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杨丽涛 张保青 朱秋珍 李志刚 王维赞 陈务佳 李杨瑞
    2011, 32(2): 189-1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应用飞机大规模喷施抗旱型增糖增产剂的实际效果,为在生产上提高甘蔗的抗旱性,实现增产增糖提供依据。本研究在2008/2009和2009/2010两个年度于广西蔗区甘蔗生长后期应用飞机大面积喷施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共2 400 hm2,以后分别调查其对甘蔗品质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后甘蔗绿叶数和叶绿素都有所增加,并提高了蔗汁锤度和重力纯度、甘蔗纤维分和蔗糖分,降低了蔗汁还原糖分,其中以2009~2010年度喷施50 d时表现最为明显,新植和宿根蔗平均甘蔗蔗糖分比对照提高2.23%(绝对值,下同),新植蔗增糖效果优于宿根蔗;不同时期总平均甘蔗蔗糖分比对照提高1.33%。甘蔗株高、茎径、单茎重有一定的提高,平均甘蔗产量比对照增加14.3%,以宿根蔗增产效果优于新植蔗。应用抗旱型甘蔗增糖增产剂可以防止甘蔗叶片早衰,实现增糖增产,节本增效。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线琳 刘国道 郇恒福 高玲
    2011, 32(2): 198-2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施用8种野百合属绿肥后砖红壤速效钾含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用不同的绿肥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不同,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影响的基本规律一致。施用绿肥后的不同时间内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提高幅度最大的为埋田一个月,且施用绿肥后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对照(不施用绿肥的土壤)。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房志超 黄建峰 高爱平
    2011, 32(2): 203-2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L16(45)正交设计对芒果ISSR反应的5个因素,即DNA模板浓度、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Taq DNA聚合酶浓度在4个水平上进行优化试验,通过不同反应体系扩增效果比较,建立优化的芒果ISSR反应体系,即25μL的PCR体系中含有DNA模板25 ng、Mg2+浓度为1.5 mmol/L、dNTPs 0.3 mmol/L、引物0.32μmol/L、Taq DNA聚合酶1.25 U。这为进一步运用ISSR标记在DNA分子水平上对芒果种质资源进行分析奠定基础。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植良 黎振兴 孙保娟 罗少波
    2011, 32(2): 208-2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华南地区茄子单位面积制种产量,以"农夫长茄"和"新丰紫红茄"的父母本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季节、种植密度、重复授粉对单位面积制种产量的影响,以及不同花龄母本花授精结实能力,种果成熟度和后熟时间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为最适合的制种季节,早春大棚制种也可获较高的种子产量;适当密植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制种产量;母本开花当天授粉坐果率最高,次日重复授粉可显著增加种子产量;种果在授粉后55~60 d采收、后熟5~10 d取种,其种子发芽率可达到国家对茄子杂交种一级良种要求的发芽率标准。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许如意 袁廷庆 罗丰 曹兵 肖日升 李劲松
    2011, 32(2): 213-2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三亚市设施栽培的6个豇豆品种从产量、豆荚性状、抗病性和生育期等10个性状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总和评判,结果表明:"杂交珍珠夏宝"和"悦宝油豆角"关联大,与参考品种最接近,综合性状表现优;同时表明,灰色关联度综合评判排序结果符合各品种的客观实际。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梁柳 王和飞 刘进平
    2011, 32(2): 217-2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五指山野生的1~2年生的山苦茶木质化枝条为扦插材料,利用不同浓度(100、400、800 mg/L)的根旺、IBA、NAA、IAA浸泡3类插穗(长度都约为10 cm,直径分别为0.20~0.40、0.45~0.70、0.75~1.00 cm)基部,时间为0.5、2.0、8.0 h;扦插基质为河沙。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扦插生根率和生根数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以直径为0.45~0.70 cm的插穗的插条的生根效果最好;单一生长调节剂的处理中,以根旺及IBA的效果最好,生根率达到50%以上;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处理中以800 mg/L的IBA效果最好,生根率达到60%,生根条数13条;3种处理时间中以0.5 h的生根效果最好。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宫璇 张如莲 曹红星 孙程旭 李正民
    2011, 32(2): 221-2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结果盛期的黄矮椰子﹑香水椰子﹑本地高种椰子﹑文椰78F1 4个椰子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椰子叶片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的日变化规律及温度﹑湿度﹑光合有效辐射和CO2浓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互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椰子品种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日进程表现为明显的双峰型日变化,本地高种椰子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都比较高,香水椰子和文椰78F1居中,黄矮椰子最低。光合有效辐射、叶片温度对椰子光合速率有重要影响,空气湿度和叶片温度是影响蒸腾速率的重要环境因子。 
  • 植物生理生化
    赖瑞云 林建忠 苏明华 刘志成 谢志南
    2011, 32(2): 225-2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氯酸钾诱导‘松风本’龙眼成花对根尖内源激素水平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施用5 g/盆的氯酸钾,在其花芽生理分化期间,根系内源激素CTK、IAA含量提高,GA3含量明显降低,ABA含量相对上升;CTK/GA3、IAA/GA3和ABA/GA3比值提高,从而促进花芽分化,诱导龙眼成花;施药后前10 d根系活力下降,后逐渐上升,至40 d时根系活力基本恢复正常。 
  • 植物生理生化
    张秀梅 杜丽清 谢江辉 窦美安 姚艳丽 孙光明
    2011, 32(2): 229-2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栽培管理条件一致的‘巴厘’菠萝为试材,研究钾肥的不同处理对菠萝果实发育过程中糖分组成、含量以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钾肥处理提高了菠萝果实内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果实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处理对果实蔗糖代谢酶的变化具有不同影响,但总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均表现为随着果实的逐步成熟、糖逐渐积累,转化酶活性、蔗糖合成酶(SS)活性由低到高逐步上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不同处理均增加了果实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分解活性,降低了果实的蔗糖磷酸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合成活性。其中以喷施K2SO4和土施K2SO4混合使用对果实糖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效果最好,其次为喷施K2SO4,土施的效果不明显。表明,在土施和喷施2种方法一起使用时,果实是通过改变4种酶的活力来提高库强度。果实库强度增加的同时,相应地促进了同化产物的运输。 
  • 植物生理生化
    林碧英 张瑜 林义章
    2011, 32(2): 235-2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南方设施栽培环境条件下,以矮生豇豆为试材,研究不同光质(红光、蓝光、绿光、白光)对叶片光合特性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处理有利于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可溶性糖含量的提高,而蓝光处理则有利于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提高。不同光质处理豇豆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处理25 d时酶活性最高。红光、蓝光和绿光处理的豇豆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白光处理,且绿光处理效果最显著。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杨子平 李辉亮 郭冬 彭世清
    2011, 32(2): 240-2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克隆到的3个编码橡胶树14-3-3蛋白的基因HbGF14a、HbGF14b、HbGF14c为基础,构建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HbGF14a、pGBKT7-HbGF14b、pGBKT7-HbGF14c,并对其进行自激活和毒性实验鉴定。自激活实验结果表明,3个诱饵载体没有自激活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pGBKT7-HbGF14a、pGBKT7-HbGF14b、pGBKT7-HbGF14c表达的蛋白对酵母菌无毒性,酵母生长良好,结果表明,构建好的诱饵载体均可用于下一步的酵母双杂交实验。这为进一步的诱饵载体与橡胶树胶乳cDNA酵母表达文库的杂交做好了前期准备。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肖成江 程汉 祝建顺 安泽伟 黄华孙
    2011, 32(2): 245-2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橡胶树属种间杂交系B1(H.brasiliensis×H.nitida)的细胞悬浮系为试材,采用均匀设计结合偏最小二乘(PLS)回归,以瞬时表达率(Y1)、细胞成活率(Y2)为试验指标综合评价,以因变量最大值为优化方向,同时对两个试验指标进行回归建模。实验结果表明,正常接种后培养3 d对数期的悬浮细胞,在10μF、2 kn、1 300 V/cm的电激条件下,蔗糖浓度为0.4 mol/L的电激转化液,加入终浓度为90μg/mL的线性质粒CaMV35S-EGFP-NOS,600 mbar压强下抽真空1 min,可使细胞瞬时表达率达到0.648 1%,成活率达到56.984 7%。通过对电激转移中相关因素的优化,建立了一种适用于橡胶树悬浮细胞系较稳定的电激转移体系,为橡胶树悬浮细胞系转基因的研究提供有效方法。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潘雪莹 沈文涛 言普 高乐 庹德财 黎小瑛 周鹏
    2011, 32(2): 251-2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Sos恢复系统(Sos recruitment system)筛选可能与番木瓜环斑病毒CI(Cylindrical inclusion protein,圆柱形内含体蛋白)相互作用的寄主蛋白因子,通过营养缺陷、温度敏感筛选、回转验证、序列测定和同源比对分析,获得1种候选的互作寄主蛋白,该蛋白与植物的叶绿体延伸因子Tu(Elongation factor Tu,EF-Tu)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并对其在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致病与植物防御过程中的功能进行初步分析。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晓宇 张横江 柳志强 刘美珍
    2011, 32(2): 257-2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奥默柯达酵母(Kodamaea ohmeri)植酸酶基因phy1构建到巴斯德毕赤表达载体pPICZαA中,转入到受体菌X-33中,成功实现了奥默柯达酵母植酸酶基因phy1的分泌表达。利用BMMY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甲醇诱导3 d后,重组酶产量达到最高,为6 290 U/mL,SDS-PAGE显示重组酶的大小约为62 ku。通过对表达产物的酶学性质研究,发现该重组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及较广泛的pH适用范围,其最适作用温度为65℃,最适作用pH为5.0。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崔广荣 张子学 张从宇 胡能兵 隋益虎 李杰勤
    2011, 32(2): 261-2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3种浓度的EMS对离体培养的文心兰类原球茎薄切片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变处理研究。发现EMS使部分薄切片褐化死亡,再生类原球茎的生长受到抑制,再生苗数量减少;EMS的伤害作用随诱变剂浓度的提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但对试管苗的生长影响并不大。采用10条RAPD引物进行的PCR检测结果表明,经EMS处理的再生苗DNA序列发生变异,表现出RAPD图谱带型的多态性。不过,EMS浓度提高到0.4%后,多态率的升高不明显,EMS合适的诱变剂量为0.4%浓度,处理时间为2~4 d。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张静 刘菊华 徐碧玉 贾彩红 张建斌 谭光兰 金志强
    2011, 32(2): 269-2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东方百合鳞片叶切块为初始外植体,以从初始外植体上分化的丛生芽切段为次级外植体的两步外植体法,成功建立了东方百合的离体再生体系。研究了不同的2,4-D浓度及次级外植体的不同部位对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G418选择的临界浓度。结果表明:不同部位的次级外植体中,以短缩茎切片出愈率高、出愈快、愈伤组织致密;以MS附加2.0 mg/L 2,4-D和0.1 mg/L BA的培养基最适于东方百合愈伤组织的诱导;G418选择的临界浓度为50 mg/L。一个中等大小已脱春化的鳞茎通过愈伤组织再分化植株一代就能扩繁出27 000株左右的新植株,从鳞片叶开始至开花需9个月。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先宝 林春花 蔡吉苗 蔡志英 李超萍 黄贵修
    2011, 32(2): 273-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GeneBank中Colletotrichum属的20个种的ITS序列,比较设计出1对引物CAF53/CAR356(CAF53 5’-GGG CAG GGG AAG CCT CTC G-3’;CAR356 5’-AGC GGT GCT TGA GGG TTG-3’);该引物可以扩增出1条303 bp的尖孢炭疽菌特异性DNA条带。并利用ISSR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从海南、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垦区橡胶树上收集的21个尖孢炭疽菌株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以杧果上分离的尖孢作为参照菌株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APD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ISSR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2种分子标记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基本一致,均可揭示尖孢炭疽病菌的遗传多态性;2种分子标记产生的聚类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差异;ISSR和RAPD类群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均不存在相关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卢娟 夏启玉 孙建波 卢雪华 王宇光 张昕
    2011, 32(2): 278-2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海南温泉中分离到1株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4号小种有强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HW1,对该菌株进行了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并对该菌株和香蕉枯萎病病原菌4号小种在土壤中进行了不同温度下的共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其在PDA培养基上,内生菌丝无横隔、不断裂;孢子圆形,簇聚在气生菌丝上。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开始为白色,培养成熟后,气丝逐渐由白色变灰,最后因为产生孢子变为褐色,并可产黄色可溶色素。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菌株HW1的系统发育树,其与模式链霉菌株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9%。初步将该菌株鉴定为Streptomyces costaricanus。HW1菌株和香蕉枯萎病病原菌4号小种在土壤中的共培养试验表明,HW1菌株在45℃温度的生长环境中,表现出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较好的抗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邓晓 李勤奋 侯宪文 洪葵
    2011, 32(2): 283-2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海南香蕉种植区采集了23个香蕉枯萎病发病和不发病土壤样品,研究其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和可培养微生物类群及其数量与香蕉枯萎病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不同蕉园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但与香蕉枯萎病是否发生没有直接的相关性;②土壤pH值是影响蕉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③香蕉枯萎病危害程度中、重度土壤中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的种类及数量与危害程度轻度和无危害土壤相比均明显减少,而真菌种类没有明显的改变,数量却明显增加;④土壤微生物数量在约80%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分为重度和中度发病区与轻度发病或不发病区两大类型。由此推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改变是香蕉枯萎病发病后的重要特征。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车海彦 郑文虎 符瑞益 温衍生 罗大全
    2011, 32(2): 289-2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植原体16S rDNA通用引物R16mF2/R16mR1对海南表现变叶症状的野茼蒿样品总DNA进行PCR扩增,获得约1.4 kb的特异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通过BLAST程序比较、系统进化树构建及iPhy Classifier分析表明,海南发生的野茼蒿变叶植原体在分类上属于花生丛枝植原体组中的A亚组,即16Sr II-A亚组。这是我国首次在野茼蒿上发现植原体病害。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苟亚峰 李志刚 孙世伟 桑利伟 刘爱勤
    2011, 32(2): 293-2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组织测定法,测定锡兰肉桂无水乙醇提取物对胡椒瘟病菌、香蕉枯萎病菌、芒果炭疽病菌和芒果蒂腐病菌的抑菌活性以及20%锡兰肉桂微乳剂对胡椒瘟病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锡兰肉桂无水乙醇提取物对胡椒瘟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在浓度1.5 mg/mL时抑菌率为91.94%,EC50为0.687 5 mg/mL;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菌率为63.75%,但对芒果蒂腐病菌无抑菌活性。20%锡兰肉桂微乳剂对胡椒瘟病表现出较好的保护效果,当稀释100倍和50倍时抑制率分别为72.79%和78.91%。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杨叶 王兰英 张盛 李华 黄东山
    2011, 32(2): 297-3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海南昌江和白沙县4种菊科外来入侵杂草的调查发现,飞机草、假臭草和蟛蜞菊分布广泛、危害严重;从4种外来杂草上共分离获得7种病原真菌,分别为:侵染假臭草的链隔孢(Alternaria sp.)、飞机草的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飞机草的泽兰尾孢(Cerospora eupatorii Peck.)、飞机草的链格孢(Alternaria sp.)、胜红蓟的弯孢(Curvularia sp.)、蟛蜞菊的链隔孢(Alternaria sp.)和蟛蜞菊的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这些病原菌的生防潜力有待进一步研究。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磊 金启安 韦曼丽 刘慧清 彭正强
    2011, 32(2): 302-3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室内试验结果表明,补充营养材料和温度对桉树枝瘿姬小蜂雌蜂存活时间具有显著影响。25℃条件下,无补充营养材料时,雌蜂的存活时间仅为(3.07±1.7)d,而清水、桉树嫩枝及花粉水均不能延长其寿命,但蜂蜜水能显著延长成虫存活时间至7 d以上,且不同蜜源(杂花蜂蜜/桉树花蜂蜜)种类间无显著差异。此外,温度18~33℃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桉树枝瘿姬小蜂雌虫存活时间先延长后缩短,21℃时,存活时间最长,可达8 d。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赵冬香 高景林 卢芙萍 王爱萍
    2011, 32(2): 305-3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省儋州、白沙、琼中(岭头、新伟)、五指山等茶场的茶树害虫种类进行系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共鉴定海南省茶树害虫(螨)100种,分属于蜚蠊目、等翅目、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直翅目、缨翅目、蜱螨目共10目40科,并记述了每种害虫的分布及为害情况。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郑小玲 徐艳清 陈光虎 金惺惺 徐春玲 谢辉
    2011, 32(2): 310-3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2009年,在对深圳市的观赏植物线虫进行调查监测中,采集长势不良的观叶植物的根和根际土壤样品,用改良贝曼漏斗法分离植物寄生性线虫。其中,分别从绿宝石(Philodendron erubescens cv.Green Emerald)、袖珍椰子(Chamaedorea elegans)和夏威夷椰子(Pritchardia gaudichaudii)的根际分离到3种短体线虫,经形态鉴定确认分别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 Filipjev&Schuurmans Stekhonven,1941)、卢斯短体线虫(P.loosi Loof,1960)和落选短体线虫[P.neglectus(Rensch,1924)Filipjev&Schuurmans Stekhoven,1941]。并对这3个种线虫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梅志刚 刘实忠 校现周 罗世巧
    2011, 32(2): 315-3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巴西橡胶树胶乳氯仿、乙酸乙酯萃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其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氯仿萃取物中共鉴定出33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78.90%。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共鉴定出46个化学成分,占总量的90.15%。其中,τ-杜松醇、(Z)-金合欢醇、角鲨烯、环阿屯醇、24-亚甲基环木菠萝醇等萜类化合物及γ-谷甾醇、β-豆甾醇、菜油甾醇、异岩藻甾醇等植物甾醇在橡胶生物合成途径甲羟戊酸途径中作为中间体或终产物。除24-亚甲基环木菠萝醇以外,几种萜类和甾醇都具有一定药用作用,尤其是角鲨烯,具有抗癌、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等生理活性,目前已成为天然药物研究的热点。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马锞 陈思嫦 张瑞萍 罗诗 王泽槐 李建国
    2011, 32(2): 320-3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番石榴果实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挥发物的主要成分包括萜烯类、酯类、醇类和醛类四大类,其中萜烯类和醇类物质的相对含量随着果实的成熟而减少,酯类和醛类物质则随着果实的成熟而增加。总共分析出35种挥发性物质,青果、成熟果和完熟果中的共同挥发物有9种,分别是己醛、反-2-已烯醛、叶醇、正己醇、β-石竹烯、乙酸叶醇酯、乙酸己酯、α-古巴烯、2-正戊基呋喃,其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81.61%、76.36%和85.57%。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赵超 王家保 胡美姣 李敏 杨凤珍 高兆银 张新春
    2011, 32(2): 324-3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18种食品添加剂对荔枝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及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100μg/mL浓度下,邻苯基苯酚钠、叔丁基对苯二酚、脱氢醋酸钠、3-叔-4-羟基苯甲醚、联苯对3种病原菌的平均抑菌活性大于70%,其它13种食品添加剂的平均抑菌活性小于50%。在常温下,维生素E、甘草抗氧化剂对荔枝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防效大于38%,邻苯基苯酚钠、异抗坏血酸钙、叔丁基对苯二酚有促进荔枝果皮褐变的作用,其他13种食品添加剂对荔枝的防腐保鲜效果介于0~30%之间。在低温贮藏条件下,维生素E、甘草抗氧化剂处理的荔枝花色苷降解较对照缓慢,能显著抑制PPO、POD酶活性,延缓SOD酶活性下降,从而延缓荔枝果实的衰老。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艳 王萍 董志国 刘立云 陈思婷
    2011, 32(2): 329-3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椰子果的中果皮Fe、Cu等4种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对不同果龄及不同品种间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椰子果在发育阶段,中果皮Mn、Cu、Zn的含量均呈降低趋势,且与果串发育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所测4种微量元素中Fe含量最高,Cu含量最低。本地高种椰子的中果皮Mn、Cu、Zn含量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小黄椰子的中果皮Fe、Mn、Cu、Zn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同果龄椰子果的中果皮Mn和Zn的含量在2个品种间没有显著差异。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古碧 林莹 李凯 代道芳
    2011, 32(2): 334-3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木薯品种(系)SC8、南植199、C869、D346和E632在6~11个月生长期的块根淀粉糊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薯的含粉量随生长期的延长呈先增后减趋势,不同品种的变化拐点各不相同;直链淀粉含量随生长期变化趋势因品种而异,表现出显著的品种效应和生长期差异性;峰值粘度在生长期为8个月后随生长期的延长而增加,其值与鲜薯含粉率、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木薯淀粉糊化温度的生长期差异性显著,且变化趋势因品种的差异而略有不同,它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木薯淀粉恩氏粘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祁静 唐敏敏 陈卫军 黄玉林 郑亚军 赵松林
    2011, 32(2): 339-3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同时测定槟榔壳中6种酚类物质的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研究分析不同浓度和不同pH值缓冲液对10种标准品(即:表儿茶素、儿茶素、柚皮素、芦丁、山奈素、阿魏酸、绿原酸、香豆酸、咖啡酸和没食子酸)的分离效果。结果显示,最佳电解缓冲液为0.1 mol/L、pH 9.0硼酸缓冲液,紫外检测波长为280 nm,分离电压为20 kV。该方法简便快速,能在20 min之内将10种酚类物质完全分离开,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回收率和线性关系。检测限范围为0.587 5~4.415 2μg/mL。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陈源 潘东明 陈玲妹
    2011, 32(2): 345-3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超声波提取,通过L16(45)正交试验设计,探讨提取条件对金柑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金柑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的最佳的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为450 W,乙醇提取分数为60%,料液比为1∶50,超声波作用时间为25 min,温度为30℃,黄酮类化合物的得率为1.51%。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国平 杨鹭生 潘美云 徐荔香 吴镔祥
    2011, 32(2): 349-3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碘显色法测定了油莎豆块茎淀粉含量,以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利用石灰水浸泡法同时从油莎豆中提取出了淀粉和蛋白质,研究料液比、浸泡液pH值、浸泡时间、上清液pH值等因素对大粒油莎豆淀粉、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大粒油莎豆中淀粉含量为31.8%,蛋白质含量为2.9%;提取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液pH 10.0,料液比1∶5(W∶V),浸泡时间90 min;提取蛋白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浸泡液pH 10.5,料液比1∶5,浸泡时间60 min,上清液在pH 5.0条件下沉淀蛋白。 
  • 综述
  • 综述
    周鹏 沈文涛 黎小瑛 言普
    2011, 32(2): 354-3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重点讨论番木瓜成龄侧芽外植体污染率高、不同品种继代培养基差异较大、继代苗易发生玻璃化、组培苗诱导生根困难等关键技术问题,并对今后番木瓜组培苗推广应用作了展望。 
  • 综述
    余乃通 王健华 张雨良 林湛松 杨文君 刘志昕
    2011, 32(2): 359-3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承载着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各个过程,研究热带植物病毒中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揭示病毒蛋白质的功能,还可以揭示病毒在寄主细胞中的侵染机理,从而制定相关策略预防病毒的突然爆发或进行疾病治疗。而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已有50多年的历史,如早期的化学交联法;并且该方法的技术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产生了一序列新的技术,包括酵母双杂交、GST pull-down,免疫共沉淀和串联亲和纯化等多种技术。由于本实验室在热带植物病毒研究中涉及了多种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为此,本文总结热带植物病毒研究中常用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技术。 
  • 综述
    叶庆亮 曹建华
    2011, 32(2): 364-3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植物细胞中,液泡在各种细胞信号转导事件和形态建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细胞内部结构在分裂和分化期间其功能和形状不断地变化着。为分析这些连续的变化,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及其他荧光蛋白活体标记技术普遍用来跟踪特异蛋白的定位及变动。为使液泡可视成像,有几种途径可用来选择适当的荧光蛋白融合伴侣,如液泡膜内在蛋白和构造蛋白相关蛋白等就非常适合应用于液泡成像。此外,三维重建法在定位细胞内广为分布的细胞器时也不可或缺。同时,等值面表面模化过程对液泡膜成像也非常有用。本文综述液泡的结构、种类和功能,并概括各种融合的绿色荧光蛋白在植物活细胞液泡成像中的应用及其三维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