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大鹏 吴小平 罗雪华 王文斌 张永发 薛欣欣 邹碧霞
    2018, 39(3): 415-4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明橡胶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及影响因素,对制定橡胶林土壤管理措施、培育土壤有机碳库和评估区域碳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气压分离技术(Ba PS)研究了橡胶林砖红壤的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水分及碳氮源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温度(10~30℃)的升高,土壤呼吸速率先增加后下降;土壤孔隙度水(WFPS)为35%~60%时,土壤呼吸速率与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448,p<0.05)。WFPS为60%~90%,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2=0.923,p<0.01);与不施氮相比,低量硝态氮的添加(0.5、2.0、4.0 g/m~2)显著促进了土壤呼吸速率(p<0.05),高量铵态氮的添加(10.0~40.0 g/m~2)则显著抑制了土壤呼吸速率(p<0.05)。土壤呼吸速率与硝态氮、铵态氮(4.0~40.0 g/m~2)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2=0.282,p<0.05;R~2=0.345,p<0.05);与不施碳相比,添加碳(1.0~40.0 g/m~2)激发了土壤呼吸速率(p<0.05),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307,p<0.01)。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邓军 杨绍聪 杨云伟 樊仙 字文梅 魏兰 张跃彬
    2018, 39(3): 421-4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轻简栽培下,以‘新台糖22号’为对照,比较‘云蔗05-51’、‘云蔗05-49’、‘柳城05-136’、柳城03-1137、‘福农40号’、‘福农38号’、‘桂糖35号’、‘桂糖31号’、‘德蔗03-83’和‘粤糖60号’等10个甘蔗新品种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指标。结果表明:‘福农40号’的理论蔗茎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福农38号’显著低于对照,其他品种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云蔗05-51’、‘云蔗05-49’、‘桂糖35号’的平均蔗糖分显著高于对照,‘福农40号’和‘桂糖31号’显著低于对照,其他品种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除‘福农38号’外,种植其他9个新品种均有经济效益,达825.00~10 185.00元/hm2。综合分析表明,‘云蔗05-51’、‘云蔗05-49’、‘柳城05-136’、‘柳城03-1137’、‘桂糖35号’、‘德蔗03-83’和‘粤糖60号’在耿马蔗区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与对照相当,建议在耿马蔗区或生态环境相似蔗区配套轻简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本研究比较不同甘蔗新品种轻简栽培产量及经济效益指标,旨在进一步筛选适宜采用轻简栽培的甘蔗新品种,为甘蔗新品种轻简化栽培提供参考。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兰子汉 姚智 陈瑞州 李静 仇海威 林电
    2018, 39(3): 426-4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集陵水芒果10大主产区芒果园0~20、20~40 cm土层,对采集的土壤样品和果实样品进行养分测定和多元统计分析,以期掌握陵水芒果园土壤养分与果实矿质元素的基本状况及相关性,为科学合理制定陵水芒果主产区的施肥策略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多元逐步回归法及线性规划研究发现果园养分优化方案:p H 6.01-6.85,有机质为20~25.22 g/kg,碱解氮大于90 mg/kg,有效磷为22.15~40 mg/kg,速效钾大于100 mg/kg,交换钙大于1 800mg/kg,交换镁为100~144.15 mg/kg,有效硫大于16 mg/kg,有效铁为4.5~20 mg/kg,有效锰大于30 mg/kg,有效铜为0.2~1.03 mg/kg,有效硼为0.5~2 mg/kg。芒果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硼、有效硫、有效钙、有效镁的含量普遍偏低,大部分果园p H都不适宜;建议大量增施有机肥,以基肥为主,适当增加氮肥、硼肥、硫肥、钙肥、镁肥的施入量与养分管理,且要注意不同养分间的比例。在施肥时应根据各地区各时期养分丰缺度平衡施肥,并在生理关键期适当补充微量元素。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鄢铮
    2018, 39(3): 433-4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稻草不同覆盖厚度对甘薯产量和氮代谢的影响,并探讨甘薯产量、叶片氮含量与代谢相关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旨在筛选出适合甘薯栽培的最佳覆盖方式,为甘薯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各覆盖处理的产量高低顺序为:"草2+土">"草4+土">"草">对照;(2)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处理的甘薯产量与叶片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硝酸还原酶(NR)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全氮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综合各项指标认为,"草2+土"可用作甘薯栽培上适宜的覆盖方式,氮代谢相关指标可作为判断甘薯长势与产量高低的理论参考。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鱼欢 邢诒彰 王灿 杨建峰 李志刚 祖超 郑维全
    2018, 39(3): 438-4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热引1号胡椒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0、3.5、7、10.5、14 g/株)处理对幼龄胡椒叶片SPAD值、叶片氮含量、土壤硝态氮含量、胡椒长势和花穗发育的影响及叶片氮含量与花穗发育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施氮量由0增加到7 g/株,胡椒叶片SPAD值、叶片氮含量均逐渐增加,促进胡椒生长。施氮量为10.5~14 g/株时,胡椒叶片的SPAD值降低,叶片氮含量减少,胡椒株高和冠幅均受到抑制,开花时间晚,花量较少,且土壤中残留的硝态氮增加。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幼龄胡椒适宜的施氮量为3.5~7 g/株。在生产中,除了应控制氮肥的施用量外,还应增加磷钾肥的施用。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武捷 李新国 安烁宇
    2018, 39(3): 443-4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设置不同基质配比处理,筛选出较适合酸柚苗的基质配方,为无籽蜜柚优质砧木繁育提供理论依据。以椰糠、表土、甘蔗灰和菜籽饼为原料,按不同体积比配制9种栽培基质进行容器育苗,并测定各基质理化性质及苗木生长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基质配比处理对酸柚苗的苗高、径粗、叶片增加数、总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方面影响显著,其中T5(1/3椰糠、1/3表土、1/3菜籽饼)综合表现最好,其次为T2(2/3椰糠、1/6表土、1/6菜籽饼)和T9(2/3表土、1/6甘蔗灰、1/6菜籽饼),表现较差的为T1(2/3椰糠、1/6表土、1/6甘蔗灰)、T4(1/3椰糠、1/3表土、1/3甘蔗灰)和T7(1/6椰糠、2/3表土、1/6甘蔗灰)。结合苗木生长状况及基质成本,认为体积比为1/3椰糠、1/3表土、1/3菜籽饼的栽培基质较适合酸柚苗生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海斌 陈晓婷 丁力 邱丰艳 叶江华 贾小丽 孔祥海 何海斌
    2018, 39(3): 448-4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茶树根际土壤酸度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树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树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p H值、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茶树根际土壤的p H值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茶树根际土壤共检测到20个PLFAs,其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的个数分别为15、2、2、1;其中,细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及总体标记性PLFAs总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真菌PLFAs总量则相反,且不同树龄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茶树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总量的荧光定量PCR结果验证了上述PLFAs测定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的PLFAs主要划分成2大成分,即主成分1和主成分2,贡献率分别为73.06%和25.51%,而与主成分1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PLFAs主要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和原生动物,而与主成分2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主要为细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土壤酸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的微生物PLFAs标记11个,包含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而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的微生物PLFAs标记6个,包含细菌和真菌。综上表明,土壤酸化程度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而增强,酸化可能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研究为退化茶园的修复及其酸化土壤的改良,进而保证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周丹蓉 孙凯慧 叶新福 张永红 王小安 韦晓霞
    2018, 39(3): 455-4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辣木(Moringa Obleifera Lam.)叶片中的黄酮苷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利用MCI凝胶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硅胶柱层析(CC)、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石油醚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利用LC-MS、1H-NMR、13C-NMR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SRB法和DPPH·清除率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和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从辣木叶的石油醚部分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已鉴定为β-谷甾醇(Ⅰ)、胡萝卜苷(Ⅱ)、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Ⅲ)、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Ⅳ)。4种化合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但化合物Ⅲ的抗氧化活性极显著强于其他三种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表明,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对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植物生理生化
    李元元 曹红星 李新国
    2018, 39(3): 459-4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花粉离体萌发法测定3种不同果壳类型油棕花粉在散粉后不同天数和一天内不同时间点的花粉活力,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不同花期及一天内不同时间点的柱头可授性。结果表明:3种类型油棕的花粉活力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散粉第1 d即具有活力,薄壳种、厚壳种和无壳种的花粉活力分别在散粉后第2、3、4 d达到最大值,随后下降;日变化特点:在同一开放状态下,除12:00和18:00时,3种类型油棕的花粉活力排序为:薄壳种>厚壳种>无壳种。柱头可授性的变化特点为:雌花开放的早期,具有较弱的柱头可授性,薄壳种和无壳种在第Ⅲ期可授性最强,第Ⅳ期开始减弱,厚壳种则是在第Ⅳ期达最强,柱头的可授性日变化排序为:8:00~10:00,无壳种>薄壳种>厚壳种,12:00~18:00则是厚壳种>薄壳种>无壳种。综上可知,3种果壳类型油棕的花粉应于散粉后的第2~4 d采集;无壳种和薄壳种的雌花在开花后第Ⅲ期的10:00授粉效果最佳,厚壳种则是开花后第Ⅳ期的16:00授粉效果最佳。 
  • 植物生理生化
    陈明辉 程世平 张志录 张保青
    2018, 39(3): 465-4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6个果蔗品种幼苗为试材,研究低温(0℃)胁迫对各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气体交换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影响,利用隶属函数对果蔗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桂果蔗1号’和‘拔地拉’的叶绿素(Chl)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余4个果蔗品种幼苗叶片Chl含量持续下降;低温胁迫下,6个果蔗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显著下降,但胞间CO2浓度(Ci)、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却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的下降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引起;在叶绿素荧光参数方面,低温胁迫下6个果蔗品种的初始荧光(Fo)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呈上升趋势,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 P)和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均显著下降,表明低温对PSⅡ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潜力产生明显的抑制。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桂果蔗1号’>‘拔地拉’>‘闽引黄皮果蔗’>‘白玉果蔗’>‘龙黑果蔗’>‘川蔗26号’。 
  • 植物生理生化
    罗兴录 潘晓璐 朱艳梅
    2018, 39(3): 472-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淀粉含量不同的木薯品种‘辐选01’和‘华南124’为材料,通过测定木薯内源脱落酸(ABA)含量、淀粉积累过程中的关键酶活性以及淀粉积累量,探讨ABA含量与块根淀粉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淀粉含量的木薯品种其内源ABA含量存在差异,尤其在生育后期表现尤为明显;淀粉含量高的品种叶片、茎秆和块根的ABA含量、块根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ase)、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及淀粉分支酶(SBE)的活性高于淀粉含量低的品种;结果表明,叶片ABA含量与块根的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及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茎秆ABA与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ase)呈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以及淀粉分支酶(SBE)的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块根ABA含量与块根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呈现正相关,与块根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茎叶、块根ABA含量与块根淀粉积累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可见,木薯内源ABA在块根淀粉积累中有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为高产、高淀粉木薯品种的选育与栽培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植物生理生化
    李伟明 陈晶晶 段雅婕 胡会刚 庞振才 谢江辉
    2018, 39(3): 480-4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AP(African Pride)番荔枝冬季果为试材,研究不同温度、乙烯利处理下,番荔枝果实淀粉、可溶性糖、蔗糖等糖类以及果胶含量和细胞壁代谢相关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果胶甲酯酶)活性的变化,以期从多糖代谢角度探讨温度和乙烯对番荔枝冬季果软熟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20℃)可延缓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高温(32℃)可促进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而28℃下番荔枝软熟最快。28、32℃下果实果皮变硬可能与果皮中原果胶的合成有一定关系。果实的软化与果肉中的原果胶降解有关,但和可溶性果胶含量上升无必然联系。温度和乙烯对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Eth-28℃处理对酶活性诱导最显著。Cx和PG活性的变化与果实软化最相关,而PME在果实软化中可能不起关键作用。 
  • 植物生理生化
    秦改花 刘春燕 徐义流 李艳玲 齐永杰 潘海发 伊兴凯 高正辉
    2018, 39(3): 489-4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石榴种皮的显微结构及其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从而丰富石榴种皮发育的细胞学基础,进而为调控种皮发育奠定基础。通过改进石蜡切片方法,对‘月季石榴’果实发育过程中种皮的显微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脱水、透明间隔时间延长至2 h,浸蜡时间延长至3 d,可获得良好的切片蜡带。对种皮显微的观察发现,石榴内外种皮由5层细胞组成,外种皮由栅栏层和薄壁细胞层细胞组成,内种皮由木栓层、厚壁细胞层和薄壁细胞层组成。对不同发育阶段种皮的显微结构观察发现,发育前期内外种皮间存在明显的空气腔;之后,内外种皮继续发育,内种皮外层细胞的细胞壁逐渐加厚形成木栓层;内外种皮间的空气腔消失。该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石榴籽粒发育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倩男 张晓东 罗红丽 安邦
    2018, 39(3): 494-5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细胞骨架通过结构的重排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真菌微丝结合蛋白的一段保守结构域lifeact及小鼠MAP4的微管结合结构域MBD,构建与荧光蛋白EGFP融合表达的瞬时表达载体,利用原生质体瞬时表达体系成功观察到了橡胶树叶肉细胞中微丝和微管骨架的结构,并通过对原生质体细胞进行不同处理观察胞内微丝和微管骨架的结构变化。此外,本研究还成功的捕捉到橡胶树原生质体细胞中微丝及微管的动态行为。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吉训志 王果 李焕苓 王家保
    2018, 39(3): 502-5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新球蜜荔’和’大丁香’2个荔枝品种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利用石蜡切片技术研究了’新球蜜荔’和’大丁香’接种在TD(MS+0.1 mg/L NAA+0.5 mg/L TDZ+0.1 g/L肌醇+0.4 g/L水解乳蛋白(LH)+100 m L/L椰汁+60 g/L蔗糖+10 g/L琼脂)培养基(XQTD和DDXTD)与’新球蜜荔’接种在TX(MS+0.1 mg/L NAA+5 mg/L ZT+0.1 g/L肌醇+0.4 g/L水解乳蛋白(LH)+100 ml/L椰汁+60 g/L蔗糖+10 g/L琼脂)培养基(XQTX)上各培养物体胚发生过程中细胞学变化。结果显示:XQTD从6 d开始变褐,9 d时观察到球状凸起,石蜡切片中观察到球形胚结构,12~21 d时观察到球形胚、心形胚和鱼雷形胚等不同形态体胚;而DDXTD从9 d开始逐渐变褐,15~21 d时石蜡切片中能看到少量的球形胚和心形胚。XQTX在第12 d时观察到有完整原形成层的球形胚,21 d时石蜡切片中观察到子叶形胚。2个荔枝品种的体胚发生过程中都观察到内起源和外起源两种起源方式,体胚发生均为单细胞起源,都经历了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子叶形胚等相似的发育过程。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林秀琴 毛钧 陆鑫 李纯佳 胡鑫 刘洪博 字秋艳 李旭娟 徐超华 刘新龙
    2018, 39(3): 507-5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常规杂交是甘蔗遗传改良的主要手段,开花诱导是亲本杂交的关键。花芽分化和花序发育对甘蔗开花至关重要,但目前笔者们对这一过程还缺少必要的了解。本研究以当前甘蔗主栽品种粤糖93-159为材料,对其茎尖分生区花芽分化及花序发育过程进行石蜡切片显微观察。结果显示,甘蔗开花过程可明显划分为6个阶段:营养生长阶段——甘蔗分生区维持营养生长;花芽分化阶段——生长锥分生区膨大,产生花序分生组织;枝梗分化阶段——分生区周围的褶皱分化产生一次、二次枝梗分生组织;小穗/小花原基分化阶段——沿枝梗产生的小穗分生组织分化出2朵小花分生组织;花器官分化阶段——小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典型花器官;成熟阶段——抽穗开花,可以授粉。此结果揭示了甘蔗花发育分化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变化,可为甘蔗开花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谢向誉 尚小红 周慧文 陆柳英 曾文丹 曹升 赖大欣 严华兵
    2018, 39(3): 513-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对木薯生长的影响,确定突变体DNA变异的情况,以新选048和华南205木薯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0(CK)、50、100、200、400、800 Gy60Co-γ射线对其进行辐射诱变,观测不同辐射剂量下木薯的生长情况,对辐射诱变后的种植材料进行表型鉴定,并对表型变异稳定的突变体采用SCo T分子标记进行分析检测。结果表明:2个木薯品种辐射敏感性不同,新选048和华南205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214、219Gy,而当辐射剂量达到400 Gy时,2个木薯品种的致死率均达100%,因此,木薯60Co-γ辐射诱变较合适的诱变剂量在200 Gy左右;在0(CK)、50、100、200、400、800 Gy辐射剂量下,新选048的表型变异率分别为0%、0%、1.5%、5.4%、0%、0%,华南205表型变异率分别为0%、0%、1.2%、3.5%、0%、0%;据20142016年的表型鉴定结果,本试验获得了8份包含了裂叶叶形变异、叶柄颜色变异、株高变异、茎粗变异的稳定突变体,对其采用SCo T分子标记检测,结果发现共有11条引物可检测到木薯母本及其突变体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这些突变体的获得为今后木薯育种及机理研究提供可靠的原材料和中间材料,且采用SCo T分子标记能较好的鉴定辐射诱变获得的木薯突变体材料,为今后木薯辐射诱变育种提供参考。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河龙 高建明 张世清 郑金龙 黄兴 刘巧莲 易克贤
    2018, 39(3): 520-5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芦笋;ISSR;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炜婳 林玉玲 林争春 倪珊珊 赖钟雄
    2018, 39(3): 525-5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植物miR172家族成员的进化与分子特性,对mi Rbase数据库中37个物种的161个miR172前体序列和196个miR172成熟体序列进行进化规律分析,并对植物miR172家族的保守基序、二级结构和靶基因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miR172家族成员分布的37个物种都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很可能是miR172家族进化来源的祖先。进化分析表明,植物miR172家族成员序列相似性是其聚类的首要影响因素,其次才是物种差异的影响。植物miR172家族成员成熟体序列分析表明,5p臂上形成的成熟体序列特异性较大,3p臂上形成的成熟体序列保守性较高。二级结构分析发现,植物miR172家族成员具有典型的茎环二级结构,且茎序列的保守性较环序列高。植物miR172前体序列包含1个UNCG环。靶基因预测分析发现,同一物种不同miR172成员的靶基因可能不同;不同物种miR172的靶基因也可能不同,AP2或AP2-like出现频率最高,其次还有arginine decarboxylase 1、Pathogenesis-related、MYB84等靶基因,表明其靶基因功能的多样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程乐乐 李增平 丁婧钰 吴如慧 柏睿
    2018, 39(3): 534-5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省棕榈科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槟榔、椰子是海南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大王棕、狐尾椰子、蒲葵等是重要的景观植物,棕榈科植物在热带农业和热带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明确海南棕榈科植物上生长的木腐菌种类,可丰富海南木腐真菌资源,并有助于探索具有开发价值的木腐菌。从海南海口、东方、儋州、琼海、三亚、文昌、万宁、五指山、保亭、昌江、澄迈、定安、乐东、陵水、琼中15个市县的棕榈科植物上采集木腐菌样本284共份,初步鉴定出海南棕榈科植物上的木腐菌隶属于2门3纲8目15科24属34种,其中松芝[Ganodermacolossus(Fr.)C.F.Baker]为海南新记录种;棕榈科植物上木腐菌主要为多孔菌科和灵芝科真菌,其中狭长孢灵芝[Ganoderma boninense Pat.]为优势种。对海南岛气候与棕榈科植物木腐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木腐菌的生长影响不大;降雨量对木腐菌多样性的影响很大,并且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木腐菌的种类随雨水的增加而增多。对不同棕榈科植物的木腐菌种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槟榔、椰子和油棕的木腐菌种类最多,其它棕榈科植物木腐菌的数量和种类较少。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燕梅 赵艳龙 李俊峰 鹿志伟 杨子平 陆军迎 周文钊
    2018, 39(3): 540-5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斑马纹病是剑麻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挖掘剑麻斑马纹病抗病相关基因,以斑马纹病抗病品种热麻1号为材料,分别在接种0、24、36、48和72 h进行转录组测序,组装后获得103 326个转录本和70 110个Unigenes,转录本和Unigene的平均长度分别为726 bp和645 bp。其中有33 474个Unigenes被成功注释到NR,NT,KO,Swissport等7个功能数据库中。DEG分析表明,在接种24、36、48、72 h后分别有4 676、3 769、3 308、3 757个Unigenes被诱导差异表达,且PR蛋白,类黄酮生物合成、苯丙素类生物合成、过氧化物酶等基因上调表达明显,而热击蛋白、细胞色素P450和叶绿素a/b结合蛋白等基因明显下调表达。差异基因代谢通路分析表明,参与核糖体、光合作用、苯丙素类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通路、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等代谢通路明显富集。本研究全面了解剑麻与烟草疫霉互作关系,是为剑麻斑马纹病抗病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丁婧钰 李增平
    2018, 39(3): 547-5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海南种植的垂柳上发生的茎腐病病原菌进行形态学特征鉴定、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确认引起海南垂柳茎腐病的病原菌为硬毛粗毛盖孔菌[Funalia trogii(Berk.)Bondartsev&Singe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光照可以抑制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4℃,最适p H值为6.0,可溶性淀粉和酵母浸膏为最佳碳源和氮源。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沈顺章 牛黎明 张方平 付皖钰 章娅芳 符悦冠 朱俊洪
    2018, 39(3): 553-5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和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 Riley)是橡胶树的重要害虫,为协调其药剂防治与天敌(日本食蚧蚜小蜂)利用,在室内采用药膜法和喷雾法测定了6种常用杀虫(杀螨)剂对日本食蚧蚜小蜂的毒力。结果表明:噻嗪酮、三氟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3种药剂喷药后24 h成蜂死亡率均为100%,而螺虫乙酯、氟啶虫酰胺药后24 h成蜂死亡率为2.61%~17.39%;6种药剂处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蛹后,其羽化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噻嗪酮>阿维菌素>三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羽化后成虫寿命最长为螺虫乙酯1 500倍液处理(23.89 d),最短为溴氰菊酯1 500倍液处理(0 d);用6种药剂处理日本食蚧蚜小蜂的高龄幼虫后,其羽化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螺虫乙酯>氟啶虫酰胺>溴氰菊酯>阿维菌素>三氟氯氰菊酯=噻嗪酮,羽化后成虫寿命以氟啶虫酰胺2 500倍液处理最长,为18.80 d;药剂处理后日本食蚧蚜小蜂的寄生率及产卵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噻嗪酮>阿维菌素>三氟氯氰菊酯>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溴氰菊酯。因此,以成蜂死亡率、蛹羽化率、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等生物参数为评判,推荐使用氟啶虫酰胺螺虫乙酯防治橡副珠蜡蚧。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洪英华 蔡莹莹 谷风林 徐飞 房一明
    2018, 39(3): 559-5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草兰豆荚加工过程分为杀青、发汗、干燥和陈化四个阶段,期间豆荚颜色改变并产生香味。为了探究香草兰豆荚加工过程中物理状态变化对生香反应的影响及表征作用,本文对加工四个阶段豆荚水分含量、p H等物理性质进行了检测,并对三种不同处理方式的豆荚进行了感官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鲜豆荚及杀青豆荚为鲜绿色,发汗后的豆荚变为褐色后逐渐变深;杀青豆荚水分含量最高,加工中水分含量逐渐减少,整个加工过程豆荚p H小于5.5且呈降低趋势;鲜豆荚豆腥味较重,陈化后豆荚豆腥味弱而香草味强;电子感官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冷冻捣碎和加水磨浆处理的豆荚嗅觉和味觉属性均不同,添加香兰素对味觉属性有影响但对嗅觉属性影响较小,煮沸对豆荚味觉属性有影响。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陈艳阳 常刚 魏晓奕 李积华 夏文
    2018, 39(3): 565-5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振动超微粉碎技术对甘蔗加工副产物——甘蔗渣进行活化处理,考察了超微粉碎时间对粉体粒径、结构、外观形貌、持水性、分散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微粉碎10 min的粉体改性效果最佳,与粗粉相比,其表面孔洞裂纹大大增加,持水性降低。采用红外光谱分析与X衍射分析得到其羟基活性提高,无定形部分增加,但超微处理并未改变纤维素的结晶类型。但表征发现经过超微处理的粉体在水中分散性较差,选取超声波处理的方式提高粉体分散性,发现超声20 min时粉体分散性达到最佳。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振文 徐缓 吴秋妃 林立铭 李开绵
    2018, 39(3): 570-5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木薯未成熟叶为花青素(以矢车菊素代表)提取原料,研究其在可见光条件下的最高吸收波长和不同提取剂的提取效果,并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法分别对提取条件进行分析,利用SAS软件进行提取工艺条件优化。结果表明木薯叶花青素最佳可见光吸收波长为533 nm,提取剂为酸性甲醇时提取效果好,最优提取工艺为:以酸性甲醇为提取溶剂,料液比为1:20,提取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4 h,在此条件下,提取的木薯叶花青素含量为158.78 mg/hg。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黎丹 吴文嫱 黄东益 谢俊 赵景梅 黄小龙 许云
    2018, 39(3): 575-5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选育出优良的毛薯种质,本研究以海南大学薯蓣种质资源圃里的80份毛薯为材料,以河南焦作温县的垆土铁棍山药为对照,采用苯酚硫酸法、考马斯亮蓝法以及蒽酮比色法对其干物质、粗多糖、蛋白、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毛薯的干物质含量介于18.62%~38.88%,粗多糖含量介于2.88%~15.82%、蛋白含量介于5.14%~10.71%、可溶性糖含量介于0.1%~13.84%、淀粉含量介于11.94%~64.28%。与对照山药相比,Ds96所测品质均优于对照,可优先选择推广。此外,毛薯各营养品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干物质与糖类存在显著负相关,与蛋白和淀粉表现为正相关。通过对80份毛薯的营养品质进行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3.17时,可将其分为八类,按类群来看,类群Ⅳ各营养价值适中,其他类群在某些营养上比较优秀,可根据需要进行优良资源选择。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曾广琳 施瑞城 陈文学 潘永贵 魏静 赵宏亮 张伟敏
    2018, 39(3): 581-5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对番木瓜粉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番木瓜干燥加工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本研究以水分活度、玻璃化转变温度、晶体形态、微观结构和抗氧化活性为评价指标,分别对热风干燥(HAD)、微波泡沫干燥(MFD)和真空冷冻干燥(VFD)所得番木瓜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VFD样品的水分活度与褐变程度最低,而MFD样品的水分活度与褐变程度最高。MFD样品的玻璃化转变起始温度为(34.9±1.1)℃,显著高于HFD、VFD样品的(13.6±0.4)、(16.5±0.7)℃。VFD样品呈现出相对稳定的非晶体结构特征,而其他两种干燥样品则为晶体结构。VFD番木瓜粉的微观结构呈骨骼状和多孔结构,MFD样品呈不规则形态,边缘锋利,HFD样品呈光滑片状结构。在抗氧化活性方面,HFD、MFD、VFD样品的多酚含量分别为(6.11±1.01)、(4.36±0.62)、(4.32±0.87)mg/g,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来看,MFD>HFD>VFD,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来看,HFD>MFD>VFD,VFD样品中多酚的含量最低且抗氧化活性相对最差。综合比较,MFD能生产出较高品质的产品,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番木瓜粉干燥方法。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初众 郭莹 张彦军 贺书珍 钱镭
    2018, 39(3): 588-5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鹧鸪茶提取工艺,研究超声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对水提液中多酚提取率(Y1)、游离氨基酸总量(Y2)和水浸出物含量(Y3)的影响。将提取液进一步干燥处理得到速溶粉,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对茶粉及速溶粉挥发性成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得到速溶鹧鸪茶提取工艺参数为时间28 min、温度58℃、料液比1:21,在此工艺参数下制得的提取液的多酚提取率为14.53%,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0.97 mg/g,水浸出物含量为33.45%。茶粉和速溶粉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72种,其中茶粉含44种,速溶粉含52种,二者相同挥发性成分为26种。本研究可为鹧鸪茶生产工艺条件提供理论支撑。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范培珍 王梦馨 崔林 朱慧怡 韩宝瑜
    2018, 39(3): 595-5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历史名茶霍山黄芽茶叶香型特征,比较其不同等级茶叶香气质和量的差异,从原产地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镇选其特一级、一级和三级茶样,以SDE法提取香精油、GC-MS配合标准样品做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共检出香气成分44个,包括了萜烯醇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烯类、烷类、杂环类、萘和酚类共10类香气化合物;3个等级茶叶香气共有成分26个,其中主要成分是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β-紫罗酮、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反式芳樟醇氧化物、乙酸叶醇酯、苯甲醛、β-荜澄茄烯、2-戊基呋喃等,前2个含量最大,这些化合物构成了霍山黄芽清香持久香气的物质基础;(2)从特一级、一级至三级茶样,分别测出41、34和32个香气成分,而且高等级茶叶香气成分个数较均匀地分布于上述10类香气化合物中;以内标法进行相对定量,测得特一级、一级的香气含量分别高出三级的香气含量33.7%、9.8%。分析认为:3个等级茶样的品种、栽培条件和加工工艺相同,采摘时间和芽叶质量则是影响其香气质(香气化合物种类)和量(含量)的主要因子。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陈晓宁 肖淑霞 林程 魏奇 江玉姬 钟咏汕 黄琳翔 褚秀丹
    2018, 39(3): 600-6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滑菇胞内多糖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本研究采用热水浸提的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以滑菇胞内多糖得率为响应值的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84℃,浸提时间1.5 h,液固比40:1 m L/g,测得滑菇胞内多糖提取得率为(34.020 8±0.043 3)%。同时以清除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ABTS自由基及还原能力为指标,对滑菇胞内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滑菇胞内多糖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本研究对滑菇胞内多糖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旨在为后续研究滑菇胞内多糖提供试验依据,为进一步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综述
  • 综述
    周萌萌 王佳楠 田丽波 商桑 潘琼玉 邹凯茜 曾丽萍
    2018, 39(3): 606-6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瓜类是重要的蔬菜、水果类作物,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因此进一步提高瓜类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优良品种选育是进一步提高葫芦科蔬菜作物品质和产量的有效方法,分子育种是加速育种进程的重要手段,而基因定位是现代分子育种研究的基础。本文综述了主要葫芦科作物重要性状基因定位的策略、方法以及初步定位和精细定位工作的研究进展,为相关作物的基因精细定位、基因克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并对今后的葫芦科作物精细定位技术提出了展望。 
  • 综述
    司园园 李娟 罗小燕 刘振 陈杰忠 赵春香 张登杰
    2018, 39(3): 614-6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总结国内外常绿果树体胚发生体系研究现状,介绍了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的建立,综述了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生理生化机制及遗传稳定性的研究进展,提出目前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展望,以期为今后常绿果树体胚发生体系研究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