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取随机区组试验,以不施生物有机肥为对照,设3个处理,研究不同生物有机肥施肥方式下食用木薯的生长情况、产量、品质的变化,探讨增施生物有机肥对食用木薯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食用木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和品质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增施生物有机肥可有效提高株高、茎粗、块根膨大期的SPAD值和块根形成期、块根膨大期的光合速率,并通过提高薯粗和薯数2个产量构成因子来增加块根的产量,对提高淀粉、蛋白质、干物质、可溶性糖的含量、支链淀粉/直链淀粉的比值、块根的综合品质也有促进作用,但对块根形成期的SPAD值、薯长、收获指数、粗纤维的影响较小;此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生物有机肥施肥总量与产量及品质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大部分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综上所述,增施生物有机肥可提高食用木薯的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提高块根产量,有效改善了块根的品质,建议的施肥方式是在基肥和幼苗期各增施一次生物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3000、1500 kg/hm 2。
通过设置露天(T1)和遮阴(T2)两种林下栽培灵芝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林下栽培方式对灵芝子实体产量、绝对生物学效率、主要活性成分以及培养料碳素转化的影响,并监测子实体发育阶段CO2排放通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T1栽培方式相比,T2栽培方式灵芝的子实体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平均高出36.76%,总三萜酸含量平均高出17.67%,而多糖含量平均低25.30%,并且其间的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同时,T2处理的灵芝子实体碳素转化率平均高出48.56%,碳素损失率平均高出28.96%,菌渣残留率平均低25.62%。在子实体发育阶段T2栽培方式下CO2平均排放通量平均高出46.23%,与环境空气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24。
为探讨栽培料提高碱性对金针菇菌丝生长、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在栽培料中添加壳灰,研究其对栽培料pH和金针菇菌丝生长、产量、子实体性状、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5%~4.0%壳灰的栽培料可提高栽培料pH以及产量。添加量为1.0%~1.5%壳灰的最佳,灭菌后pH为6.2~6.4,高于对照(pH 5.1);生物学效率为107.6%~113.7%,高于对照(96%),提高了12.4%~18.4%;此外,子实体的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提高,且子实体性状、商品率、重金属积累未发生改变。以壳灰为碱化剂,栽培料微碱化栽培金针菇可有效提高产量和营养,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在海南的岛东林场、乐东阳光、陵水福田、陵水六合、乐东千家基地5个具有代表性的芒果种植区,选择长势正常的果树随机进行样品采集,分析第一、二蓬叶中N、P、K、Ca、Mg、S 6种矿质养分含量,对‘红金龙’芒果叶片进行矿质养分的变化规律分析,确定进行叶片养分诊断的适宜采样时间和适宜采样指标,为确定‘红金龙’芒果营养诊断指标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红金龙第一、二蓬叶片的N、P、K、Ca、Mg、S 6种矿质营养元素在不同月份的变异系数和平均值。结果表明:12月份第二蓬叶N、P、K、Ca、Mg、S 6种矿质元素变异系数小,且叶片矿质元素含量稳定能代表全年树体营养状况。故‘红金龙’叶片营养诊断在12月采集第二蓬叶作为测定N、P、K、Ca、Mg、S 6种矿质养分较为适宜,营养诊断指标值:氮14.74~18.28 g/kg,磷0.99~1.33 g/kg,钾8.98~12.1 g/kg,钙21.91~30.03 g/kg,镁1.77~1.89 g/kg,硫1.25~1.51 g/kg。
选用大茎野生种57NG208与南涧果蔗正反交所得的12个后代为试验材料,采用桶栽试验的方法,在甘蔗拔节初期设正常供水(CK)、轻度胁迫和重度胁迫3处理进行人工水分胁迫,分别测定3处理的形态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12份参试材料在不同水分胁迫下耐旱性的强弱。结果表明:不同水分胁迫处理对供试甘蔗主要测定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在不同水分胁迫下甘蔗叶片中的PMP、MDA含量、Pro含量、SOD和POD酶活性数值升高,CHL含量和Hight数值降低,变化幅度因水分胁迫程度及参试材料的差异而不同;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水分胁迫下,大茎野生种57NG208与南涧果蔗正交材料排在前5位的数量比其反交多;聚类分析表明,所有参试材料在轻度、重度水分胁迫下,均可分为4大类别,云瑞2012-9-11和云瑞2012-38-81的耐旱性较好,无论轻度、重度水分胁迫处理均聚为一类;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在不同程度的水分胁迫下,各项测定指标与耐旱性间的关联度不同,CHL、Pro和POD等3项生理生化指标与甘蔗耐旱性关联度较高,是甘蔗耐旱性评价的优良指标。
以不同部位、不同芽数和不同质量的甘蔗种茎为材料,分析不同种茎来源对甘蔗萌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部种茎萌芽出苗及幼苗生长表现最好,萌芽率和苗高分别为72.81%和46.33 cm;单芽茎的萌芽率较低,苗较矮,而三芽茎、四芽茎和多芽茎的萌芽率和苗高差异不明显。正常种茎的萌芽率与倒伏种茎的差异不显著,与绵蚜危害种茎、螟虫危害种茎和黑穗病危害种茎的差异显著;正常种茎苗高与螟虫危害种茎的差异不显著,与绵蚜危害种茎、倒伏种茎和黑穗病危害种茎的差异显著;而黑穗病危害种茎芽萌发长成的植株只有3.82%为正常植株,其他均为黑穗苗。结果说明生产上选健康的甘蔗中部或梢部茎留种,以双芽段、三芽段、四芽段或多芽段种茎种植有利于甘蔗萌芽和幼苗生长。
为探讨水分和养分管理在沿海防护竹林应用以及优势竹种引种栽培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保水剂和氮肥不同用量配合施用对麻竹叶片逆境抗性生理的影响。以两年生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为试验材料,配施不同剂量的保水剂(30、60、90 g/丛,代号为A1、A2、A3)和氮肥(200、400、600 g/丛,代号为B1、B2、B3),在笋期(7、8和9月),测定其叶片中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电解质渗透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不同保水处理进行综合评价及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水剂与氮肥处理下,麻竹叶片中叶绿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SOD和POD活性均高于CK(对照);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均低于CK(对照),不同处理效果不同。在笋期(7、8和9月)中,麻竹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变化差异小,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SOD和POD活性均在8月最低,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均在8月最高。各处理效果综合排序为:A3B3>A2B3>A1B2>A3B2>A3B1>A2B1>A1B1> A1B3>A2B2>CK(对照)。
油菜素内酯(Brassinolide,BL)能诱导单子叶植物初生根发生不对称生长,而在双子叶植物中还未见报道。本试验通过外源施加不同浓度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2,4-eBL)观察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初生根生长状况。结果表明:2,4-eBL能诱导小白菜初生根发生不对称生长形成卷曲。随着2,4-eBL浓度的升高,根卷曲比例和曲率逐渐增大,同时向地性逐渐降低。试验发现外源施加2,4-eBL可诱导双子叶植物根不对称生长的现象,为研究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s,BRs)在根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提供新途径。
胶乳被认为是橡胶树的一种与伤害应答相关联的保护物质。割胶可以显著促进橡胶生物合成,且此促进作用与激活乳管细胞中橡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相关,但相关性大小尚不清楚。本文通过qPCR分析了正常割胶条件下,6个橡胶生物合成相关基因HbHRT2、HbSRPP、HbREF、HbHMGR1、HbHRT1、HbGAPDH在5个橡胶树魏克汉种质和5个1981°IRRDB种质胶乳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这6个基因在魏克汉种质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1981°IRRDB种质,分别是后者的1.05~14.62、0.97~4.26、1.46~12.56、0.83~2.99、0.43~7.54、1.92~11.31倍,平均值是后者的7.54、2.55、5.69、1.71、2.71、4.91倍。相关性分析表明,这些基因的表达与橡胶树干胶产量呈正相关,其中,HbREF和HbGAPDH的表达水平与干胶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最高,有望作为橡胶树产量育种的分子指标。
本研究从全基因组水平对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苯丙氨酸解氨酶编码基因(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进行鉴定,并以木薯品种KU50为材料克隆了6个PAL基因,分析了低温胁迫(7 ℃)对叶片MePAL表达模式、PAL酶活性、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使木薯叶片迅速萎蔫卷曲,并伴随叶片PAL酶活性、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显著提高。Real-time PCR分析表明,在低温处理前,MePAL1和MePAL2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3和1.19,显著高于其他4个MePAL基因,低温处理后6个MePAL基因均不同程度受低温胁迫诱导增强表达,其中MePAL5上调最高,达50.5~142.5倍。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低温胁迫上调了木薯叶片MePAL的表达,促进了总酚和类黄酮的合成,提高了抗氧化损伤的能力。
以‘解放钟’和‘白梨’果实为材料,研究基于转录组筛选出的表达量较高且在2个品种中有差异的EjNADP-ME2(Unigene0001461)基因,采用RACE和RT-PCR技术成功克隆EjNADP-ME2的cDNA全长。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EjNADP-ME2与苹果的NADP-ME基因关系最近。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显示,EjNADP-ME2蛋白应该位于细胞质中。用染色体步移法成功克隆了EjNADP-ME2的启动子序列,序列预测该基因启动子区域含有水杨酸、茉莉酸、脱落酸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此外还有厌氧诱导元件、MYB和MYC参与黄化和干旱诱导的结合位点MBS。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EjNADP-ME2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在2个品种中大致相同,均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又降低的趋势,且该基因在低酸品种的表达量稍低于高酸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低酸品种EjNADP-ME2基因转录水平与苹果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探究EjNADP-ME2基因在苹果酸代谢途径中的功能奠定坚实基础。
本研究通过反转录PCR方法克隆了巨尾桉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简称GR)基因,该基因定位于巨尾桉细胞质、长度为1485 bp,在NCBI申请基因注册(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KU904639)。构建了pET-EuGR1原核表达载体,酶活检测表明转化菌株GR活性较高。利用实时定量 PCR分析巨尾桉EuGR1的时空表达特性,结果表明:EuGR1的表达量随着巨尾桉叶片的成熟而降低,在幼叶中表达量最大,近根部的叶片表达量最低;在巨尾桉组培苗中,EuGR1在茎中表达量最大,叶中表达量较低,根中表达量最低。通过转基因抗寒巨尾桉温室苗研究EuGR1基因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发现常温和低温胁迫下耐寒性强的株系其EuGR1的表达量较高(如P40、P41、P52),耐寒性弱的株系其EuGR1的表达量较低(如P36、F44、F76),说明巨尾桉EuGR1的表达量与植株的抗寒能力具有相关性。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EuGR1的表达量在36 h后出现降低趋势,表明EuGR1在桉树耐低温胁迫的前期发挥作用较大。
D14基因是独脚金内酯信号转导途径的关键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能够使SLs释放出活性小分子物质而发挥调节腋芽起始的功能。本研究根据其他物种的D14基因从青天葵转录组数据中筛选获得2条高度同源的片段,命名为NfD14a和NfD14b。应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NfD14a和NfD14b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MH028026、MH028027。NfD14a基因全长1206 bp,ORF为861 bp,编码286个氨基酸;NfD14b基因全长1082 bp,ORF为813 bp,编码270个氨基酸。对NfD14的编码蛋白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NfD14a和NfD14b均属于α/β折叠蛋白水解酶超家族成员(Abhydrolase superfamily),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同源性不高。利用一步快速克隆的方法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35S::NfD14a-EGFP和35S::NfD14b-EGFP,并分别获得其工程菌。瞬时表达结果表明,NfD14a和NfD14b均定位在烟草原生质体的细胞核和细胞质。本研究通过对NfD14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与亚细胞定位分析,为青天葵独脚金内酯信号转导途径调控植物分枝生长发育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为探究芡实种仁支链淀粉特性及淀粉分支酶基因(SBE)在支链淀粉合成过程中的作用,以芡实品种‘紫花苏芡’、‘紫花刺芡’为试材,分析种仁发育过程中支链淀粉含量、淀粉粒形成、淀粉糊化特性,并克隆‘紫花苏芡’淀粉分支酶基因(GeSBE1)cDNA全长。结果表明:‘紫花苏芡’种仁的支链淀粉含量及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含量的比值均高于‘紫花刺芡’;‘紫花苏芡’种仁的淀粉粒为不规则多面体、棱角明显、大小较均匀,‘紫花刺芡’种仁淀粉粒多数偏圆、棱角少、大小差异较大;‘紫花苏芡’种仁淀粉较‘紫花刺芡’糊化温度低。GeSBE1 cDNA全长2782 bp,开放阅读框为2466 bp,编码821个氨基酸;该基因的cDNA序列与莲藕SBEI基因的同源性高达78%;种仁发育过程中‘紫花苏芡’GeSBE1的表达量均高于‘紫花刺芡’,表明芡实GeSBE1可能与两品种支链淀粉含量的差异有关。
橡胶树红根病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橡胶树根部病害。为明确我国海南和云南地区橡胶红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0种不同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病原菌在玉米+橡胶根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对温度、pH等适应范围广,温度在13~31 ℃,pH在3~1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 ℃,多数菌株最佳pH为7~9,且能利用多种碳氮源;不同的碳源中,果糖、半乳糖、麦芽糖、葡萄糖和甘露糖较适合该菌的生长;在供试氮源中,菌丝在酪氨酸、牛肉浸膏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色氨酸和尿素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慢;光照对病菌有抑制作用,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7 ℃,10 min。不同地区的病原菌株间药剂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戊唑醇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0312 μg/mL,其次为嘧菌酯、十三吗啉、咪鲜胺和腈菌唑,EC50分别为0.5581、0.6759、1.3763和1.5603 μg/mL。
室内测定了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对腰果重要害虫腰果细蛾(Acrocercops syngramma)和腰果云翅斑螟(Nephopteryx sp.)幼虫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在500或1000倍浓度下,Bt对低龄(1~3龄)腰果细蛾幼虫的致死作用较强,致死率为70%~100%,但对高龄(4龄和5龄)腰果细蛾幼虫致死作用较低(20.0%~52.5%)。Bt对腰果云翅斑螟3龄幼虫的致死作用相对较慢,在500倍浓度下作用120 h后致死率为75%。2000倍Bt与200 IJs/皿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对腰果云翅斑螟联合作用48 h后表现为增效作用,致死率达90%。
日本食蚧蚜小蜂Coccophagus japonicus Compere是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重要天敌之一。为了明确该蜂的寄生行为及雌蜂体型大小对其产卵的影响,在室内观察其寄生行为及雌蜂不同体型大小条件下的产卵情况。结果表明: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寄生过程包括搜寻寄主、识别寄主、产卵器刺探、产卵、产卵后处理5个阶段。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寄生时间、寄生率、平均着卵量随寄生次数增多而增加,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随寄生次数增加而降低;第1次寄生时,寄生所需时间为19.75 s,寄生率为73.12%,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为69.89%,平均着卵量为0.76粒;第3次寄生时,寄生所需时间为24.37 s,寄生率为83.33%,寄生次数与卵量吻合率仅为8.33%,平均着卵量为1.67粒。雌蜂体型大小与其产卵量呈正相关,体长小于等于1.20 mm时,产卵量及寄生率最小,分别为16.83粒和49.4%;1.40 mm<体长≤1.50 mm时产卵量为33.06粒,寄生率72.3%;而体长大于1.50 mm时产卵量达37.5粒,寄生率为72.2%;雌蜂后足胫节长对其产卵及寄生率也有类似影响,说明该蜂扩繁时应选用体型较大的雌蜂。
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V)是侵染兰花的主要病毒,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建立快速、灵敏的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根据CyMV的外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4对特异性引物,经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该病毒的RT-LAMP 检测方法,并进行LAMP检测的特异性、敏感性检测。该方法能特异扩增CyMV,与其他4种病毒(齿兰环斑病毒、菜豆黄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小苍兰花叶病毒)不发生反应;灵敏度为RT-PCR的10倍。田间检测20份样品中,RT-LAMP和RT-PCR检测结果一致,检出率为60%。在产物中加入荧光染料SYBR GreenⅠ,直接用肉眼观察就可判断样品是否感染CyMV,可省去电泳分析的时间。针对CyMV建立的RT-LAMP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快速等特点,适用于在进境检疫及种苗繁育过程中的检测鉴定。
本研究以广西桂林柑桔园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为对象,采用田间调查该粉虱卵、若虫、蛹和成虫的方法,研究了该粉虱的种群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广西桂林柑桔园每年3月中旬—12月上旬的气温可满足黑刺粉虱的生长发育需要,2015—2017年间黑刺粉虱种群变动较大,黑刺粉虱卵至蛹全年发生高峰在5月中旬—7月上旬,其次在8月下旬—9月上旬;而成虫全年发生高峰在5月上旬,其次则在9月上中旬。本研究表明每年5—9月是桂林柑桔园黑刺粉虱自然种群增长较快的时期,生产上应用密切关注这一时期的该粉虱种群动态,并根据其危害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花生黑腐病是花生的重要病害,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被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害。为明确花生黑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和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花生黑腐病害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花生黑腐病害的病原菌为冬青丽赤壳Calonectria iliciola。8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0%戊唑醇EC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1.12 μg/mL;300 g/L苯甲·丙环唑EC、29%吡萘嘧菌酯SC、25%咯菌腈SC、15%吡唑嘧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花生黑腐病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均低于10 μg/mL;30%精甲恶霉灵的抑制作用最差,EC50值为76.71 μg/mL。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花生黑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芒果香气成分,分析HS-SPME的平衡时间、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及解吸时间对香气成分分析结果(包括总峰数目、总峰面积)的影响,得到最佳萃取条件,并通过谱库比对鉴定芒果香气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旨在明确HS-SPME-GC-MS测定芒果果实香气成分的最佳萃取条件及海南省芒果主产区主栽品种贵妃、台农果实的香气成分组成及差异,为芒果香气品质判断及种质资源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HS-SPME最佳萃取条件为平衡时间10 min,萃取温度45 ℃,萃取时间60 min,解吸时间5 min。(2)海南省芒果主产区主栽品种贵妃、台农共鉴定出102种匹配度大于70%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2个品种的香气成分主要由萜烯类构成,贵妃萜烯类占香气成分总含量的74.70%,台农萜烯类占香气成分总含量的86.79%,另外还有少量的醇、醛、酮、酯、羧酸类。(3)贵妃、台农共有的挥发性香气化合物有α-异松油烯、3-蒈烯、柠檬烯、3-己烯-1-醇、2-己烯醛、γ-己内酯、异佛尔酮、棕榈酸等15种。因此,α-异松油烯、3-蒈烯为海南省芒果主产区主栽品种贵妃、台农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且台农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相对含量明显高于贵妃。
本文以咖啡果皮为原料,优化剪切乳化辅助酶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PB)设计筛选出显著影响咖啡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得率的因素,包括剪切时间、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和酶解pH;采用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及响应面法,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30(g/mL)、剪切速率7000 r/min、酶添加量0.2%、剪切时间24.0 min、酶解pH 4.90、酶解温度57.0 ℃、酶解时间1.96 h,在此条件下咖啡果皮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率为13.96%,与理论预测值14.00%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可为咖啡果皮的高值化利用和功能产品研发提供理论支撑。
为明确茶小绿叶蝉危害不同抗性茶树品种后挥发物的变化,从而为抗虫茶树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本研究选择小绿叶蝉危害虫口密度最大和最小的乌龙茶茶树品种肉桂和铁观音为材料,以GC-MS为研究手段,进行茶树组成型和虫害诱导型挥发物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邻异丙基苯甲烷、β-罗勒烯、反式-β-罗勒烯、α-法呢烯、γ-萜品烯和3-甲基-2-环己烯-1-酮为铁观音和肉桂的主要组成型挥发物成分。2个品种在健康茶树挥发物的成分组成和各组分的含量上都存在差异。芳樟醇只在铁观音的健康茶梢中被检测到,而十三(碳)烷、乙酸辛酯、十六烷和雪松醇只在肉桂的健康茶梢上检测到。β-月桂烯、β-罗勒烯、反式-β-罗勒烯和α-法呢烯在铁观音上的含量远远大于肉桂。另一方面,茶树受小绿叶蝉危害一段时间后,铁观音和肉桂在挥发物组成和含量上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二者都释放大量的β-月桂烯、β-罗勒烯、反式-β-罗勒烯、α-法呢烯和芳樟醇,在危害4 h和8 h的挥发物测定中,2个品种的这些成分较危害前的增加量从1.49倍到41.22倍。此外,茶小绿叶蝉的危害还诱导了新的挥发物的产生,包括(Z)-丁酸-3-己烯酯、癸醛、吲哚、己酸-3-己烯酯和苯乙醇。(Z)-丁酸-3-己烯酯、癸醛、吲哚、己酸-3-己烯酯、苯乙醇、β-月桂烯、β-罗勒烯、反式- β-罗勒烯、α-法呢烯和芳樟醇,这10种挥发性物质可能跟茶树的诱导抗性和铁观音的抗虫性有关。
本研究利用单因素试验结合L9(3 4)正交试验,以10个传感器特征值为考察指标,确定了茶样量、平衡温度、平衡时间3种因素的最佳萃取条件。结果表明,不同萃取条件对不同传感器响应值的影响程度不同,平衡温度对绝大多数传感器特征值的影响最大,而平衡时间的影响最小。试验得出的电子鼻检测乌龙茶挥发物的最优条件为:平衡温度100 ℃,平衡时间45 min,茶样量为3 g。在此萃取条件下试验重复性好,传感器响应曲线较为密集平稳且响应值最高,可将13个不同品种的乌龙茶明显区分开。该试验为乌龙茶香气的快速客观判别提供了有效的电子鼻检测方法。
本研究对11份毛蔓豆属种质的常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分析,并采用主成分、隶属函数值法和聚类分析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1份毛蔓豆种质的粗蛋白、粗灰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钙、磷含量间差异极显著,将其隶属函数值进行聚类,分为2类,其中,041130150毛蔓豆、051210057毛蔓豆、050320021毛蔓豆、050106023毛蔓豆、050319007毛蔓豆为高营养价值种质,其他种质综合营养价值较低;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磷、中性洗涤纤维和粗蛋白的含量可作为其营养价值评价的重要指标。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一种同时检测番茄和土壤中啶酰菌胺和咯菌腈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吸附净化,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等度洗脱,采用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检测,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和咯菌腈在0.05~1 μg/m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 2均为0.999,方法的检出限均为0.01 mg/kg,定量限为0.1 mg/kg;在0.1~1 mg/kg范围内,添加回收率在82.8%~102.8%和86.5%~115.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1%~8.7%和4.9%~9.1%之间。该方法简单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番茄和土壤中啶酰菌胺和咯菌腈的残留检测。
为了开发一种新的食品防腐保鲜剂,本文初步研究了3-蒈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活性及机理。通过肉汤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评价了3-蒈烯的抑菌活性,考察了3-蒈烯对细菌生长曲线、细胞形态、细胞膜通透性、膜电位及呼吸链脱氢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3-蒈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0 mL/L,MBC为40 mL/L。3-蒈烯可以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破坏细胞的正常形态,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造成蛋白质、电解质的外泄。3-蒈烯能够降低铜绿假单胞菌菌体的膜电位,干扰细胞正常代谢活动,还能抑制细胞内呼吸链脱氢酶的活性。综上所述,3-蒈烯通过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细胞膜,抑制细菌正常生长,导致细菌细胞死亡。
红壤丘陵区稻田不同时期进行的水分管理导致土壤水分和温度同时变化,继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二者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的稻田作为研究对象,同时以旱地农田作为对照,利用末端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和荧光定量PCR(qPCR)方法,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时期细菌群落结构与丰度的变化特征,进而分析其变化的影响因素,阐明水分和温度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稻田土壤细菌受土壤水分状况的显著影响,淹水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明显区别于其他时期,且淹水期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晒田期。稻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均受到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的显著影响,但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大于土壤温度。而作为对照的旱地农田土壤含水量在不同时期没有差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也没有差异,仅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发生一定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与土壤温度呈现相关性。因此,本研究认为,南方丘陵区农田土壤细菌对土壤水分的响应比对土壤温度更敏感。
长小蠹属(Platypus)昆虫是危害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类群,严重时可造成林木大面积枯死。聚集信息素可用来监测长小蠹的种群密度,进行大规模诱捕和中断交配行为。本文从长小蠹属昆虫的聚集行为,聚集信息素的产生和释放,聚集信息素的化学组成以及应用等方面综述了长小蠹聚集信息素的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