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华元刚,贝美容,刘海林,杨红竹,林清火,茶正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8 a生长的PR107橡胶树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研究氮、磷、钾肥配施对天然橡胶生胶性能及分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水平的施肥处理对干胶含量有显著的影响,不同肥料对干胶含量最优施肥组合为尿素300 g/株、过磷酸钙250 g/株、氯化钾75 g/株;对生胶塑性初值的最优施肥组合为尿素0 g/株、过磷酸钙375 g/株、氯化钾25 g/株;对门尼黏度的最优施肥组合为尿素0 g/株、过磷酸钙250 g/株、氯化钾25 g/株;对生胶塑性保持率的最优施肥组合尿素200 g/株、过磷酸钙375 g/株、氯化钾50 g/株。施肥对橡胶的分子量均有显著影响,对橡胶数均分子量(Mn)的最优施肥组合为尿素0 g/株、过磷酸钙125 g/株、氯化钾25 g/株,对橡胶重均分子量(Mw)、黏均分子量(Mv)的最优组合施肥量为尿素300 g/株、过磷酸钙250 g/株、氯化钾25 g/株。在生产橡胶或胶乳制品时,可根据不同制品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种植环境及施肥措施的橡胶树胶乳作为原材料,使制品性能达到最优。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赵明珠,吴婷,唐瑾,马关润,郭铁英,萧自位,苏琳琳,周华,白学慧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迄今30年,小粒咖啡的土壤肥力不断更新变化,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促进咖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探寻小粒咖啡的土壤肥力现状和变化特征尤为重要。2015—2018年间对小粒咖啡6个主产区采集的大量土壤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咖啡地土壤肥力现状,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相对比,得出咖啡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及原因。目前,小粒咖啡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值分别为5.53、32.68 g/kg、128.77 mg/kg、18.01 mg/kg和138.31 mg/kg,主要分布范围分别为4.5~5.5、>40 g/kg、120~150 mg/kg、10~20 mg/kg和100~150 mg/kg。小粒咖啡土壤肥力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均存在显著差异,pH和碱解氮含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速效钾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目前小粒咖啡土壤呈酸化趋势,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明显降低,而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宜耕区长期频繁耕作、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小粒咖啡土壤肥力变化显著。建议小粒咖啡主产区应控制磷肥施用量,推进咖啡秸秆、果皮发酵还田的力度,加快小粒咖啡土壤肥力的提高并达到养分供需平衡。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s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s
    杨洋,王先宏,杨清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不同采集地割手密无性系进行耐寒性综合评价,探究割手密耐寒性与其生长地海拔、纬度的关系,筛选耐寒性种质资源。以40份割手密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在苗期低温胁迫后测定各无性系材料的7项生理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分析法对其耐寒性差异进行综合评价。低温胁迫处理后,割手密的脯氨酸(Pro)、丙二醛(MDA)、电导率(PMP)、可溶性蛋含量(SP)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脯氨酸含量上升最大,升高了43.81%,而叶绿素(Ch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叶绿素含量减少35.01%,下降程度最大;叶绿素、脯氨酸、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异系数较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增长最大的是叶绿素,是对照的1.76倍;相关性分析显示,40份割手密无性系耐寒性与其生长地的海拔、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7、0.686;模糊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将40份割手密无性系的耐寒性分为三类,其中高耐寒类型有10份材料,中耐寒性有19份,不耐寒性11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采集地割手密材料之间耐寒性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耐寒隶属函数与海拔、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即高海拔和高纬度的割手密耐寒性强、低海拔和低纬度的割手密耐寒性弱,表明在相近海拔范围内决定耐寒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在相近纬度范围内决定耐寒性的主要因素是海拔。该结果为割手密种质资源在甘蔗耐寒育种中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进,段婷婷,邓凯,景占鑫,蔺中,梁燕秋,邓焯楠,高宇,郑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研究区当家甘蔗品种台糖22(ROC22)、柳城5136(LC5136)、粤糖236(YT236)为材料,设5个不同氮肥施用量,研究施氮量对不同品种甘蔗生长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增加,3种甘蔗的茎重和产量先增加后无显著变化。ROC22和LC5136在施氮量为351.9 kg/hm 2时较为适宜,而YT236在234.6 kg/hm 2时较适宜;ROC22的产量最高,分别比LC5136和YT236增产8.6%和40%。(2)随施氮量的提高,LC5136和YT236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无明显变化的趋势。ROC22的产糖量在施氮量为351.9 kg/hm 2时显著大于无氮处理的,但不同施肥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ROC22的平均产糖量分别比LC5136和YT236高20%和57%。(3)随着施氮量的增加,ROC22和YT236的氮肥利用率呈递减趋势,施氮量为117.3 kg/hm 2时利用率最高。而LC5136的肥料利用率呈递增趋势,施氮量为469.2 kg/hm 2时利用率最高;ROC22的氮肥利用率比LC5136和YT236的均高出10个百分点。综合考虑甘蔗产量、产糖量、氮肥利用率的情况,氮肥用量为351.9 kg/hm 2时,对ROC22和LC5136较适宜,而在234.6 kg/hm 2时,对YT236较适宜。在研究区种植甘蔗ROC22明显优于LC5136和YT236。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田洪敏,罗美玲,杨雪梅,王玮,杨彬,李家华,赵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境内的核桃树间作年限为6、10、15、30 a的茶树-核桃间作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取距核桃树主干1、2、3 m处的0~20 cm表土层和20~4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和相对应的单作茶园土壤为供试样,测定了土壤的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核桃树种植年限的延长,间作茶园土壤pH呈增加的趋势,核桃树种植年限为30 a的土壤pH接近或大于7.0;核桃树间作年限为30 a的间作茶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均显著小于单作茶园中的含量;随着核桃树间作年限的延长,间作茶园土壤中的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树对茶树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会导致茶树不能较好生长和茶叶品质下降。因此,不宜将二者相间种植或将核桃树作为茶树的遮荫树利用。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露,杨帅,陈玉子,王绥亮,常春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砂培方法,探讨在正常供氮(200 mg/L)和高供氮条件下(400 mg/L)加硅对3个香蕉品种生长与氮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常供氮和高供氮条件下加硅显著影响3个香蕉品种的生物量、根系活力、硝态氮含量、全氮与硅含量,显著影响氮、硅在根系与地上部分的分配比例,不同品种香蕉响应特征不同,香蕉硅氮代谢相互影响。加硅对宝岛蕉和威廉斯蕉地上部分生物量或根系生物量在2个供氮水平间的变化规律影响不显著,加硅降低或提高这种变化程度。巴西蕉在正常供氮条件下、宝岛蕉和威廉斯蕉在高供氮条件下,加硅提高根系活力,分别较对照提高46.0%、38.4%和1.86倍;加硅降低巴西蕉根系氮与叶片氮含量比例,宝岛蕉、威廉斯蕉在正常供氮条件下加硅提高根系中氮/假茎氮含量比例;加硅显著提高香蕉叶片硅含量,较对照提高17.6%~102.3%;加硅对根系和假茎硅含量影响分别与供氮水平与香蕉品种有关;高氮不加硅条件下,根系中硅含量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蔡隽,茶正早,林清火,华元刚,刘海林,杨凯,戚春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粘结剂用量对液压机械挤压成型的肥料棒抗压性能及养分淋溶特性。通过室内土柱淋溶法,分析了粘结剂用量分别为0%、2%、4%、6%肥料棒抗压性能及同养分配比普通肥料的养分淋溶特征。结果表明:肥料棒的正、侧压抗压强度随粘结剂用量的增加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肥料棒能显著降低肥料中氮、钾素的淋出率,随着粘结剂用量0%、2%、4%、6%的增加,肥料棒中氮素总累积淋出率较普通肥料分别减少了6.21%、10.52%、15.83%、22.15%,钾素总累积淋出率分别减少了26.69%、50.70%、55.50%、61.79%。说明添加粘结剂能增加肥料棒抗压性能及具有养分缓释效果,延长肥料养分释放周期,为今后热带地区果树林木专用缓释肥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吉训志,李焕苓,王果,高兆银,孙进华,王家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糖代谢在荔枝体胚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将‘大丁香’和‘新球蜜荔’胚性愈伤组织接种在TD培养基上,并将‘新球蜜荔’接种在TX培养基上,对比体胚诱导过程中3种胚性培养物之间淀粉、蔗糖等糖组分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以期从糖代谢方面找出影响荔枝体胚发生效率差异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在体胚发生过程中,‘新球蜜荔’在2种培养基上的淀粉含量都低于‘大丁香’;三者的葡萄糖与果糖含量变化相似,但‘大丁香’都高于‘新球蜜荔’,而‘新球蜜荔’的蔗糖含量则高于‘大丁香’;‘新球蜜荔’的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都高于‘大丁香’,而α-淀粉酶活性相似。‘新球蜜荔’的蔗糖合酶及在TD培养基上的酸性转化酶活性高于‘大丁香’,但中性转化酶活性是以‘大丁香’偏高,且‘新球蜜荔’在TX培养基上也以中性转化酶为主。由此‘新球蜜荔’通过淀粉酶、蔗糖合酶及转化酶将淀粉转化成蔗糖为体胚发生提供物质能量,而高活性的中性转化酶与低活性的淀粉酶,使‘大丁香’的蔗糖没有得到积累,使其体胚发生效率低于‘新球蜜荔’。

  • 植物生理生化
    牛俊奇,苗小荣,黄维,杨丽涛,李杨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糖(GT35)和低糖(B8)甘蔗品种苗期不同部位的叶和茎为材料,采用HPLC技术测定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分析2个甘蔗品种叶和茎中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与糖分含量的相关性和差异性。结果表明:2个甘蔗品种苗期叶中蔗糖含量与SPS和SS-s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茎中己糖含量与NI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茎中蔗糖含量与SPS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SS-c、SAI和CIN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GT35茎中蔗糖含量显著高于B8,叶中蔗糖含量显著低于B8。GT35茎中SPS和叶中SS-s酶活性均显著高于B8,茎中SS-s和SS-c酶活性低于B8,其中只有幼茎中SS-c酶活性与B8差异不显著。说明苗期叶中高SS-s酶活性,茎中高SPS酶活性,低SS-s和SS-c酶活性,可能是调节高糖甘蔗品种苗期茎中蔗糖积累的重要因素。

  • 植物生理生化
    李先民,刘新亮,李春牛,卢家仕,周锦业,黄昌艳,卜朝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两年生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扦插苗为材料,研究遮光率分别为0、30%、50%、80%条件下其生长发育和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分析光照强度对杜鹃红山茶生长发育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为合理栽培及提高品系抗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遮光率的增加,杜鹃红山茶的苗高、地径、冠幅、分枝数、成活率、根部干质量、茎部干质量、叶片干质量、总干质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且均在50%遮光条件下处于最高水平。随着遮光强度的增加,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均表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50%遮光条件下处于最低水平;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因此,适度的遮光处理有助于杜鹃红山茶幼苗的生长,50%遮光条件下杜鹃红山茶幼苗栽植效果最佳。

  • 植物生理生化
    陈志晟, 田丽波, 商桑, 杨衍, 刘子记, 邹凯茜, 曾丽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构建青梗不结球白菜耐热性评价体系并筛选出耐热性品种,以19份青梗不结球白菜作为试材,经高温胁迫5 d后测定幼苗的15个生长生理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将原有的15个生长和生理指标转化为6个独立的综合指标,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3.179%;基于耐热性综合评价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将19份青梗不结球白菜分为3类,第一类为强耐热性品种:青11、青16、青13、青9、青18;第二类为中耐热性品种:青19、青4、青7、青5、青14、青12、青15、青6、青2;第三类为弱耐热性品种:青10、青8、青1、青3、青17。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青梗不结球白菜耐热性评价的数学模型D=-0.349-0.063×(RR)+0.163×(FW)+0.222×(SI)+0.394×(TC)+0.033×(AA)+0.137×(Pr)+0.159×(SS)-0.091× (CII),结合田间鉴定结果,青13、青11、青9、青16、青18可在海南夏秋季种植。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林兆威,李超萍,时涛,王国芬,李博勋,蔡吉苗,黄贵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NAC(NAM/ATAF/CUC)基因家族是广泛分布于陆生植物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应答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该基因家族在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方面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木薯cDNA中克隆了MeNAC29MeNAC30基因,并采用qRT-PCR技术对抗、感种质受木薯萎蔫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manihotis,Xam)侵染后2个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个基因均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且均有保守的NAM结构域。MeNAC29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888 nt,编码295 aa。MeNAC30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全长870 nt,编码289 aa。接种木薯萎蔫病菌后,抗病种质中MeNAC29MeNAC3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感病品种,表明这2个基因参与了木薯对细菌性萎蔫病菌的抗性反应。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林兴娥,牛俊海,陈莹,明建鸿,高宏茂,葛宇,周兆禧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筛选出的10对多态性高、条带清晰的SSR引物,以海南岛68份红毛丹种质为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SSR指纹图谱的构建。结果表明:10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20个等位位点,多态性条带比例为100%,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393;对68份红毛丹种质做聚类分析,遗传相似系数为0.290~0.664;采用引物-带型组合法构建了68份红毛丹种质的指纹图谱。该结果为今后红毛丹种质鉴定和分子育种提供重要依据。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周婷,杨惠婷,胡计红,朱梦珠,洪荣钦,潘东明,佘文琴,陈桂信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日本单头切花菊‘白扇’的顶芽和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对其组培快繁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初代培养中,先用75%酒精消毒30 s,后用0.1%升汞溶液消毒,顶芽和带腋芽茎段最佳消毒时间分别为3 min和4 min,初代最适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平均芽诱导率为100%,平均单芽数达1.69个。以无菌苗腋芽茎段进行扩增繁殖,其最佳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0.15 mg/L,30 d后增殖系数达3.05,有效芽率65.26%,平均株高3.22 cm;瓶内生根培养时,添加了NAA和IBA的1/2MS培养基均能诱导生根,生根率达100%;也可瓶外生根,插穗浸蘸NAA溶液5 min后插入基质,生根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白扇’的大面积推广和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种苗提供理论与技术指导。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韦爱玉,许颖妍,杨柠曳,姜琳,胡计红,杨惠婷,蔡灿军,陈建军,陈桂信,潘东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变叶木‘金皇后’的顶芽和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快繁研究,建立‘金皇后’的离体快繁研究体系,为‘金皇后’的工厂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外植体表面消毒的最适条件为75%酒精消毒30 s后再用0.1%升汞消毒10 min,消毒后的污染率为22.63%,成活率最高达72.77%。最适初代培养基为MS+6-BA 2.0 mg/L+IBA 0.2 mg/L,有效不定芽数可达3.75。最适继代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2 mg/L,增殖系数达10.77。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1.5 mg/L,生根率达100%。最适的移栽基质为泥炭土+沙+蛭石(3∶1∶1),成活率达90%。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小霞,肖仲久,钱正敏,刘婷,陆铮铮,罗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贵州省习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暗色丝孢菌物种资源,对采自该地区的枯枝标本上的暗色丝孢菌进行处理并进行形态学鉴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鉴定出一中国新记录属—Dwayabeeja。标本保存在遵义师范学院真菌学标本室(HMZNC)。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晓宇,李增平,郑志淋,张宇,吴如慧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省海口市桂林洋莲藕田的莲藕植株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莲藕棒孢霉叶斑病的病原进行了鉴定,并对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山扁豆生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Berk.& Curst.) Wei];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条件为温度25~30 ℃,pH 6~9,碳源为无水葡萄糖或D-木糖,氮源为牛肉膏或大豆蛋白胨;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28 ℃,pH 7,碳源为无水葡萄糖,氮源为牛肉膏。光照对该病原菌的影响不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马永林,马跃峰,郭成林,王彦辉,黄辉晔,覃建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甲磺草胺在蔗田的应用前景,采用温室盆栽法土壤处理对其杀草谱、除草活性及其对甘蔗的安全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甲磺草胺对蔗田常见的禾本科、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有较好活性,当处理剂量为有效成分70 g/hm 2 时,对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um)、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绿苋(Amaranthus viridis)和龙葵(Solanum nigrum)的鲜重抑制率均高于90%,对筒轴茅(Rottboellia cochinchinensis)、铜锤草(Oxalis corymbosa)和鹅绒藤(Cynanchum chinense)的鲜重抑制率高于80%;甲磺草胺对光头稗、牛筋草、马唐和香附子等4 种主要蔗田杂草的除草活性均显著高于敌草隆;甲磺草胺在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与光头稗、牛筋草、马唐和香附子之间的选择性系数依次为2.04、2.67、2.95和2.25,均明显高于对照药剂敌草隆的1.74、1.68、1.80和1.24;在甘蔗品种‘桂糖46号’与杂草间的选择性系数与‘新台糖22号’相近。研究结果表明甲磺草胺对蔗田多种主要杂草防效较好,且对广西种植面积最大的两种甘蔗品种安全,因此可以作为蔗田苗前除草剂的备选药剂。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晓文,李彤彤,李冠君,李民,秦韶山,陆全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蒸汽作为保护气,将橡胶木分别置于155 ℃处理2、6 h,185 ℃处理2、6 h,215 ℃处理2 h,测定了热改性后的橡胶木颜色,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木材热改性前后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高温热改性处理使橡胶木的颜色从浅黄白色变为橙色然后转向深棕褐色,随着处理程度加深,明度值L *持续降低。热改性程度较浅时色饱和度C *略有增加,木材颜色趋于鲜艳,而随着处理程度加深色饱和度C *大幅降低,颜色趋于黯淡。木材颜色变化的总色差ΔE *可反映热改性的程度,改性处理越剧烈,总色差ΔE *越大,处理温度比处理时间对木材颜色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UV-Vis光谱显示,热改性材在350~550 nm波段的吸收显著增强,说明有大量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团生成。结合FTIR光谱,可以推测热改性过程木质素的相对含量升高,紫丁香基团上的甲氧基脱落,木素上苯环氧键的含量稳步降低,从侧面印证可能发生了生成醌的反应。同时,FTIR光谱中有迹象显示可能在155 ℃处理2 h时半纤维素的乙酰基就开始大量脱落。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咪咪,谢德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香蕉中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多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1%乙酸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炭黑(GCB)净化,以甲醇和2 mmol/L乙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分离,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源模式 (ESI +),多反应监测(MRM)采集数据,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在0.001~0.1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 > 0.9991,方法检出限(LOD)为1 pg,定量限(LOQ)为0.01 mg/kg。在0.01、0.05、0.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在香蕉中的回收率为84.91%~104.7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3%~9.69%。该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香蕉中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残留量测定。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纪颖,林河通,蒋璇靓,黄华明,李娜,肖烟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不同浓度壳聚糖处理对采后建阳桔柚果实在(10±1)℃下贮藏的生理特性、营养品质和贮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壳聚糖处理能降低建阳桔柚果实的呼吸强度,延缓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升高,抑制果实表面色调角h°值下降,果肉能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度、总糖、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减少建阳桔柚果实失重和腐烂,保持较高商品率。其中以稀释500倍壳聚糖处理的保鲜效果最佳,果实商品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感病指数控制在0.1以下,而且果肉基本无汁胞枯水现象,贮藏后期果实的失重率可控制在5%以内。因此认为,稀释500倍壳聚糖处理是保持采后建阳桔柚品质、延长其保鲜期的有效方式。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何玮,郑庆丽,陈健,曹献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除去油茶粕蛋白的色素,添加体积分数为4%的双氧水在40 ℃下作用蛋白提取液1 h可取得较好的脱色效果,但双氧水脱色对油茶粕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测定变性温度、表面疏水性和巯基的含量,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峰、微观形貌等研究脱色前后油茶粕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结果显示:双氧水脱色使油茶粕蛋白的表面疏水性上升,巯基含量下降,二硫键含量基本不变;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双氧水脱色减弱了油茶粕蛋白化学键强度,但没有影响油茶粕蛋白基本骨架,微观结构基本相似,油茶粕蛋白的X射线衍射峰的位置和强度基本一致,热变性温度升高,双氧水没有改变油茶粕蛋白的等电点,但油茶粕蛋白的溶解度、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能力和泡沫稳定性均下降,持油性和持水性上升。本研究结果表明双氧水脱色未明显改变油茶粕蛋白的结构,但其功能性质受到一定影响。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胡剑,凌瑞枚,黎平,严洪斌,刘圆圆,杨毅,杨全,吴莲张,张仲凯,颜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不同干燥处理对草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对采自怒江州贡山县普拉底乡的新鲜草果样品分别采用自然晾干、55 ℃烘干、冷冻干燥以及熏干4种处理方式进行干燥,干燥处理后的果实分开为果壳和种仁,并分别粉碎成粉末,粉末用正己烷经超声提取获得提取液,提取液经GC-MS仪器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全部样品共检测出53个成分。其中熏干处理的果壳和种仁与其他3种处理的果壳和种仁相比在化合物种类偏多,但对应化合物的含量偏低,说明熏干处理后果壳和种仁的成分都变得丰富和复杂。而且在4种处理中都显示同一化合物在种仁中的相对含量明显比在果壳中的高,然而果壳在化合物种类上更丰富。由此说明不同干燥处理的果壳和种仁之间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上都呈现一定差异。该研究结果为草果后期的深加工、保存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贵丽,魏晓奕,周伟,李积华,韩志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2株新近分离出来的链带藻(Desmodesmus sp. QL96和Desmodesmus sp. QJ74)为研究对象,检测胞内主要细胞代谢产物组成及含量变化,找出优势细胞代谢产物。收集相同时间间隔下培养的2株微藻,经过冻干、研磨、复溶,制备成细胞溶解液,再进行逐级萃取,分级检测每个萃取步骤中所得细胞代谢产物的含量。结果表明:在BG11培养基中生长30 d,链带藻Desmodesmus sp. QL96和Desmodesmus sp. QJ74的最高蛋白含量分别达到细胞干重的71.68%和62.14%,其他代谢产物,如碳水化合物、脂质和色素,在2株微藻中的含量都没有超过20%。对比其他微藻的文献报道,链带藻Desmodesmus sp. QL96是目前发现的蛋白含量最高的藻株,其蛋白的表达模式和蛋白相关产品的开发具有研究价值。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郇志博,罗金辉,谢德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开展了4%联苯菊酯悬浮剂在荔枝上的残留检测,然后根据残留检测结果和我国的膳食消费量评估了联苯菊酯按照推荐方式施用后对我国不同类型人群的急慢性膳食暴露风险,还评估了对土壤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联苯菊酯在荔枝全果中的半衰期为2.6~6.9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1.5~13.8 d;按照推荐施药方式(施药剂量:1000倍液,施药次数:2次,施药间隔期:10 d,推荐安全间隔期:21 d)在荔枝上施用不会对我国消费者存在急慢性膳食暴露风险,而且对土壤非靶标生物蚯蚓也是低风险。

  • 文献计量学与生态学
  • 文献计量学与生态学
    李一萍,茶正早,李玉萍,王大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CiteSpace软件对1988—2017年Web of Science收录的天然橡胶文献进行共被引分析,以可视化图谱方式呈现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知识基础和演进历程,期望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该领域形成了以胶乳过敏、乳胶-水果综合症、天然橡胶生物合成为主的早期研究前沿,以丁苯橡胶或天然高分子/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为主的中期研究前沿,以纳米颗粒/天然橡胶复合材料及其应变诱导结晶、橡胶延伸因子为主的当前研究前沿;演进历程分为4个阶段:即研究对象的建立、研究仪器或工具的发展、新技术所支持的研究问题、知识的转化。

  • 文献计量学与生态学
    靳晓拓,周彦妤,夏杨荣畅,陈丽君,李涛,赵洪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多效唑对芒果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以海南乐东某芒果园为研究对象,设置施用和不施用多效唑的土壤分别为处理组和对照组,通过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芒果园土壤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2组样品通过高通量测序共得到3586个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可注释到38个门、89个纲、195个目、378个科、673个属、1353个种。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施用多效唑后,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同时期未施用多效唑的土壤;但施药后土壤的细菌多样性显著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多效唑对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与对照组相比,施用多效唑的土壤中变形菌门和浮霉菌门等含量显著增高,而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等含量显著降低。PICRUSt功能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芒果园土壤细菌主要涉及细胞生长与死亡、碳水化合物代谢、次生产物代谢的生物合成、氨基酸代谢等43个子功能,表现出功能上的丰富性。多效唑处理后,会降低土壤细菌的整体代谢能力。由此可见,施用多效唑会降低土壤细菌的多样性,改变土壤细菌的相对丰度,且对土壤细菌的功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 文献计量学与生态学
    陈小花,陈宗铸,雷金睿,李苑菱,吴庭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岛7个市县分布的马占相思、橡胶和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探讨了3种人工林树种的地上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区域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3种人工林树种的地上总生物量分配比例基本遵循干材>树枝>树叶>干皮的模式,树干占绝对优势;(2)基于胸径大小一致,热带地区不同区域内人工林树种地上总生物量差异明显,其中马占相思地上总生物量范围在51.06~179.25 kg之间,白沙值最大,橡胶树地上总生物量范围在48.42~173.15 kg之间,陵水值最大,桉树地上总生物量范围在43.06~228.11 kg之间,儋州值最大;(3)同一树种在不同市县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差距悬殊,其中马占相思树干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48%~78%,橡胶树树干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35%~78%,桉树树干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48%~85%,树干生物量贡献力度越大其地上生物量会相应增加。本研究结果为热带地区人工林资源的合理经营和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 文献计量学与生态学
    洪峰,魏亚情,袁浪兴,史佑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北部8处火山村建筑墙体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便了解其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上述火山村共记录有88种墙体植物,隶属于43科77属。其中,蕨类植物6科8属8种,占总物种数的9.09%;被子植物37科69属80种,占90.91%。88种墙体植物中本地种68种,占77.27%;栽培种5种,归化种1种,逸生种4种,外来入侵种10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68%、1.14%、4.55%和11.36%。就生态型而言,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比例分别为43.18%和56.82%。88种墙体植物中共计有79种为热带分布型,占总物种数的89.77%。研究发现,火山石建筑墙体能很好的保存本地物种,避免其因农业生产活动而损失殆尽。因而在开展古村落保护和乡村旅游时,应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墙体植物,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古建筑保护的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