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2002年, 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2-12-25
      

  • 全选
    |
  • 郝秉中 田维敏 谭海燕 吴继林
    2002, 23(4):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巴西橡胶树(Heveabrasiliensis)芽接树的萌条受机械伤害时外施茉莉酸(JA)对2种防卫结构创伤周皮和乳管的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割伤幼茎树皮直至形成层或刮伤幼茎树皮去掉表皮和2~3层皮层细胞,都能在6d后看到诱导维管形成层分化出次生乳管。在伤口上施用JA或JA生物合成的前体亚麻酸(LA),能够使伤害诱导的乳管增加;而施JA生物合成的抑制剂indomethacin(IND)则产生抑制伤害诱导乳管分化的作用。②割伤或刮伤都能诱导形成创伤周皮,而在伤口施用JA和IND,JA可能不参与诱导创伤周皮的形成。③施用乙烯利和6-苄基腺嘌呤(BA)都不能引起创伤周皮形成,但BA能促进伤害诱导的创伤周皮细胞层数目增加。 
  • 黄有军 邱德勃 王哲魁 谢石文
    2002, 23(4): 7-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经秋水仙素诱导成功的海垦2和PR107品系16 a树龄的橡胶树人工多倍体无性系(处理)和其亲本二倍体(对照)植株为材料,分析多倍体橡胶树细胞染色体倍性的组成情况和纯合程度,并分析比较多倍体与二倍体之间及其树间和部位间细胞染色体倍性组成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①这2个品系的多倍体植株系由多种染色体倍性的细胞嵌合在一起构成,且以多倍细胞为主;在植株之间或部位间,这些不同倍性细胞的比例结构或嵌合程度差异很大;经过16a的生长,这些橡胶树多倍体的三倍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而相应的四倍细胞比例大幅度下降,四倍细胞有逐渐向三倍细胞转化的趋势。②对照的2个品系的亲本二倍体各植株以及植株内的各部位的细胞,基本上是二倍体,细胞染色体倍性较纯合,植株间和部位间各种染色体倍性细胞比例差异均不显著。
  • 谢贵水 蒋菊生 陈俊明 杨礼富 蔡明道 曾宪海
    2002, 23(4): 13-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橡胶树PR107为试验材料,采用固定行距,由不同的株距形成不同的种植密度,设500,667,833株/hm2 等3种种植密度。结果表明:(1)密度越大,对茎围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烈,其个体间的分化现象也越严重;(2)树龄越长,同一群体内个体间的差异越大;(3)密度越大,单株年产干胶量越低,然而,由于单位面积有效割株与种植密度成正比,种植密度大的单位面积干胶产量也较高,667株/hm2和833株/hm2的单位面积干胶产量极显著高于500株/hm2的,前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4)种植密度对干胶含量有显著的影响,500株/hm2的干胶含量显著高于667株/hm2和833株/hm2的,后两者之间的干胶含量无显著差异;(5)种植密度在667株/hm2以下时,密度对树皮的生长和再生没有影响,密度达到833株/hm2时,树皮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6)不同种植密度间的风害断倒率和死皮停割率均无显著差异;(7)以提高单位面积干胶产量为主要目的多因素综合考虑,PR107的种植密度应以略低于667株/hm2为宜。 
  • 杨磊 何兰珍 陈静 钟杰平 钱建英 郭璇华
    2002, 23(4): 19-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TG/DTG方法研究了小颗粒状“胶乳法”氯化天然橡胶物料(CNR)的干燥过程中干燥速度变化的阶段性,温度、空气流量对干燥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干燥过程主要由升速、恒速和降速阶段组成。温度对干燥速率的影响比空气流量更显著。根据试验分析建立了描述整个干燥过程的数学模型。 
  • 杨磊 何兰珍 陈静钟杰平 钱建英 郭璇华
    2002, 23(4): 24-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TG/DTG方法研究了小颗粒状“胶乳法”氯化天然橡胶物料(CNR)的干燥过程中干燥速度变化的阶段性,温度、空气流量对干燥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其干燥过程主要由升速、恒速和降速阶段组成。温度对干燥速率的影响比空气流量更显著。根据试验分析建立了描述整个干燥过程的数学模型。 
  • 潘江球 刘坚 李思东 许逵
    2002, 23(4): 29-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行了提高菠萝蛋白酶活力稳定性的技术开发研究。以Polyacrylamide(PAAM)作为菠萝蛋白酶的稳定剂,采用桂Q/ws-1-326-84的方法测定菠萝蛋白酶的活力;在Perkin-Elmer公司的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上,测定菠萝蛋白酶(每样5~10mg)在30~130 ℃之间的热效应。研究结果表明,PAAM可使菠萝蛋白酶的变性温度提高5.7℃;在25℃下贮存时,加PAAM稳定剂的酶的失活率常数K1为1.33×10-4/h和纯酶的失活速率常数K2为2.65×10-4/h,半衰期由109d提高到217d;在液体酶的情况下,PAAM同样显著提高了酶液的稳定性
  • 肖华山 吕柳新 陈伟
    2002, 23(4): 33-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荔枝雌花发育期蛋白质的特异性,结果表明:荔枝雌花在4个不同发育时期,蛋白质合成总体上逐渐增强,大孢子成熟期蛋白质含量最高;大部分蛋白质在发育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但少数蛋白质在分子质量、等电点及延续时间的长短等性质上存在差异,即在雌花的4个不同发育期,蛋白质的新陈代谢非常活跃,表现为蛋白质不断的合成或分解,具有发育时期的特异性;荔枝雌花发育是一个由多基因控制且受环境综合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雌花发育的调控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 
  • 李开绵 林雄 叶剑秋 黄洁 许瑞丽 张伟特
    2002, 23(4): 38-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华南6号木薯(ManihotesculentaCrantz.cv.M.SC6)是从OMR33-10品系自然杂交种F1无性系后代中选育而成的。其块根产量约35000kg/hm2,比现推广品种华南205增产50%,比华南201增产48%;块根干物率为40.5%,淀粉质量分数为32.4%,分别比华南205高2.5%和2.3%。 
  • 陈秋波 王真辉 刘国道 白昌军 彭黎旭 贺利民
    2002, 23(4): 44-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法研究了刚果12号桉叶片水抽提物在水分胁迫(水渍与干旱)和养分缺乏与丰足的环境条件下对4种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种类与盆栽基质的肥力是影响植物幼苗生长的关键因素,而桉叶水抽提物与土壤水分对植物幼苗的生长虽有影响,但与前二者相比作用较小。因此,在退化的桉树人工林地重建林下植被,首先应选择耐瘠薄、耐旱性强和对化感作用不敏感的植物,如柱花草等豆科植物,既能自身固氮,又能通过循环增加土壤养分,当然应该注意豆科与禾本科搭配。结果还表明,在逆境条件下,桉树的化感作用会增强,并与其它因素互相作用,抑制林下植被生长。 
  • 周鹏 郭安平 王跃进 黎小瑛
    2002, 23(4): 52-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无核白、红地球2个葡萄品系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通过葡萄品系无核白、红地球叶片和叶柄外植体的愈伤组织的诱导、再分化,以器官发生途径实现植株再生。结果表明:(1)愈伤组织诱导以MS+BA5mg/L+NAA0.5mg/L+蔗糖40g/L培养基最佳,诱导率为35%;同一葡萄品种的叶片与叶柄诱导愈伤组织的频率基本相同,而红地球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的频率高于无核白;(2)不定芽的诱导再生以1/2MS+BA0.5mg/L+NAA0.05mg/L+CH500mg/L+蔗糖30g/L培养基最佳,平均诱导率达35.4%;叶柄来源的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频率高于叶片愈伤组织;(3)根系的诱导以1/2MS+KT0.5mg/L+IBA1.0mg/L+AC2g/L+蔗糖15g/L培养基最佳,无核白和红地球来源的不定芽诱导生根频率基本相同,都在80%以上。
  • 黄贵修 Yuka Takayama Segenet Kelemu
    2002, 23(4): 58-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臂形草内生菌特异DNA片段的克隆及分子鉴定方法的研究。从5个臂形草品种分离的5个内生菌纯培养物中,提取基因组DNA,通过140条随机引物的RAPD分析,引物OPAK10扩增出1条约500bp的共有PCR谱带。此DNA片段命名为BE1。对BE1进行分离、纯化,经点杂交证实BE1为臂形草内生菌特异DNA片段。进一步将BE1片段进行回收、克隆和DNA序列分析。BE1在基因库中进行序列分析,未发现相关同源片段。臂形草内生菌特异DNA片段的获得,为建立一种准确、快速检测臂形草内生菌及特异内生菌方法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 王祝年 肖邦森 李渊林 明建鸿
    2002, 23(4): 62-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岛香料植物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哈钦松系统编制“海南岛香料植物名录”。该名录共包括香料植物329种,隶属64科,其中海南野生种191种,栽培种138种,基本囊括了分布于海南的香料植物。 
  • 彭正强 金启安 刘奎
    2002, 23(4): 73-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岛椰园捕食性瓢虫种类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瓢虫种类共有6亚科15属25种。阐述了这些天敌的猎食对象、地理分布及优势种类的生物学习性,并编制了检索表。 
  • 彭黎旭 谢德芳 符锐冠 吴莉宇 刘奎
    2002, 23(4): 81-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6种印楝种仁提取物(编号为A,B,C,D,E,F)对瓜叶螟(Diaphaniaindica)幼虫的拒食活性。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印楝的6种提取物稀释10倍时,对瓜叶螟幼虫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24h非选择性拒食率分别为D100.0%,B96.1%,A93.2%,E87.5%,C76.5%,F66.6%;在稀释100倍时,处理后24h,提取物D对瓜叶螟幼虫具有较好的拒食作用,拒食率为96.5%,C 61.6%,其他4种拒食活性较差。 
  • 汤丽梅 李保同
    2002, 23(4): 85-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行了樟树(CinnamomumcamphoraL.)中的莰酮(CamphorC10H160)对蚜虫的触杀、熏蒸毒力和拒食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处理后24h莰酮对菜缢管蚜、桃蚜和棉蚜触杀作用的LD50分别为3.12×10-3,2.04×10-3,0.68×10-3 ng/头,熏蒸作用的LC50分别为3.44,2.56,1.06mg/L,拒食作用的AFC50分别为3.34,2.98,1.32mg/L。经回归和相关分析,处理浓度与作用效果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莰酮在田间防治菜缢管蚜的效果显著。 
  • 臧小平 张承林 孙光明 郑少玲 严小龙
    2002, 23(4): 89-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8-2001年在已垦和未垦酸性硫酸盐土壤上连续进行6造磷矿粉肥效试验,4种磷矿粉分别为摩洛哥的CALINE和BRUT磷矿粉,阿尔及利亚磷矿粉及云南昆阳磷矿粉,2种速效磷肥分别为过磷酸钙(SSP)和三料过磷酸钙(TSP)。头3造磷肥在水稻移栽前施。从2000年起,每小区平均分成2个小裂区,其中裂区I继续按以前用量每造均施,裂区II则将后4造肥料1次施用。连续3a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未垦地上,施用磷矿粉有促进水稻分蘖和增加穗数的作用,并表现出显著的增产效果,4种磷矿粉与SSP之间未表现持续显著性差异;在已垦地上,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比较磷肥的累积与残留效应,也未表现显著差异。累积效应中磷矿粉的RAE值最小相当于TSP的58.2%,在酸性硫酸盐土壤上以磷矿粉作为一种有效的磷肥是切实可行的。虽然缺磷是制约水稻生长的一个关键因素,但在此类土壤上单施磷矿粉还远不能达到常规产量,因而还存在其他限制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