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吴志祥 陈俊明 兰国玉 陈帮乾 谢贵水 周兆德
    2013, 34(11): 2075-20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国际上通用的湍流稳态测试及垂直风速湍流整体性检验相结合的湍流数据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对农业部儋州热带作物科学观测实验站2010年全年橡胶林生态系统利用涡度相关法观测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CO2通量3类数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橡胶林生态系统湍流通量数据质量相对较高,对全年数据进行综合评价中,3类通量数据中高质量数据占比在52%~63%,仅有10%~16%之间数据质量较差;感热通量数据最优,CO2通量次之,潜热通量更次之;3类数据中,除潜热通量数据是雨季略好于旱季外,另2类数据均是旱季好于雨季;湍流数据质量白天优于夜间。通过数据质量评价可知,利用涡度相关法对橡胶林生态系统湍流通量观测可行,数据可靠,所得数据可用于研究。
  • 植物生理生化
    杨盛婷 黄琳凯 张新全 蒋晓梅 严海东 黄秀
    2013, 34(11): 2083-20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以抗旱能力不同的H036、H042、广益、2003-5扁穗牛鞭草为材料,定期测定土壤含水量、叶片相对含水量、丙二醛(MDA)、电导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GSH)等生理指标,研究干旱胁迫下扁穗牛鞭草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非酶类保护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生理变化情况,探讨扁穗牛鞭草材料之间抗旱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期间,扁穗牛鞭草叶片的MDA含量升高,而两种有关活性氧清除的物质CAT和SOD活性先增强后减弱,而非酶类抗氧化物质GSH含量呈现下降趋势。与抗旱性弱的扁穗牛鞭草材料相比,抗旱性强的材料,酶活性相对较高,丙二醛含量较低,在恢复正常供水后,能较快达到正常水平。综上所述,抗旱性强的扁穗牛鞭草材料在干旱胁迫下酶类和非酶类抗氧化保护系统比抗旱性弱的强。
  • 植物生理生化
    章希娟 蒋际谋 邓朝军 陈秀萍 许奇志 郑少泉
    2013, 34(11): 2090-20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31份枇杷种质资源果实氨基酸含量及组成。结果表明:氨基酸总量(TAA)最高为单边种(519.15 mg/hg),最低为新西兰白肉(228.66 mg/hg),变异系数为17.18%;31份种质均含有17种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最主要的2种氨基酸;17种氨基酸中,甲硫氨酸的变异系数最高(47.86%),甘氨酸的变异系数最低(12.71%);必需氨基酸平均含量94.95 mg/hg,占TAA的29.10%;鲜味氨基酸平均含量144.44 mg/hg,占TAA的43.04%;药用氨基酸极高,占TAA的71.94%;野生种质人体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比值显著高于栽培种质;来自日本的种质芳香族氨基酸含量较高;红肉种质与白肉种质各类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
  • 植物生理生化
    黄敏敏 陈宇航 姚清华
    2013, 34(11): 2097-2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壳斗科树(与正红菇、牛肝菌共生)共生菌根的内层超微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前处理的研究,以对上述菌根及与其相关的菌根菌的识别方法进行补充。结果表明,进行菌根内层超微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应选择浅棕色、直径1~2 mm的成熟细根部分。通过不同浓度氢氧化钙、不同时间的处理,可获得清晰的可识别的哈蒂氏网或类似图像。菌根的哈蒂氏网形态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 植物生理生化
    章松柏 王开放 刘小娟 吴祖建
    2013, 34(11): 2102-2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可以反映病毒的某种功能,是研究病毒功能的重要依据。借助农杆菌的介导,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可能编码的6种非结构蛋白分别在本氏烟细胞中表达,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所表达的蛋白亚细胞定位情况。 结果表明:Pns52、Pns91定位相似,主要定位于细胞质,在细胞质中形成较大的颗粒状聚集体;Pns6、Pns71、Pns72和Pns92定位相似,分散于整个细胞,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或膜上,均形成丝网状结构;WoLF PSORT对比分析显示它们可能都是膜内在蛋白(Integral membrane protein),此外,Pns6在细胞质中还可以形成颗粒状的聚集体。
  • 植物生理生化
    林志超 林娇芬 苏 毅 黄家福 欧一新 庄远红 潘裕添
    2013, 34(11): 2108-2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和化学分析等方法对香菇胞壁多糖(Lwp)的纯度、分子量及基本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wp分子量为245 742 u,单糖组成为葡萄糖和极少量的甘露糖;Lwp中1→4糖苷键残基比例为42.7%,1→6糖苷键残基比例为38.1%,1→3糖苷键残基比例为11.1%,1→2糖苷键残基比例为8.1%。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韦民政 郑虚 李韦柳 熊军 黄卫华 欧厚荣 何莉 周云新 唐秀桦 邓英毅 覃维治 闫海锋 许娟 唐花蕾
    2013, 34(11): 2112-2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木薯酒精厌氧发酵液作为部分灌溉用水及肥源替代化肥在香蕉生产的应用效果,以常规施肥作为对照,研究木薯酒精厌氧发酵液(COD值为1 100~1 300 mg/L)不同施用量对香蕉生长发育及蕉园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木薯酒精厌氧发酵液能促进香蕉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改善土壤肥力,最佳淋施量为750 t/hm2,较常规施肥,产量增加了19.80%,果实Vc含量、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了28.19%、5.22%和8.98%,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交换性钙含量分别提高了12.76%、267.40%、53.51%和2.10%。表明木薯酒精厌氧发酵液可作为优良的液体肥料和土壤改良剂应用于香蕉生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立龙 杨彩玲 蒋代华 肖斌 崔俊峰
    2013, 34(11): 2117-21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桉树不同连栽代次、不同土层土壤养分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为人工林的持续经营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对广西东门林场连栽巨尾桉人工林不同栽植世代:一代林(G1)、二代林(G2)、三代林(G3)、四代林(G4)林地及对照林马尾松林(G0)的0~5、5~20、20~60 cm土层土壤养分与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将马尾松林换种桉树后一代林地,其土壤pH、全氮、全磷、全钾、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均不同程度降低了,且0~5 cm表层土下降较明显。随着桉树连栽代次的增加林地土壤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都呈现先增后减趋势,且在0~5 cm表层土中二、三代林都出现停滞现象;随着桉树连栽代次的增加林地土壤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也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其中脲酶在0~5 cm表层土中二、三代林也出现停滞现象。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pH、全氮、磷酸酶和脲酶逐渐降低,而土层加深对土壤全磷、全钾和过氧化酶影响不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吴峰 叶江平 耿富卿 贺方云 邓泳 苟剑渝 何楷 江彤 丁婷 齐永霞 李章海
    2013, 34(11): 2122-2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稀释分离法分别测定了4种有机物料腐熟剂(菌剂)中放线菌、真菌、细菌、霉菌的有效活菌数。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菌剂(有机物料腐熟剂)中,有机物料腐熟剂1、有机物料腐熟剂3和有机物料腐熟剂4的有效活菌数均达到国标中有机物料腐熟剂产品的有效活菌数(cfu)≥0.5亿/g的要求;而菌剂2的有效活菌数(cfu)为0.398 8亿/mL,小于2.0亿/mL,未达国标要求。同时,测定了在不同发酵时间段堆肥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4次取样的结果均是添加了有机物料腐熟剂的样品中分离到的微生物数量高于对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冬芬 郇恒福 刘国道
    2013, 34(11): 2127-2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3个柱花草为供试材料,研究铝(Al)与镉(Cd)对柱花草生长及其对矿质营养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4.5条件下柱花草能正常生长,Cd处理对柱花草相对根长影响与Al处理无差异;西卡柱花草根及地上部Al和Cd的含量均显著低于热研2号和热研13号柱花草,热研2号和热研13号柱花草根系对Al和Cd的吸收无差异,但地上部Al和Cd的含量存在差异。铝镉处理不利于西卡柱花草根系对K、P、Mg、Mn的吸收;Cd降低热研2号及热研13号根系对K吸收,但有利于Fe的吸收;pH4.5处理或Al处理降低西卡柱花草和热研13号柱花草对Ca的吸收,说明酸化条件下或Al不利于柱花草根系从营养液中吸收Ca离子。Cd影响柱花草根系对Mg的吸收,但促进柱花草对Cu的吸收。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江周 严程明 刘亚男 马海洋 石伟琦
    2013, 34(11): 2134-2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巴厘种菠萝作为试验材料,分析种苗大小对菠萝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收获期大苗试验区的菠萝株高、叶片数、D叶长、植株鲜重、果长、果径和单果重极显著高于小苗试验区;与小苗试验区相比,大苗试验区的菠萝产量比小苗试验区增产15.74 t/hm2,商品果率高,罐头果率低,每株菠萝生产的芽苗数多;大苗试验区果实中Vc含量和可滴定酸(TA)含量高于小苗试验区,但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TSS)和TSS/TA略小于小苗试验区。因此,要提高菠萝的产量,建议在定植时选择大苗作为种苗。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柳 觐 孔广红 倪书邦 贺熙勇 陶 亮 宫丽丹 肖晓明 陈国云
    2013, 34(11): 2138-21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澳洲坚果品种‘云澳57’、‘云澳51’、‘云澳41’和‘云澳58’的萌动种子和幼嫩顶芽为材料,采用浓度为0.1%~0.3%的秋水仙素分别处理48、72(种子)或96 h(顶芽),对种子的发芽率、幼苗形态和顶芽存活率等进行观测,并对有形态性状变异的植株进行流式细胞术倍性检测。结果表明:随着秋水仙素浓度和浸泡时间的增加,种子的发芽速率减慢,发芽率呈现显著的降低趋势,且不同品种对秋水仙素浓度的敏感性有所差异;大多数处理后种子萌发的幼苗出现了植株矮化、生长缓慢、第一对真叶显著变小或畸形甚至缺失、茎干明显增粗、叶尖出现分叉或卷曲、根系变为须根系等性状,部分幼苗叶片显著增大或分枝显著增多。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均可导致澳洲坚果嫁接苗顶芽存活率的降低,但大多顶芽并未出现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在处理后种子萌发的幼苗中出现了多倍体,但均为2C+4C或2C+4C+8C的嵌合体,且多倍体诱变率在5%以下;经秋水仙素处理的嫁接苗顶芽并未检测到倍性变化。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贺治洲 尹明 谢振宇 王悦 沈建凯 李莉萍
    2013, 34(11): 2145-2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育种实践中,叶色变异可作为标记性状,在种子生产和纯度鉴定等方面得到利用。本研究中,对一个水稻新型叶色黄化转绿型自然突变体进行了形态特征观察、遗传分析和育种利用,比较了突变体与野生型的主要农艺性状,利用突变体与正常绿色水稻材料构建遗传群体对该突变体进行经典遗传学分析,通过回交选育了带叶色标记的新不育系。形态观察发现,突变体植株从苗期到分蘖剑叶全展以前的整个叶片生长发育期能持续观察到各个叶片从叶尖向叶基部由黄转绿的发育特性。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与野生型基本一致;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突变体与三系不育系回交转育而成的实用型黄化转绿型标记叶色不育系标记性状明显、败育彻底、配合力和可恢复性好。该突变体不同于其它叶色突变体的叶色表达特性具有很好的基础研究和育种利用价值。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杨虎彪 王清隆 白昌军 刘国道
    2013, 34(11): 2150-21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野外资源调查,结合现阶段生物多样性发展需求对海南莎草科植物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整理。结果发现,海南现有莎草科植物为24属、157种、9亚种和4变种。调查新增三肋果莎属(Tricostularia Nees);新增新种长柄薹草(Carex longipetiolata);新增11个新分布记录种,分别是细秆湖瓜草(Lipocarpha tenera)、类头状花序藨草(Trichophorum subcapitatum)、复序飘拂草(Fimbristylis bisumbellat)、宽叶多脉莎草(Cyperus diffusus var. Latifolius)、密穗莎草(C. eragrostis)、水蜈蚣(Kyllinga polyphylla)、三肋果莎(Tricostularia undulate)、截鳞薹草(Carex truncatigluma)、广东薹草(C. adrienii)、密苞叶薹草(C. phyllocephala)、中华薹草(C. chinensis);调查统计发现12个海南特有种,分别是海南割鸡芒(Hypolytrum hainanense)、少穗割鸡芒(H. paucistrobiliferum)、节茎藨草(Scirpus chunianus)、澄迈飘拂草(Fimbristylis chingmaiensis)、多花剑叶莎(Machaerina myriantha)、海南高秆莎草(Cyperus exaltatus var. Hainanensis)、海南砖子苗(Mariscus hainanensis)、单子砖子苗(M. Monospermus)、线茎薹草(Carex tsoi)、扁茎薹草(C. planiscapa)、东方薹草(C. tungfangensis)、岩生薹草(C. Saxicola)。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唐朝荣 戚继艳 方永军 龙翔宇
    2013, 34(11): 2158-21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橡胶树胶乳EST文库克隆到一个TUA基因,命名为HbTUA1(GenBank登录号:KC333454)。该基因cDNA全长1 580 bp,其中5′UTR长45 bp,3′UTR长167 bp,编码区长1 368 bp,编码449个氨基酸。HbTUA1蛋白具有TUA类蛋白保守的GTP结合域。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HbTUA1基因在橡胶树胶乳中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树皮和芽,而在种子和叶片中的表达量最低;在胶乳中,HbTUA1基因的表达显著受割胶和伤害诱导,在不同死皮程度的橡胶树中也存在明显差异。初步表明HbTUA1基因可能参与橡胶树胶乳再生与胁迫应答调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黎娟华 孙海彦 阮孟斌 赵平娟 曾长英 彭 明
    2013, 34(11): 2164-21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eLTI6A(Manihot esculenta low temperature inducible 6A)是木薯低温干旱诱导基因,本研究从MeLTI6A 的序列出发,利用电子克隆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的方法获得该基因的启动子,其序列共1 304 bp。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启动子中具有真核生物典型的核心启动子区(TATA-box和CAAT-box),并利用α-互补,蓝白斑筛选原理验证了该启动子核心序列具有活性;该启动子具有与干旱胁迫相关的激素类(如脱落酸、乙烯)的响应元件和逆境胁迫(如低温、干旱胁迫)的响应元件;还具有与木薯组织特异表达相关的调控元件和其它光响应元件;并通过Real time PCR检测了低温胁迫(4 ℃)下的木薯组培苗中MeLTI6A的表达变化,说明了该启动子区的低温胁迫顺式作用响应元件可能调节MeLIT6A在低温胁迫下的表达。这些说明木薯的MeLIT6A基因可能是通过对干旱胁迫激素信号响应以及逆境胁迫响应起作用,使木薯获得一定的抗胁迫的能力,同时还可能参与了木薯相关组织发育过程的调控。本研究有利于对MeLTI6A基因抗逆境胁迫功能的理解,为探索木薯高效抗逆的分子机制作初步研究。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超萍 林春花 翟李刚 时涛 黄贵修
    2013, 34(11): 2172-21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TG8是病原真菌中细胞自噬过程中的重要基因,并参与致病过程。基于橡胶树胶孢炭疽菌HBCg01全基因组数据库,采用PCR和RT-PCR扩增得到橡胶树胶孢炭疽病菌的CgATG8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采用Split-Marker Recombination法获得该基因的敲除转化子。表型分析结果表明,缺失该基因后,橡胶树胶孢炭疽病菌的致病力丧失,产孢能力、孢子萌发率、附着胞形成率和膨压均降低,而且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延迟。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子记 牛玉 杨衍
    2013, 34(11): 2179-21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热研一号’油绿苦瓜杂交种纯度进行鉴定。从26对SSR引物中筛选出在亲本间表现明显多态性的8对引物,其中5对为共显性标记,3对为显性标记,利用3对共显性标记对其进行纯度检测。结果表明,‘热研一号’油绿苦瓜种子纯度为99.38%,与田间形态学鉴定结果高度一致。说明SSR分子标记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热研一号’油绿苦瓜杂交种纯度。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许惠滨 朱永生 连 玲 谢鸿光 陈秋实 谢华安 王宗华 张建福
    2013, 34(11): 2183-21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re/loxP位点特异性重组系统是一种利用cre重组酶的瞬时表达来调控位于两个loxP位点之间DNA序列的删除系统。以反义LOX-3基因作为目的基因,以bar为选择标记基因,应用热激启动子驱动的Cre/loxP系统构建标记基因诱导删除型载体,得到转基因植株后,对比两种不同的热激方法中选择标记基因bar的删除效率,发现以生长到四叶期的转基因水稻植株为热激材料,标记基因删除效率较高,达到83.3%,因此,确定此方案为水稻标记基因删除的最佳方案。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闻真珍 何春梅 刘运权 刘 伟
    2013, 34(11): 2188-21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稳定有效的金钗石斛转化体系,进一步研究花发育相关基因的功能,为石斛兰分子育种提供基础,本研究以金钗石斛类原球茎(PLBs)为转化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DnMADS2基因转入金钗石斛。结果表明:用20 mg/L潮霉素筛选4个月后获得抗性PLBs,对其进行HPT基因和DnMADS2基因的PCR检测表明,目的基因已成功整合到PLBs中。获得的转化PLBs在抗性培养基上分化为不定芽后,再经生根壮苗培养获得转化植株。对转化植株进行Southern检测,结果表明,DnMADS2基因已整合到5株金钗石斛转化植株基因组中。据此建立的稳定高效的金钗石斛转化体系和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将为DnMADS2基因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和金钗石斛转基因育种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黄 秀 张新全 张 瑜 蒋晓梅 曾 捷 刘 欢 聂 刚 张博涛 黄琳凯
    2013, 34(11): 2192-21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CoT标记对来源于四大洲的46份牛鞭草(Hemarthria spp.)种质资源[包括36份高牛鞭草(Hemarthria altissima)、8份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及2份Hemarthria uncinata]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从48条SCoT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好和重复性好的22条,对46份牛鞭草(Hemarthria spp.)种质资源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共获得597条带,多态性比率(PPB)为89.1%,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多态性条带24.3条,多态信息含量(PIC)范围为0.443~0.877,平均0.623。46份牛鞭草种质资源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73,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0.486,表明46份牛鞭草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611~0.943之间,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高度相似,基本将供试材料按牛鞭草种类及地理来源分为4大类,表明46份牛鞭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牛鞭草种类及其地理来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见,SCoT能用于牛鞭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是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本研究将有利于牛鞭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及评价利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黄 宁 张玉叶 凌辉 罗俊 吴期滨 阙友雄
    2013, 34(11): 2200-22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水稻ABA99594序列为探针, 使用电子克隆技术, 获得甘蔗二氨基庚二酸异构酶基因(Diaminopimelate epimerase, DAPE)的1条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ScDAPE。经RT-PCR扩增和序列分析验证后, 该基因序列与电子克隆结果一致, 基因全长1 168 bp, 包含1个816 bp的开放阅读框, 编码271个氨基酸残基, 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该基因编码蛋白定位于内质网膜, 为可溶性酸性蛋白, 无信号肽, 二级结构元件多为无规卷曲, 含有2个保守功能域, 主要功能为氨基酸合成。电子表达分析结果显示, 该基因在甘蔗侧芽、 花序、 叶片和顶端分生组织中均有表达, 花序中的表达量最高, 且该基因的表达受温度调控。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甘蔗根、 蔗髓、 蔗皮、 侧芽、 叶片、 叶鞘中均有表达, 且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此外, 该基因的表达受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 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 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MeJA)、 模拟干旱(PEG)、 高盐(NaCl)和氯化镉(cadmium chloride, CdCl2)的胁迫诱导, 其中受水杨酸胁迫后表达量最高, 约为对照组的12.4倍, 其次为聚乙二醇, 约为对照组的2.72倍, 推测该基因的表达与甘蔗抗病性和抗渗透胁迫有关。研究结果为甘蔗中不同DAPE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以及甘蔗ScDAPE基因在甘蔗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韦仕岩 吴圣进 汪茜 王灿琴
    2013, 34(11): 2209-22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借助分子标记手段对草菇菌株进行鉴别,利用筛选出的9个ISSR引物,对17个草菇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对草菇菌株的ISSR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ISSR-PCR共扩增出81条清晰的DNA片段,其大小介于200~2 000 bp,其中多态性片段61条。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所有供试草菇菌株间的DNA指纹均存在差异,各菌株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3~0.95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7个草菇菌株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4处可分成5个组群,草菇V11、V23和V365与其它菌株的遗传距离最远。来自同一菌株的2个分离物V26-1和V26-2归在同一组内,且遗传相似系数达0.93。研究结果表明,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作为草菇菌株鉴别的有效辅助手段。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徐夙侠 林春松 黄青云 曾碧玉 林富聪
    2013, 34(11): 2214-22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甜菜色素在自然界中与花青素排斥分布,主要在石竹目(Caryophyllales)的9个科的植物中合成。虽然甜菜色素的生物合成已经有很多猜测,酶催化的生物合成关键步骤仍然缺少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持。本研究首先从三角梅属的3个种(B. spectabilis‘Splendens’,B. buttiana‘Mahara’,B. pruviana‘Thimma’)的苞片中分离了甜菜色素合成途径末端的关键酶4,5-DOPA-dioxygenase完整的cDNA,大小分别为902、899、899 bp,分别编码298、297、297个氨基酸,并对这3个同源基因与已经报道的来自B. glabra的该基因进行比较。推测的分子量分别为33 758、33 076、33 233 u,等电点(pI)分别是5.62、5.54和5.94。对分属于4个种(B.spectabilis‘Splendens’,B. buttiana‘Mahara’,B. glabra‘Alba’,B. pruviana‘Thimma’)花的4,5-DOPA-dioxygenase的Real-time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4个种的花中,种间变化较大,总体趋势是开花早期该基因的表达较弱,盛花期表达迅速增强,后期又呈现下降。其中,在红色的B.buttiana‘Mahara’中,该基因的表达最强,在白色的B.glabra‘Alba’中表达最弱。这些结果表明,该基因的表达与花的颜色鲜艳程度直接相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高轶静 张荣华 张革民 杨 柳 段维兴 王泽平 杨翠芳 游建华
    2013, 34(11): 2222-22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穗病是世界各植蔗区最普遍、最主要的一种气传真菌性病害。为筛选与甘蔗抗黑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利用高抗和感病亲本杂交的后代群体为材料,分别应用浸渍法和针刺法进行人工接种,通过一年新植一年宿根的抗病性鉴定,采用混合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构建了抗感池,并结合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筛选出一个与甘蔗抗黑穗病性基因连锁的SSR标记,该标记在甘蔗抗黑穗病育种的辅助选择中具有应用潜力。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 丽 张剑亮 王继华 郑锦荣 李智军 韩福光 曹 干
    2013, 34(11): 2227-22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稀释涂板法对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内的甘蔗茎部内生菌进行分离,同时进行16S rDNA扩增检测及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20株不同的内生菌,所获得的内生菌分属于6个类群(Actinobacteria、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eobacteria、 Betaproteobacteria、Firmicutes、Acidobacteriales)、16个属(Staphyococcus,Leifsonia、Kineococcus、Frondihabitans、Curtobacterium、 Microbacterium、Amnibacterium、Methylobacterium、Rhizobium、Terriglobus、Sphingomonas、Acidisoma、Stenotrophomonas、Enterobacter、Burholderia、Variovorax),其中,Actinobacteria和Alphaproteobacteria类群占总数的65%。除SC-4、SC-11与其同源细菌相似性分别为97%、96%外,其余分离菌与同源菌相似性均在98%以上。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甘蔗茎部内生菌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奇志 黄 敏 陈振玺 邱宠华 龙瑞敏
    2013, 34(11): 2233-22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来自海南、广东和福建的12个假臭草居群54个样本的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序列变异进行检测。结果共发现12个单倍型,且所有居群均共享一个单倍型。分子差异性分析(AMOVA)显示,居群内的遗传变异小(-4.57%),遗传分化低(GST=-0.061,FST=-0.04569,NST=-0.031),无明显的谱系结构(NST>GST,p>0.01),且居群间平均基因流(Nm=1.18>1)高,说明假臭草居群内基因交流频繁。ITS序列的失配曲线表明假臭草近期发生过多次入侵扩张,对假臭草的防治应遵循检疫与治理并重的原则,降低其对入侵地的生态环境危害。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卢 辉 钟义海 徐雪莲 卢芙萍 谢贵水 陈 青
    2013, 34(11): 2239-22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粒材小蠹(Xyleborus perforans Wollaston)是天然橡胶产区重要的危险性害虫之一,是世界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利用MaxEnt和GIS软件预测该虫在中国范围内气候条件适宜存活的区域,在此基础上结合寄主分布特征,定量地获得了对粒材小蠹的潜在发生区。预测结果显示:对粒材小蠹的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加勒比海沿岸、非洲西部和东部、大洋洲北部、美国南部和墨西哥部分地区;在中国,该小蠹能广泛分布在华南地区和西南的部分地区,并提供了ArcGIS 适生区预测分布图;最湿润月降水量、年温度变化、最热季度降水量和昼夜温差月均值是影响对粒材小蠹空间分布的4个主要环境因子,计算结果经ROC 曲线分析法验证,MaEnt生态位模型的AUC值为0.936。表明预测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此研究可为对粒材小蠹的检疫及防治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冯岗 袁恩林 张静 闫超 金启安 彭正强 符悦冠
    2013, 34(11): 2246-22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探讨假蒟的杀虫活性成分,采用生物活性示踪法从假蒟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出1种活性成分,其化学结构经MS、1H NMR、13C NMR分析鉴定为胡椒碱。以螺旋粉虱为供试对象,采用叶片浸渍法测试胡椒碱及假蒟乙醇提取物对螺旋粉虱成虫和若虫的毒杀活性及杀卵作用,结果表明:胡椒碱及乙醇提取物对螺旋粉虱成虫和若虫均具有很好的杀虫活性,对成虫LC50值分别为28.59、224.31 mg/L,对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65.91、336.68 mg/L,胡椒碱对成虫的毒力优于若虫,与对照药剂印楝素无显著性差异;其杀虫活性明显高于假蒟乙醇提取物;胡椒碱及乙醇提取物有一定的杀卵作用,但作用方式有所不同,胡椒碱对初孵幼虫有较高的致死率,而假蒟乙醇提取物则明显影响螺旋粉虱卵的孵化。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周峡 林艳婷 刘国坤 肖顺 张绍升
    2013, 34(11): 2251-22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2013年,在福建省漳州市进行香蕉根结线虫病害的分布和危害性调查,结果表明:香蕉根结线虫病发生普遍,田间香蕉的株发病率达79.3%,苗圃香蕉假植苗株发病率达94.8%,带病香蕉苗成为香蕉根结线虫病的重要侵染源。香蕉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种类鉴定结果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 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 arenaria),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且存在根结线虫的混合种群。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杨 慧 王富华 陈 岩 耿安静 杨 兰 刘春梅
    2013, 34(11): 2256-22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调查研究瓜类蔬菜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农药使用情况、国内外现行污染物的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等,结合近年来瓜类蔬菜主要污染物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提出瓜类蔬菜质量安全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检测项目和限量值,并对其相应检测方法进行比对验证,将对该类蔬菜的质量安全日常监控提供有效的指导。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郭立佳 梁昌聪 张建华 杨腊英 王国芬 刘 磊 黄俊生
    2013, 34(11): 2262-22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1号和4号生理小种菌株对巴西蕉和粉蕉的致病性不同,其在巴西蕉和粉蕉根系的侵染和定殖过程是否不同仍未阐明。笔者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1号(T320)和4号(B2-63)生理小种菌株分别接种巴西蕉和粉蕉,借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侵染过程。发现这2个生理小种菌株菌丝均可沿巴西蕉和粉蕉根系表层细胞之间的凹槽生长,并进一步侵入维管束;而且B2-63侵入粉蕉根系维管束快于其侵入巴西蕉根系维管束。在接种T320 菌株15 d后,在轻微褐变的巴西蕉球茎组织中未观察到其菌丝体,而在褐变粉蕉球茎中可观察到。推测T320在粉蕉根系维管束中的扩展较其在巴西蕉根系维管束中的扩展容易。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生理小种与不同基因型香蕉的互作奠定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涂 蓉 季清娥 陈家骅
    2013, 34(11): 2267-22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对不同水果及挥发性化合物的行为反应,以未交配的和已交配的桔小实蝇雌雄成虫为试虫,采用Y形嗅觉仪测定其对10种果实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对于同种水果,雌虫比雄虫反应明显,未交配成虫比已交配的成虫反应明显。同时利用触角电位技术测定桔小实蝇对其寄主挥发性物质中常见的10种组分的反应。结果表明,对同种物质,雄成虫交配前触角电位反应值均显著大于交配后触角电位反应值。在交配前雄虫比雌虫的触角电位反应值大,对多数挥发物组分,在交配后雌虫触角电位反应值比雄虫的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潘波 方佳 林勇 姜蕾 楚小强 刘 迎
    2013, 34(11): 2272-2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蚯蚓急性毒性试验过程中丁硫克百威降解产物克百威的动态变化。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法检测土壤中克百威的动态变化,比较不同浓度的90%丁硫克百威原药和20%丁硫克百威乳油制剂在土壤主要代谢产物克百威中的动态变化及其对蚯蚓的毒性。结果表明:当90%丁硫克百威原药的浓度为42.74、85.47、170.94、341.88、512.82 mg/kg时,试验第7天,土壤中克百威的浓度分别为12.941、25.272、56.652、104.984、143.870 mg/kg;而当20%丁硫克百威制剂的浓度为42.74、85.47、170.94、341.88、512.82 mg/kg时,试验第7天,克百威的浓度分别18.445、41.793、67.709、119.515、144.538 mg/kg。第7天时丁硫克百威原药和制剂在土壤中对蚯蚓的LC50分别为170.514、113.757 mg/kg,实际测得的丁硫克百威对土壤中蚯蚓的毒性已演变成丁硫克百威及其降解产物的联合毒性。土壤中克百威的浓度,与添加丁硫克百威的浓度、时间呈正相关,20%丁硫克百威乳油制剂在土壤中的代谢能力及其对土壤中蚯蚓的毒性均高于原药。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刘亚娟 谭海生 谷金翠 何映平 廖小雪
    2013, 34(11): 2278-22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胶乳工业中常用的硫化促进剂如TMTD(秋兰姆类)、ZDC(二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等,均会在胶乳制品硫化过程中产生强致癌N-亚硝胺,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采用硫磺硫化体系,考察未产生有毒N-亚硝胺的促进剂四苄基二硫化秋兰姆(TBzTD)对天然胶乳配合胶膜的硫化性能及其硫化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也考察氧化锌(ZnO)及硫化温度对天然胶乳配合胶膜的硫化性能及硫化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TBzTD,ZDC及ZnO用量的增加和硫化温度的提高,天然胶乳配合胶膜的硫化速度显著提高;当用量为0.5~1.5份时,随TBzTD用量的增加,天然胶乳硫化胶膜的定伸应力、拉伸强度及撕裂强度均先增大后减小;随着硫化温度(90~110 ℃)的提高,以ZDC作为促进剂的硫化胶膜的力学性能先提高后降低,而以TBzTD为促进剂的硫化胶膜的力学性能则逐渐提高。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陈艺晖 张 华 林河通 林艺芬 林 媛
    2013, 34(11): 2283-22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不同浓度1-MCP(0、0.3、0.6和0.9 μL/L)处理对在(15±1)℃、相对湿度90%下贮藏的‘香蜜’甜杨桃果实保鲜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1-MCP处理可延缓杨桃果实细胞膜相对渗透率升高,保持较高的果实硬度、果皮叶绿素和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减少果实的失重和腐烂;其中0.6 μL/L 1-MCP处理12 h的保鲜效果最好,在(15±1)℃下贮藏20 d时,果实好果率达72%,果实外观仍保持鲜绿色、果实质地较硬、食用时酸甜适口。因此认为,浓度为0.6 μL/L的1-MCP处理12 h可以作为‘香蜜’甜杨桃果实在(15±1)℃、相对湿度90%下贮藏保持其果实品质、延长其贮藏寿命的适宜处理条件。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正科 高兆银 李 敏 杨东平 陈 亮 郑淑英 杨 波 蒲金基 胡美姣
    2013, 34(11): 2289-22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18种食品添加剂对芒果采后病害的影响及对芒果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 供试的食品添加剂对5种芒果采后病害病菌的毒力存在极显著差异,邻苯基苯酚钠对5种病原菌的平均EC50值和平均EC90值均最小,分别为14.05 、49.06 μg/mL,其次是阿魏酸和脱氢乙酸钠;脱氢乙酸钠对炭疽病和蒂腐病的防效最好,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3.52%和59.32%,其次是阿魏酸和肉桂醛;阿魏酸处理的果实贮藏时间最长,平均贮藏时间达15.51 d,其次是脱氢乙酸钠和甘草抗氧化剂,而毒力最大的邻苯基苯酚钠易伤果。综合分析,脱氢乙酸钠、阿魏酸和肉桂醛等食品添加剂适用于芒果的采后保鲜处理。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邹建云 郭刚军
    2013, 34(11): 2295-23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澳洲坚果带皮鲜果为主要原料,采用脱果皮、筛选分级、干燥、脱壳、果仁分选、果仁干燥、焙炒等工序,加工澳洲坚果果仁,研究澳洲坚果果仁加工过程的各项技术参数。结果表明:澳洲坚果带壳果前期干燥条件为:温度40 ℃下干燥96 h;脱壳的澳洲坚果带壳果出仁率和整仁率的顺序为:二级果>一级果>三级果;水浮选果仁的时间为2 min,果仁后期干燥的适宜条件为:40 ℃、2 h→50 ℃、2 h→60 ℃、2 h→70 ℃、2 h,最佳焙炒条件为:焙炒温度为135 ℃,时间为10 min;产品包装方式选择充氮包装。加工的澳洲坚果果仁产品色泽淡黄,香味浓郁,酥脆可口。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林娇芬 黄家福 林志超 苏 毅 陈绍军 林河通 潘裕添
    2013, 34(11): 2301-23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杏鲍菇β-葡聚糖(PEWP)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以含有不同浓度PEWP的培养液培养人胃黏膜上皮细胞,测定其增殖率和迁移率,并以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低浓度PEWP能促进体外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加速损伤区域上皮细胞的生长,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