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玉芹,胡永亮,张丽萍,尹红星,黄家卫,李守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德宏橡胶林的78份土壤样本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橡胶林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德宏橡胶林土壤pH均值为4.83;土壤有机质、全钾、全氮和碱解氮养分较丰富,变异系数在16.53%~46.90%之间,呈中等变异性;但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普遍低,处于缺磷状态。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橡胶林土壤IFI值范围10.81~25.29,均值为17.24,属于中等以上肥力的土壤占到83.34%。采样区域肥力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盈江农场>瑞丽农场>畹町农场>遮放农场。综上,德宏橡胶林土壤肥力总体水平处于良好,应重视测土配方施肥,重点增施磷肥。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珊廷,罗兴录,吴美艳,唐志平,王超超,张家陵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研究木薯连作与轮作的土壤微生物丰度、多样性、群落组成,并结合土壤三相比和木薯产量综合分析,探讨木薯连作障碍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结果表明:木薯连作土壤的细菌丰度、多样性高于轮作,连作细菌的OTU数目比轮作高23.05%,Chao1指数比轮作高463.2,香农指数比轮作高0.41;而连作真菌丰度、多样性低于轮作,轮作真菌的OTU数目比连作高19.57%,Chao1指数比连作高217.5,香农指数比连作高0.76;连作土壤容重比轮作高0.24 g/cm 3;土壤三相比,木薯连作的土壤固相比率比轮作高6.69%,液相比轮作高3.03%,而气相比率比轮作减少9.72%,差异显著(P<0.05);轮作木薯产量比连作增产11.99 t/hm 2,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土壤微生物组和土壤三相比的变化与木薯连作障碍有密切关系,采取栽培管理措施调节土壤微物组成和土壤三相比,是克服木薯连作障碍的有效途径。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姚丽贤,周昌敏,何兆桓,李国良,杨苞梅,白翠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华南龙眼主产区挖取16~17 a成熟期中高产石硖、储良、福眼和松风本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各1株,调查树体生物学性状,探讨养分元素在树体的累积和分配。结果显示,4株龙眼地上部树体生物量平均为264.3 kg(鲜重),果实、叶片和树干分别占地上部生物量的28.4%、12.3%和59.3%。在果实成熟期,叶片、树干、根系和果皮均以Ca含量最高,果肉以K含量最高,果核N含量最高。为生产50 kg果实,龙眼地上部需吸收N 668.6 g、P 102.0 g、K 461.6 g、Ca 1310.4 g、Mg 80.7 g、S 43.3 g、Si 63.8 g、Fe 20.1 g、Mn 5.8 g、Cu 349.9 mg、Zn 1245.9 mg、B 849.5 mg和Mo 8.7 mg。Ca是龙眼最重要的营养元素。收获50 kg龙眼果实,带走养分量为N 167.8 g、P 23.1 g、K 156.4 g、Ca 57.0 g、Mg 12.6 g、S 8.4 g、Si 0.7 g、Fe 0.7 g、Mn 0.4 g、Cu 110.5 mg、Zn 155.6 mg、B 125.3 mg和Mo 1.6 mg。为维持立地土壤养分肥力及龙眼植株正常生长,果实带走养分量应为翌年施肥量的下限。对生产中因营养问题引起的龙眼叶片缺素和果实生长异常现象进行讨论后,建议今后加强龙眼Ca、Mg、Si和B营养的研究。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崔纪超,余金姜,中奕,钟玉扬,郑建扬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莆紫薯3号是以日清1号和台引2号为亲本,经杂交选育而成的紫肉甘薯新品种,2005年通过国家甘薯新品种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甘薯2015016)。对莆紫薯3号的形态特征、品质、抗病性、生产力和产量形成的生理特点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莆紫薯3号地上部长势平稳,茎叶不易早衰,生育期应保持在150 d以上;鲜薯和薯干产量分别比对照宁紫薯1号增产7.51%和14.35%;薯块干率27.73%,比对照高1.88%;食味评分75.4分(对照为70分),优于对照;薯块粗蛋白和可溶性糖高于对照,还原糖低于对照;中抗蔓割病,中感薯瘟Ⅰ型,感薯瘟Ⅱ型。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艳艳,黄少华,冷青云,常圣鑫,连子豪,尹俊梅,牛俊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红掌杂交后代重要性状的遗传规律,将红掌盆花品种‘粉冠军’‘紫公主’‘骄阳’分别与红掌切花品种‘卫城’‘欢呼’‘热情’配成了3组杂交组合,对F1代的株高、佛焰苞长、肉穗花序长等15个重要观赏性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F1代平均株高、佛焰苞长、佛焰苞宽、左耳心距、右耳心距、肉穗花序长、肉穗花序粗(顶端、中部和底部)、花梗长、花梗粗、叶柄长、叶柄粗、叶片长、叶片宽杂种优势指数分别为:139.35%、99.65%、107.05%、85.84%、97.55%、103.31%、104.15%、106.28%、107.63%、116.36%、110.36%、142.46%、109.76%、117.90%和128.10%,且有大量超亲个体出现,F1代整体表现出明显的偏切花遗传,杂种优势明显,但不同组合杂种优势略有不同;聚类分析将15个数量性状聚类分析为4大类:1)佛焰苞类,2)肉穗花序类,3)花梗和叶柄类,4)叶片类。相关性分析发现,各类组内性状相关性极显著,不同类组性状间相关性减弱或不相关。综上表明:红掌杂交F1代各表型性状分离广泛,具有丰富变异性,可根据育种目标对所需性状进行定向选择,有效地提高育种效率。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马艳娜,臧国长,赵荆,邓亚博,郑轶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生境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种群克隆构型和生物量的特征,以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3种不同生境的狗牙根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直立茎密度、直立茎高度、匍匐茎长度、间隔子长度、分枝强度、分枝角度、直立茎生物量、匍匐茎生物量、地下根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根冠比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从克隆构件生态可塑性看,在光照充足的生境中,狗牙根的直立茎密度较高、直立茎高度较低、匍匐茎长度较长、间隔子长度较短、分枝强度较大以及分枝角度较小;而在光照不足的生境中,狗牙根上述构件特征呈现出相反的趋势。样地A和样地C的狗牙根种群克隆构型趋向于“密集型”类型,样地B克隆构型趋向于“游击型”类型。从生物量生态可塑性看,在践踏和光照不足的生境中,狗牙根的直立茎生物量、匍匐茎生物量、地下根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根冠比都居于较低的水平;而在生长条件较好的生境中,其上述各项指标都居于较高的水平。不同生境狗牙根种群的克隆构型和生物量呈现较强的生态可塑性。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黄丽云,李东霞,陈君,刘立云,周焕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热研1号’槟榔种子为供试材料,借助双向温度梯度系统控制面板设置49个昼夜温度处理(最高温区48 ℃,最低温区20 ℃),研究其对种子萌发率、生长状况及生理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槟榔种子萌发最佳昼夜温度组合为29/25 ℃,萌发率100%,生长态势最佳;20/20 ℃条件下槟榔种子有萌发,但发芽率为80%,种子长势一般;48/48 ℃条件下种子不萌发。根据长势状况,以及酶活(SOD、POD、GR)测定,明确了最适于种子萌发及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20~34/25 ℃。另外种子萌发所需日积温560~744 ℃·h为宜,萌发总积温不宜超过24 864 ℃·h。实验还证实了槟榔种子变温处理比常温萌发效果更好。

  • 植物生理生化
    薛欣欣,吴小平,罗雪华,王文斌,王大鹏,张永发,赵春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营养液培养试验,重点揭示橡胶树的部分生理特性、叶绿体超微结构等指标对钾、镁缺乏的响应机制。以巴西橡胶树热研7-33-97花药苗(简称花药苗)为试验材料,设置缺钾镁(-K-Mg)、缺钾(-K)、缺镁(-Mg)、正常(CK)4个处理,测定花药苗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钾镁含量、可溶性糖组分、叶绿体超微结构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CK相比,-K-Mg处理显著降低花药苗株高和茎粗,降幅分别为12.2%和15.7%,叶片出现衰亡、凋落现象;-K-Mg、-K和-Mg处理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2)钾、镁胁迫均显著降低花药苗各器官钾、镁含量,钾供应极显著提高各器官镁含量,而镁供应对各器官钾含量无显著影响。(3)与CK相比,-K-Mg、-K、-Mg处理的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含量均显著升高,钾、镁交互作用对果糖含量影响显著。(4)与CK相比,-K-Mg、-K及-Mg处理显著降低花药苗叶绿体长度,降幅分别为26.9%、38.1%和19.6%;嗜饿体数目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11.8%、767.7%和138.2%;缺镁条件下叶绿体中淀粉粒数目增加。综上所述,钾、镁胁迫对橡胶树花药苗生长、叶绿体发育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钾、镁供应对2种元素吸收方面存在明显的钾对镁的单方面拮抗。生产上重视钾、镁的合理施用及其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改善橡胶树的生长状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植物生理生化
    刘浪涛,祖超,鱼欢,杨建峰,邬华松,王灿,李志刚,郑维全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作物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遮荫与补光栽培成为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胡椒扦插苗为材料,采用室内营养液浇灌法培养,研究不同光照强度环境对胡椒扦插苗抽穗生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35 μmol/(m 2·s)光强环境下胡椒叶片的光合速率相对较低,植株同化的生物量较少,花芽抽生少,叶片厚且单叶面积较大;270 μmol/(m 2·s)光强环境下,胡椒的光合速率维持较高水平;405 μmol/(m 2·s)光照强度下,胡椒扦插苗成熟叶片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等糖类物质含量与赤霉素水平较高,叶片抽生数多,净增生物量最大,胡椒成花数多;540 μmol/(m 2·s)光照环境下,胡椒扦插苗生长发育受到轻微抑制;相关性分析表明可溶性糖、果糖、GA3含量与胡椒抽穗量成显著相关。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胡椒扦插苗在405 μmol/(m 2·s)光强环境下糖类物质含量与赤霉素水平相对较高,最有利于胡椒多抽穗。本研究可以为我国胡椒控光栽培技术的改进提供理论参考。

  • 植物生理生化
    黄永敬,吴文,曾继吾,陈杰忠,张瑞敏,朱从一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碳素营养在柑橘坐果中的作用,以7年生‘砂糖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为材料,在夏梢生长期采用树干注射蔗糖溶液的方式进行树体供糖处理,分析供糖对幼果糖含量、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其脱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夏梢生长促进幼果大量脱落,树干注射蔗糖可促进幼果发育和抑制幼果脱落,花后85 d(夏梢生长15 d)累积落果率为73.35%,比留梢对照下降10.05%。树干注射蔗糖溶液明显促进幼果中蔗糖、淀粉含量的积累,显著抑制幼果中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活性,而对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影响不明显。据此认为,夏梢生长条件下树干供应蔗糖溶液,通过抑制幼果中蔗糖分解酶(AI和NI)活性的方式促进蔗糖积累,从而有利于坐果。树干供糖并没有显著降低落果率,仅部分抵消夏梢生长对幼果脱落的影响,说明除糖代谢外,同时还存在其他因子参与幼果脱落的调控。

  • 植物生理生化
    于彬,闫彩霞,杨锦昌,尹光天,李荣生,邹文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指导苗期养分科学管理,本研究以温室盆栽的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幼苗为材料,采用等量施肥(C)、阶段递增施肥(A)和修正指数施肥(ME)3种方法,每种方法设置50、100、200、400、600 mg/株5个氮素水平,并以不施肥为对照,共设置16个处理,分析不同供氮方式对米老排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米老排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随供氮水平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改善其光合气体交换作用效果最佳的处理是200C>100ME>100A;而胞间CO2浓度(Ci)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总体上表现下降趋势;所有施肥处理中,米老排幼苗叶片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叶绿素a/叶绿素b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施肥处理显著降低苗期米老排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此外低剂量施肥能够降低叶片中游离脯氨酸含量。等量施肥200 mg/株的供氮方式总体上最有利于改善光合气体交换作用、提高光合作用和降低丙二醛含量。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素丽,刘芳君,李志刚,赖沛衡,龙安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获得高产量和高纯度的甘蔗原生质体RNA,本研究以新台糖22号(ROC22)和桂糖28号(GT28)甘蔗原生质体为材料,探究了渗透压和原生质体活力对甘蔗原生质体RNA提取效果的影响,并比较了Trizol法、改良Trizol法、改良CTAB法、试剂盒法4种RNA提取方法。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渗透压与RNase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原生质体活力与RNase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RNase活性越高,RNA提取效果越差;使用0.5 mol/L的甘露醇作为渗透压调节剂可获取活力最高的甘蔗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活力为70%和90%时所提的RNA完整性好且纯度高,符合后续分子实验的需求,原生质体活力为90%时,RNA产量最高。因此,需要提取甘蔗原生质RNA时,至少需要保证原生质体的活力在70%以上,且原生质体活力越高,RNA的产量越高;采用改良Trizol法,可以大量制备能满足后续分子实验的完整性好且纯度高的RNA,利用该条件和方法,可以确保获得大量高质量的甘蔗原生质体RNA。本研究结果为甘蔗体细胞融合育种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撑。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张铌璇,张璐瑶,曹艳楠,郑桂恒,龙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丹参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获得丹参三倍体,三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为探讨其育性的细胞学机制,我们采用细胞学和解剖学的方法,对其花粉母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染色体和细胞学表现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丹参三倍体植株生长正常,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落后染色体、染色体不均等分向两极、染色体桥等异常现象,分裂结果产生三分体、微核等,而且花粉粒形态异常,产生畸变,萌发率极低。这些说明,丹参三倍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不平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各种畸变、异常的染色体和细胞的行为表现,是造成其不育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丹参三倍体育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丹参育种生产实践提供指导。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朱梦珠,杨惠婷,胡计红,谭艳丽,洪荣钦,林庆良,潘东明,康建坂,佘文琴,陈桂信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切花菊‘白扇’的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以次氯酸钠为表面消毒剂,确定最佳的消毒浓度及消毒时间;以山梨酸钾、次氯酸钠和代森锰锌为抑菌剂,确定开放式初代、继代和生根培养基中抑菌剂的最佳组合,建立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最佳消毒条件为0.1%(V/V)次氯酸钠消毒15 min;在初代培养基中,抑菌剂最佳组合为50 mg/L代森锰锌、0.01%(V/V)次氯酸钠和5 mg/L山梨酸钾,该组合的污染率较低,为36.7%。开放式培养中芽的生长情况、诱导率均无显著差异;在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阶段,抑菌剂的最佳组合为40 mg/L代森锰锌、0.01%(V/V)次氯酸钠和5 mg/L山梨酸钾,芽的增殖系数和生根率较高,分别为5.93%、80.0%,芽生长良好,与常规组培无明显差异。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吕煜梦,徐小萍,张舒婷,郭志鹏,王锦锋,林玉玲,王天池,赖钟雄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优化消毒和不定芽诱导条件等,建立了三明野生黄精根状茎的组培体系。结果表明:将野生黄精外植体依次在清水下用软毛刷刷洗去野生黄精根状茎表面的泥土,在加洗衣粉的自来水中冲洗16 h,在3%多菌灵浸泡2 d(期间时常振荡摇晃),用清水洗去表面残留的多菌灵后置于滤纸上晾放5 h,再用75%酒精处理30 s,加0.2%氯化汞浸泡15 min消毒处理之后,野生黄精外植体的污染率低至20.2%。春季3—4月的野生黄精外植体的不定芽萌发能力和长势均明显优于11—12月。三明野生黄精的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4.0 mg/L +NAA 0.2 mg/L,在其上培养时诱导出芽率高达88.0%。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苏凡,杨小波,李东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的野生茶树在植物形态分类学上,在植物分类上一般都认为属于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也有人认为是白毛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pubilimba)。五指山市以水满乡为代表,是海南野生茶分布的集中地区,为了进一步明确五指山市的野生茶分类地位,本研究通过在五指山市境内8个居群的野生茶植株的观察和测量。结果表明,五指山市野生茶树与茶(原变种)、普洱茶和白毛茶(茶的变种)等相比较,在形态方面,五指山市野生茶树更为接近普洱茶,但也有明显的区别,五指山市野生茶的叶子要比普洱茶、白毛茶的叶子大,侧脉稍多;从花形态分析,普洱茶的花瓣多为6~7枚,白毛茶为5~6枚,五指山市野生茶都是5枚。psbA-trnH叶绿体编码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进一步表明,8个居群的五指山市的野茶30个样品为独立的一组,与普洱茶、白毛茶并列。我们认为五指山市野生茶也可确定为茶(原变种)的另一个变种,因此,命名为海南五指山水满茶(Camellia sinensis (Linnaeus) Kuntze var. shuiman F.Su and X.B.Yang),简称水满茶。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金涛,林玉英,马光昌,马子龙,向凯萍,易克贤,彭正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草地贪夜蛾是2019年1月新入侵我国云南的重大农业害虫,4月首次在海口玉米田中剥查发现该虫。草地贪夜蛾严重威胁到海南本地的鲜玉米生产,筛选出具有较高毒力水平的化学药剂防治该虫迫在眉睫。本文采用浸叶法测定了15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毒力。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较低浓度的甲维盐(5 mg/L,24 h)和多杀菌素(5 mg/L,24 h),以及较高浓度氯虫苯甲酰胺(50 mg/L,72 h)和辛硫磷(100 mg/L,72 h)时,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致死率达100%,这4种杀虫剂在24 h的LC50分别为0.28、0.31、9.77和11.7 mg/L;其他种类杀虫剂如灭多威、吡丙醚、氟虫腈、啶虫脒、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和虱螨脲,在100 mg/L浓度水平下,72 h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6.67%、88.33%、86.11%、81.67%、80.83%和80.09%。表明了可选用甲维盐、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和辛硫磷作为主要成分的杀虫剂,并组合其他种类杀虫剂,作为当前防治草地贪夜蛾幼虫主要防治药剂。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严佳文,袁启凤,解璞,王立娟,马玉华,王正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病害是西番莲重要病害之一,明确病毒种类可为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应用小RNA测序技术对6份疑似病毒侵染的西番莲叶片样本进行病毒种类鉴定,发现混合样本中含有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和夜来香花叶病毒(Telosma mosaic virus, TeMV)。应用RT-PCR分别扩增6份样本中2种病毒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序列,进一步证实6份样本中均含有CMV和TeMV。CMV的CP基因开放阅读框大小为657 bp,与已报道的其他分离物的一致性为82.3%~95.9%;TeMV的CP基因开放阅读框为816 bp,与其他分离物的一致性分别为87.8%~99.3%和87.8%~98.3%。上述结果表明,贵州西番莲中的病毒是CMV和TeMV的分离物,分别命名为CMV-GZ(CP基因登录号为MH623077)、TeMV-GZ1(MH623078)和TeMV-GZ2(MH623079)。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马永翠,马仲炼,马永平,马列,普松权,马永琼,李平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不同浓度40%溴酰·噻虫嗪SC对苹果绵蚜的田间防效及苹果品质的影响,2018年在云南昭阳区苹果主产区果园,采用以清水灌根为对照,40%溴酰·噻虫嗪SC 500倍液、750倍液、1000倍液在落花期至幼果形成期灌根处理进行防控苹果绵蚜效果评价。结果表明,3个浓度的40%溴酰·噻虫嗪SC溶液均可持续降低苹果绵蚜虫落数,增加虫口减退率,对苹果绵蚜均有较好较长的防效,其中750倍液40%溴酰·噻虫嗪SC对绵蚜防效最好,500倍液和1000倍液的防效次之;品质分析表明,40%溴酰·噻虫嗪SC处理可增加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而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降低。从降低农药施用量及保证苹果品质出发,生产中建议以750倍液、1000倍液40%溴酰·噻虫嗪SC防治苹果绵蚜为佳。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吴如慧,李增平,程乐乐,张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台湾相思上一种假芝属真菌所致根腐病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和SSU序列分析,确认引起海南台湾相思此种根腐病的病原菌为假芝[Amauroderma rugosum (Bl.et Nees) Torrend]。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光照可以促进其菌丝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2 ℃,最适pH为5,D-果糖和酵母浸膏为最佳碳源和氮源。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易天凤,吴友根,于靖,张军锋,杨东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从海南广藿香的根、茎、叶和花等组织中分离获得61株内生真菌,采用显微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鉴定为15个属,其中优势菌群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和干酪酵母菌属(Meyerozyma)。以澳洲坚果叶枯病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火龙果溃疡病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进行拮抗菌株筛选,发现镰刀菌属(Fusarium)菌株PfuJ20、PfuG16和PfuG5对澳洲坚果叶枯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棒孢属(Corynespora)菌株PfuH2对西瓜枯萎病菌抑菌效果较好。采用滤纸片扩散法进行各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动植物病原细菌的抑菌作用评价,发现镰刀菌属PfuJ20、PfuG16对各细菌均有较强抑制效果,而链格孢属(Alternaria) PfuH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抑制效果相对最强。结果表明,海南广藿香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生物多样性,部分内生真菌菌株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静,陈利标,闫超,叶火春,韩丙军,冯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黄曲条跳甲是目前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其为害特点,目前常用的喷雾法防治效果不佳,且容易导致杀虫剂残留超标。为了筛选对黄曲条跳甲有效的药剂和防治方法,本研究以芥菜为供试蔬菜,通过土壤处理试验,评价了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的田间防效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对黄曲条跳甲具有较强的防治效果。在供试剂量为2 kg/667 m 2时,处理后14、21、28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67%、72.00%、70.64%,优于对照药剂1%联苯菊酯·噻虫胺颗粒剂。同时,该药剂对芥菜还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与空白处理相比,2 kg/667 m 2的处理剂量下对芥菜的增产率为58.80%,在采收期芥菜残留分析结果显示,芥菜、土壤中噻虫胺与氟氯氰菊酯残留量均小于0.5 mg/kg,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16)中对这2种杀虫剂的残留量的要求。由此可见,施用2%噻虫胺·氟氯氰菊酯颗粒剂采用根施法防治黄曲条跳甲的方法是安全有效的;而且,本研究中的根施法为一次性施药,与常规喷雾方法比较,大大降低了药剂用量和施药人力成本。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权云帆,王佩,王昊,袁靖喆,戴好富,梅文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红树林来源真菌Xylaria sp. HNWSW-2的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综合利用多种色谱技术对该菌株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学与理化常数分析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分别采用液体浸泡法和Ellman比色法对化合物的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进行测试。从Xylaria sp. HNWSW-2发酵产物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分别为 (S)-(+)-8-O-methylmellein (1),(3S,4S)-(+)-4-hydroxy-8-O- methylmellein (2),(3S,4R)-(+)-4-hydroxy-8-O-methylmellein (3),(3S,4S)-(+)-4-hydroxymellein (4),(3S,4R)-(+)-4- hydroxymellein (5),(3R,4R)-(-)-4-hydroxy-5-methylmellein (6)和(3R,4S)-(+)-4-hydroxy-5-methylmellein (7)。其中,化合物1具有较强全齿复活线虫致死活性,化合物1~3、6和7具有一定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本研究首次发现化合物(S)-(+)-8-O-methylmellein具有较强的抗线虫活性,为相关杀线虫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胡荣锁,段其站,董文江,陈治华,蒋快乐,山云辉,宗迎,龙宇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冻干咖啡粉的研制可提高咖啡产品的商业价值和咖啡行业经济效益。以单因素加热板温度、物料装载厚度和干燥室压强对干燥速率的影响,确定最佳范围后进行响应面实验设计得到咖啡粉最佳干燥工艺参数并对优化条件下的冻干咖啡粉进行品质分析。通过响应面得到冻干咖啡粉理想参数条件为:加热板温度76.19 ℃,物料装载厚度1.58 cm,干燥室压强76.84 Pa,实际干燥速率为0.23 h -1,理论干燥速率为0.22 h -1;并且3个因素对干燥速率的影响排序为加热板温度>物料装载厚度>干燥室压。品质分析得出冻干咖啡粉的含水率达到3.82%,色差、气味、口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咖啡冻干加工工艺参数的优化,为冻干咖啡粉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田浩,董文化,王昊,李薇,杨理,戴好富,梅文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了解一种国外沉香中的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采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该沉香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6-羟基-8-氯-2-[2-(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1),6-羟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2),6-羟基-7-甲氧基-2-[2-(4°-羟基苯基)乙基]色酮(3),沉香四醇(4),5α,6β,7β,8α-四羟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5,6,7,8-四氢色酮(5)和6-羟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基)乙烯基]色酮(6)。化合物1为新的2-(2-苯乙基)色酮。对化合物2~6的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6对5株人体肿瘤细胞均表现出一定活性,其中对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K562和人肝癌细胞BEL-7402具有显著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87和 4.75 μg/mL,化合物2、3、5对5株人体肿瘤细胞表现出中等活性,IC50范围为9.91~45.38 μg/mL。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陈源,张迪,潘鹤立,孙建华,潘东明,余文权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5类(宽皮橘类、甜橙类、柚类、柠檬类和金柑类)柑橘共5个品种的果皮提取液为原料,评价各品种的抗氧化能力。实验采用DPPH法和ABTS法测定柑橘果皮的抗氧化能力,用IC50值来评价柑橘的抗氧化性,并综合分析了各品种柑橘果皮的抗氧化能力强弱。结果表明,供试柑橘的果皮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不同样品柑橘果皮的抗氧化能力不同,综合抗氧化能力由高到低为:太田椪柑>金弹>北京柠檬>纽荷尔脐橙>坪山柚,即在5类柑橘品种中,宽皮橘类的抗氧化能力最强,金柑类次之,柠檬类和甜橙类较弱,柚类最弱。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辛明,李昌宝,孙健,周主贵,唐雅园,李丽,何雪梅,李杰民,刘国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11个酵母菌种酿造的冬瓜酒的理化性质、营养物质和抗氧化能力等16项指标进行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冬瓜酒品质进行评价。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依据主成分解释总变量和碎石图提取的5个主成分,能反映原变量89.188%的信息,·OH清除率、O2 -·清除率、浊度、澄清度、色调、可溶性糖含量、还原糖含量、酒精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评价冬瓜酒品质的主要指标。经综合评价,11个酵母菌种发酵的冬瓜酒品质综合得分较高的是BV818酵母、F45酵母。聚类分析将11个酵母菌种聚为3类,结果与主成分得分结果相一致。本研究可为冬瓜酒加工专用菌种遴选、冬瓜加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韩树全,罗立娜,范建新,刘荣,黄海,张燕,康专苗,何凤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澳洲坚果叶茶的品质特征及香气成分,以春季澳洲坚果一芽三叶为原料,依据炒青茶的制作方法加工成澳洲坚果叶茶,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结合GC-MS分析澳洲坚果叶茶的香气组成,同时结合感官审评和化学分析测定其品质。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叶茶外形匀整饱满、滋味浓、口感厚重、香气浓醇、有特殊香气;化学成分分析表明其总灰分为(5.00±0.09)%、水浸出物为(39.00±0.27)%、多酚为(5.90±0.14)%,游离氨基酸(2.80±0.01)%,且不含咖啡碱,饮用品质良好。澳洲坚果叶茶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38种,根据化学结构差异可分为醛类13种,醇类6种,酮类6种,吡嗪类5种,酚类3种,脂肪酸类2种,烃类、吡咯类和呋喃类各1种,并以酚类、醇类、醛类、吡嗪类为主,相对含量分别为36.86%、20.98%、18.35%和14.46%;2°,4,4°,-三甲氧基查耳酮(20.25%)、2,4-二叔丁基苯酚(11.88%)、顺-2-戊烯-1-醇(10.52%)、1-戊烯-3-醇(6.71%)、壬醛(6.64%)是澳洲坚果叶茶中含量最高的5种挥发性成分。特征香气成分分析表明,醇类、醛类、酮类、吡嗪类等可能对澳洲坚果叶茶香气品质构成产生重要影响,而无特殊香气的酚类等对澳洲坚果叶茶香气品质的贡献程度也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明娟,游向荣,张雅媛,卫萍,王颖,周葵,范志毅,邓凤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龙滩珍珠李为原料,采用常压、真空、微波和超声波4种渗糖技术加工果脯,研究不同渗糖技术对龙滩珍珠李果脯感官品质、理化营养品质、质构特性以及对龙滩珍珠李果实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渗糖制备的龙滩珍珠李果脯色泽最佳、褐变度最低(1.95),Vc含量最高(58.33 μg/g),总糖含量较低,但组织状态和口感差;微波渗糖得到的果脯色泽最差,褐变度最高(3.18),Vc含量最低(41.34 μg/g),且均与常压处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硬度、咀嚼性、弹性和胶着性均最低,分别为508.33 g、10.57 mJ、3.44 mm和256.33 g;超声波渗糖获得的龙滩珍珠李果脯感官总分、总糖含量、硬度、咀嚼性、弹性和胶着性均为最高,分别为82.13分、49.22%、868.33 g、16.00 mJ、3.68 mm和452.33 g,显著高于常压处理的(P<0.05),复水率最低(106.48%~128.66%),且明显降低了对龙滩珍珠李果实细胞结构的破坏。可见,超声波渗糖技术对龙滩珍珠李果脯品质及果实细胞结构的保护效果最好。

  • 生态学与综述
  • 生态学与综述
    刘育梅,蔡松荣,宋志瑜,池敏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福建省鼓浪屿于2017年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保护鼓浪屿岛上117栋重点历史建筑及其植物资源,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标本收集与鉴定,针对建筑周边(围墙、墙体和院子)的植物资源及岛上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建筑周边植物有97科292种,资源总数比较丰富,但以常见的绿化苗木居多。其中,出现频次高的科依次是桑科、凤尾蕨科、菊科、酢浆草科、大戟科、紫葳科、荨麻科、茄科、禾本科、无患子科。出现频次最高的种是小叶榕(Ficus microcarpa L.f.),分布在90栋建筑,占建筑总数的76.92%。出现在50%以上建筑内的植物还有蜈蚣凤尾蕨(Pteris vittata L.)、酢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猫爪藤[Macfadyena unguis-cati (L.) A. Gentry]、冷水花(Pilea notata C. H. Wright)等。周边植物最丰富的是黄荣远堂(39科59种),其次为褚家园(35科48种)。岛上主要入侵植物有25科42种,其中,菊科种类最多,占16.67%,原产美洲的种数量达29种,属于有意引入的外来入侵植物31种,占73.81%。外来入侵植物优势种有猫爪藤[Macfadyena unguis-cati (L.) A. Gentry]、红瓜[Coccinia grandis (L.) Voigt]、鸡矢藤(Paederia foetida L.)、爬山虎[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 (Sieb. et Zucc.) Planch]、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 Hand.-Mazz.)等5种。小叶榕及几种外来入侵植物优势种对建筑的墙体、围墙甚至全岛具有入侵蔓延趋势。

  • 生态学与综述
    乔帆,陈汉清,李恒,畅文军,曾会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是制约作物生产的世界性重要土传维管束病害,危害的作物种类多,损失严重,生产中尚无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抑病型土壤是指对土传作物病害有抑制作用的一类土壤,具有有益微生物种群结构稳定、对土传病害防效持久等特点,因此国内外专家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对尖孢镰刀菌枯萎病相关抑病型土壤的形成因素、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后尖孢镰刀菌枯萎病抑病型土壤研究的重点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其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尖孢镰刀菌枯萎病抑病型土壤的微生物种群结构、有益微生物种类构成、抑病型土壤的构建方法及复合微生物菌肥研制提供新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