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龙青姨 华玉伟 高 战 杨金鑫, 黄华孙
    2010, 31(6): 873-8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魏克汉(Wickham)种质是指 1976 年英国人魏克汉在亚马逊河下游与塔帕若斯(Tapajos)河汇合处的博因(Boim)采集并培育 46 株母树繁殖的后代中选出的初生代及其后杂交的次生代至多生代栽培品种。 本研究利用 25 对 EST-SSRs 引物, 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中保存的来自 6 个 国 家 的278 份魏克汉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析。 种质总群体共检测出等位变异 103 个, 平均等位基因数(Na)4.12 个, 稀有等位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 14.56%; 平均期望杂合度(He)值和 Nei 平均多样性指数(H)值分别为0.410 8 和 0.410 0; 聚类分析得到种质个体间的遗传距离(GD)为 0~1.163 2。 不同国家种质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 值: 巴西>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中国>马来西亚>泰国, 但经 SPSS 非参数检验表明 6 个国家群体之间的种质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并不显著; 不同国家种质群体间的遗传一致度(GI)为 0.981 2~0.986 9, 与中国种质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印度尼西亚、 其次马来西亚、 泰国、 斯里兰卡、 巴西; 仅 3%的遗传变异来源于不同国家种质群体间, 不同国家种质间的平均基因流(Nm)为 4.463, 大而通畅的基因流是橡胶树 6 个国家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很低的主要原因。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中国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保存的魏克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较差, 但 通 过EST-SSRs 可检测到丰富的稀有等位基因。 虽然不同国家种质交流频繁, 导致种质之间和不同国家来源种质之间遗传距离非常近, 但是, 种质之间和不同国家来源种质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特别是巴西种质与中国种质遗传距离最远, 基因流最小, 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燕燕, 黄华孙, 胡彦师, 程 汉, 安泽伟
    2010, 31(6): 881-8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SSR、 AFLP 和 TRAP 3 种分子标记对云南勐腊农场发现的 2 株超高产橡胶树云 PR107、 云 RRIM501与正常产量单株(PR107、 RRIM501)进行遗传分析, 共筛选到具有多态性的 SSR 引物 7 对、 AFLP 引物 28 对和TRAP 引物 12 对, 3 种标记分别检测到多态性条带 9、 94 和 21 条, 平均每对引物可分别检测到 1.16、 3.36 和 1.4条多态性条带, 结果表明, 2 株超高产橡胶树的遗传组成均发生了改变。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晓娜, 冯翠莲, 张树珍
    2010, 31(6): 887-8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经人工改造的 gna 基因分别与 Ubi、 Rbcs 启动子组合, 构建抗虫植物表达载体 pUNG 和 pRNG,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导入甘蔗愈伤组织, 经 PPT 筛选和 PCR 检测, 获得 Ubi-gna 转基因植株 124 株, Rbcs-gna 转基因植株 35 株。 对部分转基因植株进行 RT-PCR 检测, 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整合到甘蔗基因组中, 并得到有效表达; 对 RT-PCR 阳性植株进行 GNA(植物外源凝集素)活性测验, 结果表明, 甘蔗叶片表达的凝集素可以使健康公鸡的红细胞凝集, 初步证明表达的 GNA 具有正常的生物学活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伟坚, 黄海杰, 张中润, 王金辉, 吴家和, 梁李宏
    2010, 31(6): 894-9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 RAPD 技术, 对 75 份国内现有的腰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亲缘关系及分类研究。 利用 45 个随机引物对 75 份腰果种质资源的基因组 DNA 进行 PCR 扩增, 共扩增出 407 条谱带, 其中多态性谱带为 294 条, 多态率达 72.24%, 表明 75 份腰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多态性。 75 份国内现有的腰果种质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种质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 0.690~0.936 之间, 平均相似系数为 0.841; 通过 UPGMA 法建立了 75 份腰果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聚类图, 当 D=0.79 时, 将 75 份腰果种质划分成 16 个类群。 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来源相同的种质资源表现出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施维属, 王江波 李开拓 潘腾飞 潘东明
    2010, 31(6): 902-9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 97 条 ISSR 引物中筛选出 14 条能扩增出清晰的具有多态性 DNA 谱带的引物, 分别对 24 份甜橙种质基因组总 DNA 进行 PCR 扩增, 共获得 147 个位点, 其中 54 个位点具有多态性。 利用 SPSS13.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24 份甜橙种质间相似系数在 0.815~0.983 之间, 表明 24 份甜橙种质间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系数在 0.851 处, 24 份甜橙种质被分为 3 组, ISSR 分子标记的分析结果与形态学观察及传统分类结果基本吻合。 通过对 PCR 扩增谱带的分析, 结果显示, 引物 CW39119 为 ‘奈维林娜脐橙’ 种质的特异性标记, 引物 CW32439 为‘红肉脐橙’ 红梗与白梗种质的特异性标记, 引物 CW32445 为 ‘纽荷尔脐橙’ 与 ‘脐橙 52 号’ 种质的特异性标记。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董荣书, 黄艳霞, 刘国道, 廖 红
    2010, 31(6): 908-9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我国柱花草根际土著根瘤菌在不同生态环境土壤中的丰度及其遗传多样性, 分别在海南、 广西、广东、 云南、 四川等柱花草的主要分布区域采集土样及根瘤, 通过 MPN 法测定得到各种土壤中土著根瘤菌的丰度, 并从采集的根瘤中分离获得的 55 份根瘤菌菌株进行 16S rDNA 全序列分析, 与相关参比菌株的 16S rDNA 序列进行比对及聚类。 结果表明, 我国柱花草主要种植区域土著根瘤菌含量差异较大, 每克干土中含量为 0.7×102~7.5×106 个, 海南儋州区域的含量最高, 广东湛江南亚所区域的含量最低; 所分离出的菌株都属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 sp.), 在系统发育树上聚合为 8 大类群, 初步确定 55 株柱花草根瘤菌的亲缘关系及分类地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艳霞 董荣书 白昌军, 刘国道, 廖 红
    2010, 31(6): 914-9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 5 个柱花草根瘤菌菌株(编号为: R1、 R2、 R3、 R4、 R5)接种于不同酸、 盐浓度的液体和固体培养基中培 养, 通过菌株的生长情况研究其耐酸性与耐盐性。 结 果 表 明: 所 有 菌 株 在 pH=4.00 时 停 止 生 长; 菌 株 R1、R4、 R5 在 pH>4.50 时能正常生长; 菌株 R2 在 pH>5.50 时生长良好, 并且液体培养液的 pH 值在菌株生长后都有所上升。 菌株 R1、 R3 在 NaCl 浓度为 0.05 mol/L 的培养基中生长微弱, R2、 R4、 R5 生长良好, 且 R2 在 NaCl浓度为 0.10 mol/L 时还能微弱生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江枝和, 翁伯琦, 雷锦桂, 肖淑霞, 唐翔虬, 王义祥
    2010, 31(6): 920-9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 20 个大杯香菇品种和辐射选育新株系为材料, 对 22 个品质性状其进行了相关和主成分分析。 结 果表明, 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的品质性状为 SOD 活性(47.16%), 其次为胱氨酸含量(44.33%), 再 次 为 MDA 含 量(44.12%), 第四为 PPO 活性(43.89%), 变异系数最小为缬草氨酸含量(4.89%); 子实体中的各种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 细胞保护酶活性和 MDA 含量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部分性状间相关性达显著至极显著。主 成 分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22 个性状可以缩减为 7 个 主 成 分 , 遗传变异贡献率大小分别为 37.82%、 18.07%、13.14%、 9.80%、 6.02%、 4.94%和 2.67%, 7 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 92.47%。 由此可见, 在品质性状选择上,首先对遗传变异大的性状进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在品种和辐射选育新株系选择时, 应注意选择甲硫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 CAT 活性较高的品种, 这样才能比较容易获得综合品质性状优良的新品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 羽, 华元刚, 罗 微
    2010, 31(6): 926-9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进的常规耗竭法, 对橡胶树幼苗吸收 H2PO4-的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橡胶树幼苗对营养液中 H2PO4-的吸收动力学符合 Michaelis-Menten 方 程。 分 别 采 用 Lineweaver-Burk 方 程、 Eadie-Hofstee 方 程、Hanes 方程处理数据, 结果显示拟合程度最好的是 Lineweaver-Burk 方程。 橡胶树品系热研 7-33-97 芽接籽苗的吸收动力学参数 Vmax 与 Km 值均为最大, 吸磷能力明显高于品系 RRIM600 实生苗和 GT1 实生苗, 且吸收速率达到最大吸收速率时对环境中磷浓度的要求也最高, 在一定的发育时期内, 随着苗龄的增加, Vmax 有减弱的趋势, Km 值也存在一定差异。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 菁, 孙光明, 臧小平, 冼皑敏
    2010, 31(6): 930-9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 ①从植后至植后 352 d, 植株 N、 P、 K 累积速率基本呈上升趋势, 植 后 352 d 至 397 d, N 累积速率有所下降, P 继续上升, K 保持不变。 植后 397 d 至 564 d(谢花期), 植株 N、 P、 K累积速率逐步下降, 此后至 655 d(果实发育后期), N、 P、 K 累积速率迅速上升, 并达到最大值, 此后至收获期逐步下降; ②在菠萝各个器官中, 叶片 N、 P、 K 累积速率在花芽分化前与整株 N、 P、 K 累积规律相同, 此后其累积速率开始下降, 在果实发育后期已降为负值。 茎 N、 P、 K 累积速率在植后 352 d 至 564 d (谢花期) 累积较快, 根 N、 P、 K 在植后 201 d 至 277 d 间和 352 d 至 397 d 间累积速率较快, 果柄 N、 P、 K 在果实发育前中期、果实 N、 P、 K 在果实发育后期, 芽 N、 P、 K 在果实发育后期累积速率最快; ③生长前期, 植株 N、 P、 K 的累积量较少, 快速生长期则累积较多, 果实生长发育期还有一个 N、 P、 K 累积高峰; ④收获期, 每公顷卡因菠萝植株累积的 N、 P、 K 分别为 282.4、 30.4、 573.2 kg。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朱建华, 欧世金, 徐 宁, 冯振秀, 黄世安, 彭宏祥, 陆贵锋
    2010, 31(6): 936-9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龙眼坐果率与开花后温度和湿度条件的关系, 以储良龙眼为材料, 分析 28 个温度和湿度自变量与花后 30 d 坐果率的相关关系, 结果表明: (1)花后 7 个日均低温变量与坐果率为显著或极显著正单相关关系, 其中花后 1~10 d 日均低温对坐果率直接影响最大。 (2)开花后 7 个日均高温变量与坐果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除开花当日的相关为多项式相关外, 其他 6 个变量均为正单相关, 其中花后 1~6 d 日均高温对坐果率的直接影响最大。 (3)开花后 7 个日均温度变量与坐果率为显著或极显著正单相关关系, 其中花后 1~10 d 日均温度对坐果率直接影响最大。 (4)坐果率与花后日均空气相对湿度的 7 个变量中仅花后 1~6 d 达到负相关显著水平, 且受到花后1~8 d 和 1~15 d 日均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5)在坐果率与温湿度的影响因素中, 日均温度对坐果率的直接影响最大, 日均低温和日均高温受间接因素影响较大, 日均空气相对湿度与坐果率的相关性相对较小。
  • 植物生理生化
    李颖颖, 王 蕊, 王令霞, 黄绵佳, 李绍鹏, 李新国
    2010, 31(6): 942-9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钙及EGTA处理对‘妃子笑’荔枝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通过电镜观察并测定花粉的萌发率与花粉管的生长长度。 结果表明,低浓度(0.5~2.0 mmol/L)硝酸钙较对照(无钙处理)提高了花粉的萌发率,促进花粉管的生长,以2.0 mmol/L硝酸钙处理的花粉萌发率最高(68.5%),与对照相比达到显著水平;而以1.5 mmol/L硝酸钙处理的花粉管生长长度最长(255.4 μm),比对照达到显著水平。 但是加入1.0 mmol/L Ca2+鳌合剂EGTA时,花粉萌发率为0。 以上结果表明钙信号可能调控荔枝的花粉萌发与花粉管生长。
  • 植物生理生化
    刘延涛, 樊小林, 郑丽行
    2010, 31(6): 945-9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酸橘、 枳壳 2 种砧木的成年砂糖橘果树为供试材料, 通过对砂糖橘树体各部位磷素营养水平的分析,研究砧木对砂糖橘树体磷素营养分布的影响。 结果表明: (1)酸橘、 枳壳 2 种砧木砂糖橘的根系磷素分布规律虽然存在一定差异, 但都表现为须根中的磷素含量显著高于主根、 侧根中的磷素含量, 且主根与侧根中的磷素含量表现为不同砧木砂糖橘间差异显著。 (2)2 种砧木砂糖橘当年生枝的磷素营养水平要显著高于往年生枝和主干,而砧木差别对枝干各部位的磷素营养水平没有影响。 (3)2 种砧木砂糖橘的秋梢新叶的磷素含量显著高于 4 级、 5级叶片, 砧木的差别不影响各类叶片的磷素营养水平。 (4)酸橘、 枳壳 2 种砧木砂糖橘的果实中磷素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但是不同砧木对果皮和果肉的磷素含量没有影响。
  • 植物生理生化
    张春梅, 沈 雁 葛 畅 黄玉林, 唐敏敏, 王仁才, 陈卫军
    2010, 31(6): 949-9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槟榔花茶为试验材料, 分别采用 3 种提取方法, 即: ①100 ℃沸水浴提取 3 次, 每次 30 min; ②超纯水常温提取 3 次, 每次 6 h; ③95%的乙醇常温提取 3 次, 每次 6 h。 研究采用不同提取方法对应所得的槟榔花提取物对 Fe2+的络合能力、 Fe3+的还原能力和 DPPH 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并测定每种提取物的总酚含量, 以 Fenton 反应为模型, 研究不同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诱导 2-脱氧核糖降解的保护机理。 结果表明, 以第 1 种提取方法(100 ℃沸水浴提取 3 次, 每次 30 min)所得的提取物抑制脱氧核糖降解和清除 DPPH 自由基的能力较强, 总酚含量较高,但其对 Fe2+的络合能力和 Fe3+的还原能力相对较弱。
  • 植物生理生化
    陈 萍, 李梦诗, 姜成东
    2010, 31(6): 954-9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徒手切片和速测甘蔗含糖量方法, 对黑皮果蔗不同茎节的显微结构与糖份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果蔗不同茎节维管束面积与含糖量相关极显著, 韧皮部面积与含糖量相关显著, 且不同茎节间的糖份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本研究对探讨果蔗的蔗糖代谢和积累规律, 提高果蔗产量和糖产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闵 义, 胡新文 符少萍 郭建春
    2010, 31(6): 958-9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 SBE)是唯一引入 α-1, 6 糖苷键分支点, 催化支链淀粉形成的酶,影响淀粉分支程度及淀粉粒的精细结构。 本文以 3 个亲缘关系较远的高产木薯品种(SC124、 SC8、 Arg7)为材料,利用 SBE 同工酶电泳及酶活性检测观察木薯块根支链淀粉增长较快时期 SBE 活性变化动态, 结合支链淀粉含量检测分析木薯淀粉同工酶表达特点与支链淀粉积累的关系。 结果表明: 种植后 140 d 至 180 d 为木薯单株支链淀粉含量快速增加时期; SC124 和 SC8 支链淀粉积累量早于 Arg7 达到高峰; Arg7 各个时期的支链淀粉含量及SBE 活性均表现最高。 同工酶分析表明, 木薯分支酶有 SBE-I 和 SBE-II 两个基因位点: SBE-Ι 至少有 3 个等位基因位点(SBE-Ιa、 SBE-Ιb、 SBE-Ιc), 品种间具有多态性; SBE-II 为单一条带, 但活性大小在品种间和发育不同阶段有差异。 初步判定等位基因位点 SBE-Ιc 和 SBE-II 可能对 SBE 酶活性和支链淀粉含量贡献较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郭 莺, 阮妙鸿 吴 杨, 刘 佳, 杨川毓, 张木清
    2010, 31(6): 965-9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基因枪(PDS-1000He)轰击法将构建好的多功能蛋白 HC-Pro 的植物表达载体 pHCFL 与带 PMI 筛选标记基因的 pZMLR14 植物表达载体共转化导入易感花叶病甘蔗品种福农 95-1702 的胚性愈伤组织中, 转化的愈伤经甘露糖筛选后获得抗性转化甘蔗幼苗。 经 PCR 检测、 氯酚红显色、 RT-PCR 检测和 DNA 点杂交分析获得转HC-Pro 的转基因植株, 转化率为 0.8%(HC-Pro 基因)、 1.7%(PMI 基因)和 0.4%(HC-Pro 基因+PMI 基因)。 花叶病毒接种实验结果显示, 未转基因植株的发病率为 75%, 而转基因植株均系统性发病, 推测由于 HC-Pro 的大量表达抑制了甘蔗体内自身的 RNA 沉默机制而使病情加重。 其它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 转基因与未转基因植株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明转 HC-Pro 和 PMI 基因对甘蔗的生长或其他农艺性状没有负面影响。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罗 霆 欧阳雪庆 杨丽涛 李杨瑞
    2010, 31(6): 972-9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无氮 Do··bereiner 培养基, 从广西本地甘蔗品种桂糖 28 号根系分离筛选到 1 株高固氮活性的细菌菌株L03, 对其进行形态、 生理生化、 16S rDNA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和固氮特性研究。 结果表明, L03 为植生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lantica), 将该菌用蛋白胨含量为 0.4 g/L 的 Do··bereiner 培养基培养, 当培养瓶中 O2 含量为 2 mL、温度为 33 ℃的条件下固氮活性最高, 固氮百分率达 29.2%。 并在连续继代 13 次后保持固氮能力不变。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罗建蓉, 李梅云, 陈学军, 肖炳光, 杨志新
    2010, 31(6): 979-9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扦插及组织培养方法对近年从国外引进的优质烤烟不育系杂交种 NC297 进行离体快繁研究, 并 对NC297 原始引进种(I297)、 NC297 扦插苗(C297)、 NC297 组织培养苗(T297)3 份材料进行农艺性状、 经济性状和主要病害抗性比较鉴定。 结果表 明, C297、 T297、 I297 株高和叶片数的相对生长速率及茎围等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差异; I297 产量、 产值稍高于 C297 和 T297, 但 3 份材料在产量、 产值及均价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 3 份材料的总糖、 还原糖、 总氮及烟碱等化学成分含量相近, 无显著差异; 3 份材料均抗烟草花叶病(TMV), 中抗赤星病。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林春花, 彭建华, 时 涛, 刘先宝, 蔡吉苗, 黄贵修
    2010, 31(6): 984-9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海南橡胶树多主棒孢培养液, 通过透析、 冷冻干燥浓缩、 硫酸铵沉淀以及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对粗毒素进行了浓缩与提纯, 获得的粗毒素通过生物测定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验证。 结果显示, 该方法能获得较纯的具有活性的蛋白毒素, 其在凝胶电泳中显示分子量约为 14.4 ku。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黄 珍, 谭志琼, 阮云泽
    2010, 31(6): 989-9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采自海南省福山香蕉园香蕉枯萎病发生地和正常种植园的土壤样品为试验材料, 对这两类土壤的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 通过构建 2 种土样的细菌 16S rDNA 基因文库,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 HhaI 对随机克隆进行酶切筛选, 测定代表克隆的 16S rDNA 序列, 并对 2 种土样的细菌种群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比较。 结果表明正常香蕉种植区的土壤样品的细菌多样性较为丰富, 其中变形菌门、 厚壁菌门、 酸杆菌门为主要细菌类群; 而香蕉枯萎病发生地土壤以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主要细菌类群。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志明, 陈 青, 金启安 唐 超, 温海波, 彭正强
    2010, 31(6): 994-9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椰心叶甲啮小蜂(Tetrastichus brontispae)幼虫、 蛹和成蜂经 30、 33、 36、 39、 42 ℃处理后体内 3 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 (1)经不同高温处理后, 椰心叶甲啮小蜂幼虫、 蛹和成蜂体内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 其中幼虫、 蛹体内 CAT 活性高于对照。 39 ℃为CAT 清除 H2O2 的最适温度, 高于 39 ℃则 CAT 活性受抑制。 (2)经不同高温处理后, 椰心叶甲啮小蜂幼虫体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高于对照, 蛹和成蜂体内 POD 活性低于对照。 幼虫在 33 ℃时体内 POD 活性达最大值, 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下降; 蛹和成蜂体内 POD 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3)经不同高温处理后,椰心叶甲啮小蜂幼虫和蛹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其体内 SOD活性均高于对照。 成蜂体内 SOD 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先升高后降低, 在 39 ℃时达到最大值, 但低于对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朱俊洪, 张方平, 李世龙, 符悦冠
    2010, 31(6): 999-10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室内温度(26±0.5)℃、 湿度 RH=(80±5)%及光周期 L ∶ D=13 ∶ 11 的条件下研究了 5 个荔枝品种(丁香、 无 籽、 妃子笑、 三月红、风霜)对绿额翠尺蛾(Thalassodes proquadraria Inouce)生长、 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结果表明: 绿额翠尺蛾的世代发育历期以取食丁香最长(26.3 d), 显著长于三月红、 无籽和风霜等几个品种; 以取食三月红最短(23.8 d), 除与丁香有显著差异外, 与其余 3 个荔枝品种无显著差异。 世代存活率以丁香最低(55.1%), 三月红最高(75.0%); 产卵量以三月红最高(552.0 粒), 丁香最低(318.0 粒); 其种群增长趋势(I)仍以丁香最慢,三月红最快, 三月红约是丁香的 2.4 倍。 以 rm 作为抗虫性指标, 5 个荔枝品种对绿额翠尺蛾的抗性强弱顺序为:丁香>妃子笑>无籽>风霜>三月红, 说明丁香对绿额翠尺蛾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运合, 莫忆伟, 习金根 张鲁斌 孙光明
    2010, 31(6): 1003-10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菠萝凋萎病(mealybug wilt of pineapple)主要由菠萝凋萎病病毒(pineapple mealybug wilt-associated viruses,PMWaVs)所引起, 是菠萝生产中最严重的病毒性病害之一。 为了快速准确检测菠萝植株是否带有凋萎病病毒,本文采用一步法 RT-PCR 方法对无刺卡因、 巴厘的大田苗及组培苗进行了 PMWaV-1, 2, 3 检测。 结果表明, 在所检测的大田菠萝苗中, PMWaV-1 的检出率达到 100%, 而 PMWaV-2, 3 的检出率则根据品种及取样点不同而各有不同。 巴厘种组培苗中 PMWaV-1, 2, 3 的检出率分别为 90%、 50%、 75%, 表明用这一检测方法可以从菠萝植株中快速检测出凋萎病毒病。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黄 华, 牛黎明, 韩冬银, 张方平, 符悦冠
    2010, 31(6): 1009-1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线粒体 DNACOⅠ基因片段作为分子标记, 对 11 个不同寄主上的茶黄硬蓟马(Scirtothrips dorsalis Hood)进行系统发育研究, 获 得 655 bp 的 线 粒 体 DNACOⅠ基 因 片 段。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寄主上茶黄硬蓟马mtDNACOⅠ的 遗 传 距 离 在 0~0.046 之 间, 平均遗传距离为 0.012。 其中遗传距离最大的是木棉, 遗 传 距 离 为0.046; 杧果、 荔枝、 鳄梨、 番荔枝、 龙眼、 咖啡无差异, 遗传距离为 0。 基于 COⅠ构建的 11 种寄主上茶黄硬蓟马之间的系统发育 MP 树显示: 杧果、 荔枝、 鳄梨、 番荔枝、 龙眼、 咖啡、 花生、 茶树紧密的聚合在起; 辣 椒、 台湾相思、 木棉各为一支。
  • 张京红 田光辉, 蔡大鑫, 刘少军 谢瑞红, 许向春
    2010, 31(6): 1014-1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暴雨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海南省为研究对象, 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 孕灾环境敏感性、 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等 4 因子的综合作用, 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价技术和 GIS 技术相结合, 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 并绘制海南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图。 研究结果表明: 海南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是由中部地区向四周沿海地区逐渐增大。
  • 吴钟解 王道儒 李元超 吴瑞 张光星
    2010, 31(6): 1020-10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 年 4 月对中国西沙群岛的 5 个生态监 控 区, 即 永 兴 岛、 石 岛、 西 沙 洲、 赵述岛和北岛的浮游生物和水质进行采样调查。 结果表明: 5 个生态监控区浮游植物的种类为 50 属 117 种, 第 1 优势种为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 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为 2.08×104 ind/m3, 范围为 4.42×104~0.85×104 ind/m3。 多样性指数、 丰富度指数一般, 均匀度指数低。 目前西沙生态监控区浮游植物没有受到人为输送含 N、 P 和 Si 的化合物影响, P 是浮游植物的主要限制因子。
  • 胡桂萍 尤民生 刘 波 朱育菁 郑雪芳 林营志
    2010, 31(6): 1026-10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水稻茎部内生细菌和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及其与水稻品种特性的关系, 2008 年 7 月从 5 个品种水稻茎部和根际土分离内生细菌和根际土壤细菌, 并进行脂肪酸鉴定。 结果表明, 内生细菌有 13 个种, 隶属于9 个属, 根际细菌有 13 个种, 隶属于 10 属, 两群落的优势菌均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以品种为样本, 以根际细菌、 内生细菌和水稻生物学特征参数为变量, 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 根际细菌和内生细菌与水稻穗粒数、 千粒重、 亩产存在正相关; 与有效穗呈负相关。
  • 陈生香 闽 峰 尚 旭 唐树梅
    2010, 31(6): 1031-10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生态浮床技术, 对常见的海南本地观赏植物(富贵竹、 黄花蔺、 闭鞘姜)在不同富营养化水体中去污能力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富贵竹、 黄花蔺在不同水体中对 TN 的净化效果比闭鞘姜显著, 20 d 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 黄花蔺在重度和中度富营养水体中, 对 CODMn 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富贵竹、 闭鞘姜, 去除率分别可达69.28%和 61.42%。 3 种植物中富贵竹在各种供试水体均能正常生长, 净化效果较明显, 植株叶色翠绿, 有较好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果。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黄宇峰
    2010, 31(6): 1037-10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椰子水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 分别探讨温度、 pH 值、 提取时间、 乙醇体积比等因素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结果初步表明, 以料水比 1 ∶ 10、 温度 75 ℃、 pH7.0、 提取时间 120 min, 然后加入乙醇, 使得乙醇浓度(体积比)为 85%时, 4 ℃下沉淀 24 h 的工艺条件有利于椰子水多糖的提取。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刘传和 刘 岩 易干军 高建华 宁正祥 樊 倩
    2010, 31(6): 1041-10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 4 个菠萝品种果实为材料, 研究其原果汁品质及加工适应性、 耐贮性的差异。 结果表明, 粤脆原果汁品质指标最优, 其次是粤引澳卡, 巴厘和无刺卡因品质相对较差; 4 个品种原果汁的色泽均为橙黄色至柠檬黄色; 粤脆原果汁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 其次是巴厘和粤引澳卡, 无刺卡因的最低。 果汁均质处理对粤脆加工菠萝汁维生素 C 影响最大, 其次是巴厘和无刺卡因, 对粤引澳卡影响最小; 热脱气对无刺卡因维生素 C 含量影响最大, 其次是粤引澳卡和巴厘, 对粤脆影响最小。 在贮藏过程中 4 个品种的加工菠萝汁粘度、 酸度变化小; 但贮藏期间维生素 C 的变化有差异,第 84 天时, 粤脆及巴厘 2 个品种的维生素 C 含量保持率在 50%以上, 而粤引澳卡及无刺卡因的趋于 0; 氨基酸态氮含量呈缓慢递减的趋势,保持率最高的是粤脆; L* 值(亮度值)降低, a* 值(红色源)升高, b* 值(黄色源)降低, 色泽均变浅, 但粤脆变化最小, 其次为巴厘和无刺卡因, 粤引澳卡变化较大。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祝年, 李晓霞, 王建荣, 王茂媛
    2010, 31(6): 1047-10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GC-MS 对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e (Lour.) Blume]果实挥发油的化学成 分 进 行 分 析, 共 鉴 定 出 46 种 化 合 物, 占 其 总 量 的 95.361%。 在 已 鉴 定 的 46 种 化 学 成 分 中, 含 量 较 高 的 成分 依 次 为 β-石 竹 烯(24.060%)、 油 酸(14.629%)、 反 式-β-罗 勒 烯(11.572%)、 石 竹 烯 氧 化 物(11.447%)、 α-蒎 烯(7.540%)。
  • 综述
  • 综述
    祁 静, 黄玉林 陈卫军 唐敏敏 郑亚军 赵松林
    2010, 31(6): 1050-10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槟榔(Areca catechu L.)属棕榈科热带珍贵药用植物, 主要产于我国的海南、 云南等省以及印度、 马来西亚等国家。 槟榔果实为咀嚼嗜好品, 又可药用, 在我国被列为四大南药之首。 虽然槟榔在国内外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对槟榔的功能性研究还存在很多缺憾。 为了进一步寻找槟榔中的生理活性成分, 对槟榔中酚类物质的研究加以综述, 以期让基础科研人员、 公共卫生工作者以及广大槟榔嗜好者对槟榔在人类健康中的作用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