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闵 义 王 静 胡新文 符少萍 郭建春
    2010, 31(7): 1057-10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 2 个木薯主栽品种(SC124、 SC8)为材料, 自盛暑期开始遮荫(植后 70 d 至植后 160 d), 对植后 160 d 木薯块根进行淀粉含量及相关酶活性分析, 结合扫描电镜观察遮荫处理与正常光照下木薯块根淀粉结构的变化,探讨弱光对木薯贮藏淀粉含量和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遮荫处理改变了木薯光合产物在 “源” 与 “库” 之间的分配, 造成茎叶变长, 茎干细弱, 块根减重, 根冠比显著降低。 弱光显著影响淀粉含量及其组成, 遮荫处理提高或显著提高了 SC124 和 SC8 块根直链淀粉含量, 降低了 2 个品种块根的总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 以及支链淀粉与直支链淀粉的比率。 遮荫处理后木薯块根 AGPase 活性均降低; GBSS 活性增加(SC8)或无显著变化(SC124); 而遮荫处理对 SSS 和 SBE 活性影响不一致。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遮荫处理形成许多直径较小的淀粉粒, 影响淀粉充实程度而造成淀粉含量降低。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晓玲 雷建国 孔 华 郭运玲 李马忠 余丽琴 余传元 郭安平
    2010, 31(7): 1063-10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于 2009 年采用常规野外考察的方法, 对南昌异位圃东乡野生稻的开花习性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南昌异位圃东乡野生稻开花时间比预期提前了近一个月, 异位圃内各方向开花时间差异较大, 异位圃南部开花高峰期在9月2日~9月4日, 同一穗头上的可育度从上到下一般是逐渐递增, 上部与下部育性差异达极显著, 结实率40%左右。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许奇志 许家辉 林旗华 吴溪木 杨凌 许秀淡
    2010, 31(7): 1068-10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35年生兰竹荔枝结果树开花、 结果和营养枝生长过程主要矿质营养需求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竹荔枝年产 93.08 kg/株,全年在开 花、结果和二次秋梢生长所需要的主要矿质营养分别为:N 1 821.55 g, P366.67 g,K 1 865.11 g, Ca 400.31 g, Mg 214.12 g。 营养需求分二个阶段,第一是开花、 结果阶段,以 K和 N 为 主, N、 P、 K、 Ca、 Mg 比例为 1: 0.23: 1.23: 0.14: 0.11; 第二是采后营养枝生长阶段,以N 为主, N、 P、 K、Ca、 Mg 比例为 1: 0.17: 0.75: 0.33: 0.13。 研究结果可为荔枝平衡施肥提供营养需求参考指标。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尚秀华, 杨小红, 彭 彦, 谢耀坚
    2010, 31(7): 1072-10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泥炭、 椰糠和腐熟稻壳混配寻找适合桉树育苗的轻型基质。 依据格子试验以腐熟稻壳为配比基础筛选出理化性质优良的 13 个基质配比进行桉树育苗影响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混配基质对桉树幼苗的株高、 地 径、 地上和地下部分鲜重、 干重均有显著影响。 采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基的应用效果进行的综合评价表明,处理9(泥炭 ∶ 椰糠 ∶ 腐熟稻壳=1 ∶ 3 ∶ 6)表现最佳, 是适合桉树育苗的理想基质。 腐熟稻壳可以完全取代炭化稻壳应用于桉树育苗, 并且可以加大腐熟稻壳用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龙 威, 宋希强 张如莲, 崔 虹
    2010, 31(7): 1078-10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4 个春石斛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 3 种栽培基质对春石斛组培苗炼苗成活率和初期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4 种春石斛在 3 种基质中的成活率、 生长量及营养元素积累方面均有显著差异, 水苔+椰丝是本试验中表现最佳的基质。 在成活率方面, 91#、 94# 在水苔+椰丝中成活率最高, 分别达到 89%和 88%; 96# 在水苔中成活率最高, 仅为 34%, 98# 在水苔+椰丝和水苔中成活率最高, 均为 35%。 在生长量方面, 91#、 94#、 96# 在水苔中的相对生长量最高, 98# 在水苔+椰丝中的相对生长量最高。 在营养元素积累方面, 91# 在 3 种基质中的表现均差,94# 在木屑和水苔+椰丝中的表现较好, 96# 在水苔中表现最好, 98# 在木屑中表现最好。 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节约春石斛规模化生产中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参考。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龚晶晶, 校现周, 刘实忠, 罗世巧
    2010, 31(7): 1083-10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了巴西橡胶树在施用了硝酸镧、乙烯利、乙烯利和硝酸镧混合剂后胶乳中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抗坏血酸(Vc)和硫醇含量。 结果表明, 乙烯利加硝酸镧处理的胶乳的POD比活力显著低于只施用了乙烯利的处理的胶乳; 并且只施用硝酸镧处理的胶乳的SOD比活力极显著高于只施用乙烯利的。 硝酸镧处理下胶乳Vc和硫醇含量没有提升, 甚至胶乳的Vc含量降低; 且硝酸镧与乙烯利联用不影响胶乳Vc含量;硝酸镧与乙烯利联用下胶乳硫醇含量不高于乙烯利单独施用的。 硝酸镧处理并没有提高胶乳非酶促系统的清除活性氧能力, 可能主要依靠提高胶乳活性氧酶促清除系统来提高其抗氧化性。
  • 植物生理生化
    陈丽璇 陈 淳, 陈 菲, 施木田
    2010, 31(7): 1087-10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姜荷花鲜切品种 ‘清迈粉’ 为试材, 研究 2 μL/L 1-MCP 处理在不同贮运温度、 熏蒸时间和重复熏蒸下对姜荷花贮运期间生理代谢指标(失重率、 叶片叶绿素和花瓣的细胞膜透性、 花青素、 乙烯释放量、 Prof、 SOD、POD、 O-2 、 MDA)的影响。 结果表明: 冷藏贮运(12 ℃)对姜荷花花瓣产生一定的冻害, 常温贮运(25 ℃)效果较好;常温下 6 h 和 24 h 熏蒸均能显著地抑制乙烯释放, 其中, 24 h 熏蒸处理效果较好; 常温下重复熏蒸对姜荷花保鲜产生负作用。 因此, 常温下 24 h 熏蒸处理是 1-MCP 对姜荷花鲜切花贮运保鲜的适宜熏蒸条件。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术金, 李旖璠 唐朝荣
    2010, 31(7): 1091-10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化酶是控制橡胶树胶乳蔗糖代谢和影响胶乳(橡胶)产量的关键酶。 将已克隆的 2 个橡胶树胶乳转化酶基因(HbNIN1、 HbNIN2)的编码区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 pET28a 上, 经酶切和测序鉴定, 成功获得了读框准确的转化酶表达载体 (pET-HbNIN1 和 pET-HbNIN2); 再将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 BL21 (DE3), 对其培养温度、 IPTG 诱导浓度和培养时间进行优化表达。 结果表明, 携带 2 个转化酶基因表达载体(pET-HbNIN1和pETHbNIN2)的大肠杆菌转化子分别在 28 ℃和 37 ℃条件下, 经浓度 1.0 mmol/L IPTG 诱导 6 h 实现了目标蛋白(HbNIN1和HbNIN2) 的原核高效表达, 表达量大于菌体总蛋白的 20%, 目标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 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这 2 种转化酶蛋白的分子特性和抗体制备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曹永军, 程 萍 喻国辉, 黎永坚, 杨紫红 周 林
    2010, 31(7): 1098-1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真菌核糖体 rDNA 区通用引物 ITS1 和 ITS4, 扩增采集自香蕉的 13 株镰刀菌包括 18S rDNA 部 分 序列、 ITS1-5.8S-ITS2 全部序列和 28S rDNA 部分序列的片段, 通过 BLAST 序列比对分析, 确定 13 株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采用最大简约法, 以 层 出 镰 刀 菌[F. proliferatum(EU151490)]和 茄 病 镰 刀 菌[F. solani(GQ376116)]为外群, 将 13 株菌的序列与 BLAST 检索获得的尖镰孢古巴专化型(F. oxysporum f. sp. Cubense)相应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 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13 株菌与 NCBI 登录的 4 个尖镰孢古巴专化型菌株一起被分成 3 个亚群, 亚群聚类结果与回接鉴定结果及文献报道的生理小种结果完全一致。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冯翠莲, 刘晓娜, 张树珍, 王俊刚 熊国如 蔡文伟
    2010, 31(7): 1103-1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构建了玉米 UBI 启动子驱动 Bt CryIA(c)基因的高效植物表达载体 pUBTC,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甘蔗愈伤组织, 经过除草剂 PPT 3 次连续筛选, 获得 89 株抗性植株, 经过 PCR 扩增检测, 得到 71 株阳性植株, 对其中 7 株进行 RT-PCR 检测, 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成功的整合到甘蔗基因组中, 并得到有效的表达。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慧娟, 车海彦, 温衍生, 罗大全
    2010, 31(7): 1109-1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 CTAB 法、 改良 CTAB 法和高盐低 pH 法等 3 种不同的方法比较了槟榔基因组 DNA 提取的效果, 其中 改 良 CTAB 法 最 优, 提 取 的 DNA 质 量 高, DNA 降 解 少, 杂 质 含 量 少。 通过对退火温度、 DNA 模 板 用 量、TaqDNA 聚合酶浓度等因素的优化实验, 建立了槟榔 RAPD 分析体系, 从 PCR 扩增程序和反应体系两个方面对槟榔 RAPD 分析体系进行了优化并验证了优化后的体系扩增谱带清晰、 多态性强稳定性好。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小明 王健华 冯团诚 张雨良 吴育鹏 刘志昕
    2010, 31(7): 1115-1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b 蛋白是黄瓜花叶病毒与植物寄主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多功能蛋白。 用 PCR 方法扩增目的基因 2b, 经酶切、 连接将其克隆至带有 λcI 基因的 pBT 载体上, 构建与 λcI 基因融合的表达载体 pBT-CMV 2b, 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 MRF′报告菌株, 用 IPTG 诱导表达黄瓜花叶病毒 2b 基因。 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表明, 2b-λcI 融合蛋白已成功表达, 大小约为 38 ku, 与预期大小一致。 pBT-CMV 2b 与空质粒 pTRG 共转化 XL1-Blue MRF′报告菌株, 同时以 pBT 空质粒和 pTRG-Gal11p 共转化作为对照。 结果显示, CMV 2b 蛋白未产生自激活作用, 从而为利用大肠杆菌双杂交系统筛选与 2b 蛋白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研究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施维属 赵依杰 陈雪金 潘东明
    2010, 31(7): 1120-1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 ISSR 分子标记技术对 ‘纽荷尔脐橙’ 与 ‘脐橙 52’ 进行鉴定。 首先从 97 条 ISSR 引物中筛选出 7 条能扩增出清晰度高、 多态性好的引物, 再对 ‘纽荷尔脐橙’ 与 ‘脐橙 52’ 的基因组 DNA 进行 ISSR-PCR 扩增。结果表明: 引物 CW39124、 CW32473 和 CW32474 均可使 ‘纽荷尔脐橙’ 与 ‘脐橙 52’ 在某些扩增位点上出现多态性。 说明 ‘纽荷尔脐橙’ 与 ‘脐橙 52’ 在 DNA 分子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 为不同品种。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钟凤林 郭志雄 潘东明
    2010, 31(7): 1124-1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琯溪蜜柚粒化与正常汁胞汁胞双向电泳分析, 获得一个在粒化中上调表达的差异蛋白质点, 经过质谱鉴定、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为肌动蛋白(Actin), 以琯溪蜜柚粒化汁胞 cDNA 为模板, 根据 Actin 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 进行全长的扩增, 得 到 Actin 开放阅读框包含 1 134 个 碱 基, 编 码 377 个 氨 基 酸。 其核酸序列与黑杨派(Populus trichocarpa)、 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蓖麻(Ricinus communis)、 圆叶锦葵(Malva pusilla)ACT 的同源性在 89%以上。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张 浩 蔡文伟 张树珍 杨学 刘琳 杨本鹏
    2010, 31(7): 1130-1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 RACE 技术克隆龙血树 CDPK 基因的全长 cDNA, 并对基因序列进行相关分析与基因表达分析。 结果表明: 该基因全长为 1 810 bp, 编码区长度为 1 587 bp, 编码 528 个氨基酸, 其氨基酸序列具有 CDPK 基因编码氨基酸的所有典型结构特征; 经序列比对发现其核酸序列与玉米 CDPK 基因的同源性高达 81%, 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植物中的 CDPK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很高。 该基因命名为 DCDPK2 基因。 对未经血竭诱导和诱导的龙血树组培苗进行半定量 RT-PCR 表达分析, 发现在添加了诱导物的组培苗中 DCDPK2 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强。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朱 坚, 饶永斌, 谢宝贵, 刘新锐, 孙淑静, 郑域茹, 陈东兴
    2010, 31(7): 1137-1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电穿孔转化法, 把携带人乳铁蛋白基因(hlf)的银耳表达载体 pCB-hlf 导入银耳芽孢菌株 Tr21, 用 PCR鉴定该基因阳性转化子, 检测转基因菌株的 GUS 活性, 并用 Southern 杂交检测 hlf 的插入位点。 结果表明: 电穿孔转化法的转化率可达到 9.25×106 个/μg 质粒 DNA; 抗性筛选的阳性转基因菌株中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hlf、 GUS 和 Tnos 序列, 且 GUS 基因在转基因菌株中均有表达。 Southern 杂交结果表明, 不同转基因菌株 hlf 的插入位点不同, 有些菌株插入了 2 个或更多的拷贝。 RT-PCR 结果表明, 外源基因在银耳中能正常转录成 RNA。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林春花, 彭建华, 刘先宝, 时 涛, 蔡吉苗, 黄贵修
    2010, 31(7): 1143-1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原菌及其产生的粗毒素为供试材料, 研究了 10 种无机盐对多主棒孢菌株菌丝生长、 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和对其粗毒素的钝化作用。 结果表明: CuSO4·5H2O、 FeCl3 和 FeSO4·6H2O 在 2~5mg/mL 浓度范围内对多主棒孢病菌菌丝生长及其孢子萌发都有很强抑制作用, 菌丝生长抑制率为 100%, 孢子萌发率为 0。 KMnO4 在 0.5~5 mg/mL 浓度范围内能够完全抑制孢子的萌发, 而 1~5 mg/mL 浓度范围内却促进菌丝的生长。 KMnO4 和 FeCl3 在浓度为 0.5 mg/mL 时对该毒素均有很强的钝化作用, 萎蔫指数分别为 2.04%和 3.97%。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韦曼丽, 陈 青 金启安 唐 超 温海波 彭正强
    2010, 31(7): 1148-11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 Ferrière)是一种重要的椰心叶甲蛹寄生蜂。 为了探讨繁育椰心叶甲啮小蜂的最佳寄主密度, 研究 1 对椰心叶甲啮小蜂与椰心叶甲 1 日蛹的不同配比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与繁殖的影响。 结果表明, 雌蜂与椰心叶甲 1 日龄蛹的不同配比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率、 每寄主出蜂量和后代性比有显著影响, 当雌蜂与椰心叶甲 1 日龄蛹配比为 1 ∶ 1 时, 椰心叶甲啮小蜂的寄生率和出蜂量最高, 其寄生率为100%, 每蛹平均出蜂量为 27.67 头, 显著高于其它配比, 但雌蜂与椰心叶甲 1 日龄蛹配比为 1 ∶ 6 时, 椰心叶甲啮小蜂后代性比(雌蜂的百分比)最高为 88.04%, 显著高于其它配比。 平均每雌怀卵量、 出蜂率、 羽化率在椰心叶甲啮小蜂与椰心叶甲蛹的不同配比之间无显著差异。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 静, 冯 岗
    2010, 31(7): 1152-1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室内测定了软枝黄蝉提取物对椰心叶甲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软枝黄蝉提取物对椰心叶甲 5 龄幼虫具有很强的毒杀作用, 48 h、 72 h 的 LC50 值分别为0.466 和 0.173 mg/mL; 在供试浓度为 0.75~2 mg/L 时,对椰心叶甲也有显著的杀卵作用,其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均在 45%以下;对椰心叶甲5 龄幼虫还有明显的抑制生长发育作用, 表现为体重和体重增加量显著下降, 幼虫龄期和蛹期延长,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显著降低; 此外,软枝黄蝉提取物对椰心叶甲 5 龄幼虫还有一定的触杀作用, 48 和 72 h 的 LC50 分别为 5.780 和 3.754 mg/mL。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贺文爱, 黄大辉, 张月雄 武 波 李容柏
    2010, 31(7): 1157-11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抗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的普通野生稻 DY3 和感病轮回亲本 9311 组合构建了 BC2F2 群体, 分蘖期用针刺法人工接种广西细菌性条斑病菌优势致病型菌株 JZ28, 选取其中的 1、 3、 5、 7、 9 级植株为材料,在孕穗期接种第 2 次, 研究接种细条病后水稻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动态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 结果表明: 高抗病 1 级与高感病 9 级材料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亲本时间动态变化趋势相似, 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不一致; 不同抗病等级之间,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极端抗感材料之间差异显著,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差异不显著。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尚海丽 周雪平 陈 青 吴建祥
    2010, 31(7): 1162-11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提纯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免疫的 BALB/c 鼠脾细胞与 SP2/0 鼠骨髓瘤细胞融合, 经细胞筛选与克隆, 获得 4 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 CGMMV 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 并分别制备其单抗腹水。 4株单克隆腹水抗体间接 ELISA 效价在 10-6~10-7 之间, 4 株单抗的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 IgG1, kappa 链。 特异性检测表明 4 株单抗仅与 CGMMV 的 17.5 ku 的外壳蛋白有特异性反应。 利用最灵敏的 11E5 单抗为核心建立了检测 CGMMV 抗原包被间接 ELISA 方法(ACP-ELISA), 该方法对病叶的检测灵敏度达到 1 ∶ 10 240(g/mL) 倍稀释,对提纯病毒的检测灵敏度达到 0.01 ng。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蔡 坤, 袁 牧, 刘四新, 王春燕, 王化山, 李从发
    2010, 31(7): 1167-11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采自中国海南和泰国的海南粗榧(Cephalataxus mannii Hook.f)树皮样品中分离得到 213 株内生真菌, 依据菌落形态和显微特征对其中 142 株进行初步的种属鉴定。 结果显示, 它们分属 34 个属, 未知属 37 株。 其中,采自海南的样品中内生真菌分属 13 属, 未知属 13 株; 采自泰国的样品中内生真菌分属 27 属, 未知属 24 株,表明不同地区的海南粗榧内生真菌类群存在一定差异。 海南产海南粗榧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为根霉属(Rhizopusspp.)和青霉属(Penicillium spp.), 泰国产海南粗榧内生真菌的优势种群为酵母属(Saccharomyces spp.)和毛霉属(Mucor spp.)。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周 聪, 李建国, 罗金辉, 陈 忠, 叶海辉, 赵 敏, 高丽花
    2010, 31(7): 1172-1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阐述热辐气动法快速测定天然橡胶胶乳干胶含量的工作原理和测定方法, 对试验参数和测定条件进行分析研究, 并将此方法与烘箱干燥法(标准法)测定干胶含量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2 种方法测定结果相符合, 结果准确可靠, 但烘箱干燥法测定需几个小时, 而热辐气动法将胶乳样品的干燥时间缩短在 2 min 之内, 大大提高了分析效率, 实现了快速、 准确测定的目标。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林娇芬 林远芳 林河通 林艺芬 陈艺晖 孔祥佳
    2010, 31(7): 1177-11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安溪油柿叶茶的营养成分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安溪油柿叶茶有含量较高的粗蛋白质、 粗纤维、 粗脂肪、 可溶性糖、 维生素 C 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 丰富的叶绿素、 类胡萝卜素、 类黄酮、 多酚等生物活性成分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 钙、 磷、 钾、 锰、 镁、 硒), 但钠含量较低。 本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开发安溪油柿叶茶等功能保健食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陈汇林 陈小敏 陈珍丽 朱乃海 陶忠良
    2010, 31(7): 1181-11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计算海南省 MODIS-INDVI 值, 结合 GPS 选定橡胶种植样本训练区的多时相 INDVI 值变化曲线, 以及橡胶树冬季集中落叶特性和蓬叶生长等的周年生长变化规律, 采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非样本训练区橡胶种植信息,最终实现海南橡胶种植空间分布遥感信息的提取。 通过对连片区域和零散点橡胶种植区野外验证, 结果表明海南橡胶种植信息遥感监测与实况相符, 估算面积误差初步统计在 5%以内。
  • 王晶晶 罗微 华元刚
    2010, 31(7): 1186-11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海南民营橡胶生产的实地调查, 并应用 Probit 回归模型, 分析海南胶农采用农化服务技术的影响因素, 认为胶农所受教育年限、 橡胶年公顷产量、 施肥技术获取途径等因素都显著影响农化服务技术在民营胶园的应用; 同时提出了橡胶树农化服务技术应用建议, 以期为改进胶农施肥技术, 促进海南橡胶树农化服务技术体系的建设提供依据。
  • 生态学
  • 生态学
    曹 磊, 余雪标, 杨 怀, 刘志平, 李宝琦
    2010, 31(7): 1192-11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分层切割法和标准枝法对尾巨桉单株和林分生物量、 生物量结构特征和林分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中,桉树的枝、叶量均随着带距的增加而增加;同 一 种 带 距 中, 则随着株距的增大而增 大。各种种植模式中桉树树冠与对照相比,均呈现较严重的 “偏 冠”现象带外树冠生物量比带内树冠大25.35%~308.45%, 但随株距的加大而减小。宽带行桉树的最低枝下高与对照相比,明显偏低, 证明宽行桉树的树冠长度大于对照。 桉树平均单株的生物量也随着带距的增加而增加。 除 8 m 带距比 对 照 小 2.5%~10.9%,其余模式均大于对照 10.2%~23.07%。干材生物量所占比例随带距增大而减小, 同种带距随株距增大而减小。 林分生物量整体上株距 8 m>14 m>16 m>对照; 平均比对照分别大 42.1%、11.8%、 15.7%。 从生物量结构特征中可知, 14 m 和 16 m 带距的 4 种模式林分较为稳定。 8 m 带距的 3 种种植模式林分差异较大。 不同种植模式间桉树的生产力存在明显差异, 均随着株行距增大呈增大趋势 。 其 中, 8 m 带距的种植模式最高 , 总 量 比 对 照 高33.42%~56.13%。
  • 生态学
    易晓洁, 陈秋波 杨礼富, 袁 坤 钟淦彬 王真辉
    2010, 31(7): 1200-12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直接树脂吸收法来收集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根系分泌物, 并对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 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guianensis cv. Reyan No. 2)和水稻(Oryza sativa)6 种受体植物种子进行发芽试验和幼苗生长试验的测定。 结果表明, 假臭草根系分泌物对这 6 种受体植物均具有化感作用, 但受体植物之间的作用表现差异显著。 其中, 胜红蓟发芽和水稻幼苗生长对假臭草根系分泌物最敏感。
  • 生态学
    张桂花, 文少白, 李光义, 李勤奋
    2010, 31(7): 1206-12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有效防除外来入侵植物-胜红蓟的措施, 笔者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营养生长期、 开花期、结实期、 枯萎期)的胜红蓟对不同深度(0~10 cm、 10~2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胜红蓟的生长, 不同深度土壤的 pH 值均升高, 土壤中铵态氮、 全钾含量呈现降低趋势, 其他土壤养分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 胜红蓟的生育期与土层深度对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的互作不显著, 而对其他土壤养分存在显著的互作。同时, 通过比较各生长期的胜红蓟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可知胜红蓟在营养生长期至开花期这一阶段使土壤有机质、 全氮、 硝态氮、 铵态氮变化最大, 而使土壤全磷变化最大的时期为播种期至营养生长期阶段; 在影响养分变化最大的关键生长期, 10~20 cm 土层的各养分变化大多显著高于 0~10 cm 土层。 通过综合比较经历整个生育期的胜红蓟对土壤各养分的消耗率得出, 土壤中硝态氮和全磷的消耗率较高, 而全钾、 有效钾的消耗率较低, 由此可以推断硝态氮和全磷是限制胜红蓟生长的关键养分因子。
  • 综述
  • 综述
    郭 芹, 吴 斌 王吉德, 李雪萍, 陈维信
    2010, 31(7): 1212-12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氧化氮是具有生物活性和信号转导作用的易扩散小分子气体, 果蔬细胞通过一氧化氮合酶(NOS)、 硝酸还原酶或非生化反应途径产生 NO。 内源 NO 可通过抑制乙烯的生物合成和调控环化核苷酸在植物组织中的水平来延缓植物组织的成熟和衰老, 延长果蔬贮藏货架期; NO 还可诱导采后果蔬产生抗病防卫反应, 提高果蔬的抗病胁迫能力。 着重概述 NO 在果蔬采后延缓成熟衰老、 诱导抗病等方面的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
  • 综述
    戴建青 韩诗畴 杜家纬
    2010, 31(7): 1218-12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菜蛾是一种严重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世界性害虫。 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 使其对多种常用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单纯依靠化学防治已难以控制其危害。 因而, 生物防治在近年来颇受重视, 而利用昆虫信息素控制害虫在生物防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该文从小菜蛾性信息素、 植物信息化学物质的研究, 寄主植物-小菜蛾-天敌三级营养关系间的化学通讯, 小菜蛾信息素感受蛋白以及小菜蛾信息素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 综述
    水庆艳, 王 健, 宋希强 刘树君
    2010, 31(7): 1227-12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麻疯树被认为是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生产生物柴油的能源植物, 并在制药和病虫害防治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近年来关于麻疯树组织培养的报道日益增多,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综述了麻疯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并对存在的问题作了一些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