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燕梅 石胜友 李俊峰 鹿志伟 陆军迎 周文钊
    2017, 38(5): 783-7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常规方法结合流式细胞仪对25份剑麻种质资源叶色、叶缘刺有无、叶缘刺类型、叶顶刺类型、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叶基厚度、顶刺长、顶刺基部宽等10个农艺性状以及倍性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同一种质资源内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叶基厚度、顶刺基部宽和顶刺长等变异系数分别在0.9%~13.33%、1.69%~9.13%、1.77%~7.61%、3.99%~11.62%、7.82%~14.31%、9.08%~14.84%之间,不同种质资源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1.60%、13.95%、15.9%、21.48%、36.59%和30.77%。同一种质资源内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叶基厚度、顶刺基部宽和顶刺长差异不明显,不同种质资源间存在极显著差异(α=0.05)。基于10个表型性状将25份剑麻种质资源聚为3类,第一类主要包括番麻、广西76416、南亚1号、东368、蓝剑麻、普通剑麻、粤西75等7份种质;第二类主要包括桂辐4号、H.11648、东74、东27、东26和东16等6份种质;第三类主要包括东18、东2、肯3等12份种质。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显示4个主成分的特征值总和为5.84,累计贡献率达97.29%。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25份剑麻种质资源中,H.11648、东2等14份种质为二倍体,东16和广西76416两份种质为三倍体,粤西75、粤西114等5份种质为四倍体,肯3和普通剑麻2份种质为五倍体,东74为六倍体,番麻为五倍体和六倍体的混倍体。以上结果为剑麻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金梅 巫志坚 宋勇强 Zhanao Deng 钟荣辉
    2017, 38(5): 792-7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阔心形叶品种C11为母本,披针形叶品种C22为父本进行杂交,对其F1代群体的性状分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观赏性状方面,根据叶形,F1代群体分为阔心形和披针形2个组群,分离比率为1∶1。根据叶色,分为4个组群,分离比率为3∶2∶2∶1。第1组群,整个叶片粉色至红色,与父本相似,但叶色更加鲜艳;第2组群叶片中间粉色至白色斑点,与母本相似;第3组群,叶片中间红色,外围绿色;第4组群,整个叶片绿色,主脉红色。母本的主脉色为红色,父本为白色,获得的杂交后代主脉色为红色和绿色,分离比率为3∶1,绿色主脉与斑点色紧密连锁。母本的叶柄色为褐色,父本为粉色,杂交后代的叶柄均为红色。在数量性状方面,F1代的芽数、叶片数、块茎数和块茎直径表现为中亲优势,其中芽数和叶片数表现为高亲优势。因此,采用Cal.11和Cal.22作为亲本,产生的杂交后代变异丰富,可从中筛选出叶色更鲜艳、块茎产量更高、叶片数和芽数更多的优选单株。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姜 英 鲁莹莹 刘 秀 申文辉 朱积余 蒋 燚 谭长强
    2017, 38(5): 797-8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阐明施肥对台湾桤木根系生长及结瘤的影响,对广西引种的台湾桤木进行1年生苗施肥试验,研究了4种土壤类型(T1:酸性黑壤土、T2:酸性黄心土、T3:酸性红壤土、T4:碱性红壤土)下的3种施氮水平(N1:0 g,N2:3 g,N3:6 g)对台湾桤木根系生长及根系结瘤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土壤类型下,N1(0 g)处理的台湾桤木苗木总根长、根系表面积、总体积、根系干重、根瘤鲜重、根瘤干重、根瘤数量、根瘤最大直径、根瘤平均直径以及根瘤固氮酶活等指标均明显高于N2(3 g)和N3(6 g)的相应值。4种土壤类型中以土壤pH值为4.77~5.00的酸性红壤或者黄壤更为适合台湾桤木生长。综合来看,1年生台湾桤木在不添加氮肥的情况下,可通过自身生物固氮满足其生长需求,有利于根系生长和根系结瘤;在施加氮肥3~6 g时,反而抑制其根系生长及根系结瘤,并且使其根瘤固氮酶活性下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赵莉莉 何东进 覃德华 游巍斌 洪 伟 范勋承 肖石红 蔡金标 王 韧
    2017, 38(5): 803-8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岸带地区因其特殊的海陆生态系统环境而成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的热点区域。本文以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的闽东海岸带作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09和2014年3期Landsat TM/OLI影像作为数据源,对该区2000~2014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草地和耕地为主,其中林草地面积迅速扩增,研究期间共增加了1 047.24 km2,相比之下,耕地面积显著减少,近14 a间共减少了959.45 km2;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水产养殖的动态变化最为剧烈,稳定性最差,而由于政府加强对建筑用地的集约利用,使其成为近14 a研究区最为稳定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基本保持不变;闽东海岸带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达255.19,但2000~2009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仍处于调整期,2009~2014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前期的调整,土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其变化量和变化率分别为4.86和0.019,土地利用步入发展期。本研究对闽东及其他地区的土地集约化利用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具有指导意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 灿 李志刚 祖 超 杨建峰 郑维全 邬华松 鱼 欢
    2017, 38(5): 811-8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环刀法,测定了琼东南万宁兴隆地区典型黄色砖红壤上不同土地利用及不同初始含水量下的土壤入渗过程,分析对比了3种常用入渗模型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胡椒园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1 h累积入渗量等入渗指标均明显高于自然草地土壤和咖啡园土壤,入渗性能最佳;虽然自然草地的稳定入渗率和1 h累积入渗量等指标略高于咖啡园土壤,但二者整体入渗性能相差不大。造成上述入渗性能差异的原因与不同种植园对土壤改造程度不同而引起土壤质地变化有关。不同初始含水量对土壤入渗过程也有显著影响,随土壤初始含水量增加,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1 h累积入渗量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表明土壤越湿润,土壤入渗性能也相应减弱。Kostiakov模型和Horton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和初始含水量下的土壤入渗过程拟合效果较好,可作为今后黄色砖红壤土壤入渗的适宜模型。本研究结果可为琼东南黄色砖红壤地区农业生产及相关灌溉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肖冬冬 史正涛 刘新有 王连晓 冯泽波
    2017, 38(5): 817-8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质地均匀程度和土壤肥力等,是重要的土壤物理特征之一。运用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模型计算了西双版纳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剖面各层(共计105个土壤样品)的分形维数D值。结果表明,分形维数D值介于2.636 2~2.885 0之间,分形维数与<0.002 mm的黏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002~0.05 mm的粉砂和0.05~2.00 mm的砂砾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林型的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不同,10龄和22龄橡胶林土壤粒径分布曲线的波动性较32龄橡胶林的小,各层颗粒之间的差异性较32龄的大;分形维数和土壤黏粒体积百分含量与全钾含量和自然含水率都在p<0.0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粉砂体积百分含量除与上述土壤基本性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外,还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呈显著负相关,而分形维数和土壤黏粒体积百分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陈玉子 王 露 罗良元 罗春铌 欧鼎韬 常春荣
    2017, 38(5): 823-8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常见6种香蕉品种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进耗竭法研究适用于香蕉硅吸收动力学的数据处理方式及参数量纲表示方法。结果表明:3种数据处理方式、6种量纲得到的香蕉硅吸收动力学方程相关程度不同,采用LB法处理数据相关性最好,根系、地上部分和全株干重和鲜重作为量纲均能满足香蕉硅吸收动力学测定的要求,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R2)为0.955 8~0.998 3,均达到极显著水平;H法不适用于香蕉硅吸收动力学的分析。
  • 植物生理生化
    樊 帆 郭述近 高家东 周新桥 付 华 张友胜 刘 军 陈光辉
    2017, 38(5): 829-8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发处理是目前简便有效的提升种子发芽率和整齐度的方法,但引发提高水稻劣变种子发芽能力的机理并不清楚。利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分析清水引发和藤茶提取物二氢杨梅素引发2种处理方法与对照的差异蛋白,初步揭示引发提升种子发芽能力的机制。分析双向电泳图谱差异获得2倍以上显著差异蛋白点79个,通过MALDI TOF/TOF MS质谱分析鉴定出74个蛋白,其中2种引发处理与未引发对照相比同步上调或下调的共有蛋白,即引发相关蛋白有57个。分析引发相关蛋白可知,绝大多数的逆境防御蛋白类、能量相关蛋白类以及蛋白质合成和目标类蛋白丰度在引发处理中显著增加,推测引发提高种子发芽率的原因与逆境记忆、能量代谢活动和蛋白质合成能力增强等密切相关。
  • 植物生理生化
    林小苹 赖钟雄
    2017, 38(5): 838-8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铁皮石斛试管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光质下铁皮石斛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多糖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红、蓝和绿3种光质下多糖含量、PEPC活性和PEPC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红光>蓝光>绿光;在白光下则出现显著差异,呈现出基因表达量低、酶活性高、多糖含量高的特征,显示出光质对光合代谢调控的复杂性。
  • 植物生理生化
    刘 欢 于 靖 吴友根 胡新文 周开兵
    2017, 38(5): 843-8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大果油茶茶籽油脂肪酸组成问题,以实生油茶林丰产单株果实为材料,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茶籽油,气相色谱法测定C12~C24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茶籽油所含脂肪酸种类在实生单株间和年际间均存在差异;茶籽油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平均相对比重占 86.625%,其中又以油酸为主,其含量和相对比重分别平均为79.352%和80.253%;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相对比重、油酸和亚油酸的含量和相对比重均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或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主要脂肪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等)含量和相对比重均无显著的实生单株间和年际间差异。可见,大果油茶茶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在不同实生单株间和年际间均稳定,且都以油酸为主;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可能存在转化关系。
  • 植物生理生化
    张 旭 李 静 徐 静
    2017, 38(5): 849-8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抗氧化研究对寻找高效率、低毒性天然抗氧化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在海南分布较广的红树林植物海莲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以期对海莲开发利用的可能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和清除ABTS自由基对海莲不同部位——根、茎、叶、花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抗氧化能力评价,采用比色法和福林酚法测定总黄酮和总酚含量。结果显示,海莲茎的提取物在4个部位中抗氧化活性最好,清除二者的IC50分别为(0.234±0.053)mg/mL和(0.196±0.080)mg/mL,海莲中酚类物质含量较大,4个部位中茎的总酚含量最多,含量为13.2 mg。说明海莲各部位均显示出了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 植物生理生化
    王克磊 周友和 史建磊 黄宗安 朱隆静 徐 坚
    2017, 38(5): 854-8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瓜为试材,研究了立体育苗模式下LED光源不同悬挂高度对黄瓜生长发育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立体育苗通过补光可显著提高黄瓜生长及植株生物量,提高程度与光照强度相关。随着LED光源悬挂高度的升高,黄瓜叶片SOD、POD、CAT及APX酶活性表现先升高后降低。与未补光相比,LED光源距离植物15 cm高度时,黄瓜生长生物量增加69.9%,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分别提高38.8%和98.7%,黄瓜生长最好。
  • 植物生理生化
    刘 能 周 伟 林丽静 李积华 郭长青 雷少玲 陈 军
    2017, 38(5): 858-8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确定辣木叶中γ-氨基丁酸的最佳提取条件,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辣木叶γ-氨基丁酸提取工艺参数,研究提取温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等因素对辣木叶γ-氨基丁酸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为60 ℃、料液比为1 ∶ 15、提取时间为30 min,在此条件下,辣木叶γ-氨基丁酸含量为(3.40±0.09)mg/g,γ-氨基丁酸粗提物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其EC50分别为0.149 0 mg/mL、0.092 5 mg/mL和0.039 8 mg/mL,呈剂量依赖性。
  • 王 闯 周斌辉 方永军 唐朝荣
    2017, 38(5): 864-8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蔗糖非酵解型蛋白激酶I(SnRK1)是植物糖信号途径的关键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以蓖麻SnRK1基因序列为探针,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获得了橡胶树SnRK1家族2个基因的全长cDNA,分别命名为HbSnRK1-1(KX237690.1)和HbSnRK1-2(KX237691.1)。2个HbSnRK1基因均编码含515个氨基酸且序列高度一致(96.5%)的蛋白质;2个基因均含10个外显子、9个内含子,且外显子大小相近,但基因长度差异明显。在6种橡胶树组织中,2个HbSnRK1基因均有表达,但HbSnRK1-1在胶乳(产胶细胞乳管的细胞质)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HbSnRK1-2;在叶片发育不同时期,HbSnRK1-1的表达变化不显著,而HbSnRK1-2的表达随叶片发育明显下降;在胶乳中,HbSnRK1-1的表达显著受乙烯和茉莉酸诱导、受2,4-D抑制,但HbSnRK1-2表达受激素处理的影响较小,推测HbSnRK1可能参与胶乳再生的激素调控。
  • 夏龙飞 易 科 张木清 黄有总 刘平武 赵尊康 黎晓峰 顾明华
    2017, 38(5): 873-8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20个不同地域或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甘蔗品种(系)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甘蔗不同基因型间的磷效率差异并筛选出甘蔗磷高、低效基因型。结果发现:低磷胁迫下,甘蔗幼苗期地上部生物量、苗高、磷累积量、磷素利用效率、叶片(+5)磷含量均受到显著影响;幼苗期地上部生物量与磷累积量、磷素利用效率呈显著相关,与其他性状相关不显著。以幼苗期地上部生物量、磷累积量、磷素利用效率等为参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可分为低产磷低效、较低产磷较低效、高产磷低效、低产磷高效和高产磷高效5大类型。综合幼苗期效率相关性状和成熟期蔗茎产量相关性状,筛选出5个磷素高效基因型和5个磷素低效基因型。磷素高效基因型为福农91-21、闽糖01-77,桂糖97-69、云瑞06-8270、云瑞06-8362;磷素低效基因型为Co285、台引14、云瑞05-782、云瑞05-784、云瑞06-2414。该研究结果为甘蔗磷高效选育及机制研究提供了基础。
  • 谷李桃 帅 良 罗 焘 况梦玲 韩冬梅 吴振先
    2017, 38(5): 881-8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果肉自溶是影响龙眼采后果实贮运、货架寿命和贮藏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同源序列比对及PCR技术在龙眼果肉中克隆获得与龙眼自溶相关基因cDNA序列,命名为DlMC4。同源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DlMC4与荔枝LcMC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最高。定量结果表明:在采后常温贮藏期间,果肉自溶指数随DlMC4基因表达量的上升逐步升高,且DlMC4基因在自溶指数较高的‘东壁’果肉中表达量高于自溶指数较低的‘石硖’果肉。果肉中Caspase-4酶活性的分析结果表明,2个品种的DlMC4基因表达与其酶活性和果肉自溶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据此推测,采后贮藏后期果肉中DlMC4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对其果肉自溶起促进作用。
  • 李易通 张志忠 王革伏 奚玉培
    2017, 38(5): 889-8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甜瓜(Cucumis melo)品种‘新银辉’为材料,采取根灌法,以水杨酸(10 μmol/L)处理甜瓜幼苗,通过Real-Time PCR对叶片中部分自毒作用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定量分析,以探究外源水杨酸诱导对甜瓜自毒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经外源水杨酸诱导后:(1)在催化苯丙烷类代谢途径的3个初始反应的蛋白酶编码基因中,PAL和C4H随处理后时间增加,呈逐渐上调趋势,但PAL比C4H更快响应胁迫,而4CL转录水平没有显著变化;(2)在类黄酮生物合成的3个关键酶的基因中,CHI、F3H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下调,CHS于处理后1 d略微上调,然后恢复至处理前水平;(3)两个转录因子基因WD40、R2R3-MYB分别在不同处理时间后显著下调;(4)WD40与CHI的表达相关性较高。据上述结果,水杨酸诱导后:(Ⅰ)CHI表达可能与转录因子WD40蛋白相关;(Ⅱ)WD40、R2R3-MYB与PAL、C4H、4CL、CHS间不存在简单、明确的调控关系;(Ⅲ)柚皮苷、表儿茶素、芦丁等甜瓜主要化感物质合成减少。
  • 朱 晨 张舒婷 常笑君 赵姗姗 王 仲 许长同 张梓浩 林玉玲 赖钟雄 郭玉琼
    2017, 38(5): 894-9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铁观音茶树叶片为材料,利用逆转录PCR及RACE法,克隆了茶树几丁质酶基因CsChi(GenBank登录号为KR078345)。CsChi基因的cDNA全长为1 192 bp,包含97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23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CsChi蛋白的分子量为34.33 ku;理论等电点pI为8.44;原子组成为C1 519H2 285N413O464S18,总原子数为4 699;蛋白质结构分析显示该蛋白有6个蛋白的跨膜区域,属于跨膜蛋白;存在于细胞外;没有卷曲螺旋结构存在;CsChi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糖苷水解酶19家族,含有保守的ChtBD1结构域,与溶菌酶的保守结构域类似,可能兼具几丁质酶活性和溶菌酶活性,qPCR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茶树的CsChi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有所增加。推测CsChi基因在茶树干旱等逆境胁迫中起重要作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先宝 李博勋 孙懂懂 时 涛 黄贵修
    2017, 38(5): 903-9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了解橡胶树胶孢炭疽菌的一个钙转运P型ATP酶基因CgATPase01的功能,本研究利用Split-marker技术构建敲除载体,通过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对橡胶树胶孢炭疽菌菌株HBCg01的CgATPase 01基因进行敲除,根据表型变化及致病性检测对其功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Split-marker方法获得了敲除突变体△CgATPase01,表型分析发现该突变体与野生菌株间存在明显差异,病菌气生菌丝的颜色发生了改变,生长速率降低,产孢量下降,对橡胶树叶片的致病性减弱,推测该基因可能在橡胶树胶孢炭疽菌的产孢、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胶孢炭疽菌P型ATP酶基因功能和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田丹丹 周 维 黄素梅 覃柳燕 韦 弟 韦绍龙 龙盛风 李朝生
    2017, 38(5): 910-9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根系分泌物角度阐释不同香蕉品种对香蕉枯萎病的抗(耐)性机理,通过离位溶液培养法收集对香蕉枯萎病抗(耐)性不同的3个香蕉品种‘GCTCV-119’、‘桂蕉9号’和‘桂蕉1号’的根系分泌物,测定其根系分泌物对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并分析其根系分泌物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总糖、有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抗(耐)病品种根系分泌物抑制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而感病品种根系分泌物则促进香蕉枯萎病致病菌的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抗(耐)病品种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总糖及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低于感病品种,有机酸含量则比感病品种高。3个香蕉品种中,共检测到13种氨基酸。其中,甘氨酸、谷氨酸、胱氨酸、丙氨酸、丝氨酸、酪氨酸仅在感病品种‘桂蕉1号’中检测到;苯丙氨酸和脯氨酸只在抗(耐)病品种‘GCTCV-119’和‘桂蕉9号’中检测到。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桑利伟 刘爱勤 高圣风 孙世伟 苟亚峰 王 政 孟倩倩
    2017, 38(5): 915-9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胡椒瘟病是危害中国胡椒产业的首要病害,目前主要依赖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筛选应用生物农药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室外盆栽药效试验,测定了5种生物农药对胡椒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室内毒力测定木霉菌WP、枯草芽孢杆菌WP和Z菌株发酵液对胡椒瘟病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好且敏感性高,EC50分别为0.49、0.78、1.13 μg/mL;盆栽药效试验Z菌株发酵液和枯草芽孢杆菌WP对胡椒瘟病防效最好,平均防效分别为83%和82%,芽孢杆菌/淡紫拟青霉WP的防效次之,平均防效为69%。综合来看,Z菌株发酵液和枯草芽孢杆菌WP对胡椒瘟病具有很好防效,具备良好的绿色防控潜力。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卢芙萍 陈 青 伍春玲 卢 辉 梁 晓
    2017, 38(5): 919-9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薯单爪螨(Mononychellus mcgregori)是新入侵中国的木薯重要害螨,原产地为南美洲,是一种热带土著害螨,近年来该螨扩张范围不断增大,对高温的适应性是其种群扩散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发现,42 ℃极端高温胁迫1 h后,木薯单爪螨成螨保护酶基因PPO、POD、AsA-POD、CAT和Cu/Zn SOD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分别高达对照的5.19、4.38、152.23、321.42和3.41倍,且与其酶活性变化趋势存在一致性,酶活性值分别升高为对照的1.81、12.52、9.00、1.75和1.14倍。热激蛋白基因Hsp70的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为对照的56.85倍。因此说明,保护酶POD、AsA-POD、CAT、SOD和PPO以及热激蛋白Hsp70可能在木薯单爪螨应对高温胁迫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温下保护酶及热激蛋白Hsp70基因表达量及其活性的升高可能导致木薯单爪螨对高温的耐受能力逐渐增强,从而逐渐适应热区高温环境,并可能增强其后续的繁殖能力而使其种群不断增长,扩张范围不断增强。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亚楠 龚 治 牛黎明 李 磊 张方平 韩冬银 符悦冠
    2017, 38(5): 926-9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瓜实蝇是一种重要入侵害虫,广泛分布于热带和部分亚热带国家和地区,寄主广,危害性大。本研究对中国6个主要分布省份、19个地区瓜实蝇线粒体COⅠ基因中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种群的遗传学关系并建立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在获得的640 bp的DNA序列中,可变位点16个,其中简约性信息位点7个,单变异位点9个。Fst值为0.107 88,Nm值为2.07,遗传距离为0~0.001 8。单倍型多样性云南、广西最高。聚类分析发现国内各地理种群间差异不显著。中国19个种群的瓜实蝇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但分化程度很低。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 雪 梁 晓 卢芙萍 卢 辉 伍春玲 陈 青
    2017, 38(5): 932-9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科学合理使用2008年在中国获得登记的新型酰基乙腈联苯肼类杀螨剂联苯肼酯,延长其使用寿命,本研究采用生物测定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针对性地开展了联苯肼酯与炔螨特混配对朱砂叶螨的联合毒力作用评价。结果表明,43%联苯肼酯悬浮剂和73%炔螨特乳油按有效成分215 ∶ 73混配对朱砂叶螨的共毒系数为163.0,共毒系数大于120,表现出良好的增效作用,经其20.00、14.29、11.11、9.09和7.69 mg/L的浓度处理24 h后,朱砂叶螨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显著降低,分别为3.371、3.645、3.932、4.045和4.089 mmol/(mgPro·min),显著低于相同浓度联苯肼酯单剂[7.250、6.818、6.714、6.441、5.811 mmol/(mgPro·min)]和炔螨特单剂[10.130、9.789、9.142、8.932、8.441 mmol/(mgPro·min)],说明联苯肼酯与炔螨特混配对朱砂叶螨GST具有显著的联合抑制作用;经联苯肼酯与炔螨特混配液处理24 h后,朱砂叶螨的多功能氧化酶(MFO)、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与联苯肼酯和炔螨特单剂处理的结果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为合理混配使用联苯肼酯与炔螨特防治朱砂叶螨的发生与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会丰 蒋冰清 赵富春 彭 政 廖双泉
    2017, 38(5): 939-9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橡胶(NR)在贮存过程中发生轻微的分子交联,塑性初值、门尼粘度和凝胶含量增加,致使其加工性能降低,后续加工能耗增加。采用高速冷冻离心、蛋白酶及脂肪酶处理天然胶乳制备离心天然橡胶(CNR)、脱蛋白天然橡胶(DPNR)、脱脂肪-脱蛋白天然橡胶(P-DPNR),并分析其贮存过程中的交联密度、交联点数量、凝胶含量、分子量和塑性初值(P0)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贮存过程中,随贮存时间的延长,NR、CNR、DPNR的交联密度、交联点数量、凝胶含量、分子量和塑性初值(P0)均呈现显著的增大趋势。而P-DPNR的交联密度、交联点数量、凝胶含量、分子量和塑性初值(P0)在加速贮存0~12 h时,略有增加,加速贮存12~48 h时,变化比较平缓。红外谱图分析表明NR、CNR、DPNR的1 740 cm-1长链脂肪酸特征峰随贮存时间的延长而略微减小,P-DPNR的长链脂肪酸特征峰减弱。综合分析表明天然橡胶贮存过程中,醛基和环氧基等官能基团、表面蛋白、结合蛋白及脂质均影响分子交联网络的形成,其中脂质对交联网络的形成影响较大。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田 海 冯玉洁 张艳玲 谢德芳 王明月 李 琼 罗金辉
    2017, 38(5): 945-9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香蕉中噻唑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残留测定方法。香蕉样品采用乙腈提取和PSA+C18分散固相萃取,采用UPLC-MS/MS多反应模式(MRM)进行分析测定。噻唑膦在添加水平0.01~1.0 mg/kg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94.3%~107.5%,相对标准偏差为7.9%~11.0%。采用外标法定量,方法的检出限为0.001 μg/mL,定量限为0.005 mg/kg。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较好且节省溶剂,适用于香蕉中噻唑膦的残留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胡丽松 吴 刚 郝朝运 范 睿 伍宝朵 谭乐和
    2017, 38(5): 950-9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菠萝蜜果肉类胡萝卜素分析方法、分析呈色组分,本研究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果肉中类胡萝卜素组分,通过比较不同色泽果肉中类胡萝卜素物质差异,鉴定呈色组分。结果表明,用含0.01% BHT的正己烷 ∶ 丙酮 ∶ 无水乙醇(2 ∶ 1 ∶ 1,V/V/V)作为提取液,结合超声震荡、皂化脱脂等步骤,能有效提取菠萝蜜果肉中总类胡萝卜素。组分分析采用YMC carotenoid column C30(4.6×250 mm)色谱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hotodiode array, PDA)在450 nm波长下,检测出16种不同的类胡萝卜素组分。定量结果表明,β-柠乌素是红色果肉的呈色组分,紫黄质是黄肉果肉主要的呈色组分。差异组分之间存在一定的代谢关联,即紫黄质合成前体的裂解反应及下游异构化反应是造成果肉色泽差异的潜在原因。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杨新周 杨子仙 段聪丽 曹淑贞 荣 云
    2017, 38(5): 957-9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咖啡壳对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咖啡壳的粒径、投加量、溶液pH、吸附时间、温度等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模拟了咖啡壳吸附亚甲基蓝和碱性品红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适合描述整个吸附过程。文中计算了吉布斯自由能(ΔG0)、焓变(ΔH0)、熵变(ΔS0)等热力学参数,ΔG0、ΔH0均小于0、ΔS0大于0,说明此吸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无序的放热过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 培 阳辉蓉 胡晓苹 李从发 徐传标 马敏珺 刘四新
    2017, 38(5): 962-9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粗榧(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Li.)内生真菌F127发酵液化学组分进行研究。用多种色谱技术对F127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以LC-MS、ESI-MS和超导核磁共振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最后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从海南粗榧内生真菌F127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oblongolide T(1)、sorbicillin(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3)、phomopsolide B(4)、6,8-二羟基-3-甲基-3,4-二氢异香豆素(5),且化合物1、4、5对肿瘤细胞K562、NB4、HL-60、HepG-2和Lovo表现出不同抑制活性。化合物4对5株肿瘤细胞均表现出抑制活性,对K562、NB4、HL-60抑制效果显著,IC50值分别为3.35、0.014和0.16 μg/mL,对HepG-2和LoVo只有温和抑制作用;化合物1对K562、NB4、HL-60抑制作用良好,IC50值分别为51.82、54.25和29.31 μg/mL;化合物5对NB4和HepG-2则具有一定抑制活性;化合物2和3对测试细胞株未表现出抑制活性。5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海南粗榧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并首次报道了化合物1、4对K562、NB4、HL-60的优良细胞毒活性,为进一步研究海南粗榧内生真菌中的活性天然产物奠定了基础。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 帆 程轶群 郑宝东
    2017, 38(5): 969-9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干热变性莲子淀粉为主要原料,研究变性淀粉用量、甘油用量和干燥温度对干热变性莲子淀粉膜性能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分析及加权评价函数法对膜性能指标进行综合优化,得到干热变性莲子淀粉的最佳成膜工艺条件为:变性莲子淀粉用量为3.53%,甘油用量为1.51%,干燥温度80.61 ℃。本研究成果将为干热变性莲子淀粉可食膜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 孟 牛 晴 刘平怀
    2017, 38(5): 978-9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选出裸花紫珠总黄酮提取的最优方法,比较了ASE、超声、微波萃取和多功能浓缩4种提取方法在裸花紫珠总黄酮提取率上的差异,并利用微孔刃天青法测定总黄酮对表皮易感染菌的MIC值。结果发现ASE法总黄酮提取率最高,约为1.26%,其次为超声和微波萃取法,总黄酮提取率分别约为1.03%和0.98%,多功能浓缩法提取率最低,约为0.36%,且耗时最长。而且研究发现,ASE的MIC值最低。最终得出ASE提取效率最高,且提取物有较好的抑菌性,是裸花紫珠总黄酮提取的最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