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吴琳,彭黎旭,刘贝贝,潘攀,陈歆,李勤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海南热区淮山种性退化、品种单一、不能周年上市等问题,引进‘桂淮2号’、‘桂淮5号’、‘桂淮6号’、‘桂淮7号’和‘黑美人’共5个品种,以海南当地品种‘云选1号’作为对照,采用橡胶/淮山间作模式进行试种试验,利用双因素裂区试验法,观察各品种植物学性状,收获后测定块茎产量与商品率。结果表明:5个品种植物学性状与广西没有差异;与当地品种‘云选1号’相比,‘黑美人’产量最高(54.6 t/hm 2),其次是‘桂淮7号’,‘桂淮5号’最低;‘黑美人’生长周期最短,成熟最早;‘桂淮2号’生长周期最长,成熟最晚。‘桂淮2号’可作为晚熟品种进行推广种植;‘桂淮5号’和‘桂淮6号’可作为中晚熟品种进行推广种植;‘黑美人’、‘桂淮7号’可作为早熟品种推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孙燕,董云萍,龙宇宙,林兴军,闫林,黄丽芳,王晓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中粒种咖啡(Coffea canephora)适宜施氮量,以其高产无性系24-2为试材,在咖啡果干物质积累高峰期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研究施氮量对咖啡生长及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未施氮,CK)相比,施氮能够显著提高咖啡株高、冠幅等形态指标,显著增加植株一级分枝对数、果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且显著提高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随施氮量增加各指标总体呈增加趋势。对咖啡产量与各测定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时发现,咖啡产量与一级分枝对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通过提高咖啡光合能力和增加植株一级分枝对数来提高产量。综上,重视咖啡果干物质积累高峰期的氮素供应,是确保植株较高光合能力和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仅以产量考量,N760为最佳施氮处理。本研究结果为海南中等肥力咖啡植区的氮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宋钊,余超然,张白鸽,曹健,徐小万,李颖,何裕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于穴盘的中转箱作为容器模拟涝渍胁迫环境的方法,研究涝渍胁迫对4种类型20个辣椒品种的形态特征、生物量积累等表型可塑性及壮苗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涝渍胁迫严重抑制了辣椒根系和植株的纵向伸长生长,但是短期涝渍胁迫会促进同化产物向根系的相对积累。本研究通过对各个单项指标与耐涝性关系进行分析,结合观察结果,认为根系耐涝系数和壮苗指标耐涝系数可作为辣椒品种耐涝性的量化评价指标,但是辣椒的耐涝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状,用任何一个单项指标来评价都有片面性,需要结合各个性状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韦增辉,潘运舟,王雨阳,吴治澎,朱治强,吴蔚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明月海藻有机肥(CH01)、海腾鸡粪有机肥(HK05)、荣达豆粕有机肥(BT03)和博泰虾肽氨基酸有机肥(CJ01)4种不同原料商品有机肥养分含量,研究其对土壤肥力和冬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有机质含量最高,豆粕氮含量最高,鸡粪磷和钾含量最高;经过360 d的培养实验后,海藻对有机质提升效果最好;豆粕对碱解氮和全氮含量提升效果最好;鸡粪对速效磷提升效果最好;鸡粪和虾肽对速效钾提升最大。对土壤pH和CEC提升效果最好的有机肥分别为鸡粪和海藻。大田试验中豆粕对碱解氮含量提升效果最好,海藻对CEC提升效果最好,鸡粪对pH提升效果最好,与培养试验结果相一致。但各处理土壤中的养分含量,pH和CEC差异不显著。施用虾肽能显著提高冬瓜产量,其余处理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不同原料商品有机肥培肥土壤的能力受到有机肥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增产效果与其钾含量高低有关,施用虾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冬瓜产量。短时间的田间试验无法体现商品有机肥的肥效。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常圣鑫,黄素荣,徐世松,杨光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三角梅是一种重要的热带和亚热带观赏植物。由于三角梅有性繁殖困难,诱变育种是目前比较可行的育种方式。本研究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叠氮化钠(NaN3)和平阳霉素(PYM)3种不同类型诱变剂对‘伊娃夫人’和‘马尼拉小姐’2个三角梅品种扦插枝进行了化学诱变。研究发现‘伊娃夫人’和‘马尼拉小姐’20 h EMS半致死剂量分别为0.22%和0.62%。随EMS浓度增加,2个品种扦插枝发芽数和最长分枝长呈下降趋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增加;‘伊娃夫人’叶片逐渐向暗色调变化,‘马尼拉小姐’叶片向红色色调变化。20 h酸性NaN3处理下,‘伊娃夫人’无法存活,‘马尼拉小姐’成活率为82%~92%;随NaN3浓度升高,‘马尼拉小姐’发芽数呈显著下降趋势。相比对照,20 h PYM显著提高了2个三角梅品种扦插枝最大分枝长度,但对扦插枝存活率无显著影响。中高浓度EMS和PYM处理‘马尼拉小姐’三角梅出现了叶缘缺刻、叶表褶皱和双叶尖等变异株。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肖羽,冯红玉,陈惠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用不同浓度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NADPH)合成酶抑制剂碘二苯(diphenylene iodonium, DPI)及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 H2O2)清除剂二甲基硫脲(dimethylthiourea, DMTU)分别培养水稻(Oryza sativa L.)种子,研究内源H2O2对种子萌发过程胚根、胚芽和胚根根尖活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DPI及DMTU培养的水稻种子其胚根生长和胚芽生长均受到抑制,尤其是DPI对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DPI和DMTU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均呈现出浓度效应,即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其中,DPI对水稻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比DMTU的更为明显。此外,胚根根尖的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 O 2-)和H2O2含量随DMTU浓度增大而减少,根尖细胞受损也越严重。由此推测,内源H2O2可能参与调控水稻种子萌发过程。

  • 植物生理生化
    张鹏,许逸林,奚如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石碌含笑二年生嫁接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其光合参数特征进行测定分析,并对其固碳释氧量进行估算,综合评价其适应性及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石碌含笑的四季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并非呈现单一的双峰。1月、4月、7月的变化曲线为双峰型,10月为单峰型。石碌含笑不同月份Pn日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10月>7月>4月>1月。其生长旺盛期在10月,石碌含笑在大气温度较低和光强较弱的秋季反而有更高的光合速率。石碌含笑的光补偿点低而光饱和点较高,说明能够适应不同的光照环境,在强光环境和弱光环境都有较强的光能利用能力。石碌含笑全年日均净固碳量为10.07 g/(m 2·d),拥有较强固碳能力。石碌含笑对强弱光均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在华南地区炎热气候条件下也具有“午休”的适应性自我调节机制,并且拥有较强的碳汇能力,兼具良好的景观效益与优良的生态效益,因此适合在华南地区推广种植。

  • 植物生理生化
    王丛巧,王培育,郭艳芳,鲁瑶,彭丽云,陈青青,林玉玲,赖钟雄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昼夜温差对铁皮石斛原球茎松柏苷、紫丁香苷含量的影响,为开发铁皮石斛原球茎作为药材提供研究基础。采用光照培养箱设置不同温差处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松柏苷、紫丁香苷含量变化。建立同时测定松柏苷和紫丁香苷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以ACQUITY UPLC BEH C18(2.1 mm×100 mm,1.7 μm)为分析柱;流动相:1%乙酸水溶液(A)和甲醇(C)。正交试验研究提取方法,结果表明用纯水提取,料液比1∶40,提取1 h(每0.5 h震荡一次),2种物质提取率最高。采用此方法测定4个昼夜温差处理的铁皮石斛原球茎样品,结果表明,对照0 ℃温差松柏苷、紫丁香苷整体变化趋于平缓,8 ℃温差处理下,松柏苷和紫丁香苷在10 d的处理周期下都表现出含量增加,且明显优于其他处理。4 ℃温差处理两物质含量在第15天达到最高,12 ℃温差处理两物质含量前期高于对照处理,处理后期低于对照处理,且低于4 ℃、8 ℃温差处理。昼夜温差影响铁皮石斛原球茎松柏苷、紫丁香苷含量,一定范围内的温差呈现促进作用,温差过大则出现抑制作用。

  • 植物生理生化
    孙梦利,王世豪,徐子健,江雪飞,孙化鹏,乔飞,丛汉卿,于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外源海藻糖对渗透胁迫下西瓜细胞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西瓜悬浮培养细胞为试材,测定外源海藻糖预处理后,渗透胁迫对西瓜悬浮培养细胞生长量、细胞外pH、细胞内ROS(活性氧簇)相对含量和微管骨架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西瓜细胞的生长量明显受到抑制,并且渗透胁迫可诱导西瓜悬浮培养细胞质外体碱化,ROS迸发,细胞微管骨架发生解聚;外源添加海藻糖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渗透胁迫对西瓜悬浮细胞生长量的抑制作用,调节pH、ROS表达水平、并维持微管骨架结构的完整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海藻糖对西瓜细胞具有维持细胞生长、保护亚细胞结构并调节抗性反应的功能。

  • 植物生理生化
    周丹蓉,林炎娟,方智振,姜翠翠,潘少霖,叶新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芙蓉李’是南方种植面积大、鲜食与加工兼用的优良李品种。本研究以‘芙蓉李’为材料,研究温度、pH、光照、金属离子、氧化还原剂等理化因子对‘芙蓉李’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芙蓉李’花色苷在60 ℃、2 h以内比较稳定;pH对花色苷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并在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但光照能加速花色苷的降解;金属离子中K +和Fe 3+可增强花色苷的稳定性,而Al 3+会使花色苷的稳定性下降;‘芙蓉李’花色苷耐氧化性、还原性差。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吴绍华,张世鑫,邓小敏,陈月异,田维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COP9信号小体(CSN)是进化上保守的蛋白复合体,在茉莉酸信号途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橡胶树的乳管是一种特化的细胞器,是天然橡胶合成和储存的场所。现有的证据表明橡胶的生物合成可能受到茉莉酸信号途径的调控,但是对于茉莉酸信号途径调控天然橡胶的生物合成还了解的不够。本研究采用RACE技术结合RT-PCR从胶乳中克隆了8个CSN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根据与拟南芥的相似性,分别命名为HbCSN1~HbCSN8。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8个CSN基因均能在树皮、不同发育时期的叶片、胶乳、雄花和雌花中表达,其中HbCSN5在胶乳中的表达量最高,其他成员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而且,部分HbCSNs基因在胶乳中的表达受到割胶和茉莉酸甲酯处理的上调表达。因此,推测这些上调表达的成员可能参与胶乳的茉莉酸信号途径。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郑斌,文定青,武红霞,邹明宏,刘恒,王松标,赵巧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bHLH家族作为植物中较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真核生物生长发育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芒果果实转录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出87个bHLH家族蛋白,其中酸性蛋白所占比例较大,大部分为不稳定蛋白,且均为不含信号肽的亲水性蛋白,除CL10714.Contig1为膜结合转录因子外,其余均不含跨膜结构。芒果bHLH蛋白结构域有多个氨基酸位点保守性较高,87个芒果bHLH蛋白中73个(83.91%)具有E-box结合功能。GO分析发现芒果bHLH蛋白共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功能的17个亚类。进化树分析发现芒果bHLH蛋白与拟南芥有较高的保守性,并基于进化树对部分bHLH蛋白的功能进行了预测。本研究结果将为下一步芒果bHLH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闫林,黄丽芳,王晓阳,周华,程金焕,李锦红,龙宇宙,董云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87份咖啡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9条ISSR引物扩增出14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107条,多态性位点为76.4%。运用UPGMA方法构建了聚类图,在遗传相似系数0.625水平下,87份资源被分为3大类。第Ⅰ类群包括了3份大粒种(Coffea liberica Bull ex Hiern);第Ⅱ类群为中粒种咖啡(C. canephora Pierre);第Ⅲ类群包括了全部小粒种资源(C. arabica Linne),共83份。咖啡种质的遗传关系种间容易划分,在种的分类水平上存在遗传关系多样性,而小粒种咖啡种内遗传多样性较窄。该研究结果将为咖啡种质鉴定、分类及分子育种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表明用ISSR分子标记进行咖啡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是可行的。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白蓓蓓,荆永琳,蔡秉宇,蓝丽,王佳,赵志常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无机焦磷酸酶(inorganic pyrophosphatase,PPase)催化焦磷酸(PPi)水解为2个无机正磷酸(Pi),是蔗糖合成途径中的调控关键节点之一。本研究根据已经报道的PPase基因的序列设计兼并引物,采用3′ RACE和5′ RACE方法,从贵妃芒果的果实中克隆得到了一个芒果PPase基因,将其命名为MiPPase,其全长cDNA序列为1014 bp,开放阅读框为837 bp,编码27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0.85 ku,等电点为4.68。通过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红花烟草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为深入探究MiPPase基因在蔗糖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成功构建出pGreenII 62-SK-MiPPase基因过量表达载体,为后续研究MiPPase基因在芒果果实蔗糖合成的作用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焦展,安胜军,邵铁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金线莲组培苗茎段为试材,采用“二加二”法,即“两步诱导”(1. 利用暗培养诱导出白化茎段;2. 由白化茎段诱导类原球茎)加“两步增殖”(1. 新诱导的类原球茎在诱导培养基上培养3周;2. 利用L16(4 5)正交试验优选增殖培养方案)的方法,研究外植体来源、外植体处理方式、暗培养时间、培养基及附加成分对类原球茎诱导的影响,以及培养时间、光照强度、紫外光照射时间对类原球茎增殖的影响,并比较“二加二”法与传统单步法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适宜白化茎段诱导类原球茎的培养基为MS + 2.5 mg/L 6-BA +0.2 mg/L NAA +1.0 mg/L S3307。黑暗腋生白化茎段是最佳外植体,最佳处理方式为整个茎段平放,3周暗培养得到的白化茎段能够显著提高类原球茎的诱导率。增殖培养5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顺序为:NH4 +/NO3 ->NAA浓度>6-BA浓度>S3307浓度>蔗糖浓度。最佳配比为MS+0.5 mg/L S3307+4.0 mg/L 6-BA+0.4 mg/L NAA+ NH4 +/NO3 -(15 mmol∶45 mmol)+ 蔗糖40 g/L,可获得增殖鲜重为246.90 g/L。增殖培养最佳时间6周。光照强度500 lx和253.7 nm紫外光每天照射6 h连续6周适宜类原球茎的增殖和总黄酮的积累。利用“二加二”法建立了金线莲类原球茎高效培养新体系,该体系诱导率、初始材料扩大倍数、增殖倍数均高于传统单步诱导法。92%的类原球茎能够稳定增殖,不发生分化和愈伤组织化。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韩冬银,李磊,牛黎明,陈俊谕,张方平,丁山峰,符悦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弄清蓟马在芒果植株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确定芒果蓟马监测及防控的抽样技术和方法,分别于芒果嫩梢期和扬花期,调查芒果植株不同冠层蓟马虫数。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芒果园蓟马的为害程度差异较大。芒果植株不同冠层均有蓟马分布为害,芒果花期取中、下层花穗,嫩梢期取中、上层叶片能较准确反应出植株的受害情况。芒果蓟马的分布型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密度低时为均匀分布,密度高时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大,个体间相互吸引。利用聚集均数分析聚集原因,发现芒果蓟马的聚集主要是由蓟马自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作用引起的。应用Iwao理论抽样原理,建立了芒果扬花期及嫩梢期的抽样模型:N =(8.8543/m +0.2098)t 2/D 2N = (1.8462/m +0.1513)t 2/D 2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磊,牛黎明,韩冬银,陈俊谕,张方平,符悦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选取与瓜实蝇偏好寄主植物果实以及对其具有强引诱作用的非寄主果实相关的果香香精8种,研究了瓜实蝇对这些香精的趋向行为。结果表明,瓜实蝇对不同果香香精表现出不同的趋向行为。室内室外的初筛结果均表明瓜实蝇偏好榴莲香精和南瓜香精,且两种香精诱集的瓜实蝇雌雄虫数量并无显著差异。通过Y型嗅觉仪行为测定发现瓜实蝇最偏嗜10% (w/V)的榴莲香精和南瓜香精。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建议选择10%的榴莲香精和南瓜香精溶液用于瓜实蝇的监测和诱杀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吴如慧,李增平,陈礼浪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海南种植的木麻黄上发生的茎腐病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和ITS序列分析,确认引起海南木麻黄茎腐病的病原菌为二孢假芝[Amauroderma subresinosum (Murrill) Corne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黑暗可以促进菌丝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2 ℃,最适pH为6.0,蔗糖和大豆蛋白胨为最佳碳源和氮源。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齐兴柱,汪军,刘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克隆了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race 4, Foc4)转录因子FoSkn7一个候选的下游基因,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编码序列全长1737 nt,编码一个含578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对其编码的蛋白进行了结构域和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质含有胁迫诱导蛋白(stress-in-ducible protein-1, STI1)结构域和多个三角形4肽重复序列结构域(tetratricopeptide repeat, TPR)。该蛋白质与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的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1(STIP1)亲缘关系最近,因此初步将其确定为Foc4的磷酸化应激诱导蛋白并命名为FoSTIP1。采用相对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了该基因在野生型B2菌株入侵香蕉苗根部及在外源H2O2诱导情况下的表达变化,也分析了FoSKN7基因缺失突变体中该基因在外源H2O2诱导情况下的表达。结果表明在入侵香蕉苗根部及在外源H2O2诱导情况下,B2菌株中的FoSTIP1表达均有上调,而FoSKN7基因缺失突变体中FoSTIP1即使有H2O2诱导,其表达也远低于B2菌株中的FoSTIP1。推测FoSTIP1可能是FoSkn7的靶基因并参与了Foc4抗外源氧化胁迫。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徐飞,李俄艳,初众,张彦军,朱科学,曲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选择适宜的香荚兰浸膏萃取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固相微萃取样品处理量、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三个条件分析各萃取条件对香荚兰浸膏风味组分、面积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香荚兰浸膏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样品添加量2.0 g、萃取温度80 ℃、萃取时间25 min。最佳条件下香荚兰浸膏鉴定出匹配度90以上的化合物45种,此条件下总化合物面积(×10 11)及香兰素面积(×10 10)最高分别为1.04±0.09、6.99±0.46,匹配度90以上化合物占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的90.24%;香荚兰中主要化合物醛类百分含量占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的72.03%。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涂行浩,张帅中,唐景华,杜丽清,帅希祥,张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扩大澳洲坚果油应用领域,构建了澳洲坚果油微乳体系。以微乳区面积为评价指标,采用伪三元相图法,并结合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和制备温度进行优选,并对相图中O/W型微乳中心区域的两条可稀释线上靠近中心的两个微乳液配方的粒径测定,评价微乳稳定性。澳洲坚果油微乳液较佳的制备工艺为:吐温60 (Tween 60)与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PEG-40)质量比2.5为混合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400(PEG400)与澳洲坚果油质量比3.5为混合油相、制备温度60 ℃,可制备出微乳区面积较大,无色透明并可无限稀释的微乳液,试验得到SME为13.61%。微乳液在长期贮存和大量稀释过程中,粒径变化较小,稳定性较好。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马金爽,盛明安,王林祥,刘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蛋黄果种子的潜在价值,对其主要营养成分、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和检测,并研究了挥发油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种子中淀粉、多糖、粗脂肪、多酚、灰分等成分含量较多,分别为13.89、8.04、6.27、2.58、2.22 g/100 g;Vc、黄酮、粗蛋白、氨基酸的含量分别为0.002、1.90、1.12、2.295 g/100 g。从种子挥发油中鉴定出22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油酸、棕榈酸、邻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芥酸酰胺,其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10.466%、8.158%、6.643%、4.216%。研究还证实蛋黄果种子挥发油对四联球菌、蜡状芽孢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四联球菌和蜡状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鉴于蛋黄果种子的营养和药用价值丰富,建议大力开发和利用。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陈曦,邓吉良,陈日东,周其良,朱国鹏,祝志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桥头产区的“高系14”甘薯为材料,分别进行10、20、30 min的UV-C照射处理,统计甘薯贮藏60 d内的腐烂率、失重率和发芽率,并同时记录5种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探讨UV-C处理对甘薯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UV-C处理显著降低了甘薯贮藏期间的腐烂率,但同时促进了发芽,而对失重率无显著影响。生理指标方面,30 min的UV-C照射提高了可溶性蛋白的积累,减少可溶性固形物的损耗,并促进了POD、SOD和CAT的总体酶活性。综合来说,UV-C处理若要应用于甘薯贮藏保鲜,还需辅助使用其他的抑芽手段。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周香露,吕镇城,徐良雄,彭永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研究了鸡骨香叶的挥发性成分,在优化HS-SPME萃取条件的基础上,通过GC-MS从鸡骨香叶中鉴定了54个主要组分,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主要为反-2-己烯醛(38.62%)、芳樟醇(11.96%)、石竹烯(11.10%)、反-橙花叔醇(6.78%)和β-榄香烯(3.67%)等。其中,醛类化合物占40.37%,烯萜类化合物占36.03%,醇类化合物占21.90%,以及少量的酮类和酯类化合物。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肖羽,冯红玉,陈惠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白千层精油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为环境友好型农药的研发及白千层的综合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了白千层精油的化学成分,并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白千层精油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从白千层精油中分离鉴定出74种化学成分,占总含量的97.28%,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左旋-α-蒎烯(2.07%)、β-月桂烯(1.05%)、1,8-桉叶素(67.29%)、萜品烯(2.52%)、芳樟醇(2.36%)、α-松油醇(7.93%)和(+)-g-桉叶油醇(1.26%)等。进一步研究表明,白千层精油在5.0~10.0 μL/mL浓度范围对立枯丝核菌菌丝生长抑制率为100%;处理2 d时,白千层精油在2.5~10.0 μL/mL浓度下对小孢拟盘多毛孢菌、水稻稻瘟病菌和香蕉枯萎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71.59%以上,其抑菌作用均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随着白千层精油处理时间的延长,对3种植物病原菌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白千层精油对立枯丝核菌、小孢拟盘多毛孢菌、水稻稻瘟病菌和香蕉枯萎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在农用抗菌剂应用中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叶飞,桂安辉,龚自明,高士伟,王雪萍,郑鹏程,滕靖,王胜鹏,郑琳,刘盼盼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茶树机采绿茶杀青品质,以机采鲜叶为原料,比较微波、汽热、电热滚筒和电磁滚筒耦合热风4种杀青方式所制机采绿茶的感官品质、茶叶内含成分、色泽和香气。结果显示:电磁滚筒耦合热风杀青所制绿茶的感官得分(89分)最高,所制干茶的色相值(a/b)相对更绿(p<0.01),酚氨比较低(p<0.05),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也相对较低(p<0.01);电磁滚筒杀青所制绿茶的栗香型成分含量较高,如藏红花醛、癸醛、β-环柠檬醛、庚醛和3,7-二甲基-2,6-二辛烯醛等高级醛类,香叶基丙酮、β-紫罗酮和1-戊烯-3-酮,反式-2-辛烯醇、芳樟醇、反式-橙花叔醇等,以及二甲硫、2-甲基呋喃和1-乙基吡咯等杂环化合物,说明电磁滚筒耦合热风杀青集成了不同工艺特点,所制机采绿茶滋味鲜爽,栗香明显,该工艺有利于提高机采绿茶品质,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 资源区划与综述
  • 资源区划与综述
    姚雪莹,宋林平,高小琴,刘建福,龙瑞敏,王奇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供校园植物学教学和绿化的理论依据,丰富城市绿地规划研究内容,对华侨大学种子植物进行了持续调查,并统计分析了种子植物的特点,结果表明:(1)华侨大学种子植物共有568种,来源于118科和375属。其中,裸子植物9科,15属,21种,被子植物109科,360属,547种。原生植物有398种,外来植物有170种。种子植物以原生种类为主,外来植物为辅,不仅具有观赏特点,同时还具有药用价值,乔木和草本植物占优势。(2)优势科、属不明显,单种科和少种科有101科,占总科数的85.60%;少种属和单种属有366属,共占总属数的97.50%,单种科(属)和少种科(属)占重要地位。(3)种子植物地理成分多样,以热带分布为主,热带成分的科共计66科,占校园总科数的77.65%;热带成分的属共计266属,占校园总属数的76.66%。原生植物在科和属的分布类型上较外来植物更丰富,但外来植物在华侨大学分布较广,在绿化建设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 资源区划与综述
    刘攀道,黄睿,许文茸,罗佳佳,陈志坚,刘国道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酸性磷酸酶(APase)是酸性条件下(pH < 7.0)能催化磷酸单酯或酸酐裂解从而释放无机磷酸根离子的水解酶类。紫色酸性磷酸酶(Purple acid phosphatase,PAP)是一类特殊的酸性磷酸酶,其具有鲜明的特征,如:酶的提取液呈紫色或粉色、酶活性不受酒石酸盐抑制、氨基酸序列具有5个保守结构域和双金属离子催化中心等。已有的研究表明,紫色酸性磷酸酶在植物适应低磷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紫色酸性磷酸酶的生化特性、亚细胞定位、生物学功能以及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