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清隆 羊 青 王茂媛 王祝年 晏小霞
    2017, 38(4): 587-5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海南岛被子植物5个新记录种。新记录种分别为三室黄麻(Corchorus trilocularis L.)、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Michx.) G.L. Nesom)、光果姜(Zingiber nudicarpum D. Fang)、线纹香茶菜(Isodon lophanthoides (Buch.-Ham. ex D. Don) H. Hara)、狭序泡花树(Meliosma paupera Hand.-Mazz.)。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植物标本室(ATCH)。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俞 超 陈 煜 汪财生 陈佳怡 金从标
    2017, 38(4): 591-5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不同品种红心火龙果的遗传关系,本研究采集国内14种红心火龙果品种,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行实验方案的系统设计,将所提取基因组进行酶切,筛选特异长度的DNA片断,构建SLAF-seq文库后进行高通量测序,将获得的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到多态SLAF标签,在此标签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特异性SNP位点,最后建立14种红心火龙果品种的进化树。本研究共开发159 560个SLAF标签,样品的平均测序深度为5.26×;共得到120 294个群体SNP,其中高一致性的群体SNP 51 859个。12种红心火龙果聚类结果发现,样品1、2、6、8、10同缘关系相近;样品3、5、7、9同缘关系相近;样品4、14同缘关系相对较近。研究表明应用SLAF-seq技术开发分子标记的效率比ISSR、RAPD、AFLP等常规技术更高。12种红心火龙果的聚类结果从基因组水平揭示不同地区品种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为火龙果种质的保护和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维瑞 刘盛荣 苏贵平 匡云波 马立验
    2017, 38(4): 597-6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降低猴头菇生产成本和解决松杉木屑工厂化栽培金针菇菌糠利用问题,研究了金针菇菌糠营养成分和不同配方对猴头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金针菇菌糠含有9.8%粗蛋白、32.3%粗纤维、1.2%粗脂肪、17.9%木质素和7.7%灰分;筛选出配方2是最佳的配方,比例分别为金针菇菌糠38%、棉籽壳20%、玉米芯30%、麸皮10%、碳酸钙2%,其产量和利润分别比对照组、配方1、配方3和配方4提高了9.67%、25.00%、6.12%、8.40%和115.91%、48.44%、46.15%、25.00%。为金针菇菌糠用于猴头菇大面积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 洋 廖 丽 阙 勇 黄华莲 白昌军 王志勇
    2017, 38(4): 602-6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相对总二级分枝数比、相对地上部干重比、相对地下部干重比、相对总茎长比、坪用质量、叶片枯黄率6个指标,利用水培法对地毯草进行耐铝鉴定。结果表明,经2.1 mmol/L的铝处理后,不同种质间的生长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部分指标如相对总二级分枝数比与相对地上部干重比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相对地上部干重比与相对地下部干重比、相对总茎长比的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相关系数最高达0.221),与枯黄率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坪用质量与枯黄率呈显著负相关。不同指标间的的变异系数范围34.1%~78.6%,其中坪用质量变异系数最小(34.1%),而枯黄率变异系数最大(78.6%)。聚类分析结果表明,86份优良品种被分为3大类,即中间型、敏铝型和耐铝型。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邹耀进 王旭 梁卿雅 李超 王鑫瑶
    2017, 38(4): 611-6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南岛土壤有机碳研究工作多集中在森林土壤,而灌丛土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以海南岛24个灌丛样地的72个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及其碳储量,以期揭示海南岛灌丛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初步估算海南岛灌丛土壤的有机碳储量,为评价海南岛灌丛的重要生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南岛灌丛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6.20±0.61)g/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5.94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各土层统一到10 cm厚度的平均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海南岛灌丛土壤(100 cm)的有机碳储量约为1.48×107 t。其中,土壤表层(0~30 cm)与(0~50 cm)的贡献率分别为46.15%和65.28%,与其它类型土壤一致。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 凯 陈伟岸 罗文启 吴庭天 李东海 杨小波
    2017, 38(4): 618-6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中南部腹地山区,其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目前尚未系统研究。在野外调查、标本鉴定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对其区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五指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由28科95属288种(及种下分类单位)组成,优势科有6科,分别为水龙骨科、凤尾蕨科、鳞毛蕨科、蹄盖蕨科、铁角蕨科、金星蕨科。该区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其中热带性科、属、种的比例分别为100%、91.2%、84.7%,显示出该区系明显的热带性质。从种的层次来看,热带亚洲分布类型是五指山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区系的显著成分,该区系尤其与中南半岛的石松类和蕨类区系有密切联系,此外,该区系兼有一定的东亚成分和少量的海南特有成分。与7个邻近地区的石松类和蕨类区系比较,与鹦哥岭亲缘最密切,与尖峰岭的亲缘关系次之,再次为云开山、弄岗、赣江源,而与独龙江地区、麻阳河亲缘较远。五指山自然保护区分布着珍稀的石松类和蕨类植物,9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4种为受威胁程度达到极危的植物。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潘云龙 朱清波 陈欣凡 李 彬 欧阳玉莹 吴承祯 洪 滔
    2017, 38(4): 630-6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闽东不同生境秋茄[Kandelia candel (Linn.) Druce]人工林与天然林异龄叶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1)2种林分的秋茄林叶MLA、SLA和LDMC,当年生均大于往年生,分别为MLA(38.4 cm2>36.0 cm2)、SLA(78.9 m2/kg>67.5 m2/kg)、LDMC(258.7 mg/g>193.8 mg/g);(2)当年生和往年生叶MLA人工林均大于天然林,分别为当年生(40.7 cm2>36.1 cm2)、往年生(37.5 cm2>34.4 cm2)。当年生叶SLA人工林小于天然林,为(78.4 m2/kg<79.4 m2/kg),往年生叶SLA人工林大于天然林,为(71.0 m2/kg>64.0 m2/kg)。当年生与往年生叶LDMC人工林均大于天然林,分别为当年生(344.4 mg/g>173.0 mg/g)、往年生(225.6 mg/g>162.0 mg/g)。研究表明,异龄叶对光资源获取和储存物质以构建叶器官这2种投资策略的权衡,是植物在各自生境中适应性进化的结果。秋茄能对生境因子胁迫调整生活策略应对,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适宜作为海岸防护林树种人工栽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梦瑶 林开敏 许 诺 吴培培 赵长存 石丽娜
    2017, 38(4): 635-6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统计学和ArcGIS技术等研究方法,以老龄林(在一代杉木人工林基础上以延长杉木轮伐期,并实施保护和促进天然更新为主要技术而形成的)、萌芽林(老龄林采伐后,以实施天然更新和杉木萌芽更新为主要造林技术而形成的撂荒天然更新林)、93人工林(老龄林采伐后,于1993年按照不炼山造林的栽杉模式而形成的二代杉木人工林)3个不同杉木林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地探讨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现存凋落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计算得出不同杉木林类型为满足精度要求所需的最少样本数。结果表明:不同杉木林系统凋落物现存量和变异系数存在着明显差异,均表现为萌芽林>老龄林>93人工林。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现存凋落物量空间分布状况有较大的区别,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当精度为90%时,老龄林、萌芽林、93人工林所需的最少样方数量分别为48、72和42个;且在相同精度下,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所需的最少样方数量基本上表现出93人工林<老龄林<萌芽林。这为不同杉木林类型林地研究中取样策略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马加芳 李贵祥 柴 勇 和丽萍 孟广涛
    2017, 38(4): 640-6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高黎贡山南段2种环境(野外、大棚)下生长的我国特有种植物瑞丽山龙眼幼苗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①2种环境下生长的幼苗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出现“双峰”曲线,有“午休”现象,但峰值出现的时刻与大小不同,野外幼苗在10 : 00、16 : 00出现高峰值,分别为4.608、2.118 μmol/(m2·s),大棚幼苗在11 : 00、15 : 00出现2个高峰值,分别为4.102、3.982 μmol/(m2·s);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一致,也有“午休”现象;水分利用率(WUE)无明显变化规律;胞间CO2浓度(Ci)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相反。②净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偏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CO2浓度(Ca)、空气温度(Ta)、相对湿度(RH)对幼苗PN值影响均为:PAR>Ca>Ta>RH;③两地幼苗光饱和点(LSP)均较高,野外为2 674.995 μmol/(m2·s)、大棚幼苗为2 228.754 μmol/(m2·s),光补偿点(LCP)分别为38.250、8.322 μmol/(m2·s)。
  • 植物生理生化
    吴姝漪 孟千万 宋希强 丁 琼 朱 婕 余文刚 马豪治
    2017, 38(4): 646-6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石斛为海南特有兰科植物,原产海南海拔1 000 m以上的云雾林或山地雨林。为研究高温对华石斛生长的影响, 本试验测定了昼/夜(10 h/14 h)温度梯度(25/20、30/25、35/30、40/35 ℃)的人工气候箱中生长1、2、4、8 d以及解除胁迫15 d(恢复生长)后华石斛幼苗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高温30 ℃和35 ℃处理1 d时,形态和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变化不显著,幼苗没有受到热害。30 ℃和35 ℃处理2~4 d和40 ℃处理1~2 d时,细胞膜稳定性遭到破坏,导致膜脂过氧化,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升高,SPAD值下降,此时植物通过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SOD、POD活性进行自我调节。30、35 ℃处理8 d和40 ℃处理4 d时,各项生理指标急剧下降,膜系统和抗氧化酶系统遭到破坏,植物受到严重热害。40 ℃处理8 d时,95%的幼苗褐化死亡。不同处理天数下温度均与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呈极强正相关,与SPAD呈负相关。研究认为,相对电导率、SPAD、MDA可作为鉴定华石斛幼苗耐热性的参考指标。
  • 植物生理生化
    王 伟 卢 珊 葛 冰 郜爱玲 金荷仙
    2017, 38(4): 652-6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出大苞鞘石斛组培快繁体系各阶段最适培养基配方,以大苞鞘石斛无菌苗茎段为外植体,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对大苞鞘石斛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原球茎诱导最适培养基为1/2MS+2,4-D 0.2 mg/L+蔗糖30 g/L,诱导出的拟原球茎直径1.5 mm时将其从茎段上剥离,并接入原培养基继续诱导15~20 d;拟原球茎增殖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 1 mg/L+蔗糖30 g/L+椰乳10%,继代周期25~30 d;拟原球茎分化最适培养基为1/2MS+NAA 0.5 mg/L+蔗糖30 g/L+椰乳10%,分化培养需40 d;将分化的无菌苗继代于花宝2号3 g/L+蛋白胨2 g/L+IBA 1 mg/L+蔗糖30 g/L+椰乳10%生根诱导效果最好,培养45 d;生根壮苗最佳培养基为花宝1号3 g/L+蛋白胨2 g/L+蔗糖30 g/L+活性炭1 g/L,培养50 d。
  • 李成梁 冯仁军 卢利方 云天艳 张 恒 张银东 张锡炎
    2017, 38(4): 659-6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蕉是世界主要水果之一,对乙烯非常敏感,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目前,香蕉果实后熟机理还未完全探明,后熟过程中己糖激酶(HXK)与乙烯的关系还不清楚。通过BLAST比对从香蕉基因组数据库中发现HXK基因家族的11个成员,经克隆获得这些基因的序列,并研究HXKs基因在香蕉果实自然后熟过程中的转录表达谱,重点研究乙烯利、甘露糖、NAG和1-MCP对HXKs基因表达、HXK酶活和内源乙烯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香蕉果实后熟过程中HXKs基因呈现差异性表达,乙烯利上调大多数HXKs基因的表达和HXK酶活,1-MCP的作用正好相反,这表明外源乙烯正作用于HXK。另一方面,甘露糖加快内源乙烯生物合成,NAG却推迟内源乙烯生物合成,这说明HXK正作用于内源乙烯生物合成。所以,在香蕉果实后熟过程中乙烯和HXK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这将为进一步阐明香蕉果实后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也将为香蕉果实保鲜新技术的挖掘提供新思路。
  • 邓昌哲 秦于玲 李开绵 陈松笔
    2017, 38(4): 667-6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不同浓度外源ABA对木薯叶片β-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影响。用HPLC测定β-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用qRT-PCR的方法研究木薯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喷施20 mg/L外源ABA,木薯叶片β-胡萝卜素含量升高,叶片中涉及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基因LYCB上调表达,而类胡萝卜素裂解的CCD1基因下调表达。同时,核心酶PSY1与PSY2基因的下调表达与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无关联。而分别采用10 mg/L与80 mg/L浓度喷施后β-胡萝卜素含量均降低,涉及β-胡萝卜素合成通路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而经10 mg/L的外源ABA处理催化类胡萝卜素裂解的CCD1基因上调表达。研究表明太低和太高浓度的外源ABA处理木薯叶片导致β-胡萝卜素积累降低,但外源ABA浓度为20 mg/L时能显著提高叶片β-胡萝卜素含量。
  • 郭凤芝 许颖妍 熊 青 刘 涛 吕恃衡 陈桂信 佘文琴
    2017, 38(4): 673-6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玳玳花瓣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玳玳HPL基因cDNA全长,全长为1 776 bp,其中包含52 bp的5′非编码区,224 bp的3′非编码区,1 500 bp的编码区(编码49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5.7 ku)。将该HPL基因cDNA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及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植物的HPL基因cDNA序列进行比较,推断玳玳花瓣HPL属于13-HPL类。通过PCR扩增得到了玳玳HPL基因组全长。测序结果显示玳玳HPL基因中包含1个长2 374 bp的内含子。将分离出来的玳玳HPL基因cDNA的编码区序列插入pET-15b载体上构建原核表达载体,在细菌BL21细胞中进行原核表达。结果表明:该编码区片段可在原核细胞中大量表达,其表达产物分子量大小约为55 ku,与13-HPL蛋白的分子量55.7 ku相符。本研究为下一步利用HPL基因cDNA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奠定基础,将为花卉香味的遗传改良提供一条新途径。
  • 叶松建 韩冰莹 张家明
    2017, 38(4): 682-6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福建53个市县(区)收集获得119份浮萍种质。通过叶片大小、根系和叶脉数等形态性状初步鉴定为4个属:少根紫萍属(Landoltia)、多根紫萍属(Spirodela)、无根萍属(Wolffia)、浮萍属(Lemna)。利用叶绿体atpF-atpH间隔序列和rpS16内含子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19份浮萍种质分别属于4个种Landoltia punctata,Spirodela polyrhiza,Wolffia globosa,Lemna aequinoctialis。利用DnaSP 5.10.01软件分析结果显示,福建浮萍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rpS16比atpF-atpH多样性大,两者的核苷酸多态性指数分别为0.051 23和0.031 53,每kb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44.675和20.374,群体突变率分别为0.051 64和0.036 40,单倍型多态性指数分别为0.617和0.577。稀脉萍、无根萍和多根紫萍基于atpF-atpH和rpS16序列的单倍型数为4、2、2。另外,闽南地区浮萍遗传多样性高于闽北地区,其核苷酸多态性指数、每kb核苷酸变异数以及群体突变率分别是闽北地区的2倍以上。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奕鹏 杨 扬 时 涛 蔡吉苗 黄贵修
    2017, 38(4): 689-6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HND5是从健康的臂形草叶片中分离得到的一株顶孢霉属(Acremonium sp.)内生真菌,可通过产生挥发性物质抑制病原菌生长。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提取富集了内生真菌HND5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了挥发性物质的组分分析,共分离鉴定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活性分析发现,石竹烯(Caryophyllene)和4-乙烯基-1,2-二甲氧基苯(Benzene,4-ethenyl-1,2-dimethoxy-)具有抑菌活性,对峙试验表明2种物质均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具良好的抑制作用,其中石竹烯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2 916.07、729.54和404.23 μL/L,4-乙烯基-1,2二甲氧基苯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62.72、27.60和23.54 μL/L。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孙世伟 刘爱勤 王 政 桑利伟 苟亚峰 孟倩倩 高圣风
    2017, 38(4): 695-6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咖啡黑(枝)小蠹(Xylosandrus compactus)雌、雄成虫触角感受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咖啡黑(枝)小蠹雌、雄成虫之间触角形态、感受器类型和分布均无显著差异。成虫触角具有5种感受器:毛形感受器(Ⅰ、Ⅱ)、锯齿形感受器、锥形感受器、芽形感受器和刺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占总感受器的57%,刺形感受器数量最少,仅3%。各种感受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数量显著不同,柄节、梗节感受器数量较少,分别约占感受器总数的4%和3%;鞭节分布的感受器数量最多,约占93%,其中约85%的感受器集中分布在锤状部末端。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文凤 张荣跃 黄应昆 普春华 仓晓燕 尹 炯 罗志明 王晓燕 单红丽
    2017, 38(4): 700-7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根施进行防控甘蔗绵蚜和蓟马试验。结果表明: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甘蔗绵蚜和蓟马均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是防控甘蔗绵蚜和蓟马理想的缓释长效低毒新药剂,可在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最适宜用量为450 g/hm2(有效成分315 g),可在2~6月,按hm2用药量与hm2施肥量混匀一次性施用,对甘蔗绵蚜和蓟马的防效分别达98.4%和82.9%以上。甘蔗实测产量和糖分分别较对照增加34 290 kg/hm2和6.8%以上。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雯雯 国振宇 赵晓迪 龚明波 李世贵 顾金刚 杨礼富
    2017, 38(4): 704-7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对扣法研究11株木霉菌株挥发性物质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效果,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挥发性物质进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木霉菌株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差异较大。11株木霉共检出257种挥发性物质,均能检测到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两种化合物;聚类分析在相关系数距离为19时,可将11株木霉菌株归为三大类;257种挥发性物质可简化为3个主成分,包含30种挥发性物质,不同木霉挥发性物质主成分得分与拮抗尖孢镰刀菌的抑菌率之间极显著相关,表明11株木霉菌株对尖孢镰刀菌均有抑制作用。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袁天元 廖双泉 赵艳芳 何 凡 廖小雪
    2017, 38(4): 716-7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锰离子含量对天然橡胶(NR)热氧老化、紫外老化和臭氧老化前后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核磁交联密度分析仪、DSC分析仪和傅里叶红外分析仪探究老化前后分子链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老化之前,含有不同量的锰离子的天然橡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基本一致。经3种方式老化后的胶样性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当锰离子质量分数为0.000 30%时,天然橡胶老化后的拉伸强度、300%定伸应力、700%定伸应力下降程度最小。核磁交联密度测试表明,总交联密度(XLD)与网链分子量(Mc)有很好的对应关系,XLD随着锰离子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表明天然橡胶老化过程中交联反应和断裂反应存在竞争关系。示差扫描量热(DSC)测试发现,随着锰离子质量分数的增加,天然橡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先升高后降低,与核磁交联密度测试结果一致。红外分析(FTIR)发现,天然橡胶老化过程中发生了交联和断裂反应。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刘 祥 刘淑瑛 虎 娟 张 虹 张自萍 陈 任
    2017, 38(4): 723-7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杜仲生产的反式-1,4-聚异戊二烯橡胶(杜仲胶)是由异戊二烯单元聚合形成的不同分子大小的混合物,主要沉积于细胞的空隙之间,提取困难。为正确分析测定杜仲材料中杜仲胶的含量,以杜仲果翅为材料,采用氯仿、石油醚和甲苯3种有机溶剂,配合超声波处理组成6种不同的提取方法,以杜仲胶的提取得率以及分子量分布为衡量标准,对杜仲胶的分析测定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氯仿作为有机溶剂,杜仲胶提取得率明显高于其他方法,可达到7.47%;氯仿配合超声波处理,会更进一步促进小分子或大分子杜仲胶聚合物的溶出和提取,所得杜仲胶的分子量分布范围更宽,分子量分布指数可达9.99。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辛 明 黄振勇 黄梅华 淡 明 覃仁源 何全光 杨再位 张娥珍
    2017, 38(4): 728-7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蔗尾梢为研究对象,探讨储存期间甘蔗尾梢的水分含量、干物质、可溶性糖、维生素C、粗脂肪、粗蛋白、钙、磷、菌落总数及霉菌总数等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含水量对甘蔗尾梢的水分、可溶性糖、Vc、粗蛋白、粗脂肪、菌落总数、霉菌总数具有显著差异(p<0.05),对干物质、钙磷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Y1相比,初始含水量较低的Y2较好的降低了水分、粗脂肪、可溶性糖、Vc的损失速度,有效抑制了菌落总数、霉菌总数的增长。因此,降低含水量能较好地维持贮藏期间甘蔗尾梢的品质。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何莹蓉 林海雁 曹宗威 胡巧萍 李银平 胡会刚 莫亿伟
    2017, 38(4): 734-7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桃形李采后极易发生病害,难以保鲜,为了控制桃形李采后病害的发生,通过对分离到的病原菌扩展青霉菌株(Penicillium expansum,TXL-01)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对其它水果致病性试验,分别用硝普钠、葡萄籽提取物和NaHCO3在PDA培养基上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形态学观察发现致病菌菌丝有分枝和横隔膜,具帚形孢子囊,能产生大小不同的2种类型孢子;对多种水果侵染后均能致病,说明致病菌对宿主要求专一性不高;硝普钠和葡萄籽提取物只能在前3 d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但是在第4 天以后与对照无明显差异;NaHCO3浓度为0.10%和0.15%时,培养到第6天时能显著抑制病原菌生长;当NaHCO3为0.2%时,培养到第12天时内还能抑制病原菌生长;再分别以0.10%、0.15%、0.20% NaHCO3和0.20% NaHCO3+1.0%壳聚糖(Chitosan)复合处理桃形李采后果实,发现0.20% NaHCO3处理虽然也能减少果实腐烂率,但结合1.0% Chitosan涂膜处理对果实保鲜效果更好,可以显著抑制致病菌的发生,降低果实发病率,说明NaHCO3和Chitosan复合处理可以应用于桃形李的采后保鲜。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宇翔 李幼梅 王 雄 白新鹏
    2017, 38(4): 740-7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热带水果番木瓜为原料生产果肉制品,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产品进行感官质量评价,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柠檬酸、护色剂抗坏血酸、稳定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山梨糖醇添加量,采用神经网络对果肉制品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建立神经网络模型。结果显示,柠檬酸添加量为0.105%、抗坏血酸为0.112%,CMC-Na为0.098%,山梨糖醇为7.2%时,产品的感官得分为89.93。此条件下生产的产品色泽均匀,香气浓郁,口感佳,符合卫生安全标准。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陈梅春 朱育菁 刘晓港 陈 峥 刘 波
    2017, 38(4): 747-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茉莉花是一种气质花,其香气是在开放过程中形成的。茉莉鲜花主要香气成分为乙酸苄酯、芳樟醇和α-法呢烯,但不同鲜花品种、产地和采摘时节的香气成分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广西茉莉花香气中芳樟醇相对含量与福州茉莉花相当,但乙酸苄酯和α-法呢烯的相对含量则低于福州茉莉花;单瓣茉莉花香气中芳樟醇和α-法呢烯相对含量高于双瓣茉莉,乙酸苄酯相对含量则低于双瓣茉莉;7、8和9月的福州茉莉花香气中乙酸苄酯相对含量接近;9月的芳樟醇相对含量高于7、8月,但其α-法呢烯的相对含量却低于7月和8月。利用茉莉花茶香气品质评价指数(JTF)考察鲜花香气品质,结果发现福州双瓣茉莉鲜花的JTF指数(1.88)高于福州单瓣茉莉(1.66)和广西双瓣茉莉(0.77),7月福州双瓣茉莉的JTF指数(2.37)高于8月(1.88)和9月(0.88),这表明本研究中福州双瓣茉莉品质优于福州单瓣茉莉和广西双瓣茉莉,且伏花的香气品质好。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叶 倩 黄健祥 邓义才 高毓文 梁应坤 孙 玲
    2017, 38(4): 752-7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广州地区丙环唑和矮壮素在叶菜的残留以及膳食暴露风险情况,对2016年第2季度广州市9个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芥蓝、菜心和普通白菜样品中丙环唑和矮壮素残留水平进行了分析。应用点评估和基于@Risk评估软件的概率评估方法,对这3种蔬菜中丙环唑和矮壮素残留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芥蓝、菜心、普通白菜中丙环唑残留均值为0.162 8~0.002 8 mg/kg,最高为芥蓝,与菜心和普通白菜差异显著,平均检出率为100%~70.25%,最高为芥蓝,与普通白菜差异显著。矮壮素残留平均值为0.010 9~0.001 0 mg/kg,最高为菜心,三者间差异不显著,平均检出率为14.99%~8.46%,最高为芥蓝,三者间差异不显著。通过膳食摄入3种蔬菜,丙环唑残留暴露急性风险熵为1.81~7.93,99%人群暴露慢性风险熵为1.02~25.03,0.1%人群存在芥蓝丙环唑膳食暴露慢性风险;矮壮素残留暴露急性风险熵为55.14~62.26,100%人群暴露慢性风险熵为3.26~8.11。3种蔬菜中丙环唑和矮壮素残留膳食暴露风险在可接受范围。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郑 敏 黄晓兵 彭 政 李积华 林丽静
    2017, 38(4): 758-7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东新会柑普茶为原料,采用全自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市售3种柑普茶不同部位及茶水中挥发性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柑普茶具有普洱茶和茶枝柑的香气成分,其挥发性组分主要是烯烃类、酯类、醇类等物质,其中烯烃类以柠檬烯、γ-松油烯、α-异松油烯、金合欢烯、α-侧柏烯、α-蒎烯、β-蒎烯、β-月桂烯等,醇类以4-松油醇、a-松油醇、β-香茅醇等为主,其他组分包括N-甲基邻氨基苯甲酸甲酯、伞花烃、1,2,3-三甲氧基苯、反式-5,6-环氧-β-紫罗兰酮等都是柑普茶的主要挥发性成分。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林耀盛 陈智毅 张友胜 唐小俊 魏振承 张业辉 刘学铭
    2017, 38(4): 763-7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受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污染的米糠为原料,研究微波辅助酶法对米糠中AFB1脱除效果的影响。初始米糠中AFB1浓度为102.54 μg/kg,以料液比(g ∶ mL)1 ∶ 10、加酶量0.50%、α-淀粉酶和纤维素酶酶解液pH6.0、温度50 ℃、处理时间2 h的工艺条件制备米糠蛋白。结果表明,米糠中AFB1残留浓度为56.03 μg/kg(脱除率为45.36%),米糠中蛋白质回收率为78.20%;基于该工艺研究,在单位体积微波功率750 W和处理时间10 min的条件下,由酶法提取的米糠蛋白制品中AFB1残留浓度为4.21 μg/kg(脱除率为92.48%),符合国家标准(≤10 μg/kg),而蛋白质回收率达到81.36%。本研究采用免疫亲和柱净化结合HPLC-FLD检测法,提高AFB1的检出限至0.10 μg/kg。微波处理不仅对米糠蛋白中AFB1有明显的脱除效果,且有利于蛋白回收率的提高。该法操作简单,脱除效率高,可应用于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米糠制品中。
  • 综述
  • 综述
    李再园 王福莲 田小海
    2017, 38(4): 769-7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更好地利用水稻自身抵御能力遏制稻飞虱为害,综述了水稻抵御稻飞虱的物理、生化效应和机制的研究现状。水稻抵御稻飞虱的物理机制包括宏观的水稻叶脉间距、宽度,钩毛和纤细毛密度、长度,硅含量和微观的粗纤维、胼胝质含量及叶绿体膜稳定性;生化机制涉及水分、可溶性糖、叶绿素、游离氨基、酶物质活性及挥发物的含量。国内外虽广泛涉及水稻自身固有的物理结构及体内生理生化物质对稻飞虱的抵御效应研究,但其分子机理研究较为匮乏,尚需深入系统的研究。 
  • 综述
    刘 磊 梁昌聪 曾 迪 杨腊英 郭立佳 丁兆建 黄俊生
    2017, 38(4): 775-7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芽胞杆菌次生代谢产物及防控土传病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包括芽胞杆菌拮抗和促生物质种类、作用机理等,以及生防菌的防控应用、根际定殖等内容,并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