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生瑞 王师笈 朱 军 黄家权
    2016, 37(8): 1445-14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产生的胶乳是天然橡胶的最重要来源,不同品种产生胶乳的能力不同,但不同的橡胶树品种形态差异小,难以区分。利用简单的方法区分不同的橡胶树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天然橡胶生物合成相关的7个基因家族中的目的基因及启动子序列为模板,设计基因特异的PCR引物16对,分别扩增21个橡胶树栽培品种的基因组DNA,扩增条带的多态性可将19个品种区分开(除了云研77-4和南华1号外)。再利用橡胶小粒子编码蛋白基因(SRPP2)特异的引物,扩增云研77-4和南华1号的SRPP2基因,PCR反应产物直接测序,通过单核苷酸水平上的差异可准确的将二者区分开。本研究通过简单的PCR扩增及其扩增产物的直接测序,建立了一种稳定性好、简单快速、经济高效的鉴定橡胶树品种的方法。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中华 许泳清 邱永祥 邱思鑫
    2016, 37(8): 1452-14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不同密度处理对优质鲜食型甘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广薯87和福薯8号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水平对2个甘薯品种的蔓长、蔓重、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及商品薯率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有重要影响,2个品种表现不一;在不同密度水平下福薯8号产量水平部分间达极显著性差异,其中以5.4万株/hm2的栽培密度时,其产量最高达45 562.50 kg/hm2,不同栽培密度水平下广薯87无显著性差异。2个甘薯品种需选择适宜的栽培密度进行种植才能达到高产、高效。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锦福 吉家乐 陈迪文 王勤南 黄振瑞 谭 钧 邢文军 李健鹏
    2016, 37(8): 1458-14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升芒果产量及品质,以“金煌芒”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施肥以及在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木本泥炭+不同添加物共4个处理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芒果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不施用木本泥炭处理,施用添加微生物菌剂的木本泥炭处理和添加腐植酸钾的木本泥炭处理可以增加芒果树叶面积,增大花横茎,同时有利于增加芒果大果单果重和单株大果个数,从而提高产量。3个施用木本泥炭肥的处理均可以提高芒果雌花占比,提高芒果的维生素C含量和总糖含量,降低总酸度,对于改善口感、提升品质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建议施用添加菌剂或添加腐植酸钾的木本泥炭,不仅能提高芒果产量,还能不同程度提高芒果品质。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灿灿 汤丹峰 孔祥军 邱爱华 周瑞阳
    2016, 37(8): 1463-14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个常规水稻品系为材料,分别用100 mg/L ABT1、ABT2和ABT6浸泡高节位茎段1 h后,进行水培试验。结果表明:(1)ABT生根粉处理后,根鲜重、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根鲜重均比对照显著增加,说明生根粉处理后促进了根系生长;(2)对照组的根系活力在抽穗后急剧下降,而处理组的根系活力在生长后期下降较慢,说明生根粉处理有提高根系活力的作用;(3)处理组根系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与种子繁殖株的根系无显著差异,说明生根粉处理能提高根系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提高根系某些酶的含量。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 宁 高 玲 刘国道 张如莲 郇恒福
    2016, 37(8): 1470-14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更好地了解与利用热带豆科绿肥,利用埋袋法模拟研究了热区豆科猪屎豆属(Crotalaria Linn.)、紫云英属(Astragalus Linn.)、田菁属(Sesbania Scop.)、千斤拔属(Flemingia Roxb.)、山蚂蝗属(Desmodium Desv.)和木豆属(Cajanus DC.)6个属绿肥的腐解特性。结果表明:同科不同属的腐解动态差异主要体现在埋样后的60~120 d,其中猪屎豆属、紫云英属和田菁属的腐解变化曲线基本重合,经过360 d的腐解,有机碳残留量变幅为千斤拔属(1.02%)>山蚂蝗属(0.78%)>木豆属(0.68%)>田菁属(0.59%)>紫云英属(0.50%)>猪屎豆属(0.49%),千斤拔属有机碳贡献量最大;营养期、开花期与结荚期3个生育期样本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9、0.996、0.983,生育期间,显著性成对比较结果p值均为0.000,小于0.05,因此生育期与腐解进程密切相关,在绿肥的实际利用中应适时采割。此结果为热带豆科绿肥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高桂娟 李志丹 韩瑞宏 王俊梅
    2016, 37(8): 1476-14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尼龙网袋法,盆栽模拟淹水土壤环境,研究南方常见绿肥紫云英、油菜和肥田萝卜的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淹水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绿肥翻压鲜重量为1.14 kg/m2。在97 d的试验周期内,绿肥腐解率表现为:肥田萝卜>紫云英>油菜。3种绿肥向土壤环境中释放氮速率由高到低为:肥田萝卜>油菜>紫云英,并促进了总氮由土壤→溶液的释放,且土壤溶液97 d氮的平均增加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磷的释放为:肥田萝卜>紫云英>油菜,其97 d土壤磷的平均增加量达到显著水平(p<0.05);绿肥翻压显著影响了土壤多酚氧化酶和转化酶活性(p<0.05)。同一种土壤酶在不同处理之间及同一处理条件下的不同酶之间均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p<0.05),即土壤酶在促进物质转化中不仅显示其专性催化特性,同时也体现了共性关系。3种绿肥中肥田萝卜改善土壤酶活性作用最明显。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陈意良 鲁磊安 莫测辉 蔡全英
    2016, 37(8): 1484-14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前期筛选获得的邻苯二甲酸酯(PAEs)高/低累积基因型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培杂泰丰/丰优丝苗)进行土培试验,对比研究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污染胁迫下2个品种水稻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以揭示DEHP胁迫下2个品种的生理生化和DEHP累积差异。结果显示,2个品种水稻体内DEHP含量随土壤污染浓度增加而增加,但生物量下降,而且培杂泰丰地上部的生物量敏感性响应指数和DEHP含量比丰优丝苗的高,说明前者对DEHP的耐受性更强。2个品种水稻体内丙二醛含量基本保持不变,但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随土壤DEHP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说明水稻可能通过提高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以降低DEHP胁迫。丰优丝苗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较培杂泰丰的高,可能影响到DEHP在水稻体内降解进而导致前者体内DEHP含量较低。
  • 植物生理生化
    詹嘉红
    2016, 37(8): 1489-14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愈创木酚为底物,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杨桃果实过氧化物酶(POD)的酶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杨桃POD反应时间不宜超过3.5 min,最适pH为 5.6,最适温度为30 ℃,100 ℃处理 30 s 后 POD 活性完全丧失。POD催化的酶促褐变反应动力学符合米氏方程,动力学参数Km=1.68×10-2 mol/L,Vmax=15.267 U/min,相应的动力学方程为v=15.267[S]/(0.0168+[S])(U/min)。抑制剂对 POD活性的抑制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抗坏血酸>L-半胱氨酸>亚硫酸氢钠>柠檬酸。本研究可为杨桃保鲜贮藏和深加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鹿志伟 侯晓婉 高建明 张燕梅 杨子平 陆军迎 李俊峰 赵艳龙 周文钊 易克贤
    2016, 37(8): 1494-15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芦笋“井岗701”胚状体为试验材料,在构建pCAMBIA3300-35S-hevein-NOS植物表达载体基础上,采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方法,探究菌液浓度、AS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等4个因素对芦笋转基因效率的影响,以期建立高效的芦笋转基因体系。结果表明:用菌液浓度OD600=0.6,AS终浓度为200 μmol/L的农杆菌菌液进行侵染,侵染10 min后,暗培养4 d的转基因效率最佳,经PCR检测,阳性转化率达21%,获得了转基因幼苗。本实验构建了完整的农杆菌介导的芦笋遗传转化体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程 汉 肖成江 祝建顺 安泽伟 黄华孙
    2016, 37(8): 1501-15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电激转化法对橡胶树悬浮细胞系进行转化,初步确定卡那霉素的筛选浓度、共转化的实验条件。通过电激共转化法将NPTII、GUS、EGFP和HbCBF1基因成功导入到橡胶树悬浮细胞并整合到基因组中。通过卡那霉素抗性筛选、GFP荧光观察和PCR验证等方法,确定外源DNA片段转化成功。共筛选得到95个抗性愈伤组织,其中9个愈伤组织经过PCR验证确定整合有外源DNA片段,1个愈伤组织共转化有NPTII和GUS基因。此结果表明电激共转化法可成功应用于橡胶树悬浮细胞转化操作。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张 宇 何海霞 王 萌 潘 敏 李晓娜 郑服丛
    2016, 37(8): 1507-15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lo基因是植物体内具有负向调控功能的一类基因。为揭示HbMlo8基因在橡胶树中的功能,分析了该基因在巴西橡胶树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在机械损伤、干旱、白粉菌侵染、ABA、ETH、JA和H2O2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HbMlo8基因在橡胶树的树皮、胶乳、花和叶中均有表达,主要在树皮和花中表达。机械损伤、干旱、白粉菌侵染均会使HbMlo8在橡胶树叶片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橡胶树叶片中HbMlo8基因在ETH处理早期下调表达,处理10 h后开始显著上调。在ABA、H2O2和JA处理下,HbMlo8基因均呈现下调表达现象。说明HbMlo8可能参与橡胶树对白粉菌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过程以及激素信号转导路径,为阐明HbMlo8基因在橡胶树生长和逆境响应机制中的功能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培纲 张付康 杨 国 潘伟槐 金晨钟 莫亿伟
    2016, 37(8): 1512-15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超表达OsPIN1a对水稻旗叶水通道蛋白基因家族表达影响,以转基因株系3和7-5及野生型水稻盛花期旗叶为材料,通过半定量PCR检测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发现:(1)转基因和野生型都呈现OsTIPs家族表达量最大,OsPIPs家族次之,再次是OsNIPs和OsSIPs家族。(2)转基因和野生型都呈现OsPIP1-1、OsPIP2-7和OsPIP2-6的表达最高,OsPIP2-4,OsPIP2-2表达较低,而OsPIP1-2、OsPIP1-3、OsPIP2-1、OsPIP2-3和OsPIP2-8在旗叶内均不表达;转基因的OsPIP1-1,OsPIP2-4、OsPIP2-6和OsPIP2-7表达明显高于野生型。(3)转基因和野生型都呈现OsTIP1-1、OsTIP1-2、OsTIP2-2、OsTIP3-1、OsTIP4-2与OsTIP4-3表达较高,而OsTIP3-2、OsTIP5-1的表达相对较低;转基因株系3的OsTIP3-2和OsTIP5-1表达均高于野生型,但OsTIP3-1、OsTIP4-1和OsTIP4-3明显低于野生型;转基因7-5株系中,除OsTIP4-3基因表达低于野生型外,其余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野生型。(4)OsNIP1-1、OsNIP2-1与OsNIP2-2在转基因和野生型均能表达,但OsNIP1-2、OsNIP1-4、OsNIP3-2、OsNIP3-3和OsNIP4-1均不表达,但野生型的OsNIP2-1与OsNIP2-2表达量均高于转基因。(5)转基因和野生型的OsSIP1-1均不表达,但野生型OsSIP1-2与OsSIP2-1表达量均高于转基因。试验结果表明,盛花期当天旗叶中OsTIPs基因家族表达量最大,超表达OsPIN1a影响了多个水通道蛋白基因表达。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桂花 王亭亭 刘 凯 陈汉才 张 艳 黎庭耀 蓝华生
    2016, 37(8): 1518-15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40份芥蓝材料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及植株再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胚状体诱导率差异显著,其中只有红脚黄花芥蓝×612、孤老种、黄花芥蓝、绿宝、香港中花芥蓝产生胚状体;日照时间为11~12 h的供试植株的胚状体诱导率是日照时间为5~6 h的3~7倍;采用单核靠边期至双核早期的小孢子进行胚状体诱导效果最佳,此时花蕾大小为3.0~4.5 mm;在32.5 ℃下高温预处理小孢子24 h诱导效果最佳,其他温度时间组合条件下胚状体诱导率降低65%~100%。
  • 生态学
  • 生态学
    卢同平 张文翔 牛 洁 林永静 武梦娟
    2016, 37(8): 1526-15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西双版纳原始林、次生林和橡胶林土壤和凋落叶碳氮含量及碳氮比值间的变化特征研究,探讨林型变化下生态系统中生物化学计量比值的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样品中土壤和凋落物氮对C/N值的影响要高于碳。西双版纳土地利用类型决定了土壤和凋落叶的碳氮含量,原始林SOC含量最高,橡胶林初产期(10 a)最低,而STN含量总体上橡胶林要高于原始林和次生林,不同树龄橡胶林土壤氮含量随林龄增加和割胶的进行发生了流失。不同林型间土壤有机碳(SOC)、全氮(STN)和凋落物碳氮比(C/N)的差异性显著,而土壤碳氮比、凋落物碳氮含量与林型相关性较弱。SOC、STN含量与凋落叶碳氮含量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土壤碳氮主要来自凋落物分解后养分的循环过程。
  • 生态学
    齐润杰 陈金霞 但建国
    2016, 37(8): 1534-15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氮输入是影响土壤氧化吸收大气甲烷(CH4)的重要因子之一。通过对琼北5种旱地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实验,评价不同类型土壤对低浓度CH4的吸收能力及其对硝态氮和不同浓度铵态氮的响应。结果表明:火山灰土、富铁土、雏形土、铁铝土和淋溶土的CH4氧化速率分别为67.01,50.05,47.00,72.82和57.10 ng/(kg·h)。按100(mg/kg)N添加的硝态氮仅对铁铝土CH4氧化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而按此浓度添加的铵态氮能显著降低5种土壤的CH4氧化速率。铵态氮对5种土壤CH4氧化的抑制率与铵态氮添加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每单位(mg/kg)铵态氮添加量对铁铝土CH4氧化的抑制率最低,仅为其他4种土壤的53%~60%,这很可能跟铁铝土的高C/N和低N/P有关。因此,对这些土壤进行科学管理时,应根据土壤类型选用适宜的N肥类型,同时,还应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施P肥,充分发挥土壤对大气CH4的氧化潜力。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邱良妙 刘其全 赵建伟 杜宜新 占志雄
    2016, 37(8): 1540-15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种杀虫剂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室内菌丝生长的安全性,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4种杀虫剂对蘑菇迟眼蕈蚊的药效及其对双孢蘑菇生长的安全性。室内安全性测定结果表明,噻虫嗪、吡虫啉对双孢蘑菇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较低,室内安全性较高;高效氯氰菊酯、阿维菌素对菌丝具有极强的生长抑制作用,室内安全性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噻虫嗪41.67~125 mg/L和吡虫啉116.67~583.33 mg/L处理对蘑菇迟眼蕈蚊具有良好的田间控制效果,除了药后3 d具有轻度药害,对双孢蘑菇生长无其它明显的不良影响,具有显著的保产作用,对双孢蘑菇的田间安全性高,可以作为防治蘑菇迟眼蕈蚊的药剂使用;高效氯氰菊酯60~105 mg/L、阿维菌素24~42 mg/L虽然对迟眼蕈蚊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是对蘑菇造成了严重药害,并对蘑菇产量造成损失,因此,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双孢蘑菇的田间安全性低,不宜选择高效氯氰菊酯和阿维菌素对蘑菇菌丝及子实体直接施药方式进行害虫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范春节 姚海荣 曾炳山 王胜坤 郭光生 覃伟权
    2016, 37(8): 1547-15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桉树青枯病的发生由于影响因素较多导致其人工接种重复性差,因此需要获得稳定的青枯病感染,同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桉树苗期青枯病的防治研究。在本研究中采用水培后伤新根和袋苗未经水培直接伤根后转移到青枯菌液中浸泡6、12、18、24 h后移植,调查桉树幼苗青枯病发病率和生长状况,同时通过在接种前喷施不同浓度的BR、MeJA、SA 3种激素,诱导桉树抵抗青枯菌侵染,调查处理后苗木死亡率。结果表明,未经过水培直接伤根移植的苗木更容易感染青枯菌,经过24 h菌液浸泡处理后的幼苗的死亡率,达到86.67%,同时发现SA对缓解桉树青枯病的发病有明显的作用,且在喷施浓度为0.001 mmol时使用,青枯菌侵染的植株仍有75.0%的存活率。本研究获得了桉树幼苗稳定感染青枯病的一种方式,为室内研究桉树幼苗感染青枯病的机制奠定基础,同时获得了降低桉树青枯病发生的处理方式,为桉树苗期青枯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方案。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 敏 高兆银 朱迎迎 苏增建 陈 亮 郑淑英 张正科 胡美姣
    2016, 37(8): 1553-15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贵妃”芒果为试材,利用电子鼻检测果实气味响应值,同时测定果实的糖酸度,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和BP神经网络建立了基于电子鼻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的品质预测模型。两种方法构建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预测模型的建模集相关系数R均大于93%,可滴定酸测模型的建模集相关系数R均大于91%。其中,BP神经网络建模集的相关系数R均略高于PLS,建模均方均根误差(RMSEM)也较低。而预测集相关系数R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与PLS的相当或略低,BP神经网络模型对芒果糖酸度预测准确性略好于PLS。结果表明,PLS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性能均较好,利用电子鼻技术对芒果品质进行无损伤检测是可行的。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蓝海波 温亚州 杨光美 李 武
    2016, 37(8): 1558-15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价了7种树脂对龙眼多糖脱色除蛋白的效果和多糖保留率的影响,筛选弱碱性离子大孔树脂D301-R为最优树脂用于后续实验。采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试验对D301-R脱色除蛋白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树脂用量0.61 g/mL,温度48 ℃,pH5.0,时间2.0 h。在此工艺条件下,其脱色率为75.32%,蛋白去除率为91.83%,多糖保留率为93.37%。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徐树英 谭 蔚 张玉苍
    2016, 37(8): 1567-15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香蕉茎秆为原料,采用溶剂提取法进行单宁酸提取,在单因素试验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香蕉茎秆单宁酸提取工艺,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对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纯化物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定其官能团,通过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纯化物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通过测定其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能力,考察香蕉茎秆单宁酸的抗氧化性。结果表明:香蕉茎秆单宁酸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50%,提取时间90 min,料液比1 ∶ 11,提取温度50 ℃,在此条件下单宁酸提取量为17.9 mg/g。纯化工艺为:5 mg/mL上样,流速为1.5 mL/min过AB-8型大孔树脂柱,最后用60%乙醇洗脱。FTIR结果表明,该纯化物为多羟基酚酯类化合物;GPC结果显示香蕉茎秆单宁酸分子质量在3.43×104~4.43×104之间。经过DPPH法测出样品浓度达到0.6 mg/mL时,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6.59%。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常 强 苏明华 陈清西 曾碧玉 王 伟 李惠华
    2016, 37(8): 1575-15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橄榄果实为原料,利用正交实验探讨有机溶剂和超声波提取对多酚提取量和总还原力FRAP的影响,并分析比较2种提取方法,以确定最佳提取条件和参数。结果表明:有机溶剂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料液比为1 ∶ 60、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温度60 ℃、乙醇浓度50%,其多酚提取量和总还原力FRAP分别为79.07 mg/g和740.45 μmol/g。超声波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料液比1 ∶ 40、提取时间20 min、超声功率180 W及乙醇浓度60%,该条件下多酚提取量和总还原力FRAP分别为85.26 mg/g和952.27 μmol/g。超声波提取具有多酚提取量高、抗氧化活性强、提取时间短、溶剂耗量少的特点,优于有机溶剂提取。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袁梦麒 潘永贵 张伟敏 李艺筱 何凤平 李尚斌
    2016, 37(8): 1582-15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主栽品种‘中白’番木瓜为试材,采用15 mmol/L甜菜碱浸泡处理,随后于冷害温度6 ℃下贮藏,研究甜菜碱处理对番木瓜冷害及其抗氧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碱处理可有效地抑制番木瓜果实SOD、POD和CAT酶活性的下降,使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浓度保持较低的水平,减少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减缓了番木瓜果实采后冷害的发生。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代燕丽 沈维治 廖森泰 刘 凡 王思远 胡根腾 邹宇晓
    2016, 37(8): 1588-15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粤椹大10’品种的桑叶粉为原料,选择乙醇浓度、料液质量浓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超声次数等5个因素做单因素实验,在这个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法进行3因素3水平的实验,得到桑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最终得出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次数1次、超声功率400 W、乙醇浓度70%(V/V)、料液质量浓度0.030 g/mL、超声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桑叶多酚含量为8.33 mg/g。此结果的模型适合桑叶多酚超声波提取,可用于实际生产。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 岩 吴继军 刘学铭 王思远 傅曼琴
    2016, 37(8): 1595-16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硫酸-咔唑法为测定果胶方法,采用超声波辅助酸提果胶,并对提取果胶工艺进行优化,包括超声辅助酸提前处理及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和pH等提取条件对果胶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取响应面试验设计,确定优化参数为:提取时间88.7 min、提取温度75.5 ℃和pH1.44。在此条件下,从金柚果皮中提取果胶的得率为26.8%。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郑冰昕 刘匀昀 郑宝东
    2016, 37(8): 1601-16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紫薯中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具有较好的成膜性。以干热变性紫薯淀粉为基质,探究变性淀粉添加量、甘油添加量和海藻酸钠添加量对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成膜特性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干热变性紫薯淀粉最佳成膜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当变性淀粉添加量为3.99%,甘油添加量为1.52%,海藻酸钠添加量为0.60%时,干热变性紫薯淀粉膜的性能最优。研究成果将为干热变性紫薯淀粉可食用膜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周 瑢 王永华 杨 博
    2016, 37(8): 1609-16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气质联用对沉香燃烟粒相物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定性及半定量检测,并对萃取溶剂、溶剂用量、振荡时间进行优化。最终选定二氯甲烷为萃取溶剂,溶剂用量为30 mL,振荡时间为30 min;对人工沉香和天然沉香燃烟粒相物谱图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123种物质,主要为一些小分子挥发性物质、降解糖、单萜及含甲氧基的化合物,其中有26种物质具有各种香气特征的常用于食品香料的制备,在天然沉香燃烟中,26种具香气的物质所占鉴定物质总量的百分比高于人工沉香。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柯毅湧 潘腾飞 叶如梦 张 蒙 郭志雄 佘文琴 周 玉 潘东明
    2016, 37(8): 1622-16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盛花期花瓣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与多级质谱联用(HPLC-MSn)技术进行鉴定,比较采用2种提取方法(非酸水解法与酸水解法)提取类黄酮物质的优缺点。结果表明:用非酸水解法和酸水解法在盛花期花瓣中共鉴定到了4种黄酮醇类物质,1种酚酸类物质,其中,用非酸水解法首次在中国水仙花瓣中鉴定到了水仙苷,说明该法能在提取过程中避免水仙花瓣类黄酮物质糖苷键的断裂,获得更丰富的类黄酮物质结构信息,为中国水仙类黄酮物质成分的分析提供参考。
  • 综述
  • 综述
    张燕梅 赵艳龙 周文钊
    2016, 37(8): 1627-16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斑马纹病是剑麻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剑麻产业的发展。本文从斑马纹病病原菌种类及特征、斑马纹病主要症状及为害情况、斑马纹病的防治方法、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剑麻斑马纹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位明明 李维国 黄华孙 罗 萍 和丽岗
    2016, 37(8): 1634-16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橡胶树育种工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通过引进国外优良无性系与自主培育适合不同生态区的橡胶树优良品种,培育出数十个橡胶树优良品种在海南、云南、广东 等3 大植胶区种植。本文通过对中国植胶区主要育成或引进橡胶树品种,以及相关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进行初步总结与分析,结合橡胶树品种特性与植胶生态类型区,提出主产区橡胶树品种区域配置建议,以期为确定不同橡胶树优良品种的区域试验、适应性范围、以及为相关品种的区域配置、扩大试种及对口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依据。
  • 综述
    罗小燕 申志力 李 娟 陈杰忠 赵春香
    2016, 37(8): 1644-16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油梨组织培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油梨组织培养的茎尖培养、胚培养、愈伤组织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等方法,总结油梨组织培养的条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的展望。
  • 综述
    陈华美 刘四新 李从发
    2016, 37(8): 1651-16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菌纤维素是一种由微生物合成的新型纳米材料,具有化学纯度高、持水性好、杨氏模量高、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等特性,广泛应用于食品、医疗、化工等领域。但发酵工艺落后、产量低、生产成本高一直是限制其应用于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瓶颈。本文概述纤维素产生菌及分离改良、发酵培养基优化、发酵条件对纤维素合成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发酵方式对BC产量和性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BC在生产中的不足和未来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为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和实际生产提供一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