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吴敏,韦家少,何鹏,吴炳孙,吴文冠,高乐,王桂花,孙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比较不同施用量腐殖酸类营养型改良剂(2906、4100、5415 kg/hm 2)下火龙果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和幼茎养分含量的差异,为火龙果果园的土壤肥力管理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虽然腐殖酸类营养型改良剂中化肥用量仅为对照的13.40%、18.90%和24.96%,但改良剂的施用未降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和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改良剂施用量为5415 kg/hm 2的处理显著提升了肥沟内土壤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此外,改良剂的施用未降低土壤pH和火龙果幼茎养分含量。火龙果果园中可施用腐殖酸类营养型改良剂,从而减少化肥的施用量,稳定果园土壤肥力和保障火龙果生长的养分需求。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邱全敏,王伟,吴雪华,周昌敏,白翠华,姚丽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集华南典型荔枝园酸性土壤[pH(4.2±0.2)],分别在土壤中添加石灰(1 g/kg)、白云石粉(2 g/kg)和2个用量(0.625、4 g/kg)钙镁磷肥,以不添加改良剂为对照,进行土壤培养和荔枝盆栽试验,比较不同物质改良土壤的效果及对荔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pH改良剂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pH,影响土壤的大、中、微量元素养分有效性和酶的活性,土壤性质的变化与改良剂种类、用量及土壤属性本身有关;施用石灰、白云石粉和高量钙镁磷肥均能显著促进荔枝生长,其中石灰和白云石粉的综合作用优于高量钙镁磷肥,但施用低量钙镁磷肥抑制荔枝生长。建议石灰和白云石粉可用作荔枝园酸性土壤pH 改良剂,可否选用钙镁磷肥及其合理用量,则需根据土壤性质而定。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詹杉,袁红,杜田甜,任威,邝惠武,宋洪福,盛浩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重金属污染耕地达标生产区水稻土中连续2 a设置施用商品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和石灰的大田降镉定位试验,研究其对土壤缓冲能力和有效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石灰、商品有机肥和土壤调理剂后,土壤pH提高0.1~0.4个单位,增幅在5.62%~8.67%之间,变化顺序为:石灰>商品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土壤中总镉和有效镉含量降幅分别在0.24%~19.24%和3.48%~11.01%之间,其处理效果为:商品有机肥>石灰>土壤调理剂。3种降镉处理中,水稻土酸碱缓冲容量都有所扩增,缓冲能力效果表现为:石灰>商品有机肥>土壤调理剂。不同降镉处理均能改善土壤肥力且显著增加有效磷含量(P<0.05)。研究区稻田土壤缓冲容量和能力与pH、交换性酸总量,及其他土壤养分等众因子关系密切。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黎少玮,尹光天,杨锦昌,李荣生,邹文涛,余纽,王志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米老排容器苗最佳施肥组合,采用L16 (4 5)正交试验设计和等量施肥法,研究N、P和K肥3因素对米老排容器苗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养分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组合处理对米老排容器苗苗高、地径、总生物量等指标均有着显著影响,配方施肥对米老排容器苗的生长发育具有明显促进作用;3种肥料对米老排容器苗苗高生长的影响效应均是N>P>K,其施肥最优组合是N1P3K2(每株施N、P和K分别为50、50、60 mg),对地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影响效应均为N>K>P,施肥最优组合分别是N1P4K2(每株施N、P和K分别为50、60、60 mg)和N1P4K1(每株施N、P和K分别为50、60、45 mg);合理的配方施肥能有效提高米老排苗木的养分利用效率。综合苗木各指标看,米老排容器苗最优施肥配方是:N1P4K1(每株施N、P和K分别为50、60、45 mg)。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雷菲,谭皓,肖彤斌,符传良,刘国彪,张冬明,吴宇佳,张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玉米对蔬菜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效应,以‘鲜玉糯2号’、‘泰系2号’、‘泰系3号’、‘伯洪5号’和‘美兰16号’5种玉米为研究对象,对其养分积累情况、不同土层养分和次生盐渍化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鲜玉糯2号’的总生物量、吸氮量、吸磷量、吸钙量和吸镁量最高,分别为714.94、12.30、2.70、6.11、1.13 kg/667 m 2;(2)与不种植任何填闲作物的对照相比,各品种玉米对土壤0~20 cm的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均有一定的消减作用,其中‘鲜玉糯2号’对碱解氮、速效磷、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消减能力最佳;(3)种植玉米使土壤0~20 cm的电导率下降15.18%~35.43%,其中‘鲜玉糯2号’下降幅度最大。蔬菜大棚在休闲期种植玉米,能有效降低养分的积累,缓解土壤次生盐渍化。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孙言博,祝志欣,黄婷,李思明,朱国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海南甘薯主栽品种‘心香’、‘广薯87’、‘川山紫’、‘宁紫薯1号’、‘薯绿一号’、‘高系14’和‘三角宁’为材料,从外植体的选择、不同消毒方案、培养基配方和防褐化剂筛选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一套适合热带地区甘薯主栽品种的脱毒快繁优化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侧芽增殖率与存活率最高;在不同的外植体消毒处理中,依次用75%酒精消毒60 s,2% NaClO消毒15 min,以及0.1% HgCl2消毒15 min的污染率最低;最佳的生根培养基配方为:MS+0.05 mg/L NAA+0.1 mg/L GA3;茎长生长最快的培养基配方为:MS+0.1 mg/L NAA+1 mg/L 6-BA+0.5 mg/L GA3;干重增长最快的培养基配方为:MS+0.1 mg/L NAA+1.5 mg/L 6-BA+0.5 mg/L GA3;在培养基中加入5~6 g/L硫代硫酸钠和1.25 g/L聚乙烯吡咯烷酮能有效地抑制外植体的褐变。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树军,孙进华,李焕苓,王果,李芳,王家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开拓荔枝转基因育种新途径,以GUS基因作为报告基因,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化授粉后24 h的‘新球蜜荔’荔枝雌花,并统计座果率、成苗率、转化率。结果显示:共获得303株实生苗,经PCR检测和GUS染色法证实外源基因整合到4株荔枝苗基因组中,转化率为1.32%。此研究结果为荔枝生物技术育种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途径。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苏群,杨亚涵,田敏,卜朝阳,毛立彦,张进忠,潘介春,卢家仕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从国内外引种的46份睡莲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其中的原生种及原生变种构建DNA指纹图谱,旨在阐明其亲缘关系基础上,为睡莲分类鉴定、杂交育种、功能基因的挖掘和利用及图位克隆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在46份睡莲种质资源中共扩增出281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条带数为28.1条,多态性条带281条,多态性比例为100%;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197,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65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1.4139,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系数值在0.51~0.98之间,基于遗传相似系数建立了聚类树状图,揭示了46份睡莲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并在相似系数水平为0.68时,可将所有供试材料聚为6类。对总计24个睡莲原生种及原生变种构建了DNA指纹图谱,依据图谱差异可鉴定不同的睡莲种质。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伍宝朵,唐虎,胡丽松,范睿,杨建峰,周艳飞,郝朝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胡椒主栽品种‘热引1号’胡椒为材料,设置4个不同浓度氯化钙(7、14、21、28 mmol/L)处理,以去离子水为对照,低温胁迫4 d(10 ℃/5 ℃,12 h/12 h),恢复培养6 d(28 ℃/20 ℃,12 h/12 h),观察表型并测定各处理的光合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性物质含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7 mmol/L氯化钙处理胡椒可以改善寒害表型,随氯化钙浓度升高寒害表型逐渐加重;外施7 mmol/L氯化钙能够显著改善胡椒的净光合速率,随氯化钙浓度升高,净光合速率越来越低,氯化钙浓度过高时(达到28 mmol/L)净光合速率低于CK;与CK相比,外施7 mmol/L氯化钙能够显著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随处理浓度升高,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越来越低,丙二醛含量越来越高。本研究结果为胡椒生产上抗寒技术指导和抗寒分子育种提供了参考。

  • 植物生理生化
    王红,杨成坤,岳堃,郭钰柬,周开兵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台农一号’杧果树为试验材料,自然光为对照(CK),研究不同UV-B辐射[24、96 kJ/(m 2·d)]对杧果果实的损伤及其抗氧化的影响,并监测株产、果实品质和生理损伤、抗氧化保护机制等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96 kJ/(m 2·d)的杧果树体株产和单果重均显著下降,其果实可溶性糖下降、可滴定酸含量升高继而糖酸比下降,导致果实品质变劣。2个UV-B辐射处理的果皮丙二醛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而果肉则显著高于CK。96 kJ/(m 2·d)处理的果皮维生素C和未知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CK,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低于CK,对其他抗氧化酶活性和还原性保护性成分含量则一直无显著影响。2个UV-B辐射处理的果肉抗氧化酶活性及还原型GSH含量随时间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CK相比,2个UV-B辐射处理的果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下降,96 kJ/(m 2·d)处理的果肉POD活性、类黄酮和还原型GSH含量均显著低于CK,而24 kJ/(m 2·d)处理的POD活性与CK无显著差异,类黄酮和还原型GSH含量仅在后熟期显著低于CK,而多酚含量几乎不受影响。可见,增强UV-B辐射[96 kJ/(m 2·d)]对树体和果肉引起损伤,对果皮无损伤。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孙熹微,范海阔,弓淑芳,刘蕊,纠凤凤,肖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ZF-HD蛋白是一类只存在于植物体内且含有锌指结构域的转录因子家族,其不仅能够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且在植物响应逆境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比对已开发的椰子基因组数据,共鉴定出20个椰子ZF-HD蛋白。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其基因结构、蛋白理化性质、蛋白质保守结构域、超二级结构、系统进化树及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椰子ZF-HD蛋白多为碱性蛋白,且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叶绿体及线粒体中。椰子ZF-HD基因家族可分为6个亚族,每个亚家族都具有相似的结构域和超二级结构。motif搜索分析显示,CoMIF亚族只含有锌指结构域保守序列,其他亚族均含有锌指结构域序列与同源异形盒结构域序列。表达谱分析显示,CoZHD18CoZHD20在测序的各组织中表达较少,其他家族成员在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具有差异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徐小萍,谢燕萍,陈芳兰,陈晓慧,陈裕坤,张梓浩,程春振,林玉玲,赖钟雄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明野生蕉组培苗为材料,通过RT-PCR技术克隆获得β-1,3-葡聚糖酶基因Mugsp7(β-1,3-glucanase)的 cDNA 和 gDNA 序列,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不同低温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并进一步测定8 ℃处理1、2、3、4和5 d后三明野生蕉叶片β-1,3-葡聚糖酶活性。结果表明:Mugsp7的 gDNA 长 1132 bp,开放阅读框(ORF)长984 bp,具有一个148 bp的内含子,共编码 327 个氨基酸。cDNA、gDNA 的登录号分别为 KU363808和KU363809。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Mugsp7 属于酸性、亲水、稳定性蛋白,不具有信号肽,与小果野蕉、大叶藻、玉米、大麦、水稻等位于同一分支,与小果野蕉亲缘关系较近分为一类。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不同低温处理和8 ℃低温不同时间处理下,Mugsp7 呈现不同表达模式,且三明野生蕉叶片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分析也进一步表明,Mugsp7 能进一步响应低温胁迫。因此,推测 Mugsp7 在三明野生蕉抗寒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永敢,谷风林,蔡莹莹,徐飞,朱科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ACE技术扩增2株Bacillus属菌株XY18、XY20的β-D-葡萄糖苷酶编码基因bgl全长,构建重组载体pET28a(+)/bgl、pET28b(+)/bgl,导入E. coli BL21诱导表达,采用Ni亲和层析纯化蛋白。经酶学性质测定发现:2个蛋白均为弱酸性蛋白,温度为40 ℃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具有一定耐热性。以上结果表明,为优化2株Bacillus属菌株参与香草兰发酵工艺,可提供适当弱酸性条件、适宜温度。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曙,赵秋芳,陈宏良,金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泛素结合酶是泛素/蛋白酶体途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蛋白质的泛素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对玉米泛素E2家族成员进行系统进化及基因结构分析。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玉米泛素结合酶基因可分为6个亚家族,各亚家族成员数目差异较大。基因数目最多的亚家族是UBC1,为22个。成员数最少的是UBC3,仅为5个。以亚家族UBC2为研究对象,发现UBC2中一共存在4对旁系同源基因,分别是ZmUBC3/ZmUBC70ZmUBC8/ZmUBC34ZmUBC31/ZmUBC53以及ZmUBC45/ZmUBC66。对UBC2中成员进行基因结构分析发现,互为旁系同源的基因其基因结构相似。ZmUBC45/ ZmUBC66含有外显子数量最多,为9个,而ZmUBC31/ZmUBC53外显子含量最小,仅为4个。基因基序分析结果显示,ZmUBC3/ZmUBC70含有基序数量最多(8个),ZmUBC8/ZmUBC34ZmUBC31/ZmUBC53基序含量最小(均为3个)。基因启动子作用元件分析显示,泛素E2基因启动子元件类型可分为光响应、激素响应和胁迫响应元件、组织表达相关元件以及周期性调控相关元件5大类。基因不同组织表达分析显示,被检测基因在玉米雌花中均有很高的表达量,在根和茎中表达量最低。低氮胁迫结果显示,所有被检测基因在低浓度NO3 -处理下,其基因相对表达量在1 h降至最低,随后逐渐上升。在低浓度NH4 +处理条件下,各基因表达量逐渐降低,在24 h达到最低值。以上结果表明,泛素结合酶亚家族UBC2基因受低氮胁迫的影响其表达量发生了变化。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袁秀云,许申平,张燕,王默霏,蒋素华,梁芳,崔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蝴蝶兰对低温胁迫分子调控的机理,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从蝴蝶兰叶片中克隆到一个亲环素基因PhCyP(登录号为MH992514),其基因cDNA全长序列为829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22 bp,编码173 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含有一个类亲环素(CLD)保守结构域,为碱性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蝴蝶兰PhCyP蛋白与兰科植物小兰屿蝴蝶兰、万带兰、深圳拟兰、铁皮石斛等亲环素蛋白亲缘关系较近。转录表达分析表明,PhCyP基因在蝴蝶兰不同发育时期的根、叶、花梗、花器官、子房、种子等组织中有高丰度表达。在13 ℃/8 ℃(昼/夜)温度条件下,PhCyP基因的表达水平先降低,处理6 d时降至最低,随后逐渐升高至恢复培养。在4 ℃低温条件下,PhCyP基因的表达水平升高,在处理4 h升至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在处理48 h其表达低于处理前水平。以上结果表明,PhCyP基因参与蝴蝶兰对低温胁迫的响应,且对不同低温胁迫具有不同的分子调控机制。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周念念,高洁,丁明珠,安玉兰,翟克清,史加银,甘德芳,刘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光伏农业是在满足农作物生长的光照需求下进行光伏发电。为研究不同光学分光膜下生菜叶片的差异基因表达情况,以‘阿迪娜’生菜为试验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分析在覆盖红蓝滤光膜(RBFF)和远红光截止膜(RICF)条件下生菜叶片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RBFF条件下有2685个基因存在差异表达,其中有1380个上调表达基因,1305个下调表达基因。RICF条件下有3264个基因差异表达,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有881个,下调表达基因2383个。进一步分析发现,1498个差异表达基因在RBFF和RICF条件下均表达,1187个基因在RBFF条件下差异表达,1766个在RICF条件下差异表达。从上述差异表达基因中筛选出10个可能与光胁迫相关的基因,实时荧光定量验证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大部分基因的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一致,说明转录组数据是可靠的。光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RBFF覆盖下大部分基因在覆盖15 d时大量表达,达到表达高峰。RICF下的3个基因表达量较高,其余的表达量较低,大部分基因在 15~21 d时达到表达高峰。本研究为进一步挖掘生菜基因组中光响应基因以及揭示生菜对光响应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经艳,周会,刘昔辉,谭芳,张小秋,张荣华,宋修鹏,李杨瑞,颜梅新,雷敬超,覃振强,罗亚伟,李冬梅,韦金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防治甘蔗黑穗病最有效的途径是种植抗病品种,而评价甘蔗抗黑穗病是抗病品种选育过程中重要程序。本研究对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选育的8个桂糖甘蔗新品系进行人工浸渍接种甘蔗鞭黑粉菌混合冬孢子悬浮液,同时调查大田自然发病情况,收集一新一宿黑穗病发病情况。 ROC22号为对照品种,综合评价桂糖甘蔗新品系对黑穗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抗性类型为抗病的品系有2个,分别为桂糖12-765和桂糖12-2262。抗性类型为中抗的品系有2个,分别为桂糖12-2476和桂糖12-2004。抗性类型为中感的品系有1个,为桂糖12-162。抗性类型为感病的品系有3个,分别为桂糖12-762、桂糖12-2425和桂糖12-917。对照品种ROC22的综合抗性类型为感病。对比人工接种和自然发病结果,人工接种黑穗病更准确评价甘蔗品种抗黑穗病的水平,为选育高产高糖高抗黑穗病甘蔗品种提供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段雅婕,梅志刚,孙德权,李伟明,庞振才,胡会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FS-4是1株对香蕉枯萎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放线菌。以高氏一号培养基为基础,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进行了相关优化,对FS-4菌株的发酵工艺进行筛选。结果表明:0.5%蛋白胨,2.4%蔗糖,0.05%的磷酸氢二钾、氯化钠和硫酸镁,发酵温度28 ℃,初始pH为7为最佳培养基配方及最优发酵条件。发酵62 h后,发酵液中抑菌物质活性达到最高水平,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菌圈直径达到27.1 mm。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敏,张静,陈礼浪,叶火春,闫超,冯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室内测定了黄蝉花素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抑制生长发育活性。结果表明,黄蝉花素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抑制生长发育活性与其处理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对照相比,处理组食物消耗量减少,幼虫生长发育被抑制,发育历期延长。处理组幼虫在蛹期不能正常化蛹而形成畸形蛹,羽化后的成虫表现为形态畸形。在预蛹期和蛹期由于不能正常蜕皮导致死亡率较高。研究显示黄蝉花素作为一类新型的昆虫生长发育控制剂或害虫田间种群管理的先导化合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郭立佳,汪军,杨腊英,梁昌聪,周游,刘磊,黄俊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解淀粉芽胞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苏云金芽胞杆菌等是重要的有益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病虫的生物防治。前期分离获得1株芽胞杆菌JK05,对其形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和gyr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将其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植生亚种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ubsp. plantarum。对峙培养实验结果显示,JK05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植物生长促进实验表明,JK05菌株对香蕉和玉米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盆栽实验结果显示,JK05菌株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采用特异引物对JK05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其可扩增到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丰原素(fengycin)、伊枯草菌素A(iturin A)等抗生素合成基因。综上,JK05菌株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有望应用于生物农药和微生物肥料。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郭莺,林志楷,汪文华,刘黎卿,何恩铭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接种病原菌 Leifsonia xyli subsp. Xyli(Lxx)的‘拔地拉’(‘Badila’)甘蔗为研究材料,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病原菌Lxx在蔗茎中的积累情况,采用半薄切片技术研究茎维管束的病变规律。结果表明,在接种Lxx的Badila中,Lxx菌量积累随蔗茎由基层到尾层呈现递减趋势。半薄切片结果表明,接种Lxx蔗茎基部维管组织中的韧皮部和木质部损坏严重,甘蔗茎节处相对茎间的基本细胞小得多,且具有木质部异形、细胞大小不一、细胞整体较为密集。接种Lxx蔗茎维管组织中的韧皮部和木质部损坏程度与Lxx菌量分布呈正相关。甘蔗茎节与茎间的组织结构差异是Lxx菌量由基层到尾层呈现递减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Lxx与甘蔗寄主的互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敖莉丝,王伟,任董董,李慧静,黄嘉琪,纪春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引致的溃疡病是目前威胁南洋楹健康生产和品质的重要病害。快速、准确检测病原菌是进行病害有效防控的基础。本研究用南洋楹溃疡病菌翻译延伸因子(EF 1-α)编码基因上保守靶基因区域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EF-AF/AR。利用EF 1-α编码基因通用引物EF-688F/986R和特异性引物EF-AF/AR组合进行巢式PCR扩增,获得264 bp的单一条带,灵敏度检测最低限度为1 fg/μL。利用建立的巢式PCR方法对林间疑似溃疡病的病样进行检测,能够特异性地检测到L. theobromae。本研究建立的巢式PCR检测方法准确、特异且灵敏性高,可为南洋楹溃疡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防控提供基础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陈云兰,李学玲,蒋快乐,莫丽珍,周志伟,陈治华,桂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阿拉比卡咖啡为原料,在咖啡湿法发酵环节中加入Pectinex Ultra SP-L果胶酶进行脱胶,并对加工出的咖啡豆进行理化及感官分析。结果表明:与自然发酵脱胶相比,果胶酶脱胶能缩短脱胶时间,有效快速脱除咖啡果胶。其脱胶时间与果胶酶的浓度、脱胶温度、鲜果成熟度呈正相关。与自然发酵脱胶相比,果胶酶脱胶所得咖啡豆的内含物质无显著差异,杯品质量干净稳定。就咖啡豆的杯品质量而言,0.01%果胶酶添加量脱胶处理要高于自然发酵脱胶,而添加量为1.00%、0.10%果胶酶脱胶处理略低于自然发酵脱胶。综上所述,果胶酶脱胶能保证咖啡品质的稳定性及提高咖啡加工效率,具有应用前景。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刘新婷,阎宁,李雯,曾教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亚精胺处理对采后番木瓜果实质地变化及成熟衰老的影响,以‘日升’番木瓜为试材,采用质构仪质地多面分析(texture profile analysis, TPA)法,对亚精胺处理后番木瓜果实贮藏期间呼吸速率和色泽的变化、果实各项质地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的亚精胺处理可有效延缓番木瓜果实的软化。其中5 mmol/L的亚精胺处理效果最佳,其次是1 mmol/L亚精胺处理。果实的硬度、咀嚼性、胶着性、黏聚性、回复性较之蒸馏水处理组均有所提高,并显著降低果实的呼吸速率,延缓果实色泽的转变。而10 mmol/L的亚精胺处理加速了果实的软化及成熟衰老。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硬度、咀嚼性、胶着性、黏聚性、回复性之间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弹性与其他质构参数间呈现较差的相关性(P<0.519)。综上所述,TPA测试可用于评价采后番木瓜果实质地的变化。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黎英,刘夏蕾,林娅新,陈雪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果胶得率为分析指标,采用超声-微波协同提取百香果干果皮果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其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百香果皮果胶超声-微波协同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液料比30 mL/g,pH 2.0,温度50 ℃,水浴60 min,超声功率50 W、微波功率600 W、超声-微波时间8.0 min,在此条件下,果胶得率可达(12.14±0.06)%。超声-微波协同法的提取效果与单独水提、超声、微波法的相比,得率分别提高了47.33%、34.74%和23.50%,3种提取方法的酯化度均≥50%,其说明百香果皮果胶属于高甲氧基果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百香果皮细胞壁在超声-微波协同作用下破碎更为彻底,利于果胶溶出。

  • 生态学
  • 生态学
    只佳增,周劲松,杜浩,李宗锴,王朝,高梅,张光勇,陈伟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Levins和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以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研究河口山地蕉园主要杂草的生态位动态,分析其香蕉园内优势杂草生态位对旱季、雨季的动态响应特征,为云南山地蕉园杂草生态防控提供指导依据。结果表明:雨季和旱季的杂草在生态位宽度和重叠上均有着显著的变化。雨季的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a)、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的生态位宽度最大,旱季的白花鬼针草(Bidens pilosa)、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鹅肠菜(Myosoton aquaticum)的生态位宽度最大;雨季和旱季杂草间的生态位重叠普遍较大,分别占66.7%和 44.4%,相似性比例较高,重叠值均大于0.50,其均值分别为0.54和0.40。以上结果表明,河口山地香蕉园杂草无明显的单优势种,杂草间对资源的利用存在较高的竞争或互补。其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值较大的杂草会随着群落演替的延续,在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下加剧竞争而排挤掉其他杂草。

  • 生态学
    黄旭光,秦玲,黄丽丹,陆炎松,罗恩波,黄玲璞,刘岳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朱槿品种‘紫牡丹’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苗期重度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其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干旱胁迫及复水下朱槿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与正常处理(CK)相比,重度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T2)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及根尖数等根系生长指标呈现显著减少的结果,但与重度干旱胁迫(T1)处理相比,均显著增加。通过对朱槿根际土壤样品中细菌群落结构的研究发现,属分类水平上,厌氧绳菌属(Anaerolineaceae),酸杆菌属(Acidobacteria)、酸微菌属(Acidimicrobiales)、幽门螺杆菌属(Sphaerobacter)、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是不同处理土壤样品中的优势菌群。T1处理下的嗜青霉属(Algiphilus)、奥利螺旋菌属(Aureispira)、绿线菌属(Chloronema)、扁棒壳属(Acrospermum)为不同处理下的特殊细菌。真菌方面,属的分类水平上发现,粪壳菌属(Sordariale)、散囊菌属(Eurotiales)、拟青霉属(Pseudallescheria)、格孢腔菌属(Pleosporales)、枝孢霉属(Cladosporium)等是不同处理土壤样品中的优势菌群;T1和T2处理下的样品中,侧角藻属(Goniomonas)、齿盘菌属(Lamprospora)和索罗迪夫斯菌属(Sorodiplophrys)为不同处理下的特殊真菌属。其中,有促生作用的细菌如酸微菌属( Acidimicrobium)、厌氧绳菌属(Anaerolineaceae)嗜青霉属(Algiphilus)以及具有一定生防作用真菌如拟青霉属(Pseudallescheria)、枝孢霉属(Cladosporium)等均可以合理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为植物的抗干旱胁迫以及提高朱槿在干旱胁迫下的水分利用做出贡献。

  • 生态学
    王茹,刘翔麟,周志强,李云云,陈炎辉,陈锦,王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氯化铵(NH4Cl)和茶皂素(tea saponin, TS)对镉(Cd)赋存形态的影响,以矿区Cd污染农田土壤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土壤培养方法,模拟不同剂量的无机氮肥NH4Cl和TS单施及复合施加对Cd污染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Cd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施加NH4Cl和TS促进了土壤中残渣态Cd向弱酸提取态及可还原态Cd的转化,提高了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且高剂量(60 mg/kg)NH4Cl施加要优于低剂量(20 mg/kg)NH4Cl;NH4Cl(40 mg/kg)和TS(4 mg/kg)复合施加同样促进了土壤中残渣态Cd向弱酸提取态Cd的转化,增加Cd的有效性,且增加效果等同于高剂量的NH4Cl和TS单独施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pH和Cl -是影响土壤中Cd有效性的2个关键因子。因此,在实际植物修复工作中可通过适当的农艺措施提高土壤Cl -降低土壤pH以增加植物对Cd的累积量。此外,低剂量的NH4Cl配施TS可显著增加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避免高施用量NH4Cl引起的土壤环境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