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文少白, 张桂花 李勤奋 邓 晓 侯宪文
    2010, 31(5): 689-6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室内模拟大田环境中香蕉茎叶堆肥还田对土壤中各形态钾的影响。 结果显示: 土壤中添加香蕉茎叶腐熟材料能提高土壤的 pH 值, 在 0~240 mg/kg(以香蕉茎叶中的钾折算每千克土中添加钾的量, 下同)添加量下, 土 壤 pH 值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 总体维持在 6.3~7.0 范围内; 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也随着堆肥样品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 由于堆肥样品中各种物质的影响, 土壤速效钾的量高于外源钾添加量和原始土壤中速效钾的量总和,且速效钾增率随堆肥样品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 90 d 后土壤中速效钾增率仍维持在 36.83%~137.58%之间。 缓效钾的量与速效钾相比, 堆肥样品添加量对其在土壤中的含量变化影响不大, 在大部分时间内不同堆肥样品添加量下缓效钾的量差异不显著。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何 静 王文泉 郑永清 李开绵
    2010, 31(5): 693-7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寻找与木薯茎叶鲜重、 块根鲜重、 株高、 开花、 块根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紧密关联的分子标记, 利用145 对 SRAP, 132 对 EST-SSR 引物对 19 个木薯栽培品种进行多位点的扫描分析, 并在分析群体的连锁不平衡水平基础上, 通过关联分析软件 TASSEL2.1 将标记与这些栽培品种的以上农艺性状进行关联。 结果表明: 群体中非共线性的 SRAP 和 EST-SS 位点组合存在一定的连锁不平衡, 在 147 个 SRAP 位点的 1 471 个位点组合中支持的不平衡成对位点仅在木薯粗略基因组中占位点组合的 0.815%(p<0.01), 132 个 EST SSR 位点的 993 种位点组合仅在木薯基因组中占位点组合的 0.302%(p<0.01); 利用 EST-SSR 数据分析栽培品种的群体结构可划分为 3个亚群, 亚群的划分与群体亲缘类型相关联; 共检测到 29 个与性状相关联的位点, 其中与茎叶鲜重相关的位点11 个, 与块根鲜重相关的位点 3 个, 与株高相关的位点 3 个, 与是否开花相关的位点 8 个, 与块根数相关的位点 5 个, 与叶片叶绿素含量相关的位点 2 个。 下一步工作是进行优等位基因的挖掘, 找到与茎叶鲜重和株高相关的优异位点、 等位变异及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习金根, 吴 浩, 王一承, 孙光明
    2010, 31(5): 701-7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水分胁迫试验的方法, 研究土壤水分含量对菠萝地上部和根系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轻度水分胁迫有利于菠萝根系的生长, 菠萝根系活力和保水力较高; 不同处理的菠萝最大根长、 根条数、 根体积和根干重均表现为: 轻度胁迫>充足供水>重度胁迫; 不同水分处理对菠萝地上部生长影响较为显著, 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升高菠萝株高和株干重也逐渐变高; 菠萝在轻度干旱胁迫下, 地下部生长和地上部生长正常, 表现出一定的抗旱能力。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继川, 彭智平, 李文英, 于俊红, 林志军, 杨林香
    2010, 31(5): 705-7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施用玉米秸秆堆肥对盆栽生菜的产量和品质、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对照和单施化肥相比, 化肥与堆肥配施能够使生菜增产, 提高 VC 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改善品质; 且施用堆肥或化肥与堆肥配施能够增加土壤细菌、 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 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同时施用堆肥能够显著增强土壤蔗糖酶、 脲酶、 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 另外, 与单施化肥相比, 化肥与堆肥配施有利于培肥土壤, 提高土壤有机质、 有效钾和有效磷含量, 改善土壤酸度。 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微生物、 蔗糖酶以及过氧化氢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有效磷与有效钾分别与微生物和纤维素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吴露露 杨安富 耿建梅 陈 俊 洪 虎 唐树梅
    2010, 31(5): 711-7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种子萌发试验, 研究不同浓度硒对海南省 50 个杂交水稻品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并对所有参试品种进行分类。 结果表明: 不同浓度硒处理对水稻种子发芽率、 发芽势、 幼苗最长苗长和幼苗鲜重值均具有一定的影响。 即低浓度硒(0.2 mg/kg)对种子萌发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随着浓度的增大, 促进作用逐渐变弱,且当浓度为 12 mg/kg 时, 外源硒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述四项指标。 最长根长随着外界硒处理浓度的增加, 而不断下降。 根据在浓度为 5 mg/kg 硒作用下发芽率, 发芽势, 最长根长, 最长苗长和幼苗鲜重的胁迫指数, 将50 个杂交水稻品种分为三大类: 耐受型(3个品种)、 中间型(24个品种)和敏感型(23 个品种)。 与中间型和抑制型品种相比, 耐受型水稻品种的种子萌发在 5 mg/kg 外界硒作用下, 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且幼苗最长苗长、 根长和苗重所受该浓度硒抑制作用较小; 抑制型品种的种子萌发在 5 mg/kg 的外源硒作用下开始受到轻微的抑制作用, 且与耐受型和中间型品种相比, 幼苗最长苗长、 苗鲜重、 最长根长也受到最大强度的抑制作用; 中 间 型 品种五项发芽指标指数居于耐受型和抑制型品种之间。 耐受型中的品种捷丰优 629 在 浓 度 为 5 mg/kg 硒处理下,与其它参试品种相比, 呈现出最强的耐硒性, 且在外界硒胁迫作用下, 仍然具有较好的发芽率、 发芽势等发芽特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海均, 邓兰生 涂攀峰 张承林
    2010, 31(5): 719-7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模拟土柱, 研究滴灌条件下施用不同镁肥和不同土壤质地(砂土、壤土和粘土)中镁的移动分布,以探求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中镁的移动与分布。 结果表明: (1)在滴施硝酸镁、 硫酸镁和氯化镁处理后, 0~40 cm土层的交换性镁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急剧减少而后呈逐渐增加趋势, 土层中交换性镁含量以 0~5 cm 土层最大, 不同镁肥品种在 0~5 cm 土层的交换性镁含量顺序为: 硫酸镁>硝酸镁>氯化镁; (2)滴施硫酸镁后, 在不同质地土壤中镁的移动存在较大差异: 砂土和粘土中交换性镁的含量以 0~5 cm 土层最大, 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而壤土 0~40 cm 各土层中交换性镁含量随土柱深度的增大而上升。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植良, 黎振兴, 孙保娟, 罗少波
    2010, 31(5): 724-7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华南地区夏秋季高温多雨, 茄子青枯病多发, 果实品质变差等问题, 2004 年以抗青枯病、 耐热性强的长石选为母本, 较早熟、 高抗青枯病的台选 6 为父本配制组合, 并进行组合力测定, 2005~2009 年期间, 对该组合品种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 区域试验、 品质鉴定和耐热性鉴定等研究。 结果显示: 在 2005 年品种比较试验、 2006~2007 年区域性试验中该组合品种总产量比对照品种分别增产 12%和 14%以上, 增产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2007 年夏季, 与对照品种相比, 该组合品种的总产量增产高达 141.3%; 2006~2009 年经品质和耐热性鉴定, 表明该品种是一个品质优、 耐热性强、 中抗青枯病的杂交一代新品种, 并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定名为庆丰紫红茄。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陈华蕊 陈业渊 高爱平 朱 敏 邓穗生 尼章光
    2010, 31(5): 729-8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 Li-6400 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贵妃、 紫花及爱文 3 个芒果品种的 2 龄嫁接植株进行光合特性研究。 结果表明: 3 个芒果品种 Pn 日变化基本一致, 呈典型的中午降低型曲线, 表现出明显的 “午休” 现象, 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呈双峰曲线; 光能利用率(LUE)、 水分利用率(WUE)、 表观量子效率(AQY)的日变化规律是早、 晚 高, 中午低; 芒果光补偿点在 18.62~22.43 μmol·m-2·s-1 之间, 光饱和点在 1 069~1 318μmol·m-2·s-1 之间; 芒果CO2 补偿点为 17.6~79.65 μmol/mol, 饱和点为 1 620~1 645 μmol/mol; 芒果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在 25~27 ℃之间。
  • 植物生理生化
    冯 蔚, 张 蕾 李松刚, 陈业渊, 罗石荣
    2010, 31(5): 736-7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植物胚胎学的方法, 观察比较了白糖罂、 妃子笑、 南岛无核 3 个荔枝品种胚胎发育的基本过程。 显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 妃子笑与南岛无核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胚胎发育的败育现象, 且败育途径不同, 而白糖罂胚胎发育过程中各个部分结构均表现正常。
  • 植物生理生化
    王 平 郑 伟 陈 伟
    2010, 31(5): 740-7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荧光显微的方法, 对荔枝花性别歧异状况和过程进行观察。 结果表明: 荔枝单花在性别的形态分化前都存在两性原基, 雌花和雄花早期发育基本同步。 在减数分裂完成时(花蕾直径 1.8 mm 左右), 即开始进入花性别歧异阶段, 可以从雌雄蕊消长以及雌蕊花柱道和雄蕊花药壁发育状况, 判别花朵性别岐异的方向。 这将为进一步开展花性别分化机理研究, 或调控花性别歧异途径提供依据。
  • 植物生理生化
    王滕旭, 李正国, 杨迎伍, 邓 伟
    2010, 31(5): 745-7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 SS)与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 AI)是甜橙糖代谢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酶, SS催化尿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的可逆反应, AI 则不可逆的催化蔗糖分解为果糖和葡萄糖, 它们在甜橙糖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笔者以哈姆林甜橙品种为试验材料, 采用半定量 RT-PCR 法, 对 4 个时期哈姆林叶片中的 SSI 基因和 AI 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4 个时期哈姆林叶片中均可检测到 SSI 基因和AI 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 但表达量存在差异。 SSI 基因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表达量呈 “低-高-低-高” 趋势。AI 基因在哈姆林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表达逐渐减弱, 与果实糖累积呈负相关
  • 植物生理生化
    张远兵 刘爱荣 王 兵 李 根
    2010, 31(5): 750-7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 Cu2+(CuSO4)浓度0(CK)、 10、 40、 160 mg/L 分别处理 7 个高羊茅品种植株, 测定供试品种鲜重、 干重、叶绿素含量、 根系脱氢酶活性、 质膜透性、 Cu2+含量等指标, 比较 7 个品种耐铜性和铜积累量。 与对照相比, 在不同浓度 Cu2+胁迫下, 有的品种鲜重、 干重、 叶绿素含量和根系脱氢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有的品种呈下降趋势; 而 7 个高羊茅品种质膜透性均呈上升趋势。 对单株干重、 叶绿素含量、 根系脱氢酶活性、 质膜透性 4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在 Cu2+ 10 mg/L 胁迫下, 7 个品种耐铜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缤狗>爱瑞 3 号>翠碧A>热浪>宇宙星>里园 2 号>家园; 在 Cu2+ 40 mg/L 胁迫下, 耐铜性的顺序为缤狗>爱瑞 3 号>热浪>宇宙星>里园 2 号>翠碧 A>家园; 在 Cu2+ 160 mg/L 胁迫下, 耐铜性的顺序为里园 2 号>缤>宇宙星>爱瑞 3 号>家园>翠碧 A>热 浪。 随着 Cu2+浓度的增加, 各品种叶和根 Cu2+含量、 根 Cu2+积累量、 热浪和里园 2 号叶 Cu2+积累量均呈上升趋势。 在 Cu2+ 10、 40 mg/L 的污染较轻环境中, 缤狗耐受性最强, 但叶 Cu2+积累能力均弱于热浪和翠碧 A, 故选用热浪和翠碧 A 修复较好; 而对 Cu2+ 160 mg/L 污染较严重环境中, 则宜选用耐受性和叶 Cu2+积能力量均较强的里园2 号、 缤狗、 宇宙星、 爱瑞 3 号。 因此, 在治理 Cu2+污染环境时, 要根据环境污染程度、 品种耐铜性和叶积累 Cu2+能力, 合理选用高羊茅品种。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汤银辉, 何 鹏
    2010, 31(5): 758-7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磷转运子 Pht1 家族是一类 H2PO4-/H+ 共转运子, 该家族主要成员在植物根系中负责磷的吸收和转运,其表达受磷调控, 对该家族成员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磷的吸收和转运机制。 根据 Pht1 家族基因的保守性设计简并引物, 利用 RT-PCR 和 RACE 技术从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中 克 隆 了 1 个 Pht1 基 因, 命 名 为 HbPht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HbPht1 属于磷转运蛋白基因家族的新成员。 该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余乃通 冯团诚 王健华 张雨良 刘志昕
    2010, 31(5): 767-7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 PCR 方法从感染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 BBTV)的香蕉植株幼嫩假茎和叶片总 DNA 中扩增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 回收目的片段, 经 XhoⅠ和 BamHⅠ双酶切后与同样酶切的质粒载体 pET30a(+)相连接, 酶切验证及测序结果获得了含 BBTV CP 基因的重组质粒 pET30a-CP。 将重组质粒转化 Codon plus 表达菌, 在 25℃、 0.4mmol/L IPTG 条件下诱导 6 h 或过夜, 经 12% SDS-PAGE 电泳分析可知, 该重组菌表达了一个与预期分子量大小一致的 His-CP 融合蛋白, 约为 30 ku, 且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 多次洗涤包涵体后得到高纯度的融合蛋白, 用 其 免 疫 家 兔, 获 得 BBTV CP 蛋 白 抗 血 清。 间 接 ELISA 法测定抗血清效价大于 51 200。Western blot 分析表明, 抗血清能与融合蛋白特异性结合。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潘羡心, 刘先宝, 时 涛, 林春花, 蔡吉苗, 黄贵修
    2010, 31(5): 772-7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 16S rDNA 序列分析法对香蕉根部内生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 随机选择 12 个阳性克隆测序。结果表明, 该序列与未培养及可培养的芽孢杆菌、 雷尔氏菌、 伯克氏菌、 戴尔福特菌、 肠杆菌等细菌的序列同源性在 97%~100%之间, 说明香蕉根部存在大量未培养及可培养的内生细菌。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 琳, 杨晓颖 金志强 刘菊华 张 浩 徐碧玉
    2010, 31(5): 777-7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已获得的香蕉 MuMADS2 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芯片分析表明, 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可能作为转录因 子定位于细胞核中, 是乙烯上游的调控因子, 参与调控香蕉果实的成熟过程。 为 进 一 步 研 究 该 基 因 功能, 构建香蕉 MuMADS2 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基因融合的植物表达载体 pCAMBIA1302-MuMADS2, 再利用基因枪转化法将其转入洋葱表皮细胞进行亚细胞定位观察。 结果表明: 该基因表达产物定位于细胞核中, 符合转录因子特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吴金山 张 艳 朱传凤 罗丽娟
    2010, 31(5): 782-7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为催化糖酵解途径中最后一步反应关键酶, 是植物能量释放利用的关键步骤。 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水稻基因组进行扫描, 获得 10 个具有 PK 极保守区域(PK-PK-C)的基因。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家族所有基因的氨基酸一致性为 38.4%, 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也暗示该家族存在 4 对旁系同源基因; MEME 程序分析结果表明该家族都具有完全保守的基序, 这些基序排列次序基本相同。对预测定位在线粒体的 4 个 PK 基因进行半定量 RT-PCR 分析, 结果表明, Os04g0677500 基因在各器官的表达量都很高, 呈组成性表达; 而 Os10g0571200 在各器官基本不表达; Os01g0276700 和 Os03g0672300 表达在各器官中存在差异性。 4 个 mtOsPKs 表达情况的多样性可能是水稻在进化中适应不同生存环境而产生, 使线粒体作为能量加工厂的正常运转提供保证。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高世武, 阙友雄, 郭晋隆, 许莉萍, 陈如凯
    2010, 31(5): 789-7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甘露糖作为筛选底物, 对甘蔗品种福农 95-1702 外植体的再生进行研究, 建立福农 95-1702 的甘露糖筛选体系; 在甘蔗愈伤组织的继代、 分化、 生根三个阶段进行抗性筛选时, 甘露糖占总糖的比例分别是 60%、60%和 30%。 在以上筛选体系的基础上, 将福农 95-1702 作为受体材料, 通过基因枪轰击法, 将含有 cryIA(c)抗虫基因的基因表达盒与筛选标记基因(pmi)进行共转化, 通过甘露糖筛选, 最终获得 26 株抗性再生植株, 经PCR 检测, 其中 4 株呈阳性。 初步说明 cryIA(c)基因已经整合到福农 95-1702 的基因组中, 获得了 4 株转基因阳性甘蔗植株。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周少云 黄春琼 刘国道
    2010, 31(5): 797-8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 ISSR 标记, 对广东地区 30 份野生狗牙根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 从 50 个 ISSR 引物中筛选出 15 个多态性明显、 反应稳定的引物, 共扩增出 151 条谱带, 平均每个引物能扩增出 10.07 条带, 其中多态性条带总数为142 条, 多态性条带比率达 93.7%。 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 GS=0.582 78~0.927 15。 基于遗传相似系数 , 利 用UPGMA 聚类分析表明, 供试材料可聚为 4 类。 POPGENE 分析软件结果表明, 平均 Shannon 信息指数 I=0.568 9,平均 Nei's 基因多样性 h=0.3813, 每位点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 ne=1.619 6。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马宏伟, 徐远峰, 翟金玲, 陈旭峰, 黄 惜
    2010, 31(5): 804-8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 RT-PCR 和 RACE 技术对已获得的红海榄根部其中一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克隆, 通过 Blast 分析和序列比对可知, 该基因全长 cDNA 序列包括 146 bp 的 5' 端非编码区, 43 bp 的 3' 端非编码区和一个编码 241 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 命名为 RsDHN1基因。 该 cDNA 编码的蛋白具有植物脱水素蛋白的特征性结构, 属于 SKn 类脱水素蛋白, 与其它植物的 SKn 类脱水素蛋白具有 43%~55%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 半定量 RT-PCR 分析表明, 盐胁迫对 RsDHN1 基因的表达有明显上调作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 伟, 符悦冠, 彭正强
    2010, 31(5): 809-8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5、 18、 20、 23、 25、 27、 30、 32、 35 ℃), 观察温度对橡副珠蜡蚧发育、 存活及繁殖的影响。 结果表明: 橡副珠蜡蚧世代发育历期开始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25 ℃最短, 为 84.3 d, 之后随温度升高其略有延长, 到 32、 35 ℃不能完成世代发育; 存活率以 25 ℃最高, 为 57.24%, 高温和低温均不利于存活; 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 10.0 ℃, 有效积温为 1 483.5 日·度; 净生殖率、 内禀增长率及周限增长率均以 25 ℃最大, 别为 358.41、 0.053 3、 1.054 8。 综合可知, 橡副珠蜡蚧的最适生长温度为 23~27 ℃, 此温度下, 该种群数量增值速度最快。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杨顺锦 詹儒林, 柳 凤 赵艳龙 常金梅 何衍彪
    2010, 31(5): 815-8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对芒果畸形病组织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显示: 病组织中, DON 含量达 6 296.77 ng/mL, ZEN 含量达 278.80 ng/mL; 健康芒果组织中, 二者含量分别为 2 327.27 ng/mL 和 134.49 ng/mL。 说明高浓度毒素可能导致芒果植株叶芽大量畸形增生而不发育, 花序畸形, 花胚退化等症状。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 青, 卢芙萍, 黄贵修, 李开绵, 叶剑秋, 张振文
    2010, 31(5): 819-8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适应中国木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 于 2008~2009 年间对木薯害虫、 害螨在中国华南地区的分布、危害进行普查, 并对 2 种国家检疫性毁灭性害虫、 害螨进行了风险评估和 5 种主要害虫、 害螨对木薯产业及本地生态经济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海南、 广西、 广东共查获木薯害虫、 害螨 36 种, 其中害虫 33 种,害螨 3 种, 并在国内首次发现木薯单爪螨和螺旋粉虱危害木薯, 朱砂叶螨、 蔗根锯天牛、 白蛴螬在国内木薯种植区大面积严重发生与危害; 木薯单爪螨、 螺旋粉虱对木薯均属于高度危险有害生物; 目前, 木薯害虫、 害螨已成为中国热区木薯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之一, 对木薯产业及本地生态经济的潜在影响与威胁十分严重。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杨志才 熊国如 陈雪婷 张树珍 杨本鹏
    2010, 31(5): 828-8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黑穗病是由黑粉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严重危害甘蔗生产。 为了能够准确鉴定海南黑穗病菌和选育出抗黑穗病的甘蔗品种, 对采自海南省 8 个市(县)24 个蔗区的 24 份甘蔗黑穗鞭进行病原菌分离, 根据菌落形态学特征, 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 确定所分离到的病原菌即是甘蔗黑穗病菌(Ustilago scitaminea Syd.)。 结果将为甘蔗黑穗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奠定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 赟, 李增平, 林 珊, 郑服丛
    2010, 31(5): 834-8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胡椒科的胡椒、 假蒟、 蒌叶 3 种植物叶、 枝条(茎)、 根、 花和果实共 1 624 个表面消毒的组织块中, 分离获得 1 648 个内生菌株, 包括内生细菌 81 株, 内生真菌 1 567 株。 其中, 内生真菌分属于 9 目、 10 科、 20 个 属, 主要归属于半知菌类和子囊菌门。 结果表明: 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pp.)为 5 种组织中的优势属, 于叶片、茎及果中最多; 炭角菌(Xylaria spp.)在叶片、 茎及果实中仅次于刺盘孢属的优势属; 短梗霉属(Aureobasidium sp.)为花轴及根的优势属; 芽枝霉属(Cladosporium sp.)只在叶片中分离到; 多节孢属(Nodulisporium spp.)仅在茎部组织中分离到; 青霉属(Penicillium sp.)只在根组织中分离到。 3 种植物的不同组织中定殖率最低的为蒌叶根, 仅25.00%; 最高的为假蒟叶, 高达 96.23%。 胡椒的分离率以茎最高, 为 1.368 1, 蒌叶、 假蒟均以叶最高, 分别为 1.166 7 和 1.511 2。 5 种组织中多样性指数为叶、 茎最高, 花轴与根相似性最小, 叶片与果相似性最大; 3 种植物中, 胡椒与假蒟的相似性大于与蒌叶的相似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丽云 朱 麟 肖彤斌 陈绵才 林珠凤 符悦冠
    2010, 31(5): 840-8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随机取样法, 调查海南海口地区洋紫荆和番石榴 2 种螺旋粉虱寄主, 记录 2 种寄主上螺旋粉虱种群动态、 受螺旋粉虱危害植株与未受害植株上的节肢动物群落种群及数量, 探讨螺旋粉虱种群波动对受害寄主植株上的节肢动物群落种类及数量变动关系。 结果表明: (1)螺旋粉虱在海南为害高峰期为 4 月~9 月份, 以及 11 月 份; (2)本地螺旋粉虱天敌数量较少, 未能对螺旋粉虱达到有效控制; (3)螺旋粉虱的种群波动,不会直接导致受害寄主植株上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4)受害与未受害寄主植株上的植食性昆虫年发生量差异显著。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郭庆亮, 杨春花, 陈家骅, 季清娥
    2010, 31(5): 845-8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弱化橘小实蝇雄性不育技术与性诱灭雄技术间的冲突, 本试验尝试从橘小实蝇遗传性别品系中筛选出对 ME 无趋性的雄虫。 研究结果表明, 剔除掉每世代对 ME 有趋性的雄虫后, 繁育出的雄虫中对 ME 无趋性雄虫的比例增加, 但只能增加至占总体雄虫的 30%左右。 室内与田间测试均显示, 自 F2 后, 筛选出的雄虫对 ME的趋性明显低于对照, 交配竞争能力与不经筛选的雄虫相当。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姜 慎, 唐春生, 谭志琼
    2010, 31(5): 849-8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自然诱发与人工辅助接种相结合的方法测定 35 个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田间抗病性。 结果表明: 35 个品 种 中 , 无 高 抗 品 种 ; 抗 性 品 种 有 9 个 , 占 25.72%; 中 抗 品 种 10 个 , 占 28.58%; 中 感 品 种 11 个 , 占31.43%; 感病品种 3 个, 占 8.58%; 高感品种 1 个, 占 2.86%。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蔡吉苗 梁祖昂 刘先宝 李超萍 时 涛 黄贵修
    2010, 31(5): 852-8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于 2006 和 2008 年在广西和江西等地的杂交竹枯萎病调查中, 在 11 个地点发现了枯萎病并分离到病原菌。 病原菌菌落圆形, 分别为白色、 粉红色或紫色, 大分生孢子为镰刀形, 小分生孢子肾形, 厚垣孢子卵圆形。rDNA-ITS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和尖孢镰刀菌同源性在 99%以上, 确认这些病菌均为尖孢镰刀菌, 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郑亚军 李 艳 林道旭 陈卫军, 赵松林
    2010, 31(5): 859-8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脱脂椰肉中提取多酚化合物, 然后研究该多酚化合物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 DPPH 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Fe2+的络合能力以及 Fe3+的还原能力, 并以 BHT、 没食子酸, VE 做为对照。 结果表明脱脂椰肉中多酚类物质(DCP)对 Fe2+具有很强的络合能力, 对 DPPH·和·OH 有较强的清除能 力, DCP 也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 但其抑制脂质体过氧化作用的能力较弱。 这说明脱脂椰肉中多酚有显著的抗氧化性。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陈 莲, 林河通, 郭巧玲, 陈艺晖, 林艺芬
    2010, 31(5): 863-8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热水浸提法(料水比 1 ∶ 4, 100 ℃下提取 4 h)从台湾青枣(Ziziphus mauritiana Lamk.)果实中提取的多糖为材料, 通过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清除羟基自由基(·OH)能力和还原能力等来评价台湾青枣多糖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结果表明: 台湾青枣多糖清除·OH 能力和还原能力均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上升; 10 mg/mL 的多糖对·OH 的清除率高达 98%, 0.5 mg/mL 的多糖对 O2-·的清除率为 29.1%, 6 mg/mL 多糖的还原能力在 700 nm 下的吸光值为 0.82。 说明台湾青枣多糖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 对体外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 生态学
  • 生态学
    林希昊, 陈秀龙 杨礼富, 李传军 陈秋波, 王真辉
    2010, 31(5): 867-8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不同假臭草浸提液处理的玉米幼苗根系活力进行测定 , 并通过生物活性作用响应指数RI(responsendex)研究假臭草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强度。 结 果 表 明, 在假臭草浸提液浓度分别为 0.012 5 g(FW)/mL(A1) 、0.025 g(FW)/mL(A2)、 0.05 g(FW)/mL(A3)时, 对玉米根系影响的 RI 平均值分别为-0.167 5、 -0.303 3、 -0.470 6, 假臭草浸提液浓度越大, RI 值随之越大; 假臭草新鲜茎叶(B1)、 新鲜根系(B2)、 烘干茎叶(B3)及烘干根系(B4)组织浸提液对玉米根系影响 RI 平均值分别为-0.525 1、 -0.265 1、 -0.237 9、 -0.227 2; 不同浓度及不同组织浸提液交互作用间, 在 0.05 g(FW)/mL(A3)浓度下, 假臭草新鲜茎叶组织对玉米根系影响的 RI 平均绝对值最大(RI=-0.894 9),在 0.012 5 g(FW)/mL(A1)浓度下, 假臭草新鲜茎叶组织对玉米根系影响的 RI 平均绝对值最小(RI=-0.125 2)。 假臭草浸提液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 浓度越高, 其化感作用越强, 茎叶组织浸提液的化感作用比根系浸提液的强,新鲜假臭草组织的化感作用比烘干组织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