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杨 昆 赵培方 赵 俊 夏红明 昝逢刚 吴转娣 吴才文 陈学宽
    2016, 37(2): 213-2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7个甘蔗家系为研究对象,对各家系的株高、茎径、锤度、丛有效茎、丛重、锤重6个经济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分析,采用多性状综合选择指数法对该家系群体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家系在株高、茎径、锤度、丛有效茎、丛重和锤重均达到极显著差异,6个性状的遗传力都较高(0.68~0.97);株高的遗传变异系数(14.25%)最大,锤度(4.12%)最小;通过综合选择指数、优良度和遗传增益评价出2个优良家系,粤糖00-236×赣蔗75-65和云蔗94-375×CP72-2086。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玉新 罗 霆 刘昔辉 周 珊 杨翠芳 高轶静 杨翠凤 段维兴 周 会 张革民 李杨瑞
    2016, 37(2): 220-2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甘蔗与斑割(斑茅割手密)复合体杂交后代F1材料的染色体核型构成和遗传行为,为有效利用甘蔗野生种质提供细胞遗传学的理论依据。采用甘蔗根尖细胞酶解去壁低渗法分别对3个不同甘蔗品种(系)与斑割复合体GXAS07-6-1的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数目鉴定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各亲本和后代材料染色体数目在不同细胞中不恒定,染色体变幅为6~11条。粤糖93-159与GXAS07-6-1的F1材料GXASF108-1-1染色体核型公式为 2n=94=91 m+3 sm;桂糖01-53与GXAS07-6-1的F1材料GXASF108-2-28 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98=88 m+10 sm(1SAT);桂糖02-761与GXAS07-6-1的F1材料GXASF108-3-7 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92=87 m+5 sm;3个F1材料的核型均为2B型。推断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亲子间的染色体基本按 “n+n”方式传递,同时可能存在部分染色体加倍现象,它们的杂种F1核型均为较原始的染色体2B类型。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付鹏 秦晓威 郝朝运 闫 林 伍宝朵 赖剑雄
    2016, 37(2): 226-2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5对SSR引物,分析具有广泛来源的70份可可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15对引物共扩增出76个条带,其中50个多态性条带,占总带数的65.8%。70份可可资源间遗传相似系数(SM)在0.341~0.943之间,平均值为0.625,说明可可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相似系数为0.65水平上,可将70份可可资源分成10类。利用Structure 2.3.2软件分析群体结构,结合可可果实相关性状的表型数据,采用Tassel 2.1的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8个位点与果重、果壳重、果长、果径围、果壳厚显著相关(p<0.05),各位点对表型变异贡献率为5.5%~13.1%。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廖 丽 蒋仁娇 刘建秀 张欣怡 陈菊梅 白昌军 王志勇 徐毓皎
    2016, 37(2): 234-2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85份竹节草种质资源为材料,利用2014年和2015年观测的叶片电导率、田间枯黄率和形态数据为指标进行抗寒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竹节草种质资源间抗寒性达极显著相关(p<0.01),在一定程度范围内,植株密度越大,叶片宽度越大,坪用质量越高,则电导率越小,抗寒性越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竹节草的叶片电导率和田间枯黄率与外部形态指标间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相关系数最高达到0.867。竹节草抗寒性与植株密度、叶宽、坪用质量呈显著相关(p<0.05)。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竹节草优异种质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 珍 谢世清 徐文果 岩 所 李 建 吴诗斌 陈军文
    2016, 37(2): 241-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生长在3 a和5 a树龄橡胶林下的谢君魔芋为实验材料,探索不同树龄橡胶林下谢君魔芋的光合作用和光合诱导能力,以期揭示喜阴作物谢君魔芋对不同树龄橡胶林下光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5 a橡胶林下谢君魔芋的暗呼吸(p<0.05)、光补偿点(p<0.01)、光饱和点(p=0.459)明显较小。在3 a橡胶林下谢君魔芋完成30%、50%、90%光合诱导进程的时间明显较短;相对应地光合诱导1、5、10 min时的诱导状态相对较高。这些结果说明,遮阴度增加时,谢君魔芋通过减小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等光合生理行为,降低呼吸消耗、增强对低光的利用能力来维持碳收获,从而保证自身的正常生长;另一方面,遮阴度增加将导致谢君魔芋的光合诱导速率相对较慢,从而限制其对光斑的利用效率。因此,生产实践中,当橡胶林冠层的遮阴度过高时,可适当采取修枝措施,增强林下套种的谢君魔芋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光斑利用效率。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坚雄 潘 剑 林位夫 袁淑娜 陈俊明 郑定华 李 娟 周立军
    2016, 37(2): 247-2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在全周期胶园宽行间作豆薯和大豆的产量、品质和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产量显著降低40%(p<0.05),间作豆薯产量略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单作和间作处理豆薯和大豆不同位置的可溶性糖、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间作提高了间作带中间区域豆薯的粗脂肪含量。单作豆薯和大豆平均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均显著高于间作处理的不同位置(p<0.05);单作豆薯和大豆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间作处理且显著高于单作小区两侧(p<0.05);而单作豆薯和大豆土壤速效磷则低于间作处理,其中单作豆薯显著低于间作豆薯小区中间区域(p<0.05)。综上所述,豆薯比大豆更适合间作于全周期胶园,间作对作物的品质总体上没有影响,但对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较明显。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秦晓威 吴 刚 李付鹏 赖剑雄 陈 鹏 郝朝运 宋应辉
    2016, 37(2): 254-2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86份可可核心种质资源为试材,利用计算机图像信息及其处理技术对可可果实色泽数字图像进行解析,采集果实色泽典型色域的CMYK模式参数,通过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色泽指标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C、M、Y、K值能较准确科学地表现可可果实色泽,可以反映种质间的差异。UPGMA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可可果实色泽分为2大类9组,区分结果符合可可果实色泽的自然分类属性。其中绿色为果实的基础色,红色为渐变的渲染色,形成丰富的9组色泽:墨绿色、青绿色、灰绿色、浅绿色、青白色、枣红色、红绿色、紫红色和深紫色。可见,可可果实色泽能够作为一项重要的分类参考指标,为可可新品种选育和优异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娄 赟 陈海斌 张立丹 刘 芳 樊小林
    2016, 37(2): 262-2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善果蔗施肥技术、提高果蔗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展了国产控释配方肥、脲醛缓释复合肥和进口复合肥在果蔗上应用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果蔗栽培中施用缓/控释配方肥料较施用进口复合肥的产量和总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8%~5.7%和5.7%~15.5%。与进口复合肥相比,缓/控释配方肥料成本更低,施用控释配方肥和脲醛复合肥每公顷增收11 144~17 147元和20 835~23 037元。此外,施用控释配方肥可以显著提高果蔗的NAE、NPF及NUE,提高果蔗氮肥利用效率。果蔗栽培过程中合理地施用缓/控释配方肥料能促进果蔗增产、增收、提高肥料利用率。缓/控释配方肥料可以取代进口复合肥为果蔗生长提供养分,实现轻简施肥。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邓爱妮 周 聪 赵 敏 范 琼
    2016, 37(2): 267-2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施用酸性土壤改良营养液后大棚酸性土壤交换性钙、镁和有效态铜、锰、锌、铁含量的变化趋势。依照有关标准和土壤农化分析方法,测试了不同月份土壤pH值、交换性钙、镁和有效态铜、锰、锌、铁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酸性土壤改良营养液能有效提高试验区土壤pH值;随着改良液施用时间延长,试验区土壤交换性钙、镁和有效铁含量呈上升趋势;试验区土壤有效锌、铜、锰含量呈降低趋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沈建凯 谢振宇 贺治洲 林秋云 尹 明 易俊良
    2016, 37(2): 272-2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在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穗颖花量的变化特征,设置4种不同田间种植方式,研究水稻稻穗颖花特征。试验发现:(1)稻穗颖花由穗基部向穗顶方向在稻穗呈抛物线型分布,穗中部颖花量最大;(2)随着单株水稻稻田生态空间增加,稻穗颖花总量及穗上、中、下部颖花量分别增加;稻穗一次枝梗数及其颖花量无明显增加;稻穗二次枝梗数及其颖花量和稻穗中、下部二次枝梗数增加及稻穗上、中、下部二次枝梗颖花量显著增加,其中杂交稻表现穗中、下部二次枝梗数增加,常规稻仅为穗中部二次枝梗数增加;(3)单株水稻颖花量与其籽粒重显著正相关(R2=0.804)。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颖花穗部分布影响主要表现在二次枝梗数总数及分布在穗中、下部位的二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的颖花量及其在穗的下、中、上部位的分布数量。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刘广路 范少辉 郭宝华 杜满义 李兴军
    2016, 37(2): 279-2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毛竹分布中心区的不同年龄毛竹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年龄毛竹林碳、氮、磷含量及其比值,探讨毛竹不同生长阶段主要养分及计量比值的变化特征,揭示毛竹生长规律,同时为“生长速率理论”提供证据。结果表明:毛竹同一器官碳、氮、磷含量和碳氮比、碳磷比、氮磷比随着毛竹年龄的增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1~3年生竹叶、竹枝和竹根碳磷比和氮磷比呈降低的趋势,其后氮磷比升高,5年生氮磷比最高;1~3年生竹秆碳氮比、碳磷比和氮磷比与竹叶变化趋势相反,4~6 a竹秆碳磷比和氮磷比与竹叶变化趋势相同,反映了毛竹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碳、氮和磷含量和计量比值发生了变化,1~3年生毛竹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竹根和竹叶氮磷比降低,随着毛竹生长速率的降低,氮磷比升高,符合“生长速率理论”。1~6 a竹叶N ∶ P分别为13.03、9.81、7.47、15.17、21.01、15.52,平均值为13.67,N ∶ P<14反映了研究区毛竹生长主要受到N元素的限制。其中,2、3年生N ∶ P低于10,对2、3年生竹施用N肥可以促进竹子的更好生长;5年生毛竹根和叶的氮磷比值最高,5 a时采伐可以降低土壤P素缺失风险。
  • 植物生理生化
    杨 善 王熙乾 叶昌辉 谢 平 黄 兴 周鸿凯
    2016, 37(2): 286-2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2种水分条件下,氮素对甘蔗脯氨酸合成积累的效应,为甘蔗生产中氮素的施用提供理论参考。以粤糖55为材料,采用桶栽试验,在2种水分条件下,测定4个氮素水平间的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P5CS与δ-OAT活性及其基因表达,以及有效茎数、茎径、株高、蔗茎产量、锤度的表现值。结果表明: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干旱胁迫下,叶绿素、脯氨酸的含量及δ-OAT、P5CS基因表达量逐渐提高,δ-OAT、P5CS活性先增后降;正常水分下,叶绿素含量不断增加,脯氨酸含量、P5CS活性、δ-OAT活性不断下降。有效茎数、株高、蔗茎产量等性状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而茎径、 糖锤度则是先增后降。 通过分析结果认为, 在过磷酸钙(P肥)、 氯化钾(K肥)施用量分别固定为1 800、750 kg/hm2时,砖红壤土尿素(N肥)施用量在456~918 kg/hm2范围内最佳,甘蔗抗逆性不断增强,产量不断增加,糖分高但呈下降趋势。
  • 植物生理生化
    魏云霞 王晓庆 黄 洁
    2016, 37(2): 292-2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木薯的干旱响应,采用0(CK)、10%、20%、30% PEG模拟法,研究干旱对木薯叶片形态、生理,以及根系解剖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30% PEG处理下,木薯叶片均萎蔫、下垂。除SC205游离脯氨酸含量在30% PEG处理下降外,3份种质叶片的O2-产生速率、游离脯氨酸含量均随PEG浓度提高而明显提高。在PEG胁迫下,Rayong9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CMR35-22-196的显著提高,SC205的明显降低。3份种质在20% PEG和30% PEG处理下,均出现表皮或薄壁细胞残缺、根冠脱落现象;且Rayong9在30% PEG处理下,根系出现细胞程序性死亡,SC205、CMR35-22-196在20%和30% PEG处理下,根系出现细胞程序性死亡、表皮细胞栓化。可见,干旱胁迫对木薯生长不利,胁迫越强,危害越大。
  • 植物生理生化
    郑 岩 李 江 杨 鹏 陈惠萍
    2016, 37(2): 298-3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水稻(Oryza Sativa L.)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关键事件。为探明水稻糊粉层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利用荧光显微技术结合染色方法对不同萌发时间的水稻种子糊粉层细胞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糊粉层细胞死亡过程中液泡呈现2种变化类型,液泡化的最终形态也有所差异;糊粉层细胞死亡的发生与液泡化程度紧密联系,并且与胚的生长及距离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位置效应。
  • 植物生理生化
    高 照 陈永平 马 庶 廖建和
    2016, 37(2): 304-3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天然橡胶(NR)-g-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共聚物。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NR/BMA质量比对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红外(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透射电镜对NR-g-BMA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当NR/BMA质量比为100/80、KPS用量为0.25 phr(每100 g干基质量)、反应温度为60 ℃时接枝率和接枝效率最高;红外谱图表明BMA成功接枝到NR分子链上;DSC分析表明NR和PBMA为部分相容体系;TEM观察发现NR-g-BMA胶乳粒子是NR为核,PBMA为壳的核壳结构。按照不同配比制备了甲基丙烯酸丁酯接枝天然橡胶(GNR)与天然橡胶(NR)共混硫化胶膜,并测定了共混硫化胶膜老化前后的力学性能、邵氏硬度A、交联密度。结果表明,GNR/NR硫化胶膜相较于单纯天然橡胶的老化前后的抗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有明显的提高。
  • 植物生理生化
    史敏晶 李 言 王冬冬 田维敏
    2016, 37(2): 311-3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中的厚壁组织对植株起着重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但目前对橡胶树树皮中该组织的研究较少。以无性系RY7-33-97不同发育阶段的萌条以及无性系PB86、PR107、RY8-79定植7年的树干树皮为材料,利用光学显微技术对树皮中厚壁组织的结构和发育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嫩萌条的树皮中仅有纤维组织,根据其所在位置可分为皮层纤维和初生韧皮纤维。皮层纤维数量较少,分散分布在皮层中;而初生韧皮纤维常由2~3层纤维细胞形成完整的纤维带围绕在初生韧皮部外侧。成龄大树树皮中仅观察到短石细胞,常成团分布,这些石细胞由薄壁细胞通过同心环的方式木质化加厚细胞壁发育形成。石细胞的内腔中常积累红褐色物质和结晶体,有的石细胞外包有晶鞘。在PB86、PR107、RY8-79三个无性系中,石细胞在树皮中的分布和石细胞壁的厚度具有明显的品系特征。最早出现的石细胞列到砂皮外层这一范围内,石细胞团排列最紧密的是PR107,面积比例为28.9%;其次是PB86,为27.4%;RY8-79中的石细胞团少而稀疏,仅12%,极显著低于PR107和PB86。在PR107中,石细胞壁的厚度最大,约为14 μm;PB86和RY8-79则分别为9和7.8 μm,可见,石细胞壁的厚度PR107极显著高于PB86和RY8-79。这些石细胞的特征可能与不同品系树皮的抗压、抗风能力、割胶难易程度相关,对橡胶树树皮厚壁组织尤其是石细胞的研究将为橡胶树选育种中副性状的选择提供依据。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程 汉 朱建顺 安泽伟 方家林 胡彦师 黄华孙
    2016, 37(2): 317-3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巴西橡胶树中筛选到了HbEBP1基因,该基因序列长度为1 462 bp,其中5′端非编码区长度为141 bp,3′端非编码区长度为133 bp,其cDNA序列具有完整的阅读框,编码395个氨基酸,推导的HbEBP1分子量为43.596  ku,等电点位为6.4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巴西橡胶树HbEBP1具有3个保守结构域:增值相关蛋白2G4(PA2G4-like)、氨肽酶M24(APP_MetAP)、甲硫氨酸氨肽酶(MAP)结构域。对原核表达的HbEBP1蛋白进行氨肽酶活性测定,发现体外表达的HbEBP1蛋白没有Map活性。这些结果表明,橡胶树HbEBP1基因并不存在氨肽酶活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牛美丽 贺 滉 党选民 詹园凤
    2016, 37(2): 325-3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西瓜叶片为材料,通过正交试验对影响西瓜OCT酶提取的缓冲液pH值、料液比、提取时间3个因素进行研究,优化提取条件。结果表明,西瓜鸟氨酸氨甲酰转移酶粗提的最佳条件为缓冲液pH8.5、料液比1 ∶ 5、提取时间4 h。酶学特性的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温度为30 ℃,最适pH为8.0,最适条件下鸟氨酸和氨甲酰磷酸的Km值分别为8.34、3.73 mmol/L,Vmax分别为0.22、0.32 μmol/(mL·min)。金属离子Ca2+、Mg2+和Mn2+对该酶活力有激活作用,而Fe3+和Cu2+对该酶活力起抑制作用。西瓜OCT酶提取条件的优化提高了该酶粗提的效果,为进一步纯化该酶奠定基础;对该酶特性的研究有利于对西瓜瓜氨酸合成代谢及抗逆调控作用机理的研究。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俊仙 熊发前 龙明华 罗 丽 李 松 刘丽敏 刘红坚 杨尚东
    2016, 37(2): 331-3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银后粗肋草的幼嫩叶片为材料,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以带侧芽的茎段为材料,研究不同接种方式、不同6-BA和NAA组合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以愈伤组织诱导的不定芽和茎段诱导的丛生芽为材料,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丛生芽的增殖和生根的影响;最后研究不同移栽基质组合对试管苗移栽成活的影响。结果表明: (1)叶片接种在MS+6-BA 2.5 mg/L+NAA 0.1 mg/L培养基培养中60 d后,愈伤组织诱导率为63.41%,不定芽再生率为26.88%,平均生成芽数为3.80个。 (2)带侧芽的茎段水平放置接种在MS+6-BA 2.0 mg/L+NAA 0.1 mg/L培养基上,丛生芽诱导率为91.91%,平均生成芽数为5.29个。(3)将经叶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所得的不定芽和经茎段诱导所得的丛生芽切成单株,接种到MS+6-BA 3.0 mg/L+NAA 0.1 mg/L或MS+KT 3.0~4.0 mg/L+NAA 0.1 mg/L增殖培养基中,不定芽和丛生芽增殖和生长良好。(4)将在增殖培养基中长至4 cm 以上的小植株转入到1/2 MS+NAA 0.2 mg/L的生根培养基中培养20 d后,生根率达100%,平均根长4.49 cm,每株平均根数6.80条。(5)生根苗移栽到1/2木屑+1/4珍珠岩+1/4菜园土混合基质中,成活率达95.40%。
  • 资源区划与综述
  • 资源区划与综述
    吕丽平 王登峰 魏志远 漆智平 唐树梅
    2016, 37(2): 338-3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海南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以海南岛表层土壤有机碳为研究对象,在收集调查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采集土壤样品并测定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分析1980s~2000s海南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特征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0s和2000s海南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幅为2.90~93.74 g/kg和0.25~44.67 g/kg,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全岛平均下降了5.86 g/kg。按土壤有机碳等级划分标准,1980s时期海南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3、4级,而在2000s期间主要分布在4、5级,表明海南土壤有机碳含量低的分布面积逐渐增大,而高含量的土壤分布面积在减小。在海南特殊的气候条件下,降水量和温度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主要受降水量和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再加上人为活动频繁,加剧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下降。为了海南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遏止海南土壤有机碳含量进一步降低,大力提倡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是海南省土地使用管理的当务之急。
  • 资源区划与综述
    井玉丹 林清火 郭澎涛 刘海林 王家宝 罗 微
    2016, 37(2): 345-3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海南省橡胶园土壤酸缓冲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酸碱滴定法对海南省植胶区代表性的5种类型土壤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土壤pH处于4.58~6.69,平均为5.53。当pH3.5~6.0时,土壤缓冲体系为初级缓冲体系,不同类型土壤酸缓冲能力相差较大,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粘粒含量等因素起主要的缓冲作用,各胶园土壤酸缓冲容量均较小(pHBC=7.50~20.62 mmol/kg)。当pH<3.5时,土壤缓冲体系为次级缓冲体系,各土壤缓冲能力急剧增强,且在同一pH阶段,各土壤酸缓冲能力相差较小。可见,海南省土壤大多属于酸性,土壤酸缓冲能力差,不同土壤之间土壤酸缓冲性能相差很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粘粒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土壤酸缓冲作用的主要因素。
  • 资源区划与综述
    林泽钦 杨小波 陈玉凯 李东海 黄 瑾 龙 成 李 丹 张萱蓉 刘子金
    2016, 37(2): 351-3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了解海南本地野生维管植物区系基本特征,以《海南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海南植物图志》等文献为基础,并通过野外考查、标本考证,从野生维管植物区系组成、成分等方面开展海南本地野生维管植物区系研究。结果表明:(1)海南维管植物共243科1 895属6 036种,其中本地野生维管植物有4 579种,隶属于225科1 429属,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但特有种占总种数的10.55%,仅483种;(2)在海南本地野生维管植物种类组成中,重要科有樟科(Lauraceae)、楝科(Meliaceae)、壳斗科(Fagaceae)、棕榈科(Palmae)、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五加科(Araliaceae)、漆树科(Anacardiaceae)等;(3)海南本地野生维管植物区系主要由以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占科数82.63%)和属(占属数84.40%)组成,其中,科以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为主(57.49%),属以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为主(27.09%),属马来西亚亚区的一部分,不仅呈现出热带性,而且呈现出与中国华南大陆的共源性,带有明显的热带边缘性质,为中国华南植物区系与亚洲热带雨林的过渡类型。
  • 资源区划与综述
    杨青青 杨众养 余雪标 薛 杨 王小燕 陈小花 崔喜博 李 然 高 刘
    2016, 37(2): 359-3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木麻黄防护林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为中国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典型抽样法,选取了海南文昌滨海台地不同林龄的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防护林,对林下植物物种组成和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木麻黄防护林下出现的植物种类为19科31属32种,其中木本植物6科6属8种;草本植物14科24属24种。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马樱丹(Lantana camara)、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丰花草(Borreria stricta)、白花草(Habenaria dentata)等物种几乎在木麻黄林的各个年龄阶段出现。随着林龄的增加,林下物种总丰富度指数明显在增长。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表现为前期物种多样性随林龄的增加而增高,后期稳定不变。说明滨海台地的木麻黄沿海防护林随着林龄的增长,植被群落的生境趋于稳定。
  • 资源区划与综述
    焦冬英 杨 春 蔡传涛 蔡志全
    2016, 37(2): 365-3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上星油藤植株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差异,在西双版纳雨季,对4个海拔梯度(560、900、1 200、1 490 m)上栽培的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进行了叶片光合与解剖、植株生长与种子成分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的星油藤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高海拔(≥1 200 m)叶片的气孔导度和呼吸速率值显著小于低海拔(<1 200 m),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叶片上下表皮的气孔密度随海拔升高均显著减小,而叶片厚度和气孔大小的变化则不显著。单株的总生物量、果实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比叶面积和比根长则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低海拔(560 m)星油藤具有较大的根茎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以及氮和NSC库,较高海拔(900~1490 m)植株则存在不同程度的碳源供应不足。不同海拔高度星油藤种子的NSC、脂肪酸、蛋白质和多酚含量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星油藤生物量的差异主要由植株冠层碳源供应不足造成;雨季种子产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种子的品质没有显著差异。
  • 资源区划与综述
    马红梅 陈大雄 陈永敢
    2016, 37(2): 372-3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峙平板培养测定灵芝连作土壤中的优势微生物种群对灵芝菌体生长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细菌和霉菌对灵芝的化感效应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中化感效应最强的为细菌中的梭杆菌属、分支杆菌属和产碱杆菌属,三者的化感效应值分别为-0.844 0、-0.866 6和-0.866 6,其次为霉菌中的青霉属、木霉属、链孢霉及曲霉属,其化感效应值分别为-0.666 7、-0.755 6、-0.555 6和-0.555 6;链霉菌属的化感效应差异不明显(p<0.05)。此结果为灵芝连作障碍土传病害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徐晓美 王 瑞 吴廷全 何晓明 林毓娥
    2016, 37(2): 376-3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瓜感病品种‘B80’为材料并通过RT-qPCR技术,针对黄瓜全基因组54个CsWRKYs基因,在瓜类疫霉菌侵染后对其进行表达分析,并在水杨酸(SA)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下对受瓜类疫霉菌诱导(或抑制)基因进行表达检测,分析其可能参与的抗病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结果表明:15个CsWRKYs基因(CsWRKY3、11、13、21、22、23、26、31、34、41、44、46、48、52和56)受瓜类疫霉菌诱导上调表达,仅CsWRKY6受瓜类疫霉菌抑制下调表达。在SA和MeJA处理下,7个CsWRKYs基因(CsWRKY26、34、41、46、48、52和56)受SA诱导,CsWRKY44同时受SA和MeJA诱导,CsWRKY6受MeJA抑制下调表达,推测 7个基因(CsWRKY26、34、41、46、48、52和56)可能通过SA介导的信号通路调控植物对病原菌的响应;CsWRKY6可能通过JA介导的信号通路调控植物防御反应过程;CsWRKY44则可能同时参与SA和JA介导的抗病相关信号通路。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严 珍 岳建军 谢艳丽 彭正强 章程辉 唐雅文 吕宝乾 金启安
    2016, 37(2): 384-3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扫描电镜对斜纹夜蛾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rodeniae)的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触角为线形,鞭节有16亚节;触角共有6类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钟形感觉器;毛形感器最多,分布整个触角;刺形感器分布在柄节和梗节,数量较少;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板形感器和钟形感觉器分布在鞭节,其中钟形感觉器仅着生于雄蜂鞭节;雌雄蜂触角在形状和结构上相似,但雄蜂触角的长度和直径显著大于雌蜂;雄蜂板形感器的数量、大小和密度显著高于雌蜂。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温 靖 肖更生 徐玉娟 吴继军 余元善 李 俊
    2016, 37(2): 390-3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比不同处理超高压与热处理达到商业无菌的番木瓜浆,分析其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对番木瓜浆色泽无显著影响,但热处理后色泽明显加深。热处理和超高压处理对可溶性固形物、pH值、总酸度影响不明显。总多酚、维生素C含量经热处理后显著降低,但超高压处理对其没有影响。研究表明,超高压处理对于番木瓜浆有很好的杀菌效果,能较好地保持番木瓜浆中的天然营养成分,对番木瓜加工来说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非热加工技术。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林丽静 黄晓兵 袁 源 静 玮 张文华 李积华
    2016, 37(2): 396-4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研究不同加工方法对菠萝蜜理化特性和风味成分的变化,以期为菠萝蜜加工提供实验基础和借鉴作用。对菠萝蜜进行热风干燥和蒸煮处理,取鲜样、干燥及蒸煮处理3种样品分别进行粉碎,分析不同加工方法对菠萝蜜的粒径大小、水合能力和持油性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分离鉴定其风味成分。结果表明,蒸煮菠萝蜜粉碎后粒径分布较鲜样和干燥样品集中,干燥加工后的持水性和膨胀性较鲜样和蒸煮样品强,持水性分别是鲜样的1.70倍和2.04倍,膨胀性分别为蒸煮样品的5.40倍和13.50倍;蒸煮有助于提高菠萝蜜的持油性,增强风味成分,其风味化合物中酯类化合物达28种,多于鲜样品的11种和干燥样品的10种。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朱科学 张彦军 谭乐和 徐 飞 贺书珍
    2016, 37(2): 404-4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菠萝蜜果肉为试验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三因素三水平的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液料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多糖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和建立数学模型,并对制备的多糖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二次方程模型拟合试验数据效果显著,菠萝蜜多糖提取工艺为:液料比为30 ∶ 1,提取时间为2.5 h,提取温度为90 ℃,验证试验得率为6.18%,多糖初步鉴定结果显示,菠萝蜜精制多糖中总糖含量为31.6%,不含有还原糖、含有微量多酚类物质(含量为0.6%)。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廖 格 赵美丽 宋希强 梅文莉 杨锦玲 戴好富
    2016, 37(2): 411-4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整树结香法诱导健康白木香树结香,并根据树体受伤后木材的颜色形态特征将木材分为腐烂层、沉香层和白木层,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别对三层的乙醚提取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层化学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上有明显差异。沉香层与腐烂层的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总相对含量都很高,腐烂层的色酮类成分相对含量(70.25%)高于沉香层(60.08%),但沉香层的色酮种类(14个)比腐烂层(10个)多;倍半萜类成分在沉香层和腐烂层中的相对含量均较低,沉香层的倍半萜类成分相对含量(5.75%)略高于腐烂层(3.75%),而腐烂层的倍半萜个数(11个)略多于沉香层(8个)。白木层则以甾体类化合物为主,没有检出色酮类和倍半萜类成分。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魏长宾 刘胜辉 陆新华 吴青松 孙光明
    2016, 37(2): 418-4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2份菠萝品种的果实香气成分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菠萝果实香气成分种类含量变化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在相关系数距离19时,分为4个类群;主成分分析显示120种挥发性成分简化得到3个主成分包含27个香气成分,综合得分显示密宝菠萝最高。本研究结果可对菠萝果实香气品质进行评价,有助于加快菠萝选育种进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谢一青
    2016, 37(2): 427-4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7种主栽油用山茶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山茶果实经济性状、茶油脂肪酸组成及角鲨烯、β-谷甾醇和维生素E等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7种主栽油用山茶的果实经济性状、脂肪酸组成、角鲨烯、β-谷甾醇和维生素E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小果油茶的鲜出籽率(60.07%)、干出籽率(37.47%)、鲜果含油率(10.76%)最高;浙江红山茶的出仁率(64.99%)、种仁含油率(60.23%)和干籽含油率(38.47%)最大,油酸(82.69%)和单不饱和脂肪酸(83.18%)含量最高、多不饱和脂肪酸(5.96%)含量最低,是高油酸品种选育的理想材料;7种山茶籽油中的角鲨烯、β-谷甾醇和维生素E等3类生物活性物质含量高低依次为β-谷甾醇>角鲨烯>维生素E,其中博白大果油茶的角鲨烯、β-谷甾醇和维生素E含量最为丰富,这可为3类活性物质利用提供潜在植物源树种。相关分析表明,β-谷甾醇含量与出仁率、干籽含油率呈显著负相关,角鲨烯、维生素E与果实经济性状相关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