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艳彬, 张永发, 王文斌, 薛欣欣, 罗雪华, 吴小平, 王大鹏, 赵春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2 a橡胶树幼树为种植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田间试验,设置3种施氮水平处理(低氮28 g/株、中氮56 g/株和高氮84 g/株),动态监测降雨量、日均气温、成熟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等指标,各参数进行回归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橡胶树叶片氮含量在周年生长期内整体呈下降趋势;不同施氮水平之间叶片氮含量差异不显著;②叶片叶绿素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全年呈多峰型曲线波动;不同施氮水平间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③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氮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叶片氮含量与日均温度及降雨量均表现出正相关关系,其中与日均温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降雨量呈显著相关(P<0.05);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叶绿素总量均与日均温度和降雨量表现出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绿素a/b周年平均值和施氮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绿素a/b降低。施用氮肥后叶片氮素和叶绿素含量均出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叶绿素含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橡胶树叶片氮营养状况,但受到季节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谭施北,习金根,郑金龙,贺春萍,吴伟怀,梁艳琼,黄兴,李锐,易克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合理利用剑麻麻茎作有机肥还田,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麻茎单独还田及配施不同用量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剑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加麻茎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与空白对照相比均显著提高,增幅分别达180.0%、46.8%、109.7%。麻茎配施不同水平尿素也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和土壤脲酶活性。麻茎配施1/2用量尿素可显著提高土壤转化酶活性。麻茎配施1/4用量尿素明显提高剑麻叶长,分别比空白对照、单施尿素和单施麻茎处理提高60.9%、25.0%、22.5%。添加麻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代尿素的施用,在添加麻茎的情况下,不需要施用全量化肥。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睿,赵兴坤,虞道耿,刘攀道,刘国道,王文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热研4号王草(Pennisetum purpureum × P. glaucum cv. Reyan No. 4)为材料,通过砂培试验评价其对4种有机磷的利用能力。结果表明,王草对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一磷酸腺苷(AMP)和6-磷酸葡萄糖(G6P)均具有利用能力,且对磷酸单酯类(AMP和G6P)的利用能力更强。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分析表明,有机磷处理使王草根系内源与分泌的总ACP活性显著增加0.9倍以上,但王草对有机磷的利用能力与根系总ACP活性无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王草根系分泌特异ACP活性与不同有机磷处理的植株干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 2=0.861。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王草对不同类型有机磷的利用能力主要由其根系分泌的特异ACP活性决定。研究结果可为选育磷高效热带牧草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锋堂,杨福孙,陈才志,李培征,卜贤盼,纠凤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槟榔产量与品质,探究中微量元素对槟榔产果的影响。采用7种中微量元素在槟榔花、果期进行喷施,测定坐果、果型及果实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1)中微量元素显著促进了槟榔坐果率提高,镁在小果期及青果收获期均显著提高其坐果率;促进了槟榔单株产量提高,锌、铜对单果重量、单梭果产量的提高均有显著影响;铜使单株产量提高41.23%,达显著水平。(2)中微量元素肥改善了槟榔果品品质,铁、锰使果型比为0.8951、0.8139,更趋于饱满圆形;钙使槟榔果中纤维素含量提高,高达47.28%,铁促进槟榔果的维生素C含量提高,镁显著增加槟榔果中可溶性糖含量。(3)主成分分析得到影响产量与品质的共5个主要指标得分,锌肥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极显著,综合评价得分分别为1.8299、2.4893,其次是镁肥;铜肥只提高产量,锰肥只提高品质。表明中微量元素处理可提高槟榔果产量与品质,但是不同元素作用不同,且存在一定差异。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巨昇容,王文斌,耿建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蔬菜生产中片面追求高产,过量施用氮肥非常普遍,引起水体或大气污染。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农户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了减氮对线椒产量和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的影响,同时结合 15N标记肥料的微区试验,研究了肥料氮的去向。结果表明:以农民习惯施氮肥450 kg/hm 2为对照,减氮30%后线椒产量略增加,但差异不显著。 15N标记肥料的微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用量处理的线椒整个生育期果实、茎和叶的氮素总累积量几乎相等,农民习惯施氮肥较多,主要增加了土壤中的0~40 cm残留量和表观损失量,大量残留的氮可能在线椒收获后被雨水淋失,环境风险大。氮肥利用率无论通过差值法还是 15N示踪法计算,都是减氮30%处理显著高于习惯施氮。因此目前海南线椒生产中,相比农民习惯施氮肥450 kg/hm 2减少30%氮肥施用非常必要,既不会影响产量,还可减轻环境污染。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笑笑,王凯,郭海林,王蕊,李丹丹,李玲,刘建秀,郭爱桂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电解质外渗法和匍匐茎恢复试验对‘阳江’狗牙根及其12个通过形态鉴定选出的坪用价值高且花序密度低的诱变后代进行抗寒性鉴定。电解质外渗法结果表明:诱变后代间的抗寒性具有较大差异,其叶片半致死温度(LT50)的变异范围为-7.6~-0.2 ℃(最低值与最大值相差7.4 ℃);参试材料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M18>M4>M26>M28> M22>阳江>M29>M31>M10>M37>M16>M1>M25,其中,有5个诱变后代抗寒性优于亲本,分别是M18、M4、M26、M28、M22。匍匐茎恢复实验结果表明:诱变后代M1、M22、M26、M31、M25在0 ℃和-5 ℃低温胁迫后的恢复生长率都高于亲本,恢复能力均优于亲本;M10、M37、M28在-5 ℃低温胁迫下,恢复生长能力低于亲本,抗寒性相对较弱,M16和M4在0 ℃和-5 ℃低温胁迫下,恢复生长率都低于亲本,抗寒性明显弱于亲本。综合2种方法鉴定结果显示:诱变后代M1、M25的恢复能力较强;M4、M28的叶片抗寒性较好,青绿期较长;M22、M18、M26的叶片抗寒性和匍匐茎恢复能力均较强;M29,M31的叶片抗寒性和匍匐茎恢复能力与亲本相似;M10、M16、M37的叶片抗寒性和匍匐茎恢复能力均较弱,整体抗寒性较弱。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朱鹏锦,庞新华,谭秦亮,梁春,严霖,周全光,程琴,吕平,欧克纬,卢业飞,宁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4个抗寒能力不同的甘蔗品种(系)作为研究材料,分析光合色素含量与构成以及采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探究低温对甘蔗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耐寒性强的GR2、GT28叶片单位面积叶绿素a含量分别比ROC22高13.74%、10.39%,其叶片Fv'/Fm'分别高3.25%、3.01%,且这差异随着胁迫时间延长逐渐明显,而ΦpsⅡqP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GR2、GT28叶片的单位面积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ROC22高22.73%、19.36%,其叶片NPQ分别高20.33%、12.17%,且NPQ随着胁迫延长快速升高;甘蔗在早期响应阶段(0~24 h)单位叶面积的光合色素含量基本不变,而叶片的Fv'/Fm'、ΦpsⅡqP受到抑制却迅速降低后并维持相对稳定,相反NPQ急速升高;在胁迫适应阶段(24~168 h),叶片光合色素因为低温造成的合成受阻及结构破坏,其叶片Fv'/Fm'ΦpsⅡqP在(24~72 h)处理期间再次大幅降低,但在(72~168 h)处理阶段光能吸收、利用及耗散份额保持相对平稳,而NPQ先急剧升高后逐渐趋于平缓,说明低温胁迫下甘蔗通过调节光合色素含量及在PSⅠ和PSⅡ的反应中心复合体的结合比例以加快耗散过剩的激发能,是植物(作物)在低温逆境条件其光合机构对光能吸收及利用的调节也是一种重要的保护策略。

  • 植物生理生化
    王旭明,赵夏夏,周鸿凯,陈景阳,莫俊杰,谢平,叶昌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较耐盐的水稻品种‘HH11’、‘JX99’和盐敏感水稻品种‘YSXD’,设置6个土壤NaCl浓度处理(0、1、2、3、4 g/kg),在防雨棚下盆栽并培育至孕穗期,分析NaCl胁迫对不同耐盐性水稻生理生化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NaCl胁迫抑制水稻的生长,表现为随着NaCl浓度增加,水稻的株高逐渐降低,但在3~4 g/kg土壤含盐量下耐盐水稻的株高显著高于盐敏感水稻品种。(2)耐盐水稻和盐敏感水稻的可溶性总糖对NaCl胁迫的响应差异明显,在1~4 g/kg NaCl胁迫下,盐敏感水稻叶片可溶性总糖显著降低,但是耐盐水稻可溶性总糖大量合成并积累,并且显著高于盐敏感品种。(3)NaCl浓度增加迫使水稻叶片丙二醛不断积累,导致细胞膜透性逐渐增大,但是耐盐水稻丙二醛的积累量较少,细胞膜受盐害程度显著小于盐敏感水稻。(4)NaCl胁迫抑制了水稻光合速率,但不同的NaCl浓度下导致水稻品种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各有差异,其中在0~1 g/kg NaCl胁迫下盐敏感水稻光合速率降低是非气孔因素导致的,而在2~4 g/kg NaCl胁迫下是由气孔因素造成的;0~2 g/kg盐浓度下耐盐水稻HH11的光合速率降低是非气孔因素导致的,3~4 g/kg盐浓度处理是由气孔因素导致的;气孔因素是0~4 g/kg盐处理耐盐水稻JX99的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5)盐胁迫下耐盐水稻的叶片蒸腾速率显著降低,并且显著低于盐敏感水稻,相反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制值却明显升高,并且显著高于盐敏感水稻品种,表明盐浓度增加迫使耐盐水稻气孔阻力增大,减少水分的流失,抑制了蒸腾速率,使耐盐水稻叶片保持较高的水势;同时提高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碳同化效率提高,以满足耐盐水稻正常代谢生理需求,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 植物生理生化
    崔波,程邵丽,袁秀云,周一冉,郝平安,李俊霖,马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白及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以一年生白及为试材,分别进行22、18、14、10 ℃4个低温处理,之后再置于26 ℃进行恢复培养,分别于处理0、7、14、21、28 d和恢复培养的3、7 d测定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14和10 ℃处理下,白及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显著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14 d时Ci最低;叶绿素荧光参数Fo上升,Fv/FmY(II)、qPETR大幅度下降,植株不能恢复生长。说明10 ℃和14 ℃对白及叶片PSⅡ光合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导致植株不能正常生长。18和22 ℃处理下,Pn、Gs、Tr和Ci均缓慢下降,说明气孔因素是导致Pn下降的主要因素,其中18 ℃处理条件下Fo小幅度上升,而Fv/FmY(II)、qPETR有小幅度下降,说明PSⅡ光合系统受到轻微损伤,22 ℃处理7 d时,Y(II)、qPETR有轻微下降,Fo轻微上升,之后无显著变化,而Fv/Fm一直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说明7 d后白及可以适应22 ℃的温度环境,且FoY(II)、qPETR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未对白及的光合系统造成伤害。研究结果表明,10、14 ℃严重抑制了白及的生长和光合作用;18 ℃处理下,白及的生长形态未受到影响,但光合作用受到轻度抑制;22 ℃对白及的生长和光合作用不造成影响。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余文才,李言,吴绍华,晁金全,张世鑫,杨署光,田维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热激转录因子(Hsf)是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的重要调节因子。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橡胶树93-114叶片中克隆到一个Hsf转录因子,命名为HbHsfA4a。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215 bp,编码404个氨基酸,其蛋白质分子量为46.40 ku,等电点为4.91。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低温(4 ℃)胁迫下HbHsfA4a在抗寒性强的橡胶树无性系93-114树皮中受低温诱导大幅上调表达,而且显著高于抗寒性弱的橡胶树无性系热垦501。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HbHsfA4a在抗寒性强的2个橡胶树无性系中的本底表达量和低温胁迫8 h内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抗寒性弱的2个橡胶树无性系。HbHsfA4a基因可能在橡胶树应对低温胁迫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叶玉妍,罗鸣,陈红锋,张美,何金实,杨礼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ASR(ABA, Stress and Ripening)蛋白是植物中特有的亲水性小分子蛋白,在植物细胞失水条件下对细胞器起保护性作用。本研究在构建番杏[Tetragonia tetragonioides (Pall.) Kuntze]全长cDNA文库中通过随机克隆测序分析基础上,获得了一个编码番杏ASR蛋白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TtASR(GenBank登录号:MH454101)。TtASR的cDNA全长序列包含一个为723 bp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蛋白TtASR含有240个氨基酸,等电点为5.26,分子量为25.29 ku。对TtASR与其他植物中同源蛋白的进化分析表明,与辽宁碱蓬SlASR和海蓬子SbASR-1亲缘关系较近。将TtASR的cDNA阅读框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 6p-1中,通过转化大肠杆菌进行原核表达分析。结果表明,重组大肠杆菌菌株能表现出良好地抗逆性,特别是对NaCl、高渗透压和氧化胁迫的抗逆性增强。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肖瑶宇,李琳,李全超,刘洋,陈晓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从‘云香’水仙的根中克隆得到了NtNAC1基因,并通过qRT-PCR技术分析了该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以及在逆境和逆境相关激素处理下的表达变化,结合分析过表达该基因的转基因烟草植株的表现等解析了该基因的功能。结果显示:NtNAC1基因全长1083 bp,其ORF为918 bp,编码306个氨基酸,N端含有NAM保守结构域,聚分在SNAC1亚组,与香蕉MusaSNAC1、小麦TaNAC47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分析显示,NtNAC1的表达水平随花器官花瓣和副冠的发育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始花期达到峰值;NtNAC1在根和叶中高表达,受ABA、MeJA、SA、H2O2、NaCl、PEG诱导上调,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云香’水仙花器官的形态建成及响应非生物胁迫。进一步构建表达载体转化烟草,获得9株转基因植株。在高盐和干旱胁迫处理下,转基因植株根系发达、长势更好、存活率高,表明水仙NtNAC1过表达能提高烟草对高盐、干旱的耐受性,在抗逆中起正向调控作用,可作为提高水仙抗性的优良遗传基因资源。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郭玉琼,黄道斌,李小桢,朱晨,张舒婷,傅海峰,周承哲,欧阳明秋,陈兰,赖钟雄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铁观音茶树体胚为材料,克隆了茶树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CsAPX(Genbank登录号为MG799534.1)。CsAPX基因包含一个长度为75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共编码250个氨基酸,并对其进行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APX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球形胚至子叶胚阶段APX酶活性呈现下降趋势,并在子叶胚阶段到达最低值,随着体胚进一步的分化,在子叶胚、成熟胚和萌发胚阶段,茶树APX酶活性不断上升,总体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在体胚发生过程中CsAPX基因的表达分析显示,CsAPX基因在茶树体胚发生的5个阶段均存在显著差异表达,总体呈“升—降—升”的趋势,其中在萌发胚阶段的CsAPX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4个阶段,推测CsAPX基因在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萌发胚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廖小淼,何其光,刘耀,徐良向,周晓韵,刘文波,张宇,林春花,缪卫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HOG MAPK途径在植物病原真菌生长发育、致病过程和对杀菌剂敏感性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但在不同的病原真菌中具有一定差异。为研究Hog1蛋白在橡胶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同源克隆法克隆获得橡胶树炭疽菌(C. siamense)的CsHog1基因,构建GST-CsHog1融合表达载体,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橡胶树炭疽菌(C. siamense)的CsHog1基因大小1383 nt,编码459个氨基酸,包含5个内含子,具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催化结构域;聚类分析显示橡胶树炭疽菌的CsHog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黄瓜炭疽菌的ClOsc1Hog1同源基因)同源性最高。所构建的蛋白融合表达载体在供试条件下(IPTG 0.3、0.5、0.8、1.0 mmol/L;温度16、25、28 ℃)均可较好诱导表达,GST-CsHog1融合蛋白大小约为70 ku。用GST亲和层析柱纯化获得蛋白,经Western Blot检测显示该蛋白可与GST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泽平,林善海,梁强,李长宁,宋修鹏,刘璐,李毅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解析甘蔗响应梢腐病菌侵染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机制,为甘蔗抗梢腐病育种及病害防治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参考。以我国甘蔗梢腐病主要致病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孢子悬浮液为病原,以高抗梢腐病品种YT94/128和高感梢腐病品种GT37为宿主材料,在温室条件下进行针刺法接种,提取病情指数最严重时期,即接种后第14天的甘蔗叶片蛋白质进行iTRAQ定量表达分析。结果显示,从GT37中成功鉴定3707个蛋白,获得542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上调表达187个,下调表达355个;从YT94/128中成功鉴定到3068个蛋白,获得差异蛋白449个,其中上调表达191个,下调表达258个。这说明遗传背景不同的甘蔗品种在蛋白质组成上有很大差异,推测这是不同甘蔗品种间抗梢腐病性差异的重要分子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孙进华,曹璐璐,李焕苓,王果,王树军,李芳,王家保,张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霜疫霉病严重危害荔枝果实的产量和质量,其病原菌是霜疫霉(Phytophthora litchii Chen ex Ko et al.)。以4×10 4 cfu/mL霜疫霉孢子悬浮液分别接种抗病品种‘黑叶’和感病品种‘桂味’的果实,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接种0、1、6、12、24、48、72、96 h后荔枝外果皮显微结构的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黑叶’果皮的龟裂片平整,主要组成单元为微小乳突状结构,其中间微微凸起且结构致密紧实;‘桂味’果皮的裂片谷较深,主要组成单元为微小蜂窝状结构,其中间凹陷且壁薄挺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2个品种外果皮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黑叶’比‘桂味’损伤较轻。用相同浓度霜疫霉孢子接种后,‘桂味’果皮附着孢子的数量是‘黑叶’的近5倍,说明‘桂味’果皮显微结构更易于霜疫霉孢子的附着和侵染。接种霜疫霉后,病原菌侵染加剧荔枝外果皮结构的崩解,但‘黑叶’外果皮崩解速度较慢。在‘黑叶’上霜疫霉的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囊形成都晚于‘桂味’,说明其对霜疫霉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黑叶’和‘桂味’果皮显微结构的差异是其对霜疫霉表现不同抗性的重要原因。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娜玉,卢芙萍,耿涛,武华周,汪永松,朱嘉雯,王树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桑树主要害虫桑螟的天敌寄生蜂资源及其寄生特性并利用生物防治措施有效控制桑螟的危害,对海南主要桑园桑螟寄生蜂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海南桑螟天敌寄生蜂主要有5种,分别为桑螟绒茧蜂Apanteles heterusiae Wilkinson、食心虫白茧蜂Phanerotoma planifrons Nees、红铃虫甲腹茧蜂Chelonus pectinophorae Cushman、菲岛长距茧蜂Macrocentrus philippinensis Ashmead和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 lasus Walker。其中,桑螟绒茧蜂为优势种,田间寄生率高达63.24%,1头桑螟幼虫可出蜂3~16头;其他4种寄生蜂均为单寄生,田间平均寄生率依次为9.15%、6.21%、5.62%和5.24%。室内寄生特性研究发现,桑螟绒茧蜂对桑螟龄期和密度具有选择性,主要寄生1龄和2龄桑螟幼虫,偶尔寄生3龄幼虫,仅在1龄桑螟幼虫密度为9和2龄密度为8头时寄生率最高,且出蜂量最大。待被寄生桑螟幼虫发育至5龄时从桑螟体内啮出,并在5~7 h内结茧化蛹,啮出幼虫可全部化蛹,4~5 d后羽化,羽化率为33.33%~ 100%,性比为0~87.50%,成蜂寿命为1~3 d,多为2 d,雄蜂寿命略短于雌蜂。未观察到桑螟绒茧蜂寄生家蚕。研究为桑螟绒茧蜂的规模化繁育和利用提供前提。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林玉英,金涛,马光昌,温海波,金启安,彭正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椰子织蛾Opisina arenosella Walker种群繁殖的特征。2015年每月从儋州市野外采集椰子织蛾,收集当天羽化的成虫,记录成虫的产卵前期、单雌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初孵幼虫数以及成虫寿命。结果表明:1月份的气温最低,雌成虫的产卵前期最长,为(3.00±0.21)d;5、6月气温最高,产卵前期次之;其他月份的产卵前期较短。11月份椰子织蛾的单雌产卵量最高,为(231.07±19.55)粒;3、4、7、8、9、10月份的产卵量次之;1、2、5、6、12月份的单雌产卵量最低。1月份(低温)椰子织蛾卵的孵化率最低,为(2.70±2.01)%;2—12月份椰子织蛾卵的孵化率差异不显著。1月份的初孵幼虫数最少,为(4.17±2.94)头;5、6月份的较少,分别为(54.04±8.18)、(52.31±10.81)头;3月份的最多,为(87.89±14.94)头。低温使成虫的寿命延长;各月雌成虫的寿命短于雄成虫的寿命;5、6月份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7.08±0.68)、(7.67±0.84)d,雌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6.50±0.34)、(6.22±0.36)d,低于其他月份雌雄成虫的寿命。5、6月的高温会抑制种群的数量,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间。该研究为椰子织蛾的防治、预测预报等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蔚,黄旭建,林允志,汤榕津,郭雅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铁观音茶梗为供试材料,采用顶空进样法-气质联用(HS-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物质进行提取和检测,利用质谱结合保留指数对其进行定性,并对挥发物种类、相对含量及部分挥发物所具备的生物活性进行比较和探讨。结果表明:从安溪铁观音茶梗中共检测出130种化合物, 其中共有的成分108种;采用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 MS)完全鉴定出45种、初步鉴定出58种,采用各化合物的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鉴定出54种;MS与RI相结合共完全鉴定出68种挥发物。这表明谱库检索与保留指数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可定性挥发物的数量以及定性的准确度。在梗中,碳氢类化合物、醛、醇、酯的种类和含量都最为丰富,相对含量高于1%的挥发物有24种,部分挥发物具有麻醉、抑菌、抗癌等生物活性作用,其含量占茶梗挥发物总含量的20.51%。该结果为研究茶梗在形成乌龙茶香气品质中所起的作用及茶梗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姜永超,林丽静,龚霄,黄晓兵,曾泳,李积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菠萝皮渣为原料制备膳食纤维,考察超微粉碎、蒸汽爆破和挤压膨化3种物理改性方式对菠萝皮渣膳食纤维的基本成分、理化性质、形貌结构及生物活性物质溶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物理改性方式均能提高样品阳离子交换能力,增加多酚、黄酮物质的溶出量。其中蒸汽爆破处理能显著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在持水持油性方面表现良好。形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改性后的膳食纤维结构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其主要成分及化学结构未受影响。综上所述,蒸汽爆破处理有助于改善菠萝皮渣膳食纤维的品质。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慧,杨子明,何祖宇,周闯,王超,李普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槲皮素(QCT)是一种类黄酮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等作用,在热带植物界中广泛存在。但由于槲皮素溶解度低、稳定性差,因此限制了其在食品、医药中的应用。本研究以脱氧胆酸(DA)为疏水基团,N-乙酰-L-半胱氨酸(NAC)作为亲水基团合成了一种新型两亲性壳聚糖(ACS),并制备了两亲性壳聚糖槲皮素纳米胶束(ACS-QNMs)。结果表明,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证明DA和NAC已成功接枝到壳聚糖上,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空白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值(CMC)为26.92 μg/mL,扫描电镜观察纳米载药胶束外观呈球形且分布均匀。纳米粒度电位分析仪测定纳米胶束电位为31 mV。研究表明,槲皮素经两性壳聚糖包埋后,能在人体温度37 ℃下缓慢释放,同时在室温下稳定储存。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鞠雪莉,谭海生,杨劲松,郭海阳,史一珂,仵云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针叶樱桃和粳米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针叶樱桃黄酒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酒曲添加量0.8%、糖化温度31 ℃、糖化时间68 h、酿酒酵母添加量0.8%、液料比为1.1∶1、针叶樱桃果浆添加量33%、发酵温度26 ℃、发酵时间4 d时为最佳发酵工艺参数。该最佳酿造工艺条件下,研制得针叶樱桃黄酒的色泽橙黄,清亮透明,特征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柔和,酒精度13.8% vol,感官评分96.4。果粮混酿酒一直是热带水果酿酒的发展方向。酿制针叶樱桃黄酒,开发黄酒新品种,对丰富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慧,林陈强,吴大华,陈济琛,蔡海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提高细胞生物量并降低发酵生产成本的目的出发,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方法,对已筛选出的枯草芽孢杆菌CS27菌株进行液体发酵培养基和工艺条件优化。得到最佳培养基配方为:1.5%黄豆粉、0.5%糖蜜、0.8%氯化铵、1.0%氯化钠、0.1%柠檬酸钠、0.5%碳酸钙、0.1%七水合硫酸镁;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2 ℃,最佳装液量50 mL/250 mL,最适接种量10%,初始pH 7.0。在优化后的培养基发酵条件下细胞生物量可以达到1.75×10 9 cfu/mL,为枯草芽孢杆菌CS27菌株规模化生产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余森泉,董存柱,苏绿,郭教虹,侯宗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寻找和开发安全有效的植物性杀虫剂,以丰富植物源农药的来源,填补化学农药禁限用留下的空白。甲醇冷浸提取法制备辽细辛、石楠藤、金狮藤等16种中草药的提取物,采用无限量取食法,测定了对家蝇成虫的活性,采用幼虫浸液法,测定了对埃及伊蚊四龄幼虫的活性。结果表明:在10 mg/mL浓度下,处理家蝇48 h后,辽细辛、石楠藤、金狮藤、单叶细辛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100%和98.33%,LC50值分别为0.1483、0.1544、3.5277和2.4292 mg/mL,三叶鱼藤LC50值为0.9080 mg/mL;在0.5 mg/mL浓度下处理埃及伊蚊四龄幼虫48 h,辽细辛、石楠藤、金狮藤、单叶细辛、厚朴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100%、100%、100%和100%,LC50值分别为0.0046、0.0094、0.0570、0.0658和0.0504 mg/mL,三叶鱼藤为0.1194 mg/mL。辽细辛、石楠藤、单叶细辛、金狮藤对两种试虫均表现出优良的杀虫活性,均优于或接近三叶鱼藤活性。

  • 生态学与综述
  • 生态学与综述
    宁建凤,艾绍英,李盟军,姚建武,余丹妮,王思源,申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赤红壤常年菜地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不同处理[对照CK、常规施肥CF、优化施肥OPT及优化施肥化肥氮10%、20%、30%有机替代(T10、T20、T30)],研究菜地养分优化减施及有机替代对小白菜生长及土壤氮平衡影响。试验连续种植4茬。结果显示,施肥显著增加小白菜产量,不同施肥处理肥料增产贡献率为23.1%~39.6%。常规施肥处理小白菜产量在3169~3369 kg/667 m 2之间,4茬小白菜总吸氮量为33.4 kg/667 m 2、平均氮肥利用率31.2%。相比常规施肥,优化施肥及优化施肥化肥氮有机替代10%、20%、30%处理分别降低化肥用量35%、38%、41%和44%,小白菜产量、氮吸收量及氮肥利用率均与常规施肥处理无显著差异。常规施肥条件下小白菜种植系统(4茬)氮盈余量10.3 kg/667 m 2,优化施肥及化肥氮有机替代降低土壤氮盈余量18%~48%。总体上,赤红壤常年菜地系统化肥减量使用35%~44%可保障蔬菜产量不降低基础上,有效降低土壤氮盈余及潜在面源污染风险。优化施肥条件下化肥氮有机替代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化肥氮投入量,实现菜地系统化肥深度减施。优化施肥及化肥氮有机替代可作为区域菜地系统推荐施肥技术方案。

  • 生态学与综述
    黄伟展,胡贞贞,卢昌华,张宏意,何梦玲,严寒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国标法测定10个产区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药材及其生境土壤中Cu、Pb、Cd、Cr、As、Hg的含量,以非参数检验分析6种重金属元素在广藿香药材、生境土壤中的分布规律,并结合富集系数确定广藿香对重金属的富集情况。以单因子污染指数(Pi)、Nemerow污染指数(P综合)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对土壤样品进行污染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生境土壤全部达标;广藿香药材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合格,4个产区药材中Hg有不同程度的超标。重金属Pb、Cu、Cd在不同生境土壤中的分布、土壤Pb、Cr、As与药材中的含量、不同产地广藿香对Pb的富集均有显著性差异。P综合Pi分别显示四会广藿香种植区域土壤、长丰土样Cd、莲塘Pb以及四会Pb、Cd均达警戒限,其他生境土壤都属清洁级别;RI值方面,各产区均属于轻微污染级别。不同产地的广藿香植株都会富集土壤的Cd、Hg。因此,从药材安全性考虑,在种植广藿香时,应该选择重金属含量较低的土壤进行种植,确保药材安全性。

  • 生态学与综述
    黄圣卓,段瑞军,王军,梅文莉,戴好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了解南沙美济礁引种植物的情况,2018年7月—8月对南沙美济礁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对岛礁上的植物种类、生长情况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显示,美济礁上引种的维管植物有75科220属279种(含变种和变型),与2012年相比,无论是数量还是植物多样性均大量增加。另外根据西沙群岛植被植物的生长状况,提出以美济礁为代表的南沙岛礁植物引种策略,建议适宜引种防风固沙、绿化美化和药用、食用的植物种类,为绿化南海岛礁、保持岛礁群落生态平衡、提供蔬菜补给和促进军民融合提供参考。

  • 生态学与综述
    宋康华,黎宇婷,张鲁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乙烯是影响果实品质形成的重要植物激素,乙烯信号转导途径研究已经在不同果实中广泛开展,但其转录调控机制研究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重点综述了AP2/ERF的果实品质转录调控研究进展,讨论了果实品质转录调控存在问题和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