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史敏晶 陈月异 田维敏
    2009, 30(7): 891-8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黄色体内含物中的多种可溶性蛋白质以及黄色体膜在胶乳凝固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已提出了多种阐明胶乳凝固机制的假说, 但有关 β-1, 3-葡聚糖酶在胶乳凝固中的作用尚无报导。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ricine-SDS-PAGE)和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ting), 对不同 pH 值条件下破裂收集的黄色体内含物和膜组分中的蛋白质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在 pH5.5 左右的酸性环境中, β-1, 3-葡聚糖酶主要表现为可溶性蛋白质,很少结合黄色体膜; 但在 pH6.9 左右的中性及偏碱性的环境下, 大量 β-1, 3-葡聚糖酶结合到黄色体膜上, 可溶性蛋白所占的比例很低。 首次发现了 β-1, 3-葡聚糖酶可以结合黄色体膜, 二者结合的程度明显受环境 pH 值的影响。 该结果对于认识 β-1, 3-葡聚糖酶的生物功能, 完善黄色体在胶乳凝固中的作用及阐明乳管堵塞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植物生理生化
    肖再云 刘实忠 校现周
    2009, 30(7): 897-9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采胶强度分别为严重过度、 适中、 严重不足的橡胶树胶乳, 高速离心分离得到 C-乳清, 提取 C-乳清中的蛋白质进行双向凝胶电泳, 并通过 PDQuest 软件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 采胶强度严重不足的与其它采胶强度的相比, 橡胶树胶乳 C-乳清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有 17 个, 其中, 14 个点相对上调, 3 个点相对下调; 采胶强度适中的与其它采胶强度的相比, 橡胶树胶乳 C-乳清的差异表达蛋白点质有 12 个, 其中, 5 个点相对上调, 7个点相对下调; 采胶严重过度的与其它采胶强度的相比, 橡胶树胶乳 C-乳清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有 14 个, 其 中, 8 个点相对调, 6 个点相对下调; 随着采胶强度的增加而明显上调的蛋白质点有 1 个; 发现采胶强度高的橡胶树较采胶强度低的橡胶树胶乳 C-乳清蛋白质下调的数量更多, 上调的数量更少, 并且采胶强度相差越大,下调与上调的比例也越大。 通过研究不同采胶强度下的橡胶树胶乳 C-乳清蛋白质差异, 找出采胶强度与胶乳 C-乳清蛋白质的关系, 并利用这种关系进行乙烯刺激采胶强度的判断, 进而指导采胶生产和研究。
  • 植物生理生化
    徐晓梅 史敏晶 杨署光 陈月异 田维敏
    2009, 30(7): 902-9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乳管伤口堵塞是限制天然橡胶产量的直接因子, 橡胶粒子的凝集在乳管伤口堵塞中起重要作用, 分离鉴定橡胶粒子凝集相关蛋白对于揭示乳管伤口堵塞物形成和调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最近, Wititsuwannakul 等发明了一种染料结合法检测橡胶粒子体外凝集的技术, 笔者对该技术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建立了一种简便、灵敏和重复性好的检测橡胶粒子体外凝集技术。 几个关键参数为: (1)使用纯化的小橡胶粒子, 适宜浓度为在
    600 nm 处的 OD 值为 2.0~2.5; (2)用 50 mmol/L Tris-HCl(pH7.4)配制 0.5%碱性品红; (3)25 ℃条件下孵育 30 min; (4)5 000 r/min 离心 5 min; (5)B 乳清可作为阳性对照的蛋白质样品。 该技术为进一步分离鉴定胶乳中橡胶粒子凝集相关蛋白质打下了良好基础。
  • 植物生理生化
    康冬鸽, 李瑞梅 胡新文 郭建春
    2009, 30(7): 908-9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木薯华南 8 号和 6 号组培苗为材料, 测定不同温度和低温胁迫时间处理下的细胞保护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物酶 POD、 过氧化氢酶 CAT 的活性。 结果表明, 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和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 2 个木薯品种的 SOD 酶活性呈下降趋势, POD 和 CAT 先上升后下降, 种间差异不显著。
  • 植物生理生化
    常 河 朱红惠 陈杰忠 姚 青
    2009, 30(7): 912-9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施用苯菌灵抑制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真菌的侵染, 研究土著 AM 真菌对 ‘白蜡’ 和 ‘黑叶’ 2 种荔枝实生苗的营养生长、 矿质养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苯菌灵处理显著地降低了 ‘白蜡’ 和 ‘黑叶’ 的菌根侵染率, 品种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苯菌灵处理抑制了 ‘白蜡’ 的生物量和株高,但是提高了 ‘黑叶’ 的相应指标, 两者的菌根依赖性分别 8.22%和-10.50%; 苯菌灵处理降低了 2 个品种的吸磷量和吸钾量, 降低 ‘白蜡’ 的吸氮量, 而增加 ‘黑叶’ 的吸氮量; 苯菌灵处理对光合参数的影响与其对生物量的影响相同, 即降低 ‘白蜡’ 的叶绿素含量、 净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 而增加 ‘黑叶’ 的相应指标。这些结果表明, 土著 AM 真菌对荔枝实生苗生长的影响与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密切相关, 不同的品种对土著 AM真菌侵染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
  • 植物生理生化
    丁美花, 谭宗琨, 何 燕, 孙 涵, 杨 鑫, 欧钊荣
    2009, 30(7): 918-9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 年 1 月中旬~2 月中旬, 广西遭受了一次持续性大范围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 对主要的经济作物甘蔗影响很大。 以来宾市为例, 采用实地调查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对甘蔗受冻害情况进行了监测和评估。 首先利用多时相 EOS/MODIS 数据提取了甘蔗种植空间信息, 在甘蔗种植区域内采用植被指数差值法, 对冻害发生前后、 及未发生冻害年份同期的 MODIS 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灾后甘蔗 NDVI 数值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说明甘蔗受灾较重。 通过实地调查验证, 遥感监测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 植物生理生化
    陆敏泉 陈文学 王辉 初众 施瑞城
    2009, 30(7): 923-9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采后神秘果果实在(7±1) ℃和(22±2) ℃ 贮藏条件下的生理生化变化。 结果表明: 神秘果呼吸强度极高, 低温对呼吸强度抑制作用明显; α-淀粉酶是神秘果果实采后快速软化阶段起作用的主要淀粉酶; 神秘果采后多酚氧化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 在第 3 天达到最大酶活性, 而后逐渐下降; 低温贮藏对神秘果果实 PPO 活性和 ABA 形成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低温条件下, 果实中的果胶酶活性变化平缓, 而常温下果实内果胶酶活性迅速增加, 增加幅度大于低温贮藏的果实; 在神秘果贮藏过程中, 赤霉素与脱落酸之间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蒋际谋 陈秀萍 张立杰 林燕金 郑少泉
    2009, 30(7): 927-9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以色列 Phytech 公司生产的 Phytalk 植物生理生态监控系统, 对晚熟龙眼品种 ‘冬宝 9 号’ 果实成熟阶段枝梢直径、 果实横径及气象因子进行了同步自动采集, 并对其变化过程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结果母枝与主枝日变化趋势一致, 结果母枝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较主枝敏感但变幅较小; 果实成熟与枝梢生长间存在明显的竞争; 日辐射、 气温、 空气湿度、 饱和大气压差影响枝梢直径日变化。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汀忠, 唐树梅, 张永发, 杜前进, 秦裕波
    2009, 30(7): 933-9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定点定时采样分析的方法, 探讨海南槟榔结果树在不同月份和不同组织器官养分积累的特性。 结果表明: (1)氮主要分布在槟榔的叶、 果和果柄中; 磷、 钾分布在叶柄和果柄中; 钙分布在叶和果柄中; 镁分布在叶和叶柄中。 叶片微量元素的含量大小顺序为 Mn>Cl>Fe>Na>Zn>B>Cu; 果实为 Cl>Fe>Mn>Zn>B>Cu>Na。 (2)槟榔叶片中氮含量最高, 磷含量较低。 微量元素 Cu, Fe, Mn, Zn, B 的含量分别为: 4.64, 124.03, 44.91, 4.62,0.49 mg/kg。 (3)年生长周期中养分的动态变化为: 氮在 6 月份和 12 月份有 2 个明显的高峰值, 钾在 6 月份和 10月份有 2 个明显的高峰值, 叶片中磷、 钙、 镁、 钠的含量变化在年生长周期中均不显著。 (4)年生长周期中不同花序的花、 果实、 果柄中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 槟榔在花苞处于分化阶段时对钾的需求量大。 (5)槟榔生长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总量分别为: N 57.1 g/株, P 6.84 g/株, K 72.96 g/株, Ca 23.38 g/株, Mg 14.92 g/株。 槟榔结果树各养分的配比为: N∶ P ∶K∶ Ca ∶ Mg=1 ∶ 0.12 ∶ 1.28 ∶ 0.41 ∶ 0.26。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郇恒福 周健民 王火焰 高艳芳 段增强
    2009, 30(7): 939-9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水平氮、 钾对次生盐渍化温室土壤(简称温室土壤)的作物产量、 土壤养分、 盐分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一季试验后, 温室土壤不同含氮量处理的植株干重无显著差异, 说明土壤氮含量已很高,施氮不再增产。 露地土壤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温室土壤, 温室土壤有效氮、 磷和钾及电导率(EC)、 各主要盐离子的含量均显著地高于露地土壤, 说明高含量的陪伴离子是限制作物产量和温室土壤养分利用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处理 K2(含钾为 350 mg/kg)作物产量显著高于 K1(300 mg/kg), 说明施钾可明显提高作物产量; K2 的土壤有效钾的含量显著低于 K1, 但土壤磷与氮无显著差异; K2 水溶性 K+的含量显著低于 K1, 其它水溶性盐分离子的含量无显著差异; K2 的 EC 有下降的趋势, 说明施钾能使作物充分利用温室土壤养分, 是减缓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危害的有效措施。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国成
    2009, 30(7): 947-9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福建, 影响枇杷生产的关键气候条件是极端最低气温值(JDW)的高低。 文章围绕关键气候条件的分析,拟定该项精细区划的技术工作流程、 建立 JDW 的地理分布推算模式、 确定精细区划的地形气候指标, 结合土地利用现状等其它条件,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精细区划。 根据区划结果, 进行当地枇杷布局的个例分析, 为进一步发展枇杷产业提供参考意见。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白昌军, 刘国道, 严琳玲
    2009, 30(7): 953-9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空间辐射技术选育柱花草新品种(系)。 空间辐射柱花草种子使其后代发生突变, 经连续 4 a 接种鉴定,选育出 85 个株系进行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85 个株系中 30 个株系的牧草产量、 旱季干物质产量、 抗病性、 长势和植株存活率表现优良, 其中 2001-71, 2001-2, 2001-80, 2001-84, 2001-81, 2001-24 以及 2001-73 的综合测度值极显著高于其群体, 有可能成为取代其亲本热研 2 号柱花草而在生产上推广利用的新品系。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吴键雄 王家保 张新春 徐社金
    2009, 30(7): 961-9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 ISSR 技术分析 16 份番石榴资源的亲缘关系。 结果表明: 从 11 条能扩增出较清晰多态性指纹图谱的引物中, 筛选出了 6 条引物能对所有资源均扩增出可重复的清晰指纹, 共扩增出 44 条可重复带, 其中多态性带占61.4%; 扩增结果可将 16 份供试资源一一分开, 部分资源存在同名异物现象; 各资源间的相似系数在 0.689~0.981 之间, 平均为 0.841。 UPGMA 聚类结果将 16 份资源分成了 3 组。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平 唐小浪 吴文 马培恰 陈杰忠 黄永敬
    2009, 30(7): 965-9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无核贡柑和普通有核贡柑为试验材料, 对其花粉育性、 成熟胚囊结构以及胚胎发育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与有核贡柑相比, 无核贡柑的花粉育性较低, 但仍具有一定的生活力和发芽率, 两者同属于中育型。 无核贡柑成熟胚囊结构完整。 无核贡柑授粉后 3 周, 胚体开始败育; 授粉后 5 周, 胚乳退化; 授粉后 7、 8 周, 没有种子的痕迹, 最终发育成无核果实, 说明胚胎败育是无核贡柑无核的主要原因。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谭德冠 汪萌 孙雪飘 张家明
    2009, 30(7): 970-9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规模推广的橡胶树品种热研 7-33-97 为材料, 对橡胶树花药愈伤发生的形态学、 组织学进行研究,为胚与非胚性愈伤组织的区分提供试验依据, 在橡胶树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果表明, 花药胚与非胚性愈伤组织有着明显差别, 前者表现为组织疏松脆性, 表面凹凸不平, 有较多小球状突起, 细胞中含有较大的胞核, 细胞形状呈规则小圆球形, 细胞排列紧密, 细胞体积较小; 后者存在两种类型, 第一种表现为结构紧密, 整块组织硬实, 表面较平滑, 细胞形态不规则, 胞质稀少, 部分细胞含有极小的胞核, 细胞体积大, 第二种表现为组织松软、 水渍状, 细胞不含有胞核, 胞质极稀薄并液泡化, 细胞形状不规则, 细胞排列较疏松, 胞间间隙较大, 细胞体积较大。 热研 7-33-97 花药胚性愈伤发生率较低, 仅为 42%, 但分化力强。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卓 杨景豪 张建彬 刘菊华 金志强 徐碧玉
    2009, 30(7): 975-9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 PCR 技术获得香蕉 ROP1 基因片段, 构建酵母双杂交系统表达载体 pGBKT7-ROP1, 测序正确后将重组质粒导入 AH109 酵母菌株, 检测其表达产物对酵母细胞有无毒性作用及对报告基因有无激活作用。 结果表明, 用 PCR 技术获得了正确的 ROP1 基因片段, 并正确构建了 ROP1基因的酵母双杂交表达载体, 并转化到 AH109酵母菌株中, 含诱饵载体的 AH109 在 SD/-Trp 营养缺陷平板上生长良好, 说明表达产物对酵母细胞无毒性,含诱饵载体的 AH109 在 His、 Trp 二重营养缺陷平板上不能生长, 说明对报告基因无自激活作用, 为下一步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筛选与 ROP1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张 超 詹园凤 王广东 郭维明
    2009, 30(7): 979-9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文心兰茎尖为材料, 研究生长调节剂、 碳源等因子对原球茎诱导与植株再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 0.1 mg/LTDZ 生长调节剂适合原球茎诱导, 且无不定芽分化, 诱导率高达 80%; 果糖为原球茎增殖最佳碳源, 其浓度以10 g/L 效果较好, 增殖系数达 8.15; 不同浓度的 BA, TDZ 和 2ip 比较发现, 1.0 mg/L 2ip 对原球茎分化效果最好, 平均每克原球茎分化 35.7 个芽; 0.5 mg/L IBA 与 0.2 mg/L NAA 配合使用生根效果较好, 生根率达 100%,平均生根数为 3.8 条, 根长可达 23.0 mm。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张玉梅, 杨 玲
    2009, 30(7): 985-9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白银豆幼苗为研究对象, 克隆 2 个常用候选看家基因肌动蛋白基因(actin)和 18S rRNA 的片段, 并应用
    半定量 RT-PCR 技术分析它们在不同组织及低温处理叶片中的表达。 结果表明, 各样本间的表达量无显著差异,
    说明 actin 和 18S rRNA 可用于校正白银豆目标基因的表达量。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晓娜, 李增平, 郑服丛
    2009, 30(7): 990-9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海南省儋州市的橡胶树 RRIM600 品系上, 采集花、 叶、 枝、 果、 根组织分离内生真菌, 共分离了 504个组织块, 获得内生真菌 545 株。 根据形态特征对 482 株产生孢子的菌株进行鉴定, 分别归入 21 个属, 大部分为半知菌, 共 19 属, 其中丝孢纲真菌 12 属, 腔孢纲真菌 7 属; 少数为子囊菌, 共 2 属。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拟茎点霉属(Phomopsis)为橡胶树 5 种组织中的优势属, 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为叶片组织中的优势属, 侧多隔孢属(Pleurophragmium)为根组织中的优势属。 这 5 种组织中的内生真菌定殖率为 50%~100%、 分 离 率 为 0.74~
    1.52。 内生真菌群落组成的相似性比较结果表明, 部分内生真菌具有一定的组织偏好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卢 辉, 刘 奎, 钟义海, 赵冬香, 尹 炯
    2009, 30(7): 995-9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蕉根颈象甲[Cosmopolites sordidus(Germar)]已在海南香蕉园发生, 对香蕉生产造成危害。 为了研究香蕉象甲的分布和发生规律、 指导田间取样, 应用几种聚集度指标的计算公式以及 Taylor 幂法则、 Iwao 的 m*-m 回归分析法, 分析和测定了香蕉根颈象甲卵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田间理论抽样数。 结果表明: 海南香蕉根颈象甲卵在一定密度下呈聚集分布, 空间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 聚集度指标 I>0, m*/m>1, C>1, Ca>0; Taylor 幂模型表明香蕉根茎象甲卵在一定密度下的分布为聚集的, 而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上升而升高; Iwao 的 m*-m 回归模型分析表明, m* 和 m 呈显著相关, 香蕉根茎象甲个体间相互吸引, 最适抽样数 n 与卵密度 m 及相对误差 D 的关系为: n=1/D2(1.371 7/m+0.046 3)。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羽 刘增亮 高爱平 朱敏 蒲金基 张欣 谢艺贤
    2009, 30(7): 1000-1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离体叶片抗病性鉴定法对来自国内外的 189 份芒果种质进行了抗炭疽病抗性评价, 结果表明: 参试种质中未发现免疫种质, 其中高抗种质 9 份、 中抗种质 55 份、 中 感 种 质 90 份、 感 病 种 质 34 份 和 高 感 种 质 1 份。 对于这 64 份抗病种质, 应在炭疽病流行年份继续开田间抗病性评价工作, 同时结合农艺性状评价, 确定种质是否能在生产上推广或能否作为育种材料。 试验结果为 189 份芒果种质抗炭疽病创新利用奠定了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谢大森 何晓明 彭庆务 李华平
    2009, 30(7): 1005-1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6 个不同抗性的冬瓜材料,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 研究了冬瓜枯萎病抗性遗传规律。 结果表明: 冬瓜枯萎病抗性是由隐性多基因控制, 符合 “加性-显性” 模型, 以加性效应为主, 感病对抗病表现为部分显性; 显性基因比例较高, 且表现减效; 狭义遗传力为 60.46%; 加性基因为 3 对; 显性座位数为 1 对。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钟宝珠, 吕朝军, 韩超文, 覃伟权, 马子龙
    2009, 30(7): 1009-10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玻管药膜法和田间试验研究飞机草、 青葙、 假蒟等 6 种植物叶片的乙醇提取物对螺旋粉虱的生物活性。 结果表明, 各供试提取物均对螺旋粉虱表现出一定的生物活性, 其中以飞机草和青葙的活性最高, 其 LC50分别为 753.40, 999.81 mg/kg, 其余 4 种提取物对螺旋粉虱的活性大小依次为: 假蒟>菠萝蜜>含 羞 草>桃 金 娘。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飞机草和青葙提取物对螺旋粉虱成虫均具有较高活性, 在 50 倍浓度处理下, 飞机草和青葙提取物的防效均在 75%以上。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胡正龙 肖旭倩 沈文涛 言 普 黎小瑛 周 鹏
    2009, 30(7): 1013-1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番木瓜环斑病毒 P 型株系(PRSV-P)的病毒基因组连接蛋白(VPg)与寄主 eIF4E 蛋白的互作, 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BiFc), 通过基因枪转化法轰击洋葱表皮,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两者间的互作结果。 结果表明:番木瓜 eIF4E 与 P 型 PRSV-VPg, 西瓜 eIF4E 与 P 型 PRSV-VPg 蛋白均发生互作。 eIF4E 与 VPg 的互作为研究通过转基因方法抑制或过量表达突变关键位点的寄主因子, 阻断关键因子互作获得抗病植株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洪伟雄, 罗金水, 陈玉森, 鲁国东
    2009, 30(7): 1019-10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严重发生于漳州华棕(Washingtonia filifera)上, 造成大量华棕死亡的华棕立枯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
    定。 结果显示: 从发病植株的病健交界处分离纯化得到 2 种具有离体和活体致病性的病原菌, 其中 1 种菌的活
    体致病性更强; 通过形态特征观察、 不同培养基培养鉴定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 认定该病原菌为串珠镰刀
    菌(Fusarium moniliforme)。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吕烈武 郭彬 漆智平
    2009, 30(7): 1023-10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调查万宁市水稻田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 在该地区 12 个乡镇的典型土壤中采集了 19 个混合土壤样本, 并对各土壤样本中的重金属元素 Hg、 Cd、 Cr、 Pb 和 As 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依据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 结果表明: 各乡镇水稻土壤均未受到重金属 Hg、 Cd、 Cr、 Pb 和 As 的污染; 从全市范围来看, 综合污染指数仅为 0.22, 说明全市水稻土壤环境清洁, 处于安全水平。
  • 生态学
  • 生态学
    关见留 高桂娟 李志丹 韩瑞宏
    2009, 30(7): 1028-10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对应用于高陡石质边坡的生态工程恢复技术核心———人工客土基质的改进研究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 对通过木屑和复合肥进行综合改良后人工基质的侵蚀性及其养分流失特性进行探讨, 根据 17 次动态取样的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改良后的人工基质土壤流失量在植物发芽 0~55 d 之间, 几乎各植物生长期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而随植物继续生长, 泥土流失量的变化不再显著(p>0.05)。 相对于泥土流失量来说, 速效养分在土壤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时间要提前于泥土损失保持相对稳定的时间, 且复合肥的施加浓度越低, 其变化越明显。 同时, 氮流失总量总体上是磷的 2 倍以上, 且其中硝态氮损失速率整体上均高于氨态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新菊 辛波 陈卫军 陈华 郑亚军 赵松林
    2009, 30(7): 1031-10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没食子酸为对照, 研究椰花醋对DPPH 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Fe2+的络合能力以及 Fe3+的还原能力。 结果表明, 椰花醋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 对 DPPH 自由基清除作用和 Fe3+的还原能力均低于没食子酸;而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和 Fe2+的络合能力则高于没食子酸。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郑亚军, 李 艳 赵松林 陈华 陈卫军
    2009, 30(7): 1035-10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对 DPPH 自由基(DPPH·)的清除作用、 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作用、 Fe2+的络合能力等几个方面研究椰子醇溶蛋白的抗氧化活性, 并以 BHT、 没食子酸, VE 做为对照。 结果表明, 椰子醇溶蛋白对 Fe2+具有很强的络合能力, 对 DPPH·有较强的清除能力, 同时具有一定的清除·OH 能力和还原能力,但其抑制脂质体过氧化作用的能力较弱。 这表明椰子醇溶蛋白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但其溶解性限制了其在脂溶性食品中的应用。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 瑞, 夏秋瑜, 李枚秋, 陈 华, 冯美利, 赵松林
    2009, 30(7): 1039-10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椰子水饮料的制备工艺, 并分析其矿质元素含量。 研究结果表明, 椰子水饮料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椰子水与水的用量比为 2 ∶ 1(w∶w), 复合胶的添加量为 0.01%, 乳酸钙的添加量为 0.017%, 折光糖度为 7.0 oBrix,pH 为 4.70, SO2 添加量为 30 mg/kg, 在 85~90 ℃罐装, 100 ℃下杀菌 45 min, 可制备风味俱佳、 稳定性好的椰子水饮料。
  • 综述
  • 综述
    吴华玲 段翠芳 聂智毅 黎瑜 于波 曾日中
    2009, 30(7): 1044-10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粒子是橡胶树乳管细胞质中进行橡胶生物合成的一种特殊细胞器, 其内部的主要成分橡胶烃分子,是天然橡胶的直接来源。 橡胶生物合成是在橡胶粒子膜上进行的, 橡胶转移酶和橡胶延长因子等是参与橡胶生物合成的重要橡胶粒子膜蛋白, 它们决定着橡胶粒子的橡胶生物合成速率, 并影响橡胶树胶乳产量和橡胶质量。橡胶粒子膜上存在与橡胶生物合成相关的茉莉酸和乙烯信号响应蛋白, 茉莉酸、 乙烯可能是通过橡胶粒子膜上的茉莉酸、 乙烯信号响应蛋白对橡胶生物合成产生调控作用。 从橡胶粒子的基本结构、 起源和发育、 橡胶粒子膜蛋白的组成和功能 3 个方面对胶粒子细胞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可为橡胶树产胶生理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