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曹建华 李晓波 林位夫 陈俊明
    2010, 31(3): 339-3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目前没有专门的油棕授粉昆虫, 油棕园主要靠风媒和人工授粉。 为研究人工授粉对油棕产量的影响,分别在 12 个油棕品种上进行了试验, 并与风媒授粉作了比较。 结果表明, 人工授粉: (1)显著提高了座果率, 平均由 62.25%提高至 89.18%; (2)显著改善了产量性状指标, 其中: 平均果串重由 6.18 kg 增加至 12.40 kg, 增幅100.64%; 果实占果穗平均比重由 52.53%增 加 至 66.02%, 增 幅 13.49%; 果穗含油率平均由 21.71%增 加 至28.76%, 增幅 7.05%; 核仁占鲜果串比重平均由 7.70%增加至 8.62%, 增幅 0.92%; (3)显著提高了鲜果产量,平均增加了 61.1%, 毛棕油产量提高了 113.4%, 经济收益增幅达 103.23%。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许奇志 许家辉 许玲 黄雄峰 余东 郑少泉 许秀淡
    2010, 31(3): 345-3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0年生高接换种‘立冬本’龙眼结果树的枝、叶、花、果年生长量及主要矿质营养元素需求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眼‘立冬本’株产36.42kg, 果穗与营养枝数量比为 1 ∶ 1.9, 重量比为 1 ∶ 0.25。 矿质营养元素 年 需 求 量 为: N 556.7 g、 P 71.5 g、 K 492.8 g、 Ca 225.0 g、 Mg 34.3 g, N、 P、 K、 Ca、 Mg 比 例 为 1 ∶ 0.13 ∶0.89 ∶ 0.40 ∶ 0.06, 为龙眼平衡施肥提供营养需求参考指标。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陶 丽, 贺熙勇, 倪书邦, 陈丽兰, 孔广红
    2010, 31(3): 349-3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试验基地观察澳洲坚果花的生长动态及访花者的访花规律; 琼脂法测定澳洲坚果花粉的萌发率; 联苯氨-过氧化氢法测定柱头可授性。 结果表明: 柱头与花药之间的距离为(5.1±1)mm, 开花后花粉堆积在柱头上; 5个品种中 D 的花粉萌发率最高, 为 66%; 开花前 1 天与开花第 1 天的花粉萌发率最高、 花粉管长度最长, 平均分别为 63%和 64.1 μm; 澳洲坚果的柱头可授期可达 10 d, 最佳可授期是开花前 1 天和开花第 1、 2 天。 澳洲坚果访花昆虫在访花期有 2 个活动高峰期, 即 11:00~12:00 和 15:00~17:00, 开放当天的花序和盛花期树上的访花者最多。 访花者以膜翅目、 双翅目昆虫为主。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岳 海 熊朝阳 潘育文 李国华 陈丽兰 孔广红 梁国平
    2010, 31(3): 355-3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生土为基质测试了 4 个澳洲坚果品种幼苗在 4 个施磷水平下排根的产生及对磷利用情况。 结果表明:随施磷水平的提高, 澳洲坚果幼苗排根产生量、 叶绿素含量、 酸性磷酸酶活性(根际土壤、 非根际土壤、 排根及非排根)均呈先上升(0~200 mg/kg)后下降(>200 mg/kg)趋势, 而根和叶的全磷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当施磷水平为 0~200 mg/kg, 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平均比非根际的高 64.79%, 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平均比非排根的高313.60%, 而叶绿素含量增幅较小; 在施磷条件下, 叶片的全磷含量<根系, 当供磷量>200 mg/kg, 叶片和根的全磷含量持续升高, 而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下降。 在供磷量为 0~200 mg/kg, 排根产生量与(根际土、 排根及非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 叶片、 根系全磷含量和叶绿素含量、 非根际土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和 90%以上正相关。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董志国 刘立云 陈东良 丁瑞蓉
    2010, 31(3): 361-3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诊断施肥综合法(DRIS)对低产园和高产园槟榔进行了叶片营养诊断。 结果表明, 相对于高产园, 低产园元素间关系较不平衡。 槟榔叶片 N、 P、 K、 Ca、 Mg 以及 Fe、 Mn、 Cu、 Zn 的适宜含量分别为 (20.53±0.67)、(1.90±0.01)、 (13.30±0.46)、 (7.14±0.57)、 (3.68±0.41)g/kg 及(109.50±4.16)、 (112.50±9.02)、 (6.07±0.64)、 (31.23±0.15)mg/kg。 低产园 N、 P、 K、 Ca、 Mg、 Fe、 Mn、 Cu、 Zn 元素 DRIS 诊断指数分别为-44.58、 -1.60、 -17.16、 0.09、-31.94、 52.78、 31.03、 23.12、 -11.74, 需求强度较大的元素为 N、 Mg、 K, 其次是 Zn、 P。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谢春艳, 张国武 胡松竹 彭 彦
    2010, 31(3): 365-3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纯形-格子设计,将农林废弃物的椰糠、甘蔗渣、碳化稻壳、中药渣按体积比混合,得到35种轻型基质。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金钱树的苗高、 地径、根系生长、生物量有显著差异,经过综合评分, 得出 6种较好基质, 分别为: 100%椰糠; 75%椰糠: 25%碳化稻壳; 50%甘蔗渣: 50%中药渣; 50%椰糠: 50%中药渣; 25%椰糠: 50%碳化稻壳: 25%中药渣; 25%椰糠: 25%甘蔗渣: 25%碳化稻壳: 25%中药渣。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李 明, 罗世巧 刘实忠
    2010, 31(3): 371-3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胶乳中的黄色体作为乳管细胞的一种细胞器, 其稳定性受乙烯刺激影响。该试验从蛋白差异角度, 选取未开割胶树, 应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2-DE),比较在乙烯刺激与未刺激条件下, 黄色体蛋白的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按蛋白表达量变化差异 3 倍及以上分析,胶树在乙烯刺激 24 h 后, 上调蛋白 5 个, 下调蛋白 2 个; 在乙烯刺激 48 h 后, 上调蛋白 7 个, 下调蛋白 1 个;综合 3 个处理, 先上调后下调的蛋白 8 个; 先下调后上调的蛋白 2 个。 应用质谱技术鉴定了其中部分差异表达蛋白, 并进行初步功能分析, 表明未开割橡胶树胶乳黄色体受乙烯刺激后, 黄色体蛋白发生不同程度复杂变化,各组处理间变化明显。
  • 植物生理生化
    吴 敏 何鹏 韦家少
    2010, 31(3): 376-3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培技术研究不同钾水平对 RRIM600 无性系种子实生幼苗各器官 MDA 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影 响。结果表明: 在低钾胁迫下, 除叶部的 K0、 K1、 K10 处理、 根中的 K10、 K50 处理外, 缺钾降低了巴西橡胶树幼苗各器官中 MDA 含量, 但各器官中各处理间 MDA 含量差异不显著; 除叶部的 K0 处理、 茎部的皮和根中 K50处理外, 缺钾降低了各器官中 SOD 酶活性, 且在叶部 SOD 酶活性显著降低; 除叶部的 K1、 K10、 K50 处理、 根中的 K1 处理外, 缺钾降低了各器官中 POD 酶活性, 但各器官中各处理间 POD 酶活性差异不显著; 缺钾极显著提高了巴西橡胶树幼苗叶片 CAT 酶活性。 因此, 在巴西橡胶树幼苗各器官中抵御低钾胁迫主要靠各种保护酶相互协调来完成。
  • 植物生理生化
    林志强 郭志雄 潘东明
    2010, 31(3): 381-3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福眼’ 龙眼果实为试验材料, 分析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脂氧合酶(LOX)活性和细胞膜脂脂肪酸组分的变化, 探讨其与果实成熟衰老的关系。 结果表明, 龙眼果肉脂肪酸组分主要有豆蔻酸(14 ∶ 0)、 棕榈酸(16 ∶ 0)、硬脂酸(18 ∶ 0)、 油酸(18 ∶ 1)和亚油酸(18 ∶ 2), 未检出亚麻酸。 随着龙眼采后贮藏时间的延长, 不饱和脂肪酸(油酸、 亚油酸)和饱和脂肪酸(豆蔻酸、 棕榈酸、 硬脂酸)的含量变化不明显。 果皮中未检出脂肪酸。 果肉中的LOX 活性伴随着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加强而逐渐增强, 但由于 LOX 的活性较低, 所以上升的幅度相对来说比较小, 推测 LOX 可能不是导致果实衰老腐烂的关键酶。
  • 植物生理生化
    陈 歆 杨福孙 周兆德
    2010, 31(3): 387-3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长蒂种槟榔幼苗为材料, 采用盆栽试验, 通过控制土壤含水量, 研究不同水分胁迫对槟榔幼苗叶片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经土壤水分胁迫处理后, 槟榔幼苗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 脯氨酸(Pro)含量、 可溶性糖(SS)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则显示先降低而后升高趋势。 并且, 随着水分胁迫强度的增加及持续时间的延长, 槟榔幼苗叶片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差异较大。 综合分析, 初步认为: 土壤相对含水量 75%左右较有利于槟榔幼苗的生长。
  • 植物生理生化
    陈茂铨 陈兵红 刘术新 应俊辉 王东明
    2010, 31(3): 393-3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研究铅胁迫对芜荽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叶绿素含量、 还原糖、 总糖、 可溶性蛋白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的影响, 初步探讨铅胁迫对芜荽的毒害机理。 可为预防重金属对农作物的毒害、 提高污染土壤上植物生长的安全性和环境监测中对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 植物生理生化
    段瑞军 胡新文 符少萍 郭建春
    2010, 31(3): 397-4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透射电镜, 在超显微结构水平上对淡水和海水栽培的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 L.)植物叶肉细胞结构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 海水栽培的海马齿叶肉细胞质膜明显向内折叠, 出现大量大小、 形状各异的质膜突起, 以及质膜片层; 而淡水栽培的海马齿叶肉细胞质膜向内折叠不明显, 质膜突起少见。 相对于淡水栽培,海水栽培的海马齿植物叶肉细胞叶绿体变小、 数量增多; 形状变短, 由肾形、 梭形或弓形变成椭圆形或一端膨大的不规则形状; 叶绿体基粒片层结构清晰完整, 垛叠程度增加, 叶绿体没有受到明显伤害; 叶绿体中淀粉粒数量增多, 体积变大, 淀粉粒表面出现皱褶, 形状由长椭圆型变成短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电子密度变低; 叶绿体上脂质体增多且体积变大。 线粒体数量增加, 但体积变小; 形状由圆球状或棒状变成椭圆体状; 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所形成的嵴清晰, 但海水栽培的海马齿叶肉细胞线粒体外膜模糊, 受到轻微伤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兰芳银, 李辉亮, 郭 冬, 彭世清
    2010, 31(3): 404-4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一个巴西橡树胶乳cDNA文库中的EST片段的序列信息设计引物.通过RACE的方法获得了橡胶树编码homeobox蛋白的cDNA(命名为libHEXl)。序列分析结果表明,HbHEXl长为1 612bp.含有873 bp的阅读框,292 bp的5"-UTR和447 bp的3"-UTR,编码290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3.02 KD,等电点为6.35,含有保守的homomeodomain。属于HD-ZIP类。该氨基酸序列与蓖麻、马铃薯、胡萝卜的同源异型盒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92%、77%和72%。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HbHEXI基因在花和愈伤组织中基本上没有表达,在体细胞胚、芽、叶、胶乳和树皮中有表达,其中在胶乳中表达量最高。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黄丽芳 雷新涛 姚全胜 刘 洋 苏俊波 詹儒林
    2010, 31(3): 410-4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正交实验, 以芒果品种金煌芒为材料, 对影响芒果 SSR-PCR 反应体系中的 Mg2+、 dNTPs、 Taq 酶、 模 板 DNA、 引 物 这 5 个因素进行优化。 结 果 表 明, 各因素水平变化对 PCR 反 应 影 响 的 显 著 性 依 次 为: 模 板DNA>dNTPs>引物>Mg2+>Taq 酶。 最 终 确 立 SSR 反应体系的最优条件为: 20 μL 体 系 中, 10×buffer 2 μL, 模 板DNA 80 ng, dNTPs 0.4 mmol/L , 引物 0.2 μmol/L, Mg2+ 1.8 mmol/L, Taq 酶 0.75 U。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吴海波, 郑国华, 牛先前, 杜会香
    2010, 31(3): 416-4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 mRNA 差异显示(DDRT-PCR)技术, 分离枇杷 ‘早钟 6 号’ 幼果在 0 ℃低温胁迫 6 h 后差异表达的基因。 共分离到 19 个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 经反向 Northern 杂交, 得到了 4 个阳性的枇杷低温诱导相关基因片段(编号为 CSIGE 1~4-Cold Stress Induced Genes in Eriobotrya japonica 1~4)。 结果显示: CSIGE 1 只在低温处理的枇杷果实中表 达, 这表明该基因与低温逆境有关; CSIGE 2 和 CSIGE 3 是受低温诱导的上调表达基因; 而CSIGE 4 登录号为 GT617706, 未搜索到与任何基因有相似性, 可能为新基因。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平华, 王恒波, 许莉萍, 陈由强, 陈如凯
    2010, 31(3): 422-429.
    PDF全文 ( ) PDF Mobile ( 5 )   可视化   收藏
    广泛采用提取DNA作为PCR模板的方法主要有CTAB和SDS法2种,但步骤烦琐、耗时长。根据砌酶储存液和PCR反应缓冲液所含K+离子、Cl一离子和Tween一20等成分,以0.05 mol/L KOH为强碱裂解物、2%Tween一20为稳定剂配制碱裂解液.以0.05 Inol/L i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Iris—HCI)和2 mmol/L EDTA为中和液。经加热裂解和中和两步制备PCR模板。以甘蔗叶片为材料,用新鲜配制含KOH和Tween-20的裂解液,将适量叶片放入一定体积的裂解液中加热裂解。再中和,形成裂解混合物。直接以裂解混合物为模板,甘蔗内源基因为靶基因。在优化KOH裂解浓度、模板体积、加热裂解时间以及添加适量聚合酶稳定剂的情况下,PCR反应稳定,重复性强。以有代表性的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叶片为材料,经过多种内源基因PCR反应的反复验证,证实了这种方法的广泛适用性。该方法通过两步制备PCR模板,无需DNA提取过程。使用材料少。可以实现活体PCR检测,为遗传分析和分子诊断提供简便、快速和高效的分析方法。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封言柠 黄玉超 张永鑫 潘智勇 钟连进
    2010, 31(3): 430-4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直链淀粉含量(AC)早籼稻品种嘉育 353 为材料,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置高温(日均温32 ℃)和适温(日均
    温 22 ℃)2 个 温 度 处 理,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分析了不同灌浆温度下水稻胚乳中 3 个淀粉分支酶基因
    (sbe1、 sbe3 和 sbe4)、 3 个淀粉脱支酶基因(R 酶基因、 isa1 和 isa2) 以及 2 个淀粉合酶(GBSSⅠ和SSSⅠ)基因的
    表达特性。 结果显示, 除了 sbe4、 isa1 和 GBSSⅠ基因外, 其余基因高温下表达量均显著高于适温, 表明 sbe1、
    sbe3、 R 酶基因、 isa2 以及 SSSⅠ基因属于温度敏感型基因, 可能在水稻胚乳淀粉合成的温度调控方面起着关键
    作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肖冬来, 邓慧颖, 谢荔岩, 吴祖建, 谢联辉
    2010, 31(3): 435-4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RBSDV 编码的非结构蛋白 P6 为该病毒的沉默抑制子。 为了研究 P6 与寄主水稻间的互作关系, 首先利用RT-PCR 扩增, 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P6 基因, 并将其构建到酵母表达载体 pGBKT7 上, 自激活验证表明, P6蛋白无自激活活性。 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顺序转化法从水稻 cDNA 文库中筛选, 获得 4 个与 RBSDV P6 互作的寄主因子, 分别为水稻内囊体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醛糖 1 差向异构酶、 immutans 蛋白基因同源蛋白和一个功能未知蛋白。 分析了 3 个已知功能的寄主因子在病毒侵染过程中的可能功能。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胡新喜, 袁飞荣, 邓子牛 甘德欣 熊兴耀
    2010, 31(3): 440-4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转 phyB 基因枳橙进行分子检测和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PCR、 RT-PCR 和 PCR Southern 杂 交 结 果 表明: phyB 基因已整合到枳橙的基因组, 并得到了转录; 转 phyB 基因枳橙表现出植株矮化、 分枝角度加大、 叶片变小、 比叶干重增加, 其叶绿素含量比对照高 29.1%。 对枳橙叶片光合特性分析结果表明, 转 phyB 基因枳橙光合作用增强, 其净光合速率对有效辐射强度和 CO2 浓度响应值显著高于对照, 对强光和高浓度 CO2 的利用能力显著高于对照。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转 phyB 基因枳橙叶片的内源激素含量, 结果表明, 其 GA1、 GA4、 ABA、 Z 分别比照高 32.7%、 50%、 121%、 17.8%, 而 IAA 的含量比对照低, 生长类激素与抑制类激素的比值差异显著, (GA1+GA4)/ABA, Z/ABA 分别比对照低 38.4%和 43.2%。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梅婷, 严 琰, 张绍升
    2010, 31(3): 446-4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 8 种培养液中筛选出能诱导香蕉枯萎病菌 4 号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 race 4)FOCAAA315菌株高产毒素的改良 Czapek B 培养液, FOCAAA315 菌株在该培养液中培养第 15 d, 镰刀菌酸 (FA)产量高达669.2 mg/L, 蔗糖为诱导产毒的最佳碳源。 采用伤根浸渍法接种, 测定枯萎病菌和病菌发酵粗毒素对香蕉组培苗的致病性。 结果表明, 粗毒素接种可诱发与病原菌类似的病害症状。 受侵染的植物组织在细胞水平上发生一系列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代谢的病理变化, 包括细胞壁消解、 侵填体堵塞气腔、 粘胶质减少、 淀粉量减少、 细胞木质化和黄褐色胶状物堵塞导管等。 香蕉枯萎病菌的粗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化学物质; 利用病菌孢子悬浮液在香蕉苗期接种, 可以作为室内快速鉴定香蕉品种抗病性的方法。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吕延超 蒲金基 谢艺贤 刘 佳 李 玲 肖 星
    2010, 31(3): 453-4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杧果畸形病(Mango malformation disease)是世界各个杧果产区的重要病害。 对发生在中国的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24 ℃, 最适 pH为 10; 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 24 ℃, 最适 pH 值为 5。 病原菌能够利用试验的各种碳源和氮源, 碳源以果糖最好,氮源以蛋白胨最好。 连续光照处理菌丝生长速率高于交替光照或持续黑暗处理。 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 55 ℃,20 min 或者 60 ℃, 5 min。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时 涛, 李超萍, 蔡吉苗, 刘先宝, 林春花, 黄贵修
    2010, 31(3): 457-4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 和 2009 年在对木薯主产区病害的普查中, 发现了一种新的叶斑病, 命名为离孺孢叶斑病。 形态观察结果表明, 该病原菌分生孢子梗丛生, 褐色, 基细胞膨大呈半球形, 成熟的分生孢子长椭圆形, 两端钝圆, 具 5~8 个隔膜, 表明其为狗尾草离孺孢。 ITS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和一株狗尾草离孺孢(EF452444)的序列同源性为99%。 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PDA 培养基、 28 ℃、 pH7 和光暗交替是菌落生长最适条件, D-葡萄糖和硝酸钠是其最适碳氮源, 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和致死温度分别为 28 ℃和 55 ℃ 5 min。 10 种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表明, 咪鲜胺(25%咪鲜胺EC)的 EC50 值最小, 抑菌效果最好。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泽坦, 张小冬, 张 妮, 严 珍, 任梅英
    2010, 31(3): 464-4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 20、 24、 28、 32、 36 ℃不同温度条件下, 观察温度对新菠萝灰粉蚧[Dysmicoccus neobrevipes(Beardsley)]生长、 发育和存活的影响。 组建相应温度条件下新菠萝灰粉蚧实验种群生命表。 实验结果表明, 在 20~32 ℃温度范围内, 新菠萝灰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若虫期、 产虫前期和世代历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9.47、 11.36、 10.61 ℃; 有效积温为 531.29、 748.35、 1 128.72 日度。 种群趋势指数(I)均大于 1, 内禀增长力(rm)均大于 0, 新菠萝灰粉蚧种群呈增长趋势。 该虫发育适宜温度为 24~28 ℃。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 磊 杨腊英 梁昌聪 黄 志 柴 奇 黄俊生
    2010, 31(3): 469-4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绿僵菌菌株在 3 种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时其产孢量的 2 个 影 响 因 素(初始接种浓度和相对湿度),得出菌株在 3 种不同培养基上培养时须分别配以适宜的接种浓度和相对湿度, 以获取最大产孢量(燕麦培养基: 1×107cfu/mL, 65%; PPDA 培养基: 1×106cfu/mL, 85%; 玉米粉酵母浸膏培养基: 1×108cfu/mL, 75%)。 另 外,随继代培养代数增加, 菌株在这 3 种培养基上前五代的产孢量比较稳定, 第七代及之后的产孢量明显下降。 根 据 3 种培养基不同的功能, 在PPDA 培养基上培养菌株时要着重注意不同继代培养代数对产孢量的影响, 其它 2种培养基培养菌株一般不超过五代, 产孢量比较稳定。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冯 岗, 张 静, 曲 晓, 金启安, 温海波, 彭正强
    2010, 31(3): 474-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室内测定锡兰肉桂提取物对几种害螨的杀螨活性及其作用方式, 并在活性跟踪的基础上, 通过萃取、 柱层析、 核磁共振和质谱等方法对其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 结果表明, 锡兰肉桂不同部位乙醇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杀螨活性, 其中叶和树皮的提取物活性最高。 叶乙醇提取物对朱砂叶螨、 皮氏叶螨、 比哈小爪螨均有毒杀作用, 其 24 h 的 LC50 值分别为 0.885、 0.641、 1.308 g/L; 对皮氏叶螨和朱砂叶螨还具有一定的杀卵作用, LC50 分别为 0.604、 1.167 g/L。 从叶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活性成分丁香酚和松油烯-4-醇。 丁香酚对皮氏叶螨表现出较高的毒杀活性, 24 h 的 LC50 值为 0.243 g/L。 而松油烯-4-醇则对皮氏叶螨的毒杀作用低于丁香酚, 24 h 的 LC50 值为0.639 g/L。 分析认为, 丁香酚可能为锡兰肉桂叶中主要的杀螨活性成分之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林光荣, 林清洪, 李金雨, 郭 莺, 章 宁
    2010, 31(3): 480-4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室内测定了银杏酸对 5 种蔬菜病原菌物菌丝生长的活性, 结果表明: 在 70 mg/mL 浓度下, 银杏酸对茄子立枯病菌、 茄子白绢病菌 24 h 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 65.2%、 65.3%, 对甘蓝黑斑病菌、 白菜炭疽病菌、 黄瓜枯萎病菌 48 h 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在 63.6%~77.3%之间; 加药后, 稀薄菌丝沿培养基表面生长, 气生菌丝少,有的菌丝变色; 对黄瓜枯萎病菌、 甘蓝黑斑病菌、 苦瓜枯萎病菌、 白菜炭疽病菌等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在 86%以 上, 其中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最好; 显微观察说明: 银杏酸处理后, 菌丝细胞出现不规则膨大、 凋亡、 黄 化、 扭 曲、 液 泡 变 多、 节间缩短等异常现象; 毒 力 测 定 显 示: 银杏酸对甘蓝黑斑病菌抑制作用较强, EC50 为24.80 mg/mL。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莉娜 杨好伟 罗丽华 文仕兰 孙 悦 刘 秦 王 赛
    2010, 31(3): 485-4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藓类植物提取液对作物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以 5 种藓类植物配子体不同浓度的水提液培养黄瓜 种子, 测定了种子萌发过程中胚芽和胚根的生长量、 鲜重及干重等指标。 结果表明: 薄壁卷柏藓(Racopilumcuspidigerum)、 疏网美喙藓(Eurhynchium laxirete)、 毛枝雀尾藓(Hypopterygium trichocladon)和海岛花叶藓(Calymperestaitense)配子体的水提液在较低浓度下能提高黄瓜种子萌发的质量。 其浓度为 0.01 g/mL 时, 对黄瓜幼苗的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 浓度大于 0.04 g/mL 时, 则具有抑制作用, 抑制程度的大小因浓度的提高而加强。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 颖, 时 威
    2010, 31(3): 492-4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湛江市廉江高桥、 东简北港 2 个红树林区红树的根、 叶、 花、 果不同部位 27 份样品进行共附生微生物的分离及抗白色念珠菌活性的评价。 采用改良 M1 培养基、 改良马丁培养基和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进行细菌、 真菌和放线菌的分离, 用美蓝酶标仪法对所筛菌株进行抗白色念珠菌活性评价。 利用 SPSS13.0 软件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从 27 份样品中共 分 离 出 384 株红树林共附生微生物, 其 中 细 菌 170 株, 真 菌 160株, 放线菌 54 株, 细菌和真菌为优势菌群, 两者占分离总菌株数的 86.0%; 从 384 株分离菌中检测出 64 株具有抗白色念珠菌活性, 占分离菌的 16.7%; 统计分析显示, 除 2 个地区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数无显著差异外, 2个地区的红树共附生微生物的组成、 不同类型共附生微生物的数量、 不同类型共附生微生物的抗白色念珠菌活性、 红树不同部位的共附生微生物数量与活性菌株数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 综述
  • 综述
    董云萍, 王晓阳, 孙 燕
    2010, 31(3): 496-5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拉是非洲的一种重要经济作物, 主要用于饮料及制药。 非洲可拉种质资源丰富, 种间性状差异较大。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可拉种质的分布、 特征特性、 性状评价、 保存及选育种研究进展。 对下一步中国开展可拉种质引进、 利用具有参考价值。
  • 综述
    谢大森 赵芹 何晓明 彭庆务
    2010, 31(3): 503-5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瓜类蔬菜是中国主要蔬菜种类, 瓜类疫病迅猛发展, 严重制约瓜类生产。 文章综述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瓜类疫病的病原菌种类、 抗性鉴定技术、 抗性机理、 育种进展, 针对当前生产上防治措施的问题, 提出了瓜类疫病的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