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组学与生物技术
  • 组学与生物技术
    吴双, 逯锐琳, 何其光, 袁坤, 胡义钰, 王真辉, 刘进平, 刘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硫氧还蛋白通过催化硫醇-二硫键交换反应调节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在维持细胞氧化还原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前期研究证实橡胶树y型硫氧还蛋白HbTRXy2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为探究HbTRXy2调控抗氧化性的分子机制,本研究构建橡胶树酵母双杂交文库及HbTRXy2诱饵载体pGBKT7-HbTRXy2,并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与HbTRXy2互作的蛋白。结果显示:本研究构建的次级文库重组率为100%,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1000 bp,库容量为3.80× 106 CFU/mL;经检测,诱饵载体pGBKT7-HbTRXy2在酵母中无毒性和自激活活性,可用于酵母双杂交筛选;采用共转化法从构建的文库中筛选到与HbTRXy2互作的蛋白24个。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候选互作蛋白的功能涉及氧化还原、逆境胁迫响应、ATP结合与代谢、卡尔文循环、单碳代谢、碳固定、蛋氨酸生物合成、脂质A生物合成、金属离子结合或转运、跨膜转运、细胞体积调控、磷酸根离子稳态、蛋白质磷酸化和蛋白质折叠等。本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HbTRXy2在橡胶树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 组学与生物技术
    周苗苗, 罗小梅, 杨仪清, 刘开业, 张盛敏, 戚继艳, 唐朝荣, 曹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在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的产胶细胞乳管中,顺式异戊烯基转移酶(cis-prenyltransferase,CPT)是催化天然橡胶合成的关键组分。已报道的HbCPT7HbCPT8在胶乳中特异表达,并且在酵母和烟草中的HblMYB19和HblMYB44能够显著促进HbCPT8的表达。然而,调控HbCPT7胶乳特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尚不清楚。本研究发现HbCPT7的启动子区具有多个MYB和MYC转录因子结合的顺式作用元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橡胶树全基因组水平上鉴定到226个HbMYBs和19个HbMYCs转录因子,其中HbMYB1HbMYB2HbMYC1HbMYC2HbMYC3HbMYC4HbMYC5在胶乳中高表达。本研究成功克隆了HbMYB1HbMYB2HbMYC1HbMYC4HbMYC5,并通过酵母单杂交实验证实HbMYC5能够结合HbCPT7起始密码子上游1~1000 bp和1501~1971 bp的启动子区域。本研究为解析HbCPT7调控天然橡胶合成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线索。

  • 组学与生物技术
    符东青, 王祥文, 葛玉建, 沈晨, 陈津蓬, 姚远, 耿梦婷, 陆小花, 王亚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作为“淀粉之王”,是一种重要的热带粮食作物,是全球十亿人的主食。木薯液泡转化酶(MeVINV1)通过将蔗糖不可逆地分解为葡萄糖和果糖,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逆境防御。为探究MeVINV1的基因功能和分子调控网络,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从木薯SC8 cDNA酵母文库中筛选出与MeVINV1互作的8个候选蛋白。进一步利用酵母点对点验证发现MeVINV1与MeUN-3、MeMTP1、MeCASP4A3、MePIRL3存在互作关系,且与MeMTP1的互作更强,后续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和荧火素酶互补实验,验证了木薯MeVINV1与MeMTP1的互作关系。因此推测,MeVINV1与MeMTP1协同调控液泡蔗糖代谢和金属离子的转运,参与调控木薯对金属离子胁迫的响应。本研究结果为木薯抗逆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和逆境调控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 组学与生物技术
    唐湘宁, 王晓彤, 汪路花, 李瑞梅, 姚远, 王亚杰, 郭建春, 刘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 PG)在果胶的分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从而导致细胞壁结构的变化,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应对逆境胁迫等多个阶段。尽管PG基因在其他植物中已有研究,但在木薯中尚未见对该基因家族成员鉴定和功能研究的报道。本研究从木薯基因组中鉴定出89个MePGs,编码的氨基酸数量在183~808之间,分子量介于19.75~87.07 kDa之间,理论等电点(pI)在4.64~9.71之间,大部分成员预测定位于细胞膜。染色体定位分析显示MePGs不均匀地分布于17条染色体上。基于进化关系,MePGs被分为A~G共7个亚组,亚组成员基因结构相似,且存在明显的串联重复现象;共线性分析结果表示,相比拟南芥,木薯PG家族基因的亲缘性与橡胶更接近。MePGs启动子区域富含光响应、激素响应与逆境响应元件。MePGs基因具有组织特异性,与木薯生长发育有关。在木薯采后变质过程中,MePGs表现出相似的表达模式,特别是MePG20MePG21MePG25MePG64MePG72,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表明这些基因可能在木薯块根采后变质过程中先响应逆境胁迫,高表达以分解果胶,随后随着细胞壁的水解完成而降低表达,这表明PG基因在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MePG基因家族成员可能通过片段复制和内含子减少的方式进化,并可能通过感知不同种类的信号而行使不同的功能,从而形成多样化的表达模式。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MePGs在木薯块根采后变质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基础。

  • 组学与生物技术
    葛玉建, 符东青, 王祥文, 沈晨, 李雨恒, 姚远, 耿梦婷, 陆小花, 王亚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异淀粉酶(isoamylase,ISA)催化α-1,6连接键水解,影响淀粉的分支结构,促进结晶化和颗粒形成。为了挖掘协同MeISA2影响木薯淀粉积累的新蛋白,本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筛选MeISA2的互作蛋白。本研究构建了pGBKT7-MeISA2诱饵蛋白载体,证明MeISA2不具有自激活活性,且对酵母细胞无毒害作用。通过酵母双杂交筛选cDNA文库,共获得7个候选互作蛋白。通过点对点酵母双杂交回转验证实验,验证了MeISA2与MePsbO1存在互作关系。MePsbO1属于光系统II产氧增强蛋白(photosystem II oxygen-evolving enhancer protein,PsbO),该类蛋白可促进光合作用电子传递过程的高效运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MePsbO1与同属大戟科的橡胶树HbPsbO1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到90.12%,而与拟南芥AtPsbO1的相似性仅为77.71%。预测MePsbO1定位于叶绿体,且MePsbO1基因主要在叶片中表达。植物ISA参与叶片临时性淀粉的合成,因此推测MePsbO1和MeISA2可能通过互作协同调控光合作用速率以及叶片临时性淀粉的积累。本研究结果为MeISA2基因参与木薯源器官的光合产物积累和分配机制研究提供新线索。

  • 组学与生物技术
    邓诗玲, 莫金辉, 俞璟菁, 陈英达, 马世涛, 卢源东, 王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LEC2是植物B3超家族中LAV亚家族的重要成员,在胚胎发育以及分生组织维持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为了探究LEC2基因在星油藤细胞再生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通过系统进化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克隆星油藤PvoLEC2的基因组序列(gPvoLEC2),利用本氏烟草验证gPvoLEC2促进植物再生的功能,并且对星油藤毛状根中的gPvoLEC2的功能进行研究。系统进化和基因结构分析表明,星油藤等大戟科植物与拟南芥、水稻、杨树的LAV亚家族中LEC2-ABI3亚群比较保守。表达分析显示,PvoLEC2仅在星油藤种子发育晚期(50~65 DAP)微弱表达,且B3结构域的基序及关键氨基酸位点保守。过表达gPvoLEC2导致转基因本氏烟草植株矮化、主茎难以长高、叶片发育畸形,同时gPvoLEC2转基因本氏烟草器官离体培养的再生能力明显高于野生型,但低于阳性对照——ZmWUS2 & STM转基因本氏烟草,而在星油藤毛状根中过表达gPvoLEC2导致其缩短、增粗。本研究结果表明星油藤PvoLEC2的基因组序列是一段具有促进植物再生的功能序列,但同时也会导致植物发育畸形。

  • 组学与生物技术
    皇晶晶, 王树昌, 林培群, 娄德钊, 耿涛, 武华周, 余文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GASA(gibberellic acid-stimulated Arabidopsis)是植物体内广泛存在的小分子多肽,在植物生长发育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尤其在桑树芽休眠调控方面具有潜在价值,但目前对桑树中MaGASA基因在芽休眠过程中的功能了解有限。本研究旨在鉴定桑树GASA基因家族成员,解析其在芽休眠中的作用。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GASA成员,并分析其理化性质等特征,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转录组数据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桑树中存在12个MaGASA家族成员(MaGASA1~MaGASA12),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成员间酸碱存在差异、亲水性平均系数有正有负,但均含GASA保守结构域;进化树显示其与桃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共线性分析显示,在MaGASA基因家族中存在3条共线性关系;MaGASAs启动子区域含响应光照、低温及多种激素的顺式作用元件;MaGASA家族成员具有组织和品种特异性,其中MaGASA12在桑芽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部位;转录组分析表明,在解除休眠过程中,MaGASA12表达量显著降低,推测该基因是桑树芽解除休眠的负调控基因;而MaGASA10表达量急剧上调,推测该基因可能是桑芽解除休眠的关键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MaGASA10MaGASA12在不同休眠阶段的样本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转录组分析的结论,表明MaGASA10MaGASA12可能与桑属冬芽休眠过程相关。研究结果为桑树MaGASA生物功能的深入研究及遗传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张婧旻, 李彩兰, 薛欣欣, 吴晓霜, 罗雪华, 王禹, 张永发, 任常琦, 赵春梅, 王文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不同豆科绿肥在幼龄胶园土壤改良效果及橡胶树氮素吸收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柱花草、葛藤和山毛豆3种豆科绿肥进行间作种植,分析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作用;采用15N自然丰度(δ15N)和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PLS-PM),解析绿肥对土壤氮含量及橡胶树叶片氮素吸收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与自然生草对照相比,葛藤和柱花草处理显著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分别为30.54%和31.25%,但速效钾含量降低8.40%和6.87%;葛藤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增幅分别为12.60%和30.94%。柱花草处理对橡胶树叶片全氮含量的提升效果相对较高(增幅为25.86%)。相关性分析和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进一步表明,豆科绿肥与土壤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具有显著正向效应。综上所述,在本研究条件下,豆科绿肥主要通过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来促进橡胶树叶片对氮素的吸收和积累。因此,在幼龄胶园管理中,合理选择或混种豆科绿肥,可提升土壤和橡胶树氮含量,有利于实现胶园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生产。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陈七双, 王坚, 李雪枫, 罗宇航, 杨舒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根系分泌物对邻居植物的影响是决定植物与邻居植物共存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究根系分泌物和栽培基质对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情况,分别以蒸馏水、灭菌蛭石和土壤为基质栽培橡胶树幼苗,比较浇灌含有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根系分泌物(SRE)的营养液和浇灌含有橡胶树自身根系分泌物(HRE)的营养液时,橡胶树的生物量累积与分配、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栽培和蒸馏水栽培时,柱花草根系分泌物处理下,除根冠比、株高和根长差异不显著外,橡胶树幼苗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一级侧根数、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自身根系分泌物处理(P<0.05),且除根系活力外,各指标的增幅均为蒸馏水栽培>土壤栽培;丙二醛含量为柱花草根系分泌物处理显著低于自身根系分泌物处理(P<0.05)。灭菌蛭石栽培时,2种根系分泌物处理下橡胶树的生物量和形态各指标及丙二醛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及根系活力均在柱花草根系分泌物处理下显著增大(P<0.05)。3种基质栽培的橡胶树幼苗在柱花草根系分泌物处理下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均高于自身根系分泌物处理,且同种根系分泌物处理下栽培基质的综合评价均为蛭石栽培>蒸馏水栽培>土壤栽培。说明柱花草根系分泌物可显著提高橡胶树幼苗的生理机能,促进其生长状况,但橡胶树对根系分泌物的响应情况受栽培基质的影响显著。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赵雅琦, 罗丽霞, 杨建峰, 李志刚, 祖超, 康杰, 郑维全, 王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连作胡椒在槟榔间作后生长恢复,这可能与二者根际互作,特别是槟榔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胡椒具有促生作用有关,但具体起作用的组分尚不清楚,难以为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水培方式提取胡椒与槟榔幼苗根系分泌物,通过LC-MS/MS代谢组学方法明确二者根系分泌物全组分,并对比筛选槟榔根系分泌物中特有的差异组分,将其分类后作为外源物质添加,进而明确不同组分对胡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共检测到胡椒根系分泌物代谢物426种,槟榔根系分泌物代谢物438种。二者根系分泌物差异代谢物质共有509种,其中显著差异的有329种,槟榔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有138种,胡椒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有191种。黄酮类、有机酸类物质在槟榔根系分泌物中的含量要高于胡椒,而糖类、酚酸、香豆素、苯甲酸和氨基酸类物质在胡椒中的含量要高于槟榔。将槟榔根系分泌物含量高的差异代谢物按有机酸、氨基酸、酚酸、糖类和黄酮类分类后,选取差异倍数较高的2种单质组分作为特异组分添加。结果表明,黄酮类添加处理的胡椒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均最高,幼苗的株高、地上部干质量和地下部干质量均最高,其次为有机酸类、酚酸类,而糖类和氨基酸类效果不明显。综上所述,槟榔根系分泌物中特有的差异组分较多,但不同组分对连作土培胡椒幼苗的促生作用存在差异,其中黄酮类组分数目多、含量高,对胡椒种子萌发和种苗生长具有明显促生作用,是槟榔根系分泌物缓解胡椒连作障碍的主要作用组分。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槟榔和胡椒根际互作机制,解析槟榔间作缓解胡椒连作障碍提供基础及理论依据。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薛晓清, 连晓蔚, 孙岩, 肖卓霖, 罗焘, 吴振先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果皮褐变是荔枝在采后贮运流通环节最显著的品质劣变特征之一,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本研究以糯米糍荔枝为材料,设置轻度失水(dehydration treatment,DT)、热激(heat-shock treatment,HT)和冷激(cold-shock treatment,CT)3种逆境胁迫处理,通过研究荔枝果实经胁迫处理后果皮外观、褐变指数、褐变相关生理指标及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的应激变化,探究不同胁迫所诱导荔枝褐变的内在差异。结果表明:3种胁迫处理后,常温下果皮褐变加剧,亮度下降,含水量降低,膜透性增加,其中DT处理组果实褐变最迅速,褐变指数第6天即达到4.99,HT和CT处理组诱导果皮褐变的速度较DT处理组慢;DT处理组荔枝完全褐变后果皮呈干黄色,脆性高,含水量最低,仅为27.76%,明显低于HT和CT处理组的45.20%和42.99%。果实呼吸速率高低处理组表现为CT>HT>DT,相对电导率高低处理组顺序则是DT>HT>CT;贮藏前期HT和CT处理组果实的PPO、POD活性受到抑制,SOD活性则在后期明显提高。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失水和冷激胁迫引起褐变的果皮细胞结构被破坏,内含物基本降解消失;热激胁迫的褐变果皮细胞保持结构完整,含有大量聚结的沉积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胁迫处理的荔枝果皮褐变指数均与相对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与L*、果皮含水量和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上,失水胁迫处理导致荔枝快速褐变,热激和冷激胁迫可以通过诱导荔枝自身应激提高果皮含水量和果实呼吸强度,抑制果皮相对电导率升高,抑制PPO和POD活性,提高贮藏后期SOD活性,从而延缓果皮褐变。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邓尚靠, 秦加敏, 展江, 张洋逸, 陶玉波, 晏天皓, 李劲松, 张芬, 王大能, 梁铖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咖啡是云南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为了探明蜜蜂授粉对咖啡种植生产的影响,本研究在云南省西盟县力所乡的咖啡花期调查了访花蜜蜂的种类及优势蜂种的访花行为,并对蜜蜂自由授粉组和对照组咖啡果实性状进行测定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咖啡花期访花蜂种包括大蜜蜂(Apis dorsata)、中华蜜蜂(A. cerana cerana)、小蜜蜂(A. florea)和熊蜂(Bombus spp.),主要为大蜜蜂和中华蜜蜂。1天中9:00—17:00期间均有大蜜蜂访花,而中华蜜蜂访花主要集中在上午,但中华蜜蜂的单花停留时间极显著长于大蜜蜂(P<0.01);人工引入中华蜜蜂群,可增加咖啡访花蜜蜂数量;蜜蜂自由授粉组与对照组相比,咖啡坐果率、单果质量、种子质量和种子数显著增高,果皮变薄,其他性状变优,同时采摘成熟度高的果实占比较高。由此可见,蜜蜂授粉可显著改善咖啡果实性状,促进果实成熟,有效提高咖啡的品质,本研究结果可为咖啡种植提质增效提供理论依据。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韦心洁, 于晓云, 莫顺金, 陆顺教, 罗小燕, 易双双, 廖易, 张佳琪, 杨光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外施调节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植物对低温胁迫的伤害,而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 EBR)是一种可以增强植物抗寒性的调节剂。为探究外源EBR对秋石斛(Dendrobium hybrida)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特性的影响,以马来西亚绿花(Den. ‘Sweel Maple’)为试验材料,以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5 ℃)环境,采用不同浓度EBR溶液(0、0.1、0.5、1.0、1.5、2.0 mg/L)对秋石斛幼苗进行喷施处理,通过测定黄叶率、落叶率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叶绿素、丙二醛含量,分析外施EBR对秋石斛幼苗低温胁迫下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EBR能够显著降低低温胁迫下秋石斛幼苗的黄叶率、落叶率,其中以2.0 mg/L EBR处理效果最佳。与对照相比,2.0 mg/L EBR处理50%黄叶率和100%黄叶率、落叶率分别降低27.41%、16.55%、20.64%。2.0 mg/L EBR能够有效减缓低温胁迫下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及丙二醛含量的降低,与对照相比,其相对电导率值降低14.33%,丙二醛含量降低29.03%。2.0 mg/L EBR还能够有效提高低温胁迫下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其中低温胁迫8 d后,其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达到1.68 mg/mL和46.49 mg/mL,脯氨酸在常温恢复第2天,达到142.28 μg/mL,显著高于对照。综上所述,EBR能够通过调整生理特性响应缓解低温胁迫对秋石斛幼苗的伤害,本研究发现2.0 mg/L EBR为最适处理浓度。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原慧芳, 李金威, 徐素素, 阮彦伟, 陈明惠, 岩香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光生境模式下珠芽黄魔芋(Amorphophallus muelleri)光合特征及产量的变化特征,设置3种魔芋间作模式7种光生境处理:修剪橡胶树间作模式T1[林中心(T1M)和林边缘(T1S)]、巨菌草行间间作模式T2[林中心(T2M)和林边缘(T2S)]、搭建50%透光率遮荫网下单作模式(T3M)、无修剪橡胶树为对照(CK)[林中心(CKM)、林边缘(CKS)],观测不同光生境内光照强度(Lux)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日变化规律情况,并测定不同光生境处理下珠芽黄魔芋3个时期(换头期、膨大期、成熟期)的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蒸腾速率(Tr)]、叶绿素荧光参数[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I)、最大电子传递速率(ETRmax)、半饱和光强(Ik)]、光合色素参数[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总叶绿素(Chl a+b)、叶绿素a/b(Chl a/b)],比较各光生境模式下球茎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光生境模式下Lux和PAR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呈“单峰型”。各光生境模式处理的光合参数(PnGsTrCi)差异显著,与CK处理相比较,3个时期T3M处理的PnGsTr均显著最高,其次换头期和膨大期T1、T2处理的PnGsTr均显著高于CK处理;各光生境模式处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YII、ETRmax和IK)均显著高于CK处理;各光生境模式处理的光合色素参数(Chl a、Chl b、Chl a+b、Chl a/b)变化不规律,3个时期T2、CK处理的Chl a、Chl b、Chl a+b均高于T1和T3处理,各处理的Chl a/b均显著高于CK处理。从各间作模式处理下林中心和林边缘的光照强度及产量比较来看,林中心高于林边缘。经比较,各间作模式处理均提高了魔芋光合特性及产量,而修剪橡胶树模式T1处理最明显,达到了人工搭建遮荫网下单作相近的效果。因此,生产中针对橡胶林或巨菌草行间种植魔芋,需要对橡胶树树冠采取修剪或其他措施改善光照条件,同时,巨菌草行间间作模式需要增加施肥量及合理配置作物种植距离和方向,才能有效缓解日光直射对魔芋植株的灼伤,并有效促进魔芋生长和提高光合效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唐毓玮, 李佳慧, 赵家惠, 韦妙琴, 於艳萍, 毛立彦, 黄歆怡, 苏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丛生睡莲(Nymphaea prolifera)的花“假胎生”现象是一种特殊且罕见的无性繁殖方式,能够直接从其花中长出新的幼苗,了解其花假胎生的形成过程以及内源激素对其影响,为进一步揭示睡莲花假胎生形成机制和植物无性繁殖生物学奠定基础。以丛生睡莲假胎生花朵为试验组,正常花朵为对照组,采用形态观察、石蜡切片、扫描电镜等方法,分析假胎生花朵的形态特征,采用Elisa酶联法比较假胎生花朵“营养繁殖体”和正常花朵雌蕊的内源激素差异。与丛生睡莲发育正常的花朵相比,假胎生发育的花朵缺少花瓣、雄蕊群、雌蕊等器官,仅仅保留花托、萼片等器官,但在花托上原雌蕊部位会形成营养繁殖体,且在花芽分化期就已经形成;之后营养繁殖体能持续不断地萌生叶芽和花芽,叶芽主要呈卷曲的三角状,而花芽主要呈锥型或钩状2种形态的隆起,其表面着生大量的纤毛组织;假胎生发育花朵中,营养繁殖体能着生出多个具备无性繁殖能力的花蕾,当这些花蕾发育到一定程度,可以继续进行第二代、第三代假胎生繁殖。内源激素检测表明,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 IAA)和赤霉素(gibberellin, GA)含量在正常花朵雌蕊和假胎生睡莲花朵营养繁殖体中无显著差异,而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细胞分裂素(cytokinin, CTK)和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含量在假胎生睡莲花朵营养体中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丛生睡莲的假胎生花朵与正常花朵的组织结构差异明显,在花芽分化过程中,丛生睡莲花朵的雌蕊组织被营养繁殖体所取代,形成假胎生花朵;相较于正常花朵的雌蕊组织,CTK、JA和ABA等3种内源激素在假胎生花朵营养繁殖体中保持较高水平,可能对花朵假胎生现象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林志楷, 甘祎忞, 林文珍, 王炳南, 郭迟鸣, 刘黎卿, 王辉彬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具有巨大的药用和观赏价值,自然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研究金毛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可为其人工栽培及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人工栽培的金毛狗叶片为试验材料,设置5、15、25 ℃三个温度水平,每个温度水平分别处理5、10、15 d。胁迫处理后,测定其叶片中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生理指标及总黄酮含量,分析不同温度条件下金毛狗叶片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5、15 ℃处理后,金毛狗叶片光合能力显著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明显升高,而游离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含量差异不显著。在5 ℃条件下处理15 d时,金毛狗叶片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加。适当的低温处理显著促进了金毛狗叶片中总黄酮含量的积累,在5、15 ℃条件下处理至10 d时,总黄酮含量达到最高值,分别为25 ℃处理组的688.78%和511.01%。本研究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对金毛狗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SOD、POD活性及总黄酮含量可作为评估金毛狗成苗耐寒性鉴定的主要指标。15 ℃及以下的温度会显著降低金毛狗的光合作用能力,导致逆境胁迫,并显著增加叶片中的总黄酮含量。此结果可为金毛狗人工种植中优化温控条件提供重要参考。
  • 采后处理与农业生态
  • 采后处理与农业生态
    王晓芳, 何家媛, 龚霄, 袁源, 陈吴海, 刘飞, 张利, 周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菠萝果醋在液态发酵过程中底物利用率低,易失去典型风味,且滋味寡淡等不足之处,本研究拟探究添加不同碳源(蔗糖、菊粉)、氮源(富铬酵母、大豆蛋白)对菠萝果醋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总酸、还原糖、总多酚、总黄酮)、抗氧化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ABTS+清除率)以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以期提高菠萝果醋发酵过程底物利用率和最终果醋品质。结果表明:不同碳源、氮源均可显著提高醋酸菌的产酸量,并且添加氮源促进醋酸菌利用还原糖、产酸的能力优于碳源。氮源对菠萝果醋总多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能力均高于碳源。4组处理的菠萝果醋中共检出37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酯类、醇类、酸类、酚类、酮类等。添加氮源组的菠萝果醋挥发性成分总浓度高于碳源组,其中,添加富铬酵母的果醋中酯类、酸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最高,分别为3712.37、972.97 μg/L,分别是蔗糖组的6.39倍、8.76倍;与蔗糖处理相比,其他处理组的菠萝果醋中各类挥发性成分总浓度增加了3.78~5.19倍。蔗糖处理组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有2种(癸酸乙酯、苯乙醇),菊粉处理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有4种(己酸乙酯、乙酸异戊酯、癸酸乙酯、苯乙醇),氮源处理组关键挥发性化合物有5种(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癸酸乙酯、芳樟醇、苯乙醇)。适量添加有机氮源可促进醋酸发酵过程,最大限度发挥醋酸杆菌的发酵潜力,增强菠萝果醋的抗氧化性,提升总酚、总黄酮含量和菠萝果醋风味。
  • 采后处理与农业生态
    龙凌云, 谢朝敏, 毛立彦, 黄秋岚, 黄欣欣, 艾静汶, 檀小辉, 刘功德, 邓小红, 石秋香, 詹美燕, 黄秋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贮藏温度下甘薯块根内色泽和糖类成分的变化特点,为甘薯块根的贮藏和品质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普薯32号甘薯块根为材料,将其分别贮藏于25 ℃(对照)、14 ℃(低温处理)和-4 ℃(近冰温处理)环境,采用色差仪测量块根的色泽指标,测定块根内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和淀粉含量,同时测定参与块根糖代谢的淀粉酶、中性转化酶和酸性转化酶活性,并对色泽指标和糖类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贮藏期间(0~60 d),25 ℃对照和14 ℃处理下各取样时间点的甘薯块根L*值与取样起始点(0 d)相比无显著变化,-4 ℃处理下块根L*值始终显著低于取样起始点的样品,3个温度下甘薯块根的a*b*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呈波动变化;14 ℃温度处理下块根可溶性糖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同时期的14 ℃处理块根的蔗糖含量始终高于25 ℃对照和-4 ℃处理;3个温度下甘薯块根淀粉均表现为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在贮藏初期(0~20 d),-4 ℃处理的甘薯块根内淀粉酶、中性转化酶和酸性转化酶均高于25 ℃对照和14 ℃处理。相关性分析显示,甘薯块根的淀粉含量与中性转化酶、酸性转化酶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块根L*值、b*值和H°值均与蔗糖呈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评价甘薯块根中蔗糖含量的指标。由此可见,3个贮藏温度中以14 ℃诱导甘薯块根糖化效果最好,可有效促进块根内可溶性糖积累,可作为该品种的较适宜贮藏温度;近冰温-4 ℃对甘薯块根色泽变化的影响较大,块根贮藏过程中色泽变化与糖代谢存在密切关系,转化酶可能是调控该品种贮藏过程中可溶性糖代谢的关键酶,研究结果将为甘薯加工制品的品质特性提升和工艺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覃天涵, 杨金新, 王璐, 段莹泽, 韦婧, 李佳惠, 朱英芝, 李战彪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具有群体感应淬灭活性的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ria)GXMZU-5生物防治的能力及其机制,通过对香蕉果实及盆栽苗细菌性软腐病病菌Dickeya zeae GR-1的防治试验验证其生物防治效果,通过测定生物膜含量、胞外多糖清除能力、生物膜代谢活性抑制能力及QQ酶同源基因PCR扩增验证其生物防治机制。结果表明:GXMZU-5可有效降解酰基高丝氨酸内酯信号分子(acyl-homoserine lactones, AHLs),具有AHLs淬灭能力;在香蕉果实上进行的生物防治试验中,GXMZU-5的混菌处理组果实表面相较于对照组更健康,未出现明显黑斑和软腐迹象,香蕉果实横切和纵切结果表明,处理组的病斑扩散面积大幅度减少;盆栽防治试验中,混菌处理组的香蕉假茎注射处无明显腐烂迹象,自然株高相比病原菌组恢复了56%,表明GXMZU-5具有显著抑制病原菌发病的作用。对其生物防治机制探究表明,混菌体系下的生物膜总含量、胞外多糖含量小于2种菌单独培养;MTT法测定生物膜代谢表明,GXMZU-5可有效地降低GR-1的生物膜代谢活动,且在混菌体系内占主要优势位置。说明GXMZU-5可通过淬灭效应降低GR-1生物膜生物量及活力,从而获得生物防治能力;对QQ酶同源基因进行扩增表明,GXMZU-5具有aiiA内脂酶基因,可淬灭AHLs信号分子。本研究验证了GXMZU-5的生物防治能力,并初步探究了其防治机制,为淬灭菌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汪靓, 张金莲, 康贻豪, 黄海思, 覃晓娟, 蒋金平, 陈廷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古巴专化型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引起的枯萎病是目前影响全球香蕉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最严重的病害。为筛选到对香蕉组培苗具有显著促生和抗病作用的优势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菌株,本研究在盆栽试验条件下对比了从广西香蕉主产区香蕉根际土壤分离的5种AM真菌对香蕉组培苗生长和枯萎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AM真菌的香蕉组培苗根系菌根侵染率为15.00%~95.00%,依次为BNMJ-1 (C. etunicatum)>BNTJ-6 (G. mosseae)>HTJ2-60 (C. lamellosum)>BDQJ-2 (G. fulvum)>GZXJ-10 (Paraglomus sp.);除GZXJ-10处理外,其他接种处理均能显著促进香蕉组培苗生长,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BNMJ-1处理的促生效果最为显著,其株高、茎径、叶片数、最大根长、总生物量较对照组分别增加68.60%、44.54%、40.67%、12.05%和65.15%,BNTJ-6处理的促生效果次之;BNMJ-1处理的枯萎病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BNTJ-6处理,较对照组病情指数分别下降93.37%和89.03%,防效分别达93.64%和88.85%。综上所述,供试的5种AM真菌中对香蕉组培苗促生、抗病效果较好的菌株为BNMJ-1和BNTJ-6。因此,本研究筛选获得香蕉组培苗的促生抗病优势AM真菌菌株,为后期开发香蕉菌根种苗以及专用菌根真菌菌剂、菌肥等产品奠定基础。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王雪健, 杨成东, 于戈, 季贞希, 郭恒远, 叶琳琳, 陈庆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Atg26(或Ugt51)是一种UDP-葡萄糖: 甾醇葡萄糖基转移酶,其调控甾醇转化成甾醇葡萄糖苷(SG)的生物过程,参与多种细胞自噬过程,在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探究Atg26对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i)生长发育及毒性作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在荔枝霜疫霉中鉴定到6个与酿酒酵母Atg26同源的蛋白。蛋白质特性分析发现,其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且具有亲水性。基因结构和蛋白质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除PlATG26a外,其余荔枝霜疫霉的ATG26同源基因均具有内含子,且大多分布在基因末端;荔枝霜疫霉中Atg26同源蛋白均含有一个UDP-葡萄糖基转移酶(UDP-glucosyl transferase,UDPGT)的催化结构域,无PH(pleckstrin同源)和GRAM(糖基转移酶、GTPase激活剂和肌管蛋白)功能域。进一步对Atg26同源蛋白进行系统进化和保守基序分析发现,荔枝霜疫霉中的Atg26同源蛋白之间存在多样性,但不同物种中Atg26的CAT结构域具有保守性。蛋白质互作预测和蛋白质分子对接分析发现,PlAtg26的互作蛋白多位于细胞质或膜上,集中在细胞代谢过程中,具有催化活性、氧化还原活性或结合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发现,与菌丝阶段表达相比,PlATG26b在荔枝霜疫霉游动孢子阶段和侵染初期上调表达,在孢子囊阶段和侵染后期无明显差异,表明PlAtg26可能在荔枝霜疫霉的无性生殖和致病性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所述,PlAtg26与其他真菌中Atg26同源蛋白在结构上具有明显差异,可能表现出与真菌不一样的生物学功能。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林雅婷, 郝阳洋, 韦红显, 耿涛, 王树昌, 卢芙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桑小头木虱(Paurocephala sauteri Enderlein)是热带亚热带桑树重要害虫,主要为害桑树顶芽和嫩叶,导致叶片卷曲,难以展开,同时可分泌蜡质,诱发煤烟病,导致桑叶产量和质量显著下降;为害小苗,可致其全株死亡,严重威胁热带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脂酰辅酶A还原酶(FAR)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内,参与脂肪酸衍生物的生物合成,进而参与繁殖、两性信息识别与交流、蜡质合成等多项生命活动过程。本研究共筛选到23个桑小头木虱FAR基因,蛋白分析表明,其中大多数为碱性蛋白,具有亲水性;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17个FAR蛋白定位于细胞质,1个定位于线粒体,1个定位于细胞核,4个定位于质膜,说明PsmFAR基因发挥功能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结合其他已知昆虫FAR基因的功能,以及桑小头木虱若虫、雌成虫、雄成虫体内及不同部位FAR基因的表达分析发现,桑小头木虱FAR基因可能参与发育、繁殖、蜡质合成、体表角质层合成、信息素合成及解毒等多个生物学功能,除7个基因可能仅参与蜡质合成功能外,其余16个基因可能参与多个生物学功能,涉及繁殖的有16个(69.56%),涉及蜡质合成的亦有16个(69.56%),与其体表角质层合成相关的有12个(52.17%),与发育相关的有9个(39.13%),与解毒相关的有5个(21.74%),与信息素合成相关的有4个(17.39%)。本研究在转录组测序分析的基础上对桑小头木虱FAR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序列组成及表达分析,探究FAR基因在桑小头木虱生命活动中的功能,为其高效防控技术和针对性药剂的研发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后续功能的进一步验证将为以FAR基因为靶标的精准防控药剂的研发提供依据。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秦磊, 张绪风, 袁鸿超, 郭技星, 周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严重入侵害虫,目前已在我国广泛分布,对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及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出入境检疫作为防止红火蚁入侵和扩散的关键环节,需要在短时间内对检疫对象进行准确鉴定。现有红火蚁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DNA条形码、免疫检测及环介导等温扩增等技术,这些技术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在简便性、检测时间和灵敏度等方面难以满足快速检测的要求。重组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是一种具有反应条件简单、灵敏度高及扩增效率高的等温扩增技术。为实现红火蚁快速、准确的现场检测,本研究基于RPA技术,建立了一种红火蚁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通过分析NCBI数据库中红火蚁及其近缘种、形近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比对后选取线粒体NADH2脱氢酶基因作为扩增目标,并设计了RPA特异性引物。结果表明:设计引物对红火蚁具有高度特异性;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的RPA反应灵敏度达到1.0×10‒4 ng/μL,为PCR反应灵敏度的1.0×103倍。同时通过检测添加核酸染料后的荧光反应开发了可视化检测技术,可视化荧光检测的灵敏度约为1.0×10‒1 ng/μL。最后本研究探索了DNA样品的快速提取方法,采用无菌超纯水研磨蚂蚁样品,并在100 ℃水浴加热1 min条件下成功粗提DNA,取代传统DNA提取过程。本方法可在37 ℃下完成对红火蚁基因的扩增,并通过荧光反应判断检测结果,30 min内完成对红火蚁的快速检测,为红火蚁的检疫和防控提供了方便、快速、准确、可靠的技术支持。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刘哲良, 郭志凯, 艾丽曼·阿布来孜, 张世清, 马帅, 王蓉, 熊子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病原细菌是造成水产养殖业损失的主要因素,目前生物防治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治策略。海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藻藻际有丰富多样的微生物群落。为探究南海海藻共附生放线菌资源的多样性及潜在的应用价值,对海南陵水羽毛藻共附生放线菌进行分离、鉴定与抗菌活性测试。采用稀释涂布法对采集的羽毛藻进行放线菌分离,并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分离获得链霉菌属(Streptomyces)20株、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1株以及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1株;采用滤纸片法以欧文斯氏弧菌(Vibrio owensii)等9种病原细菌为靶标对菌株发酵粗提物进行抗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至少对1种细菌表现出抑制作用;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菌株粗提物的化学多样性,结果显示,菌株HZ057具有更丰度的次级代谢产物;为了进一步研究菌株盐胁迫耐性,进行了耐盐性测试,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在0%~4% NaCl条件下生长良好,菌株HZ054和HZ057在12% NaCl浓度下仍有孢子生长;对菌株HZ057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antiSMASH预测各基因簇功能,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含有29个次级代谢产物基因簇且结构类型多样,有待进一步深入发掘。本研究从南海羽毛藻中分离获得链霉菌属、拟诺卡氏菌属以及微杆菌属菌株,并且发现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菌活性和较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产生能力,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本研究结果为推进羽毛藻共附生微生物的开发利用,以及为南海海藻共附生放线菌资源的研究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