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高新生 李维国 张晓飞 吴春太 伟算 方加林 黄华孙
    2011, 32(11): 2001-2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2000 年在海南、 云南、 广东等地建立的 11 个胶木兼优试种区无性系 10 a 的系统观察, 结果表明: ‘热垦 523’ 是一个速生高产无性系。 在热科院试验区, 其生长较快, 年均增速达 7.99 cm, 可提早 1 a 开割; 产量高, 年均株产 1.98 kg, 显著优于对照 ‘RRIM600’; 在 生 产系 比 区, 高于 对 照 ‘GT1’、 ‘云研 77-4’等。 白粉病和炭疽病抗性为中感和中抗, 抗风 性与 ‘RRIM600’ 相 当, 死皮 率 低 于对 照, 胶 乳生 理 基 础较 好。其主要缺点是抗寒性较差, 2008 年在寒害中表现与 ‘PR107’ 差异不大。 鉴于该品种很高的单产, 在海南、 云南等地轻寒、 轻风区有较大应用潜力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袁展汽 林洪鑫 古碧 李开绵 刘仁根 肖运萍 汪瑞清
    2011, 32(11): 2007-20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巴西‘威廉斯(8818)’、‘矮化威廉斯(8818-1)’3个香蕉品种的果实为试验材料, 进行果实发育过程中糖、 淀粉、 单宁以及 Vc 含量的分析。 结果表明, 香蕉不同品种果实生长趋势及糖、 淀粉、 单宁和 Vc 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同一品种糖与淀粉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 香蕉果实在整个发育过程中, 以积累淀粉为主, 糖含量保持较低水平(1.5%左右); 后熟期, 淀粉转化为糖。 香蕉果实发育过程中单宁和 Vc 含量均呈下降趋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姚艳丽 谢江辉 朱祝英 杨玉梅 胡玉林 孙德权 张秀梅
    2011, 32(11): 2012-20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蕉;淀粉; 可溶性糖; 单宁; Vc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洪立 李琼 杨福孙 何云 申志斌
    2011, 32(11): 2016-2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槟榔为试验材料, 采用盆栽法研究土壤不同相对含水量对槟榔幼苗根系形态和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果表明:(1)干旱处理使槟榔根系生物量及根冠比增加,叶片生物量下降,各器官中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92)干旱处理主要影响槟榔根系的数量、长度和粗度,从而影响根系表面积与体积,主要表现为:根长为0~5 cm的根系数量及单株总根数降低,根长大于10 cm的根系数量增加; 根系表面积及根系体积在不同根段均以正常处理最高,而根系表面积大于6 cm2和根系体积大于0.5 cm3根段随水分含量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 (3)干旱处理对槟榔根系活力的影响为前期大于后期, 随干旱程度的增加, 根系活力下降越大。 此结果表明槟榔主要通过调整根系数量、 长度及粗度来适应干旱的环境条件, 但干旱又明显抑制了槟榔的生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继川 彭智平 于俊红 李文英 林志军 吴雪娜 杨林香
    2011, 32(11): 2020-20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接种菌剂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 品质以及土壤肥力的 影 响。 结果 表 明,除可溶性固形物、 可溶性糖含量、 植株磷含量和吸收量以外, 施肥处理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 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 化肥配施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导致玉米产量、 农艺性状、 品质和植株氮素与钾素含量下降, 但接种菌剂能够改善农艺性状, 降低减产幅度, 而且能够改善玉米籽品质, 提高植株氮素与钾素养分含量及吸收量。 不同菌剂处理间以 FSB2 农艺性状较好, 而品质和植株养分无明显差异。 另外, 化肥配施玉米秸秆直接还田能够增强土壤酶活性、 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 接种菌剂时效果更佳, 在土壤养分方面以 FSB2 效果较好, 而土壤酶无明显差异。 说明接种降解菌剂有利于提高秸秆还田效果。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曾晶 翟英芬 吴智明 胡开林
    2011, 32(11): 2025-20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夏季高温对苦瓜的影响, 以苦瓜 15 个杂交组合(品系)为材料, 在夏季自然高温条件下栽培,并以秋季栽培为对照,对各杂交组合(品系)的产量、 商品果数、 商品率、 平均单果质量及各指标的变化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 夏季高温导致所有苦瓜杂交组合(品系)的小区产量、 商品率均明显降低, 商品果数明显减少; 除了杂交组合 29×62、 9808×68、 62×68 和品系 47 外, 其余杂交组合的平均单果质量均低于秋季, 从而导致苦瓜减产。 此结果表明产量、 商品果数和平均单果质量的变化率可能可作为苦瓜成株期耐热与否的鉴定指标,但还需结合田间生长势、 绝对产量和品质性状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蔡佳佳 费小雯 李亚军 胡新文 郭建春 邓晓东
    2011, 32(11): 2029-20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海南本地水域分离得到一株高含油藻, 通过 18S rDNA 鉴定其为 Chlorella sp KMMCC FC-21。 将其培养在高碳培养基 HSM 和低碳培养基 BG11 和 SE 以及它们相应氮元素、 硫元素和磷元素缺乏的培养基中, 研究上述三种元素缺乏对其生物量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结果表明: 氮元素和硫元素缺乏使其生物量大幅减少, 但却能促进其油脂的积累, 在高碳情况下其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而磷元素的缺乏只能小幅增加其含油量。 在低碳硫 元 素 缺 乏 的 SE 培 养 基 中 分 别 添 加 30 mmol/L 乙 酸 钠 和 25 mmol/L 葡 萄 糖 时, 其 生 物 量 分 别 提 高 了 200%和160%, 其油脂含量分别提高了 120%和 72.7%。 在 HSM、 HSM-N、 HSM-P 和 HSM-S 培养基中细胞组分分析表明: 氮元素、 硫元素和磷元素缺乏促进其细胞内油脂积累的同时却使总糖和总蛋白的含量减少, 此外也使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降低。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发川 柯斌榕 吴小平
    2011, 32(11): 2037-20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从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污染菌包中分离得到的 3 个秀珍菇菌株为出发菌株, 采 用 挑 取尖 端菌丝、 基内菌丝及气生菌丝 3 种方法进行复壮处理, 共获得处理菌株 8 个。 以出发菌株为对照, 比较处理菌株的菌落形态、 菌丝生长速度及菌丝生物量, 并通过出菇实验以及 dsRNA 检测, 对不同复壮方法的复壮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尖端菌丝和基内菌丝挑取法能显著提高出发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生物量, 可以缩短出菇周期并提高出菇产量; 而气生菌丝挑取法则不能对出发菌株进行复壮, 其菌丝生物量和出菇产量反而比出发菌株有所降低。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廖丽 白昌军 郭晓磊 王志勇
    2011, 32(11): 2042-20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外部形态指标,对28份竹节草种质的外部形态进行初步评定, 以明确竹节草种质的形态差异。 结果表明: 竹节草种内形态变异很大, 其中, 穗长变异系数最大,可高达 80.80%, 叶宽变异系数最小为 12.36%,所有指标变异 系 数平 均为39.41%且达到极显著差 异(p<0.01);竹草层越高,生殖枝越高大;花序密度越高, 生殖枝愈高且分支数越多,结实率越高;匍匐茎叶片越长,节间越细且越短, 直立枝越小; 在欧氏距离10.1处, 竹节草种质被分为无花序型、 花序密度和植株高度介于前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 植株高大且花序密度高类型。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涂敏 蔡海滨 华玉伟 黄华孙
    2011, 32(11): 2048-20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巴西橡胶树甲基化过滤文库中筛选到一个与 RPS6 同源性较高的基因片段, 根据该基因片段序列信息, 设计特异引物, 利用 RACE 进行特异片段的 5' 和 3' 扩增, 获得长度为 1 327 bp 的 HbRPS6-2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该基因包含 483 bp 的开放阅读框, 5' 非翻译区为 357 bp, 3' 非翻译区为 475 bp, 编码 161个 氨 基 酸。 在 HbRPS6-2 氨 基 酸 序 列 中 没 有 预 测 到 信 号 肽 和 跨 膜 区, 二 级 结 构 分 析 表 明 其 属 于 混 合 型 蛋 白。HbRPS6-2 在 N 端前 18 个氨基酸区域内有一个较强的疏水区, 但整条多肽链表现为亲水性。 对 15 个 RPS6 系统进化分析发现, 巴西橡胶树的 RPS6-2 基因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 RPS6 基因亲缘关系最近, 而与拟南芥和玉米等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胡桂萍 刘波 郑雪芳 张建福 谢华安
    2011, 32(11): 2054-20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良磷脂脂肪酸法分析水稻植物自身磷脂脂肪酸和其内生微生物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异质性。 结果表明, 水稻植株和其内生微生物共有磷脂脂肪酸有直链磷脂脂肪酸 20 ∶ 0、 12 ∶ 0、 16 ∶ 0、 18 ∶ 0 和支链磷脂脂肪酸如 18 ∶ 3ω6с(6, 9, 12)、 19 ∶ 0 CYCLOω8с、 15 ∶ 1ω6с 等, 且在水稻中含量均低于 30 μg/g, 在内生微生物中的含量高于 30 μg/g。 水稻内生微生物独有磷脂脂肪酸主要为支链磷脂脂肪酸, 共有 22 种如 i20 ∶ 0、 20 ∶ 1 ω9с、12 ∶ 0 3OH 等, 含量差异很 大, 为 0.91~11 481.25 μg/g。 对 水 稻内 生 微 生物 独 有 磷脂 脂 肪 酸对 应 分 析 CA 得 到,遗传距离近的水稻品种其对应距离也近, CA 载荷图显示内生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对应距离小于 姨 2 的为多元分布, 即该磷脂脂肪酸分布在多个水稻品种中; 大于 姨2 的为单一分布, 即仅在特定的水稻品种中分布, 表明水稻内生微生物磷脂脂肪酸分布与水稻品种遗传有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晓峰 王琴秋 连璧 王爱荣
    2011, 32(11): 2063-20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全基因组中可能的NAD(H)激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 表 达 分析。 结 果 表明, 该菌含有 3 个可能的 NAD(H)激酶, 均具有保守的 ATP-NAD 激酶结构域; 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NAD(H)激酶随着物种的进化而进化, 但重要的功能结构域相对保守; MoPOS5 在稻瘟病菌各生长发育阶段和致病过程中都有稳定转录, 表明其在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及定殖扩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平华 陈如凯 许莉萍 王恒波 陈利平 林 冰 施桂姣 张 卓 高三基 郭晋隆 潘永保
    2011, 32(11): 2069-20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一个完整的甘蔗花粉囊中分离出单个花粉粒, 利用特制取样器进行收集, 采用碱裂解法释放单花粉DNA, 裂解液可以直接作为 WGA 模板进行全基因组扩增, 制备出单个花粉粒大量 DNA。 通过 5S rRNA-ITS 鉴定 WGA 产物真实性, 并以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标记对真实的 WGA 产物进行分析, 显示出丰富的多态性。 利用 NTSYSpc 软件分析花粉粒间遗传距离, 并进行聚类分析, 显示单花粉间遗传距离变幅为 0.088 8~0.365 4, 在相似系数 0.187 处, 受试花粉粒中的 36 个明显分为 2 组, 占总数的 69%。 说明减数分裂染色体重组过程中, 有一定比例的基因位点为多数花粉粒所共有。 根据 SCoT 标记聚类图可将所有供试花粉分为 4 大类, 不同类花粉粒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宋喜梅 黄峰 姚全胜 郑良永 陈由强
    2011, 32(11): 2076-20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蔗叶片总RNA为模板 , 通 过 RT-PCR 扩 增 铁 氧 还 蛋 白 (ferredoxin, Fd)基 因 的 cDNA, 构 建 到pMD18-T 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和序列分 析。 结 果 表 明: ①克 隆 得到 的 cDNA 片 段长 度 为 688 bp, 包含 甘 蔗 Fd基因完整的开放读码框, 编码 151 个氨基酸, 其中酸性氨基酸残基较多, 76~101 的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 ②甘蔗与玉米 Fd 基因 cDNA 序列的同源性为 93.68%,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 95.39%; ③该基因推导的蛋白分子量大小为 16.05 ku, 理论等电点为 4.72, 疏水性分值在-2.567~1.344 之间, 蛋白二级结构中, α-螺旋占 13.9%, β-折叠占 25.8%, 无规则卷曲占 60.3%。 将得到的序列命名为 Fd1, GenBank 登录号为 GU320210.1。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晓君 孔冉 赵婷婷 武媛丽 郭婷 张树珍
    2011, 32(11): 2080-20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锌指蛋白 ShSAP1 可能参与了甘蔗成熟与逆境应答的过程。 为了研究 ShSAP1 的功能, 可通过亚细胞定位研究 ShSAP1 的定位特点。 首先将 ShSAP1 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连接到植物表达载体 pCAMBIA1302 中, 构 建 ShSAP1 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 pCAMBIA-ShSAP1, 然后采用基因枪转化法转入洋葱表皮细胞,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ShSAP1 与 GFP 融合表达产物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 结果表明 ShSAP1-GFP 融合蛋白定位在细胞膜、 细胞质和细胞核中。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温世杰 邱金梅 刘海燕 朱方何 王文皓 梁炫强
    2011, 32(11): 2084-20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RT-PCR 及 RACE 技术从花生种子中克隆得到查尔酮异构酶基因(chi)的 cDNA 全长序列, 命名为Ahchi, NCBI 登录号: JN412735, 该序列全长共 1 061 bp, 编码 209 个氨基酸, 其氨基酸组成与其它已知的高等植物具有很高的同源性, 与大豆、 倒捻子、 蓖麻、 毛果杨的同源性分别为 81%、 71%、 70%和 69%, 且含有高度保守的活性位点。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姜翠翠 陈桂信 潘东明 吕恃衡
    2011, 32(11): 2088-20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 NCBI 数据库中已知的蔷薇科植物花青素合成酶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从本实验室已经构建好的木奈 成 熟果 实 均 一化全长 cDNA 文库中筛选分离得到了一 个编码花青素合成酶的 cDNA:基因命名 PsANS登 录 号: JN560957。 该 cDNA 长 1 478 bp, 包 含 137 bp 5' 非 编 码 区 , 267 bp 3' 非 编 码 区 , 开 放 阅 读 框 长 度为 1 074 bp。 PsANS 编 码 358 个 氨 基 酸, 分 子 量 为 40.41 ku, 理 论 等 电 点 为 5.35。 经 BLAST 分 析 对 比 发 现,PsANS 氨基酸序列与甜樱桃、 苹果和草莓的 ANS 氨基酸同源性都很高, 分别为 98%、 93%和 89%。 将 PsANS亚 克 隆 到原 核 表 达 载 体 pGEX-6P-1 和 pET-32a 上, 在 大 肠 杆 菌 BL21 中 经 1mmol/L ITPG 诱 导 表 达 获 得 了木奈PsANS 融合表达蛋白, 其分子量大小与预期的一致, 进一步确认本试验克隆得到的 PsANS 为木奈花青素合成酶基因。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谢大森 张钢 彭庆务 何晓明 刘文睿
    2011, 32(11): 2094-20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秋水仙素为诱变剂, 对冬瓜自交系 B98、 B32 和 C30 二倍体幼苗进行多倍体诱变。 结果表明: 当秋水仙素浓度为 0.2%时, 冬瓜的诱变率最高, 可达 35.2%; 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材料茎长、 叶长、 叶宽、 叶柄长和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比对照大, 说明秋水仙素可致冬瓜的茎和叶产生显著变异。 详细调查了 D5 代材料与对照的叶 面 积、 节间 长 和 茎粗、 瓜 形 等 29 个 性 状。 结果 表 明: 多倍 体 节 间长 显 著 变 短(幅 度 达 29.30%), 茎 变 粗(幅度达 44.68%), 叶面积明显增大, 叶片变厚, 单片叶重显著增加(由 34.87 g/片增至 41.38 g/片)。 多 倍 体 第一 雌 花 节 位 由 第 21.47 节 下 降 至 第 14.47 节, 但 每 株 平 均 雌 花 数 却 显 著 增 加 (由 4.87 朵/株 增 至 6.87 朵/株)。多 倍 体单 瓜 重 及瓜 长 稍 下降, 但 肉 变厚, 肉 质 致密 性 增 加, 增 幅 分 别达 7.07%和 10.56%; 单 瓜 产 籽 量(重 量与籽 粒 数)下降 46%, 达 显著 水 平, 千粒 重 不 变, 而 休 眠 期显 著 缩 短(收 种 后 30 d 的 发 芽 率 由 59.61%提 高 至85.2%)。 利用 D5 代处理材 料与 现 有 优良 二 倍 体自 交 系 进行 配 组 杂交, 其 F1 代 表现 肉 厚、 瓜肉 比 重 大、 无 籽或空瘪籽等优点。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程世强 吴智明 曾晶 林彦燕 胡开林
    2011, 32(11): 2099-21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苦瓜自交系DTFS 和 11-13-1-3-4 为材料, 研究低温胁迫对发芽种子成苗的影响以及低温胁 迫 下 苦瓜 幼 苗 叶片 质 膜 相对 透 性、 超 氧 化 物 歧 化 酶 (Supeuoxide dismutase, SOD)活 性、 过 氧 化 氢 酶(Catalase, CAT)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 游离脯氨酸含量、 可溶性糖含量以及根系活力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低温胁迫显著降低了苦瓜发芽种子的成苗率, 低温处理时间越长, 发芽种子的成苗率越低; 12 ℃低温持续7~9 d 基本不会对苦瓜成苗产生重大伤害。 低温胁迫使苦瓜幼苗叶片细胞内质膜的相对透性、 SOD 和 POD 活性、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 使苦瓜幼苗叶片 CAT 活性和幼苗的根系活力降低。
  • 植物生理生化
    陆晓民 高青海
    2011, 32(11): 2104-2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营养液水培,研究硝酸钙胁迫下油菜素内酯 (BR) 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其抗氧化酶同工酶表达的影响。 结果 表 明, 硝酸 钙 胁 迫至 第9天, 黄瓜幼苗干鲜重下降,生长受到了显著的抑制而硝酸胁迫下施用BR, 黄瓜幼苗生长受抑制程度减轻,其鲜重、干重较单纯硝酸钙处理显著增加。硝酸钙胁迫增强了黄瓜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的表达, 硝酸钙胁迫下施用外源 BR 的第 6 d,SOD、POD 同工酶的表达比硝酸钙处理分别提高了 14.77%、 17.49%,第9天POD 同工酶的表达比硝酸钙处理提高了 16.59%, 而 CAT 同工酶的表达变化均不明显。可见,硝酸钙胁迫抑制了黄瓜幼苗的生长,硝酸钙胁迫下施用 BR 可调节黄瓜幼苗 SOD、 POD 同工酶的表达,并缓解硝酸钙胁迫对黄瓜幼苗的伤害。
  • 植物生理生化
    朱宇林 谭 萍 陆绍锋 黄肇宇 陈艳梅
    2011, 32(11): 2109-2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 年和2009 年,以华南系列木薯品种 SC5、 SC6、 SC7、 SC8、 SC9、 SC10 和 SC205 为材料, 研究北移江西种植的鲜薯产量及其淀粉品质的差异。 结果表明: 7 个木薯品种中鲜薯产量最高的是 SC8, 居中的依次是 SC205、 SC7、 SC10、 SC6、 SC9, 最低的是 SC5; 淀粉含量最高的是 SC6, 居中 的 依次 是 SC9、 SC8、 SC205、SC10、 SC7, 最 低的 是 SC5。 SC8 的 鲜薯 产 量 和淀 粉 含 量显 著 高 于对 照 品 种 SC205, 而 SC5 显 著 低 于 对 照 品 种SC205 及其余 5 个品种。 与对照品种 SC205 相比, SC8 和 SC5 的直链淀粉含量、 冷冻稳定性、 凝沉稳定性和恩氏粘度较高, 淀粉颗粒粒径略大, 糊化温度略低。 SC205 的透明度和粘度高于 SC5, 但低于 SC8。 综上所述, 7个供试木薯品种中以 SC8 和 SC205 北移江西种植的适应性相对较强, 而 SC5 的适应性相对较弱。
  • 植物生理生化
    朱英华 屠乃美 肖汉乾 张国
    2011, 32(11): 2113-2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烤烟品种 K326为试验材料, 通过液培法研究硫(0.01~16 mmol/L)对旺长期烤烟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 硫对旺长期烤烟的类胡萝卜素和蒸腾速率(Tr)无显著影响, 但 4 mmol/L 硫浓度使烤烟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显著升高, 0.01、 16 mmol/L 处理则显著降低。 胞间 CO2 浓度(Ci)随硫浓度增加而降低;气孔导度(Gs)在 2~16 mmol/L 处理随硫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 4 mmol/L 处理烤烟的光化学有效量子产量(EQY)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略高于 2、 8 mmol/L 处理, 但显著高于 0.01、 16 mmol/L 处理。 0.01、 16 mmol/L 处理的非光化学猝灭(NPQ)相差较小, 显著高于 2~8 mmol/L 处理。 0.01 mmol/L 处理的水裂解端失活程度(Fo/Fv)显著高于其它处理, 而 4 mmol/L 处理显著低于其它处理, 2、 8、 16 mmol/L 处理之间差异较小。 由此可见, 4 mmol/L 处理促进旺长期烤烟叶绿素含量、 Pn、 EQY、 ETR 显著提高, NPQ、 Fo/Fv 显著降低。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谷会 朱世江 詹儒林 谢江辉
    2011, 32(11): 2118-2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降低辣椒采后由灰霉病引起的腐烂损失, 从辣椒植株内分离筛选拮抗菌, 结果获得 6 株对辣椒灰霉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内生细菌, 其中 PL58 菌株的抑菌活性最强, 在平板上培养 3 d 后抑菌圈直径大于 39 mm, 培 养 7 d 后对辣椒灰霉病菌的抑制率达 55.1%, 该菌株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 其拮抗作用有一定的广谱性。 该菌株的发酵液(1.0×109 cfu/mL)对辣椒灰霉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但其无菌滤液没有抑制作用。 该菌株在辣椒果实上对灰霉病的拮抗效果最高达 78%, 辣椒果实在 25 ℃下贮藏 25 d 后该菌株的生防效果仍有 37.2%。 因此, PL58 菌株可以作为一种生防菌应用于辣椒采后灰霉病的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宋晓君 陈青 唐超 金启安 温海波 彭正强
    2011, 32(11): 2123-2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椰甲截脉姬小蜂(Asecodes hispinarum)雌 成 虫对 离 体 0~72 h 未受 害 椰 子心 叶、不同头数为害的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幼虫-椰子心叶复合体、 不同时间椰心叶甲幼虫-椰子心叶复合体机械损伤心叶、 成虫为害心叶、 3 龄幼虫-心叶复合体、 3 龄幼虫为害去虫叶、 幼虫+粪便及挥发物标样的行为反应, 并对椰子挥发性化学物质作了 GC-MS 测定。 结果表明: (1)离体 0~72 h 未受害椰子心叶挥发物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没有显著的引诱作用。 (2)10、 15、 20 头/叶 3 龄椰心叶甲幼虫为害 24 h 后, 幼虫-椰子心叶复合体挥发物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 其它为害头数的复合体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没有显著的吸引作用。 (3)10 头 3 龄椰心叶甲幼虫为害 20~48 h, 幼虫-椰子心叶复合体挥发物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有显著的吸引作用, 其它受害时间吸引作用不显著。 (4)受害椰子心叶去除幼虫和粪便前后, 挥发物对该蜂的引诱作用没有显著差异; 未受害心叶、 机械损伤心叶、 3 龄幼虫和粪便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没有显著的吸引作用。 (5)GC-MS 分析结果表明, 3 龄幼虫为害前后, 椰子心叶挥发物的含量和成分发生了变化, 受害后增加了 4 种成分: (E)-4,8-二甲基-1,3,7-壬三烯、未知物 2、 未知物 3 和苯甲酸乙酯 4 种物质。 (6)椰子挥发物标准品(E)-4,8-二甲基-1,3,7-壬三烯在 5×10-2 μL/μL 和 5×10-3 μL/μL 浓度下, 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 其它浓度对椰甲截脉姬小蜂没有显著的吸引作用。 由此可见,椰子心叶受椰心叶甲为害后, 诱导的挥发物质为椰甲截脉姬小蜂寻找寄主提供化学信息。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孙晓东 李朝绪 吕朝军 钟宝珠 覃伟权
    2011, 32(11): 2129-2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省文昌市的滨海椰林为试点, 采集 144 份天然土壤样品,分离出 10 株苏云金芽孢杆菌, 对其中10 株菌株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 发现菌体有长菱形、 短菱形、 方形等晶体类型。 对这 10 株菌进行 cry1、 cry1、cry2、 cry3、 cry4、 cry5、 cry6、 cry7、 cry8、 cry9、 cry10 类 基 因 的 PCR-RFLP 鉴 定, 在 7 株 菌 中 分 别 发 现 含 有cry1、 cry1I、 cry2 等基因类型, 而 BH10、 BH17、 BH21 菌株中不含有已知基因。 SDS-PAGE 分析 10 株野生菌株的杀虫晶体蛋白表 达谱, 发 现 表达 130、 60 ku 这 2 种 分子 量 的 蛋白。 利 用 浸叶 法 对 椰心 叶 甲 进行 杀 虫 活性 测定, 发现 6 株对椰心叶甲校正死亡率高于 60%的 Bt 菌株。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黄一绥 邱健斌 佘晨兴 林玉满
    2011, 32(11): 2133-2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上海青种子和 3 种不同土壤介质为材料, 研究重金属 Cu、 Zn、 Pb、 Ni 单一污染和复合污染对种子发芽率及芽长与根伸长的生态毒性效应。 结果表明: 同一浓度下, 上海青种子发芽率、 芽长和根伸长对重金属的生态毒性敏感程度依次为: 根伸长>芽长>发芽率; 重金属对上海青根生长的生态毒性大小顺序为: Ni>Cu>Zn>Pb;土壤 pH 与上海青根伸长抑制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对重金属污染有重要的缓冲作用。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上海青的毒性效应多表现为协同作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时涛 李超萍 范志伟 程汉亭 黄贵修
    2011, 32(11): 2138-2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危害木薯生产的病害、虫(螨)害和草害为研究对象,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经过系统整理和有序化存储, 构建了图文并茂的数据库系统, 实现了基于 Web 的木薯有害生物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 数据库包括木薯病害、 木薯虫(螨)害和木薯草害 3 个子库, 提供子库查询、 综合查询、 快速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 数据库的构建遵循开放、 标准化的原则, 有利于不断收集和完善木薯有害生物各类信息, 并为进一步建设有害生物预警监测、 风险评估、 远程识别与诊断等信息平台提供支撑数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唐敏敏 李瑞 夏秋瑜 郑亚军 赵松林
    2011, 32(11): 2143-2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蒸馏水、0.8%柠檬酸提取液、 60%酸性乙醇 3 种提取剂对油棕嫩果皮中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酸性乙醇对油棕嫩果皮花色苷的提取率最高, 达到 542 μg/g; 3 种 提 取 液在 272 nm 处 有 最大 吸 收 峰,提取液中的组分均易溶于甲醇和丙酮; 3 种花色苷提取液在颜色的变化上随 pH 值变化一致; 在日光照射和室内自然光条件下, 花色苷柠檬酸提取液较为稳定, 酸性乙醇提取液次之, 蒸馏水提取液最差;在 4~100 ℃的温度范围内,花色苷柠檬酸提取液较为稳定;蔗糖和葡萄糖添加量为 20%时,对花色苷提取液基本无影响;花色苷柠檬酸提取液受金属离子影响较大,锌离子对花色苷提取液具有增色作用。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秦改花 黄文江 赵建荣 邓盾 周玉丽
    2011, 32(11): 2148-21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4 种石榴成熟期果实中糖和酸的组成, 并对其味感值和糖酸组分与果实风味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石榴果实中可溶性糖组分有蔗糖、 葡萄糖、 果糖和山梨醇 其中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最高, 分别占总糖含量的 43.84%~48.36%和 49.18%~50.67%。 4 个品种中, “玉石籽” 的总糖含量最高,“白皮” 的最低。石榴果实中主要有机酸是奎宁酸、 琥珀酸、草酸、 L-苹果酸、 莽草酸、 柠檬酸和 D-苹果酸, 其中 “玛瑙籽” 的总酸含量最高,“青皮” 的最低。石榴果实中果糖的味感值最大、 其次是葡萄糖; 味感值最大的酸是奎宁酸,其次为柠檬酸。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石榴果实的糖酸比与甜味/酸味比值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各品种间糖酸比(甜味/酸味比值)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有机酸的含量, 与糖含量无关。 综合其风味特点“青皮”和“玉石籽”是甜味较浓的品种“白皮”和“玛瑙籽”则是酸味较浓的品种。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郭雅玲 赖凌凌
    2011, 32(11): 2151-2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福鼎大毫茶为原料, 以摊放程度、杀青方式、 二青方式为因素, 进行3 因素 2 水平L4(23)正交试验从感官质、 生化成分含量、茶汤色度值和滋味化学鉴定得分等品质指标探讨微波杀青、微波二青工艺对大叶类卷曲形绿茶品质的 影响。结果表明,微 波工艺对提高绿茶 “清 汤绿 叶” 品质和滋味鲜爽度有益,能够显著提升卷曲形绿茶的色泽、明亮度、绿度鲜度和体品质。综合感官审评结果和品饮习惯,认为卷曲形绿茶的优选工艺流程为: “摊放减重20%~25%→微波杀青→揉捻→炒二青→搓团提毫→烘干” (即 Q4), 制 出的 卷 曲 形 绿 茶 外 形 色 泽 绿 润、 梗 鲜 绿, 与 传 统 工 艺 的 品 质 风 格 迥 然 不 同, 香 气 清 纯、 滋 味 鲜 爽、 汤 色 绿 艳、叶底绿亮均匀。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郝志龙 金心怡 范春梅 江丽萍 黄毅彪 陈寿松
    2011, 32(11): 2157-21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乌龙茶[Camellia sinensis(L.)O. Kuntze]做青叶品质多因子协同综合作用, 并具模糊性的特点, 建立一种基于模糊数学原理的乌龙茶做青叶品质化学因子综合评价方法。 通过构建乌龙茶做青叶品质化学因子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品质化学因子权重为多酚类 0.134 1、 氨基酸 0.162 8、 黄酮类 0.043 1、 多糖 0.077 6、水浸出物 0.246 1、 多酚类/氨基酸 0.192 0、 (氨基酸+多糖)/多酚类 0.144 4, 并通过一致性检验。 应用建立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对 15 个乌龙茶做青叶品质化学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并将评价结果与通用评价方法感官审评结果进行比较, 吻合度达 86.7%, 为乌龙茶做青叶品质化学分析提供新方法。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肖贵平
    2011, 32(11): 2163-21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莲心黄酮类物质的提取工艺,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 选取乙醇体积分数、 料液比、 微波提取时间、 微波功率 4 个因素进行 Box-Behnken 中心组合设计, 确定微波提取莲心黄酮类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乙醇体积分数 67%, 料液比 2 ∶ 100(g ∶ mL), 微波提取时间 70 s, 微波功率 470 W。 与传统微波水提取方法相比, 该方法可以提高提取率, 缩短提取时间。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丁书仙 程纹 王祝年
    2011, 32(11): 2169-21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石油醚萃取橡胶紫茉莉(Cryptostegia grandiflora R. Brown)地上部分(茎秆、 叶片、 花瓣、 果实)中的脂溶性成分, 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 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 共检测出 52 种化合物, 鉴定出其中 44 种。 结果显示, 橡胶紫茉莉地上部分脂溶性化学成分以萜类以及烷烃类化合物为主。
  • 资源区划与综述
  • 资源区划与综述
    李琼 陈业渊 刘建玲 何云 李洪立 孙 娟 田新民
    2011, 32(11): 2174-21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热带作物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保护状况对热带作物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从 1978 年以来, 相关研究单位开展了多次考察收集, 收集的种质资源材料以种质圃、 离体库、 种子库的形式保存, 共有 4.7 万份; 对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主要集中在品质性状、 抗逆性状、 抗病虫性状和细胞学性状等方面, 并形成标准化数据, 通过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信息网实现网络和实物共享。 但目前还存在资源家底不清、 研究基础薄弱、 资源创新不足、 保存设施不完善、 保存技术缺乏、 共享意识薄弱和共享机制缺乏等问题, 建议开展国内资源全面调查收集和国外资源分布研究, 以及引种工作、 加强深层次鉴定评价、 加大种质资源创新力度, 建立共享机制, 促进资源共享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培育

  • 资源区划与综述
    杨春霞 赵志平 杨丽萍
    2011, 32(11): 2180-21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展 40 种覆盖绿肥在云南开割橡胶园的生长情况、 繁殖能力和生物学特性观测, 着重研究长势良好的绿肥产量、 对雨水的截留率, 并探讨绿肥产量、 保水效果与盖度、 长势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线苞两型豆、 毛
    蔓豆、 距瓣豆、 羽叶决明、 大叶山蚂蝗、 假地豆、 大叶拿身草、 卵叶山蚂蝗、 十一叶木蓝、 葛、 爪哇葛藤、 硬毛宿苞豆和白花灰叶豆等共 13 种绿肥在云南开割胶园适应性强, 开发潜力较大。 灌木、 亚灌木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高于藤本或草本, 而灌木、 亚灌木植株对雨水的截留率低于藤本或草本。 为取得最佳的覆盖效果, 筛选绿肥时应考虑灌木、 亚灌木与草本、 藤本相结合。 今后需开展定位试验以长期监测研究不同覆盖绿肥在开割胶园的生态适应性
  • 综述
  • 综述
    赵婷 王俊宏 徐国忠 翁伯琦
    2011, 32(11): 2187-21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加入 WTO 之后市场需求变化对中国花生产业的挑战; 结合产量性状、 品质特征以及抗性类型等要素综述花生育种的产业需求与方向选择, 同时简要介绍近年来中国花生新品种的选育以及花生高产优质高抗的机理和遗传研究进展, 重点阐述 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花生遗传多样性和品种鉴定、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的应用成效,集中讨论 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花生育种中的可鉴经验与应用前景。
  • 综述
    贺庭琪 郭安平 杜伟 常丽丽 王旭初
    2011, 32(11): 2196-22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亚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是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蛋白质组分析已成为在亚细胞水平鉴定植物功能蛋白的有力工具。 叶绿体作为重要的植物细胞器, 在植物蛋白质组学中已有较多的研究。 随着双向电泳技术的改进和质谱灵敏度的提高, 并结合不断增多的拟南芥、 水稻、 玉米等植物的数据库信息相结合, 许多植物叶绿体中的蛋白质已经被成功鉴定。 叶绿体蛋白质组为植物亚细胞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相对全面的一部分,利用亚细胞分离结合双向电泳技术来系统地鉴定叶绿体中蛋白质组分是获取叶绿体蛋白质信息、 确定其功能的重要技术手段。 本文主要介绍了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及蛋白组学研究技术, 并对叶绿体各部分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以全面认识叶绿体蛋白的组成、 特点及其在叶绿体代谢网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