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丽芳 董云萍 王晓阳 陈鹏 林兴军 范睿 闫林
    2014, 35(12): 2313-23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引物筛选获得18条RAPD多态性引物,利用该引物对72份咖啡种质资源进行RAPD扩增,共扩增出149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6条,多态性位点为84.6%。运用UPGMA方法构建了聚类图,在相似系数0.632的水平下可将72份资源聚为3个大类,其中A类群包含了所有的中粒种资源(Coffea canephora Pierre)及一份由云南德宏所选育的中小粒种杂交种(阿拉伯斯塔),共34份咖啡种质资源;B类群包括了6份查理种(Coffea excelsa Chevalier)和大粒种(Coffea liberica Bull ex Hiern);C类群由小粒种(Coffea arabica. Linne)咖啡组成。结果说明咖啡种质的遗传关系种间容易划分,在种的分类水平上存在遗传关系多样性,部分资源的分类学地位与地理来源无相关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谭文丽 吴文嫱 王斌 叶剑秋 黄小龙 许云 黄东益
    2014, 35(12): 2320-23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加强木薯现有选育材料和引进种质的研究利用,准确评价各种质产量相关性状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以木薯主栽品种华南8号(SC8)和华南205号(SC205)为对照,选用138份选育材料和8份瑞士引进新种质,应用AMMI模型对连续3年的干物质率、收获指数的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和遗传与环境(G×E)互作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比对照SC8的干物质率和收获指数更高且更加稳定的种质分别有4份和6份,比对照SC205的干物质率和收获指数更高且更加稳定的种质分别有61份和12份;(2)对干物质率的分析中有67份种质比SC8和有132份种质比SC205对不同年度环境的适应性更好,对收获指数的分析中有48份种质比SC8和有28份种质比SC205对不同年度环境适应性更好。AMMI 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木薯干物质率和收获指数的基因型G效应、环境E效应和G×E 互作效应。该结果对木薯种质的环境敏感度和种植范围评估提供了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马洪丽 谢其男 张书标
    2014, 35(12): 2328-23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eui基因具有遗传解除水稻不育系包穗的功能,被誉为杂交稻种子生产的第四遗传因子,现已成功地应用于杂交稻的生产。研究不同eui基因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eui基因具有遗传解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包穗的功效,可育期解除不育系包穗的遗传效应显著地好于不育期,且eui1基因遗传解除包穗的效应强于eui2基因。eui基因的效应并未影响到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和花粉不育的类型。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沈涛 贾琳 杨亚丽 张亚
    2014, 35(12): 2332-23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薯蓣属植物(Dioscorea L.)多数种类可供药用和食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矿质元素含量变化对薯蓣资源的评价和安全食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产自云南的参薯(D. alata L.)、薯蓣(D. opposita Thunb.)、日本薯蓣(D. japonica Thunb.)、毛胶薯蓣(D. subcalva Prain et Burkill)、云南薯蓣(D. yunnanensis Prain et Burkill)和高山薯蓣(D. henryi(Prain et Burkill)C. T. Ting)为研究对象,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FAAS)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AFS)分别测定这6种薯蓣属植物地下块茎中11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并构建元素指纹图谱。结果表明:Pearson相关系数和夹角余弦均可用于薯蓣元素指纹图谱的相似性分析;Fe和Mg是6种薯蓣中的主要矿质元素;Cu、Zn、Mn、Na和K的绝对含量介于1~100 mg/kg之间,为薯蓣中的累积微量元素;As和Cd的绝对含量低于1 mg/kg,为薯蓣中的痕量元素;Cu、Zn、Pb、Ni、Mg、Fe、Mn、Na和K的百分含量对不同薯蓣样品间元素指纹图谱的差异性影响最大。研究结果为薯蓣属植物资源的评价和安全食用提供科学依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盛业龙 王莎莎 许美玲 黄国宾 马文广 杨双龙 段胜智 王丽特 杨利云 赵静 肖炳光
    2014, 35(12): 2340-23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可用于生产和育种的抗旱烤烟品种,本试验利用大型活动式防雨旱棚进行人工控水,对24个烤烟品种进行干旱胁迫,对团棵期和旺长期各烤烟品种生长指标及抗旱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干旱下株高、单叶面积、叶片含水量、根冠比等生长指标均呈下降趋势,而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含量则有所增加,但不同品种间甚至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下各项指标的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利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方法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并对不同品种在2个生育期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筑波1号的平均隶属函数值最高,为0.721,其他依次为G-80(0.676 5)、K346(0.631)和潘圆黄(0.608 5),抗旱性较强,而云烟87、吉烟7号、NC89的平均隶属函数值均低于0.4,表现出相对较弱的抗旱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闫芸芸 刘健 甘礼惠 余小龙 龙敏南 Nasir Ali
    2014, 35(12): 2349-23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不同时期斑茅产量及其化学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斑茅生物质产量在11月达到最高,其后开始下降;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茎叶生物质产量比呈现上升趋势;含水量随生长发育的进行显著降低;叶片灰分含量全年最低为5月,从10月份开始显著增加,至12月份达到最高。茎秆灰分含量略低于叶片,全年最低为10月,最高为7月,变化幅度不大。叶片中木质素含量全年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12月>11月>9月>10月>7月>8月>6月;茎秆中木质素含量全年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12月>11月>9月>7月>8月>10月>6月。10月份茎秆含水量低,灰分含量最低,热值较高,结合产量和燃料品质考虑其更适于直接燃烧,而9月份叶片则更加适于作为生物转化的材料。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孙程旭 张军 范海阔 林道迁
    2014, 35(12): 2355-23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3个不同的椰子资源为材料,对其椰果主要形态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资源之间果形指数和核形指数变化较大。品质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资源YTS、WY2、WY3、YXS的综合品质表现较好。相关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果重、蒂孔距、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总酸、总糖、糖酸比、固酸比、蛋白质含量、脂肪可以作为椰子资源果实评价指标,其中果重、蒂孔距、TSS、脂肪含量和固酸比5个指标可简化为椰子的测评因子,对准确、快速鉴定椰子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郭冬 李辉亮 杨子平 彭世清
    2014, 35(12): 2362-23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橡胶树中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基因(HbFPS)的表达调控机制,采用酵母单杂交技术筛选了胶乳中与HbFPS启动子结合的蛋白因子。将HbFPS启动子与报告质粒pHIS2.1连接构建诱饵质粒pHis-FPS,经筛选确定抑制背景表达的3-氨基三唑(3-aminotriazole,3-AT)浓度为10 mmol/L。同时以橡胶树胶乳mRNA为模板合成双链cDNA,并将双链cDNA、线性化的pGADT7Rec2载体和诱饵质粒pHis-FPS共同转化酵母菌株Y187,两载体共转化效率为1.7×106 cfu/μg。筛选共得到阳性克隆36个,获得31条序列。对获得的c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2个转录因子序列,分别为类乙烯响应转录因子ERF003和HbLMYC2。结果为进一步研究HbFPS表达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张建平 贾彩红 王家保 徐碧玉
    2014, 35(12): 2368-23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荔枝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LcGST)的表达与果皮褐变之间的关系,在荔枝cDNA芯片中获得了荔枝LcGST全长cDNA序列(ABR15777)。该序列全长913 bp,5′-UTR长53 bp,3′-UTR长215 bp,含一个64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含214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该氨基酸残基序列与沙梨等物种的谷胱甘肽转移酶蛋白相似性较高。基因表达分析表明,LcGST在常温储存条件下基因的最大表达量出现在24 h,在保湿储存条件下,LcGST的最大表达量出现在48 h。GST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常温储存条件下酶活性的最大值出现在24 h,在保湿储存条件下酶活性的最大值出现在48 h。说明LcGST在荔枝果皮褐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董慧雪 周燕蓉 田奇琳 赖恭梯 林玉玲 赖钟雄
    2014, 35(12): 2374-23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龙眼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不同继代培养基、培养时间和光质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生长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参照前人的研究结果,龙眼胚性愈伤组织分别在含2,4-D和AgNO3的继代培养基上交替继代培养,测定其在黑暗条件下15、20、25、30、35 d的类黄酮含量,分析其含量变化;在此基础上,分别于红光、蓝光、白光、黄光4种不同的光质下培养愈伤组织,研究不同光质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类黄酮含量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龙眼胚性愈伤组织在含AgNO3培养基上培养25 d时类黄酮含量最高为1.857 0%;在不同光质处理下,光质影响类黄酮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蓝光(8.802 3%)>红光(4.659 4%)>白光(4.272 4%)>黄光(2.816 9%)>黑暗(1.857 0%)。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欢 何炎森 李科 申艳红 吴用 陈晓静
    2014, 35(12): 2378-23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黄花水仙2号’和‘金盏银台’为材料,根据课题组已克隆出的多花水仙转录因子WRKY基因片段设计特异引物,通过RACE技术分别从2个水仙品种中克隆出2个不同的WRKY基因,命名为NtWRKY40a和NtWRKY40b,开放阅读框(ORF)长度分别为945和951个碱基。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两序列均含有WRKYGQK保守结构域;‘黄花水仙2号’与‘金盏银台’、拟南芥、葡萄、青蒿、小麦和粳稻的相似系数分别为:97.27%、45%、43%、47%、41%和43%。Real-time PCR分析结果表明:WRKY基因在花瓣和副冠开花过程中的表达量发生变化,说明其可能参与多花水仙花朵的衰老过程。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易小平 贺萍萍 夏启玉 肖苏生 谢翔 杨小亮 李美英 郭安平
    2014, 35(12): 2384-23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基因玉米MON810(YieldGardR)是孟山都公司通过DNA重组技术和微注射轰击研发的一种具有对欧洲玉米螟(ECB;Ostrinia nublialis)有特殊抗性的转基因玉米品系,目前在世界各地已经得到广泛种植,为加强对该品系玉米的安全管理,本研究旨在建立MON810品系玉米的转化事件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根据MON810的插入序列信息,在3′端的侧翼序列处设计定性PCR检测的引物,检测MON810在其他几种常见转基因作物混合样品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同时检测该引物系统的扩增灵敏度,结果表明,检测引物的灵敏度可达0.1%。建立的MON810特异定性PCR检测方法经全国7家实验室的验证,进一步证实该方法能够特异地检测出样品中的MON810转化事件,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可达0.1%,且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和可重现性。MON810转化事件定性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可满足于抗虫转基因玉米MON810及其衍生品种生物安全管理的需要。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颜彦 胡伟
    2014, 35(12): 2391-23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二穗短柄草中扩增得到一个2C型蛋白磷酸酶基因,命名为BdPP2C1。BdPP2C1与拟南芥中PP2C家族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BdPP2C1与拟南芥A类PP2C家族成员的亲缘关系较近。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系统,分析在非生物逆境胁迫及相关信号分子处理下BdPP2C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表达受脱落酸(ABA)和双氧水抑制,并且受渗透和低温胁迫诱导。因此,BdPP2C1是非生物逆境胁迫中的一个应答因子,并且可能受相关信号分子调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曾小玲 方淑桂 朱朝辉 钟开勤
    2014, 35(12): 2397-24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1个不同基因型的菜心栽培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菜心游离小孢子胚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有7个基因型材料获得小孢子胚,从不同基因型诱导形成胚的频率存在显著差异,表明基因型是影响菜心小孢子胚发生的主要因素;第1天热激培养时用170 g/L高浓度蔗糖培养之后转换成含130 g/L蔗糖培养基能显著提高小孢子胚诱导率;0.05 mg/L 6-BA+0.2 mg/L NAA能促进菜心小孢子诱导成胚;添加0.4 mg/L  GA3可显著提高菜心小孢子胚芽诱导率和平均每胚出芽数。7个基因型材料均诱导出再生植株,植株诱导率为100%。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平 费小雯 李兴涵 邓晓东
    2014, 35(12): 2403-24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发现,缺氮、缺硫的环境有利于莱茵衣藻油脂的积累,说明与氮、硫同化相关的基因也与油脂合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分析了氮、硫同化通路相关基因,选择氮同化相关的6个基因(NAR3、NAR1.1、NII1、NIA1、NIT2、AOX1)以及硫同化相关的6个基因(SULP1、SIR1、SLT1、ARS1、SULTR1、ATS1)进行qRT-PCR分析。对莱茵衣藻CC124以及CC425藻株分别进行缺氮、缺硫处理,Trizol法连续提取4 d的RNA作为模板,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这12种基因均较对照上调表达,其中,莱茵衣藻氮、硫运载体基因上调表达非常显著。缺氮条件下NAR3、NAR1.1较正常最高上调表达200倍;缺硫条件下SLT1较对照有1 000~2 000倍的mRNA表达量,SULTR2也最高能增高450倍的表达量。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宋红艳 张振文 安飞飞 陈霆 李开绵
    2014, 35(12): 2410-24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华南205二倍体木薯及其同源四倍体叶片中光系统Ⅱ(PSⅡ)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差异,采用调制式叶绿素荧光成像系统Imaging-Pam对PSⅡ的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SC205染色体加倍后,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均显著提高;叶绿素荧光参数Fo、ΦPSⅡ、qP和ETR均显著升高,NPQ降低,Fv/Fm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叶绿素含量及ΦPSⅡ、qP、ETR的上升表明SC205四倍体叶片PSII反应中心捕光能力强、光化学转化效率高,从而提高了叶片的光合速率。
  • 植物生理生化
    李伟才 张红娜 石胜友 刘丽琴 舒波 梁清志 谢江辉 魏永赞
    2014, 35(12): 2414-24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冬季喷施烯效唑(S-3307)已成为荔枝成花诱导期“控梢促花”的重要措施,阐明S-3307对叶片光合能力的影响将为其在荔枝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在荔枝成花诱导期,喷施S-3307(1 250 mg/L)和GA3(90 μmol/L)后15 d,用叶绿素荧光仪对荔枝叶片的荧光特征参数和光响应曲线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喷施S-3307和GA3可以显著提高荔枝叶片的Fm、Fv、Fv/Fm和 Fv/F0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响应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3307和GA3处理使Fv’/Fm’、qP、PCR和ETR等叶绿素特征参数增加,NPQ降低;从荔枝叶片PSⅡ反应中心能量分配比率上看,S-3307和GA3处理后P和E增加、D减小,将有利于更多的能量用于光化学反应,提高光化学效率。表明在荔枝成花诱导期喷施S-3307和GA3均可提高荔枝叶片的光合能力,但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
  • 植物生理生化
    曹红星 黄汉驹 雷新涛 张大鹏 张如莲
    2014, 35(12): 2420-24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2年生的海南本地高种椰子和香水椰子2个椰子品种的幼苗为材料,根据温度的日变化规律,设置4个不同的最低温度处理,分别为CK(自然温度处理)、16 ℃(T1处理)、12 ℃(T2处理)、8 ℃(T3处理),处理20 d后,对其植株的寒害症状及组织解剖结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叶片受伤害情况越来越严重,叶片结构越来越不规则,尤其在T3处理下香水椰子的叶片结构严重变形。叶片总厚度在不同低温处理下变化明显,可作为椰子抗寒种质鉴定时的结构指标,海南本地高种抗寒性比香水椰子强。
  • 植物生理生化
    冯美利 唐龙祥 孙程旭 李杰
    2014, 35(12): 2426-24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给香水椰子的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香水椰子果实为材料,研究果实发育过程中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和果肉(固体胚乳)中N、P、K、Ca、Mg 5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分布与吸收规律。结果表明:(1)5种营养元素含量均随着果实的发育总体呈递减规律(内果皮中Mg含量相反),但元素的吸收累积总量则相反;(2)在1~6个月果龄时,N、P主要分布在内果皮,K主要分布在中果皮和内果皮;7~10个月果龄时,N、P、K主要分布在果肉;Ca主要分布在中果皮;Mg主要分布在内果皮;(3)5种元素在4个部位均以K含量最高,其次为N含量,而P、Ca、Mg含量在不同发育阶段排序不同;(4)营养元素的分布累积与各部位的生物量大小、元素本身的含量和特性密切相关。
  • 植物生理生化
    徐茜 吴平 高文霞 王峰吉
    2014, 35(12): 2431-24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氯化钾浓度对烤烟光合作用、碳氮代谢主要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4 mmol/L氯化钾处理促进烟叶的光合作用,其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蔗糖转化酶(INV)、α-淀粉酶、β-淀粉酶的活性利于烟叶的碳代谢;而2 mmol/L氯化钾处理浓度可有效提高烟叶的硝酸还原酶(NR)和中性蛋白酶活力,有利于烟叶氮代谢的进行。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邱海燕 刘奎 李鹏 付步礼 唐良德 张曼丽
    2014, 35(12): 2437-24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豆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Bagnall)]是海南豇豆的重要害虫,是影响豇豆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通过室内试验,对豆大蓟马的发育速率、有效积温、产卵量和成虫寿命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5~35 ℃温度范围内,豆大蓟马的世代发育历期为10.57~46.29 d,其中卵期为2.72~8.71 d,若虫期为3.54~16.24 d,预蛹期为0.76~3.62 d,蛹期为2.02~8.74 d,产卵前期为1.00~9.16 d;各虫态发育速率与温度呈二次回归关系,且呈显著相关;卵、若虫、预蛹及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18、9.80、9.37、8.83 ℃,有效积温依次为76.55、76.77、17.06 、46.73日·度,完成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35 ℃和238.87日·度;温度对豆大蓟马的存活率影响显著;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5 ℃下平均寿命为63.24 d,35 ℃下平均寿命为11.20 d;30 ℃时产卵量最高,平均产卵232.78粒/雌,分别是15 ℃和35 ℃下的3.84倍和8.87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豆大蓟马的科学防控提供了基础资料。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冯雨艳 马光昌 金启安 吕宝乾 彭正强 金涛 温海波
    2014, 35(12): 2442-24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豆天蛾作为一种昆虫源食品受到人们的关注,研究了温度对豆天蛾幼虫发育历期及取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5龄幼虫在5个温度条件下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28±1)℃为发育速率的顶点;3~5龄幼虫在5个温度下的总取食量分别为10.7、10.4、10.8、11.1和10.7 g。总取食量、日取食量和日增重随温度的升高而先升高后下降,且均在(28±1)℃条件下出现最大值。为探索人工饲养豆天蛾的最适温度条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严珍 吕宝乾 岳建军 彭正强 章程辉 金启安 时佳妹
    2014, 35(12): 2445-24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及其最适寄主斜纹夜蛾2龄幼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斜纹夜蛾侧沟茧蜂寄生对斜纹夜蛾幼虫几种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被寄生的斜纹夜蛾幼虫在生长发育后期的位移、取食和分布均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被寄生的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发育后期位移和取食均极显著受到抑制,被寄生的斜纹夜蛾幼虫生长后期在叶片背面和其它地方的分布比例均显著高于未被寄生幼虫。在被寄生的1~6 d,被寄生幼虫爬行速度均大于未被寄生的幼虫。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蒲金基 张贺 杨石有 杨慧杰 刘晓妹
    2014, 35(12): 2450-24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中国芒果主产区、泰国、夏威夷等地的127个芒果炭疽菌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芒果炭疽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EC50值范围为0.005 7~7.850 5 μg/mL,最大EC50值是最小EC50值的1 377倍。不同地区、不同染病部位、不同年份的芒果炭疽菌株对甲基硫菌灵的敏感性不同,采自四川菌株敏感性最低,采自夏威夷菌株敏感性最高;不同分离部位敏感性程度依次为枝、果、叶;2011~2013年,菌株敏感性逐年降低,存在很大的抗药性风险。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敏 胡美姣 张正科 梁秋南 杨冬平 陈亮 郑淑英 高兆银
    2014, 35(12): 2455-24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电子鼻对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可可球二孢(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芒果小穴壳(Dothiorella dominicana Pet. et Cif.)和芒果拟茎点霉(Phomopsis mangiferae Ahmad.)4种芒果采后病害病原菌发酵液的挥发性气味进行检测,以评估电子鼻用于芒果不同真菌病原菌种类判别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对气味响应值进行的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及聚类分析均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病原菌种类。多因素方差分析(MANOVA)结果显示,不同病原菌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果为芒果采后病原菌种类判别提供新的方法,为其他病原菌的种类判别提供参考。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晓妹 刘文波 丁晓帆 蒲金基
    2014, 35(12): 2459-24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热带牧草病害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在海南调查了10种禾本科和豆科牧草,共鉴定出了12种真菌性病害,其中国内新记录寄主病害9种,海南省新记录寄主病害3种。为害较重的有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ke.)Sacc.]引起的双花草梨孢灰斑病、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ijn]引起的雀稗或鼠尾粟弯孢菌叶斑病、球黑孢霉[Nigrospora zimmerman(Sacc.)Mason]引起的热研11号黑籽雀稗叶枯病以及蝴蝶豆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centrosematicola)引起的蝴蝶豆褐斑病。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甘林 陈汉鑫 杨留水 阮宏椿 杜宜新 石妞妞 陈福如 杨秀娟
    2014, 35(12): 2464-24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内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T122F菌剂对香蕉生物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菌剂能明显促进香蕉生长,主要表现为香蕉株高、假茎周长、叶片数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增加。菌剂的施用还能显著提高香蕉内生细菌数量、叶片耐菌能力和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在300倍液处理下,从香蕉苗根部分离到的菌量为299.75×103 cfu/g FW,是对照的7.16倍,而从香蕉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的菌量则是对照的2.20倍。此外,经菌剂处理的香蕉根际土壤水浸液对香蕉枯萎病菌孢子萌发也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范妍 尹金华 黄旭明
    2014, 35(12): 2469-24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荔枝品种糯米糍和怀枝为对比材料,研究新荔枝品种岭丰糯的果实抗裂性、留树保鲜性和耐贮性。结果表明:岭丰糯的田间裂果率显著低于糯米糍,从果皮厚度和果皮钙含量的角度分析了岭丰糯相对糯米糍更为抗裂的原因,发现抗裂的岭丰糯果皮厚度和钙含量均显著大于糯米糍。此外,推迟12 d采收岭丰糯、糯米糍和怀枝果实(从7月3日推迟至7月15日),发现岭丰糯果实并未脱水失鲜,果实鲜重反而有所提高,假种皮可溶性固形物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而糯米糍和怀枝果实全部褐变腐烂,说明岭丰糯具有比较长的留树保鲜期。在室温下,岭丰糯果实烂果率也低于糯米糍,脱水速度低于糯米糍和怀枝,表明该品种具有较好的货架寿命。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胡伟 颜彦 徐碧玉 金志强
    2014, 35(12): 2474-24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果之一,研究香蕉采后成熟与调控对香蕉品质形成及创新采后催熟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结果发现MaGAD1基因的表达与香蕉采后乙烯生物合成及果实成熟密切相关。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香蕉果实达到全黄并有黑色斑点期(YB)成熟度的天数为标准,筛选出MaGAD1基因表达的诱导剂γ-氨基丁酸(GABA)能够促进香蕉果实采后成熟。生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外源GABA能够促使香蕉果实提前发生生理跃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外源GABA能够诱导MaGAD1和MaACS1上调表达。因此,GABA通过诱导MaGAD1和MaACS1上调表达及促进香蕉果实生理跃变,从而促进香蕉果实采后成熟。本研究不仅从理论上证明了GABA能够促进果实成熟,揭示了GABA促进果实成熟生理机制,并且从实际生产上为蕉催熟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黄和 林晓霞 邝高波 曹湛慧
    2014, 35(12): 2482-24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UPLC-MS/MS法对番石榴多酚中部分酚类物质进行了定性分析。以抑菌圈直径为评价指标,测定了番石榴多酚的抑菌活性,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对其抑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番石榴多酚中含有没食子酸、儿茶素、槲皮素、原儿茶酸、山奈素和绿原酸等酚类物质。番石榴多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杆菌、单增李斯特菌、铜绿假单胞菌、腐败希瓦氏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除了单增李斯特菌和腐败希瓦氏菌的MIC低于5 mg/mL外,其余均低于2.5 mg/mL。番石榴多酚在pH4~5范围内处理后抑菌活性最强,其抑菌活性对温度、紫外照射具有稳定性,低盐度会促进其抑菌活性。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明洁 张京红 刘少军 车秀芬 李文韬
    2014, 35(12): 2488-24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函数变换分析了海南岛1961~2011年的年平均和四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和四季降水量、年降水日数、年强降水日数、年降水强度等气象要素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51 a来海南岛气候变暖趋势明显,通过信度为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的上升趋势最为显著,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8 ℃/10 a和0.29 ℃/10 a;各气温要素均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突变,并存在3~4 a和12 a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2)年平均和四季降水量呈微弱的线性增加趋势,而达到暴雨等级的年强降水日数和年降水强度线性增加趋势明显,分别通过了信度为0.05和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3)四季降水量和年降水日数存在12~14 a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年降水量、年强降水日数和年降水强度存在8~10 a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同时,各个要素均叠加有周期较小的高频振荡。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李祥筑 张敬迎 李长林 刘佳斌 王珺 刘钟馨 于晓龙
    2014, 35(12): 2496-25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单分子自组装膜(SAMs)技术,分别制备表面具有碳碳双键、甲基、氨基及混合官能团的表面膜层材料。研究表明:表面硅藻附着量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呈动态变化,氨基的正电程度对舟形藻的附着有着重要影响。前H5内氨基(0.4)的附着量最小,当H12时氨基(0.4)附着量最大。材料表面的电负性和亲疏水性共同影响硅藻的附着。甲基的附着强度最大,硅藻的附着强度与附着量并无直接关系。这不仅对探讨硅藻细胞的附着行为有着意义,同时为研究应用海洋生物防污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范志伟 张建华 程汉亭 黄乔乔 李晓霞 刘丽珍 沈奕德
    2014, 35(12): 2502-25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了解海南不同市县旱田代表性杂草全年的发生规律,从2008年至2009年,采用全年定点、定时观测的方法对海南7个市县杂草自然萌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海南不同市县定点观测样方里共有代表性杂草20科60种,其中菊科、禾本科、苋科、豆科和茜草科较多,占杂草总数的63%;外来入侵杂草有29种,占总数的48%;重要值大于5的优势种杂草有12种,占所有杂草的20%。6月是杂草种类萌发高峰,达15种。海南杂草年平均萌发量达1 060株/0.25 m2,其中万宁最高,年平均萌发量达1 559株/0.25 m2;定安最低,年平均萌发量达519株/0.25 m2。海南杂草全年发生数量有两个高峰期:一个在4月,萌发率为16%;一个在9月,萌发率为10%。全年大部分杂草在3~7月和9月萌发,萌发率为全年的70%。在海南,温度均能满足杂草萌发需要,降雨量是杂草发生的主要限制因子。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何丽霞 王影 何荣晓 周鹏
    2014, 35(12): 2513-25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尔夫运动注重户外体验,对场地的景观表现有着更高的要求。为正确认识和解析高尔夫球场中景观变化和景观元素选择对于景观质量的影响,本研究选择海口滨海平原型高尔夫球场中的3个球场(三公里国际、月亮湾和东山高尔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BE美景度评价法将景观质量量化并对美景度得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口滨海平原型高尔夫中存在规律性的景观落差和景观变化频率,落差越大,景观变化越明显;变化频率越频繁,整体景观越趋于稳定。景观元素材质的丰富程度和搭配的复杂程度直接决定景观质量的高低,单体景观元素中以植物对美景度得分影响最重要,其次为地形、水体和山石。
  • 综述
  • 综述
    彭勇 苗燕 方晓艾 田兰婷 赵雪艳 蔡霞
    2014, 35(12): 2519-25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的乳汁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乳汁产生于植物中的一种分泌结构,即乳汁管,故研究乳汁管生长发育的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与植物乳汁管生长发育调控方面相关的研究进展,包括蛋白质、基因、生态因子、割胶、生长调节物质以及物种基因型和植株发育阶段对植物乳汁管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更深入了解乳汁管的生长发育规律及乳汁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