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高新生 和丽岗 樊社员 刘忠亮 张晓飞 黄肖 李维国
    2016, 37(5): 851-8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适合云南垦区的高产且适应性好的优良品种,对引种在孟定农场的热研8-79进行10余年的系统鉴定。结果表明:热研8-79保苗率高,达到98%;前期生长快,达到8.17 cm/a,优于对照,而开割后茎围生长明显放缓;早熟且单产较高,第4割年即达到7.10 kg/株和每2 461.50 kg/hm2,均约为对照的300%,干胶含量从年初到年末整体上逐步降低,而株干胶产量在5月、7月和10月出现阶段高点;死皮率低于云研77-4,但比GT1高,抗阵风能力与云研77-4相当。热研8-79在该试区整体上体现出了早熟、高产的特性,并且表现出了非常好的适应性。鉴于热研8-79在云南孟定农场良好的试种表现,建议在孟定农场或与之植胶环境条件相似的I类植胶区扩大试种规模。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谢鑫鑫 吴卫东 林碧英 林忠平 高山 钱昆
    2016, 37(5): 856-8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枸橘(Ponarus trifoliata)是一类含植物气味成分较高的植物。从枸橘中分离气味物质合成的关键基因—脂氢过氧化物裂解酶(hydroperoxide lyase, HPL)基因,并构建35S启动子驱动下的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其导入生菜中,经PCR和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显示:有数十个阳性植株,且经RT-PCR和Northern杂交鉴定HPL基因可在生菜中正常转录。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琼琼 薛志慧 陈志丹 孙威江
    2016, 37(5): 862-8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茶树是一种富集F和Al元素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以安溪和武夷山两个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闽南茶树种质为材料,采摘其春季、夏季、秋季的一芽三叶鲜叶,分别测定F、Al元素含量,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茶树种质对F、Al元素分别有着不同程度的富集,同一制度对F、Al元素的共同富集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不同茶树种质间F和Al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条件下均差异显著,低富集F、Al元素的种质也能保持相对稳定遗传的积累特性,在季节间亦存在一定的吸收规律。从中分别筛选出了高、中、低3种不同程度富集F的茶树品种分别为4、14、37个,富集Al的分别为4、22、29个,其中共同低富集吸收F、Al的品种如T13、T14、杏仁茶等。为后续的筛选鉴定低吸收F、Al茶树品种,为生产上种植采摘加工茶叶选择原料时提供参考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天玉 邱才飞 万自成 余瑞新 刘绵庆
    2016, 37(5): 870-8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种植花生的红壤旱坡地为对象, 研究液态地膜覆盖(LFM)、塑料地膜覆盖(PFM)、稻草覆盖(SM)和无覆盖(NM)对土壤环境和花生生长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覆盖物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调节土壤温度,加快花生光合作用,使花生干物质的分配更合理,且提高花生产量;不同覆盖物对土壤和花生生长等各项指标的综合效应不同,表现为稻草覆盖>塑料地膜>液态地膜>无覆盖。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蔡静如 周兰平 王辉 许建新 蒋明 赵亮 张静
    2016, 37(5): 876-8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毛鹃与4个不同的杜鹃花品种杂交获得的种子作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的温度(常温、40 ℃和60 ℃)、不同浓度的硼酸(0.2%和0.5%)和赤霉素(200、1 000、1 500 mg/L)浸种处理,统计各参试杂交种子的萌发率、发芽势、平均发芽时间和发芽指数,结果表明:杂交种子于播种后第4天开始发芽,持续10 d,第7~9天为发芽最高峰;不同的杂交后代或浸种方法或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势都有显著影响;40 ℃浸种和GA3浸种处理均能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势,并且200~1 000 mg/L浓度GA3处理能提高种子的发芽能力,缩短MGT,而硼酸浸种无明显作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吴绍华 郝泽芸 张世鑫 邓小敏 田维敏
    2016, 37(5): 881-8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DELLA是赤霉素信号传导途径中一类重要的阻遏蛋白。本研究通过RT-PCR技术,从橡胶树优良品种‘热研7-33-97’胶乳中克隆了1个DELLA蛋白编码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KT696440)。该基因全长cDNA序列2 135 bp,阅读框1 905 bp,编码634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含有DELLA和GRAS结构域,分子量为69.89 ku,理论等电点为5.50。HbGAIP-B氨基酸序列与麻疯树JcGAIP-B、蓖麻RcGAIP-B、拟南芥AtRGA、AtGAI、AtRGL1、AtRGL2和AtRGL3的相似性分别为82.43%、78.18%、65.05%、61.73%、52.28%、53.51%和49.92%。进化树分析表明,HbGAIP-B与JcGAIP-B亲缘关系最近。定量PCR分析表明,HbGAIP-B的表达受割胶处理诱导下调。赤霉素和乙烯利处理4 h显著上调HbGAIP-B的表达,茉莉酸甲酯处理4 h小幅下调HbGAIP-B表达。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贾彩红 王卓 李健平 金志强 徐碧玉
    2016, 37(5): 888-8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LO基因是一类植物特有的抗病基因,为了研究香蕉MLO基因在香蕉抗枯萎病中的作用,利用RACE技术从香蕉中克隆获得了香蕉2条MLO基因,分别命名为MaMLO1和MaMLO2。序列分析表明,MaMLO1的开放阅读框为1 473 bp,编码490个氨基酸;MaMLO2的开放阅读框为1 689 bp,编码562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MaMLO1与已登录的香蕉MLO1(XP_009413424)亲缘关系较近,MaMLO2与已登录的香蕉MLO6(XP_009411538)亲缘关系较近。组织特异性研究表明,这2个基因在香蕉各器官中均有表达,但MaMLO2在根中的表达量最大。不同激素处理下的研究表明,MaMLO1受ABA、乙烯和水杨酸诱导上调表达,受茉莉酸诱导下调表达;MaMLO2受ABA、乙烯、水杨酸和茉莉酸4种激素诱导上调表达。在感病品种中2个基因均是下调表达,在抗病品种中均是上调表达。结果表明,克隆到的2条MLO在感病品种中没有参与到香蕉抗枯萎病的过程,而在抗病品种中参与了香蕉抗枯萎病的过程。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杨菲颖 申艳红 耿姣姣 吴用 李科 陈晓静
    2016, 37(5): 895-9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番木瓜NAC转录因子的序列特征及功能,以‘大庆7号’番木瓜果肉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克隆出2个不同的NAC类基因,命名为CpNAC1(GeneBank KT364871)和CpNAC2(GeneBank KT372241),其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分别为609 bp和805 bp,分别编码202个和268个氨基酸,其N端含有NAM保守结构域。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其在乙烯利及清水对照处理后果实不同成熟时期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CpNAC1和CpNAC2基因随着处理后时间的增加,表达量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趋势,且均与果实成熟呈负相关。但CpNAC1表达趋势与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的表达量相反,受乙烯抑制降低表达量,从而参与了番木瓜果实的成熟衰老进程,而CpNAC2基因在乙烯处理后番木瓜果实中表达量与对照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变化,说明CpNAC2基因不是通过乙烯信号传导途径来调控果实成熟。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官玲亮 夏奇峰 石小兵 蓝惠萍 陈振夏 赵致 庞玉新
    2016, 37(5): 901-9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T-PCR和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从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L. DC)的叶片中克隆到单萜化合物合成的关键酶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BbGPPS)基因。研究结果显示,BbGPPS基因的cDNA全长1 692 bp,包含开放阅读框(ORF)1 083 bp,编码361个氨基酸;亚细胞结构定位于叶绿体,既非膜蛋白也非分泌性蛋白。疏水性分析显示,BbGPPS是亲水性蛋白。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BbGPPS蛋白与其他植物中GPPS蛋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且具有异戊烯基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所有序列被聚为5大类,BbGPPS与其他菊科植物聚类一类,与万寿菊(Tagetes erecta)TeGPPS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甜菊(Stevia rebaudiana)SrGPPS。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曾仙珍 王祥军 李维国
    2016, 37(5): 910-9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巴西橡胶树热研7-33-97半年生组培苗的木质部不同发育时期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用Van Soes方法计算得到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含量。结果表明,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含量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增加。其中木质素与纤维素的含量随着生长发育趋于稳定状态,而半纤维素的含量从GX期开始迅速增加,直到SX期也没有出现趋向稳定的趋势;木质素/纤维素的比值在发育过程中变化不大,木质素/半纤维素的比值及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比值在GX期均达最大。木质素与纤维素的相关性显著,积累是同步的。
  • 植物生理生化
    帅良 钱盼红 刘文浩 韩冬梅 吴振先
    2016, 37(5): 915-9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37个龙眼品种果实成熟时假种皮中可溶性糖含量,比较不同龙眼品种的糖组分特点与差异。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糖组分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将37个龙眼品种进行分类。结果显示,37个龙眼品种果实假种皮在成熟时期TSS含量在16.84%~27.34%之间,假种皮中可溶性糖主要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其中蔗糖含量明显高于含量相当的葡萄糖和果糖。相关性分析表明,龙眼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与甜度和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甜度和总糖含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不同品种龙眼果实假种皮中蔗糖/己糖的比例可将37个龙眼品种分为蔗糖积累型、中间类型和己糖积累型。
  • 植物生理生化
    祝小云 王晰 徐哲 赖齐贤 陈雯
    2016, 37(5): 922-9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是重要的切花材料,然而,切花非洲菊采后易发生弯茎现象,是导致采后损耗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以10个非洲菊切花品种为试材比较瓶插期间弯茎进程,发现弯茎现象在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从中筛选出易弯茎品种和不弯茎品种。对非洲菊各品种进行外源乙烯和乙烯作用抑制剂1-MCP处理,发现非洲菊切花对于乙烯敏感性也存在品种特异性,并且乙烯对敏感型品种的弯茎发生有延迟或促进的不同影响效果。同时,对瓶插期间各品种花茎不同区域干、鲜重情况分析,发现非洲菊花茎距离花盘底部10~15 cm区域的干重、鲜重和水分损失均较高,可能是导致该区域发生弯茎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本文还发现非洲菊花茎直径和茎段的再伸长与弯茎现象的发生没有联系。
  • 植物生理生化
    陈涵 庞杰 谭小丹 王淑娜 王敏 安瑞琪 周巧星 李崇高
    2016, 37(5): 930-9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魔芋葡甘聚糖(KGM)和丝素蛋白(SF)为原料,以KGM/SF纺丝液凝胶强度为响应值,溶胀温度、底物配比和凝胶时间为影响因子,进行响应面优化设计。同时,调节底物配比,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膜,通过力学测试、差式扫描量热分析分别对纳米纤维膜的拉伸强度和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GM有效的提高SF纳米纤维膜的强度及热稳定性;溶胀温度、底物配比和凝胶时间为纺丝液凝胶强度的显著影响因子,两两交互作用对其纺丝液凝胶强度影响极显著,其数值分别为49.87 ℃、84.41%和58.80 min时,模型预测纺丝液凝胶强度达到最大值828.231 g·mm。
  • 植物生理生化
    黄枝 林魁 林碧英 陈艺群 张开畅 王涛
    2016, 37(5): 936-9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构建瓠瓜幼苗生长的最佳光谱配方,在南方塑料大棚内密闭式光照植物培养架中,以瓠瓜为试材,以白光(CK)作为对照,研究4个不同LED(发光二极管)复合光质处理[红 ∶ 绿 ∶ 蓝(R ∶ G ∶ B)分别为7 ∶ 0 ∶ 3(L1)、6 ∶ 2 ∶ 2(L2)、3 ∶ 0 ∶ 7(L3)和2 ∶ 2 ∶ 6(L4)]对瓠瓜幼苗的生长及其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当不同LED复合光质处理的光强与光周期均一致时,当红光比例大于蓝光时,有利于瓠瓜幼苗株高、叶面积、下胚轴长、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蓝光比例大于红光时,有利于增加茎粗和提高壮苗指数;红蓝复合光中,适当加入绿光,有利于茎粗的增加及增强壮苗指数,降低MDA含量,提高瓠瓜幼苗抗逆性。通过分析比较,认为可将红绿蓝比例为6 ∶ 2 ∶ 2的LED复合光作为瓠瓜生长的最适光源。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林春花 董瑛 刘文波 缪卫国 郑服丛
    2016, 37(5): 943-9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炭疽病是橡胶树上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已知病原菌有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它们是复合种群,群下种类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ITS、GAPDH、CHS-1和ACT基因的部分序列,对来自海南省橡胶树不同植胶地点的16株炭疽菌,进行基因谱系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单基因部分序列和4基因拼接序列都能将供试菌株分为两大类群:胶孢炭疽菌复合群和尖孢炭疽菌复合群。其中,来自于儋州HN06、乐东志仲HN02和保亭大本HN16的3个菌株聚类于尖孢炭疽菌复合群,其余13个菌株聚类于胶孢炭疽菌复合群。4基因拼接序列分析还可以看出,胶孢炭疽菌复合群下参试的9个菌株都属于分支Musae Clade。但是采用单基因或4基因拼接序列均不能将海南橡胶炭疽菌鉴定到复合群下的具体种。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泽平 陈奕 孙海军 李毅杰 段维兴 周主贵 张木清 林善海
    2016, 37(5): 952-9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更好地为广西甘蔗品种的合理布局和科学种植提供依据,探讨广西甘蔗主栽品种对梢腐病的田间抗性,根据发病程度,利用病情指数划分的抗性标准,在甘蔗梢腐病发生盛期,对目前广西蔗区13个主栽品种进行梢腐病抗性的田间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宿根蔗感病程度比新植蔗严重。新植蔗表现为高抗的品种3个,抗病9个,中抗1个;宿根蔗表现为高抗的品种4个,抗病8个,中抗1个。综合不同蔗区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抗性表现,高抗品种2个(粤糖94-128、台优),抗病9个(ROC22、粤糖93-159、桂糖31、桂糖03-2287、桂糖42、台98-0432、桂糖29、柳城03-1137、桂糖21),中抗2个(柳城05-136、粤糖60)。新植蔗和宿根蔗抗性表现为同一水平的8个(粤糖94-128、台优、ROC22、桂糖03-2287、桂糖42、台98-0432、柳城03-1137、桂糖21),宿根蔗差于新植蔗的2个(桂糖31、粤糖60),3个变化趋势相反(粤糖93-159、桂糖29、柳城05-136)。不同蔗区梢腐病的发生情况不同,品种在各个蔗区的抗性表现也不同。2015年,广西蔗区主栽品种对梢腐病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说明梢腐病对该榨季广西甘蔗生产为害程度尚不严重。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傅华英 肖胜华 刘营航 孙生仁 吴小斌 陈如凯 高三基
    2016, 37(5): 958-9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我国甘蔗锈病病原菌发生以及优良甘蔗新品种(系)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布频率情况,以来自我国5省(区)81份疑似甘蔗锈病叶片样品为材料,分别用Pm1-F/Pm1-R和Pk1-F/Pk1-R引物对进行褐锈病菌(Puccinia melanocephala)与黄锈病菌(Puccinia kuehnii)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锈病病原菌检出率为40.7%,除了福建省福州市叶片样品仅检测到P. melanocephala外,其他省(区)的叶片样品均检测到2种锈病病原菌,且存在混合侵染现象。对24份黄锈病菌阳性PCR产物(527 bp)克隆并测序,结果发现P. kuehnii间隔区1(ITS1)第183个核苷酸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其中,A碱基(183A)、G碱基(183G)位点的病菌分离物分别占29.2%和25.0%,2种碱基(183A/G)位点的混合病菌分离物有45.8%。通过R12H16与9020-F4/RsaI两种分子标记对40份甘蔗新品种(系)抗褐锈病基因Bru1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42.5%参试新品种(系)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这些材料可作为甘蔗抗褐锈病新品种加以推广应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罗娜 周德明 徐睿 周国英
    2016, 37(5): 964-9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降香黄檀-檀香人工林的土壤肥力,从不同林龄的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解钾菌。从钾细菌富集培养基上初筛和解钾菌筛选培养基复筛得到可培养物89个。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菌株解钾能力。结果表明,可溶性钾含量在70 μg/mL以上的菌株有6株,其中菌株JT-K21、JT-K11和JT-K18的解钾率为80%以上。JT-K21培养液的可溶性钾含量高达132.68 μg/mL,解钾率达到221.18%。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比较分析,初步鉴定JT-K21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不同碳氮源试验表明:JT-K21对蔗糖和硫酸铵的吸收效果最好。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菌株JT-K21液体发酵菌体浓度最大培养组最优组分为蔗糖(10 g/L)、硫酸铵(0.2 g/L)、氯化钠(0.1 g/L)、钾长石(5 g/L);JT-K21液体发酵解钾活性最佳时,培养基最优组分为蔗糖(10 g/L)、硫酸铵(0.2 g/L)、氯化钠(0.1 g/L)、钾长石(3 g/L)。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杨静园 董文江 陆敏泉 胡荣锁 赵建平
    2016, 37(5): 971-9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当地的咖啡鲜果为原料,测定其干基含水率和干燥速率,探索咖啡豆在不同干燥温度和载重量条件下热风干燥对干燥速率的影响,以及干燥过程中咖啡豆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建立咖啡豆热风干燥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干燥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初始阶段干燥速率较快;由于咖啡鲜果单层摆放,不同载重量对干燥速率影响不显著;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随水分含量的降低而增多,其中醛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逐渐降低,而酯类、酸类、醇类化合物相对百分含量均逐渐增加,烃类化合物略有增加;采用3种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以模拟咖啡豆的干燥过程,结果表明单项扩散模型(Henderson and Pabis)的拟合度最好。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蔡坤 李开绵 陈松笔
    2016, 37(5): 979-9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华南9号木薯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保鲜剂浸泡经热处理(60 ℃,5 min)后的木薯,通过测定其贮藏过程中的理化、生化指标来评价不同处理方式对木薯品质及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保鲜剂C(1.5%壳聚糖+0.15%柠檬酸+0.25%氯化钙)可显著延缓木薯块根硬度的下降,抑制色泽(L*)值的上升,延缓淀粉的降解和可溶性固形物(TSS)的增加,维持了较高水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延缓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增加,降低了总酚含量,有效地延长了采后木薯块根的贮藏期,抑制了其品质的劣变。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林立铭 徐缓 简纯平 陈常女 张振文
    2016, 37(5): 984-9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食用鲜木薯块根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后在10 ℃和85%相对湿度条件下贮藏,块根主要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探究主要抗氧化酶在贮藏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采后7 d是块根迅速失水期,其干物率和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3个处理均可以一定程度延缓失水速度;贮藏前期(0~30 d)NaCl和Na2S2O5溶液处理可以提高SOD和APX酶活性,抑制POD和CAT酶活性,但到了贮藏后期(30~60 d)各处理基本一致。可见98 ℃、10 g/L的NaCl热水和抗氧化剂Na2S2O5处理在短期内可延缓褐变发生。方差统计分析发现,各6项指标均在贮藏时期分别达极显著差异,各处理对SOD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对其他5项指标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何传波 米聪 魏好程 熊何健
    2016, 37(5): 990-9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紫薯‘济黑’为原料,酸化乙醇为溶剂提取其中的花色苷成分,单因素实验探讨不同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多项数学模型,确定紫薯花色苷最佳浸提条件为:乙醇浓度60%、浸提时间127 min、液料比18 ∶ 1,该条件下紫薯花色苷实际浸提值为2.680 mg/g。以VC作为对照,从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羟自由基(·OH)清除率及总抗氧化活性4个方面考察了紫薯花色苷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紫薯花色苷粗提物对DPPH、O2·- 和·OH均有较好的清除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1.245、332.291和70.830 mg/L,均小于VC的IC50值,紫薯花色苷粗提物的总抗氧化能力为101.38 U/mg,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蒋汇川 李民 李晓文 陆全济 李冠君 李家宁
    2016, 37(5): 998-1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基型磷-氮-硼复合阻燃剂,对炭化及未炭化橡胶木进行浸注处理,分析不同配方的阻燃剂对橡胶木增重率(WPG)、抗弯弹性模量(MOE)和抗弯强度(MOR)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方的阻燃剂对未炭化橡胶木的增重率无显著影响,而对炭化橡胶木的增重率有显著影响。不同配方的阻燃剂对未炭化和炭化橡胶木的MOE和MOR均无显著影响,但炭化橡胶木的MOE和MOR明显低于未炭化橡胶木。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威威 陈顺辉 高文霞 王新旺 张炳辉
    2016, 37(5): 1003-1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不同烘烤工艺处理对烟叶细胞壁物质含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4种变黄期和定色期不同烘烤工艺处理,分析烘烤过程和烤后烟叶纤维素、粗木质素、果胶等细胞壁物质含量及纤维素酶、果胶甲酯酶活性。结果表明:烟叶烘烤过程中纤维素、粗木质素、果胶含量在烘烤36 h前快速降低,48 h后降幅减小,36 h前降幅依次为T3、T4、T2、T1,48 h后为T4、T2、T1、T3;果胶甲酯酶24和72 h活性最高,48 h活性降到最低,形成双峰曲线;纤维素酶活性在48 h后达到最高。通径分析结果表明,T2处理烤后烟叶细胞壁物质含量最低,化学成分协调,感官质量总体得分最高,烟叶质量最好。T2处理降低细胞壁物质含量有利于提高感官质量,提升烤后烟叶质量。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容鹄 夏义杰 窦志浩 何艾 谢辉 邓浩 冯建成
    2016, 37(5): 1009-1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木奶果果皮多酚水浴振荡辅助提取工艺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木奶果果皮多酚的水浴振荡辅助乙醇提取工艺,并以VC为对照,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提取时间63 min、提取温度65 ℃、乙醇浓度66%、液料比42 ∶ 1(mL/g),木奶果果皮多酚提取量为31.2 mg/g,与模型预测值31.0 mg/g相近,最佳工艺实用性强。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木奶果果皮多酚对于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12.3、2.35、0.141 mg/mL,最高清除率分别为90.6%、99.1%和61.9%,说明木奶果果皮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涂红艳 张爱玲 肖望 陈丹 曾海敏
    2016, 37(5): 1017-10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白姜花根尖为材料,通过预处理、固定、解离和染色等步骤,对染色体制片技术进行改良,得到了一种简单高效的可用于植物染色体数目分析的制片技术,主要步骤包括“取材-酸解离-低渗-染色-压片”。采用改良技术得到的制片细胞膨大、染色体分散、形态清晰、分色良好。用该方法对白姜花、金姜花、所罗门姜黄和红艳郁金等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进行检测,结果分别如下:白姜花2n=34,金姜花2n=34,所罗门姜黄2n=63,红艳郁金2n=49。
  • 资源区划与综述
  • 资源区划与综述
    秦晓威 郝朝运 李付鹏 谭乐和 宋应辉 赖剑雄
    2016, 37(5): 1022-10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野外采样和文献查阅,系统整理了可可的地理分布记录,并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软件对可可的潜在适宜分布范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北美洲南部、中南美洲北部、非洲西部、亚洲东南部以及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地区均是可可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域。其中,中国海南、台湾南部、云南西双版纳、广东雷州半岛也属于可可的适生范围。经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法验证,MaxEnt模型的AUC(Area under curve)值为0.977,表明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各环境变量重要性的Jacknife检验表明,极端最低温度、年降雨量、年温度变化范围、最暖季降雨量对可可的潜在分布影响最大。
  • 资源区划与综述
    陈丹丹 兰建新 张光星 涂志刚 吴瑞
    2016, 37(5): 1030-10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于2009年6月对海南岛红树林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岛红树林区水体浮游植物以硅藻门种类为主,主要优势种为骨条藻(Skeletonema sp.)、微小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颤藻(Oscillatoria sp.),同时出现多种裸藻、绿藻和甲藻。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6属97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25属59种,绿藻门9属18种,蓝藻门7属10种,裸藻门2属4种,甲藻门5属5种,金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289.9~1 964.9)×103 cells/L,平均为885.3×103 cells/L。浮游植物的组成和结构表明红树林区水质较好,但新英港、三亚河、新盈彩桥等红树林区,水体质量有下降的可能,应引起关注。
  • 资源区划与综述
    杨青青 陈小花 余雪标 崔喜博 李然 高刘 薛杨 王小燕
    2016, 37(5): 1037-10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主要乔木种群的重要值、方差比率、χ2统计量和Ochiai(OI)指数等种间联结性指标进行测定,旨在揭示该群落优势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关联及种对间关联性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香蒲桃是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的主要建群种;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19个主要种群总体关联性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反映了该群落尚未达到稳定的演替阶段;χ2检验结果显示该群落优势种群正关联种对与负关联种对数量相当,无关联种对数较少,分别占总对数的42.7%、43.3% 和 14.0%,显著正关联种对数为1对,极显著和显著负关联种对数为2对;Ochiai(OI)指数显示66对种对的OI值落在[0.6,1],反映出热带海岸次生林主要种对间关联程度较为紧密。综上所述,热带海岸次生林群落优势种群种对间种间关联明显,物种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整体趋向稳定发展,实践中为加快热带次生林演替的进程,应重点保护正联结性较强的树种。
  • 综述
  • 综述
    李明芳 卢诚 刘兴地 王向社 郑学勤
    2016, 37(5): 1043-10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荔枝无核和焦核机理的研究概况作了综述。指出大孢子发育异常无法完成受精和单性结实是导致荔枝无核的主要原因,今后对无核荔枝无核机理的研究应该着重从大孢子败育和单性结实发生分子机理的角度展开,重点阐明无核荔枝发生大孢子败育、受精被阻和单性结实的分子途径。科技界对荔枝焦核机理的研究主要从组织细胞水平、生理生化角度和分子水平进行:从细胞水平看,主要是胚乳过早解体和胚在胚囊外发育引起合子或胚早期败育,进而导致胚珠败育形成焦核;从生理生化角度看,植物内源激素、多胺、酚类物质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都与胚珠败育、焦核形成有关;从分子水平看,两条特异片段OPL-12-1 645 bp与OPL-12-722 bp,可能与荔枝的焦核基因相关。认为今后对荔枝焦核机理的研究应该着重于合子期到心形胚期,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究竟是哪些基因异常表达使合子分裂受阻、使胚乳过早解体,使球形胚、心形胚形成受阻。
  • 综述
    胡丽松 邬华松 范睿 伍宝朵 郝朝运
    2016, 37(5): 1050-10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胡椒碱生物合成的前体为主线,结合模式植物生物碱生物合成的研究成果,从胡椒碱合成前体鉴定、莽草酸代谢途径、赖氨酸代谢途径3个方面概述了胡椒碱生物合成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胡椒中胡椒碱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提高胡椒碱合成效率及含量的初步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