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文斌 郭海超 罗雪华 张兴健 吴小平 陈秋波
    2015, 36(6): 1013-1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15N示踪技术进行橡胶树大田早期肥料试验,研究乙烯利刺激和传统割胶条件下胶乳中肥料氮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施肥26 d后肥料N开始在胶乳中表现,刺激与传统割胶条件下,胶乳中15N丰度均逐步增加,变化趋势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刺激割胶条件下15N的丰度增加幅度显著高于传统割胶处理,胶乳中Ndff%值随时间延长而逐步增加。从Ndff%值来看,刺激割胶条件下橡胶树对肥料氮素的征调能力强于传统割胶处理。刺激割胶条件下的胶乳肥料氮流失量显著大于传统割胶处理,但两者带走的肥料氮素占氮肥施用量的比例都不高,分别仅为0.18%和0.05%。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杜海燕 王大鹏 王文斌 罗雪华 潘中耀 张永发 吴小平
    2015, 36(6): 1019-10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橡胶树幼苗对尿素、硫酸铵、硝酸钙及硝酸铵等4种氮肥的吸收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施用尿素、硫酸铵的胶苗生长要显著优于硝酸钙;各器官对4种氮肥的吸收和分配并不一致;器官中15N丰度大致以形成层最高,叶片、粗根和叶柄最低;15N示踪下4种氮肥利用率介于18.04%~19.03%,但差异不显著;4种氮肥的表观利用率以尿素和硫酸铵处理的最高,分别为20.18%和19.53%,硝酸钙处理的最低,仅有9.25%。综上所述,盆栽试验条件下酰胺态和铵态氮肥的表观利用率要优于硝态氮肥。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祎娜 黄洁 杨重法
    2015, 36(6): 1025-10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木薯叶面积快速准确的非破坏性测定方法,以E25、华南5号、华南6号、华南7号、华南8号、华南9号、华南101、华南124、华南8013共9个木薯品种为材料,计测叶片的裂叶数、叶长、叶宽、裂叶长、裂叶宽等叶片特征指标和叶片面积。分析叶片特征指标之间以及叶片特征指标和叶面积之间的关系,确定对叶面积影响较大的裂叶数(N)、最大裂叶长(L)、最大裂叶宽(W)和叶宽系数ρ(L/W)4个变量。通过模型拟合和优选,得到预测木薯叶面积的数学模型S=1.078L·W■+3.931ρ-17.78。模型拟合结果,决定系数R2为0.966 3、均方根误差RMSE为9.846 9。模型外部验证结果,相关系数r为0.982 5、均方根误差RMSE为9.389 9。在模型中导入反映缺刻的特征变量,可以提高叶面积预测的准确度,增加了模型的适应性。该模型预测准确度高,观测方法简单,应用方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淑培 史昌蓉 陆海勤 谢彩锋 李凯
    2015, 36(6): 1030-10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碳酸法滤泥和木薯渣的配比、C/N、水分含量、发酵剂的添加量等4个影响因素对碳酸法滤泥和木薯渣堆肥发酵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初始工艺参数为:碳酸法滤泥和木薯渣干重比为2 ∶ 1,C/N为30,水分含量为60%~65%,发酵剂的添加量为2%,并选取KH2PO4作为氮素的保留剂,探索其添加量对堆肥的影响,确定合适的添加量为0.18%。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韦柳 熊军 唐秀桦 闫海锋 郑虚 韦民政 覃维治 许娟
    2015, 36(6): 1037-10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淀粉型甘薯徐薯2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对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光合特性、产量、块根淀粉含量及钾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钾可提高块根膨大速率,有利于同化物向地下运输,降低T/R值,提高叶片光合速率,提高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因此,在土壤钾含量为78 mg/kg的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鲜薯产量、淀粉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等指标,淀粉型甘薯徐薯26的最佳施钾量为K2O 375 kg/hm2。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赵溪竹 刘立云 王华 朱自慧 赖剑雄
    2015, 36(6): 1043-10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椰子可可间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可可对椰子和可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在椰园间作不同密度的可可2.0 m×2.0 m(A)、3.0 m×2.0 m(B)和3.0 m×3.0 m(C),以单作椰子6.0 m×6.0 m(CN)和单作可可2.0 m×2.0 m(CA)、3.0 m×2.0 m(CB)和3.0 m×3.0 m(CC)为对照。结果表明:间作不同密度的可可均显著提高椰子叶片全氮、全磷和全钾等养分含量;间作园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单作椰园;间作可可使椰子产量显著提高,间作可可产量高于单作可可,但差异不显著;处理C的产投比和土地当量比较高。在海南椰园,采用3.0 m×3.0 m的密度间种可可有利于经济效益提高,并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丹 马青松 范佐旺 李小婷 宛骏 陈振夏 庞玉新
    2015, 36(6): 1048-10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一年生艾纳香种子苗为实验材料,用一水合氯化钙提供钙元素,在冬季艾纳香生长迟缓期进行3次施肥,测定艾纳香的株高、地径、叶长和叶宽等生长指标以及生物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艾纳香不同部位中总黄酮的相对含量,并计算总黄酮的绝对含量;采用GC测定艾纳香叶片中l-龙脑的相对含量,并计算l-龙脑的绝对含量。结果表明:钙元素极显著增加了冬季生长迟缓期的艾纳香叶、茎和根生物量,其中5 g/L钙处理组的艾纳香叶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组,10、15 g/L钙处理下的叶生物量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CK),分别是对照的3.03倍和2.65倍。钙元素的施加抑制了艾纳香不同部位总黄酮相对含量的积累,然而显著增加了总黄酮绝对含量。5 g/L钙处理组的l-龙脑相对含量和绝对含量最高,分别为0.22%和0.22 g,与10、15 g/L钙和CK组相比,分别增加了37.50%、22.22%、37.50%和100%、100%、450%。在冬季艾纳香生长迟缓期施加钙元素可以显著促进艾纳香叶、茎和根生物量的积累,提高总黄酮和l-龙脑的绝对含量。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赵秋芳 陈娅萍 顾文亮 赵青云 王辉 王华 朱自慧 宋应辉
    2015, 36(6): 1053-10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墨西哥香草兰花芽分化期花芽、混合花芽、叶芽及其功能叶为研究对象,研究香草兰花芽分化期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香草兰叶芽蛋白质含量持续下降,花芽和混合花芽的蛋白质含量在花序分化初期上升至顶峰而后下降,说明香草兰花芽在花序分化前需要累积大量蛋白质。叶芽的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花芽和混合花芽均存在明显的上升和下降趋势;在整个花芽分化期,花芽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均高于叶芽。叶芽的淀粉含量呈升高趋势,花芽和混合花芽的淀粉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整个花芽分化期过程中,花芽、混合花芽功能叶C/N比均高于叶芽功能叶,且花芽功能叶和叶芽功能叶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魏静 谷满屯 姬彦羽 张伟敏
    2015, 36(6): 1059-10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国标方法分别对海南产和浙江产铁皮石斛的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及氨基酸、脂肪及脂肪酸、总多糖及矿质元素)的组成和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海南产铁皮石斛中的粗脂肪、粗纤维、灰分、总多糖和水与浙江产铁皮石斛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与浙江产铁皮石斛则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铁皮石斛同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矿物质,其中以K、Mg、Ca和P的含量较高,尤其是K和Ca含量较高,不过,海南产铁皮石斛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均要高于浙江产铁皮石斛。此外,两种铁皮石斛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但海南产铁皮石斛要比浙江产铁皮石斛更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人类膳食中(ω-6)/(ω-3)的推荐值。两种铁皮石斛中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两种铁皮石斛中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赖氨酸,且海南产铁皮石斛的必需氨基酸总量均要高于浙江产铁皮石斛。因此,海南产铁皮石斛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罗会英 赵琼玲 代建菊 刘海刚 段曰汤 马开华 瞿文林 沙毓沧
    2015, 36(6): 1067-10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6份罗望子种质资源进行了植物学性状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罗望子在植株、叶片、花、果实、种子等植物学形态特征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冠幅、冠型、树势、复叶主轴粗度、小叶长、花序长度、花序宽度、花冠直径、萼片长宽比、萼筒宽度、萼筒深度、果肉厚、果实曲线长度、纤维数、纤维重为罗望子的种质资源植物学多样性的主要指标,通过筛选初步将叶长、叶宽、花序长度、花序宽度、花冠直径、单果重、果实直线长度、果实曲线长度、果肉厚度、纤维数、果肉剥离难易程度、种子数量这几个性状作为罗望子种质资源植物学描述评价的代表性状,便于罗望子种质资源的描述和评价;通过聚类分析,16份材料分为6大类群,为罗望子种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植物学性状描述规范的制定和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雪君 贾瑞宗 郭运玲 徐林 左娇 孔华 郭安平
    2015, 36(6): 1078-10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水稻不同生长时期内生细菌的动态变化及其多样性,以水稻品种明恢63(MH63)为研究对象,种植于海南省三亚市连作水稻试验田中,分别于水稻幼苗期、分蘖期、开花期和结实期(2014年1月到4月份)分离茎部可培养内生细菌。结果表明:共获得了细菌域4个门6个纲51个属99个种共计529株分离菌株,其中幼苗期分离到23个属33个种,分蘖期分离到30个属44个种,开花期分离到15个属20个种,结实期分离到20个属29个种。上述4个生长时期均分离到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且以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为优势菌属。多样性指数排序:分蘖期>幼苗期>结实期>开花期;优势度指数排序:开花期>结实期>幼苗期>分蘖期。水稻茎部内生细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生长期的种群数量、优势度存在差异,开花期优势菌群集中,优势属突出,优势度较高;而分蘖期优势度较低,但种群种类较丰富,且分布均匀。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梁传平 蒋代华
    2015, 36(6): 1086-10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崩岗是中国南方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给土地资源带来了相当大的威胁,尤其是崩岗产生的洪积物严重影响到洪积扇农田的土壤性质。分别选择苍梧县龙圩镇崩岗洪积扇果园和稻田为研究对象,探讨洪积扇土壤理化特性。结果表明:崩岗侵蚀导致洪积扇农田土壤退化,土壤性质均显著弱于对照区,同时由扇顶到扇缘,土壤容重呈现减小的趋势,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土壤砾石和砂粒含量均逐渐减少,粉粒和粘粒含量则逐渐增加,养分也随之呈增加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土壤容重、砾石、砂粒与土壤养分指标呈负相关关系,土壤孔隙度、饱和含水量、粉粒、粘粒与土壤养分指标呈正相关关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姜成东 刘菊华 徐碧玉 贾彩虹 苗红霞 金志强
    2015, 36(6): 1092-10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ACE技术克隆香蕉果实采后成熟相关基因MaTET的全长cDNA,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aTET基因及推导蛋白的序列,再利用RT-PCR技术对该基因的组织器官表达特性和在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的表达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aTET的cDNA序列全长为1 234 bp,包含一个852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283个氨基酸残基,5′端非编码区222 bp,3′端非编码区160 bp,起始密码子为ATG,终止密码子为TAG。MaTET蛋白具4个跨膜区域,属于四跨膜蛋白(Tetraspanins),拥有多个与信号传导有关的修饰位点,在系统发生上更接近鹰嘴豆、野草莓和番茄等双子叶植物。MaTET可在香蕉根、茎、叶、花以及果实中表达,在根和叶中的表达量高于其它器官;MaTET在自然成熟香蕉果实中的微黄(TY)阶段开始上调表达,在黄多于绿(MY)阶段表达量急遽升高,随后降低,乙烯可增强MaTET表达且表达高峰提前至绿多于黄(MG)阶段,1-MCP抑制MaTET的表达。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黄琼林 何瑞 詹若挺
    2015, 36(6): 1099-1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羟戊酸途径(mevalonic acid, MVA)是植物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而甲羟戊酸激酶(mevalonate kinase, MVK)是MVA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之一。根据前期获得的青天葵[Nervilia fordii(Hance)Schltr.]转录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青天葵MVK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功能结构域、二级结构、信号肽、跨膜结构域等进行预测,并采用RPKM法分析该基因在青天葵球茎和叶片的表达量。结果表明,NfMVK基因编码含有383个氨基酸的稳定型亲水性、酸性蛋白质,与其他植物MVK蛋白同源性可达70%。NfMVK蛋白分子量为41.29 ku,含有甲羟戊酸激酶功能域,归属于GHMP_Kinase超级家族。该蛋白没有任何信号肽、转运肽和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为混合型结构的蛋白质。NfMVK基因在青天葵中的表达趋势为:球茎>叶片。该结果可为后续利用MVK基因调控青天葵三萜类活性成分的合成提供理论依据。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琦光 王陈骄子 杨媚 周而勋
    2015, 36(6): 1105-1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希金斯刺盘孢(Colletotrichum higginsianum Sacc.)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植物病原真菌,可引起严重的十字花科植物炭疽病,影响作物品质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效应分子在植物病原真菌侵染寄主植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已公布的希金斯刺盘孢的全基因组信息,以其全基因组蛋白序列为材料,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候选效应分子及其功能进行了预测和分析。首先利用SignalP、TMHMM、Protcomp、big-PI Predictor 和TargetP程序依次预测出其分泌类型的蛋白,再通过其序列大小和半胱氨酸含量作进一步筛选,最后利用blastp工具与非冗余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比对,找出数据库中没有蛋白同源性的序列,从而获得候选效应分子;同时对希金斯刺盘孢全基因组的16 150个蛋白序列进行分析,最终预测到135个符合条件的候选效应分子,而大多数都是功能未知的假定蛋白。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预测出了希金斯刺盘孢的候选效应分子,为进一步研究这些效应分子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其研究技术和手段也为其它真菌效应分子的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覃海燕 徐洪伟 高建明 鹿志伟 莫廷辉 易克贤
    2015, 36(6): 1112-11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剑麻是中国热带地区最重要的麻类经济作物。剑麻H.11648是中国唯一的当家品种,此品种虽高产但易感斑马纹病,而现有的化学农药防效差且病原菌易产生抗性。为了培育出剑麻抗病新品种,以Pcambia3300为基础质粒,构建由35S驱动的APX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35S-APX-nos,再通过农杆菌EHA105将其导入剑麻中,经PCR扩增后电泳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物基因组中。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郑夏生 叶国兵 纪晓宇 温羚玲 徐晖 詹若挺 陈蔚文
    2015, 36(6): 1119-1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适用于岗梅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内参基因。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18S rRNA(18S)、Actin(ACT)、α-tubulin(TUA)、β-tubulin(TUB)、Cyclophili(CYP)、Elongation factor 1-α(EF-1α)和Polyubiquitin(UBQ)共7个看家基因在岗梅的8个不同组织部位中的表达情况,并利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共3个软件对每个看家基因的表达稳定性进行评价。3个软件的分析结果均表明:18S、ACT和TUA看家基因的稳定性和相关性均较好,可在这3个看家基因中选择1个或以18S-ACT、18S-TUA组合作为岗梅基因研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龙晓娟 李永成
    2015, 36(6): 1125-1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海南粗榧悬浮细胞三尖杉酯类碱产量,本实验在悬浮培养第15天后,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和水杨酸。通过测定细胞比生长速率、细胞活力、关键酶活力、产物合成量等,研究诱导子对海南粗榧悬浮细胞生长及三尖杉酯类碱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均可抑制细胞生长,增加细胞中苯丙氨酸解氨酶活力,促进酚类物质生成,但对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活力无显著影响。在产物合成方面,100 μmol/L茉莉酸甲酯和50 μmol/L水杨酸效果最显著,三尖杉酯类碱总量依次为10.32和7.27 mg/L,分别是对照的3.40和2.26倍。因此,在海南粗榧悬浮培养第15天分别添加100 μmol/L茉莉酸甲酯和50 μmol/L水杨酸最有利于三尖杉酯类碱的合成。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苏阳 周晓超 高丹 周开兵
    2015, 36(6): 1131-1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妃子笑’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cv Feizixiao)果肉为试验材料,探讨果肉主要风味物质变化与果肉中K、Ca和Mg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在采前7 d达到高峰,总酸含量在采前5 d 达到最低值,糖酸比总体上升但采前5 d后呈下降趋势;单宁含量呈下降趋势,在采前7 d达最低且此后无显著变化;果肉中全K含量总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水溶性K含量动态变化曲线呈“V”形,全Ca、全Mg、水溶性Ca和水溶性Mg等含量均变化不显著;K和Ca相互促进吸收,Mg与K、Ca无关;果肉中K和Ca含量较高是促进荔枝果实主要风味品质良好发育的主导因素;总酸和单宁含量均分别与全K和水溶性K含量的一元指数函数回归方程显著,且均呈负相关;果肉中Mg可能与果肉主要风味品质变化无关。
  • 植物生理生化
    唐敏敏 宋菲 王辉 赵松林 陈卫军
    2015, 36(6): 1136-11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槟榔多糖粗提物(ASP)的抗氧化活性及其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内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的槟榔子多糖经初步去杂质后,具有良好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清除能力、二价铁螯合能力和三价铁还原力。在对HSF细胞内氧化损伤的抑制作用研究中,当过氧化氢(H2O2)处理浓度为150 μmol/L、ASP添加浓度为20 μg/mL时,HSF细胞存活率上升至93.15%,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当短波紫外线照射强度为100 μW/cm2、照射时间为3.5 h、ASP添加量为20 μg/mL 时,HSF细胞存活率上升至82.92%,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ASP具有抑制H2O2和短波紫外线处理对HSF细胞造成的氧化损伤的作用。
  • 植物生理生化
    李威 肖熙鸥 吕玲玲
    2015, 36(6): 1142-1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7份茄子材料分别进行室内高温鉴定和田间自然高温鉴定,并探讨2种鉴定方式的相关性,以筛选适宜、快速、准确的鉴定指标。结果表明:除可溶性糖外,幼苗热害指数、细胞膜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可有效的评价不同茄子幼苗的耐热性。田间高温条件下,经室内鉴定为耐热品种的正常花率和坐果率均高于不耐热品种。经相关分析结果可知,各品种的正常花率和坐果率与苗期热害指数、细胞膜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呈显著性相关。本研究结果表明细胞膜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MDA及热害指数可作为茄子耐热性快速鉴定的指标。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杨静宇 杨毅 车海彦 曹学仁 桑利伟 刘爱勤 罗大全
    2015, 36(6): 1147-1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取采自海南万宁热带植物园中表现典型扁枝症状的竹柏植株总DNA,利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对P1/P7和R16F2n/R16R2进行巢式PCR检测。结果表明:扩增到大小约1.2 kb的植原体特异片段,通过对扩增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确定为植原体感染。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植原体(GenBank登录号:KP027298)为australasiae植原体候选种相关株系,与australasiae植原体候选种(GenBank 登录号:Y10097)的同源性为99.4%。进一步虚拟RFLP分析,结果表明该植原体属于花生丛枝植原体组(16Sr II)的一个新亚组,与其相似性最高的是16Sr II-A亚组(相似系数为0.97)。为指导竹柏扁枝病的防治奠定理论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封立平 孔德英 孙涛 孙冬 纪瑛 王简
    2015, 36(6): 1153-1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柑橘溃疡病菌特异性高的假定蛋白基因(登录号:AE008923.1)为靶标,设计并筛选4条引物来特异性识别靶标序列中的6个独立区域,建立柑橘溃疡病菌LAMP实时浊度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实时浊度仪检测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焦磷酸镁白色沉淀,实现对LAMP整个反应过程的实时监控。从镁离子浓度、甜菜碱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和反应温度5个变量参数对 LAMP检测体系进行优化,并对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稳定性及实际样品检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体系经优化后稳定性良好,可在66 ℃ 恒温条件下,60 min内完成检测;DNA检测下限可达0.02 ng/μL,灵敏度与荧光定量PCR方法相同,比常规PCR方法高1个数量级;能快速、准确地对田间疑似样品进行检测,与荧光定量PCR方法的检出情况一致,没有漏检。结果说明柑橘溃疡病菌实时浊度LAMP检测方法操作简便、所需时间短,特异性与灵敏度高,为柑橘溃疡病菌的快速筛查提供较好的途径。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继友 景晓辉 吴伦英 刘国道
    2015, 36(6): 1161-1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侵染香蕉引起的香蕉枯萎病严重危害中国香蕉产业。植物防卫素是一类小的富含半胱氨酸的抗真菌蛋白。本研究旨在了解西瓜(Citrullus lanatus)防卫素蛋白ClPDF2.1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活性。提取西瓜RNA后反转录为cDNA,以西瓜cDNA为模板,克隆ClPDF2.1基因,将测序正确的ClPDF2.1连接到载体pGEX-6P-1,随后转化Trans BL21(DE3)pLysS,IPTG 诱导GST-ClPDF2.1融合蛋白表达16 h后,经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鉴定GST-ClPDF2.1融合蛋白的表达,进行GST-ClPDF2.1融合蛋白体外抑制香蕉枯萎病菌生长的功能初探。本研究为进一步培育转基因香蕉抗病品种奠定基础。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方婷 曾红亮 陈晓垚 林丹萍 郑宝东
    2015, 36(6): 1166-11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猪肚菇粗多糖为原料,对其脱蛋白和脱色工艺条件进行优化。采用蛋白酶法和sevag法联合除蛋白,研究不同酶添加量、处理温度、pH值和处理时间等因素对蛋白脱除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设计对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猪肚菇多糖脱色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系统研究树脂静态吸附与动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脱蛋白工艺为:2 mg/mL猪肚菇粗多糖溶液,木瓜蛋白酶用量1 mg,酶解温度60 ℃,酶解pH值5.5,酶解时间5 h,sevag试剂处理2次,猪肚菇多糖蛋白质脱除率和多糖损失率分别为85.18%和23.41%;最佳脱色工艺为:选用NKA-9树脂脱色,静态吸附时树脂用量1 ∶ 10,时间5 h,温度30 ℃,动态吸附时pH6.0,洗脱速率3 BV/h,猪肚菇多糖脱色率和多糖损失率分别为84.19%和20.79%。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陈亮 高兆银 李敏 张正科 赵超 朱迎迎 章武 胡美姣
    2015, 36(6): 1173-11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神秘果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热带优稀水果。为研究贮藏温度对神秘果果实采后品质、生理代谢及采后病害的影响,试验采用低温(4 ℃)和常温(25 ℃)贮藏,测定了神秘果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及可滴定酸等品质指标的变化,同时进行了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测定以及采后病害鉴定。结果表明:神秘果采后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升高,维生素C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下降,且低温贮藏条件较常温条件变化缓慢;常温贮藏条件下神秘果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速率极高,而低温能明显抑制果实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低温贮藏还可以显著延缓神秘果的果色转变,保持92.33%的好果率;神秘果采后主要病害为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和蒂腐病(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总之,低温贮藏能显著延长神秘果的贮藏期,并显著降低其采后病害的发生。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刘胜辉 孙伟生 陆新华 吴青松 魏长宾 孙光明
    2015, 36(6): 1179-11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研究Josapine、MacGregor、MD-2等6个菠萝品种成熟果实挥发物种类的异同。结果表明:Josapine成熟果实挥发物以萜烯类为主,顺式β-罗勒烯含量最高,其次为己酸甲酯;Phuket 以酯类为主,异戊酸乙酯含量最高,其次为异戊酸甲酯;台农13以酯类为主,己酸乙酯含量最高,其次为异戊酸乙酯;MacGregor以酯类为主,含有极少萜烯,辛酸乙酯含量最高,其次为乙酸乙酯;台农21香气以酯类为主,含有极少萜烯,己酸甲酯含量最高,其次是乙酸乙酯;MD-2以酯类为主,己酸乙酯含量最高,其次为丁酸乙酯。聚类分析显示,MD-2、台农13与Phuket能较好地聚在一起,相似系数为0.77;引自马来西亚的Josapine与其他5个品种的遗传差异较大。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蒋汇川 韦鹏练 李宁 罗建举
    2015, 36(6): 1186-11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质能源作物,近年来在中国特别是广西发展迅速。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如木薯渣、木薯茎秆)已成为制约木薯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对木薯茎秆的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探索木薯茎秆增值利用的新途径。结果表明:3种木薯茎秆的纤维长度和宽度种间差异性显著,种A、种B、种C的平均纤维长度与宽度分别为976、920、815 μm与34、32、36 μm。3种木薯茎秆的总平均纤维长度为904 μm,宽度为34 μm,双壁厚为7.32 μm,长宽比为27,壁腔比为0.27。种A木薯茎秆的纤维素含量为41.49%,木质素含量为21.44%,灰分含量为3.46%,苯醇抽出物含量为6.96%,1% NaOH抽出物含量为22.22%,冷水抽提物为11.89%,热水抽提物为14.15%。综合分析表明:木薯茎秆纤维属于中短长度类纤维原料,长宽比小,壁薄,纤维素含量高,可作为纤维板及造纸原料,但需要与其他长纤维原料搭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