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钟淦彬 李维国 吴春太 易晓洁
    2013, 34(1): 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88份巴西橡胶树种质材料进行AFLP指纹图谱分析,25对多态性引物在100~1 000 bp内共扩增出1 274条带,其中701条带具多态性,多态性达55.02%。每对引物扩增的谱带数在36~66之间,平均为51条。12份橡胶树种质材料具特征带。大多种质的遗传相似系数都在0.84~0.94之间,占94.6%。说明大多数供试材料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小,这与橡胶树种质遗传基础狭窄,遗传差异不丰富相吻合。UPGMA聚类结果将供试材料分为3大类,5个类群,每个类群再细分为若干个小组,橡胶树大部分种质按照类群遗传特性聚集在一起,表明AFLP分子标记指纹图谱结果与表型鉴定种质结果一致,分子标记指纹图谱技术可以作为种质鉴定的辅助方法,从微观方面来进行种质的研究保存,为选育种提供好的育种材料。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吴青松 孙伟生 李运合 孙光明
    2013, 34(1): 1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了无刺卡因、巴厘和珍珠3个菠萝品种吸芽苗冠芽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无刺卡因冠芽全为单冠芽,巴厘和珍珠则存在冠芽变异,其中珍珠发生冠芽变异显著高于无刺卡因和巴厘,主要是因为珍珠的复冠率显著高于无刺卡因和巴厘,但3个品种鸡冠状冠芽发生率的差异未达到显著。利用从巴厘和珍珠中发现的3株鸡冠状冠芽及其母株再次繁育成苗,所有鸡冠状冠芽苗成熟时均未再现鸡冠状冠芽表型,表明鸡冠状冠芽不能稳定遗传,受环境影响。然而珍珠鸡冠状冠芽母株的吸芽苗却又再现复冠和鸡冠状冠芽,再次表明品种珍珠的吸芽易于产生冠芽变异。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杨光穗 黄素荣 黄少华 周艳霞
    2013, 34(1): 14-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压片法对4种文心兰的染色体数和核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Oncidium RenlendⅡ为2n=2x=56=30m+26sm,Oncidium Wilson Tropic Breeze‘Everglades为2n=2x=72=38m+34sm,Oncidium Alohi‘Hawaii’为2n=2x=56=36m+20sm,Oncidium Gower Ramsey ‘Gold#3’为2n=2x=106=88m+22sm,即主要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组成,核型分类均为2B型。此研究结果为文心兰的遗传变异、种间亲缘关系及杂交育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积累了更多的细胞学资料。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孟桂元 伍波 周静 孙焕良
    2013, 34(1): 18-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苎麻属野生植物农艺性状、纤维物理性能及其二者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苎麻属植物各农艺性状值表现均不及栽培苎麻,尤以茎粗、鲜皮厚度、鲜皮重和原麻重表现较甚,分别较对照减幅为42.37%~77.97%、20.00%~70.00%、54.92%~98.77%和67.90%~98.83%;野生植物中密球苎麻、水苎麻和疏毛水苎麻的纤维细度较高,分别较栽培苎麻高出27.89%、23.81%和6.73%,表明野生苎麻中存在高细度优良基因;纤维细度除与原麻长度呈较小正相关性外,与其它农艺性状指标达不同程度负相关;说明苎麻属野生种质在提高栽培苎麻产量上应用价值不大,但在提供选育优良纤维基因,改善纤维品质上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谭宏伟 刘永贤 周柳强 谢如林 杨尚东 黄金生 黄美福
    2013, 34(1): 24-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甘蔗减量施肥对甘蔗养分吸收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科学地指导甘蔗灌溉栽培和施肥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常规灌溉施肥相比,滴灌减量施肥处理对甘蔗不同生长阶段(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氮(N)、磷(P2O5)、钾(K2O)的吸收量和吸收强度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甘蔗产量和品质也得到显著提高;滴灌技术在甘蔗生产中的应用虽然显著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降低了生产用肥成本,但较高的滴灌设备投入导致纯收益低于无灌溉的常规施肥处理;滴灌区减量施肥(土层施肥)+滴灌施肥方式虽然同样需要投入较高的设备成本,但由于极大地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和甘蔗产量,从而使该处理的纯收益显著高于无灌溉的常规施肥处理。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施卫省 彭争 李洋
    2013, 34(1): 29-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大田试验,对“水冬瓜果油”包膜尿素与土壤水分耦合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水量和肥料施用量情况下,施包膜尿素比普通尿素可以推迟叶绿素SPAD下降时间40 d,平均产量增加为12.7 t/hm2。,平均水分利用率可提高3.4 kg/hm2·mm,其中灌水2 600 m3/hm2,施包膜氮肥150 kg/hm2,增产最高,包膜尿素与水耦合效果最好。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曹先维 汤丹峰 陈洪 全锋 贺奕明 伍尤国 张新明
    2013, 34(1): 3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氮磷钾基肥、追肥比例田间试验,研究冬种马铃薯对钾素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叶片中钾素含量在齐苗后65 d左右出现一个峰值后降低;在茎中,在齐苗后15 d和45 d出现双峰曲线;块茎中,在齐苗后35 d左右达到最大,然后下降。湿冷年型,每生产1 000 kg块茎需要吸收钾素(K)5.82 kg;干凉年型,每生产1 000 kg块茎需要吸收钾素(K)7.28 kg。钾素在叶片中的分配率在齐苗后5 d左右最高,70%以上的钾素分配到叶片,此后逐渐下降至10%左右;茎中的分配比率在齐苗后15 d左右最高,达到30%左右,此后逐渐下降并保持在10%左右;块茎中,钾素分配比率逐渐增加,到生育末期,有80%左右的钾素分配到块茎中。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段曰汤 黄文英 刘海刚 瞿文林 何璐 马开华 杨子祥
    2013, 34(1): 37-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施肥措施及采剪时期对香叶天竺葵的出油率及生物量的影响,于2011年3~9月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试验基地种植的香叶天竺葵(Pelargonium gravelens L.)进行不同施肥方法及不同采剪时期对出油率和生物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N、P、K复合肥比单一施氮肥出油率高,施N、P、K复合肥的同时再进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出油率最高;春季进行采剪的香叶天竺葵出油率低,夏秋季采剪则出油率较高;采剪50 cm以上的壮枝,保留底部弱嫩枝条继续生长的采剪措施,其可采剪次数以及所获得的生物量与整株一次采剪完相比明显增加。说明不同施肥方法及采剪时期的选择对香叶天竺葵出油率影响较大,采剪措施是获得香叶天竺葵生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朱家红 徐靖 于晓惠 畅文军 张治礼
    2013, 34(1): 4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焦磷酸酶对橡胶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将已克隆的3个可溶性无机焦磷酸酶基因的编码区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上,构建3个焦磷酸酶基因表达载体(pGEX-HbSIP1、pGEX-HbSIP2和pGEX-HbSIP3),再将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表达菌株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pGEX-HbSIP1、pGEX-HbSIP2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高效表达,pGEX-HbSIP3只在补充稀有密码子的大肠杆菌Rosetta(DE3)中表达,表达率分别为35.4%、43.7%和18.5%。对原核表达的蛋白质进行纯化,获得3种可溶性重组蛋白GST-HbSIP1、GST-HbSIP2和GST-HbSIP3,总回收率分别约为7%、8%、3%。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这3种焦磷酸酶蛋白的分子特性、抗体制备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炜婳 赖钟雄
    2013, 34(1): 46-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光系统Ⅰ反应中心亚基Ⅴ(photosystemⅠreaction center subunit Ⅴ,简称PSAG或PSⅠ-G)是光合系统Ⅰ的主要组件,具有维持PSⅠ复合体稳定性的重要作用,并与抗盐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福州宦溪野生蕉(Musa spp. AB group)叶片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首次分离到PSAG基因的2个成员:PSAG1、PSAG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JX317082、JX317083),分别为800、827 bp,分别编码150、160个氨基酸;PSAG1、PSAG2的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2个成员均没有内含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PSAG1、PSAG2具有PSⅠ的Ⅹ亚基超家族(photosystemⅠreaction center subunitⅩpsaK)保守结构域,是不具有信号肽的跨膜蛋白,具有亲水性;PSAG1、PSAG2均有4个位点发生磷酸化。宦溪野生蕉PSAG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结构特征,即PSAG1和PSAG2没有内含子,并且在不同物种间保守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为保持PSAG功能的稳定性提供了重要保证。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朱海生 陈敏氡 林珲 花秀凤 温庆放
    2013, 34(1): 54-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设计特异引物,分别克隆草莓类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psy、pds和zds开放阅读框,将psy和pds基因开放阅读框分别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121的CaMV 35S 启动子和Nos终止子之间,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I121psy和pBI121pds。将psy和zds基因开放阅读框分别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的CaMV 35S启动子和Nos 终止子之间,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psy和pCAMBIA1301zds。将带有完整启动子和终止子的pds基因引入pCAMBIA1301psy中,最终获得psy和pds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psy-pds。经PCR、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和测序鉴定后,成功将pBI121psy、pBI121pds、pCAMBIA1301psy、pCAMBIA1301zds和pCAMBIA1301psy-pds 5个重组表达质粒导入农杆菌EHA105中。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草莓psy、pds和zds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张燕梅 陈志 李俊峰 周文钊 陆军迎
    2013, 34(1): 61-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剑麻H.11648为材料,研究外植体类型、激素种类及其浓度对剑麻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并且建立剑麻茎尖愈伤组织诱导及高频再生体系。结果表明:MS基本培养基、6-BA/NAA激素组合有利于淡黄绿色愈伤组织的形成,SH基本培养基、6-BA/IBA/NAA激素组合有利于不定芽的分化;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培养基分别为MS+3.0 mg/L 6-BA+0.2 mg/L NAA,SH+5.0 mg/L 6-BA+0.1 mg/L NAA+0.1 mg/L IBA。在该培养条件下,H.11648麻茎尖愈伤组织的诱导率为86.67%,分化率为(98.33±1.67)%,分化系数为(13.19±0.58)。再生植株在不加激素的MS基本培养基上培养4周后的生根率为100%,平均生根数为(5.39±0.70)条,根长为(8.44±0.25)cm,该研究结果为剑麻转基因的研究和种质创新奠定了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周丽华 蔡燕灵 曾令海 蔡静如 张谦
    2013, 34(1): 67-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选育的珍贵用材树种樟树的2个优良家系为材料,开展组培快繁育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樟树适宜初代培养基为改良DCR(DCRI)附加6-BA 0.3 mg/L和NAA 0.05 mg/L。家系X5和X9的最佳继代培养基分别为DCRI+6-BA 0.6 mg/L+NAA 0.05 mg/L和DCRI+6-BA 1.0 mg/L+IAA 0.2 mg/L+NAA 0.05 mg/L,其芽倍数分别为增殖2.69倍和3.25倍。通过优化组合,筛选得到2个家系的通用生根培养基:1/2MS+IBA 2.0 mg/L+IAA 1.7 mg/L+6-BA 0.1 mg/L+NAA 0.05 mg/L,其生根率高达96.30%。探索出适宜的驯化、移栽和后期管理技术,使2个家系生根苗的移栽存活率分别高达85.2%和89.7%。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邓晓东 周玉娇 费小雯
    2013, 34(1): 74-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HSM-N培养基的N、P元素含量进行正交试验,得出CE14-M67的最佳油脂积累的N元素浓度为0 mmol/L、P元素浓度为12 mmol/L(即N0P12培养基),此时油脂含量达到70.65%,与HSM-N培养基相比显著上升了12.79%。以N0P12培养基为基础进行葡萄糖、乙酸钠两种碳源的梯度试验。结果显示,诱变株CE14-M67的油脂含量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在葡萄糖浓度为10 g/L的培养基中最高达到39.68%,其后,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增加,油脂含量有所下降。而在2 g/L乙酸钠的N0P12培养基中,最大油脂含量达69.38%,可见含2 g/L乙酸钠的N0P12培养基是CE-M67的最佳油脂培养基。诱变株CE14-M67在培养8 d时油脂含量达到最大,并且随着pH值的增加油脂含量增大,在pH值为8的培养基中油脂含量达到最大值73%。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王岳坤 阳江华 秦云霞 戚继艳 龙翔宇 唐朝荣
    2013, 34(1): 81-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S/2 d3割制,对3个品系(热研8-79、热研7-33-97、PR107)的幼龄开割树割胶,分析和比较株次产量、胶乳转化酶活性、pH值、蔗糖和总固形物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几乎所有割胶季节,热研8-79的株次产量、胶乳转化酶活性、pH值都明显高于热研7-33-97和PR107,蔗糖含量依次为热研8-79<热研7-33-97
  • 植物生理生化
    许奇志 蒋际谋 林美和 邓朝军 郑少泉 许秀淡
    2013, 34(1): 87-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枇杷特级果比例,研究二次短截修剪对早钟6号枇杷结果母枝质量、果实品质和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枇杷结果母枝经过二次短截修剪可诱导侧生枝转为中心枝,且中心枝增粗,节间变短,叶片增多增厚增重,从而提高结果母枝的质量。二次短截修剪的中心枝,与对照中心枝相比,单果重增加19.87 g,提高了34.69%;穗重增加55.72 g,提高了32.05%;果实的总糖含量比对照增加1.23个百分点;特级果比例大幅增加,65.0 g以上特级果率为75.76%,是对照的2.8倍;每公顷产值增加34 739.27元,提高了61.14%。说明枇杷结果母枝二次短截修剪可达到大果、优质、丰产、高效的目的。
  • 植物生理生化
    袁亚芳 陈明贤 陈清西 余志雄 郑梦娇
    2013, 34(1): 92-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白1号’、 ‘白巨龙’、 ‘赤龙’、 ‘巨龙’和‘红仙蜜’火龙果扦插盆栽幼苗为试材, 在1.2%的NaCl溶液胁迫下, 对火龙果茎若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研究, 以探索不同品种(系)火龙果的耐盐性差异。结果表明: (1)随着NaCl处理时间的增加, 火龙果茎的电导率、 丙二醛(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 胁迫35 d时, 赤龙和海白1号的电导率、 MDA含量增幅分别低于巨龙、红仙蜜和白巨龙; (2)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呈现先增后减趋势, 赤龙较巨龙和红仙蜜增幅大、 降幅小; 海白1号的可溶性糖增幅大于白巨龙, 且降幅小; (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D)、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增后降趋势, 赤龙和海白1号的SOD、 POD活性增幅分别大于巨龙、红仙蜜和白巨龙, 但CAT活性的变化趋势各品种(系)不尽相同。 以上结果表明, 5个品种(系)均能在盐胁迫下通过自身渗透调节及保护酶系统的调节有效降低活性氧的伤害, 而且赤龙耐盐性高于巨龙和红仙蜜,海白1号耐盐性优于白巨龙。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先宝 高宏华 蔡吉苗 张新春 林春花 黄贵修
    2013, 34(1): 98-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粉病菌;rDNA-ITS;系统发育分析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郭立佳 彭军 杨腊英 王国芬 梁昌聪 刘磊 黄俊生
    2013, 34(1): 105-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表现枯萎病症状的大蕉球茎病组织中获得10株分离物,采用形态学分类方法将这些分离物鉴定为尖孢镰刀菌。利用分离物DJ1的rDNA-ITS区序列和IGS序列开展的系统发育分析进一步确定DJ1为尖孢镰刀菌。对不同香蕉品系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DJ1对粉蕉(Musa sp. ABB)的致病性最强,其次是特威(Musa sp. AAA)、巴西蕉(Musa sp. AAA)和泰蕉(Musa sp. AAA),对皇帝蕉(Musa sp. AA)的致病性较弱,根据DJ1的寄主范围确定DJ1为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生理4号小种。对IGS序列的进一步比对分析表明DJ1不属于热带4号生理小种菌株。这些结果为大蕉枯萎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指导。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昆昂 王振中
    2013, 34(1): 111-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PGIP)是一种富含亮氨酸重复区域的蛋白质,能够非竞争性地抑制真菌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的活性。以目前生产上几个主要抗枯萎病的香蕉品种为材料,参照Gross的PGIP活性测定方法,通过测定了Musa AAA、Musa ABB、Musa ABB、Musa AA和Musa AAAB等不同细胞基因型的香蕉品种的PGIP活性,发现东莞大蕉(Musa ABB)的活性最高。通过对东莞大蕉根、假茎、叶不同部位的PGIP活性比较,发现假茎的活性最高。用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接种诱导东莞大蕉能明显提高PGIP活性,观察还发现东莞大蕉苗期PGIP的活性明显高于后期。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卢娟 夏启玉 顾文亮 孙建波 卢雪花 张欣 王宇光 匡洁
    2013, 34(1): 117-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收集海南不同盐碱地的土样进行拮抗香蕉枯萎病菌的微生物分离,对具有较强抑菌作用的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分子鉴定,并克隆其抗菌蛋白基因。结果分离到1株具有较强抑制香蕉枯萎病菌能力的细菌LX1,经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抑菌实验发现LX1菌株的发酵上清液中粗蛋白有一定的抑菌作用,经过Sephacryl S-200HR柱层析、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了其中抑菌作用最强的抗菌蛋白。质谱鉴定结果表明,抗菌蛋白与B. amyloliquefaciens FZB42内切葡聚糖酶同源性最高。根据质谱结果克隆了该抗菌蛋白的编码基因,该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B. amyloliquefaciens FZB42的内切葡聚糖酶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达99%和100%。拮抗香蕉枯萎病菌的芽孢杆菌LX1可作为潜在的防治香蕉枯萎病的的生防制剂,其抗菌蛋白基因也可通过遗传工程应用于香蕉枯萎病的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匡洁 胡海涛 张维林 王长春 杨玲
    2013, 34(1): 125-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激转录因子(Heat stress transcription factors,Hsfs)是防御反应的中心调节子。根据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分析抗白叶枯病新品种SH5接种病菌6 h后OsHsfs的表达结果,从中选取了显著上调的7个(OsHsfA2a、OsHsfA2b、OsHsfB2a、OsHsfB2b、OsHsfB2c、OsHsfC1b和OsHsfC2c)、下调的2个(OsHsfA2c和OsHsfB4c)及未显著变化的3个(OsHsfA1、OsHsfA2d和OsHsfB1),用实时定量PCR进一步比较分析它们在抗、感2个品种接种病菌后多个时间点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1个OsHsfs在抗病品种SH5和感病品种8411中的表达至少于1个时间点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OsHsfA2a、OsHsfA2c、OsHsfB2b和OsHsfB2c在水稻抗白叶枯病中的功能值得进一步研究。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姚锦爱 余德亿 黄鹏 方大琳
    2013, 34(1): 130-1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品种‘隆丰黑李’闽东种植示范基地核心区为调查点,观测该病害在果园的发生区位情况,记录发病症状,分析各栽培管理措施及自然环境变化对病害发生产生的影响,并室内筛选了对该病害病原菌具抑制作用的杀菌剂。结果表明:以叶片病斑数及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百分比为依据划分的病情指数等级较为合理;该病在黑李园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平均发病率为26.04%,平均病情指数为9.62,主要危害叶片,亦可危害枝梢和果实;该病的发生与果园方位、果园管理及气侯条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南面果园发病较重。在供测的5种杀菌剂中,6%春雷霉素和72%农用链霉素对该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1.085 5 mg/mL和1.779 9 mg/mL;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2%农用链霉素和6%春雷霉素以6 ∶ 1和3 ∶ 1混配具增效作用,1 ∶ 1配比具相加作用,1 ∶ 3和1 ∶ 6配比具拮抗作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檀国印 杨志玲 袁志林 杨旭
    2013, 34(1): 135-1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连作障碍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的深入研究和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展现了诱人的前景。PGPR作为最具防病潜力与应用价值的一类生防菌,不仅能促进植物生长,增加作物的产量,还能提高防病能力。本文介绍PGPR的相关定义、优良菌株筛选及商业化产品等背景,分析PGPR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促生作用和间接生防作用,并探讨其在解决植物连作障碍上的潜力,旨在为PGPR菌剂的推广及应用提供参考。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廖永林 张扬 李燕芳 肖汉祥 张振飞 符悦冠
    2013, 34(1): 142-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引诱剂的5种不同诱捕处理在苦瓜地上对瓜实蝇和桔小实蝇的诱捕效果。结果发现,好粘主要诱捕桔小实蝇雄虫,稳得主要诱捕瓜实蝇雄虫,2种诱剂均可同时引诱小量其它实蝇;在用量1 g的条件下,引诱剂的5种不同诱捕处理中瓶内喷涂对2种实蝇的诱捕效果均明显好于瓶外喷涂,且好粘与稳得对2种实蝇雄虫的诱捕效果随着瓶内水量的增加先增强后逐渐减弱,加水50 mL时达最大值。研究还探讨了好粘与稳得2种引诱剂对苦瓜地外围瓜实蝇和桔小实蝇雄虫的诱捕效果,结果好粘与稳得2种引诱剂在寄主植物外围不同位点上均可诱捕瓜实蝇和桔小实蝇雄虫,且某一位点上虫量发生越大其诱捕量越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登峰 魏志远 漆智平
    2013, 34(1): 146-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迭代剔除法、累积频率法、95%置信上限法和几何均值与标准差求算法分别对海南岛农田土壤铬含量进行背景值评价,并筛选适用于该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的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铬含量比全国土壤铬含量水平略低,但空间变异性较高。置信上限法估算得到的土壤铬背景值最高,其他3种方法求算得到的土壤铬含量背景值结果一致。几何均值和标准差求算法得到的土壤铬背景值(28.8 mg/kg)可作为研究区农田土壤的铬背景含量,该方法可避免背景值被估计过高而掩盖人为影响,且计算简单,故可用于海南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评价。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郭刚军 彭春秀 何享 龚加顺
    2013, 34(1): 151-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芦丁与Vc为对照,测定云南普洱茶不同溶剂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亚硝酸盐的能力及其还原力。结果表明:普洱茶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浓度成正相关,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与超氧阴离子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对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不明显,具有一定的还原力。其中,乙醇沉析物、正丁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乙醇溶解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好,相同浓度下优于芦丁;水提取物、乙醇沉析物及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羟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好,但效果不如Vc;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亚硝酸盐的清除作用较好,还原力也很强。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郭雅玲 赖凌凌
    2013, 34(1): 157-1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小乔木型中叶类茶树品种的扁形绿茶的品质水平,以摊放程度、青锅方式、辉锅方式为因素,进行三因素二水平L4(23)正交试验,选用两种高香品种黄棪和梅占,对生化成分、滋味化学鉴定、茶汤色度值和感官品质等品质化学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品种不同对扁形绿茶品质化学特征有影响;(2)T2处理(减重率10%~15%→微波杀青后多功能机整形→多功能机辉锅)为最优工艺,可实现扁形绿茶全程机制,生产效率高、容易稳定品质,在提高茶汤亮度和提升叶底品质上有突出优势,并能够形成品种独特的品质特色(黄棪表现为汤色嫩绿明亮,带花香;梅占表现为香气高长、滋味浓爽鲜嫩)。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刘红 谭乐和 邬华松 赵建平 初众 谷风林 宗迎 朱红英
    2013, 34(1): 164-1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chaa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POV)作为油脂稳定性的评价指标,研究抗氧化剂对胡椒调味油贮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BHQ是胡椒调味油的有效抗氧化剂,柠檬酸对TBHQ延缓胡椒调味油氧化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添加0.02%TBHQ和0.01%柠檬酸的胡椒调味油稳定性最高,可使胡椒调味油在25 ℃下的预贮藏时间从64 d延长至13个月左右。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庞玉新 王丹 袁媛 于福来 武孔媛 邸明
    2013, 34(1): 168-1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考察提取溶剂、提取方法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的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对艾纳香中总黄酮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艾纳香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30%的乙醇以1 ∶ 300料液比投料,以85 Hz的频率超声提取2次,每次30 min。在该最佳提取工艺下,艾纳香总黄酮提取量为208.6 mg/g。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赵鸭美 刘林 安静莹 胡雪琼 刘颖
    2013, 34(1): 171-1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牛津杯打孔法,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弧菌、米曲霉为指示菌,对从南海海域中捕捞的华贵栉孔扇贝肠道中分离到的9株乳酸菌进行抗菌活性测定,并对活性菌株的发酵液进行 排酸、排过氧化氢,以及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蛋白酶K酶解实验,筛选出1株具有较强抑菌作用产细菌素的乳酸菌ZH-54。结合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性实验以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菌株ZH-54为坚强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其16S rRNA在GeneBank的登录号为JX258806。
  • 资源区划与综述
  • 资源区划与综述
    郭琼霞 黄振 于文涛 虞赟 鲁志彤 黄可辉
    2013, 34(1): 176-1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影响薇甘菊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雨量、降雨日数及平均日照等6个气候风险因子。应用欧式距离的数学模型,评判薇甘菊适生区深圳与中国其他17个气候大区相应地点的30 a(1971~2000年)气候相似程度。应用农业气候相似等级标准法,对薇甘菊在我国的适生情况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薇甘菊的适生区为:暖温带湿润大区、中亚热带湿润大区、南亚热带湿润大区、南亚热带亚湿润大区、边缘热带湿润大区、边缘热带亚湿润大区、高原亚温带湿润大区、高原亚温带亚湿润大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大区;次适生区为:暖温带亚湿润大区;非适生区为:寒温带湿润大区、中温带湿润大区、中温带亚湿润大区、中温带亚干旱大区、中温带干旱大区、暖温带极干旱大区、高原亚温带亚干旱大区。
  • 资源区划与综述
    徐友林 刘敏 黄惠琴 朱军 鲍时翔
    2013, 34(1): 181-1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文昌市八门湾红树林海莲林区和海漆林区土壤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对土壤样品中的真菌进行了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ITS-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得到的真菌进行鉴定,通过生态学指数统计分析,研究了红树林土壤可培养真菌的优势类群及多样性,共分离到真菌206株,包括21个属和无孢类群。两种生境土壤中真菌的主要优势类群是青霉属(Penicillium)、 曲霉属(Aspergillus)和木霉属(Trichoderma);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688~2.281、 Pielou均匀度指数(JSW)为0.745~0.864、 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A)为1.755~3.415;相似性系数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土壤样品间真菌种属组成相似性系数(CS)在0.545~0.737,表明土壤可培养真菌种属组成存在空间上的差异;分离得到的菌株中DF12098和HF12701与 Genbank中已经报道的基因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3%和97%,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以确定是否是新的微生物菌种资源。
  • 综述
  • 综述
    王庆煌 陈业渊 李琼 何云
    2013, 34(1): 188-1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我国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区域分布和研究机构,系统阐述了种质资源考察、收集和保存的状况,总结了鉴定评价技术体系和共享平台建设的情况及资源的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等方面的现状,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入挖掘、强化自主创新、提高共享效率等建议。
  • 综述
    黎荣欣 赵冬香 王玉洁 高景林
    2013, 34(1): 195-2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rury)]是为害荔枝、龙眼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以若虫和成虫吸食荔枝嫩梢、花穗和果实,还传播龙眼鬼帚病,严重影响果树生产和果品品质。本文从种植抗性品种、预测预报、人工防治、药剂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总结了目前防治荔枝蝽的主要方法,介绍了蝽类和荔枝蝽信息素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并对荔枝蝽的防治方法进行了展望,探讨其综合防治技术。
  • 综述
    温立香 郭雅玲
    2013, 34(1): 201-2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硒的保健功能、茶叶中的硒含量、硒的存在形态、茶树耐硒机理、影响茶叶硒含量的因素、富硒茶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中国富硒茶的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富硒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