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王岳坤 阳江华 秦云霞
    2014, 35(3): 419-4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2 d3(对照)和S/2 d3+ET2% Ga2(2)6/y(刺激)2种割制对PR107第3割龄胶树割胶,分析株次产量和胶乳生理参数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开割第1个月(未施乙烯利),2种割制株次干胶产量(RY)、胶乳转化酶最适活性(Vmax)、蔗糖含量(Suc)、无机磷含量(Pi)、硫醇含量(R-SH)、pH值递增,总固形物含量(TSC)递减。在5~11月(包含6个刺激周期),对照割制RY基本稳定,刺激割制RY周期性变化:刺激后第1、第2刀RY递增,第5、第8刀RY递减。在7~9月(第2蓬叶稳定后),2种割制Vmax、pH值均较高。对照割制TSC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超过40%,在9月上旬至11月上旬稳定在35%~36%;刺激割制TSC在6月上旬至11月上旬基本稳定在33%~35%。2种割制Pi和R-SH在5~12月呈上升趋势。与对照割制相比,刺激割制Vmax、pH值、Pi、R-SH较高,TSC、Suc较低。刺激割制年株产干胶3.21 kg,比对照割制高22.6%,树围生长量比对照割制低0.28 cm,割线死皮率比对照割制高1%,显示刺激割制的一些副作用。
  • 植物生理生化
    韩梅梅 杨晓帆 王军 潘秋红
    2014, 35(3): 425-4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3个酿酒葡萄品种(美乐、品丽珠、赤霞珠)不同品系及同一品系(赤霞珠338)不同定植地点葡萄果皮中的花色苷种类与含量。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品系之间花色苷种类相似,但花色苷含量有所差异,差异程度取决于葡萄品种;‘美乐348’总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美乐181’,且其花翠素类花色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3个品系,品系间大部分花色苷含量差异显著;尽管‘品丽珠’和‘赤霞珠’各品系在花色苷总量和花翠素类花色苷上没有明显差异,但这2个品种的品系之间有少数基本花色苷含量呈现显著性差异;同一品系不同定植地点,果实花色苷总量和组成比例都存在较大差异。结果说明果实中各种花色苷组成比例既依赖于品种,也受品系和产地的影响,且产地因素的影响大于品系。
  • 植物生理生化
    杜丽清 姚艳丽 孙光明 张秀梅
    2014, 35(3): 433-4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巴厘’菠萝品种为试材,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IAA和L-色氨酸,探讨对菠萝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0 mg/L IAA和200 mg/L L-色氨酸可增加果实纵径,提高单果重,并可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和Vc含量,降低有机酸含量,从而改善果实品质,提高商品率。
  • 植物生理生化
    金孝芳 贾尚智 石亚亚 曹丹 龚自明
    2014, 35(3): 438-4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6份湖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其春、夏、秋茶中CG、ECG、GCG、EGCG等4种主要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结果表明,CG、ECG、EGCG和酯型儿茶素总量在不同季节中的平均含量顺序为夏茶>春茶>秋茶,GCG的顺序为春茶>夏茶>秋茶;在春、夏、秋茶中,绝大部分茶树种质资源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间表现出的变化趋势为EGCG>GCG>ECG>CG。各茶树种质资源春、夏、秋茶中酯型儿茶素的变异系数在13.21%~36.99%之间,季节间的变辐较小,个体间的变幅较大。基于酯型儿茶素的年均含量聚类分析显示,第2类群中CG和ECG含量高,第4类群中GCG和酯型儿茶素总量含量高。鄂茶7号、五峰310、五峰602、宣恩65等4个资源的夏茶和五峰108的夏茶、秋茶、年平均EGCG含量均在9.0%以上,可视为高EGCG茶树种质资源,可在今后育种和生产中加以利用。
  • 植物生理生化
    王一承 刘丽琴 石胜友 魏永赞 舒波 梁清志 李伟才
    2014, 35(3): 443-4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荔枝品种妃子笑(Litchi chinensis Sonn. cv. Feizixiao)为材料,通过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重量、体积、糖、酸、维生素C(Vc)、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分析该品种果实的发育特性。结果表明:花后40 d到果实着色阶段为妃子笑果肉发育与风味形成的最重要时期,此阶段果肉开始膨大,糖含量升高,酸含量降低。除此之外,果实发育过程中果皮和果肉可能具有不同的清除自由基模式。果皮中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相对稳定,但随着果实的发育,果皮内3种主要的抗氧化功能组分变化不一,其中Vc含量和SOD活性逐渐下降,POD活性则逐渐上升。与果皮不同,果肉中MDA含量随果实的发育逐渐下降,说明果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随果实发育逐渐提高,而此过程中,果肉Vc含量显著上升,SOD活性下降,POD活性相对稳定。此结果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抗氧化能力的提高与Vc含量上升直接相关。
  • 植物生理生化
    李付鹏 王华 伍宝朵 赵溪竹 秦晓威 赖剑雄
    2014, 35(3): 448-4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79份可可资源为材料,对其果实和种子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每果种子干重与其他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表现为正相关,果实经济系数与果重、果壳重、果长、果径围、果壳厚表现出极显著负相关,说明果实越大,就会有更多光合产物分配到果壳中。(2)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果壳重对每果种子干重的效应为负,其它性状对每果种子干重均为正向效应;其中单粒重对每果种子干重的贡献最大,单粒重每增加1个单位,每果种子干重会提高0.663 8个单位。每果粒数和果重每增加1个单位,每果种子干重分别提高0.625 4和0.327 9个单位。因此,可可育种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单粒重、每果粒数和果重等性状。
  • 植物生理生化
    曹红星 黄汉驹 雷新涛 张大鹏 张如莲 孙程旭
    2014, 35(3): 454-4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年生的油棕幼苗为材料,根据温度的日变化规律,设置4个不同的最低温度处理,分别为CK(自然温度处理),16 ℃(T1处理)、12 ℃(T2处理)、8 ℃(T3处理),处理20 d后对其在不同低温处理下叶片的伤害情况、解剖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叶片受伤害情况越来越严重。其中油棕叶片总厚度和组织疏松度(SR)2个叶片结构指标在不同低温处理下变化明显,可作为油棕抗寒种质鉴定的结构指标,为培育适合在中国栽培的抗寒油棕品种提供理论指导。
  • 植物生理生化
    林玉芳 谢倩 陈清西
    2014, 35(3): 460-4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橄榄的苦涩味及药用成分都与多酚类物质密切相关。本试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橄榄果实中的多酚组分。结果表明:橄榄中主要的多酚物质为鞣花酸,其次是芦丁、没食子酸甲酯、金丝桃苷。不同地区、品种(株系)之间多酚组分含量不相同。‘马坑22号’和‘霞溪本’所含的鞣花酸含量最高,分别达2 484.633、2 214.457 mg/100 g;芦丁含量最高为‘檀头’和‘霞溪本’,分别为490.137、478.545 mg/100 g。
  • 植物生理生化
    耿宏焯 刘小刚 钟原 杨启良 施卫省
    2014, 35(3): 466-4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粒咖啡生产经常受到季节性干旱和土壤营养不足的制约。为探讨小粒咖啡节水抗旱和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模式,采用3个保水剂水平和3个施氮水平,研究了保水剂和氮肥对小粒咖啡苗木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低保处理可以获得小粒咖啡苗木的最大生长量(株高、茎粗及叶面积)。和对照(无氮处理)相比,低氮可使干物质累积量提高24.10%,而高氮减少干物质累积11.95%。和无保水剂处理相比,低保水剂提高干物质累积11.53%,而高保水剂抑制干物质累积8.65%。此外氮肥和保水剂能不同程度地降低日蒸散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施氮和保水剂可分别提高小粒咖啡水分利用效率2.72%~35.37%和8.48%~20.24%。小粒咖啡氮素累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先增后降。过高水平保水剂和氮肥都会对小粒咖啡的苗木生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低氮低保处理可同时提高干物质累积和水分利用效率。
  • 植物生理生化
    刘伟鑫 张建平 金志强 孙佩光 苗红霞 徐碧玉
    2014, 35(3): 471-4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宝岛蕉果实为材料,研究3个不同贮藏温度25、20、16 ℃ 对果皮颜色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 ℃贮藏条件下,乙烯呈先增后减变化,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上升,果皮正常褪绿变黄;25 ℃贮藏条件下,乙烯释放量明显高于20 ℃和16 ℃,叶绿素a不能完全降解,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明显增加,果皮不能正常褪绿,出现青皮熟。宝岛蕉在25 ℃出现青皮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叶绿素a不完全降解所导致的。
  • 植物生理生化
    刘建乐 白昌军 严琳玲 张瑜 张龙
    2014, 35(3): 476-4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不同柱花草品种的铝胁迫差异,利用水培方法,在苗期对16份柱花草材料分别在0、10、30、50、70 μmol/L的AlCl3·6H2O溶液中进行铝胁迫研究。分析相对存活率、株高、根长、植物量、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7个指标。结果表明,供试的16份柱花草材料均对铝离子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其中在70 μmol/L的AlCl3·6H2O时,M3和M4的根长表现出较大的敏感性,在50 μmol/L的AlCl3·6H2O时,M4和M13的根长表现出较大的敏感性。通过综合评价可知,2001-1、2001-79、热研20号和Nina材料的耐铝性较强,2001-84的耐铝性最弱,其余材料的耐铝性居中。
  • 植物生理生化
    蒋影 林昌虎 王文华 魏德生 郁建新 赵力文 覃信钰
    2014, 35(3): 483-4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铁皮石斛组培苗在移栽驯化阶段的生长动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组培苗各形态特征的变化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株高、根粗、根数、茎粗及叶厚差异极显著,根长、叶长宽比差异显著,叶数与节数差异不显著,叶色变化明显;生物量变化主要表现在茎的积累,初期叶所占比例最大,后期茎比例逐渐增大,而根系生物量积累速度要慢于茎与叶。结合主成分分析,在移栽驯化时主要考虑茎粗、根粗、叶数、节数及根长5个指标,其中茎粗与根粗为最优先考虑影响因子,表明幼苗加粗生长对该过程的顺利完成比伸长生长更重要。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游年顺 张以华 黄利兴 雷上平 潘玉卿 胡荣华 吴志源 谢美珠 孟志国
    2014, 35(3): 488-4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长丰B为母本,乐丰B为父本杂交配组选育保持系,再与乐丰A测交、回交转育,育成野败籼型香稻三系不育系繁源A,于2013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结果表明,繁源A不育性稳定、配合力强、异交率高、抗稻瘟病、米质优异有香味。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志超 杜阿朋 吴志华 陈少雄
    2014, 35(3): 493-4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整地措施下1年生尾巨桉林分生物量的分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种整地措施间林木的平均单株生物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其中全垦(8.72 kg/株)﹥带垦(7.93 kg/株)﹥穴垦(7.01 kg/株)。林下植被生物量也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其中穴垦(5.38 t/hm2)﹥带垦(4.03 t/hm2)﹥全垦(2.12 t/hm2), 生物多样性带垦与穴垦要优于全垦。结合林木以及林下植被生物量得出林分总生物量带垦最大(15.73 t/hm2), 穴垦次之(15.15 t/hm2), 全垦最小(14.15 t/hm2)。综合考虑各种指标,带垦这一整地措施更有利于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永霞 唐粉玲 周兆禧 何应对 臧小平 曹红鑫 鞠俊杰 王必尊
    2014, 35(3): 498-5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1~2013年采用“3414”完全试验设计方案,对巴西香蕉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顶部2~6叶总叶面积、株高、茎围、绿叶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性最高的是茎粗,其次为顶部2~6叶总叶面积。对巴西香蕉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得产量预测回归模型:Y=-8 032.426+538.515D+0.102A,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茎围D和顶部2~6叶总面积A是对单株产量贡献最大的2个生长性状。但栽培时还是要协调好各性状间的关系,在强调高产育种的性状选择上,可将重点集中于这2个性状上,从而缩小育种过程中良性性状的选择范围,提高育种效率。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旭 唐拴虎 杨少海 黄巧义 蒋瑞萍 李苹 付弘婷
    2014, 35(3): 503-5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酸性硫酸盐土壤(ASS)养分障碍性因素多、水稻产量较低的状况,通过开展田间肥效试验,采用肥料效应函数法及养分平衡法模拟水稻推荐施肥指标。结果表明,采用养分平衡法获得的氮磷钾推荐用量更适宜ASS水稻生产,推荐ASS早稻依目标产量从4 500~7 500 kg/hm2分别施用N 67~112 kg/hm2、P2O5 59~98 kg/hm2、K2O 84~140 kg/hm2,氮磷钾配比为1 ∶ 0.87 ∶ 1.25;晚稻依目标产量从4 500~7 500 kg/hm2分别施用N 53~88 kg/hm2、P2O5 55~92 kg/hm2、K2O 71~118 kg/hm2,氮磷钾配比为1 ∶ 1.04 ∶ 1.33。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武冲 仲崇禄 张勇 陈羽 陈珍 姜清彬 尹燕雷
    2014, 35(3): 509-5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系统揭示麻楝种源间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7个国家22个地理种源麻楝2.5年生造林幼树为材料,利用LI-6400光合作用仪于秋季初期对麻楝的光台特征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麻楝的光饱和点为1 000 μmol/(m2·s);在同一生境条件麻楝种源间生长差异显著;在生长速率方面,泰国TH2的高生长速率和直径生长速率均显著大于其他种源;平均净光合速率为15.55 μmol/(m2·s),变幅为7.5~24.1 μmol/(m2·s),CN1最大,VN3最小;平均气孔导度为0.25 H2O/(m2·s),变幅为0.13~0.36 H2O/(m2·s),TH2最大,VN3最小;胞间CO2浓度的平均值为228.72 μmol/mol,变幅为177.2~294.9 μmol/mol,VN3胞间CO2浓度最高,CN1最低;蒸腾速率的平均值为5.25 mol H2O/(m2·s),变幅为2.1~8.6 mol H2O/(m2·s),MM1蒸腾速率显著大于其他种源,而VN3蒸腾速率最弱;TH4 WUE最高达到6.96 μmol/mol, LK1最小仅为2.11 μmol/mol。根据不同种源麻楝生长和光合参数的主成分聚类分析,可将22个麻楝种源分为3个集群,其中第1集群长势较好。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朋虎 翁伯琦 雷锦桂 江枝和 王义祥
    2014, 35(3): 515-5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甘蔗渣栽培料组合对草菇子实体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渣替代棉籽壳20%处理草菇子实体产量比其他处理高出7.73%~32.74%,且其他其它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与其他处理相比,20%替代处理草菇子实体中氨基酸总量提高15.81%~19.33%;20%替代处理的草菇子实体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比值高于α-酪蛋白和卵清蛋白2种食用蛋白,显示出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付登强 杨伟波 陈良秋 李艳 刘立云
    2014, 35(3): 521-5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了海南地区9个代表性油茶林,采用等温吸附试验研究土壤磷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海南油茶林的土壤磷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单表面方程,磷最大吸附量为264~1 007 mg/kg,吸附平衡常数为0.11~3.79;海南油茶林土壤磷最大吸附量与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有机质和全磷含量越高的土壤,对磷的吸附固定能力越强;对磷的吸附固定能力越强的土壤,其土壤有效磷含量越低。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力敏 王东阳 王丹 王海燕 王红岩 王雪君 王斌 王旭初
    2014, 35(3): 525-5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华南8号’木薯块根膨大期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为材料,采用改进酚抽法提取总蛋白,进行一维和二维电泳,电泳图谱经Image Master分析,得到差异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结果表明:改进酚抽法可以从木薯块根韧皮部和木质部中提取高质量总蛋白,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获得分离性好、分辨率及重复性较高的双向电泳图谱;比较木薯块根韧皮部和木质部双向电泳图谱发现265个差异表达蛋白点,其中29个在韧皮部特异表达,17个在木质部特异表达;成功鉴定出8种差异蛋白,这些蛋白主要参与翻译后修饰、无机离子和氨基酸转运代谢、分子伴侣和信号转导等代谢通路。本研究初步比较木薯块根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蛋白表达差异性,为进一步从蛋白质组水平研究木薯块根膨大过程中淀粉转运、积累和合成调控机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鸿鹏 朱凤云 谢耀坚
    2014, 35(3): 534-5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微管蛋白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结构蛋白,在细胞的形态维持、分裂、迁移以及信号转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荧光定量PCR技术中常见的一种内参基因。为深入了解α-微管蛋白(α-tubulin)对桉树生长发育的调节,本研究根据α-Tubulin基因的保守区段设计简并引物,从赤桉嫩叶中获得了3条tubulin基因的片段,并利用RACE技术得到了这些基因的全长cDNA,将其命名为EC-TUB1、EC-TUB2和EC-TUB3基因。此外,通过网上资源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这3条基因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α-Tubulin蛋白特有的保守序列和活性结构域的相关特征,同时与其他植物的α-Tubulin蛋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为了解α-tubulin在桉树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性以及α-tubulin蛋白的功能,进一步揭示和利用桉树生长发育机理和树种间的差异性奠定了理论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丽秀 赖钟雄
    2014, 35(3): 542-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早钟6号枇杷试管苗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叶片mRNA中分离得到CAT基因的2个成员Ej-CAT1和Ej-CAT2,Ej-CAT1 cDNA序列全长1 738 bp,包括1 479 bp ORF和257 bp 3′-UTR;Ej-CAT2序列全长1 742 bp,包含1 479 bp ORF及261 bp 3′-UTR。2个CAT基因成员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98.04%,其开放阅读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97.32%的相似性。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2个蛋白均编码492个氨基酸,是亲水蛋白,不含信号肽,不存在螺旋卷曲结构,是非跨膜蛋白,亚细胞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Ej-CAT1及Ej-CAT2蛋白分别有18、17个功能位点,22、19个磷酸化位点。CAT基因在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表达量,整体趋势呈“W”形状,在离体保存1个月时表达量最高,保存7个月时表达量最低。CAT表达量变化可能跟枇杷试管苗的生长发育模式有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炜婳 赖钟雄
    2014, 35(3): 551-5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3种类型的福建野生蕉进行了离体繁殖研究,以宦溪野生蕉、北峰野生蕉吸芽为材料建立无菌株系;以三明野生蕉试管苗为材料,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比较了不同生长调节剂对其不定芽增殖、薄片出芽以及类原球茎增殖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3种野生蕉试管苗增殖的基因型差异;最后将所得福建野生蕉试管苗进行生根及移栽研究。结果表明:MS+NAA 0.1 mg/L+6-BA 4 mg/L+Ad 30 mg/L培养基较适宜三明野生蕉试管苗不定芽的增殖;MS+NAA 0.2 mg/L+Ad 30 mg/L培养基较适宜三明野生蕉试管苗薄片出芽;MS+6-BA 6 mg/L+Ad 30 mg/L培养基较适宜三明野生蕉类原球茎(多芽体)的增殖,MS+NAA 0.2 mg/L+6-BA 4 mg/L培养基较适宜三明野生蕉类原球茎(大芽)的增殖。三明野生蕉试管苗不定芽增殖培养基S5也适合福州宦溪野生蕉、福州北峰野生蕉不定芽增殖。培养基S4还可用于福建野生蕉试管苗的生根。三种野生蕉试管苗在0.5 ∶ 1 ∶ 1的沙土、园土、泥炭土基质中移栽效果较好,成活率分别达到97%、95%、90%。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吴忠华 周明 段波 张祖兵 朱国渊 王勇方
    2014, 35(3): 563-5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0~2012年通过对西双版纳州橡胶林的害螨及其天敌进行2年多的调查。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橡胶树害螨主要有2种,分别为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 Riley)和海南小爪螨(Oligonychus hainanensis Ma,Yuan et Lin);并详细记述了2种害螨的形态特征、为害特点及发生数量;初步调查到六点始叶螨的天敌19种,隶属2个纲、7个目、10个科,采用优势度指数评价法得出优势种群为草蛉、食螨瓢虫和捕食螨,三者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初步摸清六点始叶螨主要天敌发生消长及其自然控制作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郑雪虹 冯信平 葛会林 吕岱竹 谢德芳
    2014, 35(3): 570-5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甲霜灵在西瓜及土壤中2a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甲霜灵在西瓜和土壤上的半衰期为4.10~4.30 d和8.61~9.55 d。甲霜灵灌根施药后,西瓜全果经过14 d,土壤经过28 d,消解率都达到85%以上。按最高推荐剂量500 g.a.i/hm2和1.5倍高剂量750 g.a.i/hm2使用3~4次, 收获距末次施药间隔5、7、14 d,甲霜灵在西瓜全果、瓜肉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中国食品中甲霜灵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0.2 mg/kg。所以甲霜灵在海南地区西瓜上按照推荐剂量300~500 g.a.i/hm2灌根2~3次, 采摘间隔期7 d以上是安全的。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汪平 高建明 杨峰 郑金龙 刘巧莲 陈河龙 易克贤
    2014, 35(3): 576-5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克隆剑麻受斑马纹病病原菌烟草疫霉侵染后的应答基因,以病原菌侵染前后的剑麻H.11648叶片为材料,构建剑麻转录组Unigene数据库;组装得到非冗余Unigene 131 422个,其中,500~1 000 bp的Unigene占总数65.39%,Unigene的数量随其长度递减。GO分类分析发现:在得到的所有Unigene中,注释到生物过程的基因最多(152 835);细胞组分其次(129 197);参与分子功能的最少(47 420)。KEGG代谢通路分析将剑麻转录组unigene分成128类,其中,参与生化代谢通路的Unigene最多,有9 354个,占总数27.09%;参与植物-病原互作代谢通路的基因有1 795个,占总数5.2%。基因表达丰度RPKM值显示上调基因9 415个,下调基因28 980个,其中参与病原互作的基因占680个。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伟 陈熠 李增平
    2014, 35(3): 583-5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调查了海南八门湾8种红树植物根际丛枝菌根真菌物种资源的分布。结果表明:8种红树均被丛枝菌根真菌侵染,但侵染程度各不相同;经初步分离、鉴定,共确定丛枝菌根真菌4属16种:分别为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6种,巨孢囊霉属(Gigaspora)2种,球囊霉属(Glomus)7种,Fuscutata 1种。其中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为优势属,首次在红树植物根际分离到巨孢囊霉属和Fuscutata两属真菌,Fuscutata savannicola为我国丛枝菌根真菌新记录种。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刘友锦 郑瑜宁 郑宝东 曾绍校 张龙涛
    2014, 35(3): 590-5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金柑汁浓缩过程中温度、浓度与粘度的关系,确定了金柑浓缩汁的流变特性,同时建立浓缩动力学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在研究的条件范围内,金柑浓缩汁表现为非牛顿假塑性流体;温度对粘度的影响可用阿利尼乌斯(Arrhenius)方程来表示,表现为随温度的升高,金柑浓缩汁粘度随之下降;浓度对粘度的影响可用指数方程来表示,表现为随浓度升高,金柑浓缩汁粘度随之增大。推导出温度和浓度对金柑浓缩汁粘度综合影响的数学模型方程式,为实现金柑浓缩汁产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俞花美 陈淼 邓惠 李昉泽 冯丹 黄占斌 葛成军
    2014, 35(3): 595-6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蔗渣为前驱物,采用持续升温限氧法在350、450、550 ℃温度下制备生物质炭(分别标记为BC350、BC450、BC550),并对其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3种生物质炭的产率分别为25.27%、22.28%、18.20%,pH值分别为5.97、6.45、7.96,比表面积为110.52、160.36、298.40 m2/g,阳离子交换量为:42.87、52.69、108.53 cmol/kg。此外,通过对生物质炭进行元素分析,生物质炭中含量最高的是碳元素,通过Boehm滴定测定,生物质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含量随着制备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少。在3种温度下制备的3种生物质炭对诺氟沙星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其log(Kf)值大小顺序为:BC550(13.74)>BC450(11.47)>BC350(4.52)。可用作去除水和土壤中诺氟沙星的吸附功能材料。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晓琴 黄伙水 陈明 陈晓旭
    2014, 35(3): 603-6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果胶酶开展水酶法提取茶叶籽油及茶皂素工艺研究,单因素实验探索酶量、作用温度、作用时间、料液比等对油得率及副产物茶皂素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心组合试验,进行响应面分析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为R=-61.384+0.719A+2.994B+4.829C+3.475D+0.015AB+0.075AD+0.045BC+0.065BD-0.122A2-0.040B2-0.913C2-0.663D2;最佳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45 ℃、 酶解时间3.8 h、 料液比1 ∶ 5.3(g ∶ mL)、果胶酶添加量7.3 mL(0.2%),验证试验茶叶籽油得率为27.0%,为茶叶籽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 综述
  • 综述
    林锋 李国贤 赵妍 汪虹 陈明杰
    2014, 35(3): 609-6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草菇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栽培食用菌,对草菇主要育种方法,包括人工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及相关分子标记技术,如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CAR(Sequence-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草菇交配型基因的分子标记、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NP(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对草菇育种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