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伟强 邓成菊 李芹 张建春 张光勇 刘学敏 杨绍琼 王晓燕 孙寅虎 常仕代
    2015, 36(9): 1551-15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DUS检测方法和原理,对香蕉新品种“红研二号”与近似品种“巴西蕉”的48个性状进行差异性分析并进行特异性评价。结果表明:香蕉新品种“红研二号”质量性状的假茎、叶柄基部、叶柄及叶中脉背部的颜色为紫褐色(8010-R30B),果轴(穗轴)基部的1/3处为紫褐色(8010-R30B),为特异性的性状;这些紫褐色(8010-R30B)的特异性状,促成“红研二号”花青素含量较高,植株的抗氧化能力增强,表现出检测植株的抗衰老能力强;同时,其48个性状能稳定遗传,果实表皮与“巴西蕉”的颜色基本一致,但果实产量等性状总体优于“巴西蕉”,本研究对该品种的推广具有指导意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友接 谢丽雪 熊月明
    2015, 36(9): 1557-15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优质无核黄皮良种‘丽光’为试材,分析7种材料套袋对黄皮果实的主要经济性状、内在品质及病虫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层报纸袋和牛皮纸袋能提高黄皮果实的坐果率和可食率,改善果皮颜色及其它主要经济性状;牛皮纸袋能降低黄皮果实的含酸量,提高氨基酸总量和水分含量,改善黄皮果实的内在品质;硫酸纸袋、双层报纸袋、白色纸袋、无纺布袋、牛皮纸袋大大降低了黄皮果实的裂果率、桔小实蝇、堆蜡粉蚧、煤烟病、日灼病、炭疽病等病虫害的发生,有效改善果实的外观品质。综合各种套袋对改善果实主要经济性状、品质和防病虫害的效果,‘丽光’黄皮生产宜用牛皮纸袋。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祖超 杨建峰 李志刚 王灿 鱼欢 邬华松
    2015, 36(9): 1561-15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胡椒主花期适宜光照强度,以确定胡椒主花期与搭配作物适宜间作密度,研究分析4种荫蔽度条件下,胡椒主花期完全展开叶的光合作用、可溶性糖、蔗糖、淀粉等的积累,相关代谢酶活性及成花量,探究光照和碳水化合物积累对开花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0%荫蔽度处理下胡椒主花期开花量没有被显著抑制,而且在树体恢复期和主花期前期可溶性糖积累明显增加,相关性分析显示,花枝上叶片糖积累对随后的成花有极显著正效应,而糖积累与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认为,在树体恢复期和主花期前期,搭配作物对胡椒遮荫的荫蔽度为30%左右时,可以促进糖积累,为花芽发育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以保证胡椒与搭配作物间作时主花期花量。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振瑞 周文灵 江永 李奇伟 陈清 张福锁
    2015, 36(9): 1568-15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过量施用化肥不仅影响甘蔗的生长发育,而且导致化肥利用率低和污染环境。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两年(造)田间试验,探讨优化施肥对甘蔗产量效应、养分吸收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处理(N 345 kg/hm2,P2O5 195 kg/hm2,K2O 240 kg/hm2)甘蔗平均产量高于常规施肥处理(N 404 kg/hm2,P2O5 296 kg/hm2,K2O 281 kg/hm2);甘蔗分蘖期和伸长期的氮和磷吸收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氮、磷、钾肥料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分别提高6.1%、5.5%和13.3%。适当减少化肥施用量,调整氮磷钾配比,可促进甘蔗分蘖期和伸长期对氮和磷的吸收,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产量。甘蔗优化施肥是一种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合理施肥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吴明言 王果 James Blessing 陈炎辉 胡正茂 郑岑琳 吴绍华
    2015, 36(9): 1574-15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福建省部分地市采集的163个籼稻样品及对应的土壤样品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籼稻品种对土壤镍的富集能力,以期为镍污染土壤上籼稻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全镍含量介于3.52~72.38 mg/kg,平均含量为17.86 mg/kg。供试土壤有效镍含量介于0.01~1.32 mg/kg,平均含量为0.30 mg/kg。供试糙米镍含量为0.04~1.82 mg/kg。镍在土壤和各品种糙米之间的转移系数均随土壤有效镍的升高呈幂函数降低。采用回归估算法、在土壤有效镍为0.1 mg/kg的点上估算了各水稻品种镍的代表性的转移系数(TF0.1,有效量基)。不同品种的TF0.1依次为:岳优9113>佳优948>深两优5814>培杂泰丰>天优998>宜香2292>宜优115>纳科1号>泉珍10号>Ⅱ优673>丰Ⅱ优1号>扬两优6号>宜优99>Ⅱ优3301>特优627>内2优6号。不同籼稻品种对土壤镍富集能力的差别主要为品种之间的差别,与常规稻或杂交稻、两系杂交或三系杂交无必然联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建霄 陈月异 李孟方 田维敏
    2015, 36(9): 1580-15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促分裂素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转导途径在植物应对低温、盐害、虫害等逆境胁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采用RACE和RT-PCR技术从橡胶树热研7-33-97的胶乳cDNA中扩增到一条全长cDNA,共1 909 bp,包含1 119 bp开放阅读框,编码372个氨基酸,含有特征性的STKc_TEY_MAPK和S_TKc结构域,命名为HbMAPK1(GenBank:KP262500),其编码蛋白分子量为42.57 ku,理论等电点为7.2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bMAPK1在橡胶树的根、树皮、胶乳及叶片中均有表达,其中稳定期叶片的基因表达量最高。4 ℃低温处理条件下,HbMAPK1在93-114与热垦501无性系叶片间的基因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93-114叶片中HbMAPK1的表达受4 ℃低温的诱导显著上调,热垦501叶片中的表达下调。结合2个品系在生产上的抗寒表现,即93-114属于抗寒性品系,抵御低温能力较强,而热垦501属于不抗寒性品系,对低温较敏感。因此,推测HbMAPK1可能与橡胶树的抵御温胁迫有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杨鹏 张世鑫 陈惠萍 田维敏
    2015, 36(9): 1587-15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巴西橡胶树无性系PR107、RRIM600、CATAS7-33-97和CATAS8-79的未开割树为材料,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乳管细胞中HMGR1、FDPS、SRPP、REF和HRT2等5个橡胶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昼夜表达模式。结果表明:5个基因的表达均具有节律性,而且不同基因在同一无性系中以及同一基因在不同无性系间的节律性表达模式都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结果为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橡胶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节律性表达的影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裕坤 林玉玲 赖钟雄
    2015, 36(9): 1593-16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ELF4家族是植物特有基因,能调节生物钟、调控开花时间、感受光周期和参与幼苗去黄化等。以龙眼松散型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采用RT-PCR结合RACE法克隆了ELF4家族3个成员cDNA全长,分别命名为DlELF4、DlELF4-LIKE 1和DlELF4-LIKE 4。DlELF4全长599 bp,编码140个氨基酸;DlELF4-LIKE 1全长762 bp,编码142个氨基酸;DlELF4-LIKE 4全长661 bp,编码114个氨基酸;DlELF4家族成员均为不稳定的亲水蛋白,无信号肽与跨膜结构,都含有DUF1313保守功能结构域。进化树分析表明,植物中ELF4家族可分成二个亚组,ELF4与ELF4-LIKE 1聚为一组,ELF4-LIKE 2、3、4聚为另一组。qPCR结果表明:在体胚发生过程中DlELF4、DlELF4-LIKE 1和DlELF4-LIKE 4表达模式相同,均在球形胚时期表达量极高,而在其它时期表达量很低;DlELF4家族对不同光质和不同处理时间的响应存在差异:DlELF4的表达经24 h处理时可能受绿光和红光诱导,经72 h处理时可能受红光、蓝光和白光诱导;DlELF4-LIKE 1的表达在24 h处理时可能受绿光诱导,经72 h处理时受红光和绿光抑制;DlELF4-LIKE 4的表达在24 h和72 h处理时可能受蓝光和白光诱导。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能促进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DlELF4家族成员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ELF4家族可能参与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球形胚的形态建成与胁迫应答。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曹天骏 戴好富 李辉亮 郭冬 梅文莉 彭世清
    2015, 36(9): 1602-16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碱性螺旋-环-螺旋(basic/helix-loop-helix,bHLH)转录因子在真核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在前期龙血树转录组测序结果基础上克隆了1个海南龙血树bHLH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DcbHLH1。序列分析显示,DcbHLH1阅读框基因序列长1 080 bp,编码360个氨基酸,推测分子量为39 ku,等电点为8.21。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DcbHLH1具有bHLH转录因子家族保守的HLH结构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DcbHLH1和中粒咖啡中的bHLH亲缘关系最近。定量PCR结果表明,DcbHLH1在诱导剂处理后3 d内表达量快速下降,到第6天达到最低,与转录组测序的数字表达谱一致。DcbHLH1在海南龙血树的根、茎、叶等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叶中表达量较高,根中表达量最低。结果为进一步分析DcbHLH1在龙血树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付鹏 秦晓威 伍宝朵 赵溪竹 王华 朱自慧 赖剑雄
    2015, 36(9): 1608-16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等植物中,蔗糖磷酸合成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是蔗糖合成的限速酶。在多种植物中都发现了SPS基因,而可可中尚未见相关报道。通过分析可可基因组数据库,鉴定出4个SPS候选基因,依次命名为TcSPS1、TcSPS2、TcSPS3和TcSPS4。4个基因的编码区(CDS)长度在3 075~3 228 bp之间,外显子数目为12~14,预测蛋白的平均分子量为118.15 ku,等电点均小于7。进化分析结果表明SPS基因家族分成3个亚族;TcSPS1和TcSPS2属于ClassⅠ亚族,TcSPS3和TcSPS4分别属于ClassⅡ亚族和ClassⅢ亚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TcSPS1与TcSPS2在树皮和果实中高量表达,TcSPS3和TcSPS4主要在叶片中表达。伴随着叶片和花蕾生长发育,各TcSPS基因表达量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表明其与主要光合产物--蔗糖的合成或再合成有密切联系,参与可可“源库”器官中光合产物分配。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贺书珍 张彦军 徐飞 朱科学 谭乐和 吴 刚 付莉莉
    2015, 36(9): 1614-16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成熟阶段的菠萝蜜果实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中的香气成分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菠萝蜜果实采收、贮运与保鲜技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菠萝蜜果实成熟过程的4个阶段共鉴定出51种化合物,包括酯类26种、烃类17种,其中,异戊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异戊酸异戊酯和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是构成成熟菠萝蜜香气的主要成分,异戊酸乙酯是鉴定III阶段(9成熟)菠萝蜜的标志性化合物。在菠萝蜜不同成熟阶段,香气物质种类及含量存在明显差异。α-香柠檬烯、β-倍半水芹烯、3-蒈烯、左旋-β-蒎烯等烃类仅出现在Ⅰ、Ⅱ阶段(7成熟、8成熟),而异戊酸丙酯、异戊酸异戊酯、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等酯类仅出现在Ⅲ、Ⅳ阶段(9成熟、完全成熟)。且异戊酸乙酯的相对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乙酸异戊酯、β-石竹烯、异戊酸异戊酯、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相对含量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而异戊酸甲酯呈现逐渐下降趋势。
  • 植物生理生化
    纵熠 黄乔乔 李晓霞 范志伟 沈奕德
    2015, 36(9): 1620-16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金钟藤在海南地区扩散蔓延成灾,已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为揭示本地有害植物金钟藤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机制,比较研究金钟藤与同属本地植物掌叶鱼黄草鲜枝叶不同浓度(0.5、0.25 、0.125、0 g/mL)的水浸液对土壤理化性质及3大类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浓度的增加,金钟藤水浸液显著提高了土壤pH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以及蔗糖酶、尿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但对土壤全钾含量没有显著影响;随浓度的增加,掌叶鱼黄草水浸液也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以及蔗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但对土壤全钾含量和尿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与掌叶鱼黄草水浸液相比,金钟藤水浸液对土壤pH值、全磷、铵态氮、有效磷的含量和尿酶活性的影响更为显著,在最高浓度0.5 g/mL下,经金钟藤水浸液处理的土壤全磷、铵态氮、有效磷和尿酶含量分别是掌叶鱼黄草水浸液处理的1.13、1.52、1.31、2.19倍;在0.25 g/mL浓度下,分别是掌叶鱼黄草水浸液处理的1.06、1.51、1.26、1.88倍;在0.125 g/mL浓度下,分别是掌叶鱼黄草水浸液处理的1.07、1.64、1.23、1.39倍。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改善可能为金钟藤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使得其在与本地植物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这可能是其能够成功入侵新区域和快速扩散蔓延的生态机制之一。
  • 植物生理生化
    柳觐 孔广红 李开雄 倪书邦
    2015, 36(9): 1626-16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串芒’、‘象牙22号芒’和‘白象牙芒’的嫩叶为材料,改进了细胞核提取缓冲液配方, 优化了芒果细胞核提取方法,以基因组C值已知的‘Zea mays L. CE-777’为内标,首次建立了适合于芒果的流式细胞术基因组C值测定方法。结果表明:3个芒果品种的二倍体细胞核中DNA含量分别为0.885 821 7、0.884 004 5、0.884 852 5 pg,基因组C值分别为0.433 166 8×109、0.432 278 2×109、0.432 692 9×109 bp;不同芒果品种间的基因组C值无显著差异,但与同科其他种属物种相比差异明显。本研究可为芒果的基因组学研究、细胞生物学研究和种质资源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岚岚 李增平
    2015, 36(9): 1631-16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省香大蕉根际土样中的AMF资源进行调查,从14个县(市)采集的43份土样中分离鉴定出9个属共45种AMF。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16种、球囊霉属(Glomus)10种、环孢囊霉属(Kuklospora)1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7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2种、Dentiscutata 4种、Racocetra 3种、Quatunica 1种、Cetraspora 1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为海南香大蕉根际AMF的常见属,双网无梗囊霉(A. bireticulata)、疣状无梗囊霉(A. tuberculata)为常见种。不同香大蕉根际土样中的AMF种类不尽相同。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田丽波 商桑 李丹丹 司龙亭 杨衍
    2015, 36(9): 1640-16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统计苦瓜白粉病的病情指数,研究白粉病抗性的遗传规律。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对抗病品系04-17-3和感病品系25-1杂交组合的P1、P2、F1、F2、B1和B2共6个世代群体抗白粉病遗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E-1),抗病对感病为不完全隐性;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12.00;2对主基因分别具有正向部分显性和正向超显性作用,加性效应值均大于其显性效应值,上位性效应值(i+jab+jba+l)为负值。从遗传率上看,回交世代和F2的主基因的值分别为55.14%、43.56%和95.22%,多基因的值分别为16.10%、26.57%和0,环境变异在4.78%~29.87%间。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决定了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还受到环境变异的部分影响。在白粉病抗性育种过程中,应注意利用加性效应,选用白粉病抗性基因较多的材料作为亲本,并在早代进行选择,尤其是F2代主基因选择效率最高。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韩云 刘奎 吴建辉 唐良德
    2015, 36(9): 1646-16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不同信息化合物对花蓟马的行为趋性,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花蓟马雌成虫对11种挥发性化合物及其不同浓度(V/V)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花蓟马对10-6烟酸乙酯、水杨醛、芳樟醇和10-4苯甲醛、月桂烯以及10-2月桂烯都具有极显著的趋向反应;对10-6橙花醇和10-4邻茴香醛也具有显著的趋向反应;相反,10-6 β-香茅醇则对花蓟马雌成虫具有显著的驱避反应。不同浓度同一化合物对花蓟马雌成虫的吸引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试验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信息化合物有效监测和防治花蓟马提供科学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军 闫超 蔡彩虹 冯岗 张静 戴好富
    2015, 36(9): 1650-16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钩枝藤总生物碱及3个单体化合物[(1)Ancistrocline,(2)5′-O-demethylhamatintine,(3)N-methylphylline]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杀活性,旨在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采用浸虫法测定钩枝藤总碱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杀活性和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钩枝藤单体化合物对斜纹夜蛾初孵幼虫毒杀活性。结果表明:钩枝藤总碱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其第3天和第5天的LC50值分别为2.61 mg/mL和0.91 mg/mL。单体化合物对斜纹夜蛾初孵幼虫具有明显的抑制生长发育作用,其中以化合物(2)抑制作用最强,主要表现为化蛹率(23.33%)、羽化率(13.33%)显著低于对照(化蛹率90.00%、羽化率86.67%)。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成锋 周国英 刘倩丽 田媛媛 倪先鹏 刘君昂
    2015, 36(9): 1655-16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室内饲养和田间观察,对双线卷裙夜蛾(Plecoptera bilinealis)的卵、幼虫、蛹及成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深入研究了其生活习性、生活史以及田间种群消长规律;采用滤纸药膜法进行了5种杀虫剂对双线卷裙夜蛾幼虫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双线卷裙夜蛾在海南澄迈地区一年发生3代,无世代重叠,以蛹在3~5 cm松软的土壤中或者泥土包裹的土壳中越冬。双线卷裙夜蛾幼虫共有6龄,幼虫为害期为3~10月,5月中旬、7月中旬及9月上旬为危害盛期。药剂处理48 h后,吡虫啉、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氰菊酯及啶虫脒对幼虫的LC50分别0.767、1.179、1.679、2.174、13.998 mg/L,5种杀虫剂中吡虫啉和阿维菌素对双线卷裙夜蛾的幼虫具有较好的毒力效果。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朱俊洪 李磊 韩冬银 田凡 张方平
    2015, 36(9): 1661-16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测定了绿额翠尺蛾(Thalassodes. proquadraria Inouce)的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绿额翠尺蛾在荔枝树的四周嫩叶上均能产卵,在东、南、西、北4个方位上产卵量显著高于中位的产卵量;绿额翠尺蛾的卵散产,通常一片叶只有一粒卵;卵主要产在荔枝嫩叶长度为7~36 mm的叶尖上,其中长度为12~21 mm叶上的产卵量最多;雌成虫对不同寄主植物有很强的选择性,在荔枝、龙眼、芒果和莲雾4种寄主植物上,荔枝上的卵量显著多于其余3种寄主植物;绿额翠尺蛾雌成虫产卵对荔枝品种也有很强的选择性,在妃子笑、三月红、无籽、风霜、丁香5个荔枝品种上,最喜产卵于妃子笑和丁香上,而在三月红和风霜上的卵量很少。研究结果可为该虫进一步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理论基础。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彦军 朱科学 贺书珍 谭乐和 付莉莉
    2015, 36(9): 1665-16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4种不同工艺条件真空冷冻干燥梯度降温模式对菠萝蜜冻干片含水率、复水率、色泽、氨基酸含量和抗氧化性的影响,探索提供一种外形、颜色保持良好,复水性高、营养成分损失少且能够提高干燥效率的菠萝蜜果肉真空冷冻干燥方法。结果表明,随冻干温度的升高,菠萝蜜果肉冻干片的复水率由2.90%降为2.39%、氨基酸总量5.12%降为2.57%、DPPH自由基清除率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而呈降低的趋势,然而随着温度的升高色差值△E*由18.86增加到27.13。通过对比发现工艺条件1是菠萝蜜果肉最佳冻干工艺,为-20 ℃冷库预冻24 h,真空度为20~60 Pa,冷肼温度(-40±2)℃,加热板温度50~40 ℃,干燥时间16 h。在最佳冻干条件下菠萝蜜果干具有最大的复水率2.90%,与新鲜菠萝蜜果肉相比具有最小的色差值18.86,氨基酸总含量最高为5.12%,具有最高的抗氧化能力。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孟蕲翾 吴友根 崔孟媛 袁浪兴 张军锋
    2015, 36(9): 1672-16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诺丽果肉中的多酚提取量,对诺丽果粉进行超声波辅助提取并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中心组合设计,通过4因素5水平的响应曲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诺丽果多酚工艺。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53%、液料比为1︰32、提取时间为33 min、提取温度为50 ℃。在此工艺条件下多酚提取量为6.19 mg/g,抗氧化能力为149.36 μmol/(L trolox当量),还原能力为13.5 μmol/(g抗坏血酸当量)。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挥 龙雪峰 郑亚军 宋菲 陈卫军 赵松林
    2015, 36(9): 1680-16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新鲜椰肉在贮藏过程中极易发生腐败变质的问题,研究不同热处理条件对椰肉贮藏特性的影响,筛选最佳的热处理条件。结果表明,60 ℃、25 min热处理结合低温贮藏,能够有效延缓椰肉的腐败变质,显著降低贮藏过程中椰肉的菌落总数、pH值以及内部脂肪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同时该热处理条件不会对其质构特性产生影响,椰肉的硬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韩冬梅 杨武 牛佳佳 吴振先 李建光 潘学文 郭栋梁
    2015, 36(9): 1685-16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6个品种的龙眼果实为试验材料,监测了低温[(4±0.5)℃]贮藏期间25个常规指标,运用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果实的贮藏性能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分别得到了与褐变指数、自溶指数、衰老度和失重率等显著相关的指标公因子组成及其解释指标,并构建了相应的数学预测模型;(2)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贮藏效果的有效评价指标,其中,褐变指数包括失重率、皮电导率、皮果糖和皮还原糖,自溶指数为肉还原糖,失重率包括肉还原糖和皮蔗糖,衰老度包括皮果糖、皮电导率和失重率; (3)6个品种中,石硖贮藏性能最好,其次为储良、立冬本、水眼、东壁,后壁埔最差,评价指标中,皮电导率作用最大,其次是失重率、皮果糖和皮还原糖,肉还原糖作用最小; (4)本研究得到的4个预测模型中,除自溶指数外,其它3个均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赵方方 张月 吕岱竹 谢德芳
    2015, 36(9): 1694-17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吡唑醚菌酯在香蕉全蕉、蕉肉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测定吡唑醚菌酯在云南、海南两地香蕉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在0.01~0.1 mg/kg添加范围内,吡唑醚菌酯在香蕉果、肉、土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2%~104%,变异系数为1.3%~3.6%;方法最小检出量为1×10-10 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吡唑醚菌酯在云南和海南两地香蕉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7.2、16.7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9.9、17.9 d。施药后35、42、49 d收获的香蕉中吡唑醚菌酯残留量均低于0.02 mg/kg。该方法准确度高,灵敏度高,线性良好。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徐杨斌 苏勇 者为 朱瑞芝 冒德寿 王凯
    2015, 36(9): 1701-17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GC-TOF/MS)联用技术测定白康酿克油和绿康酿克油的挥发性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通过质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比对,从白康酿克油和绿康酿克油中分别鉴定出82和61个挥发性成分,分别占总峰面积的98.63%和97.62%。白康酿克油的主要成分为月桂酸乙酯(23.50%)、癸酸乙酯(18.19%)、癸酸(12.35%)、辛酸乙酯(7.38%)、棕榈酸乙酯(7.28%)、肉豆蔻酸乙酯(6.68%)、癸酸异戊酯(6.56%)、辛酸己酯(3.06%)、辛酸异戊酯(2.48%)、苯甲酸(2.04%)、2-酮代棕榈酸甲酯(1.81%)、月桂酸异戊酯(1.02%)等。绿康酿克油的主要成分为月桂酸乙酯(23.99%)、癸酸乙酯(18.28%)、癸酸(12.45%)、辛酸乙酯(7.28%)、癸酸异戊酯(6.36%)、肉豆蔻酸乙酯(5.31%)、棕榈酸乙酯(5.21%)、辛酸异戊酯(2.80%)、辛酸(2.45%)、辛酸己酯(2.06%)、月桂酸异戊酯(1.12%)等。通过保留指数法来鉴别同分异构体及同系物,提高了康酿克油中挥发性成分定性的准确性。该研究为康酿克油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初步实验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胡荣锁 卢少芳 徐飞 刘红 谷风林
    2015, 36(9): 1707-17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经弱极性溶剂二氯甲烷萃取白兰花开花过程7个不同阶段的花被片中的风味物质,并使用保留指数和NIST谱库对化合物进行定性验证。结果表明:共检出化合物54种,以醇类和烷类为主,相同化合物27种,醇类化合物含量占总含量的84.72%~70.30%;所检化合物中含量最高的为芳樟醇,其含量为82.09%~61.82%,在开花阶段的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除芳樟醇外,化合物数量和含量在开花阶段呈正态分布,含量变化趋势主要为减少-增加-减少和增加-减少2种。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莹 汪航 曾日中 黄茂芳 桂红星
    2015, 36(9): 1714-17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橡胶加工废水具有水质、水量变化大的特点,冲击负荷下厌氧生物处理通常效果不佳。针对这一问题,利用海藻酸钙(SA)、聚乙烯醇(PVA)复合材料对本实验室筛选到的同步脱硫除氮菌B16进行包埋,利用包埋固定化后的菌处理天然橡胶加工废水。结果表明:14 d后包埋菌株对实际废水氨氮、总氮及硫酸盐的去除效果分别为44.05%、46.29%和26.06%,并且氨氮去除速率最高可达110.59 mg/(L·d),硫酸盐平均去除速率为13.8 mg/(L·d),均高于游离菌株。包埋小球存在一个物料内外传递的时间差,可提供细菌对环境变化适应的一个缓冲的时间,使得包埋固定化后的菌对于水质的变化具有更好的适应性,非常适用于处理天然橡胶加工废水。
  • 综述
  • 综述
    葛会林 罗金辉 智霞 乐渊
    2015, 36(9): 1719-17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毒物兴奋效应的出现、作用机制、普遍性及其对风险评估的影响,以及从细菌、藻类、植物、动物等不同水平对抗生素的毒物兴奋效应进行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 综述
    李茂芬 李玉萍 郭澎涛 罗微
    2015, 36(9): 1726-17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太阳总辐射作为地球表层上的物理、生物和化学过程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水文模拟模型和生物物理模型研究中的必要参数。长期以来由于地面辐射观测站点的数量稀少和分布不均匀,导致逐日太阳总辐射观测数据远远不能满足研究工作需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作物模拟模型等模型的运用。本文从站点估算、区域估算的角度,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逐日太阳总辐射估算的主要方法,包括随机模拟、卫星遥感估算和经验模型估算。根据应用实际需要,重点总结比较了逐日太阳总辐射的经验模型估算特点,讨论了现有太阳总辐射估算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