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2005年, 2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5-03-25
      

  • 全选
    |
  • 林位夫 曹建华 曾宪海 陈俊明 谢贵水
    2005, 26(1):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自根无性系海垦2和热研88-13组成的对接自接芽接树、光亮胶与巴西橡胶三合树和巴西橡胶三合树等的砧木和接穗的胶乳中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iPA)、脱落酸(ABA)3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及其相互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橡胶芽接树的砧木和接穗的胶乳中几种植物激素的含量因品种(系)、嫁接组合、嫁接组合方式以及激素种类的不同而异∶不同品种(系)嫁接会引起砧木和接穗的胶乳中的IAA大量增加,引起iPAs明显减少和ABA减少,但在特定组合的砧木或接穗的胶乳中ABA的含量增加或持平;嫁接不同品种(系)次数增加,砧(中间砧)穗(树冠)的胶乳中IAA含量有增加的趋势,而iPAs,ABA含量有减少的趋势。乙烯利刺激割胶,没有明显影响砧穗胶乳中的ABA含量,但可能导致IAA明显的增加。
  • 罗微 刘俊良 茶正早 刘建云 林钊沐 林清火 华元刚
    2005, 26(1): 6-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施肥6个月后分别对橡胶园施肥穴土壤中氮、磷、钾的空间分布进行取样分析,并对相同位置橡胶树根系进行测定,探讨胶园中土壤肥料养分与根系分布的相关性。结果发现∶NH-N,NO,-N在施肥穴内0~50cm和100~120cm土层含量较高,60~100 cm土层较小,NH4-N的分布与根系分布的相关性较低,而NO,-N则显示出一定的相关性;磷在土壤中从上至下,施肥穴从内往外的差异性都极大,磷肥在局部土壤中可长期保持高浓度,在施肥穴0~60cm 磷的分布与根系的分布一致性较高,但60cm以下磷分布极少;钾含量分布从上到下逐渐减少,与橡胶树根系垂直分布总体趋势一致。施肥穴外氮、磷、钾各养分含量近似于原土壤的养分含量,说明施肥对肥穴外土壤中养分的增加作用不大。
  • 孟春晓 高政权 郝秉中 吴继林
    2005, 26(1): 1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光学显微镜技术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lirsis MuellArg.)割胶树皮伤口的变化,并测定了乳管中重要的防卫蛋白质几丁质酶在树皮伤口的积累和消失。结果表明,割胶诱导割口树皮组织产生伤害反应使割口得到保护。割口树皮依次出现3种防卫机制∶(1)乳管预先形成的物理和化学防卫物质(橡胶粒子和包括几丁质酶在内的防卫蛋白质)在树皮伤口表面和乳管伤口末端的积累∶(2)伤口周围的组织形成的化学防卫物质单宁、木质素和木栓质等;(3)在较长时间停止割胶(如冬季停割)时形成防卫结构创伤周皮。前两种防卫机制的作用是暂时的,只有最后创伤周形成时,树皮伤口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保护。
  • 陈美 敖宁建 邓春梅 张北龙 周慧玲 钱红莲
    2005, 26(1): 16-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热重分析法(TGA)研究了空气状态下过氧化物预硫化天然胶乳(PPVL)制备的医用胶乳胶管试样的热氧降解反应过程及其反应动力学。TG-DTG曲线显示,试样氧化降解过程为二步反应,DTG曲线相应出现明显主降解峰和次降解峰,它们失重1%时的温度(TO)、降解峰温度(Tp)、终止温度(Tf)均随升温速率(β)的增加而向高温方向偏移,降解速率也随之增大。在第1步降解反应前,试样出现明显的氧化增重现象,增重峰的温度随β的增加而升高,而增重率随β的增大而减少;试样β为5℃/min的增重峰温度187.9℃,增重率1.33%。第1步反应的最大热氧降解率(CP1)、最终热氧降解率(Cf1),反应活化能(E)随着β的增加而增加;表观活化能E0=107.5kJ/mol;不同β的降解反应级数(n)均是1.7,不受β的影响。第2步反应的CP2和Cf基本上不受β的影响;n随β的大小而不同,但二者无相关关系;E随β的增加而增加,E0=154.0kJ/mol。第1步反应和第2步反应的频率因子(A)均随β的增加而几乎呈几何级数增加。第1步反应最大相关系数r均在0.999以上,第2步反应的r均在0.982以上。各升温速率试样在600℃降解率为99.2% ̄99.5%不等。
  • 杨春亮 钱红莲 王平粤
    2005, 26(1): 20-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环氧化天然橡胶硫化曲线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环氧化天然橡胶硫化过硫期前的硫化过程为3个阶段,可用不同的数学方程分别表示。计算出3个阶段的反应速率常数、反应活化能。
  • 何映平 孙燕 谭海生
    2005, 26(1): 25-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接枝共聚制备有机硅氧烷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着重考察偶联剂种类和用量、引发剂用量、胶乳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有机硅氧烷种类及用量等对有机硅在接枝共聚反应中的转化率和接枝率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探索有机硅氧烷改性天然胶乳的适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VD4接枝改性天然胶乳的转化率和接枝率均比D2的要高;与其他偶联剂相比,A-171的接枝率也较高;随着有机硅单体用量的增加、反应时间延长、反应温度升高,有机硅单体的转化率和接枝率都升高。有机硅氧烷改性天然胶乳的适宜工艺条件∶胶乳浓度为50%,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4h,偶联剂A-171用量为1.2%(占橡胶的质量百分率,下同),有机硅用量为15%,引发剂用量为1.0%。IR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硅氧烷与天然橡胶分子链存在接枝共聚。
  • 徐碧玉 刘歌 金志强
    2005, 26(1): 34-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香蕉基因组DNA中分离香蕉Actin1启动子序列,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片段1253bp,包含完整的G-box和TATA box,5'非翻译区和其下游的内含子,与文献报道序列的同源性达97.53%。以全长序列取代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上的35S启动子序列构建成瞬间表达载体pCAMBIA-Actl,以内含子序列Hind Ⅲ和XbaI双酶切片段(584bp)取代植物表达载体pBI121上的35S启动子,构建成瞬间表达载体pBI121-Actl-1。采用基因枪法对香蕉根、叶和果实的薄片进行转化,转化材料经培养3h,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织GUS的活性。结果表明,Actinl启动子在所转化的3种组织中均可启动报告基因的表达,表达活性与35S启动子接近,具有组成型表达的特点。内含子部分序列(584bp)也具有启动活性,但启动活性较低。
  • 胡新文 江华 黄贵修 郭建春
    2005, 26(1): 38-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广东、四川、广西等14个尤果主要栽培地采集的70个忙果炭疽菌分离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态性的初步研究。利用19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70个忙果炭疽菌分离菌株基因组DNA进行RAPD分析。根据它们的遗传相似性,这70个尤果炭疽菌分离菌株被聚类为2大群(I和I)和相似系数为0.306-0.928的6小群(1-a,1-b,L-c,1-d,Ⅱ-a,I-b)。不同栽培地的相似系数低;同一栽培地的相似系数高,所以忙果炭疽菌的遗传基础与地理来源虽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但存在相关性。抗药性试验结合RAPD分析结果表明,抗药性菌株一般与非抗药性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远,推测遗传基础的改变是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之一。
  • 周鹏 黎小瑛 沈文涛 阮孟斌
    2005, 26(1): 43-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含有100mg/LVc+1mg/LAgNO;+20mg/LPVP液体处理成龄番木瓜(CricappayaL)侧芽,再用70%酒精浸泡50s、0.15%升汞消毒5min,经消毒的外植体接种于MS+KT0.5mg/L+NAA0.2mg/L+GA31.0mg/L+30g/L蔗糖+7g/L琼脂(pH=5.7),26~28℃,每日光照培养12h,光照强度为15001x,连续培养20d;外植体经初始培养后,继代接种于MS+BA0.5mg/L+NAA0.1 mg/L+GA,1.0mg/L+蔗糖30gL+琼脂7g/L(pH=5.7),26~28℃,每日光照培养16h,光照强度为2000Ix,连续培养40d,繁殖系数达3~5倍;继代芽接种MS+BA0.2mg/L+KT0.3mg/L+NAA0.Img/L+NAA0.1 mg/L+GA;1.0 mg/L+ADS40mg/L+蔗糖30g/L+琼脂7g/L(pH=5.7),26~28℃,每日光照培养16h,光照强度为20001x,连续培养20d进行壮苗培养,经壮苗培养芽接种于MS+KT0.1~0.2mg/L+ NAA0.05~0.1mg/L+ IBA0.2-0.3mg/L+蔗糖20~30gL+琼脂6.5g/L(pH=5.6),26~28℃,每日光照培养12h,光照强度为1500kx,连续培养 15~20d 进行催根培养,生根率达85%以上。生根苗经2~3d的自然光炼苗后,移栽于沙土∶椰糠∶菜园土质量比为1∶1∶1 混和的基质中,移苗后1周内,每天喷施浓度为200~400mg/L的IBA,移栽成活率达80%以上。笔者就目前番木瓜组培快繁中的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合番木瓜优质种苗生产的技术体系。
  • 蒋菊生 林位夫 谢贵水 陈俊明 杨礼富 曾宪海 蔡明道
    2005, 26(1): 4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中龄橡胶树PR107为材料,用5种割胶制度,即S/2d2,S/2d3+ET2.0%,S/2d/4+ET2.5%,S/2d/5+ET3.0%和S/2d/6+ET3.5%连续割胶3a,比较了其生胶质量、胶乳生理参数、叶片光合作用能力等指标。结果表明∶(1)4种乙烯利刺激割胶制度间的生胶质量(灰分含量、氮含量、挥发物含量、塑性初值、塑性保持率、平均分子质量和门尼粘度等7项指标)无显著差异;(2)与传统的 S/2d2割制相比,乙烯利刺激割胶的生胶质量无显著的变化;(3)1个涂药周期内不同割胶刀次的生胶质量无显著差异,而不同季节的生胶质量则有显著差异,但并非刺激割制所致;(4)乙烯利刺激割制对橡胶树的光合作用能力——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蒸腾速率(E)和气孔导度(C)等均没有显著的影响;(5)在生产上全面采用这些刺激割胶制度后,PR107的产排胶生理状况是稳定的,并没有出现与先期研究结果不同的变化趋势。
  • 程汉 安泽伟 黄华孙
    2005, 26(1): 52-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RT-PCR技术从橡胶树中克隆了CBF基因家族的保守区,并通过5端RACE和3端RACE技术克隆了全长为1121bp的cDNA序列,通过BLAST工具搜索Genbank 数据库。结果表明,该cDNA序列同其他植物中的CBF 家族基因高度同源,认为该cDNA序列就是橡胶树中的CBF基因。利用genscan和ClastalX 工具对该序列进行分析,推测其编码区为693bp,编码231Aa,并包含一个AP2DNA结合域。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来自橡胶树的CBF 基因氨基酸序列与热带起源的作物同源性较高,而与北方种植作物相似性较低。
  • 李啸浪 胡新文 刘晓丽 郭建春
    2005, 26(1): 60-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气候、温度、湿度等原因,拟南芥在热带地区的应用一直受到限制。笔者结合海南气候特点,在培养介质、播种、湿度、光照条件及转化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摸索出拟南芥栽培、实验室培养和基因转化的条件,为在海南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进行重大基础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资料。
  • 蒋昌顺 张新申
    2005, 26(1): 63-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APD技术分析了45个柱花草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抗病性,从20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条引物进行扩增,其多态性水平为71.5%。根据RAPD扩增结果,采用非加权成对平均数法(UPGMA)对45个柱花草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并建立了树系图,其遗传相似系数为0.5~0.94,在0.665水平上分为14类(A~N)。通过盆栽植株接种我国2种典型的柱花草胶孢炭疽菌试验进行了抗病性筛选,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对2种病原菌的抗性相关系数为0.904。应用多重对应分析(MCA)方法对RAPD扩增结果和柱花草品种抗性鉴定结果进行了分析∶分为6类并计算了每一类的平均距离;除第1类外,柱花草对试验采用的2个炭疽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或感病性在其RAPD所检测到的遗传多样性分类中呈随机分布,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
  • 陈仪男
    2005, 26(1): 70-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成熟度"果蒂黄中带绿色,果皮淡黄色"的香蕉为材料,测得香蕉真空冷冻干燥过程的共晶点温度和共熔点温度分别为-33.5℃和-22.0℃,由此确定冻结温度为-43~38℃;分析了香蕉干燥过程的冻干曲线变化趋势;对香蕉真空冻干技术工艺的原料成熟度、预处理方法及流程中的过程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蕉处于"果蒂黄中带绿色,果皮淡黄色"成熟度时,冻干品的质量及风味效果最佳,采用"0.05%柠檬酸+0.5%氯化纳+0.6%氯化钙"护色剂浸渍10min 具有良好护色保脆的效果。香蕉较优化的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工艺参数∶香蕉片厚度取5~7mm,以速冻方法冻结,加热板温度设定45℃,干燥室真空度控制于20~30Pa 范围等。
  • 钟秋平 方佳
    2005, 26(1): 75-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5种活性干酵母发酵冻藏荔枝果实制备的澄清荔枝汁的发酵性能及其对酒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活性干酵母QA23和DV10具有较好的发酵性能,在10~15℃的低温条件下生产出的荔枝酒具有淡黄微绿,香气细腻,清净爽快,酸味适宜的特点,是一种与干白葡萄酒风格类似的优质荔枝酒。
  • 朱德明 喻孟君 周文钊 孙德权
    2005, 26(1): 79-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白千层收割后第6个月开始取样至第18个月止,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千层油,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白千层油化合组分。结果表明∶在湛江地区种植6a后的白千层油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国际标准水平。在1a中的不同收获时间内,白千层油的主要质量指标———松油烯醇-4、按叶油素和产油率均有较大变化。
  • 仇厚援 陈利梅
    2005, 26(1): 84-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万寿菊花为原料,采用液液萃取技术(LLE)提取花叶中黄色素,并结合食品中常用的添加剂对万寿菊黄色素稳定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食品中常用的几种食品添加剂对万寿菊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作用不尽相同。防腐剂、酸味剂、护色剂、甜味剂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和分子量较大的络合剂对万寿菊黄色素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亚硫酸钠对万寿菊黄色素有较好的稳定作用,能提高黄色素的保存率;氧化剂对黄色素的稳定性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但是具有较强抗氧化作用的酚类抗氧化剂对黄色素却表现出显著的稳定性。另外还发现,氧化活性较弱的抗坏血酸对稳定黄色素的效果也很理想。
  • 何衍彪 詹儒林 赵艳龙 马蔚红
    2005, 26(1): 91-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16科20种(其中12种为中草药)植物的丙酮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株的抑制作用,初步分析了利用植物源农药解决芒果炭疽病抗药性问题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同一药物在不同浓度下作用效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芒果炭疽病抗药性菌株对供试植物丙酮提取物没有明显的抗药性,100mg/mL(每mL含100mg 干物质的提取物)浓度下石莒蒲、艾草、阳春砂、益智、飞机草等植物在芒果炭疽菌抗药性菌株室内试验中其作用效果明显优于1000mgL多菌灵,其中石莒蒲丙酮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敏感菌株(ZIS)、抗药性菌株(ZJR)有效中浓度 EC。分别为5.91,4.06mg/mL,艾草丙酮提取物对芒果炭疽病菌敏感菌株(ZIS)、抗药性菌株(ZJR)有效中浓度EC。分别为9.24,14.53mgmL。
  • 谢昌平 洪玉凤
    2005, 26(1): 98-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鹤望兰(Srelizia regin)叶斑病菌鉴定为柯氏帚梗柱孢霉菌(Cylindrocladium cohouni peerall cdlouni)。该病原菌的菌丝在不同培养基里生长情况不一致,其中以Richards 培养基最佳。在5种培养基中Richards培养基和PCA培养基不产孢。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5℃,适宜pH是5.01~6.49,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0℃。病原菌分生孢子在碳源的利用上,D-葡萄糖、蔗糖、淀粉明显优于麦芽糖、D-果糖和乳糖;对氮源的利用以酵母浸膏、牛肉浸膏、硝酸铵明显优于蛋白陈、L-天冬氨酸和硫酸铵。
  • 王健华 刘志昕 王运勤 吉训聪 肖敏 郑服丛
    2005, 26(1): 103-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海南省黄灯笼辣椒顶死病株上分离纯化得到一个病毒分离物。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分离物能通过汁液磨擦接种侵染供试植物中的4科11种植物,可由桃呀传播;提纯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28~30nm,外壳蛋白分子量约为28ku;分离物与CMV抗血清在ELISA测定中呈阳性反应;提取病毒分离物 RNA,应用RT-PCR方法克隆了病毒外壳蛋白(CP)基因。CP基因675bp,编码218个氨基酸。对CP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分离物的CP基因核苷酸序列与黄瓜花叶病毒亚组I分离物的同源性均在92.1%以上,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6.3%以上,而与亚组Ⅱ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低于77.3%,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低于80.7%。据此将该病毒分离物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归属于亚组I。
  • 阮云泽 唐树梅 何秋香 吴川德
    2005, 26(1): 109-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N示踪技术,研究海南花岗岩砖红壤雍菜栽培条件下尿素氮的去向。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雍菜吸收尿素氮的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吸收率在22.50%~43.84%之间,平均吸收率为33.32%,施氮量为2.696kg(0.09m2)(300k ghm2)时,雍菜的产量、干重和氮肥利用率最佳;土壤残留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残留率在24.25%47.28%之间,平均残留率为32.68%,残留在土壤中的肥料氮80%以上都分布在0-40cm土层中,无机氮主要是NH.'-N,施氮量越大,在40cm以下土层中残留尿素氮所占的比例越大∶尿素氮的损失率在30.22%~39.55%之间,平均损失率为34%,其中挥发损失率在0.78%~28.10%之间,平均挥发损失率为19.11%。
  • 王岳坤 洪葵
    2005, 26(1): 115-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海南清澜港红树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8个土壤因子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树林5~20cm 土层细菌数量达1.0×10°~12.9x10°cfu/g(cfu∶colony-forming units),放线菌数量达0.7×10'~19.0×10'cfug,真菌数量达0.5×10 2~5.2×102 cfu/g。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土壤pH、含水量、全磷量、全钾量明显影响土壤细菌的数量;土壤pH、有机质含量、有效钾含量明显影响放线菌的数量;土壤pH、全钾量明显影响真菌的数量。通过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通径分析),仅有土壤 pH是影响细菌、放线菌数量的主要因子,其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8和1.15,并且两者都达显著水平∶全氮、速效钾通过土壤pH对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间接作用也比较大,两者对细菌数量的作用系数都为0.4,对放线菌数量的作用系数都为0.58.土壤pH对细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作用可能与红树林土壤普遍偏酸的现象有关,而多数细菌、放线菌类群生长的最适pH为6~8.真菌的线性回归模型未达显著水平,未能运用通径分析法来估计土壤因子的影响作用。这可能因为多数真菌类群嗜酸(pH5~6),而被调查的16个土样,有9个样品pH5,有2个样品pH>6,土样pH的这种分布使其对真菌数量的影响作用不能用线性模型来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