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杨 善 周鸿凯 谢 平 陈翰文 秦海龙 叶昌辉
    2016, 37(4): 647-6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甘蔗品种湖光1号,进行地膜覆盖、施用保水剂、覆盖地膜+保水剂和常规栽培(CK)4种保水措施的旱坡地甘蔗栽培试验,探究不同保水措施对土壤水分、温度及甘蔗生长、品质、产量的影响效应,为旱坡地甘蔗抗旱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施用保水剂、盖膜+施加保水剂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地膜盖膜保墒效应显著,保水剂的保墒作用在降水量少时显著;与CK相比,3种保水措施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甘蔗分蘖率、株高、茎径、单茎重、蔗茎产量与蔗糖产量;盖膜处理显著增加蔗茎产量,但制糖品质降低;施用保水剂的蔗茎产量显著高于CK,但显著低于盖膜处理,制糖品质显著提高;盖膜+施加保水剂处理蔗茎产量与制糖品质都显著提高,效益最好,值得推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蔡文伟 杨本鹏 武媛丽 张树珍 杨 学 王俊刚 曾 军 伍苏然 彭李顺
    2016, 37(4): 653-6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甘蔗脱毒健康种苗进行原种苗假植、假植苗田间移栽及田间扩繁的方法、季节等多地多点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脱毒原种苗露天假植成活率稍低于温室大棚假植,但其田间移栽的成活率、恢复生长等较具优势;采用蔗渣作为保湿基质的露天假植原种苗成活率达98.5%;田间扩繁时,海南蔗区按“一年两采法”繁育,广西、云南等蔗区按“一年半两采法”繁育,其田间繁育倍数可达400倍。本研究建立的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田间繁育技术体系为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的繁育与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 辉 邢诒彰 王 华 庄辉发 朱自慧 宋应辉 赵青云
    2016, 37(4): 660-6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草兰为喜磷作物,施用解磷微生物可减少肥料施用量,促进作物生长。采用磷酸盐生长培养基从香草兰种植园中筛选到6株可解磷的细菌,通过NBRIP液体培养基摇床培养3 d后,菌株V-29培养液中可溶性磷含量最高,达到475.3 μg/mL。经16S rDNA分子鉴定该菌株为伯克霍尔德氏菌。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V-29及其制得的微生物有机肥料在香草兰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施用由解磷细菌制得的微生物有机肥可显著提高香草兰茎蔓及根系干重,但单独接种解磷细菌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施用微生物有机肥及接种解磷细菌均可提高土壤有效磷和植株全磷含量。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 燕 刘建秀 王志勇 史经昂 钱 晨 黄春琼 郭海林
    2016, 37(4): 665-6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叶片电解质外渗法和匍匐茎恢复生长试验法,对37份国产海雀稗种质资源和6份海雀稗引进品种进行抗寒性鉴定。电解质渗出率测定结果表明,在0~-8 ℃之间的低温胁迫下,随着温度的降低,电解质渗出率快速地升高;在-8~-12 ℃之间,电解质渗出率上升比较缓慢,在-12~-16 ℃之间,上升非常缓慢,逐渐趋于稳定。不同材料间的抗寒性LT50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变异范围为-0.09~-7.24 ℃,国产海雀稗种质资源中P049、P042、P013、P018-2和P058的LT50低于-5 ℃,其中P049的LT50最低(-7.24 ℃),低于所有引进的对照品种。匍匐茎恢复试验的测定结果表明,-16 ℃低温胁迫后,所有参试材料都不能恢复生长。0~-12 ℃低温处理后,不同材料的恢复生长能力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总萌芽率的变异范围为10%~46.7%。其中P055(1)在0~-12 ℃低温处理后都能恢复,抗寒性最好;其次为P033,在0~-8 ℃均可以恢复,且恢复生长率均在75%以上,总萌芽率最高。P055(1)和P033的恢复生长百分率高于所有引进对照品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秋营 张 青 王煌平 王明光 栗方亮 陈裕兴 安梦鱼 罗 涛
    2016, 37(4): 672-6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叶用芥菜、大蒜和雍菜在富硒和低硒土壤中对硒和重金属(Pb、Cd、Zn)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在富硒土壤中,大蒜、芥菜和雍菜各部位硒含量均高于低硒土壤的处理,其中,根部和可食部位分别是低硒土壤的1.6~2.6倍和1.1~4.5倍。3种蔬菜在两种土壤上的可食部位硒含量都表现出大蒜(0.029~0.143 mg/kg)>芥菜(0.007~0.016 mg/kg)>雍菜(0.002~0.007 mg/kg)的趋势,其中富硒土壤中大蒜和芥菜硒含量达到富硒标准(≥0.01mg/kg)。3种蔬菜的根部或鳞茎部位的硒含量均显著高于各自的茎或叶部位。蔬菜重金属含量与土壤重金属本底值呈正相关。3种蔬菜对Pb、Cd、Zn的吸收能力不同,植株的Pb含量高低顺序为雍菜>芥菜>大蒜,Cd含量高低顺序为大蒜>芥菜>雍菜,Zn含量高低顺序为芥菜>大蒜>雍菜,且在蔬菜不同部位的累积顺序均为根>茎、叶。因此,生产安全且富硒蔬菜,需选择硒富集能力强且重金属吸收能力较低的蔬菜种类。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蔬菜中,大蒜和芥菜具有较高的硒富集能力,可作为富硒蔬菜生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淑钦 余志雄 王 威 谢 倩 王珂珂 陈清西
    2016, 37(4): 679-6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设林下附生、林下悬挂、林下床栽、大棚床栽4种栽培模式,对不同栽培模式下铁皮石斛的光合能力和品质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林下栽培的铁皮石斛实际量子产量(Effective Quantum Yield of Photochemical Electron,Y(Ⅱ)、相对电子传递速率(Relative Photosynthetic Electron Transport Rate,rETR)、光化学淬灭(Photochemical Quenching,qP)、非光化学淬灭(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NPQ)、半饱和光强(Ik)等光合能力指标均显著高于大棚床栽(p<0.05),而大棚床栽的Y(NO)极显著高于3种林下栽培(p<0.01)。说明林下铁皮石斛的光合能力、光饱和点均高于大棚床栽植株,且光保护能力更强。采收时,虽大棚床栽铁皮石斛的单株净重和茎长均极显著高于林下附生(p<0.01),长势良好,但多糖含量低,品质不及林下附生栽培植株。这说明栽培模式显著影响铁皮石斛光合产物的分配且对其品质形成有影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徐 欢 徐彩瑶 林勇明 吴承祯 李 键 洪 伟 谢安强 林 晗
    2016, 37(4): 685-6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内生真菌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的促生作用,采用淋冠施菌和浇根施菌2种方式接种5株内生真菌aJ4、NG6、CG2、AY13和CG9于杉木幼苗内,分析并比较其对杉木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种不同的施菌方式下,CG2菌株对杉木幼苗地上部干物质量、根冠比和总干重影响最大,促生效果显著。aJ4菌株和NG6菌株均能显著提高杉木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且实际光合效率较高;采用淋冠施菌方式,CG2菌株处理的植株光能利用潜力较大,NG6菌株处理的植株PSII电子传递速率较高;采用浇根施菌方式,aJ4菌株处理的植株光能利用潜力较大,CG2菌株处理的植株PSII电子传递速率较高;AY13菌株处理提高PSII反应中心活性的效果表现为浇根施菌方式优于淋冠施菌方式;CG9菌株在2种施菌方式下光合特性均不理想,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内生真菌都能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5株内生真菌感染对杉木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的施菌方式对杉木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刘育梅 胡宏友 宋志瑜 许传俊 卢昌义
    2016, 37(4): 690-6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神秘果(Synsepalum dulcifcum Denill)的耐盐能力,研究其在NaCl胁迫下的适应机制并丰富果树的耐盐机理,通过盆栽试验法,以0、2‰、4‰、6‰、8‰ NaCl溶液分别对幼苗进行胁迫处理,测定叶片叶绿素、渗透调节物质、抗氧化物酶、丙二醛含量及土壤实际盐度。结果表明:在NaCl胁迫下,神秘果叶片的叶绿素合成受到明显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随浓度增加而显著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是先升后降,在4‰时达到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处理浓度呈负相关;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和对照相比有显著增加,推测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在胁迫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渗透调节作用。
  • 植物生理生化
    张 平 高 祥 周 毅 赵建荣 汪建飞
    2016, 37(4): 694-6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法,比较Ca3(PO4)2模拟磷胁迫条件时3种氮处理(NO3--N、NH4+-N、NO3--N+NH4+-N)对玉米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KH2PO4处理相比,磷胁迫处理时,硝态氮、铵态氮及铵硝混合营养处理的玉米整株生物量分别降低38.1%、17.4%和20.8%;与此同时,铵态氮处理的玉米植株全氮、氮素累积量、有机氮及硝态氮含量显著升高,而硝态氮处理时全氮、氮素累积量、有机氮显著降低,硝态氮含量无明显变化;此外,与硝态氮及铵硝混合处理相比,铵态氮处理的玉米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幅度最大,而游离氨基酸、脯氨酸含量下降幅度最小。因此,本试验中,铵态氮处理的玉米更耐磷胁迫,表现为增加了氮的吸收和积累以及增强可溶性蛋白降解为氨基酸的过程。
  • 植物生理生化
    徐梦莎 李芳东 朱高浦 赵 罕 周晓星 乌云塔娜
    2016, 37(4): 700-7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水分胁迫强度对仁用杏苗期光合生理变化、生物量积累的影响,以2年生甜仁杏品种‘中仁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控水试验,经6个土壤含水量[土壤质量含水量(15.0±0.5)%(T1,对照)、(13.0±0.5%)(T2)、(11.0±0.5)%(T3)、(9.0±0.5)%(T4)、(7.0±0.5%)(T5)和(5.0±0.5)%(T6)]处理后,测定并分析‘中仁1号’的光合生理参数和生物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仁1号’幼苗叶片随水分胁迫的加重,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逐渐降低,在13.0%(T2)时有最大值,而水分瞬时利用效率(WUE)在土壤含水量(8.0±0.5)%(T4)时达到最大;‘中仁1号’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曲线均为单峰型曲线,无光合“午休”点,并且随干旱胁迫的加剧,最大净光合效率(Pnmax)、光饱和点(LSP)逐渐减小,在13.0%(T2)时有最大值,而光补偿点(LCP)、表观量子羧化效率(AQY)则逐渐增加。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最大荧光(Fm)、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逐渐降低,在13.0%(T2)时有最大值,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逐渐上升,最小荧光(Fo)先上升后逐渐下降。‘中仁1号’的株高、地径、主根长和根系总长度以及各个生物量指标均在13.0%(T2)时有最大值,之后随干旱胁迫的加剧逐渐降低,而根冠比却逐渐上升。‘中仁1号’苗期生长的土壤水分适应范围为9.0%~15.0%,最适含水量为13.0%,下限为5.0%左右。
  • 植物生理生化
    黄天雄 何 颖 郁书君
    2016, 37(4): 709-7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观察锦绣杜鹃的花芽分化结构变化,测定来自不同开花率的植株叶片中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和叶绿素含量,初步探讨这些物质变化与其花芽分化过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广州地区的锦绣杜鹃在6月下旬开始花芽形态分化,约40 d形成完整的小花结构,8月中下旬出现肉眼可见花蕾。锦绣杜鹃在花芽分化过程中,高成花率植株的功能叶中干物质含量趋于稳定。蛋白质含量出现升高-降低-升高-降低的起伏变化,直至花芽分化完成后再一直回升趋于平稳;可溶性糖、叶绿素含量均呈升高-降低-再回升的变化趋势;淀粉含量呈降低-升高-降低-再回升的变化。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和叶绿素在花芽分化前的快速有效积累和后期的有效利用,对锦绣杜鹃花芽分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与植株成花率有一定的关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 珊 李博勋 陈奕鹏 刘先宝 黄贵修
    2016, 37(4): 715-7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类萌发素蛋白(GLPs)是一类重要的胁迫响应蛋白,参与植物的多种生理调控过程。试验前期通过cDNA-AFLP技术,从橡胶树转录组中筛选到一个与麻风树JcGLP(XM_012225699.1)高度同源的差异表达片段。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预测和PCR扩增克隆到一个GLPs类基因HbGLP01。该基因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cDNA全长696 nt,编码23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24.8 ku和5.54。同源比对表明,该蛋白与麻风树JcGLP1-13蛋白的同源性最高,达到 81%。聚类分析研究表明,该蛋白与JcGLP1-13、胡杨PeGLP1-13及三角叶杨PtGLP等聚为一个分支。qRT-PCR分析发现,多主棒孢病菌侵染能诱导橡胶树HbGLP01基因的上调表达,其中高抗棒孢霉落叶病品种IAN873在侵染后24 h时表达量达到峰值,高感品种PR107在48 h后达到峰值,而且在IAN873中的表达峰值显著高于PR107。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韩 杰 郑继平 言 普 庹德财 黎小瑛 沈文涛 周 鹏
    2016, 37(4): 722-7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编码的核内涵体蛋白a蛋白酶(Nuclear inclusion body a proteinase,NIa-Pro)是一种多功能病毒非结构蛋白,在病毒侵染宿主及病毒与宿主互作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以麦芽糖结合蛋白(MBP)为融合表达框架的原核表达系统构建了表达NIa-Pro的重组载体 pMAL-c5x-NP,并转化大肠杆菌,经IPTG 诱导和Ni2+-NTA-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可溶的重组融合蛋白MBP-NIa(N端和C端分别融合MBP和His标签),然后利用蛋白酶Factor Xa切去重组融合蛋白中的MBP,再通过直链淀粉树脂亲和层析纯化获得了可溶的重组蛋白NIa-Pro。活性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PRSV-NIa-Pro具有非特异的双链DNA酶和特异的蛋白酶双重活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佳智 申 磊 杨 晟 邱爱连 张杨文 官德义 何水林
    2016, 37(4): 728-7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辣椒均一化cDNA文库为模板,通过PCR扩增获得CaPHD1基因克隆,该基因序列含有1个220个氨基酸序列的开放阅读框,同其他植物具有62%~89%的氨基酸同源性。在植物亚细胞定位实验中CaPHD1与GFP的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受到青枯菌侵染和水杨酸、茉莉酸甲酯、乙烯和脱落酸等外源激素的诱导,表明CaPHD1可能在应答病原菌中起重要的作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孙 琴 孙进华 王树军 李焕苓 王家保
    2016, 37(4): 736-7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期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果肉低表达而叶片中高表达的荔枝基因FKBP16-2。本文克隆了该基因1 578 bp的启动子片段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荔枝FKBP16-2基因启动子序列中含有大量的TATA-box和CAAT-box保守元件,以及TCA-element,ARE,HSE,GCN4_motif,O2-site等各种转录调控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该启动子能驱动GUS基因在荔枝的花、叶、根、果皮以及种子中表达而在果肉中不表达,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 芳 庹德财 沈文涛 言 普 黎小瑛 周 鹏
    2016, 37(4): 742-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木瓜环斑病毒(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与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 distortion mosaic virus,PLDMV)存在混合感染的现象,近年来混合感染发病率逐年递增,是一种新的威胁番木瓜种植业的病毒病害。运用RT-PCR和RACE方法从混合感染样品中克隆获得2种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分别命名为PRSV-LM和PLDMV-LM,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T633943和KT633944,基因组序列大小分别为10 325、10 153 nt(不包括3′端的poly A)。序列分析表明:PRSV-LM与单独感染样品中的PRSV海南分离物HN(GenBank登录号:EF183499)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4%;PLDMV-LM与单独感染样品中的PLDMV海南分离物Hainan-DF(GenBank登录号:JX974555)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分别高达99%和97%。进化树分析显示,PRSV-LM和PLDMV-LM分别与单独感染样品的PRSV和PLDMV海南分离物有共同的进化起源。进一步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混合感染样品的PRSV与PLDMV病毒积累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感染样品中PLDMV病毒积累量大约是PRSV含量的100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PRSV/PLDMV混合感染发病机制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罗 宁 刘积光 陈 晨 李 昂 刘平怀
    2016, 37(4): 752-7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单针藻(Monoraphidium dybowskii C29)扩大培养的条件,研究温度、光照强度、氮源、补料方式以及扩大培养的接种量对单针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单针藻在温度为25 ℃,光照强度12 000 lx,尿素为氮源,以分批补料方式添加营养盐时生长和油脂积累最佳。利用管道式生物反应器在优化条件下进行扩大培养,温度控制在25~30 ℃,采取遮光处理控制光照强度在20 000 lx以内,接种量为15%时,单针藻生物量及油脂积累高于接种量为10%时的量。最终在最佳条件下生物量为1.15 g/L,油脂产量为0.39 g/L。研究结果为单针藻的扩大培养提供参考,也为单针藻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周雪敏 刘先宝 李博勋 蔡吉苗 李振华 黄贵修
    2016, 37(4): 758-7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4至2015年,对海南省橡胶树主栽区的病害普查中发现1种新的茎杆溃疡病。该病在海南省部分农场发生严重,为害中小龄胶树和开割树的茎杆,造成树皮隆起并呈褐色,严重时流出白色胶乳,对橡胶树的长势和产胶量造成重要影响。通过形态观察、rDNA-ITS序列比较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分离自不同地点的8株病原菌均为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菌株HHNBS01的生物学特性表明,CMA、PDA和Czapek培养基中,以蔗糖和硝酸钾为碳源和氮源,30 ℃,pH6为菌落生长最适条件,15 ℃,pH6,完全黑暗,D-木糖和草酸铵分别为碳源和氮源是产孢最适条件,30 ℃,pH7为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条件,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均为60 ℃ 10 min。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廉法钦 孙 亮 胡义钰 袁 坤 彭智翠 陈秋波 王真辉
    2016, 37(4): 766-7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死皮是制约天然橡胶产量的重要因素,其发生与刺激割胶时乙烯利用量过度有关,具有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ACC)脱氨酶活性的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利用ACC(乙烯前体)来刺激植物生长发育。本研究从橡胶树根际土壤中筛选有助于减轻橡胶树死皮发生,并对其防控有一定应用前景的菌株。本文采集了橡胶树主要种植区(海南、云南和广东)的根际土壤样品,以ACC为唯一氮源进行筛选,共分离橡胶树根际细菌152株,并测定其ACC脱氨酶活性大小,将活性较强(0.226、0.164 U/mg)的2个菌株命名为HBRM-86和HBRM-16;结合常规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分子鉴定,将HBRM-86和HBRM-16分别鉴定为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aerogenes)和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marcescens);测定2株菌株促生潜能,结果发现其具有较好的促生潜力,进一步研究将为死皮防控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焦敬华 黄东益 吴文嫱 刘林娅 翟李楠 黄小龙
    2016, 37(4): 775-7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寻求一种高效、环保的防治山药炭疽病菌的新方法,采用对峙平板法从热带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对山药炭疽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放线菌30702。经形态特征培养观察和16S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紫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ceoniger]16SrRNA基因进化分枝的放线菌。通过单因子和多因子正交实验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通过测定菌体湿重和抑菌圈直径,应用SAS9.3软件进行分析,获得最佳发酵培养基为:可溶性淀粉25 g/L、黄豆粉 20 g/L、MgSO4·7H2O 0.6 g/L、CaCO3 0.2 g/L、初始pH为7.0,优化后菌株发酵产物对山药炭疽病菌抑菌活性提高了31.5%。
  • 生态学
  • 生态学
    胡俊鹏 潘凤娥 王小淇 季雅岚 赵伶茹 方雅各 杨 霖 王师笈 孟 磊
    2016, 37(4): 784-7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培养研究生物炭和秸秆施用之初对N2O排放的影响。试验设生物炭(BC,用量为烘干土的1%)、秸秆(S,与生物炭等氮量)和空白(CK)3个处理。培养在75%田间持水量,30 ℃恒温箱中进行。结果表明,添加秸秆和生物炭均可改善土壤性状,显著提高土壤pH值、有机碳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其中秸秆对土壤pH值和速效钾的改善作用更突出。秸秆可以显著减少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促进氮的生物固持,由此显著减少N2O的排放。生物炭能显著促进硝化作用的进程,提高硝化程度,使得土壤N2O集中于短时间内排放,但与CK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造成这一原因可能源于生物炭的用量少,影响了其对N2O的吸附。生物炭施用利于土壤硝态氮的累积,热带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显著增加了硝态氮淋失的风险。
  • 生态学
    姜 蕾 贾林贤 林靖凌 刘 迎 潘 波 杨 毅 林 勇
    2016, 37(4): 790-7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内标准批量平衡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了2种来源DOM对壬基酚在海南砖红壤中吸附-解吸与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来源于水稻秸秆(ST)和猪粪(PMC)的DOM(ST和PMC)均能明显抑制土壤对壬基酚的吸附,促进壬基酚从土壤中的解吸,增强壬基酚在土壤中的迁移性。浓度为200 mg DOC/L水稻秸秆DOM(ST2)和猪粪堆肥DOM(PMC2)可分别使土壤中壬基酚吸附的Kf值由对照的21.45减少到9.45和8.35,使壬基酚从土壤中的淋出率由对照中的34.36%,增大到58.34%(ST2)和 67.24%(PMC2)。可见农业土壤中DOM可以充当壬基酚的迁移载体,促进它在土壤和水环境中的迁移和扩散,也可促进其生物可利用程度和生物修复速度。且来源于猪粪堆肥的DOM较水稻秸秆DOM更容易与壬基酚相互作用,因此对壬基酚环境行为的影响就更显著。
  • 生态学
    崔喜博 余雪标 陈小花 薛 杨 高 刘 李 然 杨青青 丁 熙
    2016, 37(4): 797-8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海南文昌滨海台地椰子林、次生林及人促更新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的特征和旱湿季变化,以海南文昌3种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间,细菌数量以椰子林土壤最高(3 144.67×104 cfu/g),分别为次生林、人促更新次生林的1.32倍和2.85倍;真菌数量以次生林最高(43.72×104 cfu/g),分别为人促更新次生林、椰子林的2.47和1.33倍;放线菌数量以椰子林最高(413.84×104 cfu/g),分别为次生林次之、人促更新次生林的1.54和1.62倍。森林土壤中3种类型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关系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不同季节各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差异显著,其数量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细菌、真菌表现出雨季>旱季的规律,而放线菌则表现为旱季>雨季的规律。在土壤剖面上,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细菌、放线菌数量表现为减小的趋势,表层(0~10 cm)土壤细菌、放线菌含量最高,而真菌数量无明显变化规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宾 健 廖双泉 赵艳芳 袁天元 卓书平
    2016, 37(4): 804-8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化学浸泡的方法,研究草酸及其不同用量对胶清橡胶6项指标、颜色、分子量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样相比,经过草酸处理的胶清橡胶,随着草酸用量的增加,其杂质含量变化不大,挥发物逐渐减小,灰分含量增大,塑性初值(P0)及塑性保持率(PRI)提高;经过草酸处理后的胶清橡胶的颜色得到了明显改善;胶清橡胶的数均分子量(Mn)与重均分子量(Mw)逐渐减小,多分散系数(Mw/Mn)值增大;经过草酸处理的胶清橡胶的力学性能都有所提高,当草酸用量为2%时,其拉伸强度达到最高值27.08 MPa,且经过草酸处理的胶清橡胶耐老化性能均得到提高。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杨慧强 白新鹏 吕晓亚 李若楠 张宇翔 蔡锦红
    2016, 37(4): 809-8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菠萝蜜种子淀粉为原料制备油脂模拟品,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方法优化菠萝蜜种子淀粉油脂模拟品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为:淀粉浓度为15.11%,酶用量为0.14%,酶解时间为17.10  min,酶解温度为50.10  ℃,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油脂模拟品的DE值为4.38;并确定了该油脂模拟品的糊化温度为80 ℃和糊化时间为10 min。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陈 娟 邓福明 陈卫军
    2016, 37(4): 817-8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热处理对新鲜椰子水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简称POD)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简称PPO)相对酶活力和色泽变化影响,探讨椰子水酶活力与其色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或时间的延长,椰子水的POD和PPO相对酶活力均随之降低,其中90 ℃和95 ℃热处理4 min后,可分别使POD和PPO的活力降低90%以上。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椰子水的色泽随之加深;椰子水的PPO和POD相对酶活力与色泽加深程度呈负相关关系,且具有一定的显著性。该结果可为后续研究椰子水色变控制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移兰丽 余元善 肖更生 徐玉娟 吴继军 邹 波
    2016, 37(4): 822-8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静态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了市售不同品牌的荔枝汁饮料(10种)和不同品种鲜荔枝原汁(4种)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挥发性物质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市售荔枝汁饮料的挥发性风味种类明显高于鲜荔枝原汁,市售的荔枝饮料风味成分与鲜荔枝原汁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差异很大,共有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只有D-柠檬烯和乙醇。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发现市售不同品牌荔枝汁饮料的挥发性物质的主成分较多且每个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均较低,整体变量之间相关性低,因子之间比较分散,没有统一性。而鲜荔枝原汁的前3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贡献率高达100%,囊括了全部变量的信息,不同品种的鲜荔枝原汁中挥发性成分相关性较高。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 杰 王 瑜 黄午阳 谷满屯 姬彦羽 张伟敏
    2016, 37(4): 829-8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DPPH体系、ABTS体系和Oyaizu法对白沙绿茶的甲醇提取物、70%乙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并利用HPLC-MS对活性较高的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特征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沙绿茶3种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呈浓度效应关系。其中3种提取物中以70%乙醇提取物对DPPH和ABTS清除能力最强,而还原力则弱于水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通过HPLC-MS从70%乙醇提取物中得到24个酚类物质,其中15个酚类物质被鉴定为新绿原酸、花旗松素-3-O-芸香糖苷、绿原酸、隐绿原酸、去甲氧基姜黄素、表儿茶素、山奈酚-3-O-芸香糖苷、花旗松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双己糖苷、Di-O-咖啡酰奎宁酸、槲皮素、山奈素-3-O-戊糖苷、牛蒡子苷、杨梅素和山奈素。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刘欣宇 陈 歆 吴 琳 陈 淼 周楷博 刘贝贝 彭黎旭
    2016, 37(4): 835-8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极性的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为提取剂分别提取木榄幼苗水培收集液,采用GC-MS测定其根系分泌物组成,并与根际、非根际、裸滩土壤浸提液中的根系分泌物组成进行对比,分析木榄幼苗根系分泌物的特征。结果表明,乙酸乙酯提取法有较高的提取效率,提取得到的根系分泌物种类较多,共测得40种化合物,其中12种组分在根际土壤提取液中可检测到。比较分析可知,木榄幼苗根系分泌物主要为烃类、酯类和酚类化合物,其中烃类以不饱和脂肪烃为主。
  • 综述
  • 综述
    杨文婷 林文武 陈玲丽 徐小丽 王润语 吴祖建
    2016, 37(4): 844-8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病毒卫星核酸是已知的最小的侵染因子之一,其起源、致病性以及复制机制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认为,植物病毒卫星核酸最有可能来源于寄主植物基因组或辅助病毒基因组,植物病毒卫星核酸、辅助病毒及寄主三者相互作用对辅助病毒的积累量及寄主病症的发展有调节作用。植物病毒卫星核酸不能自我复制,它们依赖于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然而,由于结构不同它们的复制方式也不完全相同。自发现以来,这类小的亚病毒分子已成为研究植物细胞中大分子间的互作及其辅助病毒复制机制的简单模型。本文主要总结了植物病毒卫星核酸在复制机制、起源、致病性及应用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