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邓英毅, 屈啸, 李 峰, 覃婵婵, 冯斗, 禤维言 裴铁雄, 姜建初, 郭标, 刘永南
    2018, 39(9): 1683-16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价不同香蕉品种在广西的表现,对广西崇左市龙州县 10 月秋植的 6 个香蕉品种(桂蕉 6 号、中蕉3 号、中蕉 4 号、中蕉 6 号、巴西蕉、南天黄)的生长发育、结果性状和产量进行了比较,旨在为广西香蕉生产的品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同一时期,生长最旺的是中蕉 3 号,最弱的是南天黄,中等的是桂蕉 6 号、中蕉 4 号、中蕉 6 号和巴西蕉。生育期最长的是桂蕉 6 号和巴西蕉,比生育期最短的中蕉 3 号和中蕉 4 号多 17.8 d,南天黄和中蕉 4 号居中。产量最高的是桂蕉 6 号、中蕉 3 号、中蕉 4 号和中蕉 6 号,但 4 个品种间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其次是巴西蕉,最低是南天黄。果实综合性状较好的是中蕉 4 号、桂蕉 6 号、中蕉 3 号和中蕉 6 号,南天黄和巴西蕉较差。从综合表现看,中蕉 3 号、桂蕉 6 号、中蕉 4 号和中蕉6 号表现较好,适合在广西种植并获得较高产量,南天黄和巴西蕉表现较差。香蕉不同品种的假茎高度、假茎和叶片数的月增长量与月积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高温促进香蕉植株的生长,低温则抑制香蕉植株的生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汪茜, 冯重阳, 张金莲, 宋娟, 袁照年, 黄京华, 陈廷速
    2018, 39(9): 1689-16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甘蔗根际土壤 AM 真菌群落季节性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016 年 4 月、8 月、10 月和 12 月在里建甘蔗试验基地,采集 4 个施肥水平(0%、25%、50%、100%)下的甘蔗根际土壤,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施肥水平下 AM 真菌群落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 个季节共检测到 10 属 AM 真菌,AM 真菌 Chaol、Shannon-Wiener 指数 Shannon-Wiener 和 Invsimpson index 指数从春季到冬季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夏季最低;4 个季节共检测出 281 个 AM 真菌 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 OTUs 数目分别为160、68、103、198 个。4 个季节甘蔗根际土壤中球囊霉属(Glomus)占有绝对的优势,之后是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和多样孢囊霉属(Diversispora)。此外,也有少量的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和两性球囊霉属(Ambispora)。不同季节 AM 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但总体来说冬季和春季种群结构相似,夏季和秋季相似,而夏季和秋季的 AM 真菌种类比春季和冬季的 AM 真菌种类多。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杨文, 于旭东, 蔡泽坪, 罗佳佳, 孟帅良
    2018, 39(9): 1695-17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接触刺激与 2,4 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2,4-eBL)诱导的水稻(Oryza sativa L.)根不对称生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悬吊培养法和根冠蘸蜡法模拟接触刺激的有无。结果表明:仅有 2,4-eBL 或接触刺激存在时,水稻根不对称生长比例较低,不超过 9.7%;而当 2,4-eBL 和接触刺激同时存在时,水稻根不对称生长比例高达 90.7%。采用根冠蘸蜡法模拟接触刺激也得到类似结果。本文研究外源施加 2,4-eBL 诱导水稻根不对称生长的现象及在此过程中接触刺激发挥的关键作用,为探究油菜素类固醇(Brassinosteroids,BRs)与接触刺激之间的关系提供新见解。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孙佩, 周志强, 钟应声, 王茹, 刘翔麟, 王果, 陈炎辉
    2018, 39(9): 1701-17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 15 种籼稻品种为研究对象,对福建省典型籼稻种植区进行表层样品土壤和稻米的协同采样,并研究钒(V)在表层样品土壤和稻米中的迁移特性。结果显示:调查区域样品土壤全 V、有效 V、稻米 V 含量分别为9.31~123.9 mg/kg、0.3~41.16 mg/kg、18~449 μg/kg。15.63%的样品土壤超过了福建省样品土壤 V 背景值,10.63%的样品土壤超过了我国样品土壤 V 背景值。糙米 V 与有机质、游离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粘粒、CEC 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效度达到了显著正相关(p<0.05),三系、二系、常规籼稻糙米之间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杂交籼稻有效基富集系数是常规籼稻的 2.66 倍。常规籼稻耐受性最强,是适宜耕种的品系,特优 009 是适宜耕种的品种。研究区域 V 的最大摄入量(0.19 kg/d)远远大于口服参考计量,该地区食用糙米摄入量风险较大。该结果可为福建省不同地区水稻的安全种植提供参考。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钦, 于恩江, 林海波, 张爱华, 陈正刚, 朱青, 曹卫东, 姚单君, 魏全全
    2018, 39(9): 1708-17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连续种植绿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以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肥田萝卜(Raphanus sativus L.)、蓝花苕子(Vicia cracca L.)、毛叶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光叶苕子(Vicia villosa var.)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连续种植不同绿肥作物下的土壤团聚体组成、空间分布及稳定性特征。结果表明:连续种植绿肥能够提高 0~40 cm土层不同粒径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不同绿肥作物显著提高的土壤团聚体在粒径大小及空间分布上不相同。并且连续种植绿肥有利于土壤水稳性大聚体(>0.25 mm)的形成,>5 mm 粒级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增加对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积累的影响较为突出,其中肥田萝卜的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最高。另外,连续种植绿肥还显著降低了 0~20 cm 土层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9.24%~38.19%),土壤团聚体破坏率表现为毛叶苕子<肥田萝卜<蓝花苕子<箭筈豌豆<光叶苕子,而对土壤平均重量直径的影响表现不同,肥田萝卜、毛叶苕子有利于 0~20 cm 土壤平均重量直径的提升,蓝花苕子、肥田萝卜对 20~40 cm 土壤的平均重量直径有显著的提高,肥田萝卜对土壤平均重量直径的促进作用在空间上更深,而光叶苕子降低了土壤平均重量直径。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林清火, 刘海林, 黄艳艳, 罗微, 蒋先军
    2018, 39(9): 1718-17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田氮肥利用率通常不到旱地的一半,施用缓控释氮肥是提高水田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以常规施肥为对照,通过动力学模拟,研究水稻田 4 种缓控释氮肥[植物油包膜尿素(PCU)、树脂包膜尿素(JZd)、脲甲醛(UF)、硫包衣尿素(SCU)]的养分释放特征,分析不同缓控释氮肥下水稻的氮素累积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1)4 种缓控释氮素肥料 28 d 的养分累积释放率:JZd(94.5%)>PCU(63.5%)>SCU(52.6%)>UF(22.0%),在 0~56 d,4 种缓控释氮肥的养分累积释放率均迅速增加;在 70 d 后养分累积释放率趋于稳定;(2)4种不同缓控释氮肥氮素释放符合 Elvoich 方程,氮素的释放速率为:JZd>PCU>SCU>UF;(3)PCU 的氮肥利用率最高,达到 56.8%,比常规施肥处理高 15.2%;其次是 JZd,氮肥利用率最低的是 UF,仅为 33.7%;(4)PCU的产量最高,较常规施肥显著提高了 17.4%。PCU 的氮肥利用率及产量最高,对水田来说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施肥方式。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曾小玲, 赵瑞丽, 钟开勤, 朱朝辉, 陈敏氡
    2018, 39(9): 1722-17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同源克隆法从菜心中获得 cDNA 全长 459 bp 的 E2 基因,命名为 BclUBE2。该基因编码 153 个氨基酸,分子量为 17.24 ku,理论等电点为 5.37,为亲水性非分泌蛋白。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含有一个泛素结合酶E2 活性位点、一个 WD 重复序列和一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进化分析发现,菜心 BclUBE2 蛋白与芸薹属芜菁和油菜的亲缘关系较近。qRT-PCR 分析表明,菜心 BclUBE2 基因在根、茎、叶、叶柄中均有表达,且表达丰度和变化趋势不同。在低温胁迫下,根中的表达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且在处理 1 h 时表达量最低;在茎、叶、叶柄中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表达趋势,茎和叶柄处理 6 h 时的表达量最高,叶片处理 1 h 时的表达量最高。说明菜心 BclUBE2 基因在响应低温胁迫中发挥作用。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袁孟玲, 岳堃, 王红, 郭钰柬, 周开兵
    2018, 39(9): 1724-17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在花果生长发育期内连续对‘台农一号’芒果成年树进行人工模拟增强 UV-B 辐射处理,研究芒果成年树在不同剂量的增强 UV-B 辐射处理下的损伤及其抗氧化反应。以自然光照射为对照(CK),设置 6 个增强 UV-B
    辐射处理水平(20、40、80、120、160、200 W),在田间对芒果成年树进行照射,田间测产和实验室测定成年叶生理生化指标,比较不同处理与 CK 的相互差异。160、200 W 处理株产低于 CK,其余各处理株产均与 CK 无显著差异;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随增强 UV-B 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80 W 及以上辐射处理的MDA 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 CK;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氧化氢酶(CAT)活性随增强 UV-B 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80 W 及以上处理酶活性与 CK 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类黄酮、多酚、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含量随增强 UV-B 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维生素 C 含量则下降,上述 4 个指标的 80 W 及以上处理与 CK 差异显著或极显著。80 W 增强 UV-B 辐射就能引起芒果树损伤,此后随着增强 UV-B 辐射剂量的增加而损伤愈趋严重,并表现出增强 UV-B 辐射处理的剂量效应和积累效应;叶片抗氧化生理生化指标除维生素 C 含量外均随着增强 UV-B 辐射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升高,进而尽量减轻活性氧损伤,并显示出剂量效应。
  • 植物生理生化
    曾琳, 顾雅坤, 吴怡, 魏建和
    2018, 39(9): 1732-17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方案探究降香种子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最适条件,结合显微切片观察和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对冷冻后细胞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进行分析,同时运用形态观察法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分子标记法对超低温保存后的降香植株遗传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降香种子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最佳条件为:室温(25 ℃)装载 25 min,0 ℃ 玻璃化脱水 30 min,40 ℃水浴解冻 5 min。对比检测不同冷冻时间的降香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α-淀粉酶、脱氢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电导率等生理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显微观察超低温保存前后的降香种胚内部结构,未见明显变化。超低温保存后的降香种子发芽时,出现短暂的生长停滞期,恢复培养后,其表观形态指标与对照植株无明显差异。SRAP技术分析了超低温冷冻前后的降香再生植株,其 SRAP 带型基本一致,未见明显差异带型。综上表明,超低温保存降香种子是长期稳定、安全可靠的。
  • 植物生理生化
    汪金梅, 于旭东, 蔡泽坪, 徐诗涛, 罗佳佳, 杨紫薇
    2018, 39(9): 1739-17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 L.)孢子为实验材料,通过不同浓度 2,4 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
    2,4-eBL)处理,观察孢子萌发及原叶体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10–10 mol/L 2,4-eBL 促进扇叶铁线蕨孢子萌发,10–11 mol/L 2,4-eBL 促进原叶体生长。本实研究不仅为促进扇叶铁线蕨孢子萌发和原叶体生长提供新方法,而且还为研究植物激素调控蕨类植物生长提供参考。
  • 植物生理生化
    陈文胜, 徐冰莹, 出佳范, 吕再辉, 黄晓松, 邱栋梁
    2018, 39(9): 1745-17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富丹’、‘倍盈’、‘格林娜’3 个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 pH(3.0、3.5)的模拟酸雨及 pH 5.6(CK)对番茄叶片和花序生长、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 越低造成的伤害越明显,3 个番茄品种叶片和花序的可见伤害大小依次为‘倍 盈’>‘富丹’>‘格林娜’;在 pH 3.5 及 pH3.0 的酸雨处理后,3 个番茄品种叶片的 SOD 活性相对升高的幅度大小依次为‘格林娜’>‘富丹’>‘倍盈’,可溶性蛋白含量‘格林娜’和‘富丹’>‘倍盈’、下降的相对幅度大小依次为‘倍盈’>‘格林娜’>‘富丹’,MDA 含量水平‘富丹’>‘倍盈’>‘格林娜’,升高的相对幅度大小依次为‘倍盈’>‘富丹’>‘格林娜’,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影响大小依次为‘倍盈’>‘富丹’>‘格林娜’。以上综合说明,‘格林娜’品种耐酸雨胁迫能力最强,‘富丹’品种居中,而‘倍盈’品种最弱。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恒波, 肖乃衍, 张 华, 陈平华
    2018, 39(9): 1751-17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防止国外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番木瓜流入国内市场,建立转基因番木瓜 55-1 转化事件定性 PCR 检测方法,对于保护国内消费者知情权意义重大。本研究以转基因抗环斑病毒番木瓜 55-1 为研究材料,利用外源基因和番木瓜基因组序列设计了 9 对特异性检测引物,通过特异性引物筛选、熔解曲线分析、退火温度优化、特异性验证、灵敏度分析及检测限验证,建立转基因番木瓜 55-1 转化事件定性 PCR 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本研究筛选出的检测引物,可特异的检出转基因番木瓜 55-1 转化事件,引物的检测灵敏度达到了 0.1%的标准,高于欧盟0.9%的检测要求,完全可满足转基因检测标识制度的顺利实施。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宋敏娜, 姚婷婷, 腾飞, 蒲小龙, 张迪, 谢冬梅, 潘东明
    2018, 39(9): 1758-17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红肉蜜柚 RNA-seq 数据库,筛选出 50 个 ABC 转运蛋白家族基因,其中包含 11 条 PDR 型基因。对11 条柚 PDR 基因进行命名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CmPDR11-2 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中转运百草枯除草剂的 AtPDR11 基因同源性最高,达 69.25%,利用 RT-PCR 技术克隆得到 CmPDR11-2 的 ORF 序列。该序列长度为 4 371 bp,编码一个含有 1 456 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量 165.138 03 ku,该蛋白属于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无信号肽,具有 12 个跨膜结构,定位于细胞膜。实时荧光定量 PCR 结果表明,草甘膦除草剂胁迫处理条件下,1~15 d 处理组柚叶的 CmPDR11-2 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整体上升趋势,且均高于对照组,反应迅速且持久,这表明 CmPDR11-2 基因表达与红肉蜜柚耐草甘膦有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林艳, 何紫迪, 毛积鹏, 蒋开彬, 王金榜, 黄少伟
    2018, 39(9): 1766-17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开发木荷分子标记,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木荷基因组原始数据,经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木荷基因组序列进行序列拼接、组装和对比,共获得 308 418 条 Contig 序列和 459 984 条 Scafford 序列。采用 MISA 软件搜索木荷基因组序列中微卫星(Microsatellite)位点,共得到 334 843 个 SSR 序列,总长度 5 074 708 bp,占木荷基因组大小的 0.98%,木荷基因组 SSR 序列平均长度为 15.2 bp,平均分布频率为 644 个/Mb。木荷 SSR 序列中,单核苷酸序列数量最多,共 188 217 个,占木荷 SSR 序列总数的 56.21%,其次是二核苷酸(23%)>三核苷酸(13%) >四核苷酸(5%)>五核苷酸(2%)>六核苷(1%)。木荷全基因组 SSR 序列中共包括 400 种重复基元,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基元 A 和二核苷酸重复基元 AT 是主要重复基元,分别占总 SSR 的 56%和 11%,SSR 基元的重复次数分布在 4~40 次,主要分布在 4~25 次。本研究丰富了木荷分子标记类型,为进一步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生财, 段俊朋, 徐小萍, 潘君飞, 程春振, 林玉玲, 赖钟雄
    2018, 39(9): 1778-17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真菌诱导子与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中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单宁含量的相关性,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为材料,研究真菌诱导子种类、浓度及处理天数对龙眼愈伤组织细胞中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 100 mg/L 拟茎点霉菌诱导子培养 35 d 时,最有利于类黄酮含量的积累,含量高达 8.58 mg/g;拟茎点霉菌诱导子浓度为 50 mg/L 时培养 35 d,最有利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积累,其含量为36.83 μg/g;胶孢镰刀菌诱导子浓度为 50 mg/L 时的培养基中培养 35 d,最有利于单宁含量的积累,其含量为10.50 mg/g。液体悬浮培养条件下,胶孢镰刀菌诱导子浓度为 400 mg/L 的培养基中培养 7 d,最有利于类黄酮含量的积累,其含量为 6.29 mg/g;尖孢镰刀菌诱导子浓度为 200 mg/L 的培养基中培养 7 d,最有利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积累,其含量为 49.21 μg/g;胶孢镰刀菌诱导子浓度为 400 mg/L 的培养基中培养 7 d,最有利于单宁含量的积累,其含量为 13.15 mg/g。本研究为将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细胞工厂化生产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和单宁等次生代谢物质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技术指导。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林秀莲, 叶玲娟, 林玉玲, 徐小萍, 张梓浩, 赖钟雄
    2018, 39(9): 1786-17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分析了基因型、愈伤组织类型、2,4-D 浓度、蔗糖浓度,起始接种量等各因素对相思树悬浮细胞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淡黄色,质地鲜嫩松脆的愈伤组织作为相思树悬浮培养的材料,能较快地建立起悬浮细胞系。黑木相思细胞小,胚性强,分散性好,最容易建立起悬浮细胞系。当蔗糖浓度为 30 g/L,2,4-D 浓度为 0.5 mg/L时,适宜于悬浮细胞的保持。起始接种量对相思悬浮细胞系生长也有很大影响,从保持悬浮细胞系的角度看,每瓶 25 mL 培养基中适宜的接种量为 0.5~1.0 g。台湾相思悬浮细胞培养周期以 7 d 继代 1 次,卷荚相思悬浮细胞培养周期以 8~10 d 为宜。同时,通过对悬浮细胞培养的显微观察可以看出不同基因型的相思树悬浮细胞,其细胞生长状态各不相同。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董芳, 张传博, 吴石平
    2018, 39(9): 1794-17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贵州省紫花菌分类地位,对其人工驯化、加工及活性物质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在贵州 4 个具有代表性的紫花菌产地附近的农贸市场,收集紫花菌样本进行组织分离,利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的方法进行鉴定。通过分离纯化获得 20 株菌株,根据子实体形态特征,在贵州市场收集的紫花菌主要分为两类,一类形态特征与鲜艳乳菇(Lactarius vividus)一致,另一类形态特征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 )一致。基于 ITS 和 GPD 基因序列的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分离获得的 15 株菌株与鲜艳乳菇(L. vividus)的遗传距离为 0,在系统发育树上以较高的自举支持率与鲜艳乳菇(L. vividus)聚为一支,将 15 株菌株鉴定为鲜艳乳菇(L. vividus);5 株菌株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的遗传距离为 0,在系统发育树上与红汁乳菇(L. hatsudake)聚为一支,自举支持率为 100%,将 5 株菌株鉴定为红汁乳菇(L. hatsudake)。笔者在贵州市场上收集到的紫花菌中没有鉴定出松乳菇(L. deliciosus),可能与近年松乳菇采集过度或因环境改变导致其发生量减少有关,也有可能是松乳菇与鲜艳乳菇、红汁乳菇形态较为接近,不易区分导致错误鉴定有关。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白学慧, VMPVÁRZEA, 郭铁英, MCSILVA, 张洪波, 李锦红
    2018, 39(9): 1800-18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云南咖啡锈菌小种类型,采用国际通用的 19 个咖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寄主,利用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对采自云南咖啡主产区 12 县(市)的 51 份咖啡锈菌进行鉴定,鉴定出 9 个小种,分别为 VIII(v2,3,5)、XXXIII(v5,7 or v5,7,9)、XXXIV(v2,5,7 or v2,5,7,9)、XXXVII(v2,5,6,7,9)、XLI(v2,5,8)、XLII(v2,5,7,8 or v2,5,7,8,9)、New race(v2,5,6,7)、New race(v1,2,5,7 or v1,2,5,7,9)、New race(v1,5,7 or v1,5,7,9),这 9 个小种均为国内首次鉴定,其中小种 XXXIII、XXXIV、New race(v2,5,6,7)、New race(v1,5,7 or v1,5,7,9)、New race(v1,2,5,7 or v1,2,5,7,9)、XLI 和 XLII 均侵染 Catimor7963,小种 XXXVII 侵染 CatimorT5175。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黄文枫, 唐良德, 赵海燕
    2018, 39(9): 1807-18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蝇蛹金小蜂是蝇类害虫重要的蛹期寄生性天敌,为了评价其对蔬菜上重要害虫瓜实蝇的控害潜能,本文就蝇蛹金小蜂对瓜实蝇蛹的寄生潜能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功能反应和干扰效应数学模型。结果表明,蝇蛹金小蜂对不同蛹龄瓜实蝇蛹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 HollingⅡ模型,但不同蛹龄之间的功能反应参数存在差异。蝇蛹金小蜂对 2 日龄、4 日龄和 6 日龄瓜实蝇蛹的模方程分别为 Na = 0.478 0N0/(1+0.010N0)、Na = 0.474 0N0/(1+0.008 6N0) 和 Na = 0.476 4N0/(1+0.009 9N0)。蝇蛹金小蜂自身密度也会对寄生产生一定的干扰效应,用 Hassell-Varley 模型拟合,蝇蛹金小蜂干扰效应方程可表示为:a = 0.071 9P –0.252 6。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艳梅, 高月荣, 尹俊梅, 牛俊海
    2018, 39(9): 1813-18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地毯草黄单胞菌花叶万年青致病变种引起的细菌性疫病是红掌生产中最具破坏性的病害。本研究对来自全国 8 个省市主产区的 93 个红掌细菌性疫病菌株,采用 RAPD 和 Rep-PCR(ERIC、BOX、REP)分子标记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的 13 个 RAPD 引物共扩增出 131 个清晰、重复性好的条带,而 Rep-PCR 共扩增出65 个条带,所有位点多态性比率为 100%。基于 RAPD 和 Rep-PCR 结果计算的群体遗传距离显著相关,综合 2 种标记类型的分型结果进行 UPGMA 聚类分析,表明我国红掌细菌性疫病具有高度的遗传多样性,在遗传相似性系数范围 0.519 1~0.984 7,在 0.63 水平时可以将所有菌株划分为 3 个组群,分别包括 58、28、7 个个体,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其寄主品种、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为红掌细菌性疫病监测和抗病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宏洪, 黄少彬, 杨晓朱, 廖金铃
    2018, 39(9): 1820-18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3—2016 年,广东和广西植物线虫种类调查期间,从地稔(Melastoma dodecandnun)根部和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种根腐线虫。经形态学观察、rDNA (LSU D2D3 和 ITS)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最短尾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brachyurus)。最短尾短体线虫是全球最重要的 11 种根腐线虫之一。地稔是最短尾短体线虫的新寄主。地稔根际线虫类群调查与鉴定,可为地稔线虫病害的发生与控制提供数据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冬雪, 赵晓珍, 王勇, 练珊珊, 任亚峰, 陈卓
    2018, 39(9): 1827-18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省惠水县茶区常发生茶轮斑病,对茶叶品质和产量影响较大。为确定该病害的病原菌,本文对病害叶片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通过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针刺法和剪切法的致病性测定。并依据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β-微管蛋白、延伸因子-1α 进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基于病原菌多基因系统发育和形态学结果,将病原菌确定为茶假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 camelliae-sinensis)。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江浩, 王祝年, 羊青, 王清隆, 王茂媛
    2018, 39(9): 1834-18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茉莉酸甲酯,重复刺激诱导白木香结香,提高所结沉香中沉香四醇的含量。白木香经锯伤、及 3 种浓度(0、10、50 g/L)茉莉酸甲酯重复刺激(仅 1 次、1 次/月、2 次/月、4 次/月)诱导结香,时长 6 个月,HPLC法测定所结沉香中沉香四醇的含量。结果表明:10 g/L 茉莉酸甲酯 2 次/月刺激诱导白木香所结沉香中沉香四醇含量最高,为 1.78 mg/g。由此可知,利用植物激素茉莉酸甲酯诱导、重复刺激均能明显提高白木香所结沉香中沉香四醇的含量。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凤霞, 胡元庆, 郑银滨, 黄 韵, 郑儒昌
    2018, 39(9): 1841-18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橄榄多酚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乙醇浸提法来提取橄榄多酚,AB-8 大孔树脂纯化后干燥,考察热风干燥温度、真空冷冻干燥及远红外干燥方式对橄榄多酚清除 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和 2,2′-二氮-双铵盐自由基(ABTS+?)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热风干燥处理对橄榄多酚清除 3 种自由基的能力差异显著,以 80 ℃干燥效果最好;3 种处理方式对橄榄多酚清除 DPPH?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对?OH 和 ABTS+?清除能力影响差异显著。因此,在选择干燥方式时需要考虑橄榄多酚的用途。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温靖, 关小莺, 徐玉娟, 肖更生, 吴继军, 余元善, 邹波
    2018, 39(9): 1846-1855.
    本研究探讨不同蓝莓品种的品质特性,为蓝莓生产育种、采后贮运和综合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河源蓝莓种植基地的灿烂、夏普兰、南高丛、杰兔、芭尔德温、粉蓝和圆蓝 7 个蓝莓品种的新鲜果实为材料,测定其理化指标和感官品质,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品种蓝莓的综合品质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出较优的蓝莓品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品质特性差异较大,芭尔德温的粒径(1.58 cm)、单果重(2.05 g)、pH(3.29)、硬度(770.79 g)、维生素 C 含量(14.23 mg/100 g)最大,圆蓝的可溶性固形物(12.58%)、可溶性糖(12.32%)、花青素(1.89 mg/g)、总酚(28.58 mg/g)含量最高;灿烂的出汁率(73.51%)最高。聚类分析将 7 个蓝莓品种分为3 类,灿烂、夏普兰、芭尔德温、粉蓝和南高丛为第 1 类;杰兔为第 2 类;圆蓝为第 3 类。通过分析蓝莓的营养成分、感官品质和聚类分析,发现第 3 类蓝莓品种圆蓝的综合品质最好。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游芳宁, 陈寿松, 周子维, 李鑫磊, 郝志龙, 孙云
    2018, 39(9): 1856-18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光照作为重要外源信号因子参与调控乌龙茶品质特征形成。为了系统研究不同光照时间的日光萎凋对乌龙茶风味组分的影响,以铁观音鲜叶为供试材料,分析测定 5 个不同时间(0、15、30、60、120 min)日光萎凋处理制成铁观音毛茶的儿茶素、香气组分和感官品质。结果表明,乌龙茶加工过程中香气积累和儿茶素降解与日光萎凋时间延长不存在持续线性正相关关系,适度日光萎凋有利于促进清香型铁观音品质特征形成;与日光萎凋20 min 处理相比,日光萎凋 15 min 处理制成铁观音毛茶中呈花果香气味的 α-法呢烯和橙花叔醇的相对含量分别提高了 4.4%和 6.8%,与全程无光萎凋处理相比,日光萎凋 15 min 和 30 min 处理的毛茶非酯型和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降低明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 7.26%~19.77%和 14.36%~30.09%,日光萎凋 60 min 和 120 min 叶片过度光胁迫产生红褐变,毛茶综合品质表现较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乔健, 李国鹏
    2018, 39(9): 1863-18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MTBE 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比较了互叶白千层嫩叶与老叶精油的挥发性组分差异。研究发现,在互叶白千层不同类型叶片精油中共检测到 10 种单萜、16 种倍半萜、5 种单萜衍生物及 1 种倍半萜衍生物共 32 种挥发性物质。互叶白千层不同类型叶片精油组分亦不同,互叶白千层老叶精油含量达5000.79 ng/g,嫩叶精油含量仅为 3 470.38ng/g。单萜类衍生物是互叶白千层精油的绝对含量及相对含量最高的一类化合物。松油烯-4-醇、松油烯、d-杜松萜烯及 2-蒈烯在互叶白千层精油中含量较高。互叶白千层不同叶片精油组成不同,以倍半萜类化合物种类最多。互叶白千层叶片的成熟度与松油烯-4-醇的含量亦相关。
  • 生态学与综述
  • 生态学与综述
    陈宗铸, 陈毅青, 杨琦, 陈小花, 雷金睿
    2018, 39(9): 1868-18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更加准确的桉树单木生物量模型,并为准确估算海南岛桉树人工林生物量提供方法,以海南岛桉树 90 株样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非线性度量误差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了桉树相容性生物量方程,采用分级联合估计方法进行了全树生物量与 6 个组分(树干、地上部分、树枝、树叶、树冠、根系)的相容性生物量的估计。结果表明:所建的一元、二元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确定系数均在 0.85 以上,最高达 0.99,在胸径基础上增加树高变量对改进生物量的预估效果不显著。与独立生物量模型相比,相容性模型的预估效果较独立模型好,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对根系生物量的拟合效果改进尤为凸显。总体而言,相容性模型基本满足森林生物量计量的精度要求,研究结果在确定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森林碳储量和海南省 LULUCF 碳汇计量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