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韩学琴 赵广 廖承飞 邓红山 瞿文林 罗会英 金杰
    2018, 39(6): 1045-10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云南干热河谷辣木(Moringa olerfera)为对象,采用盆栽人工控制土壤含水量的方法,研究了水分胁迫对辣木生长、生物量分配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90%和75%田间持水量控制下,辣木株高和地径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长,但70%田间持水量明显受到抑制;60%、45%和30%田间持水量处理下的株高和地径生长处于停滞状态;辣木复叶数、主根长和主根粗随水分胁迫加剧而降低,而根数无显著差异。利用标准化主轴法对株高-地径异速生长关系进行模拟,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加剧,异速生长指数从1.273持续下降至0.947,即辣木将更多的同化物从株高生长转移到其他器官;不同土壤水分的生物量整体表现为根>茎>叶,且随着田间持水量的降低,辣木将更多的生物量由地上转移至地下,而水分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杨明珠 杨曙 梁丽萍 黄渝岚 黎晓峰
    2018, 39(6): 1050-10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对石灰及其与有机肥、硅肥配合施用对宿根蔗幼苗黄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旨在为甘蔗黄化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石灰施用显著提高土壤pH值,降低根区和非根区土壤中的水溶态、交换态锰和活性锰含量,使甘蔗幼苗叶片锰含量减少11.8%~42.0%、叶绿素含量增56.0%~251.1%、幼苗黄化率降低37.7%。在施用石灰的基础上施用有机肥对土壤锰形态及含量的影响趋势与石灰处理相似,植株幼苗叶片锰含量、幼苗黄化率显著降低。然而,在石灰和有机肥施用的基础上施用硅肥与否对甘蔗幼苗黄化的影响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石灰及其与有机肥配施是防控甘蔗幼苗黄化病的有效措施。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瑞州, 李静, 范家慧, 林电
    2018, 39(6): 1055-1060.
    通过小区试验,探索化肥减施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芒果园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速效磷含量顺序均为:常规施肥>化肥减施20%>有机肥替代20%,但化肥减施20%和常规施肥处理差异均不显著,有机肥替代20%处理的有机质、速效钾、速效磷均显著低于常规施肥;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顺序为:常规施肥>化肥减施20%>有机肥替代20%,化肥减施20%处理土壤酶活性均与常规施肥处理无差异显著性,有机肥替代20%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常规施肥;真菌、放线菌数量顺序为:化肥减施20%>常规施肥>有机肥替代20%,差异不显著;细菌数量顺序为:有机肥替代20%>常规施肥>化肥减施20%,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单酯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河龙, 马振川, 杨克军, 习金根, 高建明, 张世清, 杨龙, 谭施北, 郑金龙, 易克贤
    2018, 39(6): 1061-10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不同芦笋种质营养品质,筛选出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种质资源,对46份国内外不同芦笋种质资源的Fe、Mn、Cu、Zn、Se、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芦丁10个营养指标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通过计算不同芦笋种质单一营养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对其进行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芦笋种质嫩茎的营养品质存在明显差异,各营养品质指标变异程度不同。46份芦笋种质中,综合营养品质居上的是Pacific Purple、Backlim、JK106、Gijnlim。Pacific Purple营养品质最佳,平均隶属函数值为0.445。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姚华开, 张传进, 刘岳飞, 吴人敏, 杨尚东
    2018, 39(6): 1067-10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构建微生物多样性丰富根际微环境的方法,为生态防控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选取茄子为主栽作物,苋菜、薄荷、芥菜、韭菜、菜豆等匍匐生长或矮生的蔬菜种类为混栽组合,采用传统分析方法和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混栽对主栽茄子根际土壤肥力及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栽组合茄子根际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细菌、真菌、放线菌),涉及碳、氮、磷循环相关酶的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等指示土壤肥力与健康状况的生物学指标,均优于单一种植的对照;另一方面,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现,混栽组合茄子根际土壤中细菌的多样性指数(H)、丰度(S)和均匀度指数(Eh)均显著高于对照。上述茄子混栽组合种植均能有效地提高主栽作物茄子根际土壤肥力和细菌多样性。其中,茄子-菜豆和茄子-韭菜组合对提高茄子根际土壤肥力和细菌多样性的效果尤为显著。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吴丽艳, 杜光辉, 鲍锐, 黎志彬, 龚亚菊
    2018, 39(6): 1075-1080.
    为了明确云南野生茄资源的遗传背景,对其进行分类鉴定,本研究利用9个形态性状和8对SSR引物对从云南省搜集的43份野生茄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6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4.89%~95.64%之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果重,最小的是果实横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638~1.993之间。3个质量性状中,果实颜色主要为绿色和绿紫色,果实形状主要为圆球形和卵圆形,而果肉颜色主要是白色和绿白色。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有3个,累计贡献率为69.453%,其中果实特征占主要成分。8对SSR引物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276,Shannon’s信息指数为0.641 1,多样性指数为0.385 0。非加权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0.48处,43份野生茄资源划分为2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7份野茄材料,其余36份为第二类群。以上结果可为野生茄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付影, 于旭东, 蔡泽坪, 吴繁花, 罗佳佳
    2018, 39(6): 1081-1086.
    在野外考察中发现了菠萝蜜白化突变体,并对其形态和生理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分光光度计法、离体称量法、比色法等比较研究菠萝蜜实生白化苗与正常苗在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菠萝蜜白化突变体的株高、侧根密度、茎粗、叶柄长、叶片长、叶片宽、叶面积、叶周长、叶绿素含量均低于正常苗,而含水量、蒸腾速率、脯氨酸含量均高于正常苗。菠萝蜜白化突变体和正常苗无论在形态还是生理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本研究不仅为木本经济作物白化突变体的研究提供材料,而且为进一步研究菠萝蜜白化苗的形成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 植物生理生化
    张红娜, 刘胜辉, 孙伟生, 李运合, 孙光明, 林文秋, 张秀梅, 吴青松
    2018, 39(6): 1087-1094.
    为了解造成2种不同类型菠萝品种对乙烯敏感性差异的发生环节,进一步揭示乙烯促进菠萝成花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乙烯敏感型‘巴厘’菠萝品种和乙烯钝感型‘台农16’菠萝品种为试材,对乙烯催花过程中成花基因及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乙烯受体、信号转导和核内调控等过程涉及基因的表达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cERS1a、AcETR2a、AcETR2b、AcCTR1、AcENI2和AcERFs等基因在2种成花类型中的差异可能是导致2个品种对乙烯信号感知敏感度不同的重要原因;AcERS1a、AcERS1b、AcETR2a和AcETR2b等乙烯受体可能参与乙烯诱导菠萝成花信号的感知,然后通过AcCTR1下调和AcENI2上调将信号转导至核内调控基因(AcEIN3和AcERFs),从而启动菠萝成花关键基因AcFT和花器官形态建成重要基因AcAP1的表达,引起菠萝成花的生物学效应,这将为进一步阐明乙烯诱导菠萝成花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也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开展菠萝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 植物生理生化
    淡明, 黄梅华, 梁晓君, 覃仁源, 张娥珍, 黄振勇, 黄茂康, 何全光
    2018, 39(6): 1095-1101.
    粉、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作为参考指标,研究采收后贮藏时间、催熟时间和催熟温度对2种香蕉果实后熟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后仅贮藏5 h的香蕉,在22 ℃、12 h乙烯催熟处理的条件下,尾蕉的成熟指数、表皮颜色、可溶性总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和头蕉相比有显著差异,尾蕉成熟速度显著低于头蕉;22 ℃下贮藏5 d后再进行乙烯催熟处理,头蕉和尾蕉的成熟速度基本一致;适当提高催熟温度或延长催熟时间至24 h,也能提高头蕉和尾蕉的后熟一致性
  • 植物生理生化
    周开兵, 李世军, 袁孟玲
    2018, 39(6): 1102-1107.
    为了解增强UV-B辐射对芒果成年树株产、果实品质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以金煌芒果成年树为试验材料,在田间以40 W为梯度设置40~200 W的增强UV-B辐射处理,以自然光照为对照(CK),观测了芒果树单株产量、果实主要营养风味品质以及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气孔导度(Gs)、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在果实生长发育期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80 W以上辐射强度的增强UV-B辐射显著地引起芒果减产和果实营养风味品质变劣;在增强UV-B辐射的一定强度范围内,随UV-B 辐射强度增强,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等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可见,增强UV-B辐射对金煌芒果成年树株产、果实品质、叶片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等产生了不利影响,且其呈现出剂量效应和累积效应。
  • 植物生理生化
    侯佳, 王占义, 刘金泉, 范燕萍
    2018, 39(6): 1108-1113.
    为了解建兰蜜腺在传粉系统中的具体作用,采用固相微萃取和GC/MS技术收集和鉴定了建兰“小桃红”蜜腺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显示其只释放17.10ng/(h·g)的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对建兰“小桃红”蜜腺的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建兰蜜腺位于花托基部,由表皮和10多层泌蜜组织细胞构成,薄壁组织中的空泡内有团状贮藏物;(2)蜜腺表面均匀地分布着大量的气孔;(3)蜜腺表皮均匀分布有表皮毛,蜜汁由其顶端渗出;(4)蜜腺细胞内细胞器退化明显,细胞内大量灰色物质通过共质体途径向表皮移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杨署光, 张世鑫, 吴绍华, 陈月异, 李言, 史敏晶, 田维敏
    2018, 39(6): 1114-1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GSK3蛋白与进化过程中的激素信号网络和生物、非生物胁迫响应密切关联。GSK3是否在橡胶树JA和ET信号途径起作用尚不清楚。qPCR分析结果表明,机械伤害、MeJA和ET处理上调胶乳中HbGSK1基因的表达,并且“机械伤害+MeJA”处理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机械伤害处理,推测机械伤害通过上调胶乳内源JA含量上调HbGSK1基因的表达;机械伤害上调胶乳中HbGSK1基因的表达,表明HbGSK1蛋白可能参与橡胶树非生物胁迫响应;MeJA和ET处理上调胶乳中HbGSK1基因的表达,表明HbGSK1蛋白可能参与橡胶树JA和ET植物激素信号途径的调节。MeJA和ET处理均上调胶乳中HbGSK1基因的表达,表明JA和ET对HbGSK1基因的表达的调节具有协同作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董晨, 魏永赞, 王弋, 郑雪文, 李伟才
    2018, 39(6): 1122-1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长素反应因子(ARF)是一类可以结合在生长素应答基因启动子部位的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荔枝ARF基因在不同花穗处理方式的表达情况,进而挖掘花穗发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RF关键基因,本研究利用课题前期基于转录组数据库鉴定出的LcARF基因家族,通过对妃子笑荔枝花穗分别进行疏花和喷施烯效唑处理,利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进一步研究LcARF基因家族在不同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21 个荔枝ARF基因在疏花和烯效唑处理花穗发育过程中有明显不同的表达规律,且不同基因表达量有较大差异。因此推测,ARF家族成员在花穗发育过程中特定阶段起一定的作用,同时本研究也为深入探究ARF基因家族的功能奠定理论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甘煌灿, 赖呈纯, 潘红, 朱育菁
    2018, 39(6): 1128-1136.
    本研究以从刺葡萄克隆获得的DFR基因为目的基因,同时从质粒pCAMBIA1302中扩增获得CaMV35S启动子和NOS终止子,并利用双酶切法构建由CaMV35S启动子驱动DFR基因且带有NOS终止子的表达载体,验证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pCAMBIA1302-35S-DFR-NOS植物表达载体,并将该载体转化到农杆菌EHA105中。采用农杆菌注射渗透法转化烟草叶片进行瞬时表达,经鉴定,转化后的烟草叶片中能检测到GFP基因的表达。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该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受体茉莉花愈伤组织,经多轮抗性筛选获得了转基因抗性愈伤组织,经PCR鉴定,茉莉花转基因抗性愈伤组织中检测到GFP、Hyg和DFR基因等的存在,初步证明目的基因DFR已成功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茉莉花愈伤组织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验证了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转化茉莉花愈伤组织的可行性,为今后通过植物转基因技术丰富茉莉花的花色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蓉, 谢析颖, 王雪晶, 苏立遥, 林玉玲, 郭容芳, 陈裕坤, 赖钟雄, 徐涵
    2018, 39(6): 1137-1145.
    为揭示兰科植物FNR基因的特性和密码子偏好性,采用DNAMAN、CodonW和SPSS软件及 EMBOSS、SWISS-MODEL在线网站对17种兰科植物的FNR基因序列、氨基酸序列、同源区域及蛋白质三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兰科植物FNR基因普遍具有在A/T(U)与G/C之间较弱的密码子偏好性;密码子的末位在A和T(U)之间存在显著的T(U)偏好性,在C和G之间存在显著的C偏好性;NADP结合域比非结合域有较小的密码子偏好性;基于CDS和氨基酸聚类结果比基于RSCU聚类更接近于植物的进化分类;自然选择的作用是导致兰科植物FNR基因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主要成因。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胡文军, 李增平, 吴如慧, 丁婧钰, 张宇, 蓝志南
    2018, 39(6): 1146-1152.
    对海南万宁新中农场7-33-97橡胶幼树上发生的回枯病进行病原菌鉴定、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橡胶幼树回枯病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 (Pat.)Criff.et Maubl.]。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病菌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 ℃,pH值为4,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大豆蛋白胨;且不同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不明显。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远征, 漆艳香, 曾凡云, 丁兆建, 何壮, 彭军, 张欣, 谢培兰, 谢艺贤
    2018, 39(6): 1153-1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克隆并鉴定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oc4)β1-微管蛋白(β1-tub)基因,采用Split-marker同源重组技术获得Foc4的β1-tub基因敲除突变体,通过测定突变体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致病力及对多菌灵敏感性,研究β1-tub基因在香蕉枯萎病菌的生长发育及对多菌灵抗药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与Foc4野生型菌株相比,敲除突变体生长缓慢、菌丝畸形及产孢量增加,对巴西蕉苗的致病力明显减弱,但对多菌灵的抗性水平无明显变化。由此推测β1-tub基因可能在Foc4的生长发育、产孢及致病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燕梅, 李栋梁, 李俊峰, 赵艳龙, 鹿志伟, 杨子平, 陆军迎, 周文钊
    2018, 39(6): 1161-1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斑马纹病是剑麻的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以剑麻斑马纹病高感品种H.11648为材料,分别在接种烟草疫霉0、24、36、48、72 h取样,用电镜观察H.11648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同时分析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御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H.11648在接种24 h,可见大量休止孢,叶绿体结构被破坏,植物组织开始降解,随着时间延长,附着孢出现,吸器形成,植物组织解体更严重,接种72 h,可见大量菌丝。在整个接种过程中,CAT、PAL和PPO活性显著增强,72 h达到最高,分别为501.44、25.73、1 742.67 U/(g.min)。SOD和APX活性显著下降,72 h达到最低,分别为2 888.62 U/g和841.96 μmol/(g.min)。POD活性先下降72 h又上升,但均显著低于接种前POD活性。本研究从细胞学和生理水平为探讨剑麻与烟草疫霉互作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谢娜, 李超, 冯俊涛, 张兴
    2018, 39(6): 1166-11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琼脂扩散法初步测试11种植物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 pv. carotovora)、猕猴桃溃疡病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rora)、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juglandis)4种病原细菌的抑制活性,进一步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高抑菌活性物质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旨在为植物源杀细菌剂的研发提供线索。测定结果表明,1 000 μg/mL剂量下,大黄、博落回和狼毒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活性,对猕猴桃溃疡病菌抑制作用最好的是博落回和大黄提取物,对核桃黑斑抑菌效果最好的是蛇床提取物,均优于或相当于农用链霉素200 μg/mL的效果;二倍稀释法测试表明,大黄和博落回提取物对魔芋软腐病菌的MIC值分别为7.8、15.6 μg/mL;大黄和博落回提取物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MIC值分别为3.9、15.6 μg/mL。说明大黄、博落回和狼毒提取物均具有显著抑制植物病原细菌的活性,有开发为新型植物源杀细菌剂的潜力。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于静静, 高芳铭, 曹凤勤, 郝慧华
    2018, 39(6): 1172-11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温度下豇豆花粉对卵圆真绥螨[Euseius ovalis(Evans)]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在温度条件为25、30、35 ℃下,用豇豆花粉饲喂卵圆真绥螨,观察雌成螨繁殖,记录卵至成螨的发育历期,分析各螨态存活率及各生命参数。结果表明,用豇豆花粉饲喂卵圆真绥螨在3种温度下均可正常发育和繁殖,单雌总产卵量分别为(32.33±2.17)、(19.29±2.85)、(10.40±1.92)粒。卵-成螨30 ℃时发育历期最短,为(3.71±0.12) d。卵-成螨在25、30 ℃下存在较高的存活率,分别为93.75%±4.35%、90.63%±5.24%,35 ℃时存活率最低,为68.75%±8.30%。说明豇豆花粉可作为卵圆真绥螨的交替食物。35 ℃时,卵圆真绥螨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为最低,分别为1.45±0.13、0.04±0.03和1.04±0.02,与25、30 ℃时存在显著差异,说明高温对卵圆真绥螨存在抑制作用。30 ℃种群加倍时间最短,为(3.73±0.56)d。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怡, 彭文涛, 李勤奋, 邓晓, 吴东明, 谭华东, 武春媛
    2018, 39(6): 1176-11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甜瓜根际酸性土壤中分离筛选到1株耐铝甜瓜枯萎病拮抗菌,命名为A2。根据表型、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将其鉴定为Pseudomonas sp.。菌株A2对甜瓜枯萎病病原菌的相对防效为68.3%,且拮抗能力具有遗传稳定性。相比AlCl3处理,菌株A2对Al2(SO4)3表现出了更好的耐受性,最高可耐受50mmol/L Al3+。在含有A13+的S-LB培养基中,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30 ℃;培养基初始pH值的降低会加剧A13+对菌株A2的毒害作用。研究结果可为含活性铝的酸性土壤中甜瓜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优良菌株资源和理论基础。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谷风林, 贾雯, 吴桂苹, 朱红英
    2018, 39(6): 1183-1189.
    采用电子舌技术和多变量统计学方法相结合的手段,评价了4种胡椒样品(白胡椒粉、鲜果直接冷冻干燥制备的绿胡椒、热烫后日晒3 d制备的黑胡椒、鲜果直接日晒干燥5 d制备的黑胡椒)水煮后对基本滋味的影响。4种胡椒样品进行直接水煮、盐水煮、水煮后添加谷氨酸钠等处理,通过电子舌测试发现,鲜味和咸味是胡椒的主要味觉指标,4种样品在鲜味和咸味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且2种味道趋势一致,其中2号胡椒咸鲜味均最大,其次是3、4号样品,1号样品的咸鲜味最小。盐水煮样品间的差异则主要表现在鲜味上,煮后加谷氨酸钠样品间差异则主要表现在咸味上。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辛明, 李昌宝, 孙健, 周主贵, 唐雅园, 李丽, 何雪梅, 零东宁, 盛金凤
    2018, 39(6): 1190-1194.
    为了探讨不同杀菌方式在达到商业杀菌要求的基础上对龙眼原汁营养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广西南宁地区所产的“石硖”龙眼为原料,对比分析了巴氏杀菌(PS)、微波杀菌(MS)、超高温瞬时杀菌(UHT)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PEF)4种杀菌方式对龙眼原汁的菌落总数、色差、pH值、可溶性固形物、总酚、糖组分及有机酸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杀菌方式均能达到商业无菌要求,对龙眼原汁的pH值和葡萄糖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与对照组(CK)相比,PEF杀菌对龙眼原汁中L*值、b*值、可溶性固形物(TSS)、果糖、总糖、酒石酸、富马酸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与PS、MS和UHT杀菌相比,PEF杀菌对龙眼原汁中的总酚、抗坏血酸、总酸的影响幅度较小。因此,PEF杀菌技术不仅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而且能更好地保持龙眼汁原有的色泽和营养品质。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袁媛, 庞玉新, 元超
    2018, 39(6): 1195-11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ODS反相柱层析、sephadex LH-20分子筛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艾纳香乙酸乙酯部位,共获得7个化合物。采用波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7个化合物分别为:3,3’,5,7-四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1),7-甲氧基紫衫叶素(padmatin)(2),木犀草素-7-甲醚(3),咖啡酸(4),北美圣草素(5),槲皮素(6)和木犀草素(7)。采用96孔板倍比稀释法,对单体化合物抗细菌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2和3具有较好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MIC值均为64 μg/mL。化合物2和4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化合物2 和3可作为艾纳香抗菌活性先导化合物,为相关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刘荣, 范建新, 黄海, 龚德勇, 雷朝云
    2018, 39(6): 1200-12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复合保鲜剂对山地芒果的保鲜效应,选用赤霉素、壳聚糖和氯化钙3种保鲜剂对贵州山地芒果贮藏保鲜进行试验分析。以“桂热芒10号”为材料,综合发病指数、转黄率两个表观指标分析得出:单一保鲜剂处理的过程中,赤霉素浓度为300 mg/L,壳聚糖浓度为1.0%,芒果果实贮藏时间长,效果佳;复合保鲜剂处理中配制300 mg/L的赤霉素、0.75%壳聚糖和3%氯化钙组合溶液,芒果在常温贮藏下表现良好。并将这3种处理果实的呼吸强度、可溶性固形物和Vc含量进行比较表明:复合保鲜剂处理后,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持时间长、能有效延缓果实呼吸、维持Vc含量的降低。证实了芒果通过复合保鲜剂(300 mg/L赤霉素+0.75%壳聚糖+3%氯化钙)处理能有效增强果实在常温条件下的耐贮藏能力。
  • 李一萍, 茶正早, 张慧坚, 王大鹏
    2018, 39(6): 1206-12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文献计量方法结合CiteSpace技术,对2002~2016年Web of Science收录天然橡胶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以可视化图谱呈现不同时期(2002~2006、2007~2011、2012~2016年)天然橡胶领域的研究热点。结果表明:该领域由早期橡胶树天然橡胶生物合成与调控、产排胶及防御关键蛋白与基因、橡胶林土壤有机碳、生态效应与生物多样性研究,逐渐转向产胶植物天然橡胶生物合成、橡胶树胶乳再生及其对外界刺激或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橡胶林土地利用变化效应研究;3个时期研究内容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学科交叉明显。研究热点还涉及橡胶树杂交育种、遗传转化和分子标记等辅助育种、天然橡胶制品胶乳蛋白过敏,天然橡胶微生物降解是新兴研究热点。
  • 徐瑞晶, 胡璇, 漆良华, 彭超, 梁昌强, 孔祥河, 杜文闻
    2018, 39(6): 1218-12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棕榈藤是一种重要的非木质森林资源,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棕榈藤伴生群落特征及其对棕榈藤种群数量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样方调查和排序分析法,对海南岛甘什岭5个棕榈藤种的伴生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其对棕榈藤种群数量影响进行研究。在20个面积为400 m2的样方中,共记录维管植物192种,隶属63科140属。群落植物以大戟科(Euphorbiaceae)、樟科(Lauraceae)和茜草科(Rubiaceae)等为数量优势科,热带科优势明显,建群种为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的铁凌(Hopea reticulata)和青皮(Vatica mangachapoi);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以乔木层(54,2.89)最高,草本层(8,1.68)最低。均匀度指数以草本层(0.84)最高,灌木层(0.65)最低;DCA和RDA排序结果表明,除黄藤(Daemonorops jenkinsiana)外,其余4种棕榈藤与群落优势种关系密切,群落多数物种多样性因子抑制杖藤(Calamus rhabdocladus)种群多度,层间植物多样性促进黄藤和多果省藤(Calamus walkeri)种群发展,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促进白藤(Calamus tetradactylus)和小钩叶藤(Plectocomia microstachys)多度增加。建议加强对甘什岭棕榈藤伴生群落的生境、重要伴生植物和群落物种多样性保护,以促进棕榈藤种群更新繁衍。
  • 戴声佩, 李茂芬, 罗红霞, 刘海清
    2018, 39(6): 1225-12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四川攀枝花和云南华坪、元谋等3个时间序列较长的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法等方法分析了川滇交界干热河谷地区光能、热量、水分和风能等农业气候资源特征。结果表明:川滇干热河谷地区光能资源丰富,热量资源充足,风能资源良好,但水分资源结构不平衡,易出现干旱。并且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光能、热量、水分和风能等农业气候资源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农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温度升高导致作物生长期延长,生长季热量增加,适宜种植范围扩大。≥10 ℃积温的增加为热量要求较高的热带经济作物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川滇干热河谷地区适宜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将增加。此外,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冬季温度升高,将导致热带作物抗旱能力下降等。
  • 叶宏萌, 李国平, 郑茂钟, 朱惠琼, 林国锦
    2018, 39(6): 1235-1240.
    研究武夷山市五夫镇白莲荷塘底泥中7种重金属(Hg、As、Cd、Pb、Cr、Cu和Zn)的全量和形态分布,运用风险评价编码(RAC)法及次生相与原生相分布比值(RSP)法评价元素生物有效性、判断元素的主要来源,并利用相关系数分析重金属形态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荷塘底泥样品的Hg、Cd全量超出NY/T5010—2016《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的标准限值,且均值分别为福建省土壤背景值的3.09、5.37倍,富集较为严重。其中,Hg的残渣态占总量的80.79%,RAC值和RSP值较小,生物有效性较低且以自然来源为主;Cd以离子交换态、碳酸盐态和残渣态三种形态为主,RAC值和RSP值最大,生物有效性最高且受人为污染最为严重;Pb和Cu以残渣态为优势形态,但RAC值和RSP值较大,一定程度受人为来源的影响;As、Cr和Zn
    以残渣态为主,基本为自然来源。研究区荷塘底泥重金属形态分布在不同程度上受土壤基本理化指标(有机质和pH值)的影响。本研究可为合理地防治武夷山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 综述
  • 综述
    彭波, 彭宇, 彭娟, 孔冬艳, 何璐璐, 孙艳芳, 黄雅琴, 宋世枝
    2018, 39(6): 1241-12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淀粉、储藏蛋白和脂类等物质是水稻种子中最主要的营养物质,它们在水稻种子中的组成及其含量对稻米品质的优劣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水稻种子中淀粉、储藏蛋白、脂类物质和氨基酸等主要营养物质的合成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等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并分析了这些营养物质在水稻遗传改良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展望,以期为今后稻米品质的遗传改良与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与借鉴。
  • 综述
    蔡  坤, 周  媚, 林  雪
    2018, 39(6): 1252-12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菠萝酒是以菠萝为原料,经发酵制成的低酒精度饮料酒,不仅具有菠萝的风味特色,而且保持了其果
    实中的部分营养成分,具有保健功效。本文对菠萝酒酿造过程中酵母的筛选、工艺的优化、稳定性的改善和菠
    萝混合果酒的开发,以及菠萝酒中香气成分的来源、提取、分析方法和不同酵母对菠萝酒香气的影响进行综
    述,并简要概括了目前菠萝酒酿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菠萝酒酿造和品质深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