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立杰 陈秀萍 郑姗 谢丽雪 张小艳 李韬
    2015, 36(2): 219-2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SRAP技术开发了龙眼指纹检索系统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12对引物组合在16份龙眼及龙荔种质中共扩增出257条DNA带,其中248条为多态带(占96.5%),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带20.7条。17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399~0.871。利用Me6Em7、Me5Em4、Me2Em8等3对引物开发的指纹检索系统,可以区分全部17份种质。根据相似系数进行聚类分析,16个龙眼品种和龙荔分成2大组,龙眼品种间的聚类结果基本反映了供试材料之间的亲缘关系。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许玲 魏秀清 章希娟 余东 陈志峰 黄金松 许家辉
    2015, 36(2): 224-2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晚熟龙眼‘立冬本’、‘苗翘’正反交的54个杂种后代单株为材料,研究了正反交杂种后代的单果重、果形指数、果肉厚度、核重、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果实经济性状的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正反交杂种后代单果重有趋小的倾向,果肉厚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超亲的倾向,果核重、可食率呈趋中的倾向,果形指数变异小,趋于近圆形。流汁程度和果肉质地在后代中表现受母本的影响大。其它性状受‘立冬本’品种特性影响较大,倾向于果梗软韧、果实排列较紧密、皮青褐色、汁液多。正反交后代均存在超亲子代,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建乐 白昌军 严琳玲 贾庆麟 罗灿 张瑜
    2015, 36(2): 229-2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割手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对野外采集的43份材料的株高、叶长、叶宽、茎径、节数等15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在这15个性状上都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在9.87%~206.37%之间。主成分分析显示7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6.66%,可作材料选择的重要依据。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分为3类,其遗传关系与地理来源没有必然联系。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伍宝朵 郝朝运 范睿 杨建峰 邬华松
    2015, 36(2): 237-2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分析NCBI数据库中胡椒转录组数据,共得到unigene 23 524条,其中618条unigene中检测到643个EST-SSR位点,SSR发生频率为2.63%,平均分布距离为12.86 kb。在643个EST-SSR中,二、三核苷酸重复是主要重复类型,分别占27.84%和69.36%,其中(AG/CT)n、(AAG/CTT)n出现频率最高,(NNN/NNN)5类型占EST-SSR位点的42.90%。利用PRIMER3.0设计358对引物,随机合成45对引物,并选用其中11对扩增较好的多态性引物,对43份胡椒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初步检测,构建聚类分析树状图。结果说明,胡椒EST-SSR标记的开发是可行的,并能够有效的用于胡椒遗传分析研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虹 王徐彤 林清火 赵凤亮
    2015, 36(2): 244-2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龙眼树开花少和座果效益低是全球范围内热带水果生产最突出的共性问题之一。龙眼(Dimocarpus longan)是主要的热带名特优水果,危及龙眼产业生存的主要原因在于冬季早春气候变暖,不能满足花芽分化所需要的低温,龙眼树无法扬花。本研究目的是利用龙眼树的生长期和累积生长度日(cumulative growing degree-days,CGDD)进行适时花器官生长诱导以及检验催花肥氯酸钾(KClO3)的催花效率。试验起始于2012年夏季,地处热带海南岛北部,试验地土壤为酸性沙质红壤(pH5.43±0.49),龙眼树品种是国内主栽品种‘石硖’。修剪矮化后,在新梢生长起始时开始计算CGDD值,依据龙眼生长期季节性累积CGDD值进行催花处理。结果表明:CGDD为1 650 ℃时可使用多效唑(PP333)诱导中止梢枝营养生长,CGDD为1 850 ℃时可使用复合型细胞分裂素GA3使龙眼营养生长集中向花器官生长转化;CGDD值为2 150 ℃时龙眼花开始萌芽,CGDD为2 850 ℃时开花;依据生长期CGDD进行的催花处理(每株根施0.60 kg KClO3, 加少量叶营养肥KH2PO4)显著地促进了龙眼树生理光合作用和花芽分化(p<0.05)。本研究开发了基于生长期CGDD的综合使用催花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叶营养素的催花配套技术,为在冬季气候变暖环境条件下有效地诱导龙眼树开花和座果提供定量信息,有助于龙眼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伟 苏明华 吴少华 常强 李惠华
    2015, 36(2): 252-2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凤梨穗’龙眼为试验材料,用不同浓度氯酸钾诱导其反季节成花,同时测定其成花过程中内源生长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诱导龙眼反季节成花的较适宜的氯酸钾浓度为5 g/m2,浓度过高反而影响成花效果。在施用氯酸钾后龙眼顶芽乙烯(ETH)和细胞分裂素(ZT)含量显著升高,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有所下降,而生长素(IAA)含量变化不明显;多胺(PAs)中的亚精胺(Spd)含量显著升高,精胺(Spm)含量下降,腐胺(Put)含量变化不明显;水杨酸(SA)含量则明显提高;表明龙眼成花需要高含量的ETH、ZT、Spd和SA,以及低水平的GA3、ABA和Spm。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徐文果 黄廷祥 岩所 张晓梅 谢文娟 张磊 吕宏兵 杨清辉 郭华春 李佳芹
    2015, 36(2): 258-2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宿根甘蔗套种马铃薯经济效益,通过采用宽窄行种植、多种密度处理的方法,研究宿根甘蔗套种马铃薯中马铃薯密度与甘蔗产量和品质、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土地复合产值和新增纯收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播幅为2.0 m的宿根甘蔗套种马铃薯宽窄行栽培中,当马铃薯密度达3.0万粒/hm2时,土地复合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其中,马铃薯产量达28 600 kg/hm2,商品率达72.3%;甘蔗产量达168 000 kg/hm2,比纯种增16.2%;甘蔗糖锤度达19.9%,比纯种提高0.3个百分点;复合产值达135 985元/hm2,比甘蔗纯种增119.7%;新增纯收入122 905 元/hm2,比甘蔗纯种增151.8%。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章明清 李娟 孔庆波 姚宝全 丁文
    2015, 36(2): 263-2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漳州香蕉氮肥用量普遍超量和钾肥用量超量与不足并存的施肥现状,通过4个田间试验研究氮钾肥适宜施用量及其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产蕉园或中低产蕉园增施适量氮肥、高产蕉园增施适量钾肥等措施都具有显著增产效果,但在中低产蕉园,在施用中量至高量氮肥时增施钾肥才有显著增产作用。氮钾肥适宜施用量和比例,有利于改善果实农艺性状,并提高香蕉果实固形物、可溶糖和维生素C含量。高产蕉园氮钾肥经济施肥量分别为N 691 kg/hm2和K2O 1 154 kg/hm2,氮钾比例为1 ∶ 1.67;中低产蕉园则分别为N 631 kg/hm2,K2O 877 kg/hm2,氮钾比例为1 ∶ 1.39。高产蕉园的钾肥需求比例明显高于中低产蕉园。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习金根 谭施北 贺春萍 吴伟怀 郑肖兰 梁艳琼 李锐 郑金龙 易克贤
    2015, 36(2): 269-2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4个不同钾(K2O)水平(0、76.8、84、91.2 mg/kg土)对剑麻幼苗生物学性状、生物量、养分含量和钾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处理剑麻株高和叶片长度显著提高,平均提高64.2%和59.7%。高钾处理K3地上部鲜重、干重显著提高 23.2%、11.4%。根冠比随着钾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施钾处理剑麻地上部、根系全钾含量显著提高,平均提高60.2%和158.7%。剑麻地上部和根系钾素吸收效率均随着钾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氮素和磷素吸收效率则随着钾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钾素利用效率则随着钾水平的增加而减小,施钾处理植株钾素利用效率平均下降31.0%。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林芗华
    2015, 36(2): 275-2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福建省香蕉主产区(漳州市)香蕉园采集74个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分别以福建省土壤环境背景值、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NY/T 391-2000《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为参照标准,比较研究了丘陵山地、城镇周边、道路周边3种不同环境蕉园土壤Cd、Pb、As、Hg、Cr、Cu 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元素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福建省香蕉主产区丘陵山地、城镇周边、道路周边3种不同环境蕉园土壤,各种重金属含量有明显差异。3种不同环境蕉园土壤6种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与福建省土壤环境背景值比较,Hg含量在所有的土壤中,Cd、Pb含量在城镇周边、道路周边蕉园土壤有明显的富集,As、Cr、Cu含量接近或低于福建省土壤环境背景值;3种不同环境蕉园土壤样品超标率Cd、Pb、Hg较为严重,As超标样本集中在道路周边蕉园土壤。6种重金属平均含量均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及NY/T 391-2000指标要求;但仍有部分样品超标,特别是Pb、Hg应引起重视。福建省香蕉主产区发展香蕉绿色食品生产适宜的产地依次为丘陵山地、城镇周边、道路周边的蕉园。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徐睿 刘君昂 周国英 李冬琴 罗娜 黄馨
    2015, 36(2): 281-2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PKO无机磷培养基从不同林龄的降香黄檀-檀香根际土壤中分离筛选高效解磷菌,为进一步研制专用生物复合肥提供依据。通过溶磷圈法筛选溶磷较强(D/d值大于1.5)的菌株19株,采用钼锑钪比色法测定其解磷能力。结果显示:菌株无机磷溶量在9.23~223.27 μg/mL之间,3株菌无机磷溶量在170 μg/mL以上;菌株有机磷溶量在0.43~25.05 μg/mL之间,有机磷溶量在15 μg/mL以上有4株。采用Salkowski 比色法测定菌株分泌IAA能力,10株菌具有分泌能力,其中DosaP25分泌IAA量达32.14 μg/mL。综上所述,菌株DosaP15、DosaP25具有较强的解磷、分泌IAA能力。基于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16 S rDNA序列比较分析,初步鉴定DosaP15属于Bacillus pumilus、DosaP25属于Bacillus subtilis。试验同时表明,菌株溶磷量、分泌IAA量与培养液pH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辉亮 郭冬 汪晗 杨子平 彭世清
    2015, 36(2): 289-2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获得了巴西橡胶树DNA甲基转移酶(DNA Methyltransferase, MET)基因(HbMET)。HbMET长4 896 bp,含有4 635 bp的阅读框架,编码1 545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174.36 ku,等电点为6.36。氨基酸序列与可可、毛果杨、黄瓜、拟南芥、碧桃、葡萄和烟草等物种的MET家族成员的同源性分别为73%、77%、74%、56%、72%和68%。进化树分析表明,HbMET氨基酸序列与毛果杨的MET亲缘关系最近。HbMET在巴西橡胶树的根、树皮、叶、胶乳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胶乳中表达量最低;HbMET在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的胶乳中表达比老态无性系胶乳中的表达低。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奚玉培 张志忠 谢新蕊 高强
    2015, 36(2): 296-3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甜瓜自毒作用相关MYB转录因子核心区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ACE技术获得MYB cDNA全长。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转录因子全长1 164 bp,包括174 bp的5′非翻译区,105 bp的3′非翻译区,885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 294个氨基酸,属于MYB类转录因子中R2R3-MYB类型,与黄瓜R2R3-MYB类转录因子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达97.28%。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植株浸提液胁迫处理2 d时表达量最高,推测该转录因子可能参与了甜瓜自毒相关基因初期的诱导表达,使植株对自毒胁迫做出主动的系统性应答反应。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吴丽民 卞文印 胡芳辉 连永乐 聂雅婷 王宗华 鲁国东
    2015, 36(2): 302-307.
    根据之前的基因芯片分析,发现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的过程中,许多基因被诱导表达。MGG14093为其中一个推测为编码分泌蛋白的未知功能基因,在病菌侵染过程中该基因表达量上调2.906。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特性进行初步分析,并通过RT-PCR扩增进一步分析该基因在稻瘟病菌侵染水稻过程中的表达动态,利用基因敲除和过量表达技术对该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蛋白为定位于胞外的分泌蛋白,没有已知的蛋白结构域,但可能存在几处氨基酸活性位点。MGG14093基因敲除和过量表达后,对稻瘟病菌的营养生长、产孢及附着胞分化没有显著的影响,但该基因过量表达后导致病菌的致病力下降,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病菌的致病过程。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MGG14093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石鹏 曹红星 李东霞 王永 雷新涛
    2015, 36(2): 308-3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油棕果实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而提高其中高活性的维生素E组分是改善棕油品质的关键。油棕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GenBank登录号为AEU17779)能将低活性的γ-生育酚三烯催化生成高活性的α-生育酚和α-生育酚三烯,是控制油棕维生素E组分和活性的关键酶,其功能在油棕等许多植物中极其保守。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对以油棕VTE4基因为主要分析对象的一些植物VTE4基因的核酸和相应的氨基酸序列的组成成分、疏水性/亲水性、跨膜结构域以及功能结构域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VTE4属于不具有信号肽的亲水性蛋白,可能作为转运蛋白在叶绿体中发挥作用,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大量散布于整个蛋白质二级结构中,具有S-腺苷甲硫氨酸结合位点和PLN02244保守结构域。这一结果可为油棕等植物VTE4的功能和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更多详细的参考。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朱文丽 李开绵 陈松笔
    2015, 36(2): 316-3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木薯华南5号(SC5)和华南8号(SC8)微茎尖为外植体,通过比较试验,对微茎尖的长度、初始培养基、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将长度为0.4~0.5 mm的木薯微茎尖外植体接种于初代培养基MS+6-BA 0.01 mg /L+NAA 0.02 mg /L+GA31.0 mg /L上培养30 d后,SC5和SC8成活率均达60.0%以上;初代培养的小苗在继代和生根培养基MS+NAA 0.02 mg /L上培养35 d后,SC5和SC8增值系数均达4.0以上,生根率达100%。建立了SC5和SC8木薯微茎尖离体培养技术体系,为下一步木薯脱毒培养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江英 吴斌 范正琪 李纪元
    2015, 36(2): 321-3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过程中,抗生素不同程度地抑制山茶转化体的生长与分化。以木糖异构酶基因xylA为筛选标记,试图建立杜鹃红山茶(Camellia azalea)遗传体系过程中的非抗生素筛选系统。从大肠杆菌Top10中扩增出xylA基因,并用其替换经改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中的hptⅡ基因,获得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0-xylA并导入根癌农杆菌EHA105中,经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结果表明,xylA标记基因可以替代卡那霉素应用于烟草转化体中,且效果更优。以杜鹃红山茶带柄叶片、茎段、子叶为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生长状态均表现良好,愈伤组织启动诱导的所需天数比对照组提前约10 d,生长量为对照组的1.5~2.5倍。可以认为25 g/L的木糖浓度是适合杜鹃红山茶愈伤组织诱导及生长的筛选浓度。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沈嘉 郭东锋 姜超强 杨波 姚忠达 祖朝龙
    2015, 36(2): 329-3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安徽中烟有限责任公司“黄山品牌烤烟生产增香保润技术研究”(No. 20121005);安徽省烟草公司“安徽省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 No. 201160)。
  • 植物生理生化
    董铁山 陈默 王建龙 曾日中 黄茂芳 桂红星
    2015, 36(2): 334-3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静态吸附、静态解吸及吸附动力学研究,对比分析了ADS-7、ADS-17、聚酰胺树脂、超高交联树脂和酚醛型树脂等5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橡胶乳清中白坚木皮醇的分离效果,同时探讨了ADS-17树脂在25 ℃下的等温吸附过程,并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分别对吸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5种树脂中,中极性的大孔吸附树脂ADS-17对白坚木皮醇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平衡时间约4 h,吸附量可达5.8 mg/g干树脂;且白坚木皮醇在ADS-17树脂上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
  • 植物生理生化
    单忠英 罗兴录 樊吴静 罗璇
    2015, 36(2): 339-3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木薯苗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特性,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材料,用桶栽方法人工模拟土壤干旱条件,设置供水量为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20%、40%、60%和80% 4个水分处理水平,以不供水为对照,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木薯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薯株高、茎粗、叶片的总含水量、自由水的含量、自由水和束缚水的比值均随着供水量的增加而升高;叶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细胞膜透性、SOD酶活性、POD酶活性均随着供水量的增加而降低。可见,干旱胁迫越严重对木薯生长越不利,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时最有利于木薯苗的生长。
  • 植物生理生化
    王琴飞 王明 李莉萍 高玲 应东山 张如莲
    2015, 36(2): 344-3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花生种子为试材,采用孢子浓度为1×106(个/mL)的黄曲霉菌接种花生种子,对抗产毒和易产毒品种间4种主要芪化物(resveratrol, ε-viniferin, δ-viniferin, pterostilbene)合成变化,相关抗性酶活性(PAL、POD、PPO)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不同品种间芪化物的合成与抗黄曲霉菌产毒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花生种子芪化物的合成速度与抗产毒有关。在接种黄曲霉菌第3天时,抗产毒品种黔花生3号4种芪化物含量达到峰值,含量为47.37 μg/g,为对照的54倍;易产毒品种花育22号芪化物含量仅5.5 μg/g;抗产毒品种芪化物含量和相关抗性酶(PAL、POD、PPO)活性都高于易产毒品种;在16个考察的花生品种中,发现了4个芪化物含量较高,病情指数和黄曲霉毒素含量相对较低的花生品种;相关分析发现,不同花生品种芪化物含量与病情指数、黄曲霉毒素B1和黄曲霉毒素总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789、-0.851、-0.850。因此,花生接种第3天时的芪化物含量可作为筛选和培育花生抗产毒品种的重要化学指标。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钱双宏 沈林波 熊国如 王俊刚 冯翠莲 赵婷婷 张树珍
    2015, 36(2): 353-3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海南省不同植蔗区甘蔗褐条病的典型病斑进行分离培养、单孢纯化、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检测以及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分离到的5株病原菌,经回接实验表明,病原菌HT-4致病性最强,能引起与田间病害一致的症状,将菌株HT-4的rDNA-ITS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结果表明:菌株HT-4与离蠕孢属(Bipolaris)相似性达到99%,结合形态学分析确定该菌是甘蔗褐条病的病原菌。室内毒力实验表明:在7种供试药剂中,50%咪鲜胺锰盐和10%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4.400 6 mg/L和9.421 1 mg/L。结果为甘蔗褐条病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付岗 叶云峰 吴永官 杜婵娟 晏卫红 潘连富
    2015, 36(2): 358-3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收集利用香蕉炭疽病的生防菌资源和评价拮抗菌的防病能力,通过培养性状与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RNA序列特征分析等方法对筛选到的7株拮抗菌进行鉴定,并对其防病作用进行了初步测试。结果表明:菌株Bb7802、Bb7304、Bb7202、Bb7108、Bb7004和Bb5911为短短芽孢杆菌,菌株Bc6301为蜡状芽孢杆菌。人工接种结果表明,菌株Bc6301对香蕉炭疽病的防效最高,为45.94%,其余6株拮抗菌的防效在22.35%~43.29%。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章淑玲 廖琳琳 刘国坤 肖顺 张绍升
    2015, 36(2): 365-3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3年对福建省3个花生产区进行调查,发现成熟的花生荚果果面上出现紫褐至黑色病斑,病斑病健交界处清晰,花生的根和胚栓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色坏死症状。同时采集病变样品,从各病组织中分离出大量的短体线虫,其中以花生外壳组织中的线虫最多。该线虫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特性比较,鉴定为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再对短尾短体线虫侵染花生引起的病害症状进行详细描述,并通过接种试验证实短尾短体线虫对中国花生的致病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龙海波 孙艳芳 白成 郭建荣 曾凡云
    2015, 36(2): 371-3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象耳豆根结线虫寄主范围广、致病力强以及能在携带Mi抗性基因的作物上寄生繁殖,是热区最具危害性的病原根结线虫种类之一。应用比较形态学,结合mtDNA序列分析、IGS序列分析和进化发育树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海南省18个市县的根结线虫进行鉴定,确定象耳豆根结线虫在蔬菜、番石榴、哈密瓜和枣树等作物上广泛发生为害,其中枣树为首次发现的象耳豆根结线虫新寄主。研究结果表明,象耳豆根结线虫已成为海南省蔬菜作物上重要的病原根结线虫种,并有进一步扩散加重为害的趋势。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胡伟 颜彦 徐碧玉 金志强
    2015, 36(2): 377-3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期的研究发现MaGAD1基因的表达与香蕉采后乙烯生物合成及果实成熟密切相关。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发现MaGAD1表达的有效抑制剂氨氧乙酸(AOAA)能够延缓香蕉采后成熟。生理学分析表明,外施AOAA能够延长香蕉果实发生生理跃变的时间。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外施AOAA能够抑制MaGAD1和MaACS1基因的表达。所以,AOAA通过抑制MaGAD1和MaACS1基因的表达和延缓香蕉果实生理跃变,推迟香蕉果实采后成熟。本研究从理论上证明AOAA能够延缓香蕉果实成熟,揭示AOAA延缓香蕉果实成熟生理机制,并且从实际生产上提供一种可能应用于香蕉保鲜的新方法。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建超 王卿 施文昊 祁芳斌 陈发兴
    2015, 36(2): 384-3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枇杷叶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料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等4个因素影响枇杷叶多酚提取率的二次多项回归模型,并验证该数学模型的有效预测性。结果表明: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是影响枇杷叶多酚提取率的主要因素;随着料液比和提取温度的增加,枇杷叶多酚提取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二者交互作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检验了枇杷叶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 ∶ 21(g ∶ mL)、乙醇浓度48.5%、温度60 ℃、浸提时间2.6 h,获得提取率为3.40%,该值与理论预测值3.44%接近,证明该模型可较好的指导枇杷叶多酚的提取条件。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吴桂苹 谷风林 魏来 贺书珍 朱红英 邬华松
    2015, 36(2): 391-3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浓度(0、0.3、1.0、3.0、5.0、10.0 mL/L)乙烯利对胡椒鲜果采后催熟效果、脱皮率、色差及其胡椒精油、胡椒碱含量等的影响,探讨乙烯利催熟法去除胡椒鲜果果皮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乙烯利能有效促进胡椒鲜果成熟,脱皮后的胡椒种子无异臭味,胡椒精油和胡椒碱含量高于传统白胡椒。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凯丽 董文江 谷风林 张彦军 陆敏泉
    2015, 36(2): 396-4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电子舌技术结合多元数据分析对不同焙炒度(浅度、中度、深度)的咖啡豆进行区分。原始电子感官数据经归一化处理后,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其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不同焙炒度的咖啡样品基本能够按各自特性聚为一类,扩展正则变量分析(ECVA)对样品的分类结果与PCA解析后的结果一致;比较不同的有监督模式识别方法:K-最近邻法(KNN)、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所建立模型对未知样品的预报能力,其中LS-SVM模型的预报结果较好,其识别率和预报率均为100%。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董文江 王凯丽 谷风林 陆敏泉 赵建平
    2015, 36(2): 404-4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指纹图谱结合多元数据分析建立一种可快速鉴别不同焙炒度咖啡的方法,考察不同的光谱前处理方法对样品分类结果的影响,比较不同的模式识别方法对样品的鉴别结果。结果表明:一阶导数处理被选为最优的前处理方法,大部分样品能够在主成分分析(PCA)和系统聚类分析(HCA)中按各自特性聚为一类,线性判别分析(LDA)的分类效果优于PCA和HCA;最小二乘向量机(LS-SVM)模型的预报结果优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反传人工神经网络(BP-ANN),识别率和预报率均为100%。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崔丽虹 王蒙 魏晓奕 吴浩 李积华
    2015, 36(2): 411-4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有关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尤其是废弃纤维素)的工艺研究较少。以甘蔗渣纤维素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加热方式使其溶解于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乙酯([EMIM][DEP])中,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溶解工艺参数,并结合溶解工艺对甘蔗渣纤维素结构的影响,以确定最佳工艺。结果表明:温度对溶解时间和再生纤维素的聚合度影响较大,溶解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明显缩短,但再生纤维素的聚合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因此综合考虑确定最佳工艺为110 ℃、装载量1%、微波功率400 W。采用FT-IR、XRD和乌氏粘度计对溶解前后纤维素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蔗渣纤维素经过离子液体处理后未发生衍生化,晶型结构由纤维素Ⅰ型转变为纤维素Ⅱ型,结晶度由73.35%降至31.48%,聚合度降低了9.28%。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迟飞 罗红香 黄刚 龙庆祥 邹敏杰 徐增汉 李章海 周桃华
    2015, 36(2): 417-4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网式散叶密集烘烤过程中不同装烟层烟叶的失水规律及其与烟叶烘烤效应的关系,采用称重器对气流上升式密集烤房网式烟框装烟下部叶烘烤过程中失水量进行了实时测定,并考查烘烤过程中烟叶外观性状变化及烤后烟叶质量性状。结果表明:(1)烘烤过程中上、中、下三层烟叶失水率均呈Logistic曲线变化规律,在干筋期以前烟叶失水率下层明显大于中层,中层明显大于上层;(2)不同层次烟叶失水速率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型变化趋势,全炕烟叶的平均失水率与中层烟叶接近;(3)各层烟叶失水变化规律及烟叶外观性状变化与烘烤过程中温湿度变化、烘烤时间的关系密切,对烟叶外观质量和内在质量都有影响。
  • 综述
  • 综述
    王立丰 王纪坤 谢贵水
    2015, 36(2): 426-4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橡胶产业经常面临干旱、寒害和风害等环境胁迫的威胁。为了研发新型抗旱栽培技术和抗旱剂以应对干旱对橡胶生产的威胁,支撑橡胶产业发展,本文从栽培技术、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3个方面阐述橡胶树抗旱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对研发高效、轻简、低成本和环保抗旱剂和抗旱栽培技术提出展望。
  • 综述
    马智玲 魏长宾 刘新艳 李凌云 刘玉革 刘肃 方佳
    2015, 36(2): 432-4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散液液微萃取是2006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液相微萃取技术,该方法因操作简单、快速、成本低、富集倍数高、所需有机溶剂用量少、萃取时间短等特点而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绿色友好的分离富集技术。近些年,该技术已经在环境水样、饮品、食品、矿物样品以及生物流体、土壤样品的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综述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近期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安全分析领域的应用,包括饮品、蔬菜水果、谷物及动物性组织等食品中农药、酚类物质、持久性污染物、金属及其他一些物质的分析检测,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