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贝美容,黄艳艳,井玉丹,茶正早,林清火,罗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探讨施用4种用量的生物炭对橡胶根系短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呈增加趋势,而容重呈下降趋势;施用不同用量生物炭处理对橡胶树根重、根长、根面积和根体积的影响各异,与对照相比,生物炭低配比(1%)和高配比(10%和15%)的施用量短期内对橡胶树根鲜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无显著影响,而施用配比含量为5%的生物炭处理短期内显著提高了橡胶树根鲜重、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同时,不同施用量生物炭处理的橡胶树吸收根占总根重的比例介于64.8%~76.1%之间。综上所述,施用配比含量为5%的生物炭可在短期内显著促进橡胶根系的生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小娟,陈健晓,伍壮生,李雪峤,张文,吴月燕,廖道龙,高芳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翠甜’厚皮甜瓜为试材,采用盆栽砂培试验,设6个钾水平,即K1~K6(0、3、6、9、12、15 mmol/L),研究其对厚皮甜瓜生育后期氮、磷、钾养分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能够降低厚皮甜瓜各器官氮含量及成熟期根、茎叶氮累积量,显著增加果实氮累积量;增加根、果实磷含量及各器官磷累积量,显著增加果实、单株磷累积量;增加各器官钾含量及钾累积量,显著增加茎叶、果实以及单株钾累积量;显著增加氮生理利用效率和磷收获指数,增加氮收获指数,显著降低钾收获指数和磷、钾生理利用效率;单果鲜重以K2、K3和K4处理较高,且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钾处理与其厚皮甜瓜各器官氮、磷、钾含量存在的显著相关关系与器官部位及生育期有关,但与氮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与钾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各器官氮磷钾含量与氮收获指数没有显著相关性,但茎叶氮累积量与氮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茎叶氮累积量与磷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果实磷、钾含量及累积量均与磷收获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根、果实氮含量与钾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根磷含量与钾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茎叶及果实钾含量和累积量均与钾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比较拟合优度(决定系数R 2),发现钾水平与成熟期茎叶磷含量采用二次多项式拟合最佳,钾水平与成熟期根钾含量采用线性拟合最佳,钾水平与其他各器官养分含量采用三参数指数或者五参数双指数拟合最佳。比较三者养分吸收及利用情况可知,钾水平为9 mmol/L(K4)时,氮磷钾生理利用效率较好,较有利于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詹杰,李振武,邓素芳,应朝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福建丘陵山地茶园普遍面临的土壤退化,季节性干旱严重、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结合目前茶园管理模式,以常规清耕茶园(定期锄草)为对照,研究行间套种豆科绿肥闽引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minyin)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茶树生长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耕茶园相比,套种圆叶决明显著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含量(P<0.05),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增加57.78 mg/kg;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套种圆叶决明茶园土壤含水量(0~20 cm土层)显著提高(P<0.05),达21.84%,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降低5.1 ℃,空气湿度日均值显著提高3.9%;同时显著提高夏茶氨基酸及茶水浸出物含量(P<0.05)。茶园套种圆叶决明能有效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及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表明该品种是一种适宜山地茶园推广利用的优良绿肥。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炎,李振宙,黄凯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苦荞品种‘晋荞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氮肥处理,研究了氮肥对苦荞灌浆特性、根系形态、农艺性状、充实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浓度氮肥处理(MN)对晋荞2号籽粒增重效果最显著;籽粒灌浆过程中的实际百粒重、百粒重理论可能最大值(A)、灌浆起始势(R0)、生长速率为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G)及活跃生长期均以MN处理最高;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均以MN处理最高,根冠比以低浓度氮肥处理(LN)最高;‘晋荞2号’的农艺性状、充实度及产量各指标基本以LN、MN处理最佳。综上所述,中浓度氮肥处理更利于促进苦荞的灌浆进程,进而提高充实度及产量。本研究为苦荞的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永利,王烨军,苏有健,罗毅,孙宇龙,廖珺,谢明之,桂利权,吴卫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茶树胚根倒接嫁接方法的优劣,筛选茶树胚根倒接方法的适宜根砧、接穗品种,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胚根顺接法与倒接法2种嫁接方法,祁门槠叶种、黄山大叶种、松萝种3种根砧,红旗1号与漕溪1号2种接穗,在不同时期取样观察嫁接苗愈合、成活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茶树胚根嫁接后40 d愈合率为93.93%,平均成活率为99.26%;80 d后嫁接口已完全愈合,平均成活率为90.50%;145 d后平均成活率为76.1%,平均株高为20.22 cm,叶片数为5.89,平均根粗为3.73 cm;倒接法早期(40 d)愈合稍慢,但后期(145 d)生长加速,甚至超过顺接法;漕溪1号接穗为半木质化新梢,叶面积大,成活率高(80.92%),前期(40 d)以根系发育为主,80 d以后地上、地下生长速度均大于红旗1号(为木质化留养枝);不同品种茶树根砧的嫁接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嫁接后5个月,黄山大叶种的地上部分表现最好,祁门槠叶种的主根长及主、侧根鲜重等地下部分表现最好;整体来看,祁门槠叶种根砧倒接漕溪1号接穗处理为最优选择。因此,茶树胚根倒接方法技术可行,嫁接时选择大叶种茶树的未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新梢作为接穗,配合亲和性强的根系粗壮的根砧,更有利于嫁接苗的成活及后期的生长发育。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丘立杭,范业赓,周慧文,陈荣发,黄杏,罗含敏,杨荣仲,段维兴,刘俊仙,吴建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是以收获茎秆为主的重要糖料作物,分蘖是增加有效茎进而提高甘蔗单产和产糖量的关键。本研究以强分蘖甘蔗品种‘B9’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不同种植密度(P1:4000芽/667 m 2、P2:6000芽/667 m 2、P3:8000芽/667 m 2和P4:10 000芽/667 m 2),通过1年新植和1年宿根的田间小区试验,探讨种植密度对强分蘖甘蔗品种性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种植密度,新植和宿根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呈上升趋势,但新植与宿根甘蔗总苗数的差异却在缩小,平均分别为25.55%、14.11%、-8.18%和-10.57%;宿根蔗株高显著大于新植蔗的株高,平均增幅分别为17.31%、10.54%、19.44%、14.88%,但茎径几乎不受种植密度的影响;新植蔗有效茎和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P2的除外),且多于宿根蔗的,但其产量却表现相反的结果,即宿根蔗总体表现增产;低密度(P1)和高密度(P4)间的锤度差异显著,并表现降低趋势。在试验条件下甘蔗产量形成过程中,种植密度与甘蔗分蘖盛期的总苗数、株高、有效茎和产量呈正相关,与茎径和田间锤度为负相关,且株高与有效茎对产量的贡献最为显著,但过多的有效茎明显不利于田间锤度提高。因此,这意味着合理密植对强分蘖甘蔗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形成极其重要。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白亭玉,苏兰茜,鱼欢,吴刚,谭乐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酰胺态氮肥在菠萝蜜苗期的最佳施用量,本试验以马来西亚1号嫁接苗为试验材料,比较不同施氮量对菠萝蜜幼苗根系生长及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菠萝蜜幼苗叶片、茎秆、地上部和整株生物量,叶片氮素累积量、茎秆氮素累积量和总氮素累积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均在施氮量为N1(5 g/株)时达最大值;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在N1时达最小值。根系氮素累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增长趋势。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及根系体积随着施氮量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N1水平与N0(0 g/株)无显著性差异。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体积与地上部干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施肥、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和总根长单个因子以及三者共同解释菠萝蜜苗生物量变化的比例为90.1%。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菠萝蜜幼苗适宜的施氮量为5 g/株,可作为菠萝蜜苗期施肥的参考值。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傅钰,王苓,龙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高等植物生长发育阶段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2个阶段,其中营养生长阶段中只有通过营养生长时相转变方可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营养生长时相转变(vegetative phase change,VPC)是植物从幼龄期(juvenile stage)到成熟期(adult phase)的转变,受到基因表达的调控。生物钟(circadian clock)相关基因LHYCCA1单独作用延迟VPC的发生,这2个基因的共同作用下VPC是否受到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和茎尖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SAM)解剖结构观察及调控因子miR156和靶基因SPL3的表达变化,分析LHYCCA1 2个基因在VPC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双突变体lhycca1生长周期为15 d,莲座叶第5片时(第10天)出现远轴面表皮毛,此时叶基角和叶长宽比增大且茎尖分生组织凸起明显,miR156SPL3的表达水平在植物生长发育阶段呈负相关变化。而野生型生长周期为20 d,莲座叶第6片(第15天)时才出现远轴面表皮毛、叶长宽、叶基角、SAM、miR156SPL3的变化。这些结果说明在LHYCCA1的共同作用下,VPC提前发生,LHYCCA1 2个基因参与VPC的调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史建磊,宰文珊,陈依凯,洪远,王海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樱桃番茄种质的遗传多样性,科学评价种质,以21份自交系为材料,对其12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变异、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4.97%~216.48%,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66~1.34。选取累积贡献率为76.619%的前4个主成分,所包含的9个表型性状是种质评价的主要指标,5份材料综合表现优良(F>0.8)。进一步系统聚类,在欧氏距离8~11之间将供试种质分为四类,分别包含6、10、4和1份材料,可用于不同类型品种的选育。21份樱桃番茄种质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相关资源的利用及品种选育提供了参考。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沛琦,胡学礼,李雪蓉,胡尊红,杨谨,郭丽芬,刘旭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来自国内外的312份红花种质为材料,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对6个主要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红花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丰富。顶果球着粒数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是果球直径;单株种子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单株有效果球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8.30%,反映了6个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于各种质间6个性状的差异,对312份红花种质进行聚类并划分为7大类群,第Ⅰ类群果球大、顶果球着粒数多,具有增产潜力;第Ⅲ类群综合表现最好,可作为高产育种材料;第Ⅵ类群籽粒大,可作为大粒型选育亲本;其余类群表现一般。该结果可为红花的有效利用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李进,段婷婷,郑超,蔺中,梁燕秋,高宇,邓凯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磷素调控不同品种甘蔗生长的光合作用机制,从而选择磷高效品种和科学施肥,本文以研究区常见甘蔗品种台糖22(ROC22)和粤糖236(YT236)为材料,设置3个供磷水平和2个品种,研究磷素对2个甘蔗品种光合作用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供磷水平提高,2个甘蔗品种的株高和生物量显著增加;移栽60 d后ROC22的株高显著大于YT236的。高磷处理下的生物量ROC22显著大于YT236,鲜重和干重分别是YT236的1.6和1.4倍。(2)随供磷量的提高,ROC22的叶绿素总量(Chl)、净光合速率(Pn)、细胞间隙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均显著增加。YT236的PnCiTrGs在低磷和高磷处理下均显著大于无磷处理,YT236的Chl在高磷处理下显著大于低磷和无磷处理;低磷和高磷条件下的Chl,ROC22比YT236分别提高了16%和14%。在3个供磷水平下的Pn,ROC22均显著大于YT236。高磷处理下的Ci,ROC22显著大于YT236。无磷处理下的TrGs,ROC22均显著大于YT236。综合分析,浓度为1 mmol/L的PO4 3-高磷处理对2个甘蔗品种的光合作用及生长较为适宜。ROC22甘蔗在3个供磷量下光合作用和生长均优于YT236,建议在研究区或低磷地区种植ROC22。

  • 植物生理生化
    鲁清,刘浩,李海芬,陈小平,洪彦彬,刘海燕,李少雄,周桂元,梁炫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粤油13为供试材料,通过3种不同直径的管环处理,创制不同株型。本研究统计分析了1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单株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然后进行单株产量的逐步回归分析。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最大果节数、侧枝长、单株总果数、单株饱果数随着处理直径的增大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侧枝角度、最大果节数、单株总果数和单株饱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株总果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PY.X7=2.15),而在株型相关性状中,侧枝角度具有较大的间接效应(IEX2=0.8567),在侧枝角度影响单株产量的间接因素中,通过影响单株总果数的间接效应最大(IEX2.X7=1.2060)。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单株产量的最优回归方程:Y=8.43+0.53X2 (P=6.8E-5);Y=-29.26+1.26X8+0.22X7 (P=3.13E-19;P=4.06E-11),为单株产量预测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初步解析了花生株型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探明了株型相关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培育具有“U”型特征的花生新株型品种,可为花生株型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鹿志伟,侯晓婉,杨子平,张燕梅,李俊峰,周文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单子叶甘露糖结合植物凝集素基因能够有效抑制具有刺吸式口器的同翅目害虫的生长与繁殖,它被证实在掌叶半夏、小麦、烟草、棉花等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中均具有较好的抗虫效果,但其在剑麻中的功能尚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以剑麻为材料,利用RT-PCR技术成功克隆剑麻lectin基因,命名为AsLEC,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CDS序列全长为561 bp,编码186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预测为19.97 ku,理论等电点为4.96,为疏水性蛋白;同源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剑麻lectin基因与火烧兰、雪花莲、君子兰与菠萝等植物的单子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基因同源性较高,氨基酸匹配度达到48%以上,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AsLEC基因与火烧兰亲缘关系更近;对AsLEC基因进行功能结构域分析表明其具有B-lectin基因家族典型特征,属于B-lectin基因家族成员;功能预测发现其具有一段33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同时在N端第5~27位置处存在一个跨膜α螺旋,表明AsLEC蛋白为分泌型蛋白质,这与B-lectin蛋白的功能特点相吻合;AsLEC蛋白二级结构包含11个β折叠,3个α螺旋;亚细胞定位预测该基因很有可能定位在细胞膜上。剑麻AsLEC基因的克隆对于研究其在剑麻中的抗虫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丰富了单子叶植物中植物凝集素的相关研究成果。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赞,曹红利,岳川,郭雅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茶树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CsGPX)基因与非生物胁迫的关系,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在茶树基因组中筛选得到3条CsGPX基因,对其编码蛋白理化性质、基因结构、系统进化树、顺式作用元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sGPX包含完整GPX结构域和3段保守序列,都具6个外显子。预测启动子上有参与植物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该基因的表达谱,发现它们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表明,CsGPX被低温、ABA、盐以及干旱处理上调表达,但CsGPX2和CsGPX3的表达受低温抑制。本研究为茶树CsGPX家族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提供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静,齐会会,朱恩林,叶火春,闫超,冯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香蕉黄胸蓟马是为害香蕉最主要的害虫之一,目前急缺高效的防治方法。近年来应用的花蕾注射法为控制香蕉黄胸蓟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精准施药方式,但适用该方法的药剂筛选鲜有报道。为了获得适用于此方法的高效低毒的杀虫剂,本文采用花蕾注射法在田间筛选了22种化学农药对香蕉黄胸蓟马的防效,结果表明,在推荐剂量下,吡虫啉、螺虫乙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虫螨腈等6种杀虫剂对香蕉黄胸蓟马的防治效果最高,处理后28 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9.80%、99.67%、99.48%、99.61%、99.33%和98.96%;同时,研究还发现吡虫啉与溴氰虫酰胺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当其制剂用量分别在0.5 mL/L + 0.5 mL/L和0.5 mL/L+0.25 mL/L时增效作用明显,防治效果分别为98.75%和95.81%,优于单剂的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吡虫啉、螺虫乙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虫螨腈用于花蕾注射防治香蕉黄胸蓟马高效、可行,另外,吡虫啉与溴氰虫酰胺复配使用可以更有效地减少蓟马防治中的农药用量。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鲁峰,寸海春,何鹏飞,狄义宁,吴毅歆,何丽莲,李富生,何月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甘蔗内生菌多样性组成及相关特性,本研究采用稀释涂板法分离并结合形态观察和分子标记(gyrB, rpoB, ITS, 16S rDNA)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12个栽培品种(系)和5个野生种无性系的根、茎、叶组织中共分离到细菌589株、放线菌34株和真菌46株;细菌中固氮菌有41株,溶磷菌有98株,解钾菌有52株,对黄曲霉和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分别有44株和35株。内生细菌分属21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伯克氏菌属、肠杆菌属和泛菌属为优势属;内生真菌分属于枝顶孢属、链格孢属、曲霉属、镰刀菌属、枝孢属等17个属,而放线菌仅为链霉菌属。具有潜在植物益生功能的菌株主要集中在芽孢杆菌属、伯克氏菌属、肠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及泛菌属。本研究显示甘蔗栽培品种(系)和野生种无性系均含有丰富的内生菌资源,且栽培品种(系)所含内生菌在数量和多样性上均高于野生种无性系;12个栽培品种(系)间所分离到的内生细菌大部分相同,但也存在差异。通过初步的功能鉴定,筛选出一些具有应用潜力的益生微生物,为开发相应功能的生物菌剂奠定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小霞,肖仲久,刘婷,陆铮铮,宋培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贵州赤水河流域的枯枝标本进行处理,鉴定出10个贵州省省级新记录种暗色丝孢菌,并对其进行形态学描述和图解。标本保存在遵义师范学院真菌学标本室(HMZNC)。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高锦涛,梁晓,伍春玲,陈青,陈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转录因子Nrf2对模式生物抗氧化酶的调控起关键作用,但迄今为止尚未见Nrf2具有对害螨抗氧化酶调控功能相关报道。本研究将模式生物研究中已知的Nrf2基因抑制剂、激活剂处理朱砂叶螨,通过抑制、激活其转录因子TcNrf2的表达,研究其对下游调控的抗氧化酶基因TcSODTcCAT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抑制剂护鸦胆子苦醇处理时,朱砂叶螨取食抗、感木薯品种1、4、8 d后,TcNrf2、TcSODTcCAT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降低,而采用抑制剂视黄酸处理时上述基因表达不受影响;采用激活剂特丁基对苯二酚和二噻环戊二烯硫酮分别处理后,朱砂叶螨TcNrf2TcSODTcCAT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提高,说明TcNrf2及其调控的TcSODTcCAT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本研究从分子水平直接证明TcNrf2基因在木薯抗螨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木薯抗螨分子机理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云霞,曾莎芮,黄耀华,陈灿钿,程东美,向梅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致病性测定的基础上,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及基于特异性引物Pn1和Pn2扩增的DNA序列分析,对在广州发现的白掌疫病的病原菌种类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广州白掌疫病的病原菌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研究结果为白掌病害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元超,王鸿发,胡璇,陈晓鹭,庞玉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了解海南传统黎药艾纳香抗菌药效物质基础,本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艾纳香提取物进行系统化学成分研究。结果显示:共分离鉴定6个绿原酸类成分:3,5-O-二咖啡酰奎尼酸乙酯(1),3,5-O-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2),3,4-O-二咖啡酰奎尼酸甲酯(3),3,4-O-二咖啡酰奎尼酸(4),3,5-O-二咖啡酰奎尼酸(5),1,3,5-O-三咖啡酰奎尼酸(6)。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抗细菌活性评价显示化合物3对枯草芽孢杆菌及化合物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强抑制活性,MIC值均为64 μg/mL,推测绿原酸类为艾纳香的重要抗菌活性组成。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常文俊,阎宁,沈丸钧,李雯,曾教科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无核’黄皮果实为实验材料,研究程序降温(LTC)处理对黄皮果实贮藏品质及采后生理的影响。将采后黄皮果实分别经LTC I(12 ℃,4 d)、LTC II(8 ℃,4 d)、LTC III(12 ℃,2 d后转至8 ℃,2 d)处理后,转至低温(3.0±0.5)℃贮藏12 d,每4 d测定各项品质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程序降温处理有效减轻了黄皮果实的褐变,促进了可溶性固形物(TSS)和维生素C含量的积累,促进了可滴定酸(TA)的降解,减少丙二醛(MDA)的积累,维持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抑制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同时保持较高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从而延缓了果实采后衰老速度,有利于减轻黄皮果实褐变和提高贮藏品质,其中以LTC II处理的保鲜效果最为显著。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槊,杜嵇华,赵亮,焦静,李尊香,薛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发优质高效的王草收获机械和加工机械,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从根径、取样高度2个维度上研究了收获期王草茎秆拉伸与剪切的强度问题,同时考察了茎秆含水率与观测截面的长径、短径、圆度对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根径20~30 mm、取样高度10~200 cm、含水率72.53%~90.65%、长径15.20~30.40 mm、短径13.90~ 27.65 mm、圆度1.0144~1.2428范围内时,王草植株的节间抗拉强度、节间抗剪强度和茎节抗剪强度处于3.2456~28.9373 MPa范围内。茎秆含水率在72.53%~90.65%之间变化时,对上述3个强度指标的影响在0.005水平上显著。根径、取样高度、长径、圆度等对3个强度指标的影响0.05水平上均不显著。含水率与根径、取样高度、长径、短径、圆度等在0.05水平上均线性无关。综上,相近生长期的王草植株,虽然其根径、取样高度、长径及圆度不同,但对茎秆强度无显著影响,茎秆强度的差异主要取决于茎秆内部组织结构的不同,含水率是独立影响茎秆强度的重要因子。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白秋月,杨春亮,林丽云,叶剑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碳酸锰、脲、柠檬酸、双氧水为原料,采用微波加热法合成具有纳米模拟酶催化活性的锰掺杂碳点(Mn-CDs)。Mn-CDs可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产生蓝色的ox-TMB。乙酰胆碱酯酶(AChE)催化底物乙酰硫代胆碱(ATCh)生成的硫代胆碱(TCh),还原所生成的ox-TMB使溶液蓝色褪去。有机磷类农药能有效抑制AChE的活性,使TCh的生成量减少,溶液的蓝色变深。根据吸光度的变化可以定量检测有机磷农药含量,由溶液颜色的深浅可以构建毒死蜱的可视化半定量检测方法。本研究表征了Mn-CDs的表面结构及微观形貌,以有机磷类农药主要品种毒死蜱作为分析模型,初步探讨了比色法检测毒死蜱的原理;考察了毒死蜱检测的最优条件,检测的线性范围是0~3.5 μg/mL,检测限为0.013 μg/mL。将该检测方法用于苹果实际样品中毒死蜱的测定,回收率为95.2%~102.8%,表明该方法有望应用于实际样品中有机磷的高灵敏测定。

  • 生态学与综述
  • 生态学与综述
    靳晓拓,马继勇,周彦妤,陈丽君,李涛,赵洪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芒果园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以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某芒果园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和常规施用化肥两种施肥方式处理的芒果园土壤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处理的芒果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和有效磷含量比常规施肥增加了54.87%、40.73%、64.17%,镉和铅含量分别比常规施肥减少了65.09%和68.81%,而汞和铜含量分别比常规施肥增加了74.19%和32.21%。基于97.00%的相似度对所得序列进行聚类分析,2种处理的芒果园土壤中共有2702个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其中化肥减量处理的土壤平均有1784个OTUs,常规施肥处理的土壤平均有1568个OTUs。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的施肥方式能显著改善土壤质量,提高芒果园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施肥方式的改变对土壤细菌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化肥减量处理的芒果园土壤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的含量较高;两种施肥方式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土壤中主要细菌的种类没有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仍保持一定的相似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细菌群落受有机质、有效氮、有效磷和铜含量的影响较大。

  • 生态学与综述
    段春燕,何成新,徐广平,黄玉清,罗亚进,滕秋梅,张德楠,周龙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广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不同林龄(1、2、3、4、5 a)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等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土壤养分变化及其生物学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随土层的加深表现出降低的趋势。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全磷呈降低趋势,全钾和速效钾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全氮和速效磷无明显规律。土壤pH随着林龄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2)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少。微生物数量中细菌比例最大,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小。随着林龄的增加,细菌,真菌,微生物量氮和微生物量磷呈先减小再增加的趋势,放线菌趋于减小,微生物量碳逐渐增大。(3)土壤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且各土层之间差异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增大趋势。(4)土壤生物学特征(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受林龄的影响显著,其最高值根据所在的林龄有所不同,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因子密切相关,且呈显著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水平变化趋势。

  • 生态学与综述
    傅悦,赵媛媛,俞花美,闫聪聪,马瑞阳,苏帆,葛成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认识橡胶废水沼液中外源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抗生素污染生物效应的影响,本文采用水培和土培两种方法研究土霉素(oxytetracycline,OTC)对小白菜种子的萌发效应,在此基础上探讨外源DOM输入后土霉素对小白菜发芽率和胚根、芽伸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培中DOM促进种子萌发,土培中抑制萌发;土霉素在水培0~50 mg/L、土培0~100 mg/kg胁迫下小白菜种子发芽率影响差异不显著;(2)在水培中,外源土霉素浓度与小白菜的胚根、芽长抑制率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性;在土培中,外源性土霉素浓度与小白菜的胚根、芽长抑制率呈显著负相关性;(3)在水培和土培中,与对照组相比,DOM对小白菜的胚根伸长和芽伸长均起促进作用,水培促进率最高达55.05%,土培促进率最高达27.46%;(4)水培条件下,土霉素与DOM共存时对小白菜胚根伸长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土培条件下,土霉素与DOM共存时,低浓度的DOM促进小白菜的胚根伸长,随着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下降。

  • 生态学与综述
    王清隆,汤欢,王祝年,羊青,李英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5、6月份对西沙群岛的永兴岛、石岛、赵述岛、西沙洲、南沙洲、中沙洲、北沙洲、北岛、中岛和南岛共10个岛屿的植物资源进行了野外考察、标本采集、鉴定以及文献查阅,共记录西沙群岛维管植物90科406种,确定西沙群岛未记录野生维管植物52种,新归化植物10种,新增栽培植物87种,隶属于59科130属,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植物标本室ATCH。西沙群岛原记录维管植物398种,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及植物标本进行统计,西沙群岛维管植物共计101科352属543种,其中野生植物292种,栽培植物251种。此研究为西沙群岛植物资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 生态学与综述
    卢辉,唐继洪,吕宝乾,马子龙,何杏,陈琪,苏豪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世界重要农业害虫,原产于美洲地区。2018年底入侵我国,2019年4月30日,在海南省,草地贪夜蛾在海口首次发现,目前该虫已在海南省18个县市定殖。本文在收集、整理草地贪夜蛾入侵地生物生态学、地理分布等信息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草地贪夜蛾的天敌如寄生蜂、线虫、病原真菌、病毒及信息素诱杀的研究和利用情况;同时,利用Maxent 生态位模型和ArcGIS 对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了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以南和华中地区在气候条件、寄主等方面利于草地贪夜蛾的生存和为害。海南省可满足草地贪夜蛾周年生存,可成为迁飞虫源地,且海南是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该虫在海南的发生会影响我国种业安全,因此亟需加强对其监测和防控。

  • 生态学与综述
    赵秋芳,马海洋,贾利强,陈曙,金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锰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植物的多种生命活动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合成和激素活化等。锰缺乏和过量均能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但是目前对锰在植物中吸收、转运过程的分子机制仍了解有限,少数金属转运蛋白家族被报道参与锰在植物体中的吸收、转运和分配,如NRAMP (natural resistance 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 YSL (yellow stripe-like),ZIP (zinc regulated transporter/iron-regulated transporter [ZRT/IRT1]-related protein),CDF/MTP (cation diffusion facilitator/metal toleranceprotein),CAX (cation exchanger),CCX (calcium cation exchangers),P-type ATPases和VIT (vacuolar iron transporter)。本文主要综述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中锰转运蛋白对锰吸收、分配和维持植物体内锰平衡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相关研究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