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李伟才, 孙光明, 弓德强, 张秀梅, 陈佳瑛, 谢江辉
    2009, 30(3): 249-2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 5 年生的 3 种不同砧穗组合的 AP 番荔枝嫁接树为材料, 比较普通组合与牛心/山刺、 秘鲁/圆滑 2 个组合处理对 AP 番荔枝的生长与结果、 产量及品质、 叶片矿质营养、 光合色素及抗氧化酶类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2 种处理生长势均比对照弱, 但秘鲁/圆滑组合的新梢生长量显著高于对照; 2 种处理的产量均比对照低, 但秘鲁/圆滑组合的单果重、 Vc 含量显著高于对照。 2 种处理的 Ca 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 秘鲁/圆滑组合的 Mg 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 但是 2 种处理的 N、 P、 K 含量却极显著低于对照。 牛心/山刺组合的叶绿素 a、 叶绿素 b、 总叶绿素(a+b)都显著低于对照, 类胡萝卜素极显著低于对照, 秘鲁/圆滑组合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2 种处理的叶片抗氧化酶类活性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但是秘鲁/圆滑组合的根系 POD 活性显著高于对照, 牛心/山刺组合的根系 POD 活性显著低于对照, 其它抗氧化酶类活性与对照没有显著差异。
  • 植物生理生化
    刘国强 吴锦程 朱颖 刘美琼 蔡小玲 陈丽平
    2009, 30(3): 254-2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3 年生枇杷容器苗为试验材料, 研究在低温胁迫下水杨酸(SA)处理后枇杷幼果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结果表明: SA 能增强枇杷幼果的抗寒性, 其中以 70 mg/L SA 处理枇杷幼果的效果最好; SA 处理枇杷幼果,能增强过氧化物酶(POD)、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提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类胡萝卜素(Caro)的含量, 降低丙二醛(MDA)含量, 抑制叶绿素的降解。
  • 植物生理生化
    郑国华, 牛先前 方树民
    2009, 30(3): 259-2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冰核细菌(INA细菌)接种早钟6号枇杷, 经不同低温和不同时间处理后, 检测IAA、 GA3、 ABA和ZT 4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 结果表明: 在低温胁迫下, 感染INA细菌后枇杷幼果中IAA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GA3和ZT含量无明显规律性; ABA含量与ABA/GA3比值试验组的峰值均高于对照, 但出现峰值之后, 两者均迅速下降,且试验组的下降趋势明显快于对照。
  • 植物生理生化
    曹慕明, 白先进 李杨瑞
    2009, 30(3): 264-2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巨峰葡萄(Kyoho grapevine)为材料, 用单氰氨对其休眠芽进行催芽试验, 并分析休眠解除过程中芽的内源 激 素、 淀 粉、 可溶性糖含量及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结 果 表 明: 2.5%单氰氨处理能解除巨峰葡萄芽的休眠;2.5%单氰氨处理使休眠芽内 GA3 和 ZR 含量升高, IAA、 ABA 含量不断降低, 淀粉酶活性加强, 从而促进淀粉加速降解为可溶性糖。 推测内激源素水平及代谢变化可能是单氰氨解除巨峰葡萄芽的休眠的关键因素之一。
  • 植物生理生化
    江雪飞, 刘 琼 乔飞
    2009, 30(3): 269-2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 在不同时期用子叶切除和累积辐热积的方法, 研究黄瓜子叶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子叶损伤对叶片生长的影响大于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其中对叶面积的影响小于对叶片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以辐热积为生长驱动因子的叶面积增长呈指数形式增长, 子叶展平期子叶损伤面积与叶面积的减少呈直线正相关关系, 而一叶一心期后植株对子叶的依赖程度减小, 具备了一定的恢复能力。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阙友雄, 许莉萍, 徐景升, 张积森, 张木清, 陈如凯
    2009, 30(3): 274-2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蔗接种黑穗病菌后 0、 6、 12、 24、 48、 60 和 72 h 时间点的材料为研究对象,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Real-time qPCR)技术, 探讨 25S rRNA、 GAPDH、 β-actin 和 β-tubulin 4 个内参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 经 geNorm 程序统计学分析, 4 种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各异, 25S rRNA>GAPDH>β-actin>β-tubulin,其中以 25S rRNA 表达稳定性最好, 且根据该基因设计的两对定量 PCR 引物都是可行的。 同时, 甘蔗 PPO 基因表达特性的定量 PCR 分析也显示, 甘蔗 PPO 基因与植物的抗病性相关。 结果显示, 研究中所筛选的内参基因是合适的。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陈菁 樊小林 孙光明
    2009, 30(3): 279-2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把采果后的 9 龄妃子笑和黑叶荔枝树植株, 以及 3 龄未结果幼年妃子笑植株的根、 茎、 叶 3 个器官分成16~20 个部位和组织, 分别测定各个部位和组织的生物量及 P 含量, 并计算其 P 累积量, 研究荔枝树体内 P素在各个部位、 组织中的分布及积累特点。 结果表明: (1)P 含量因组织和部位而异, 在末级侧枝木质部、 新成熟小叶中最高, 在根颈、 主茎木质部中较低; 随着荔枝枝干和根系粗度增加, 其 P 含量基本上呈下降趋势; (2)9 龄妃子笑植株的末级侧枝木质部和叶中的 P 含量高于 3 龄树相应部位的 P 含量; (3)9 龄荔枝树体内 P 累积量以茎中为最多, 其次为叶片, 根系中的 P 累积量最少, 其中茎中木质部 P 积累量远大于韧皮部; 3 龄妃子笑植株树体内叶和茎的 P 累积量差异不大; (4)9 龄妃子笑植株末级侧枝(包括其叶)的 P 累积量占整株树 P 累积量的 50%以上。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欧文军 王文泉 李开绵
    2009, 30(3): 284-2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 32 条 ISSR 引物对 13 个自然居群的小桐子(Jatropha curcas Linnaeus)共 120 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1)小桐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高。 在物种水平上, 平均每个位点的多态位点百分率 PPB=90.68%, 有效等位基因数 Ne=1.400 5, Nei 遗传多样性 He=0.243 0, Shannon 多态信息指数 Ho=0.374 3; 在居群水平上, PPB=69.64%, Ne=1.113 8, He=0.109 8, Ho=0.163 3。 (2)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低于居群内的遗传分化。 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分化系数 Gst=0.471 8, 居群间遗传分化占总遗传变异的 47.18%, 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 52.82% , 基因流 Nm=0.559 8。导致居群内高的遗传变异水平原因主要是有限的基因流和遗传漂变。 根据 Nei 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 果, 居群间的地理距离与遗传一致度不存在相关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绪元, 黄捷 刘国道
    2009, 30(3): 293-2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 Owayadei(Abelmoschus esculentus L.)、 Ladies finger(Abelmoschus esculentus L.)、 golder kost(Abelmoschusesculentus L.)、 Esoyarido(Abelmoschus esculentus L.)等 42 个国内外黄秋葵栽培种和野生黄葵(Abelmoschus moschatusMedicus Malv.)进行 ISSR 分析。 结果表明, 选用 22 条引物扩增出 306 条 DNA 片段, 平均每个引物可扩增出 13.9条片段, 其中多态性片段 271 条, 占扩增总片段的 88.6%。 利用扩增结果进行遗传距离分析, 构建分子树状图,可把 42 份黄秋葵栽培种质和野生黄葵分开, 同时, 可将 42 份黄秋葵栽培种质材料划分为 2 个类群。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杨衍 刘昭华 詹园凤 廖易, 刘维侠
    2009, 30(3): 299-3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36 份苦瓜种质资源进行 AFLP-银染分子标记技术扩增,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评价分析。 筛选 8个多态性高、 分辨力强的 E+3/M+3 引物组合对 36 份供试材料的基因组 DNA 扩增,共获得条带数 1142 条,多态性条带数 992条,扩增效率 87%,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 142.75 条。其中,以 E-ACA/M-CAG 引物的扩增效率最 高, 达 到 91.79%; 其 次 是 E-AAG/M-CTA, 达 到 90.30%; 扩增效率最低的引物是 E-ACA/M-CTT, 为82.31%。 表明供试材料在 DNA 水平上酶切位点的分布存在广泛的变异。 各供试材料相 似 系 数 介 于 0.64~0.89; UPGMA 分析将 36 份资源从变种间水平分为 2 个类群。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谢如林, 黄献华, 谭宏伟, 周柳强, 黄美福, 黄金生, 董文斌
    2009, 30(3): 304-3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赤红壤为研究对象, 通过甘蔗盆栽试验, 利用 Olsen 和 Mehlich 3 方法, 研究甘蔗土壤速效磷的临界值及丰缺情况。 结果表明: 当土壤 Olsen-P 含量低于 13.7 mg/kg 或 Mehlich 3-P 含量低于 15.4 mg/kg 时, 甘蔗植株的生长量随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甘蔗地上部干物质相对产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关系可以用一元二次响应方程来拟合, Olsen-P 的响应方程为: y=-0.319 8x2+12.263x-15.471, 决定系数 R=0.976 7**; Mehlich 3-P的响应方程为: y=-0.236 6x2+10.532x-12.794, R=0.975 8**。 以最高产量的 95%作为临界产量, 计算得到蔗园土
    壤 Olsen-P 和 Mehlich 3-P 丰缺临界值分别为 14.5、 16.0 mg/kg。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林清火, 罗 微, 茶正早, 林钊沐
    2009, 30(3): 309-3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肥品种对砖红壤中铵态氮淋溶特征的影响。 结 果 表 明, 渗 漏 液 中 NH4+-N累计淋溶量大小依次为: 尿素>复混肥>碳铵>复合肥; 不同氮肥品种处理的渗漏液中, NH4+-N 浓度大小依次为: 尿 素>碳铵≈复混肥>复合肥; 对各处理渗漏液中 NH4+-N 淋溶量 Yt 随时间 t 的变化, 对照可以用对数方程 lnYt=a+blnt来描述, 施肥处理以抛物线方程 Yt1/2=a+bt 拟合效果最好; 土壤剖面中 NH4+N 含量表现为: 各处理 NH4+-N 含量在 20 cm 土层内无明显变化, 而后随土层的增加呈近直线增加。 种植玉米能显著减少 NH4+-N 累计淋溶量, 降低
    各土层土壤的 NH4+-N 含量。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郑鹏 谭德冠 孙雪飘 张家明
    2009, 30(3): 314-3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巴西橡胶树与其内生真菌的相互关系以及机理, 通过平板划线分离法从巴西橡胶树健康茎段分离到内生真菌菌株 ITBB2-1, 并对该菌株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初步鉴定, 结果表明: 其菌落为白色, 生长缓慢, 有分生孢子和厚坦孢子; 其菌丝透明有隔, 约 13 d 出现少量渗透液。 ITBB2-1 菌株具有喜高渗透压的特性,中等 NaCl 浓度(0.6、 1.0 mol/L)显著促进其菌落生长。 在 0.6 mol/L NaCl 下, 菌落生长最快; 但随着 NaCl 浓度继续提高, 其作用逐渐由促进生长转化为抑制生长; NaCl 浓度增加到 5 mol/L 时, ITBB2-1 菌株停止生长。 利用 18SrDNA 和 ITS(ITBB2-1)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 初步确定 ITBB2-1 菌株为麦轴梗霉属(Tritirachium Limber)真菌。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石峰 秦云霞 唐朝荣
    2009, 30(3): 320-3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笔者实验室建立的橡胶树胶乳 EST 序列数据库, 结合 RT-PCR 和 RACE 技术, 克隆巴西橡胶树 6 个 小 G 蛋白基因的 cDNA, 并以拟南芥小G 蛋白家族基因为模板进行进化树分析。 结果表明: 所克隆的基因分属于小 G 蛋白的 Arf 与 Rab 家族, 将其分别命名为 HbArf1、 HbArf2、 HbRab1、 HbRab2、 HbRab3 和 HbRab4。 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 HbRab1、 HbRab2、 HbRab3 和 HbRab4 均具有小 G 蛋白家族的保守结构域, 即 4 个鸟苷酸(GTP/GDP)结合域、 1 个效应区和 C 端半胱氨酸结构域, 而 HbArf1 和 HbArf2 除在 C 端无半胱氨酸结构域及效应区序列保守性差外, HbArf1 还缺少 2 个鸟苷酸结合区, HbArf2 缺少 1 个鸟苷酸结合区。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辉亮 雷美玉 彭世清
    2009, 30(3): 327-3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4-羟基-3-甲基-2-(E)-丁烯基-4-磷酸还原酶(4-hydroxy-3-methyl-2-(E)-butenyl-4-diphosphate reductase, HDR)是异戊烯基焦磷酸合成途径之一甲基赤藓糖磷酸(methylerythritol phosphate, MEP)途径中的最后一个酶, 催化 4-羟基-3-甲基-(2E)-丁烯基-4-磷酸生成异戊烯基焦磷酸。 根据笔者从橡胶树中克隆的 HDR 基因(命名为HbHDR, GenBank 登录号: EU881977)序列, 构建了 HbHDR 的原核表达载体, 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获得融合表达蛋白。 将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 制备 HbHDR 的高效价特异的多克隆抗体。 Western-blot 分析表明, HbHDR 存在于乳管细胞的橡胶粒子和 C-乳清中。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董凤英 杨超 陈焕雄 张建斌 徐碧玉 金志强
    2009, 30(3): 332-3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香蕉; Maasr1 基因; RNAi 植物表达载体; 鉴定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吴繁花 于旭东 李成竹 王雪兵
    2009, 30(3): 338-3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山奈的带芽块茎为试验材料, 研究其表面消毒的方法和不同配比培养基对山奈块茎诱导、 增殖以及生根的影响。 结果表明: 外植体表面消毒采用体积分数 75%酒精消毒 1 min, 无菌水漂洗 1 次, 然后用质量分数0.1%升汞浸泡 10 min, 无菌水漂洗 2 次后, 再用 0.1%升汞浸泡 6 min, 无菌水漂洗 4 次效果为最佳, 污染率可降至 6.67%; 适宜的诱导培养基为 MS+6-BA3.0 mg/L+NAA0.1 mg/L, 芽的萌发率达 100%, 分化率达 146.67%;增殖培养基以 MS+6-BA3.0 mg/L 为最好, 增殖倍数可达 6.1 倍; 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 MS+NAA0.1 mg/L, 生根率可达 100%; 试管苗移栽到疏松透气的基质中即可, 成活率可达 93%。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邢姗姗, 王松标
    2009, 30(3): 343-3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正交设计的方法, 对蛋黄果 ISSR-PCR 反应的 5 因素 4 水平进行试验, 试验结果运用 SAS9.0 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在 20 μL 的反应体系中, 蛋黄果 ISSR-PCR 反应的最佳体系为: Taq 酶 0.75 U, dNTPs 0.2mmol/L, 模板 80 ng, 引物 0.25 μmol/L, Mg2+ 1.5 mmol/L。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令宏 李 敏, 高兆银, 杨凤珍, 杨叶 谢艺贤 胡美姣
    2009, 30(3): 347-3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抗多菌灵的芒果炭疽病菌的杀菌剂,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 23 种杀菌剂对 8 株抗、 感多菌灵的芒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室内毒力。 通过 EC50 值、 EC90 值及杀菌剂间的交互抗性测定等综合分析表明: 对芒果炭疽病菌毒力最强的杀菌剂是咪鲜胺, 其平均 EC50 值和 EC90 值分别为 0.04、 0.21 μg/mL; 苯醚甲环唑、 丙环唑、 吡唑醚菌酯、 氟硅唑、 氟硅唑·恶唑菌酮、 戊唑醇、 腈菌唑和多抗霉素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毒力也较强, 与多菌灵不存在交互抗性, 这 9 种杀菌剂均可作为防治芒果炭疽病的首选杀菌剂。 另外, 三唑酮、异菌脲、 三环唑和代森锰锌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可用于芒果炭疽病的防治。 通过交互抗性分析, 在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之间, 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与烯唑醇, 嘧菌酯、 醚菌酯与腈菌唑·醚菌酯, 嘧菌酯、 醚菌酯与三唑酮, 苯醚甲环唑与氟硅唑·恶唑菌酮之间存在交互抗性; 而百菌清与嘧菌酯、 醚菌酯和腈菌唑·醚菌酯, 恶霉灵与嘧菌酯、 醚菌酯、 腈菌唑·醚菌酯和三唑酮之间存在负交互抗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磊 蔡笃程 陈青 唐超 彭正强 金启安 温海波
    2009, 30(3): 353-3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内自由选择法和发育测定法研究莲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成虫对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叶位的产卵选择性及后代发育与不同叶位叶片的适合度。 结果表明: (1)莲草直胸跳甲成虫嗜好在中部叶片的叶背产卵, 以在第 2 对叶上的选择系数最高, 选择率为 35.18%, 与第 1 对叶上的 28.03%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对其他叶位的选择系数; (2)相对于在叶表进行取食, 初孵幼虫显著趋向在叶背, 且这样取食的 1 龄幼虫存活率高、 发育历期显著缩短, 这与雌虫选择在叶背产卵的习性相符, 说明其选择有一定生物学意义, 即有利于后代发育; (3)叶龄对莲草直胸跳甲各龄幼虫发育有显著影响, 叶位越低, 各龄幼虫的发育历期越长, 但存活率上以取食第 1 叶位的为最高。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利 余贤美 贺春萍 郑服丛
    2009, 30(3): 357-3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海南某农药厂地土壤中分离到 1 株能很好降解毒死蜱的菌株 WJl-063, 经形态特征、 生理生化及 16S rDNA序列分析, 将该菌株初步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降解酶降解性能研究表明, 该菌株能以毒死蜱作为唯一碳源生长, 并且对毒死蜱起主要降解作用的是胞内酶, 其传代降解代谢活性稳定。 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标准蛋白, 测得粗提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为 0.044 mg/mL; 在 pH5.0~8.0 范围内, 酶活力表现稳定, 通过双曲线法认为该酶降解毒死蜱的最适 pH 值为 8.0; 毒死蜱降解酶热稳定性差, 最适温度为 25 ℃; 该酶与毒死蜱底物结合力强, 对毒死蜱具有较好的降解效果, 米氏常数 Km 为 201.92 nmol/L, 最大降解速率为 399.36 nmol/mg·min。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谢子四 张 欣 陈业渊 罗石荣 魏守兴
    2009, 30(3): 362-3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苗期、 田间抗性评价方法, 对引进的 10 份香蕉种质(台蕉 1 号、 台蕉 3 号、 台蕉 4 号、 台蕉 7 号、GCTCV-106、 GCTCV-119、 GCTCV-247、 FHIA-03、 FHIA-18、 FHIA-25)进行枯萎病 4 号小种的抗性评价。 结果表明: 10 份香蕉种质中, GCTCV-119、 FHIA-18、 FHIA-25 抗性为高抗; 台蕉 1 号、 台蕉 4 号、 GCTCV-247、FHIA-03 抗性为抗; 台蕉 3 号、 台蕉 7 号、 GCTCV-106 抗性为中抗。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杨叶 王兰英
    2009, 30(3): 365-3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野茼蒿(Alternaria sp.)YTH-21 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该菌的菌丝体生长速度快, 致病性强; 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为 25 ℃, 产孢及孢子萌发最适宜温度均为 30 ℃, 致死温度为 50 ℃、 10min; 菌丝体生长和产孢适宜 pH 值范围为 5.0~8.0, 最适宜于孢子萌发的 pH 值为 7.0; 对菌丝体生长及产孢最好的碳源为葡萄糖, 但不利于孢子萌发; 供试氮源以氯化铵对菌丝体生长及产孢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周洁 郑祥梓 林成增 兰斓 陈少华 鲁国东
    2009, 30(3): 370-3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稻瘟病菌几丁质酶在稻瘟病菌形态建成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 对稻瘟病菌 MGG_08054.6 编码的一个假想几丁质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及其融合蛋白分泌特性研究。 结果显示: 稻瘟病菌基因MGG_08054.6编码的蛋白 MoChi1 与里氏木霉、 桔绿木霉、 烟曲霉、 禾布氏白粉菌已知的 18 家族几丁质酶(EC 3.2.1.14)蛋白序列同源性大于 40%, 并具有几丁质酶催化区域的两个保守基序 GGW 和 DG-D-DWE 及部分几丁质结合区的活性位点, 该蛋白序列经程序 SignalP 3.0 分析含有信号肽, 在 16T-17S 和 26Q-27S 处有两个可能的剪切位点; 将MGG_08054.6 基因在稻瘟病菌 Guy11 进行过量表达, 获得分泌蛋白, 证明了该蛋白的分泌特性。 半定量 RT-PCR分析表明, 该基因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及侵染水稻阶段均有表达, 其中菌丝阶段表达量最高。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永周 陈美 刘欣 邓维用 王小萍
    2009, 30(3): 377-3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本课题组设计发明的微波干燥湿天然橡胶物料设备, 对微生物凝固湿天然橡胶进行物料表面温度分别为 358、 373、 388、 403 K 的微波干燥试验, 干燥时间均为 15 min, 每 4 s 获取一组干燥过程相关数据, 测试分析湿天然橡胶(微生物凝固)的微波干燥失水特性, 并建立湿天然橡胶微波干燥动力学模型。 结果表明, 干燥温度越高, 湿天然橡胶含水率下降越快; 快速干燥阶段为物料干燥的主要失水阶段; 湿天然橡胶微波干燥动力学模型可由多项式模型来表示。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谭乐和 赵建平 刘红 尹桂豪 宗迎 朱红英
    2009, 30(3): 382-3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70%~80%成熟度的胡椒鲜果为原料, 通过不同加工方法制备黑胡椒、 白胡椒与青胡椒, 并通过 GC-MS对其胡椒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加工方法不同对胡椒油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含量都有显著影响。 (2)3-蒈烯、 柠檬烯、 反式-石竹烯、 β-蒎烯、 L-水芹烯、 α-蒎烯 6 种烯类是 3 种胡椒精油中含量较多的化学成分。其中, 黑胡椒精油中特有成分 4 种: 5-甲基-3-己醇、 氨基甲酸叔己脂、 木罗烯、 α-蛇床烯; 白胡椒精油中特有成分 7 种: 2-甲基-2-戊醇、 3-甲基-3-戊醇、 γ-萜品烯、 樟脑、 乙酸松油酯、 β-檀香烯、 δ-杜松烯; 青胡椒精油中特有成分 5 种: 朱栾倍半萜、 γ-古芸烯、 4-甲基-3-己醇、 2, 5-二甲基-2-己醇、 反式 3-蒈烯-2-醇。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夏秋瑜, 李 瑞, 李枚秋, 陈 华, 赵松林
    2009, 30(3): 386-3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天然椰子为材料, 通过不同的料液比、 木瓜蛋白酶含量以及酶的作用时间、 温度、 酸度等, 并利用 NaCl加速油的分离, 同时抑制微生物的增殖来研究制备天然椰子油的最佳条件。 结果表明, 制备天然椰子油适宜的工艺条件为: 料液比(纯椰浆 ∶ 水, W/W)为 100 ∶ 45~100 ∶ 60, 添加 0.075%木瓜蛋白酶(以纯椰浆质量计), 3%NaCl(以样品中总水分含量计), 在 55 ℃下酶解 9 h, 5 000 r/min 离心 30 min, 然后再旋转蒸发(0.08 MPa, 60 ℃)30 min, 提油率达 82.9%。 所得椰子油具有显著的椰香味, 其酸值为 0.17 mg KOH/g, 过氧化值未测出, 酶解过程中 pH 值变化幅度较小, 菌落总数比空白椰浆和不添加 NaCl 的酶解体系显著降低, 副产物椰子乳清新鲜度高。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郑亚军 陈卫军 辛波
    2009, 30(3): 392-3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椰子花序汁液(Coconut inflorescence sap,CIS)中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椰花汁多糖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 DPPH 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OH)都有较强的清除能力, 对 Fe2+的络合能力也较强, 同时椰花汁多糖还有一定的还原能力。 说明椰花汁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较强, 具有很好的保健功效。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小朋, 史载锋, 祁晓伟, 王天山, 邓鹏飞
    2009, 30(3): 396-4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生姜和大蒜的水溶物, 海南血桐、 猪肚木、 海南椴、 青梅等中草药的提取物, 以及水溶性壳聚糖浸果, 通过测定槟榔好果率、 失重率、 pH 值及 Vc 含量、 总糖含量变化, 研究中草药提取液对槟榔果实的保鲜效果。 结果表明, 血桐提取物对槟榔有显著的保鲜效果, 在同等条件相同存放时间下, 用血桐提取液涂膜并密封存放的槟榔好果率最高, 各测定值随存放时间的变化最小。
  • 综述
  • 综述
    李永裕 吴少华 温凤英 陈建烟 王会全
    2009, 30(3): 402-4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余甘(Phyllanthus emblica L .)具有抗肿瘤、 抗衰老、 抗突变、 降血脂、 降血压、 保肝、 抑菌、 抗炎等功效, 目前, 我国对余甘的研究较为零散, 开发利用较少。 综述余甘生物学功能的作用机制及余甘活性单体的究进展, 提出余甘功效作用机制的研究仍停留在药效现象观察和细胞水平机理的研究上, 未深入到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的研究; 对余甘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进行展望, 提出今后应加强余甘单体和多糖的药效和药理研究, 为余甘进一步的药理研究及新药、 保健品的综合开发奠定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