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韩学琴 刘海刚 金杰 张德 李贵华 何璐 袁理春
    2014, 35(8): 1457-14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植物学形态变异特征规律,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60份不同来源地麻疯树的22个数量性状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在种植3 a的植株主干高度变异范围最大(3.0~37.3 cm),变异系数为55.03%,其次是叶厚、花序柄长、雌雄开花比例、结果数、二级分枝数和雌花数,变异系数都大于27%,变异幅度最小的为果横径(2.02~3.07 cm),变异系数为7.2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3.77%,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由冠幅(东西、南北)、叶宽、叶长、植株高度、叶柄长5个数量性状构成,第2主成分主要由雌花数、雄花数、结果数、花序长4个数量性状构成,第3主成分主要由种子横径、种子纵径、花序柄长3个数量性状构成,第4主成分主要由果横径和果纵径构成,第5主成分主要由一级分枝数和二级分枝数构成,第6主成分主要由雌雄开花比例构成,第7主成分主要由主干高度构成,方差贡献率依次为24.35%、13.89%、9.73%、8.52%、7.52%、5.02%、4.73%;以此19个数量性状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将60份麻疯树种质分为6类。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郭爽 张素平 丘漫宇 刘玉平 吴蓓
    2014, 35(8): 1464-14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18对InDel引物和15对SSR引物对30份樱桃番茄高代自交系育种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InDel标记比SSR标记的多态性低;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30份樱桃番茄种质材料两两间的遗传距离(GD)在0.052~0.993之间,平均遗传距离仅为0.391,遗传距离小于0.5的种质材料占到了77.24%。在相似系数为0.65的水平上,可将30份樱桃番茄材料分为3类。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赵娜 李荣 辛侃 赵艳 阮云泽 符常明
    2014, 35(8): 1469-14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试验结合传统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茄科蔬菜轮作对高发枯萎病蕉园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蕉连作后,土壤中真菌和尖孢镰刀菌数量显著增加,分别为连作前的16.53和1.92倍;与香蕉连作相比,辣椒和茄子轮作后,土壤中细菌数量分别显著增加了5.02和2.82倍,真菌分别显著降低了96.31%和98.42%,尖孢镰刀菌数量分别显著降低了87.84%和81.36%,但对放线菌数量的变化影响不显著;与香蕉连作相比,辣椒和茄子轮作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的放线菌/真菌[Actinomycetes/fungi(A/F)]和细菌/真菌[Bacteria/fungi(B/F)]值,且均显著增加了土壤中具有拮抗香蕉枯萎病病原菌功能的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的数量。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洪继旺 线 琳 黄冬芬 黄嘉璞 刘国道 郇恒福
    2014, 35(8): 1475-14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尼龙袋法,研究酸性土壤施用4种豆科绿肥(尖叶木蓝、铺地木蓝、扁豆与链荚豆)后,在1年内不同时间,土壤无机磷各组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绿肥对于土壤无机磷影响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上施用豆科绿肥可显著降低酸性土壤无机磷的总量,对于土壤无机磷各组分,施用绿肥可显著增加土壤铁磷(Fe-P)以及铝磷(Al-P)的含量,但显著降低土壤中钙磷(Ca-P)以及闭蓄态磷(O-P)的含量;施用绿肥对于土壤无机磷的影响随施肥时间的变化而不同。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许庆标 郭宝华 范少辉 苏文会 赵建成
    2014, 35(8): 1481-14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毛竹关键生理阶段春笋幼竹期各龄级母竹地上生物量分配格局与养分动态变化规律,并同小年期的相应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时期,光合器官竹叶生物量分配比例随竹株年龄增大而减小,其干质量占地上器官生物量干重的7.09%,比小年期的相应值增大了36.4%。在春笋幼竹生长初期,母竹叶片中氮含量呈下降趋势,而竹根中则略有升高,此后均趋于稳定;钾元素在母竹叶片中的含量随春笋幼竹生长而迅速升高,5月份达最大值12.21 mg/g,磷在叶片和根部的含量均较低。同小年期相比,含量最高的氮元素在叶、枝、秆、根中的含量均较低。春笋幼竹期,新竹的快速生长对母竹生物量格局与养分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仇键 吴明 杨文凤 魏芳 罗世巧 校现周
    2014, 35(8): 1487-14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橡胶树RIMM600不同浓度乙烯气刺微割系列实验,结果表明:气刺微割的干胶含量与乙烯浓度呈显著负相关(R=0.962,p=0.009),但干胶增产效应与乙烯浓度并不成比例(R=0.300, p=0.624)。胶乳中蔗糖(R=0.870)和镁离子(R=0.676)含量的变化与乙烯浓度呈一定的相关性,而无机磷和硫醇含量的变化与乙烯浓度无明显相关性。综合比较不同浓度乙烯气刺微割的干胶产量和生理参数,初步认为:40%乙烯气刺微割的干胶产量高,生理状况平稳,是一种适用于橡胶树RIMM600的气刺微割的乙烯浓度。
  • 植物生理生化
    吴桂苹 初众 魏来 谭乐和 房一明 谷风林
    2014, 35(8): 1492-14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成熟度是决定胡椒采收的关键因素,亦是影响胡椒产品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明确成熟度对胡椒果实主要活性成分的影响,探索其相互规律,研究了胡椒果实成熟度与胡椒碱、挥发油以及多酚类化合物的质量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成熟度胡椒果实中的胡椒碱、挥发油、总多酚的含量差异极显著,其与胡椒鲜果成熟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0.931、-0.746。采收胡椒时宜根据产品特性来选择不同成熟度的果实。
  • 植物生理生化
    尹云锋 张鹏 雷海迪 马红亮 高人
    2014, 35(8): 1496-15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木荷(Schima superba)的凋落物为研究材料,选择不同热解温度(250、350、450、550、650和750 ℃)分别制备生物质炭,研究不同热解温度以及不同材料对生物质炭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的含碳量、C/N比和灰分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呈增加趋势,但可溶性碳含量和挥发性物质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现下降的变化。2种材料制备的生物质炭的pH值介于5.96~11.93之间。回归分析发现,2种类型生物质炭,挥发性物质与热解温度呈现了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统计分析表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由杉木和木荷凋落物制备的生物质炭,其灰分、含碳量以及挥发性物质,差异并不显著;但含氮量、C/N比和可溶性碳含量,差异则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 植物生理生化
    秦建彬 叶必伟 余祖云
    2014, 35(8): 1501-15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绿花大花蕙兰‘V3’为材料,将其成花过程分为未分化期、花芽分化期、花箭伸长期和花朵开放期,研究这4个时期可溶性糖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内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含量有各自的变化规律,假鳞茎和花箭基部为上升、下降,再上升、下降的波浪型变化,花箭顶部为上升、平缓、下降、上升的变化,根为上升、下降、平缓、上升的变化,不同时期叶片变化差别较大。
  • 植物生理生化
    董伟 李永梅 邢诒彰 陈斌 杨毅敏 杨重法
    2014, 35(8): 1506-15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改进和完善测定厚皮甜瓜糖度的方法,以海南生产和销售的厚皮甜瓜为材料,分析果实内糖度变化规律,以及各点位糖度与全瓜糖度关系,并构建预测全瓜糖度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果肉糖度分布规律为内层高于外层,近脐的中下部最高,近蒂的上部最低;果肉糖度的变化幅度为赤道方向大于脐蒂方向,并且受栽培环境和瓜形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果肉中心糖度和胎座糖度构建预测全瓜糖度的数学模型为B=0.891 6+0.734 4I+0.157 7P,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较大,说明其准确度较高。
  • 植物生理生化
    陈小琴 郭志雄 林琳 王蓓 柯毅湧 吴嘉玲 蒲小龙 扶丽红 潘东明
    2014, 35(8): 1510-15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花色、不同发育时期的鸳鸯茉莉(Brunfelsia acuminate Benth.)花瓣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方法,分别以不同浓度及pH值的Tris-HCl和磷酸缓冲液(PBS),获得提取花瓣中过氧化物酶(POD)的最佳浓度和pH值,并对不同花色、不同发育时期花瓣的POD活性进行测定。结果分别选出0.4 mol/L Tris-HCl,pH7.0和0.1 mol/L PBS,pH7.0 2种缓冲液组合,其中以后者的提取效果最好,并通过POD同工酶谱得以证明;不同发育时期POD活性:白花>淡紫花>紫花,花瓣颜色褪变与POD活性呈正相关,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花瓣中不同形态的POD活性之间差异显著,可溶态POD活性远大于结合态的POD活性。
  • 植物生理生化
    周琼琼 孙威江
    2014, 35(8): 1517-15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适用于茶树叶片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2-DE),比较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和改良酚抽法2种不同总蛋白质提取方法、不同蛋白上样量对2-DE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酚抽法更适合茶树总蛋白质的提取;采用1.5 mg的蛋白质上样量,最终可获得蛋白质点较多、背景清晰、分辨率较高的双向电泳图谱,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茶树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郑乾坤 魏芳 罗世巧 吴明 仇键 杨文凤 校现周
    2014, 35(8): 1523-15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是淀粉合成起始的关键酶,利用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得到一条橡胶树AGPase大亚基的类似序列,再以木质部cDNA为模板通过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技术克隆得到AGPase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HbLSUI(GenBank NO:KJ020930)。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AGPase基因所编码的蛋白具有AGPase大亚基保守结构域。RT-PCR表达分析结果表明,AGPase基因在木质部和树皮中的表达量较高。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AGPase基因在不割胶、常规割胶和乙烯刺激割胶3种割胶强度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割胶和刺激割胶可导致该基因的表达量降低。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尉 郭宁 徐明照 田海燕 石胜友
    2014, 35(8): 1528-15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输出载体OsPIN1a是水稻PIN-FORMED(PIN)的家族成员之一,参与调节生长素在植物组织中的不均衡分布。然而,OsPIN1a蛋白的功能结构域如何调节激素的极性运输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拟以日本晴水稻为材料,利用OsPIN1a基因的非编码区设计引物,特异地克隆目的基因,并借助Quickchange XL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技术分别构建单突变[pET30-OsPIN1a(Ser233/Ala)和pET30-OsPIN1a(Ser254/Ala)]及双突变[pET30-OsPIN1a(Ser233/Ala和Ser254/Ala)]表达载体,通过体外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活性分析,明确了OsPIN1a蛋白水解结构域中Ser-233和Ser-254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NOID,PID)的磷酸化活性位点,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机制提供参考。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杨洋 赖恭梯 赖钟雄
    2014, 35(8): 1533-15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三明野生蕉叶片为材料,通过克隆获得Whirly基因的ORF,并研究Whirly基因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采用P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得到三明野生蕉Whirly基因,其在GenBank的登录号为KC127691。Whirly的开放阅读框为738 bp,编码24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Whirly蛋白属于亲水蛋白,不具有信号肽,二级结构由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组成,保守结构域预测显示该基因属于植物Whirly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Whirly转录因子在不同低温胁迫下表达水平有较大差异,随着温度的降低,相对表达量呈“M”型变化模式,在20 ℃和4 ℃时达到较高的转录水平,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可知,三明野生蕉Whirly转录因子可能参与了包括抗寒等多个抗逆途径的调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佳媛 戴好富 李辉亮 郭 冬 彭世清 梅文莉
    2014, 35(8): 1539-15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对海南龙血树查尔酮合酶基因进行克隆,得到1条1 456 bp的cDNA序列,命名为DcCHS。DcCHS含有1 173 bp的阅读框架、99 bp的5′非编码区和184 bp的3′非编码区,编码390个氨基酸。DcCHS与其他植物的CHS氨基酸序列同源性高达84%以上,具有高度保守的CHS_like结构域、活性位点以及信号序列。推测DcCHS的分子量为42.7 ku,等电点pI为6.14,稳定性极差,具有15个磷酸化位点,无跨膜结构,无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在细胞质的可能性较大,并预测了蛋白质的二级、三级结构。组织特异性分析结果表明,DcCHS在花中的表达远远高于根、茎、叶和果实。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胡翔宇 丁琼 宋希强 王健 钟云芳
    2014, 35(8): 1546-1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良CTAB法研究经硅胶干燥法和保鲜法保存的五唇兰叶片DNA降解规律,并比较两种保存方法叶片DNA的保存时间,为叶片的野外远距离采集提供指导。结果显示,采取硅胶干燥法进行保存的五唇兰叶片DNA和SOD以及POD的含量下降迅速,第1天DNA的产率已经下降到65.4 ng/g,ISSR引物可以检测出7条清晰的条带,第2天DNA则降解完全,SOD和POD含量2 d内快速较少,第2天分别降到68%和27%;采取叶片保鲜法保存的五唇兰叶片DNA一周内保存完好,产率较高,为71 ng/g左右,ISSR引物可以检测出7条清晰的条带,7 d之后DNA开始降解,ISSR引物扩增出的条带变得模糊,随着叶片衰老进程的加剧以及叶片开始出现腐烂等性状,DNA降解逐渐加速,第13天降解完全,SOD和POD含量的变化呈现出与DNA产率一致的趋势,先上升后下降,在第9天达到峰值。叶片DNA的降解规律和衰老规律呈现出一致性,离体五唇兰叶片DNA降解主要原因来自于叶片衰老的加剧以及期间产生的有毒物质的积累,野外远距离采集五唇兰叶片可采用保鲜法保存以防止DNA的快速降解。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玲 赖钟雄 陈裕坤 练从龙 林鹤延
    2014, 35(8): 1551-15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文心兰试管苗为材料,采用RT-PCR结合RACE法,克隆文心兰OnCOBRA基因的cDNA全长和DNA序列。结果表明:COBRA全长为1 601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386 bp,共编码461个氨基酸;OnCOBRA的DNA序列共2 949 bp,且含有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生物信息学结果表明,OnCOBRA属于不稳定的疏水蛋白,具有信号肽、跨膜结构和CCVS保守区域,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膜中;与无油樟、玉米、籼稻、拟南芥等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文心兰OnCOBRA蛋白与玉米(ZmCOBRA)、无油樟(AtCOBRA)、籼稻(OsCOBRA)处于统一分枝,推测OnCOBRA基因是COBRA基因家族的成员。qPCR结果表明,OnCORBA为组成型表达,在成苗期表达量最高,在文心兰类原球茎时期表达量最低。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蔡鸿娇 王宏毅 廖富荣 罗宇杰 高瞻
    2014, 35(8): 1559-15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芒果壮铗普瘿蚊是近年来在中国爆发成灾的主要害虫,2003年被命名为新种Procontarinia robusta Li,Bu & Zhang, 2003。通过对其幼虫、蛹、成虫形态的电镜扫描观察以及虫瘿形态特征观察,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序列(488 bp),确定了P. robusta与早先报道的P. matteiana Kieffer & Cecconi,1907为同一物种,两者是同物异名。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吴秀兰 何思欣
    2014, 35(8): 1565-15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显花植物自交不亲和的分子机理,以无籽沙糖橘为试材,克隆无籽沙糖橘花粉S1基因的cDNA和DNA全长序列,命名为CrS1-1,该基因cDNA和DNA全长均为450 bp。半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花粉中特异表达。Real-time 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无籽沙糖橘自花授粉72h表达量达到最大,而无籽沙糖橘×有籽沙糖橘异花授粉72 h的表达量最低。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黄琼林 郑夏生 蔡春
    2014, 35(8): 1571-15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ITS2条形码的巴戟天及其混伪品的真伪鉴别方法。采用试剂盒提取巴戟天植物样品的总DNA,以一对通用引物对其ITS2条形码进行PCR扩增并测序;从Genbank数据库获取巴戟天及其混伪品ITS2序列。采用DNAMAN、ClustalX软件拼接比对序列,以及利用MEGA5.1软件构建NJ树。获得的22条ITS2序列的长度范围为224~244 bp,GC含量范围为59.8%~70.1%。巴戟天与8种混伪品的ITS2序列存在155处变异,种间K2P遗传距离远大于种内K2P遗传距离。基于ITS2条形码的NJ聚类树能直观地区分巴戟天及其混伪品。因此,ITS2条形码适用于南药巴戟天及其混伪品的鉴别,可为其基原研究提供重要的分子鉴定证据。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赵芹 谢大森 何晓明 江彪 罗少波 彭庆务 李明珠
    2014, 35(8): 1577-15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3个瓠瓜栽培种为供试材料,利用Ty1-copia逆转座子逆转录酶保守序列设计简并引物,PCR扩增获得260 bp左右序列条带,回收产物克隆至T载体进行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获得的25条逆转录酶序列。结果表明,这些序列长度变化范围为218~267 bp,经DNAStar软件比对同源性在26.1%~99.6%之间,存在高度异质性,主要表现为缺失突变,核苷酸序列聚类分析分为6个家族,家族1与家族3分别占总序列数的24.0%与36.0%。翻译成氨基酸序列后,分别有2条与11条序列发生移码与终止密码子突变。与已发表物种的相应序列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发现瓠瓜Ty1-copia型逆转座子RT序列具有一定保守性,同时也与杨树、草莓、马铃薯等有很近的亲缘关系。本研究为后续利用逆转座子开发分子标记研究瓠瓜遗传变异及进化途径奠定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桑利伟 刘爱勤 孙世伟 高圣风 苟亚峰 谭乐和
    2014, 35(8): 1586-15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形态特征鉴定及rDNA-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可可黑果病病原进行鉴定,并通过定点连续调查研究该病在海南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该病病原为柑橘褐腐疫霉(Phytophthora citrophthora)。降雨量对该病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海南发病高峰期一般在9~11月份。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吴伟怀 邹海娟 贺春萍 梁艳琼 习金根 郑肖兰 郑金龙 李锐 易克贤
    2014, 35(8): 1592-15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咖啡叶锈病是咖啡一种毁灭性病害。利用GRAMENE网站提供的SSR鉴定工具SSRIT(Simple Sequence Repeat Identification Tool),对咖啡叶锈病菌8 310条无冗余的EST分别进行SSR鉴定。结果共搜查到1 292个1~6碱基SSR,出现频率最高的为三碱基重复基元类型,其次为二碱基重复基元类型与六碱基重复基元类型。分别为459、321与214个,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5.5%、24.8%与16.6%。AT/AT为二核苷酸中优势重复类型,占其总数的49.8%;而ATC/ATG与AAG/CTT则为三核苷酸中优势重复类型,二者分别占三核苷酸SSR总数的23.5%与23.3%。进一步对SSR多态性进行了预测,从而筛选出长度在22 bp以上具有潜在多态性的SSR 223个。此结果对于咖啡叶锈病菌群体遗传变异、多样性和进化等研究提供了分子标记。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党谢 陈健 连璧 王宗华 周洁
    2014, 35(8): 1597-16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共有11个假定的Rab蛋白家族成员,本文选取了MoYpt51(MGG_06241)和MoYpt52(MGG_01185)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搜索多个大型蛋白互作数据库和文献,共得到数百个与核心蛋白互作的蛋白和互作对。利用信息处理技术和高效制图平台将这些蛋白互作对构建成互作网络,得到若干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模块。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互作蛋白中,有的参与了蛋白降解的泛素途径(MGG_04053等)、囊泡介导的蛋白胞内运输(MGG_01238等),有的在蛋白、染色体的组装和修饰等过程(MGG_03677等)起重要作用。大部分假定互作蛋白定位于细胞质和质膜上,为其与目标蛋白互作提供了空间可能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许文江 李金雨 林志楷 黄玉环 林清洪 葛慈斌
    2014, 35(8): 1605-16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7株拮抗细菌对蝴蝶兰叶基腐病菌进行室内抑菌及小区防病试验。室内平板对峙法结果表明:以兰花内生枯草杆菌FJAT-9986的拮抗作用最强,其抑菌率为61.90%;JK-2抑菌率为50.44%;FJAT-8769的拮抗作用最弱,抑制率仅为34.09%。抑菌圈法复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JK-2对蝴蝶兰叶基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抑菌圈直径为22.42 mm。拮抗细菌对病原菌孢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稀释50倍后,JK-2显示出强的抑制病原菌孢子的萌发作用,对蝴蝶兰叶基腐病的田间防效为76.7%,表明JK-2可作为田间防治的菌株。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向蕊 吕宝乾 金启安 温海波 李朝绪 阎伟 彭正强 冯雨艳 李晓飞
    2014, 35(8): 1610-16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椰子织蛾是危害棕榈科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2013年入侵中国海南省。为了解椰子织蛾的飞行能力和飞行节律,运用联机飞行磨测定椰子织蛾成虫的飞行能力,结果表明:椰子织蛾单日龄的最大平均飞行距离12 817.47 m(个体单日龄的最大飞行距离为15 338.40 m);椰子织蛾雌、雄虫间的飞行距离差异显著,雄成虫随着日龄增加其飞行能力逐渐增强,雌成虫则随日龄增加飞行能力减弱;总体上,雌、雄椰子织蛾成虫在12:00~24:00时段较活跃,在0:00~12:00不活跃。本研究结果可为椰子织蛾的预警监测与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奎 唐良德 李鹏 韩志伟 邱海燕 付步礼 范咏梅
    2014, 35(8): 1615-16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豆大蓟马是海南冬种豇豆的重要害虫,严重影响豇豆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本文采用离心管药膜法,测定了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吡虫啉和啶虫脒等6种杀虫剂对豆大蓟马的毒力,并测定了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其它5种杀虫剂复配的增效作用及最佳配比。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豆大蓟马毒力(LC50)大小顺序为:甲维盐(0.000 5 g/L)>阿维菌素(0.056 1 g/L)>毒死蜱(0.125 3 g/L)>高效氯氰菊酯(0.165 4 g/L)>啶虫脒(0.228 3 g/L)>吡虫啉(19.803 5 g/L);以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毒死蜱复配的共毒系数为776;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与毒死蜱配比为1 ∶ 9 时的共毒系数为1 733。本研究为开发豆大蓟马防治药剂和田间化学防治提供了基本资料。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璐 刘波 肖荣凤 史怀 朱育菁 赖钟雄
    2014, 35(8): 1619-16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4种芭蕉属植物的10个不同部位组织中分离内生细菌,并用Sherlock MIS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脂肪酸鉴定,分析芭蕉属植物内生细菌种类及数量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芭蕉属植物内生细菌含量存在较大差别,其中威廉斯香蕉内生细菌含量最高,达8.809×108 cfu/g,而芭蕉和红花蕉含菌量最低,分别为2.022×105 cfu/g和2.171×105 cfu/g。在同一种类的不同器官组织中,内生细菌的含量也有所不同。共分离得到64株内生细菌,可鉴定的菌株有23株,划分为14个种群,隶属于11个属,数量最多、分离频率最高的3种内生细菌为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克雷白氏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赫替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huttiensis)。根据这14种内生细菌的分布情况显示,不同种内生细菌在种群数量分布上差异显著。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郑丽 杨威 覃新导 田婉莹 李静 谢昌平
    2014, 35(8): 1625-16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锯叶棕苗期叶斑病病原菌(Calonectria pteridi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8~30 ℃,适宜生长pH范围为5.0~6.0;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 ℃,最适pH为5.5。菌丝对碳源的利用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D-木糖、D-果糖、蔗糖、D-葡萄糖、D-山梨醇、D-乳糖、D-麦芽糖和肌醇;对氮源的利用效率以草酸铵最高,明显优于其他氮源,而分生孢子的萌发受不同碳、氮源的影响较小。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0%多菌灵和70%甲基托布津的EC50值最小,分别为0.486 4和2.958 9 mg/L;而80%代森锌和15%三唑酮的EC50值最大,分别为130.160 3和159.737 9 mg/L,抑菌效果最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吴小芳 万金志 钟佳胜 罗金辉 黎舒怀 张群
    2014, 35(8): 1632-16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库拉索芦荟中的2’-对香豆酰芦荟宁。以正己烷-乙酸乙酯-丙酮-水(1 ∶ 5 ∶ 1 ∶ 5,V/V/V/V)为溶剂体系,上相为固定相,下相为流动相,线圈转速为860 r/min,流速为2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300 nm,一次进样85 min内从487.5 mg库拉索芦荟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9.5 mg单体组分,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测定纯度为95.6%(峰面积百分比),通过质谱、红外、紫外和核磁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确定组分为2’-对香豆酰芦荟宁。该法具有操作简便、速度快、样品制备量大、节省溶剂及回收率高等优点,可为芦荟宁类化合物的分离提供高效、稳定及可靠的方法。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状 朱德明 李积华 林丽静 黄晓兵 彭勺丹
    2014, 35(8): 1638-16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利用根霉菌发酵过程中消耗糖类和蛋白质的作用,从竹笋下脚料中制备纯度高、品质佳的膳食纤维。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原料粉20目,液料比1 ∶ 15(g/mL),34 ℃下发酵32 h可获得品质较好的竹笋膳食纤维,得率达到54.53%,总膳食纤维含量54.2%。与传统化学法相比,微生物发酵法具有原料损失少、得率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高的优点,制备的膳食纤维持油力相近,持水力和溶胀度显著提高。品质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法制备的膳食纤维食用性和功能活性较高,并且保持了竹笋本身特有的风味。根霉发酵条件温和,工艺简单,易于放大,是一种高效制备毛竹笋下脚料膳食纤维的方法。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晓霞 黄乔乔 范志伟 沈奕德 程汉亭 刘丽珍
    2014, 35(8): 1643-16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金钟藤叶中的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金钟藤叶挥发油进行分析,并以萝卜(Raphanus sativus)、莴苣(Lactuca sativa)、水稻(Oryza sativa)和红尾翎(Digitaria radicosa)为供试植物,采用培养皿滤纸法对金钟藤叶挥发油饱和水溶液的化感效应进行生物测定。经GC-MS分析,从金钟藤叶挥发油中鉴定出41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5.32%。其中含量较高的为β-榄香烯(24.64%)、β-丁香烯(21.61%)、(Z)-β-香柠檬烯(6.11%)、α-葎草烯(6.00%)、双环大牻牛儿烯(5.36%)、植醇(3.24%)、蓝桉醇(2.43%)等萜类、醇类等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5.32%。生测结果显示,金钟藤叶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对莴苣、萝卜、水稻和红尾翎4种受试植物的种子萌发均产生抑制作用,对莴苣、萝卜和红尾翎幼苗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而对水稻幼苗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刘寿柏 梅文莉 郭志凯 曾艳波 戴好富
    2014, 35(8): 1648-16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茸果鹧鸪花[Trichilia sinensis Bentv.]叶与根的脂溶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分析,通过Nist2008和Wiley275质谱库检索分别鉴定各化学成分;经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样品中化学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其抗菌活性。结果分别从茸果鹧鸪花叶、根的脂溶性成分中分离出22、4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了其中的20、41个化合物,所鉴定的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分别占各脂溶性成分总量的86.99%、91.33%。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其脂溶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 杨欣 熊忠平 佟友贵 张开存 张会燕 杨伟娴 施艳萍
    2014, 35(8): 1653-16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掌握银合欢豆象在云南的潜在分布区,为银合欢豆象在云南省的发生、早期预警和防控提供参考资料,利用银合欢豆象的分布点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通过Maxent生态位模型预测了银合欢豆象在云南省的适生范围区。结果表明:银合欢豆象在云南省适生范围分为4级,高适生区以绿色表示;中适生区以蓝色表示;低适生区以浅黄表示;非适生区以红色表示。利用ROC曲线分析法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表明:其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分别为0.995和0.996,远大于随机分布模型的AUC值0.5,说明预测结果可靠。
  • 王 蓉 符致德 何晓娜 唐贤明 李向民 郭志凯
    2014, 35(8): 1658-1663.
    对紫海胆共生真菌Aspergillus sp. HDf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摇瓶液体发酵,运用柱层析等方法对其发酵液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经波谱解析和质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并运用滤纸片法对化合物进行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测试。结果从该真菌发酵产物中鉴定出2个secospiculisporic acid新类似物,分别为secospiculisporic acid B(1)和secospiculisporic acid C(2),其中化合物1具有弱抗菌活性,抑菌直径为9.2 mm(20 mg/mL)。首次对化合物1的NMR数据进行了归属,化合物2为secospiculisporic acid类的新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