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西贝阳 王永淇 李仕裕 张弯弯 王发国 邢福武
    2016, 37(7): 1245-12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广东省菊科一新归化属——裸冠菊属(Gymnocoronis DC.)与海南省旋花科一新归化种——头花小牵牛(Jacquemontia tamnifolia),描述了这2种植物的形态特征,并简要讨论了这2种植物可能带来的潜在生态风险。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肖艳 杨涛 李伟杰 林君 张雯 郑希龙
    2016, 37(7): 1249-12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路线踏查的基础上,以长春花资源较丰富的沿海地区为典型调查区域,进一步进行样方调查,对海南归化植物长春花的资源蕴藏量、生长状况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春花广泛分布于海南沿海各市、县的荒坡及防风林下,适生海拔为0~56 m。样方蕴藏量以文昌湖心村的最高,儋州下浦村的最低。长春花种质资源表型多样性丰富,表型性状变异程度高,变异系数变幅39.97%~93.35%;植株性状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变幅1.738~2.050。多重比较表明琼海、文昌长春花资源的所有测定指标均无显著差异。但是,除主根长外,这两地的长春花资源的其他指标均显著高于澄迈、临高地区的,且多项指标显著高于儋州地区的。各地样方中多以长春花为优势种,各地的伴生物种虽有差别但并无明显规律。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备 孙海东 吴炳孙 高乐 吴敏 何鹏 韦家少
    2016, 37(7): 1254-12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木薯氮素营养特性的变化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设置0、120、240、360 kg/hm2 4个氮水平,综合分析了各生育期木薯根、茎、叶等组织中的氮含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强度、氮素分配和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施氮能显著增加木薯根、茎、叶等组织的氮含量和氮积累量,提高氮素吸收强度,并改变氮素养分的分配特性;此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木薯块根干物质积累量、鲜薯产量、淀粉产量、经济效益等均显著提高。综上所述,最佳施氮量为240 kg/hm2,适宜的施入比例为:幼苗期 ∶ 茎秆分叉期 ∶ 块根形成期 ∶ 块根膨大早期 ∶ 块根膨大中期=1 ∶ 1.71 ∶ 1.33 ∶ 0.73 ∶ 0.57。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许明修 朱娇 马蕾 吕晓惠
    2016, 37(7): 1261-12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蝴蝶兰品种‘内山71’和‘9#’为材料,研究椰糠、泥炭基质栽培下蝴蝶兰品种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时期中叶片、根系的氮、磷、钾及钙、镁、铁的吸收规律。结果表明,椰糠的基质物理性状适合蝴蝶兰栽培。然而,椰糠基质的养分含量不同于泥炭,在生产中需适量增加氮肥和钙肥的供应。蝴蝶兰在生殖生长时期比营养生长时期需要吸收更多的养分,对磷、钾的吸收比率显著升高。2种基质均能生产出商品性状优良的蝴蝶兰,椰糠可替代泥炭进行蝴蝶兰栽培。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许奇志 邓朝军 蒋际谋 陈秀萍 郑少泉
    2016, 37(7): 1266-12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拟探讨不同树势对枇杷枝梢生长、果实品质和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树势强的‘早钟6号’树,枝梢长度、粗度、叶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弱树,但强树、中等树和弱树植株的叶片大小、厚度和干重的差异均不显著;强树果实的单果重、横径、纵径,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中等树和弱树,而三者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含量和可食率差异均不显著;强树和中等树的果穗数、株产、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均显著大于弱树,强树的效益显著高于中等树、极显著高于弱树。说明了培育强壮的树势,是实现枇杷优质、高效生产的关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龙笛笛 吕烈武 黄顺坚 侯立恒
    2016, 37(7): 1271-1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是海南省重要的粮食作物,生产上施肥不合理的现象比较普遍。本研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设计,对海南省琼海地区晚稻进行氮磷钾肥料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3种肥料对晚稻产量影响大小为:N>K>P;(2)处理6平均产量最高,达6 600 kg/hm2;(3)最高农艺施肥方案为尿素153.1 kg/hm2,过磷酸钙69.83 kg/hm2,氯化钾147.84 kg/hm2,此时水稻产量为6 622 kg/hm2;(4)最佳经济效益方案为尿素158.7 kg/hm2,过磷酸钙101 kg/hm2,氯化钾113.2 kg/hm2,水稻产量为5 855 kg/hm2。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孙伟生 孙光明 刘胜辉 吴青松
    2016, 37(7): 1278-12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8个菠萝品种的花粉特性以及离体条件下的花粉萌发。结果表明:不同菠萝品种的花粉大小、花粉数量、花粉活力、花粉离体萌发率和花粉管萌发长度均存在明显差异。金菠萝花粉最大,金钻花粉最小;单个花药花粉量约3~18万粒,蜜宝花粉量最多,苹果花粉量最少。用TTC法测定8个菠萝品种的花粉活力为25.18%~56.84%,其中无刺卡因最高,黄金菠萝最低。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不同菠萝品种在9种培养基上的花粉萌发率均值和花粉管长度均值变幅分别为53.31%~76.02%、43.27~518.28 μm,其中蜜宝、无刺卡因、甜蜜蜜、金菠萝的花粉萌发率均值和花粉管长度均值较高,珍珠、苹果的花粉萌发率均值和花粉管长度均值较低。配方为1%琼脂+10%蔗糖+0.01%硼酸的培养基适于用作菠萝花粉的离体萌发培养基。
  • 植物生理生化
    徐世荣 潘鹤立 吴嘉玲 宋敏娜 李小婷 张智伟 余磊 潘东明
    2016, 37(7): 1284-12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红肉蜜柚’[Citrus grandis (L.) Osbeck. cv. Hongrou miyou]果实汁胞粒化过程中不同结合态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以及赤霉素处理对此的影响。以赤霉素处理和未经赤霉素处理的‘红肉蜜柚’果实的近中柱和远中柱汁胞为材料,统计粒化指数后,进行POD提取体系筛选与酶活测定。发现‘红肉蜜柚’果实汁胞粒化指数逐渐上升,有无赤霉素处理无明显变化;可溶性POD最佳提取体系为pH8.0,0.1 mol/L Tris-HCl的缓冲液;离子结合POD的为含0.1% Triton和1 mol/L NaCl的pH8.0,0.1 mol/L Tris-HCl缓冲液;未检测到共价结合POD活性。此外,可溶性、离子结合POD活性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无论是否经赤霉素处理,近中柱与远中柱汁胞的可溶性POD活性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离子结合POD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论近中柱或远中柱,有无赤霉素处理的可溶性POD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离子结合POD活性仅在远中柱汁胞中有极显著差异(p<0.01)。所以,可溶性POD可能与汁胞粒化关系密切,而离子结合、共价结合POD和赤霉素对汁胞粒化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植物生理生化
    张瑜 严琳玲 王文强 白昌军
    2016, 37(7): 1290-12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自然高温处理后的15份大叶千斤拔为材料,研究高温胁迫对叶片厚度、叶面积、叶绿素值、叶片含水量、电导率值和MDA含量等外观和生理指标的影响。通过隶属函数分析表明:材料F3和F5的植物生长表现较好;F14和F15在叶绿素含量、质膜透性、叶片含水量、MDA含量中的综合反应均较好;材料F14和F15相比其它13个材料具有较好的相对耐高温特性,而F12和F13对热相对敏感,其余9份为中等耐热材料。
  • 植物生理生化
    张万超 郑俊鸣 丁旭玲 彭东辉 吴仁烨 邓传远 郑金贵
    2016, 37(7): 1298-13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室内密闭玻璃箱内测定了3种仙人掌科(Cactaceae)植物,即银冠(Cotyledon orbiculata var. oblonga)、玉翁(Mammillaria hahniana)和金晃(Notocactus leninghausii),在高压脉冲电刺激下不同剪刺阶段负离子释放浓度、刺数量和气孔数量特征,光镜观察了不同剪刺阶段气孔的形态特征,探讨了高压脉冲电场刺激下仙人掌科植物负离子释放量与释放通道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高压脉冲电刺激下,银冠负离子浓度随气孔长度的增大而升高(p<0.01),玉翁负离子浓度随其刺数量的减少而降低(p<0.01),随气孔长度的增大而升高(p<0.01),金晃负离子浓度随其刺数量的减少而降低(p<0.01),随气孔宽长比的增大而升高(p<0.01)。从结果推断,在高压脉冲电刺激下,仙人掌科植物释放负离子的过程受其生理活动的影响;仙人掌科植物的刺尖和气孔都是其释放空气负离子的通道,当植物生理活动强度大到改变了其气孔数量特征参数时,气孔就可能成为主要的释放通道。
  • 植物生理生化
    邱永生 王勤南 周峰 陈俊吕 刘壮 许环映 常海龙 张伟 刘少谋
    2016, 37(7): 1306-13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的光合特性,本研究利用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的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为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抗逆性评价及含斑茅血缘甘蔗品种的选育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含斑茅血缘甘蔗亲本具有较强的实际光能捕获效率,能将所捕获的光能更多地利用于光化学反应,具有较强的光能利用效率、较低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较低的最小饱和光强和强光耐受能力,具有较强的光合作用原初光能捕获效率,较多的ATP和NADPH形成,为碳同化提供充分的能量和还原能力,但其光合机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光能过剩时用于热耗散的比例较少。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靖 邓小敏 田维敏
    2016, 37(7): 1312-13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YC是bHLH转录因子家族的亚家族成员,在植物茉莉酸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HblMYC3是从巴西橡胶树的乳管细胞中分离鉴定到的MYC类转录因子,其基因表达受割胶和茉莉酸上调。采用酵母双杂交方法初步筛选HblMYC3蛋白的互作蛋白,旨在进一步了解HblMYC3的功能。结果表明:HblMYC1、HblMYC2、DNAJ 蛋白、谷氧还蛋白2、含A20和 AN1 锌指结构域的胁迫相关蛋白5、28 ku热和酸稳定的磷蛋白以及25 ku泛素连接酶E2等7种蛋白不同程度地与HblMYC3蛋白互作。基于这些互作蛋白的功能,推测HblMYC1或HblMYC2通过与HblMYC3形成二聚体对小橡胶粒子膜蛋白基因表达进行调控,其他蛋白参与胁迫条件下维持二聚体的稳定性和胁迫反应后降解该二聚体。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范睿 郝朝运 胡丽松 伍宝朵 邬华松
    2016, 37(7): 1318-13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胡椒病程相关基因非表达子1(Nonexpresso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1, NPR1)基因的部分序列设计引物,运用RT-PCR方法获得其家族成员的1个全长cDNA,命名为PnNPR1,长度1 712 bp,开放阅读框1 362 bp,编码454个氨基酸。预测 PnNPR1分子量为141.56 ku,理论等电点为4.98。该基因含有BTB/POT结构域、ANK锚蛋白重复序列、DUF和NPR1-like C等4个结构域,具有植物NPR1所共有的保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PnNPR1与苜蓿的同源性最高。Real-time RT-PCR 结果表明,PnNPR1在胡椒叶片、根、茎和花中均表达,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辣椒疫霉菌诱导后,PnNPR1基因的表达量在抗/感2种胡椒中均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并且在抗病种质中表达量较高。研究结果为PnNPR1的功能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周迎辉 胡方平 蔡学清
    2016, 37(7): 1325-13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本实验室构建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菌株A13的Mini-Tn5转座子突变体库中筛选出2株致病性丧失的突变菌株166和167,亚克隆及测序结果表明,突变株166和167 的Tn5插入位点基因编号分别为Aave-3192和Aave-2108。为了进一步明确这2个基因的功能,分别对这2个基因进行互补。生物学试验结果表明,互补菌株恢复对西瓜果实的致病性,且在游动性、群体感应、胞外多糖、生物膜等性状上部分恢复至野生菌株A13的水平,表明这2个基因与该病菌在西瓜上的致病性相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郑世仲 林玉玲 孙平 赖钟雄 林金科
    2016, 37(7): 1332-13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RACE技术,从茶树新品系“1005”嫩芽中克隆出Ankyrin基因全长cDNA(2 034 bp),5′UTR和3′UTR分别为353 bp和55 bp,编码541个氨基酸,命名为CS-Ankyrin。基因全长序列在线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与葡萄、蓖麻、可可和杨树的Ankyrin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78%、78%、77%和77%。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S-Ankyrin锚蛋白重复序列是由5个ANK单元组成,该蛋白是定位在质膜上起作用的跨膜疏水蛋白,但疏水性较差;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芝麻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比较CS-Ankyrin在不同发育阶段叶片的表达和EGCG含量变化结果表明,CS-Ankyrin基因在3个品系不同样品的表达趋势与其EGCG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芽头>二叶>四叶;亚细胞定位试验结果表明,CS-Ankyrin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起作用。推测该蛋白可能参与EGCG的储存和跨膜运输。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姚海荣 曾炳山 范春节 裘珍飞 郭光生 覃伟权 阎伟
    2016, 37(7): 1341-13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WRKY家族为植物所特有,参与调控植物逆境胁迫、生长发育和衰老等生物学过程。为了获得WRKY70同源基因在桉树响应胁迫中的作用和功能,克隆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中的EgrWRKY70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qRT-PCR进行功能的初步鉴定。结果表明,EgrWRKY70基因编码321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36.18 ku,只有一个WRKY结构域,属于WRKY转录因子III a类成员。同时,EgrWRKY70与麻风树的JcuWRKY70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达到58.2%。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EgrWRKY70主要在巨桉叶片、根和花中表达,而在茎部表达量较低。实时定量qRT-PCR分析显示:EgrWRKY70基因在低温和盐胁迫下,表达量快速升高然后下降;在盐胁迫下EgrWRKY70基因表达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在油菜素内酯和水杨酸处理时,EgrWRKY70基因能够快速的响应,使用茉莉酸甲酯处理时其表达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此表明,EgrWRKY70能够通过不同的响应方式参与桉树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应答。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雷 罗英 陶红 姜立春 徐应文 刘群 黄坤
    2016, 37(7): 1349-13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ACE技术从艾草(Artemisia argyi)的成熟叶片中克隆了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单萜合成酶(TPS)的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特征分析和系统进化关系预测。结果表明,该基因cDNA全长为1.7 kb,开放阅读框可编码538个氨基酸残基,并包含与其功能高度相关的DDxxD保守区和RR(degenerated RRx8W)保守区。预测的AaTPS二级结构具有28个转角,30个α螺旋,8个β折叠。预测的三维结构符合单萜合酶的立体构象。系统发育分析表明,AaTPS基因与其他双子叶植物中的单萜合酶基因聚为一类,与菊科植物的单萜合酶基因相似性较高。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雪莲 武三安
    2016, 37(7): 1357-13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亚蔗粉蚧(Pseudococcus saccharicola Takahashi)是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害虫。自1928年发现于中国台湾甘蔗上以来,已记录于12个国家或地区。本文标本采自于海南三亚甘蔗上,为该虫在大陆首次发现。文中介绍了该粉蚧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寄主、地理分布、生物学、天敌及共生蚁、经济重要性;并首次记述了该虫的一龄若虫。最后,编制了中国甘蔗粉蚧已知种分种检索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萌 陈小莉 赵磊 卜小莉 王莉巧 曾宇松 杨叶
    2016, 37(7): 1363-13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索海南芒果蒂腐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的抗药性、培养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的关系。以区分剂量法检测30个菌株对10种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RAPD技术对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芒果可可球二孢菌株对多菌灵、甲基硫菌灵、醚菌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锰盐7种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抗性菌株比率(MR和HR)分别为66.67%、70.00%、90.00%、76.67%、53.33%、20.00%和16.67%。供试菌株的培养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应用6个随机引物对共扩增出64条带,DNA多态率高达90.6%,遗传距离在0.58~0.86,芒果蒂腐病菌遗传分化较大。在遗传距离为0.65时,可分为两个群,群Ⅰ分成3个类群,共有26个菌株,群Ⅱ分成2个类群。聚合类型与菌株的抗药性表现一致。菌株的致死温度与聚合类型、抗药性有一定的关联。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杨意伯 张绍升
    2016, 37(7): 1370-13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短针中环线虫[Mesocriconema brevistylus(Singh & Khera, 1976)Loof & de Grisse, 1989]采自福建省龙眼树和番石榴树的根际土壤中。该线虫的形态学鉴别特征为:唇盘椭圆形,轻微隆起,唇盘两侧的侧器口明显;亚中唇瓣4个,圆形、较发达且充分分离;唇区圆,无缢缩;唇环3个,第2环宽于第1环而窄于第3环;体环126~145个,后翻、后缘光滑,虫体侧区环纹愈合;口针长54.3~66.7 μm;阴门张开,前阴唇无突起物;尾部渐细,末端钝圆或裂叶状。该线虫rDNA-ITS和rDNA-D2D3区的序列大小分别为1 013和767~769 bp。短针中环线虫为中国首次记录,龙眼和番石榴为新发现的寄主植物。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高艳艳 刘媛 范小青 赵孔双
    2016, 37(7): 1377-13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量了椰子水、生理盐水以及它们的蔗糖溶液在40Hz-40GHz宽频范围的介电弛豫谱(DRS),发现这些体系在高频有一个与水分子的偶极极化引起的介电弛豫,并给出了微观解释。结果表明,椰子水的介电性质主要反映在微波段水分子的极化,且与生理盐水的几乎没有区别。此外,射频段椰子水的电导率与蔗糖含量的依存关系和生理盐水的十分相似,由此给出了椰子水静脉输液功能的介电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民 李晓文 蒋汇川 陆全济 李冠君 李家宁
    2016, 37(7): 1382-13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硅溶胶浸注预处理获得橡胶木浸注材,再将橡胶木和浸注材分别于185 ℃和200 ℃下热改性处理,研究了硅溶胶预处理对炭化橡胶木防白蚁及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蚁蛀等级分别从4提升至3.8和4提升至3.75;埋地1 a后完好指数分别从1.3提升至5.9和2.5提升至5.4;氧指数分别提高16.40%和20.16%;EMC无显著变化;气干密度分别提高18.58%和22.03%;弦向气干湿胀率分别降低了10.27%和9.17%,径向气干湿胀率分别降低了15.00%和17.57%;弦向ASE分别提高了21.75%和11.56%,径向ASE分别提高了20.00%和19.71%。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廖禄生 张福全 王兵兵 汪月琼 胡彦师 许逵 钟杰平 彭政
    2016, 37(7): 1387-13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乳胶状的环氧化天然橡胶(ENR)作为界面改性剂应用于NR/白炭黑的湿法混炼,通过对比ENR改性处理的湿法母炼胶(NES)和未经改性处理的湿法母炼胶(NS),研究ENR对湿法母炼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胶料中的填料-填料网络主要是在硫化初期填料絮凝而形成,通过热处理能够降低NES的填料絮凝速率。与NS相比,不管有没有偶联剂存在,NES均具有更低的絮凝速率常数和由此导致的更弱的填料-填料网络;随着偶联剂用量的增加,胶料的300%定伸应力和耐磨性提高,且NES的提高幅度更大。分析认为,ENR一方面在白炭黑表面形成聚合物层,防止填料的絮凝;另一方面能够与硅烷偶联剂起协同作用改善填料-橡胶界面结合。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赵方方 罗金辉 谢德芳 吕岱竹
    2016, 37(7): 1394-13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烯啶虫胺(nitenpyram,NIT)残留免疫分析方法,通过合成烯啶虫胺新型半抗原并进行紫外和质谱等技术的分析确证,分别将半抗原与牛血清蛋白(BSA)和卵清蛋白(OVA)偶联成完全的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免疫小鼠后测定抗血清的效价,随着免疫次数的增加先逐渐升高后再逐渐降低,最高达到1 ∶ 16 000。选取抗血清效价最高的小鼠,用间接竞争ELISA法测定其灵敏度,其半抑制浓度(IC50)较低,为1.68 μg/mL,竞争效果明显。将建立的检测方法与液相色谱方法进行比较,虽线性范围和灵敏度较液相色谱方法稍低,但回收率均≥80%,无明显差异,具有明显的识别效应,为烯啶虫胺高灵敏的单克隆抗体制备及残留免疫分析奠定基础。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黄小楠 李奕星 李芬芳 陈娇 袁德保 金志强
    2016, 37(7): 1399-14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RPs作为天然抗褐变剂,可抑制引起果蔬酶促褐变的酪氨酸酶的酶活。为进一步优化美拉德反应以制备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组分,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对MRPs制备工艺进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确定美拉德反应初始pH、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浓度比(糖 ∶ 氨基酸)4个因素,设计4因素5水平的二次回归中心组合试验。经响应面法分析,为方便实际操作,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初始pH为2.94,反应时间为1.9 h,反应温度为110.09 ℃,底物浓度比(糖 ∶ 氨基酸)为0.57。经实验验证,得出结果与理论值相对误差较小,故采用二次回归中心组合设计得到的最优MRPs制备条件参数准确可靠。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林淑婷 李从发 胡晓苹 刘翊昊 徐传标 李培 周偏 刘四新
    2016, 37(7): 1407-14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不同发酵方式对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产量、成分类别及其对3种常见白血病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影响。分别采用大米固态发酵、麦麸固态发酵、马铃薯液态静置发酵、马铃薯动态发酵4种发酵方式对分离自海南粗榧韧皮部内生真菌CH1307c进行发酵,并采用乙酸乙酯进行萃取,通过试管定性试验和MTT试验测定其粗提物的成分类别及其对细胞株K562、NB4、HL60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大米固态发酵、麦麸固态发酵的次级代谢粗提物产量相对于马铃薯动态发酵分别增加了45.9倍和28倍;马铃薯动态发酵较其静置发酵产量高9.1倍。试管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大米固态发酵获得的粗提物,化合物种类最多,麦麸发酵和动态发酵次之,马铃薯液态静置发酵最少。此外,4种发酵方式获得的代谢粗提物对3株细胞株的抗肿瘤活性(IC50值)并未呈现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该菌株的大规模发酵提供理论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向盼 梅文莉 杨锦玲 廖格 姜北 戴好富
    2016, 37(7): 1413-14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乙醚超声法提取8份沉香样品的挥发油,并应用GC-MS分析测定其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共鉴定了121个化合物,主要由倍半萜类(64个)、色酮类化合物(25个)组成,此外还有一些芳香性化合物、甾体类化合物等。通过比较8份沉香样品中的特征性成分及其含量,对不同方法所结沉香的品质进行评价,其中火烙打洞法所产沉香比冷铁打洞法和常规打洞法所产沉香质量好。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赵登超 贾明 唐贵敏 梁燕 王小芳 舒秀阁 梁静 亓玉昆 孙蕾 屈良静
    2016, 37(7): 1419-14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采用质构仪(TA.XT plus)对完整石榴籽粒进行穿刺试验,研究不同探头(P/2和P/2N)反映石榴籽粒质地品质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品种、不同氮肥用量下石榴籽粒质构品质指标。石榴籽粒质构特性分析测试参数为:采用P/2柱状探头(直径2 mm),测前速度为1 mm/s,贯入速度2 mm/s,测后速度10 mm/s,最小感知力50 g,穿刺深度为石榴籽变形95%。通过运行Macro程序,在所得力/时间曲线及输出数据中,得到果膜强度、果肉硬度、果籽硬度以及口感层次感(陡升值)等质构特性的精确数据。不同石榴品种间质地品质差异显著;不同量施肥处理影响石榴质构特性,各处理间籽粒硬度差异不显著,施用氮肥(600 g/株)可显著增加果膜和果肉的硬度。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孙志栋 田方 张仁杰 马建芳 史婷婷 李共国
    2016, 37(7): 1424-14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芋艿易于腐烂、不耐贮藏的现象,采用3因子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L9(33),研究了1-MCP不同浓度(0.02、0.04、0.06 mg/kg)、简易气调(抽气、充N2和常压)和贮藏温度(6 ℃、10 ℃和室温)处理对子芋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0 ℃和室温处理的子芋腐烂指数(贮藏150 d)、还原糖含量(贮藏90 d)均显著低于6 ℃处理的(p<0.05);10 ℃贮藏的子芋褐变指数显著低于6 ℃的(p<0.05)。充N2和10 ℃复合处理能明显抑制子芋的氧化褐变,1-MCP和室温组合处理具增效保鲜作用。确定较佳的工艺组合为:采后子芋用0.02~0.06 mg/kg 1-MCP熏蒸处理24 h,装保鲜袋后充N2、10 ℃贮藏,或抽气、室温贮藏。150 d后,子芋的腐烂指数(5.6%~7.9%)、褐变指数(4.3%~9.8%)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维生素C(2.97~3.94 mg/100 g)和淀粉(24.9%~32.5%)含量明显高于对照。
  • 综述
  • 综述
    沈姣 王凯 张文盼 董广蕊 石岩 张积森
    2016, 37(7): 1430-14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是非整倍性异源多倍体作物,遗传背景高度复杂,其细胞生物学研究难度大。近年分子标记技术以及原位杂交技术等快速发展使甘蔗细胞学研究也取得明显进展。本文主要围绕甘蔗核型、染色体行为、原位杂交技术在甘蔗上的应用展开综述,以期为高倍体植物细胞学研究提供参考。
  • 综述
    王惠君 王文泉 李文彬 陈新 卢诚 黎明 陈友
    2016, 37(7): 1437-14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薯作为中国三大薯类之一,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状,主要适宜在热带和亚热带种植,光合作用效率较高,淀粉产量在高等植物中非常突出。木薯的用途极为广泛,除食用外,可大量加工成工业产品。本文介绍了近几年木薯在抗寒性的生理生化、抗寒性的分子生物学、抗寒育种及北移栽培技术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木薯抗寒性和北移栽培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