2+对色素稳定性影响不大,Na+有利于提高喷雾干燥粉中色素的稳定性,Zn2+、Al3+不利于色素热稳定性,Fe3+、Cu2+可对果粉中的色素稳定性造成严重损坏;甜味剂等碳水化合物对火龙果粉中色素稳定性无不利影响;丙酸钙不利于色素稳定,过氧化氢明显降低喷雾干燥粉热处理后的色素残留率,亚硫酸钠对3种果粉的色素均可造成严重破坏,抗坏血酸可明显提高3种果粉色素的热稳定性。该结果为促进火龙果粉的加工及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谷风林 易桥宾 那治国 房一明 赵友兴 徐 飞
    2015, 36(10): 1879-18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电子鼻、色差仪、水分测定仪测定分析未发酵可可豆、发酵可可豆、焙烤未发酵可可豆和焙烤发酵可可豆的品质,并结合人工审评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其风味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未发酵豆、发酵豆和焙烤豆的电子鼻分析结果差异较大;未发酵豆水分含量高于发酵豆;不同温度焙烤下未发酵可可豆色度值(L*、a*、b*)比较分散,发酵豆较集中;基于人工审评的主成分分析,能区分未发酵豆和发酵豆、以及不同温度焙烤豆,其主要被划分为低温和高温焙烤区;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能较好地区分开不同加工可可豆的品质。可见,利用电子感官仪器结合人工评定的方法能有效地鉴别不同加工可可豆的品质。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易桥宾 谷风林 房一明 徐 飞 那治国 赵友兴
    2015, 36(10): 1889-18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未发酵豆、发酵豆和焙烤豆的香气成分,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可可豆香气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发酵豆、发酵豆和焙烤豆香气差异明显。从未发酵豆和发酵豆中分别鉴定出30和62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醇类、酮类、烯烃类和醛类,发酵后可可豆香气物质增多。在105、125、145 ℃下焙烤的未发酵豆和发酵豆分别鉴定出47、59、84和71、68、83种,主要为醇类、酯类、醛类、烯烃和吡嗪类,低温焙烤和高温焙烤的可可豆香气差异明显;酮类集中于未发酵低温焙烤区,酸类、酯类和醇类偏向于发酵低温焙烤区,呋喃类和吡嗪类等杂环类化合物指向高温焙烤区。这些香气成分的差异,形成不同处理可可豆之间的风味差异,可可豆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可以作为可可豆不同处理潜在的评价方法。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董文江 张 丰 赵建平 谷风林 陆敏泉
    2015, 36(10): 1903-19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云南4个地区(普洱、保山、临沧、德宏)的烘焙咖啡豆(浅度、中度、深度烘焙)的挥发性物质种类及成分、滋味化合物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和电子舌技术联合使用检测不同地区咖啡中气味和滋味化合物。HS-SPME-GC/MS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烘焙豆的浅度、中度和深度样品分别鉴定出60、65和67种挥发性成分,随着烘焙度的增加,呋喃类、吡啶类和硫化物逐渐增加,酸类和呋喃酮物质逐渐减少,主成分分析(PCA)对不同烘焙度样品鉴别能力较好,而不同地区的同一烘焙度样品聚集较为紧密。电子舌检测结果显示,不同地区样品中滋味化合物差异明显,在PCA的二维投影图上能够按各自特性聚为一类,与HS-SPME-GC/MS检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相一致。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 民 陆全济 蒋汇川 李晓文 李家宁
    2015, 36(10): 1912-19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先采用硅溶胶对橡胶木进行浸注预处理获得增重率为16%~20%的浸注材,再采用185和200 ℃对橡胶木及浸注材进行热改性处理,对比了二者经不同温度热改性后力学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热改性材相比,浸注-热改性材的MOR及冲击韧性无显著差异,MOE在185 ℃时有显著性降低,而在200 ℃时无显著差异,弦面、径面及端面硬度均有显著性提高。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羊 青 晏小霞 王祝年 王茂媛 王建荣 王清隆
    2015, 36(10): 1916-19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GC-MS方法,对两种土壤栽培下姜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壤土中栽培的姜黄挥发油含量(8.0%)明显高于沙壤土中栽培的含量(6.0%);两种土壤栽培的姜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34和33种化学成分,分别占总含量的64.095%和55.951%,主要成分均为倍半萜类和单萜类化合物。且红壤土栽培下姜黄挥发油中的芳姜黄酮等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大多高于沙壤土栽培的,栽培在红壤土的姜黄比栽培在沙壤土中的姜黄品质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