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贺军军 姚艳丽 戴小红 程儒雄 罗萍 李维国
    2014, 35(2): 211-2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橡胶无性系湛试327-13生产性系比试验区和高级系比试验区苗期生长及抗寒性调查,并对叶片抗寒生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湛试327-13生长速度与93-114相等,比GT1快;湛试327-13寒害级别比GT1轻0.32~1.25级,比93-114轻0.01~0.73级。在自然低温条件下,湛试327-13叶片抗寒生理指标中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SOD活性及MDA含量均高于对照93-114,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POD活性略低于93-114。综上所述,湛试327-13的抗寒性和增粗与93-114相等,比GT1抗寒性好且增粗快。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杨华庚 颜速亮 陈慧娟
    2014, 35(2): 217-2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深入理解橡胶树的化感抑制作用,采用适当浓度的橡胶叶水浸提液处理刚萌动的花生种子10 d,测定花生幼苗早期根系形态及其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橡胶叶水浸提液能显著降低花生幼苗胚根长度、苗高、根鲜重、地上部鲜重以及根冠比,对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比地上部强烈;能显著降低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但对根平均直径有轻微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能显著降低根系SOD、POD、CAT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却明显增加根系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说明橡胶叶水浸提液可通过破坏花生幼苗的抗氧化防御机制,降低其渗透调节能力,减少根系的吸收面积,抑制根系的吸收活性来抑制花生幼苗的生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赖恭梯 赖钟雄 刘炜婳 叶炜 林玉玲 刘生财 陈裕坤 张梓浩 吴高杰
    2014, 35(2): 223-2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完善福建野生蕉遗传背景研究,对采自福建省三明市和福州市的3个野生蕉自然居群共100份叶片样本进行ISSR分析,并结合NTSYS、STRUCTURE和POPGENE等软件,进行居群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3条引物共扩增获得175个稳定、清晰的条带,平均扩增条带数为13.5个,扩增产物主要介于200~2 000 bp,其中总的多态性条带为158个,居群总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0.3%;通过NTSYS和STRUCTUR软件聚类分析发现,岩前、莘口和赤壁野生蕉共100份样本严格按照地理来源划分为3个大组,3个大组可进一步分别划分为3、3和4个亚组;采用POPGENE进行遗传多样性参数分析发现,野生蕉居群总的变异中,群体内变异大于群体间变异,野生蕉居群内存在丰富的基因交流,3个野生蕉居群总体多样性水平较高,从高到低依次为岩前、莘口和赤壁。说明福建野生蕉居群遗传结构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水和人为因素在野生蕉群体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俊 王静毅 陈友 冯慧敏 武耀廷 王沛政
    2014, 35(2): 232-2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结合structure软件分析了32份香蕉种质之间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32份香蕉群体分为4大亚群:本地大蕉群、ABB群(包含引进大蕉亚群、粉蕉群)、AAA群及mix群。国内大蕉与引进大蕉遗传关系较远;粉蕉和大蕉各个品种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AAA群的皇帝蕉、Yangambi KM5和AAcv Rose栽培品种与我国早期引进的主栽品种Williams遗传关系较远;本地大蕉群中的酸芭蕉(ABB)和东莞中把大蕉(ABB)与其它大蕉相聚较远;ABB群组中巨型大蕉(ABB)和FHIA-03(AABB)与该群中的其它品种相聚较远;华农15和Williams没有被区分开,它们可能是同一克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模型的structure聚类分析也能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文明富 李奇伟 杨俊贤 刘福业 吴文龙 吴建涛 潘方胤
    2014, 35(2): 239-2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简述甘蔗育种历程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培育的粤糖系列6个甘蔗品种进行系谱分析和核心种质评估,结果表明,所有供试品种的细胞质源均为热带种班扎马新黑潭,其遗传组成源由11个热带种、3个割手密种、2个印度种、3个中国种、1个大茎野生种及高粱共21个基础种质组成。此外,品种CP72-1210、F134、粤糖57-423和粤农73-204等作为主要核心种质,为新品种的培育起到关键作用。这些核心种质及衍生系可供甘蔗育种中选择亲本和配制杂交组合时参考。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吴建梅 林荔辉 林培清 官华忠 陈志伟 吴为人
    2014, 35(2): 246-2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珍汕97B/秀水13的F2代为材料,在育性QTL分析同时,根据育成的亲籼型不育系配组的F1育性分析其QTL效应。结果表明,检测到控制花粉育性的qPF5加性效应值为-8.65,表型贡献率为11.25%。共检测到2个影响小穗育性的QTL(qSF5和qPF6),其中qSF5加性效应为-5.95,表型贡献率为9.11%,与花粉育性qPF5为同一个育性QTL;qSF6加性效应值为-8.55,表型贡献率为16.31%,为广亲和基因S5n。育成的亲籼型不育系的育性QTL(qSF6)来自籼稻等位基因或广亲和基因均可有效提高其籼粳杂种的小穗育性。此外,qSF5对后代小穗育性也有明显效应。籼粳杂种育性不仅与育性QTL有关,且受亲本籼粳成分等因素影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建荣 王清隆 王祝年 晏小霞
    2014, 35(2): 253-2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海南玄参科一新记录归化属——孪生花属(Stemodia L.)。轮叶孪生花(Stemodia verticillata)首次在海南发现。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赵青云 赵秋芳 王辉 王华 朱飞飞 庄辉发 宋应辉
    2014, 35(2): 256-2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施用不同有机肥对香草兰生长,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混合施用的处理香草兰茎蔓和叶片干重显著高于施用牛粪的处理;施用生物有机肥和有机肥的处理香草兰叶片表观电子光合传递速率(ETR)和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施用牛粪的处理;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混合施用的处理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施用牛粪的处理。综上所述,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配合施用可显著促进香草兰生长,提高香草兰的光能利用效率和土壤酶活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肖晓明 刘军生 周程 王国霞 陈国云 岳海
    2014, 35(2): 261-2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生土为基质,研究澳洲坚果幼苗在3个施磷水平下排根的产生量、根系有机酸的分泌及磷素利用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施磷水平升高,排根产生量、排根及非排根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澳洲坚果幼苗排根及非排根分泌的有机酸种类至少有7种,但在分泌总量上差异明显,柠檬酸是其中的主要成分;随着土壤中磷素水平的增加,排根及非排根中柠檬酸的分泌量呈现减少趋势。综上所述,磷胁迫降低了根系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却提高了柠檬酸的分泌量,可能是由于澳洲坚果幼苗根系及叶片中的磷素含量随施磷水平升高而升高的原因。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继川 彭智平 于俊红 吴雪娜 林志军 杨林香
    2014, 35(2): 266-2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用量对珠三角地区冬种马铃薯生长、产量、氮素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80~300 kg N/hm2时马铃薯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株高和茎粗优于其它处理;在240 kg N/hm2时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氮素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利用率分别介于0.57~0.66和12.65%~28.13%之间,随氮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而氮素农学利用率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则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240 kg N/hm2时达最大值,分别为55.56、48.07 kg/kg。马铃薯块茎粗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在180 kg N/hm2和120 kg N/hm2时达到最大值,而氮用量对维生素C和淀粉含量无明显影响。建议珠三角地区冬种马铃薯氮用量以240 kg N/hm2为宜。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明 梁晓红 熊德中
    2014, 35(2): 271-2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肥力植烟土壤上施氮水平对烤烟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肥力植烟土壤上,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烟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可溶性蛋白质与游离氨基酸含量也升高。在潮砂田、灰黄泥田和灰泥田中,施氮量分别为1.90、1.35~1.90、0.90 g/盆时,烤烟生长发育较好,正常成熟落黄,有利于碳氮代谢的转化和协调。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邓治 杜磊 李德军
    2014, 35(2): 277-2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根据HbADF序列设计引物扩增基因的编码区,并将其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上,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a-HbADF。将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宿主菌,经1 mmol/L IPTG诱导,获得相对分子量为20 ku的融合蛋白。表达蛋白以可溶和包涵体两种形式存在,通过亲和层析方法纯化可溶蛋白并获得HbADF融合蛋白,用抗HIS标签的单抗对纯化蛋白进行了Western blot鉴定。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HbADF蛋白特性及功能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季 黄天带 蔡海滨 华玉伟 黄华孙
    2014, 35(2): 282-2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橡胶树转基因材料为研究对象,首次基于载体左右边界序列设计的特异引物进行载体骨架序列的初步PCR检测,结果表明,15个转基因阳性株系中有5个和2个株系分别含有左侧和右侧的边界序列,占33.3%和13.3%,结合这些株系PCR产物的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除T-DNA区以外的载体骨架序列确实整合到这些株系的植物基因组中。同时对载体骨架序列存在的弊端及可能的解决途径做了相应的分析。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珊珊 苏亚春 杨玉婷 郭晋隆 许莉萍
    2014, 35(2): 289-2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蔗(Saccharum spp. hybrid)抗黑穗病基因型崖城05-179为材料,采用同源克隆法获得了1个几丁质酶基因全长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F279661),命名为ScChiⅦ1,序列长907 bp,编码299个氨基酸,属于糖苷水解酶第19家族,预测为胞外分泌蛋白且兼具溶菌酶活性。聚类分析显示,该基因与其他植物ClassⅦ几丁质酶基因聚为一类。基因组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F279662)分析显示,该基因含有2个长度分别为615 bp和86 bp的内含子。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甘蔗黑穗病菌胁迫下,ScChiⅦ1在抗病(崖城05-179)和感病基因型(柳城03-182)中差异表达,推测ScChiⅦ1可能参与黑穗病菌胁迫的防御反应。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显示,ScChiⅦ1在甘蔗叶、芽、皮、肉、根中均有表达,但在芽中表达量最高,推测与该病原从蔗芽侵入有关。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甘蔗几丁质酶基因功能及甘蔗与黑穗病菌互作机制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任绪瑞 刘艳玲 杨美 陈媛媛 王冬良 陈友根
    2014, 35(2): 299-3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香蕉MuMADS1为诱饵载体,采后2 d的香蕉果实的cDNA文库为猎物,采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得到了泛素激活酶E1的基因片段,命名为MuUBA。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进一步验证MuMADS1与MuUBA在植物体内的相互作用。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MuMADS1和MuUBA在香蕉中子房发育第4个阶段的表达量最高,但是在茎中的表达量很低,表明其在不同的组织和发育的果实中的表达具有协同性。MuMADS1和MuUBA的表达都受外源乙烯和1-MCP的高度调控,推测MuMADS1和MuUBA在香蕉果实的采后成熟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张妮 刘菊华 贾彩红 张建斌 徐碧玉 金志强
    2014, 35(2): 307-3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香蕉MuMADS1为诱饵载体,采后2 d的香蕉果实的cDNA文库为猎物,采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得到了泛素激活酶E1的基因片段,命名为MuUBA。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进一步验证MuMADS1与MuUBA在植物体内的相互作用。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MuMADS1和MuUBA在香蕉中子房发育第4个阶段的表达量最高,但是在茎中的表达量很低,表明其在不同的组织和发育的果实中的表达具有协同性。MuMADS1和MuUBA的表达都受外源乙烯和1-MCP的高度调控,推测MuMADS1和MuUBA在香蕉果实的采后成熟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 植物生理生化
    黄丽云 刘立云 李艳 李杰
    2014, 35(2): 313-3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3个海南主栽槟榔品种鲜果为试材,测定单果重、果形指数、槟榔碱、纤维量等8个经济性状,结合物性测定及口感鉴定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热研1号鲜果果形好,重要品质指标如槟榔碱和不溶性膳食纤维分别为0.51%和15.30%,与其它两个品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热研1号和本地种在果肉的质构分析中各项指标均差异不显著,台湾种在粘附性、内聚性和弹性等指标中与其它两个品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合硬度指标,表明台湾种鲜食口感不及其它两个品种; (3)通过感官评价鉴定,热研1号和海南本地种比台湾种的甜度高,但同时咀嚼热研1号槟榔具有强烈的兴奋作用,果实质地较软,较适宜用作加工青果。
  • 植物生理生化
    封焕英 范少辉 苏文会 许庆标 杜满义
    2014, 35(2): 317-3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竹节由秆环、箨环和节隔组成,不仅能增强竹秆的直立性,同时也是毛竹横向输导水分和养分的重要枢纽,研究竹节中矿质营养元素的分配,为进一步认识毛竹秆的矿质营养学特性提供依据。以毛竹节中的10种营养元素为对象,研究其与节间各元素含量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年龄毛竹节中的分配规律,并探讨其与毛竹叶片中各元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竹节中N、K、Ca和Zn的含量分别高于节间18.83%、6.32%、19.37%和24.06%,而Fe、Cu和Mn含量低于节间;随着年龄的增加,竹节中大量元素和中量元素含量呈递减趋势,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不统一,其中1度竹和2度竹的N、K和P含量显著高于3度以上竹子,而Ca、Mg、Mn和Zn的含量则显著低于3度以上竹子;竹节和叶片中大量元素N和K的吸收和转化具有一致性,而Ca、Fe和Zn的吸收和转化则存在相反的趋势。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卢乃会 严玉宁 何红 黄勤知
    2014, 35(2): 323-3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荧光显微计数法和平板分离法分别对桐花树根茎叶内生细菌总量和可培养细菌数量进行周年动态初步测定,并对拮抗植物病原菌的可培养细菌菌株进行筛选鉴定。结果表明:桐花树根茎叶内均含有大量的内生细菌,其中根部内生细菌总量为0.88×107~49.67×107 ind./g FW,7月份最大,叶部细菌总量为1.07×107~65.07×107 ind./g FW,也以7月份最大,茎部细菌总量为1.1×107~19.73×107 ind./g FW,以5月份最大;而根茎叶可培养细菌含量分别为1.02×103~13.18×103、0.13×103~11.24×103、0.31×103~10.36×103 CFU/g FW,均以3月份数量最大,周年不同月份之间细菌总量和可培养细菌数量均差异显著。用平板对峙生长法,从86株可培养内生细菌中筛选获得1株对香蕉叶鞘腐败病菌、香蕉枯萎病菌、马拉巴栗茎腐病等植物病原菌均有较强拮抗作用的Aec23菌株,经形态、生理生化测试及16S rDNA序列比较分析,Aec23菌株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林秀琴 黄金水 蔡守平 曾丽琼 柯玉铸 何学友 陈顺立
    2014, 35(2): 329-3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木麻黄小枝内含物与其对木毒蛾抗性的关系,明确其抗性机理,对抗虫品系湛江3、惠76、惠83、广东A8-2,中抗品系平潭2、惠1、龙7-18,感虫品系东山2号、广东501、抗风10个木麻黄品系的黄酮、单宁、总酚、蛋白质、可溶性糖、多糖6种内含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总体上木麻黄小枝内次生物质黄酮、单宁、总酚在抗性品系中含量较高,在感虫品系中含量较低;而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却在感虫品系中较高,在抗虫品系中较低;多糖含量则无明显规律性。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抗虫等级、平均化蛹率和平均蛹重均与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关联系数较大,均大于或接近0.500 0。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梁昌聪 刘磊 张建华 郭立佳 王伟伟 黄俊生
    2014, 35(2): 333-3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响应面法对绿色木霉H06菌株产孢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影响产孢的 3个主要因素: 玉米粉、大豆粕和 KH2PO4。在此基础上运用最陡爬坡路径法逼近最大响应值区域,最后利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主要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及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蔗糖10 g/L、玉米粉12.75 g/L、NH4NO3 2 g/L、大豆粕4.65 g/L、MgSO4·7H2O 1 g/L、KH2PO4 3.32 g/L、H06最大理论孢子含量为3.29×109个/mL。经3次平行实验验证,实际平均孢子含量与预测孢子含量相近,比之前的孢子含量提高了197%。
  • 赵怡楠 高景林 王玉洁 符初娜 何杏 赵冬香
    2014, 35(2): 339-3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摄入法和点滴法测定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三唑磷、杀螟丹和杀虫双对海南中蜂工蜂的急性经口和接触毒性。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三唑磷、杀螟丹和杀虫双对海南中蜂经口毒性(48 h)的LC50分别为3.845、2.527、1.518、0.363、26.866和38.187 mg/L,6种农药对海南中蜂接触毒性(24 h)的LD50分别为42.485、41.292、7.793、18.467、1 027.577和4 049.884 ng/蜂;6种农药对海南中蜂的经口毒性分别为高毒、高毒、高毒、剧毒、中毒和中毒,接触毒性除杀虫双为中毒外,其余均为高毒。
  • 付步礼 曾东强 刘奎 谢艺贤 邱海燕 唐良德
    2014, 35(2): 344-3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室内采用离心管药膜法,选用12种杀虫剂原药对香蕉花蓟马若、成虫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显示,供试药剂对香蕉花蓟马二龄若虫的毒力(LC50)大小顺序为:甲维盐(1.63 mg/L)>毒死蜱(2.18 mg/L)>阿维菌素(5.11 mg/L)>啶虫脒(5.86 mg/L)>高效氯氰菊酯(5.90 mg/L)>吡虫啉(6.59 mg/L)>噻虫嗪(6.72 mg/L)>噻虫胺(11.49 mg/L)>杀虫单(13.25 mg/L)>功夫菊酯(14.56 mg/L)>噻嗪酮(20.47 mg/L)>吡蚜酮(55.26 mg/L);对成虫的毒力(LC50)大小顺序为:甲维盐(2.82 mg/L)>毒死蜱(4.46 mg/L)>啶虫脒(6.41 mg/L)>吡虫啉(6.62 mg/L)>阿维菌素(6.83 mg/L)>噻虫嗪(7.43 mg/L)>高效氯氰菊酯(9.94 mg/L)>噻虫胺(15.49 mg/L)>功夫菊酯(15.87 mg/L)>杀虫单(17.59 mg/L)>噻嗪酮(30.26 mg/L)>吡蚜酮(55.47 mg/L);供试药剂对成虫的LC50值不同程度大于若虫,表明药剂对香蕉花蓟马若虫的毒力高于成虫。
  • 资源区划与综述
  • 资源区划与综述
    傅伟聪 董嘉莹 王茜 赖恭梯 赖钟雄
    2014, 35(2): 348-3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福建省福州市在大都市进程中,与市民健康息息相关的空气质量,通过对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福州旗山森林公园和福州南江滨公园3个区域共11个试验点进行观测,掌握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和PM1.0)日变化规律,并监测该区域气象因子与颗粒物的相关性特点。结果表明:3个区域空气质量均为II级以上,其中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最优,其次为南江滨公园,最后为森林公园;福建农林大学和南江滨公园大气颗粒物呈早晚高、中午低的“双峰单谷”的“V”字型或“U”字型,福州旗山森林公园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是早上稍下降后逐步提高、傍晚后急剧升高;影响以上3个区域大气颗粒物浓度的主要因素分别为校园师生出行及活动、机动车辆尾气及扬尘、湿度及游客人群。气象因子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相关性研究显示,风速越小、相对湿度越大、露点温度越高,TSP和PM10浓度越高,温度、风寒指数、热力指数、露点温度和湿球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大,PM2.5和PM1.0浓度越高。
  • 资源区划与综述
    钟云芳 武华周 宋希强 周兆德
    2014, 35(2): 355-3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TWINSPAN和DCA,研究海南凤仙花所在群落植被的分布格局,并探讨了海南凤仙花种群大小及其不同群丛下物种的多样性。结果表明: (1)DCA排序结果与TWINSPAN分类结果一致,将16个样方划分为4个群丛类型; (2)DCA排序能较好地反映各群丛类型与环境因子的生态关系,DCA第一、第二排序轴分布反映了海拔和郁闭度的变化;(3)不同群丛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存在差异,且不同层之间也存在差异。海南凤仙花所在群落不同群丛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其中海拔是影响其分布格局和物种多样性的环境因子;(4)不同群落结构下的海南凤仙花的种群大小及幼苗更新能力不同,在今后的保护中应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 资源区划与综述
    张晓琳 王帅 王旭 文关四 刘海伟 李佳灵
    2014, 35(2): 362-3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15个样地土壤剖面为对象, 分析其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及其碳贮量,以期揭示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初步估算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 结果显示: (1)吊罗山各样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 平均有机碳含量为16.86 g/kg, 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5.31 kg/m2。(2)同一土层不同样地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土壤表层, 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差异逐渐变小。 (3)吊罗山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深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最佳拟合曲线模型是幂函数, 回归方程为y=113.796x-0.6, 相关系数为0.836。(4)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在0~10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贮量约为281.64万t, 土壤表层所贮存的有机碳量的比重与全球平均水平差异较小。
  • 资源区划与综述
    覃怀德 吴炳孙 吴敏 韦家少 何鹏 王大鹏 高乐
    2014, 35(2): 369-3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对琼中县橡胶园土壤磷素营养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及分区管理研究。结果表明,琼中县胶园各土层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的最大相关距离是17.23~52.09 km,全磷含量以大块状变异为主,有效磷含量各等级的分布为大、小块状交叉分布;琼中县橡胶园0~20 cm土层、20~40 cm土层全磷含量处于第五等级的极低水平的比例分别为91.22%和82.8%,0~2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多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而20~4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处于第5等级及以下的极低水平的比例为60.6%;应用空间叠加方法,进行了橡胶园土壤磷素管理分区,琼中县胶园可分为11个管理分区,在胶园施肥管理中应根据不同管理分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磷素营养管理措施。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桂梅 姜士宽 徐荣 邹建云
    2014, 35(2): 375-3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凝聚法,以鲜胶乳为原料制备粉末天然橡胶(PNR),研究了胶乳凝聚影响因素、产品粒径分布和产品干燥条件,并测试了其性能。结果表明,胶乳的pH值为9.3~9.4,硫酸铝用量为3.70%~3.77%为宜,胶乳浓度对产品收率影响不大;隔离剂纳米二氧化硅的用量在2~3份为宜,产品粒径处于1.0~4.0 mm的比例在83%以上。与酸凝天然橡胶相比,制备的PNR的灰分含量、氮含量、挥发物含量、Po和PRI都较高,丙酮溶物含量和门尼粘度较低;PNR混炼胶的Mmin较小,Δt30相差不大;PNR混炼胶的ML和VM较小,t10和t90较大,硫化速率较慢;PNR硫化胶的拉伸强度、300%定伸应力和500%定伸应力较高,扯断伸长率较低。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林翔凯 张龙涛 陈洁 陈玲 郑宝东
    2014, 35(2): 381-3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紫薯多糖为原料,研究不同酶添加量、时间、温度和pH值对蛋白质脱除率和多糖损失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法得到酶法脱除紫薯多糖中蛋白的最优工艺,并与Sevag法和三氯乙酸法相比较。结果表明:酶法是最佳的脱蛋白方法,其脱蛋白最佳工艺为:酶添加量为460 U/mL,温度为50 ℃,时间为60 min,蛋白质脱除率为87.71%,多糖的损失率为29.55%。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水平 谷风林 吴桂苹 王庆煌
    2014, 35(2): 387-3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胡椒鲜果、黑胡椒、白胡椒和胡椒叶中的精油,得率分别为1.46%、1.77%、2.30%和1.25%。对精油进行GC-MS分析,分别鉴定得到38、31、36和63种化学物质,δ-榄香烯、3-蒈烯、D-柠檬烯、α-古巴烯、石竹烯和律草烯在果与叶中含量均较高,其中叶中δ-榄香烯含量占38.54%;蒎烯、月桂烯、α-水芹烯和间伞花素在果中含量较高,而在叶中含量较低;甘香烯、α-荜澄茄油烯、β-榄香烯、α-古芸烯、β-古巴烯、α-蛇床烯、花柏烯、4-异亚丙烯-7-甲基-6-亚甲基-2-辛烯酸甲酯和桉油烯醇在叶中含量较高,而果中含量较低或没有。此外,采用电子鼻方法可有效区分胡椒粉和胡椒叶。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明月 赵亚南 杨春亮 周慧玲 曾绍东 李琪
    2014, 35(2): 396-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桂圆肉中二氧化硫残留状况,采用点评估法对龙眼主产区的桂圆肉中二氧化硫残留进行慢性暴露评估。结果表明:慢性暴露量为每日允许摄入量(ADI)的0.285~0.600倍。因此,需要关注居民膳食二氧化硫摄入安全情况,尤其是对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祁芳斌 陈发兴 卢海芬 邱秀玉 赖钟雄
    2014, 35(2): 400-4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5年生的枇杷果实为试材,采用微波消解法处理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测定果实中V、Mn、Fe、Co、Ni、Cu、Zn、Se和Mo等9种人体必需痕量元素的质量分数(w)。结果表明,各元素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0.003~0.126 μg/L,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3.00%;枇杷果实中痕量元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Mn、Zn和Fe含量丰富,高于10 mg/kg DW;不同品种果实Co、Mo、Se和V等元素的变异系数高于4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果实中矿质元素与果实风味品质有明显的相关性。
  • 综述
  • 综述
    叶秋萍 金心怡 徐小东
    2014, 35(2): 406-4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茉莉花精油是鲜花开放过程中释放的次生代谢产物,以其幽雅的气味及多功能的生物活性被广泛应用在花茶加工、化妆品、食品、医疗等方面。本文分析茉莉花释香机理及香气成分,阐述目前茉莉精油常见的蒸馏萃取法、溶剂浸提法、吸附法、超临界CO2 萃取法等提取方法的原理及其优缺点。根据茉莉花释香的特殊习性,提出将先进技术亚临界流体萃取法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茉莉精油提取方法。
  • 综述
    赵艳芳 郑诗选 刘丹 林升博 廖双泉
    2014, 35(2): 413-4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橡胶具有综合性能良好、耐磨耐气密性、电绝缘性优良等特点,广泛用于轮胎制品、医药用品、航天材料、胶管、手套、防水材料等领域。本文介绍了近几年天然橡胶在橡胶/橡胶共混、橡胶树脂共混及热塑性弹性体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