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付魏魏 何秀英 刘维 程永盛 卢东柏 林菲 廖耀平 陈钊明 陈粤汉
    2016, 37(9): 1659-16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粤标5号是应用分子标记技术育成的抗病优质水稻新品种,应用水稻12条染色体的237对SSR标记对该品种的遗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93个标记在亲本间有明显的多态性,多态性比例为39.2%;在各染色体上,基因型来自轮回亲本的比例为30.0%~100.0%,来自供体亲本的比例为0.0~70.0%;除染色体1和9外,该品种在其它染色体上均与轮回亲本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位点,背景回复率为83.3%,低于理论回复率。此外,对粤标5号的农艺性状分析表明,该品种有多个性状介于双亲之间,但在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粒型等与轮回亲本存在极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将为水稻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和明 吕复兵 李佐 肖文芳 尤毅
    2016, 37(9): 1664-16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秋石斛兰为亲本,配制成6个杂交组合,对杂交F1代的植株性状、花部性状和开花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杂种F1代的株幅、叶宽、花梗长、花径等4个数量性状的平均值分别占中亲值的99.63%、96.18%、97.01%和99.77%,均较中亲值有所下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衰退现象,但由于组合内存在一定的变异幅度,选育植株较大、花径较大或花梗更长的个体是可能的;在植株的株高、叶长、单枝花朵数、花色及始花期等方面表现出超亲优势,尤其是单枝花朵数和花色遗传优势明显;在花色遗传上,无论是以白色花还是以红色系列花作母本,F1代均表现为红色系列且分离广泛,表明红色系列遗传能力更强。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凡值 周明强 班秀文 黎青 杨成龙
    2016, 37(9): 1670-16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出适宜贵州地区种植的薏苡(Coix lacryma-jobi)品种(系),2014~2015年对11个薏苡品种(系)进行田间比较试验,系统测定并分析与动物生产性能相关的粗蛋白、粗纤维、Ca2+的含量及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结果表明:Y81植株高大,茎叶幼嫩,再生能力强,生育期为190~192 d;兴仁小白壳植株矮小,生育期为160 d左右;Y81鲜草产量为86.48~94.21 t/hm2,对照兴仁小白壳为61.23~66.28 t/hm2,Y81比对照增产41.23%~42.14%;Y81干草产量为16.43~17.90 t/hm2,对照为14.08~15.25 t/hm2,增产16.67%~17.42%;Y81茎叶中的粗蛋白含量为14.94%;粗脂肪为4.47%。综合分析,Y81适合作青贮利用,此品种(系)在贵州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周明强 欧珍贵 刘凡值 班秀文 杨成龙 李志芳 黎青
    2016, 37(9): 1677-16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培育饲用型芭蕉芋新品种,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2014~2015年从全国收集的芭蕉芋种质资源中筛选11个芭蕉芋品种(材料),以兴芋1号作对照,进行2 a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QC22植株高大,茎粗,叶片大,生育期较短,出苗较快且整齐,属于早熟品种;QC22产量最高,2 a茎叶及块茎平均产量达到96 300 kg/hm2,比对照增产29.7%;其次是QC53,比对照增产21.4%。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表明,QC22可作为青饲料栽培。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董云萍 黄丽芳 林兴军 孙燕 王晓阳 陈 鹏 闫林
    2016, 37(9): 1683-16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0个小粒种咖啡种质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分析咖啡种质苗期生长量和根系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各种质苗期株高、叶片数、分枝数差异显著,通过苗期株形分析,把小粒种咖啡种质分成高干、中等和矮生3个类型。M13、M14可作为高干型,CATUAI为矮生型鉴定的标准品种;CA ZHONG Ⅲ、M13为高干、多叶、多分枝品种,CATURRA、T8667为株高中等、多叶、多分枝品种,热引2号为矮生、多叶、多分枝品种;各种质主根长除了CA ZHONG Ⅱ较小以外,其他种质间差异不显著,各种质主根直径差异不显著;M13侧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显著大于CATUAI,参试的小粒种咖啡种质绝大部分都具有细而且数量较多的侧根,各种质间差异较小。侧根直径与侧根长为显著的负相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与地下部干物质累积量间呈显著的正相关,长势强壮,枝叶繁茂的植株,根系发达;各种质地下部和地上部生长相协调的根冠比在0.40~0.35。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钟曼茜 黄绵佳 王斌 崔志富
    2016, 37(9): 1690-16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选育红毛丹优质品种,以海南主栽6个不同品种的红毛丹果实‘大红果’、‘保研2号’(BR2)、‘保研4号’(BR4)、‘保研5号’(BR5)、‘保研6号’(BR6)和‘保研7号’(BR7)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外观(果形指数、果皮厚度、单果重等)和营养品质(可溶性固形物、矿物质含量、维生素C含量等)指标,建立一套适合海南栽培的红毛丹果实品质的模型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各品种间的果实品质差异较大,‘保研6号’(评价指数0.284)和‘保研2号’(评价指数0.264)的外观品质优于其他品种,而‘大红果’(评价指数0.388)和‘保研5号’(评价指数0.315)的营养品质高于其他各品种。综合评价模型分析表明:‘大红果’和‘保研6号’的评价指数分别为0.599和0.596,综合品质较优,是海南省值得推广和发展的优良品种;而‘保研4号’和‘保研5号’品种的评价指数较低,综合品质则相对较差,不宜做推广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祝年 邱燕连 晏小霞 陈永锋 叶才华
    2016, 37(9): 1695-17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岛72份益智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评价。利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究各表型性状的相互关系,结合表型性状及ISSR标记研究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益智种质的各种性状均存在变异,所调查的14个性状可归类为营养器官、产量、果实形态等3个部分,各部分平均变异系数表现为CV产量(0.464)>CV营养器官(0.143)>CV果实形态(0.121)。性状相关分析中,91对性状组合中有34对呈极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前7个主成分积累贡献率达到89.29%,前3个贡献率最大的主成分积累贡献率达到64.86%,单果体积因子第一,产量因子第二,单果形态因子第三。经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72份样本可分为9组。利用20条ISSR引物对68份益智种质材料基因组DNA进行研究,共扩增出466条条带,其中446条为多态性带,占总条带的95.71%;当相似系数为0.762时,68份样本被分为6组,其中42.65%的样品被分到第Ⅲ组。依据ISSR标记的聚类与表型性状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这可能是由于DNA结构差异不一定在表型性状上得到相应表现,本研究所调查的表型性状只是益智表型性状的一部分,而ISSR标记所分析的位点则覆盖整个基因组。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谭秋锦 陈海生 王文林 黄锡云 许鹏 郑树芳 汤秀华
    2016, 37(9): 1703-17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桂西南地区3个龄级(6、8、10 a)的澳洲坚果(Macadamia ternifolia)经济林的凋落物组成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量的大小为落叶(3 202.48 kg/hm2)>落果(830.24 kg/hm2)>枯枝(427.13 kg/hm2)>落花(246.49 kg/hm2),总量为4 706.34 kg/hm2,凋落物叶的含量占68.05%;凋落物每年养分归还量表现为落叶(1 416.46 kg/hm2)>落果(367.22 kg/hm2)>枯枝(188.92 kg/hm2)>落花(109.02 kg/hm2),养分含量表现为碳(1 953.55 kg/hm2)>氮(72.81 kg/hm2)>钾(50.17 kg/hm2)>磷(5.08 kg/hm2),碳占主体,达93.84%。随着林龄的增长,土壤养分含量平均表现出全碳(58.03 g/kg)>全氮(6.88 g/kg)>全钾(5.77 g/kg)>全磷(0.24 g/kg),不同的土壤养分随凋落物养分回归具有差异性,土壤碳、氮都与凋落物氮呈负相关,而与凋落物磷和钾呈正相关;土壤磷与凋落物氮呈负相关,而与凋落物碳和钾呈正相关;土壤钾与凋落物氮和钾呈负相关,而与凋落物碳和磷呈正相关。因而凋落物是澳洲坚果园土壤肥力培育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严华兵 周慧文 曾文丹
    2016, 37(9): 1708-17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木薯主栽品种‘华南205’组培苗为材料,利用正交实验设计L9(34)分析蔗糖浓度、萘乙酸(NAA)、多效唑(PP333)和茉莉酸甲酯(MeJA)对木薯试管块根诱导的影响,筛选适宜木薯试管块根诱导的培养基配方,并对较优配方组合进行验证试验和根系内淀粉粒观察。结果表明:木薯试管块根诱导较优的配方为1/2 MS+6-BA 0.02 mg/L+0.1 mg/L PP333+0.02 mg/L NAA+10 μmol/L MeJA+50 g/L蔗糖+6.3 g/L琼脂。在该配方诱导条件下,组培苗生根率达80%以上,组培苗形成的根系增粗明显,块根内有丰富的淀粉颗粒形成。PP333在木薯试管块根诱导和增粗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成功获得了较优的木薯试管块根诱导培养基配方,为木薯块根发生发育机理和育种研究奠定了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子记 詹园凤 朱婕 贺滉 党选民
    2016, 37(9): 1714-17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快速、准确、稳定的种子纯度检测技术是保证西瓜杂交种质量的有效措施。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小型西瓜‘美月’杂交种纯度进行鉴定。从均匀分布于不同西瓜染色体上的88对SSR引物中筛选出8对引物在‘美月’亲本间表现明显的多态性,分别位于第1、2、3、6、8、9、10染色体上,多态性比率为9.09%,多态性标记均为共显性标记。为了提高检测效率,结合多态性片段大小,同时对标记SSR48和SSR62进行扩增,可成功获得221 bp和131 bp的两组特异性条带,成功建立了双重PCR体系。为了提高鉴定结果的准确性,选用位于西瓜不同染色体上的4对共显性标记对‘美月’进行纯度检测,4对标记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美月’杂交种纯度为99.44%。标记鉴定结果与田间表型鉴定结果比较分析表明,2种鉴定结果高度一致。研究结果可为西瓜杂交品种纯度快速检测和品种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玉红 金关荣 陶爱芬 祁建民 张杨文 彭琼 沈焕明
    2016, 37(9): 1719-17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9个省份和地区的86份芥菜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利用SRAP分子标记和DNA指纹图谱分析软件,绘制芥菜遗传资源基因组DNA指纹图谱。从270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40对多态性明显、条带清晰的引物组合,对86份供试材料基因组DNA分子进行扩增,共扩增出632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427条,多态性比率为67.56%,表明芥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较丰富。以供试的86份芥菜种质资源的SRAP扩增条带为基础,建立供试材料扩增条带指纹数据库的Excel文件,然后利用自主开发的DNA指纹图谱软件,构建86份芥菜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获得了所有芥菜种质资源的分子“身份证”。结果表明,SRAP分子标记非常适合芥菜DNA指纹图谱的构建。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振东 郑涛 林秀香 林艺华 郑少缘 苏金强
    2016, 37(9): 1725-17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ISSR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9个种44份野牡丹属种质资源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11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9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0条,多态性条带的比率为98.9%;16 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13条谱带,其中101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9.38%。2种分子标记相比较,ISSR分子标记检测出的多态性比率更高。44份野牡丹属种质明显聚为2组,种质资源遗传相似系数在0.61~0.88,平均相似系数0.75。基于不同引物的条带组合构建了供试的44份野牡丹属种质资源的ISSR和RAPD指纹图谱,采用这2种指纹图谱可对供试的所有野牡丹属种质资源进行鉴定。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赵秋芳 董晨 决登伟 陈宏良 贾利强
    2016, 37(9): 1732-17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泛素结合酶(E2s)促进底物泛素化或者与E3s链接,是靶蛋白泛素化的关键酶,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中起重要作用。利用可可(Theobroma cacao L.)全基因组测序数据,共鉴定出45个E2s基因家族成员,包括39个UBC和6个UEV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可可E2s家族的基本理化性质、基因结构、二级结构预测、亚细胞定位、进化关系等方面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可可E2s基因CDS长度在441(TcUEV3)~3 651 bp(TcUBC7)之间,对应的编码蛋白氨基酸数目在146(TcUEV3)~1 216 aa(TcUBC7)之间,编码蛋白分子量在16.39~134.71 ku之间。E2s基因外显子在1~11之间,多数基因外显子数目在5~7之间。E2s基因在10条染色体上均有分布,1号染色体为7个,数量最多;6号染色体2个基因,数量最少。可可E2s蛋白大多为不稳定蛋白,且均为亲水性蛋白,其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要构成元件。大多数可可E2s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少数定位在内质网或者细胞质。进化树分析表明:可可E2s蛋白被分为20个亚家族,包括 16个UBC亚家族和4个UEV亚家族,第Ⅵ亚家族E2s数目最多为9个;E2s家族蛋白在物种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闫海霞 蒋月喜 黄昌艳 邓杰玲 何荆洲 王晓国 卜朝阳
    2016, 37(9): 1741-17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卡罗拉’月季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对月季组培快繁影响,以期建立月季‘卡罗拉’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适宜月季‘卡罗拉’茎段表面灭菌的最佳组合是75%酒精灭菌30 s结合0.1%升汞处理10 min,污染率为0,芽诱导率为100.00%。在组织培养过程中,以WPM为基本培养基有利于各阶段的培养,最适宜增殖培养的培养基是WPM+3.00 mg/L 6-BA+0.10 mg/L NAA,增殖系数为4.48,小苗长势好,植株健壮;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WPM+0.30 mg/L IBA,生根率96.00%,小苗长势好,主根平均长度3~4 cm。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邓朝军 吴琼 许奇志 蒋际谋 胡文舜 姜帆 陈秀萍 郑少泉
    2016, 37(9): 1747-1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色差计测量不同成熟度‘贵妃’枇杷果实的色泽,并分析其与果实糖、酸含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枇杷果实色差参数L*、H°值随成熟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a*值则相反,成熟度间的b*、C*值差异不显著。不同成熟度果实的糖酸含量差异显著,其中7成熟至9成熟期间是变化最明显时期。相关分析表明:色差参数L*、a*、H°值均与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酸含量和糖酸比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认为色差参数L*、a*、H°值可作为枇杷成熟度判定指标,果实完全成熟时‘贵妃’枇杷果皮色差参数L*、a*和H°值分别达到63.00、11.00和74.00,为枇杷果实采收期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 植物生理生化
    周开兵 周晓超 苏阳 高丹
    2016, 37(9): 1752-17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妃子笑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cv. Feizixiao)成年树为试材,探讨叶面 Mg 营养调节妃子笑荔枝果皮着色的效果及其初步原因。以叶面喷Mg为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CK),分别在坐果后1 d(2013 年5月5 日)和8 d进行叶面喷肥处理,观测果皮着色、内源激素含量和相关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在坐果后15 d,Mg处理的果皮h值最低和果肉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克服了果皮“滞绿”现象。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Mg处理与CK的果皮生长素(IAA)和乙烯(Eth)含量、叶绿素单加氧酶(PaO)和叶绿素酶(Chlase)活性在同期间均无显著差异。在坐果后11 d后,Mg处理在果皮赤霉素(GA3)和脱落酸(ABA)含量及类黄酮糖基转移酶(UFGT)活性上均显著高于同期CK,并且Mg处理使果皮 ABA/GA3(含量比)高于CK。Mg处理在坐果后15 d和18 d使其果皮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高于CK,而使其叶绿素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可见,Mg处理克服果皮“滞绿”现象归功于果皮花色素苷含量的升高,其可能通过提高ABA/GA3值,进而刺激UFGT活性升高,从而促进果皮花色素苷合成。
  • 植物生理生化
    周锦业 彭珠清 许珊珊 丁国昌
    2016, 37(9): 1759-17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单、复色LED光源对杉木组培苗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色LED处理下,杉木组培苗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叶绿素总量均以30 μmol/(m2·s)蓝光处理的最大,而FV/Fm和FV/F0值均以70 μmol/(m2·s)蓝光处理的最大。不同复色LED光源对杉木组培苗叶绿素a、叶绿素总量以及FV/F0值作用大小顺序均为:R>B>G;对叶绿素b含量和FV/Fm值作用大小顺序均为:R>G=B。促进杉木叶绿素积累的最优光色光强组合为70 μmol/(m2·s)R+60 μmol/(m2·s)G+30 μmol/(m2·s)B,而有效提高FV/Fm和FV/F0值的最优光色光强组合为60 μmol/(m2·s)R+50 μmol/(m2·s)G+40 μmol/(m2·s)B。
  • 植物生理生化
    张天翔 林宗铿 林艺华
    2016, 37(9): 1766-17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浓度的NaNO3、Na2SO4及其混合盐模拟次生盐胁迫,对甜椒种子和幼苗进行处理,研究次生盐分胁迫对甜椒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光系统Ⅱ(PSⅡ)光化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分胁迫显著抑制了甜椒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表现为盐分胁迫下甜椒种子发芽指数、胚根长度和侧根数、幼苗株高和根长显著下降,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增大,且盐分浓度越大,甜椒所受抑制程度越强。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大,甜椒叶片PS最大光化学效率(φPo)、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超过QA-  的其它电子受体的概率(φo)、光合性能指数(PIABS)、光合推动力(DFABS)逐渐降低,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用于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Do)逐渐升高。与φPo相比,PIABS能更好地反应盐分胁迫对甜椒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 植物生理生化
    李艳艳 王俊青 李植良 孙保娟
    2016, 37(9): 1774-17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不同耐热性茄子苗期短期高温胁迫响应机制的差异,以茄子热敏品系05-1和耐热品系05-4为研究材料,研究不同时间(0、6、12、18 h)高温胁迫对叶片细胞膜透性、AsA、GSH、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和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胁迫后,耐热品系的相对膜透性升高幅度明显低于热敏品系;同时耐热品系较热敏品系AsA和GSH含量高,而且耐热品系GSH开始增加的时间早于热敏品系;耐热品系可溶性糖含量呈持续上升趋势,而热敏品系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从叶片解剖结构来看,正常生长温度下,耐热品系要较热敏品系茄子的叶肉细胞排列紧密;高温胁迫后耐热品系叶肉细胞和叶绿体发生膨大、变形的时间要迟于
  • 植物生理生化
    刘蔚漪 辉朝茂 陆燕元 陶红梅 黄丕高 罗菊芬
    2016, 37(9): 1781-17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牡竹属3种竹种(龙竹、野龙竹、云南甜龙竹)的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研究牡竹属竹种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及其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为牡竹属优良选育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竹种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虽有不同,但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即光合速率日变化都呈双峰曲线,具明显的午休现象。叶片厚度依次为野龙竹(0.15 mm)>龙竹 (0.14 mm)>云南甜龙竹(0.13 mm),而比叶重云南甜龙竹最大(0.08 mg/mm2);龙竹和野龙竹相对较小(0.07 mg/mm2),说明云南甜龙竹较龙竹和野龙竹有较多的有机物积累。光合速率受环境因子和生理因子共同影响。其中,叶片生理因子的直接影响更大,尤以胞间气孔导度、CO2浓度、蒸腾速率最为显著,环境因子中,以光照强度的影响最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奕鹏 时涛 蔡吉苗 李超萍 李博勋 黄贵修
    2016, 37(9): 1787-17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0~2015年,笔者在对中国木薯主栽区的病害调查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叶斑病。该病在云南、海南、广西、江西、福建等地区均有发生,生长中后期爆发流行,初步分析低温是该病成灾的关键因子。病原在叶片上形成黄褐色或黑褐色、近圆形、中央灰白色毛毡状的病斑,发病叶片大量脱落,严重影响木薯的长势和产量。对来自不同地区的病样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病原在寄主组织上均形成有隔的孢囊梗,单生或丛生,其上着生数个圆形、黄色的孢子囊,表明其为寄生性头孢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磊 牛黎明 张方平 韩冬银 陈俊谕 符悦冠
    2016, 37(9): 1793-17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监测不同生境下南瓜实蝇雄成虫的数量动态,分析影响南瓜实蝇数量变动的关键气象因子。结果表明:生境和气象因子显著影响南瓜实蝇雄虫的数量动态。混合菜地、园林区以及混合果园诱集的南瓜实蝇雄虫数量多于住宅区、农贸市场、苦瓜种植地同期诱集的雄虫数;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得出影响南瓜实蝇雄虫数量动态的气象因子有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气压、月平均相对湿度、月最小相对湿度和月日照时数,其中月平均温度是影响其数量动态的最关键气象因子。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建议对南瓜实蝇的防控应不仅仅局限在具有其寄主植物的生境,而应根据监测的数据对其他生境的南瓜实蝇进行一并治理。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林晗 洪陈洁 洪滔 谢安强 范海兰 陈欣凡 吴承祯
    2016, 37(9): 1799-18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内生真菌对植株生长及养分含量的影响,选取8种千年桐内生真菌菌株对千年桐幼苗接种,60 d后测定植株生长指标以及叶片和根系部分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拟盘多毛孢属和盾壳霉属菌株对地径和苗高增长的影响最为明显。接种1 ∶ 2比例混合的木霉属与毛霉菌属菌株后,苗木生物量和根冠比的增幅显著。盾壳霉属、链格孢属以及木霉属菌株处理后叶片氮含量较对照增加了50%以上,根系氮含量增加了85%以上。链格孢属以及木霉属菌株有效地推动了千年桐幼苗磷含量的增长,较对照增幅超过2倍以上。盾壳霉属和木霉属菌株较大程度提高了幼苗的钾含量。对比不同菌株处理对促进千年桐幼苗的叶片和根系养分元素含量的效果可发现,接种盾壳霉属、链格孢属和木霉属菌株后,植株根系氮和磷含量的增加程度显著高于地上部分;而镰刀菌属和生赤壳属菌株对促进植株根系钾含量的效果更为明显。相较于单种菌株,木霉属和毛霉菌属菌株混合接种就促进植株养分吸收的效果而言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姜滢 尤悦文 徐杨 严校静 沈舒鑫 陈重军
    2016, 37(9): 1805-18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清单分析的方法,对2005~2014年苏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进行了计算,分析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源强的时间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苏州市农业面源污染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总氮(TN)和总磷(TP)的排放总量分别为131 843.8 t、6 150.2 t、20 848.5 t和2 922.8 t,属于畜禽养殖型和农村生活双重污染区。而近十年苏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较2005年分别降低38.40%、21.80%、17.13%和25.26%。同时,选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分析了苏州市的农业面源污染风险,按照污染物等标排放量TN>TP>COD,而按照行业等标排放量畜禽养殖>农村生活>种植业>水产养殖。近十年苏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污染排放量从554.1亿m3降至420.6亿m3,降低24.09%,污染风险降低。随着工业经济的逐年提升,苏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排放量逐渐下降,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依旧存在,TN污染风险最高,且污染来源复杂,应加强各行业的协同减控。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宋康华 贾志伟 谷会 常金梅 张鲁斌
    2016, 37(9): 1812-18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研究不同浓度乙烯抑制剂AOA(aminooxyacetic acid)、AIB(α-amino-isobutyric acid)、AVG (Aminoethoxyvinyl glycine hydrochloride)、ATA(3-amino-1,2,4-triazole)、1-MCP(1-methylcyclopropene)、精胺、亚精胺对采后杧果(Mangifera indica L.)乙烯释放的抑制效果,以期筛出最佳乙烯抑制剂并探究其对杧果的贮藏保鲜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乙烯抑制剂处理杧果,均可降低杧果果实乙烯释放量,其中1 mmol/L精胺、10 mmol/L亚精胺和50 mmol/L ATA可有效延缓硬度、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 TA)下降,维持较高VC(Vitamin C)和TSS(Total soluble solids)含量。综合分析,精胺、亚精胺、ATA处理可有效延缓采后杧果果实软化,为采后杧果贮藏保鲜提供技术支持。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林毅雄 林艺芬 陈艺晖 王慧 林河通
    2016, 37(9): 1819-18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采前喷施胺鲜酯对采后龙眼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为龙眼果实贮藏保鲜提供科学依据和生产指导。以‘福眼’龙眼为材料,在龙眼盛花期后70、90、110 d用浓度为10 mg/kg的胺鲜酯喷施龙眼果实3次,以蒸馏水喷施为对照。龙眼果实在盛花期后120 d采收,采后龙眼果实经过挑选、清洗和晾干后用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在(28±1)℃、相对湿度85%下贮藏。贮藏期间取样测定果实呼吸强度、果皮色素含量、果肉营养物质含量和果实耐贮性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龙眼果实对比,采前喷施胺鲜酯可有效降低采后贮藏期间龙眼果实呼吸强度,保持较高的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含量,及较高的果肉TSS、可溶性总糖、蔗糖和维生素C含量,延缓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的发生,降低果实失重率,保持较高的好果率。因此认为,采前喷施浓度为10 mg/kg的胺鲜酯能有效延缓采后龙眼果实的品质下降、较好维持龙眼果实品质,提高龙眼果实耐贮性和保鲜效果。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于淼 董文江 胡荣锁 张东杰 赵建平
    2016, 37(9): 1826-18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兴隆地区的咖啡豆为试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对不同烘焙度(浅度、中度、深度)下的咖啡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烘焙咖啡中共检测出123种化合物,浅度豆检测出90种化合物,主要为酸类和吡嗪类,中度豆检测出103种化合物,主要为酮类、呋喃类、吡嗪类和吡咯类,深度豆检测出118种化合物,主要为呋喃类、吡啶类和酚类;电子鼻传感器可有效分析咖啡挥发性成分变化(除传感器LY2/gCT外),主成分分析(PCA)可有效区分不同烘焙度的咖啡香气。随着烘焙程度加深,咖啡中吡咯类、吡啶类、含硫化合物等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逐渐增加,吡嗪类和酸类逐渐减少,呋喃类和酮类先增加后减少,进而改变咖啡的特征性香气。HS-SPME/GC-MS与电子鼻技术结合可根据挥发性物质的差异为判断指标,以较好的区分海南兴隆地区不同烘焙度咖啡,为海南兴隆咖啡的烘焙加工提供理论借鉴。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杨劲松 蔡锦红 康丽如 谭海生
    2016, 37(9): 1836-18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菠萝蜜果腱为主要原料,研究菠萝蜜果腱果酱的生产工艺。通过对琼脂、柠檬酸、D-异抗坏血酸钠的添加量以及果浆的浓缩温度分别进行单因素试验,选定各因素的基本值后,进行了L9(34)的正交试验。通过正交试验,采用直观分析法确定了菠萝蜜果腱果酱的适宜生产工艺为: 琼脂添加量0.6%、柠檬酸添加量0.5%、浓缩温度90 ℃、D-异抗坏血酸钠添加量0.4%。在此条件下制得的菠萝蜜果腱果酱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65%,果酱呈金黄色,有浓郁的菠萝蜜香味,质地细腻、酸甜可口,酱体良好。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陈敏氡 朱海生 王彬 温庆放
    2016, 37(9): 1841-18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草莓叶叶黄素循环组分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的分析方法,优化草莓叶叶黄素循环组分的提取条件,建立适宜的UPLC测定方法,通过研究强光下各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以丙酮为提取剂,不经过皂化直接提取,采用C18色谱柱,以乙腈 ∶ 甲醇=9 ∶ 1为流动相,流速0.5 mL/min,波长445 nm,柱温30 ℃能较好地分离及测定草莓叶叶黄素循环各组分,方法快速稳定,检测时间仅需1.2 min。强光下,玉米黄质、叶黄素循环库和脱环氧化程度均明显升高而紫黄质下降,符合叶黄素循环调控规律,证实此方法可靠。可见,实验所建立的UPLC测定方法适合草莓叶叶黄素循环组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