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组学与生物技术
  • 组学与生物技术
    王文平, 罗小梅, 曹杰, 张盛敏, 戚继艳, 张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因工程技术是缩短作物育种周期、定向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有效途径,也是鉴定植物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诱导型启动子是基因工程研究的重要工具,其中热诱导启动子由于其载体结构简单,诱导方便,成本低,在植物分子生物学领域广泛使用。目前,橡胶树基因工程技术发展相对滞后,目的基因功能研究通常一般使用组成型启动子,限制了相关工作的开展。本研究对橡胶树愈伤组织进行热处理,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筛选出8个热诱导前不表达或几乎不表达,但热诱导后表达量较高的基因;经过热诱导表达量变化和特异性评价,鉴定出2个特异性响应热处理的候选基因HbHSP17.6BHbHSP17.6C;进一步通过巢式PCR克隆出HbHSP17.6C起始密码子上游1962 nt的启动子序列,确认其由核心转录区和多个顺式作用元件等组成,命名为pHbHSP17.6C。分析该启动子可用于橡胶树及其他近源植物基因功能研究,有望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工具选择。

  • 组学与生物技术
    黄冰云, 郑云柯, 张建斌, 李新国, 刘菊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香蕉是典型的呼吸跃变型果实。MaERF15是定位于细胞核且具有调控香蕉果实采后成熟作用的转录因子,MaACO8是在香蕉果实采后成熟过程中高水平表达的1个乙烯生物合成关键酶-ACC氧化酶基因,但MaERF15和MaACO8的分子互作机制尚未明确。探究乙烯响应因子MaERF15对下游乙烯合成关键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为香蕉果实采后保鲜技术的创新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从香蕉DNA中分离出MaACO8启动子序列,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GUS染色等方法研究MaACO8的启动子活性;采用酵母单杂交技术、EMSA、双荧光素报告系统和活体成像系统研究MaERF15与MaACO8启动子互作机制。结果表明:MaACO8的启动子序列有11个,与AP2/ERF转录因子的结合元件GCC-box具有较强的启动活性;MaERF15能与MaACO8启动子的GCC-box特异性结合,激活MaACO8的表达,促进乙烯的生物合成进而调控果实成熟。本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香蕉果实采后乙烯生物合成调控果实成熟的理论,为香蕉耐贮运育种和成熟调控新技术的研发分别提供基因资源和理论依据。
  • 组学与生物技术
    刘成, 马关润, 赵明珠, 李梅方, 陈天明, 王静敏, 蒋鑫磊, 白学慧, 周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大粒种咖啡(Coffea liberica)、中粒种咖啡(C. canephora)、小粒种咖啡(C. arabica)、丁香咖啡(C. eugenioides)及总状咖啡(C. racemosa)5种咖啡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叶绿体基因组长度在154 751~155 189 bp之间,最长的是小粒种咖啡,最短的是中粒种咖啡,GC平均含量为34.98%;大粒种咖啡和小粒种咖啡叶绿体基因组均编码130个基因,丁香咖啡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基因最多,为138个,总状咖啡叶绿体基因组编码基因最少,为121个;比较5种咖啡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边界区域发现,方向顺序排列一致,体现了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的高度保守性;SSR序列分析表明,5种咖啡植物具有较强的AT偏向性,且SSR类型和数目均不相同;经核苷酸多样性变异位点分析,筛选出了5个核苷酸变异较大的区段,包括PetN-PsbM、accD、accD-PsaI、rpl16和ndhF-rpl32。进一步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5个核酸高变区的联合分析,构建19种咖啡属植物的系统发育树,揭示其亲缘关系。本研究可为咖啡属植物的种质资源鉴定、起源进化及杂交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 组学与生物技术
    宋雅蓉, 朱洪凤, 敖叠, 刘安祺, 陆德银, 和凤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兰花唇瓣是特化的花瓣,因其多样性具有极大观赏价值和生物学价值,但其形成机理迄今仍未解决。APETALA3-3AP3-3)是花器官身份基因,与兰花唇瓣形成有关,但其如何调控兰花唇瓣多样性形成机理目前未见报道。本研究以铁皮石斛野生型植株和铁皮石斛DoAP3-3过表达植株的花器官为研究对象,通过DAP-seq和RNA-seq联合分析,从铁皮石斛转录因子DoAP3-3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角度探讨唇瓣多样性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MADS6NAC029NAC054WOX3AS2ERECTAAG等7个关键候选靶基因,这些靶基因可能通过特异性调控或在DoAP3-3的作用下与其他基因互作调控花器官发育和花型发育。酵母单杂交实验验证表明转录因子DoAP3-3与MADS6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影响花型发育。该研究为初步解析花器官特征基因DoAP3-3与其靶基因之间的调控机制,探究兰科植物中高度特化和多样化的花形态形成机理奠定基础。
  • 组学与生物技术
    周丽容, 郑雪文, 任小玉, 冯学杰, 陈迪, 何小龙, 梁清志, 杨转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蔗糖磷酸合酶(sucrose phosphate synthase,SPS)在蔗糖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榴莲SPS家族的生物学功能有助于提升榴莲果实品质。本研究在榴莲基因组中查找出10个榴莲SPS成员,分别命名为DzSPS1~DzSPS10,通过研究表明,其平均疏水系数小于0,等电点在5.70~6.68之间,推测为亲水酸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其主要集中在细胞膜和细胞核上。基因家族保守基序分析发现每个SPS motif的数量和分布有差异,但均含有motif 3,可见motif 3是榴莲SPS基因家族重要的保守结构域。基因结构分析发现,榴莲SPS结构相似,含有8~15个外显子,7~13个内含子。系统发育树显示,榴莲SPS家族可分为2个亚族,亚类Ⅱ数量多达9个,亚类Ⅰ有1个,与可可树、柑橘等园艺果树的SPS相比,榴莲SPS与拟南芥SPS、水稻SPS亲缘关系更近。榴莲SPS中有7个成员空间结构相似度较高,二级结构多为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榴莲SPS可能较易受光、低温、干旱、赤霉素等响应元件的诱导表达。检测到榴莲果实中可溶性糖的主要成分为蔗糖、果糖和葡萄糖,蔗糖含量显著高于果糖和葡萄糖,且不同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荧光定量分析发现,不同品种榴莲的SPS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DzSPS3DzSPS7在不同品种中的表达规律与总糖含量的变化一致,推测DzSPS3DzSPS7可能是糖分积累的关键成员。本研究通过分析榴莲SPS结构和理化性质,探究不同品种榴莲SPS的积累特点,为进一步探究SPS家族在榴莲中的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

  • 组学与生物技术
    黄兴, 梅文莉, 王昊, 黄圣卓, 陈欣, 刘寿柏, 戴好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白木香果实中含有一类四环三萜化合物葫芦素,其具有抗炎、保肝和抗肿瘤等活性。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CYP)是葫芦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白木香中参与葫芦素合成的P450基因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本研究基于白木香转录组数据,克隆了1个P450基因(AsCYP131)。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491 bp,编码496个氨基酸,蛋白分子质量为55.39 kDa,理论等电点(pI)为7.65,亲水性平均系数为-0.053,不稳定系数为47.16,属于不稳定蛋白,包含40个潜在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AsCYP131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已报道参与葫芦素生物合成的CsCYP、CmCYP和ClCYP聚为一支,C端的功能结构域序列表现出显著的一致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AsCYP131在白木香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AsCYP131在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在果实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AsCYP131基因在葫芦素生物合成中的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 组学与生物技术
    燕青, 秦雅楠, 张华林, 李文秀, 叶亚娜, 黄安瀛, 罗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五指毛桃(Fici Hirtae Radix)是一种中药材,其来源于粗叶榕(Ficus hirta Vahl.)的干燥根部。开发利用药用植物粗叶榕SSR分子标记,为其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辅助育种等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以粗叶榕全缘、三裂、五裂、七裂4种典型叶片为试材,经转录组测序后进行位点特征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结果表明:基于34 375条转录组unigene序列,筛选到16 851个SSR位点,分布于12 094条unigene,分布频率为35.18%,平均每2638 bp有1个SSR位点,分布密度为3.68 kb。共观察到5种不同核苷酸基序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重复6次的基序,占SSR总数的20.92%,且长度基本小于29 bp。双碱基重复序列占主导地位,其次是三碱基和四碱基重复类型。其中,(AG/CT)n是最常见的基元,占所有SSR的26.05%;其次是(AT/AT)n基元,占18.69%。随机选取100条EST-SSR引物,以粗叶榕4种不同叶型的基因组DNA扩增目标产物,其中89条引物在粗叶榕4个种质间表现出多态性。选取9对条带清晰的引物,对不同地区的31个粗叶榕种质进行DNA扩增和指纹图谱构建,这些引物组合多态性条带比例均值达72.04%,并对31个种质进行了有效鉴别,成功建立了DNA指纹图谱。研究结果证明粗叶榕转录组SSR位点信息丰富,利用性高,可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组学与生物技术
    黄海涛, 丁一, 牛小军, 赵芸, 余继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茶树品种曜秋(YQ)高温白化的特性及其分子调控机制,以低温白化茶树品种白叶1号(BY1H)为对照,对茶树品种曜秋的春季(YQC)、夏季(YQX)、秋季白化(YQQ)和秋季绿色(YQQL)的一芽二叶新梢,以及白叶1号的春季白化(BY1HC)、夏季(BY1HX)和秋季(BY1HQ)的新梢为材料进行生化成分检测、转录组测序和分析。生化分析结果表明,YQQ白化鲜叶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多酚含量均低于YQC绿色鲜叶,且游离氨基酸总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而BY1HC白化鲜叶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BY1HQ绿色鲜叶,茶多酚含量显著低于BY1HQ绿色鲜叶。转录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YQQ白化鲜叶基因表达信息独立于第二象限,明显与其他样品不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YQQ白化鲜叶基因表达信息单独聚为一类;YQQ和BY1HQ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曜秋在夏末秋初高温响应下新梢叶片白化,微管、细胞、亚细胞等结构受到影响,氨基酸、多酚等主要功能性理化成分含量均降低,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显著性最高的3个功能类依次为微管结合、细胞或亚细胞成分转移和非膜结合细胞器,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显著性排名前3的通路依次为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以及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通路;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出高表达模块,并对总连通性K值最高的10个基因进行分析和注释,其中TGY042732和未知基因novel.276的功能未能预测。本研究结果为了解茶树资源高温白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田雯, 张子愉, 徐正伟, 王笑一, 周权男, 吉辛, 吴日智, 夏薇, 黄天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次生体胚循环增殖技术实现了橡胶树体胚苗(自根幼态无性系)规模化繁育。该技术需要将子叶胚切成2 mm×2 mm的胚块,伤口部位会产生大量的乙烯及活性氧,培养过程中也会形成较多乙烯和活性氧,乙烯及活性氧对橡胶树体胚发生产生不利影响。硝酸银(AgNO3)是乙烯抑制剂,同时影响酶的活性。本文研究了不同硝酸银浓度(0、2.5、5.0、10.0、15.0 mg/L)处理不同时间(7、14、21、28 d)对橡胶树胚块褐化及次生体胚发生的影响,并评估了再生植株的表型及倍性。结果表明:AgNO3可明显减轻胚块褐化情况,减少胚块活性氧的产生,5.0~15.0 mg/L AgNO3处理较2.5 mg/L效果更好,AgNO3处理21 d较其他3个处理时间效果好;2.5~15.0 mg/L AgNO3处理7~28 d未显著增加出胚胚块数,但5.0 mg/L AgNO3处理21、28 d,10.0 mg/L AgNO3处理21 d,15.0 mg/L AgNO3处理7~21 d子叶胚数显著高于对照;出胚胚块数与褐化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子叶胚数与褐化呈显著负相关;AgNO3处理的再生植株表型与对照无明显差异,染色体倍性与对照相同。本研究结果为提高橡胶树次生体胚发生效率提供技术支撑。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滑金锋, 李彦青, 黄咏梅, 李慧峰, 陈天渊, 银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的鲜食甘薯新品种,满足鲜食型甘薯品种的市场需求,本研究以渝紫薯7号为母本、桂紫薇薯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成功选育出鲜食型新品种桂薯15号。该品种薯型纺锤形,紫皮白心,结薯集中整齐,平均单株结薯数5.10个。商品薯率高,大中薯率94.20%。熟食品质优,含β-胡萝卜素27.70 µg/100 g,花青素67.40 mg/100 g,可溶性糖5.39%,还原糖1.90 g/100 g,蛋白质为0.94 g/100 g。2 a区域试验平均鲜薯产量为30 303.00 kg/hm2,薯干产量为8187.90 kg/hm2,淀粉产量为5195.99 kg/hm2,分别较CK显著增产11.95%、23.10%和27.81%。桂薯15号丰产稳产性好,熟食品质好,中抗蔓割病、薯瘟病、茎线虫病和根腐病,适宜在广西各地及与其气候相近薯区种植。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段吟, 谢振宇, 周玉杰, 林秋云, 贺治洲, 林越辉, 胡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Oryza sativa L.)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提升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山栏稻作为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海南省中部山林地区的重要旱稻品种,因其适应性强、抗旱及抗逆性良好而广受农民喜爱,但传统山栏稻品种普遍存在株高偏高、易倒伏及产量不稳定等问题,限制了其在现代农业中的推广应用。本研究选取五指山南对村山栏稻、黄壳山栏糯、山栏糯和山栏红4个地方山栏稻品种,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 EMS)进行诱变处理。处理后,通过M1代至M3代的筛选,选出株高降低且单株产量保持或提升的优良突变体。结果显示,4个品种通过EMS诱变均获得了多个矮化突变株,其中如五指山南对村山栏稻的WZSNDCSLD2株高降低9.6%,单株产量提升52.8%;黄壳山栏糯的HKSLN31株高降低11.5%,单株产量提升46.0%;山栏糯的SLN8株高降低15.4%,单株产量提升37.0%;山栏红的SLH6和SLH9株高分别降低22.2%和15.5%,单株产量分别提升49.6%和36.8%。这些优良突变体在总粒数、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及结实率等农艺性状上亦表现出显著优势。研究表明,EMS诱变技术有效改善了山栏稻的株高及产量相关性状,为山栏稻的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新的品系和理论基础。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张凯鹏, 程汉亭, 罗贞全, 徐林, 步连燕, 丁野, 严廷良, 李勤奋, 杨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推动热区红托竹荪产业的快速发展,本研究对收集的11株竹荪菌株进行ITS分子条形码鉴定和菌丝体拮抗试验,并基于种质资源评价开展热区适栽菌株的筛选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收集的11株竹荪菌株均为红托竹荪,其中有2株菌株为同一菌株,即共获得10株不同的红托竹荪菌株;(2)室内菌丝评价中,147、160、H29和L70菌株的菌丝体在红糖培养基和橡胶木屑培养基上均长势较好、吃料较快,且菌丝体在10 ℃和35 ℃胁迫后均能恢复生长,适合热区的反季节栽培;(3)在橡胶林下进行出菇试验,4株红托竹荪菌株均能出菇,其中H29出菇整齐、朵型好、耐储存、产量较高(750 kg/667 m2),适合就地出花;L70菌株出蛋多、生育期短、产量高(800 kg/667 m2),适合竹蛋集中出花;(4)单因素试验中,H29和L70菌丝体的营养需求基本一致,最适碳源为海藻糖和淀粉,最适氮源为麦芽浸粉,最适温度为25~28 ℃,最适pH为4~5;(5)正交试验中,2株菌株的菌丝体均在配方4(可溶性淀粉、麦芽浸粉、25 ℃、pH=4)中长势最好,论证了单因素试验结果,但在配方6中2株菌株的菌丝体更洁白浓密,适合用于红托竹荪的菌种保藏;SPSS分析显示,各因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程度分别为:氮源>pH>碳源>温度(H29),氮源>pH>温度>碳源(L70),氮源和pH影响较大。本研究结果可为红托竹荪菌株育种、热区规模化栽培红托竹荪,以及热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唐敏, 田海, 桂明春, 李玲, 梁国平, 孙小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Mull. Arg)籽苗芽接育苗法因具有育苗周期短、劳动强度低、单位面积育苗数量多、苗木主根发达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橡胶树优质种苗繁育。然而,秋冬季节芽接的橡胶树籽苗,芽接成活后接芽萌发所需的时间较长、芽接苗长势也较弱,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橡胶树籽苗芽接育苗法的优势。因此,探究合适的配套技术措施以提高接穗萌发和生长速度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冬季芽接的橡胶树热研879籽苗为对象,系统比较了芽接和打顶时间对橡胶树籽苗芽接苗接穗的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芽接时间对橡胶树籽苗芽接苗成活率、抽芽率、接穗苗高、出圃率4个生长指标影响显著(P<0.05),冬季11月芽接的苗木成活率、抽芽率以及出圃率均显著高于10月芽接的苗木,接穗生长至两蓬叶时的苗高则显著低于10月芽接。(2)打顶时间对橡胶树籽苗芽接苗接穗生长至两蓬叶时苗高影响显著,对芽接苗的成活率、抽芽率、回枯率、出圃率以及接穗茎粗均无显著影响。(3)芽接和打顶时间的交互作用对橡胶树籽苗芽接苗的成活率、抽芽率、回枯率、接穗生长量及出圃率均无显著影响。(4)冬季芽接的橡胶树籽苗宜采用带杆越冬策略,待翌年立春后2—3月打顶,可显著缩短接芽待萌发时间,减少砧木抹芽作业量,同时确保较高的接穗生长质量,且时间节点与当年种植期高度吻合,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5)对于砧木已生长至两蓬叶的籽苗芽接苗,采用在第一对真叶上方截砧的打顶方式,其打顶操作不影响成活率,且能将回枯率控制在4%以下,展现出良好的技术稳定性。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在生产实践中严格把控橡胶树籽苗芽接时间和相应打顶时间,确保砧木达到适宜生长状态再打顶;并适当调整管理措施,以获得最佳的育苗效果。本研究结果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橡胶树育苗的生产效率。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杨博凯, 张嘉雯, 韦增辉, 白翠华, 姚丽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华南主栽及优新品种荔枝果实不同部位养分含量、养分转移能力和养分累积量差异,为不同荔枝品种果实生长发育的差异化养分管理提供参考,以促进优新品种的推广种植。本研究从华南产区29个荔枝园25个主栽和优新荔枝品种中共采集73个果实样本,测定果皮、果肉和果核的12种养分含量,比较不同品种荔枝果实养分转移和累积特点的差异,通过聚类分析将荔枝果实养分累积类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大部分荔枝品种的果皮和果肉以K含量最高,果核以N含量最高。P、S、Fe、Cu和Zn从果皮至果核的转移系数均值在1.09~1.58之间,转移能力强;N、K、Mg、B和Mo转移能力中等,转移系数均值为0.53~0.99;Ca和Mn的转移能力较低,转移系数均值分别为0.35和0.481。N、K、Mg、S、Fe、Zn、B和Mo从果皮至果肉的转移系数均值在0.49~0.87之间,Cu和P从果皮至果肉的转移系数均值分别为5.91和1.32,而Ca和Mn的转移系数均值仅分别为0.069和0.112。在25个荔枝品种中,仙桃荔果皮的Ca、Mg、Mn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分别为6.13 g/kg、3.34 g/kg和233.52 mg/kg,且这3种元素从果皮转移至果核或果肉的能力均较其他品种低,容易在果皮中过量积累。25个品种果实中N、K的累积类型可分为低N高K、中N低K、中N中K、中N高K、高N低K、高N中K和高N高K共7种,Ca、Mg、B和Mo可分为低、中、高3种累积型。在荔枝生长发育过程中,Ca和Mn在荔枝果实中的转移能力低,成为果实生长发育的营养限制因素。总之,不同荔枝品种果实养分累积类型各异,可根据其养分累积类型制订更为精细的养分管理策略。优新荔枝品种施肥技术的制定可参考同类型的主栽传统品种。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程悦, 胡小文, 刘丽琴, 朱利飞, 李甜子, 李响, 决登伟, 洪继旺, 石胜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赤霉素(GAs)对龙眼果实大小的影响,本研究以龙眼杂交群体凤梨朵×大乌圆的F1代中稳定遗传的大果FD 52与小果FD 114植株为材料,分别于开花当天(0 d)、开花3、6、9、16、23、30 d测定大、小果实中内源GAs含量、细胞大小及细胞层数(细胞数目);选取50、100、150 mg/L三个浓度GAs溶液分别在开花前3 d(-3 d)、开花当天(0 d)、开花3 d和开花6 d对小果龙眼花穗进行外施处理,测定内源GAs含量以及成熟果实品质。结果表明:在龙眼果实发育早期,龙眼果实中的GA4含量均高于GA1、GA3、GA7三种活性GAs,且大果FD 52的内源GA4含量、细胞大小和细胞层数均高于小果FD 114,外施GAs对提升内源GAs含量及增大龙眼果实均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开花3 d施用100 mg/L GAs处理组的增长效果最为显著。上述结果可为栽培上通过外施GAs提高龙眼果实大小提供参考。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张惠明, 张汉英, 李洪立, 王绍春, 杨福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甜瓜为海南省重要经济作物,授粉以激素授粉为主,易造成果实畸形并伴有不同程度风味和品质的下降,影响商品率和种植效益。为此,本研究以吉优蜜29号甜瓜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人工花粉组合授粉方式,以激素授粉为对照,测定植株与果实的生长状况、果实内在品质及蔗糖积累关键酶活性,分析授粉对植株与果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授粉方式处理对甜瓜植株的株高、茎粗、生物量、果实质量、硬度产生很大影响,T1处理的甜瓜植株茎粗、生物量、果实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K处理的甜瓜植株株高、果实硬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不同授粉方式处理对甜瓜果实内在品质各指标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以T1处理效果最佳,其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蔗糖、果糖、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3)T4处理的蔗糖合成酶(SS)活性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相对较高;T1处理的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保持较高水平,T1、T2处理的果实酸性转化酶活性在授粉后40 d达到最高,分别为93.69、88.54 U/g。因此,人工花粉授粉后甜瓜植株的生长状况与果实品质以T1(花粉活力强×柱头可授性高)处理组效果最佳。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戴明鋆, 史敏晶, 陈玥章, 张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反苞蒲公英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研究光照强度对反苞蒲公英的生长和次生代谢物的影响,可为揭示其次生代谢物的形成机制奠定基础,为后续对反苞蒲公英进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关键参考依据,而且对建立优质、高产的蒲公英人工栽培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研究采用温室分区栽培反苞蒲公英,分别设置4个遮光梯度处理(透光率分别为100%、80%、50%、30%),采收时测定生长相关的各项指标,并分析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中糖分、类黄酮、总酚以及木质素等成分。研究结果表明:(1)100%透光率有利于反苞蒲公英的生长和光合效率,该条件下其叶长、根长以及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最高(P<0.05),叶片的SPAD值最大。(2)100%透光率下,叶和根中的总糖和多糖含量均最高。且地下部分中的总糖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分总糖的含量(P<0.05),地下部分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分多糖含量(P<0.05)。(3)50%透光率下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还原糖含量最高。不同遮光处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还原糖含量均差异显著。(4)地上部分的类黄酮含量显著高于地下部分类黄酮的含量(P<0.05),且100%透光率下地上部分类黄酮含量最高。(5)地上部分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地下部分的含量(P<0.05),且在100%透光率下含量最高,遮荫后显著降低。(6)地下部分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分(P<0.05),遮荫降低木质素含量。综上可知,反苞蒲公英类黄酮和总酚主要积累在地上部分中,总糖和多糖主要积累在地下部分,充足的光照更利于这些代谢物的积累以及植株的生长;适当的遮荫有利于还原糖的积累,降低总酚和木质素的含量,增加食用的口感品质。在实际生产中,兼顾药用和食用,反苞蒲公英的栽培条件适宜无遮荫或者轻度遮荫的生境。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浦雨琳, 黄卫昌, 黄清俊, 李善敏, 任俏宁, 曾歆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白花白及为白及的变种,具有较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目前尚无其种子萌发和繁育的研究报道。本研究以白花白及种子作为试验材料,开展室内种子萌发和盆栽验证试验,研究不同来源菌根真菌(MB-15、MB-18、MH1-E和YDLXB)对白花白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根真菌对白花白及种子的促萌发效果存在差异,其中以来源于白及菌根的蜡壳菌属真菌MB-18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其室内共生萌发种子萌发率和幼苗率较对照分别提高10.76%和20.55%,盆栽试验中则分别提高了36.95%和355.78%。此外,直播条件下白花白及种子能够萌发,但其幼苗的形成过程受到限制,而供试的菌根真菌(MB-15、MB-18、MH1-E和YDLXB)则可有效地促进幼苗的形成。本研究结果对白花白及的种质资源保护、种苗规模化繁育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陈亚龙, 殷金瑶, 朱雪鹮, 吕焱洋, 刘文波, 缪卫国, 李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丝状真菌中,菌丝需要将生长相关的物质不断向菌丝的顶端分泌以完成极性生长,已有研究表明胞泌复合体(exocyst complex)在真菌分泌、极性生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于专性寄生真菌的菌丝生长及致病机制的研究较少。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是天然橡胶的主要来源,白粉病是为害巴西橡胶树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橡胶树白粉菌(Erysiphe quercicola)属于专性寄生真菌。本研究在橡胶树白粉菌中鉴定到了胞泌复合体亚基EqExo70,通过电击转化的方法在橡胶树白粉菌中表达GFP标记的EqExo70,表现出荧光在菌丝顶端聚集的现象,表明EqExo70可能与菌丝顶端极性生长有关。通过将EqExo70的反向互补序列电击转化到橡胶树白粉菌中进行基因沉默,发现白粉菌的致病能力下降且菌丝生长减慢,说明EqExo70影响橡胶树白粉菌的致病力。接种沉默EqExo70基因的橡胶树白粉菌的橡胶树叶片,表现出胼胝质沉积和活性氧爆发增强的现象,这表明EqExo70能够抑制寄主的防卫反应。上述结果表明EqExo70是影响橡胶树白粉菌致病的关键因子,并可能参与了橡胶树白粉菌与橡胶树的互作及菌丝的极性生长。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王瑞成, 周游, 他永全, 杨天明, 陈梦, 汪军, 杨扬, 梁昌聪, 张淑华, 杨腊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尖孢镰刀菌嗜导管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tracheiphilum)引起的豇豆枯萎病几乎在所有豇豆种植区均有发生,在海南等国内主要产区造成产量损失高达70%。利用微生物防治能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预防农药残留的风险发生,该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土传病害的防控。但有关利用多功能微生物复合菌群防控豇豆枯萎病的研究仍鲜有报道。针对豇豆枯萎病的生物防控,本研究采用钼锑比色法对10株解磷菌活性进行复筛,并评价其中高活性菌株与贝莱斯芽孢杆菌对豇豆生长及豇豆枯萎病的协同防控作用。结果表明:从10株解磷细菌复筛中发现蜡样芽孢杆菌LMSY3PSB-2-2(简称为解磷菌P)为高效解磷菌;解磷菌P与拮抗菌贝莱斯芽孢杆菌(X5)的优势菌液最佳配比为2∶1;与单施解磷菌P或拮抗菌X5菌液相比,该配比复合菌液能显著促进豇豆种子萌发与豇豆生长,提高豇豆根系活力,盆栽试验中对豇豆枯萎病的防效达96%,提升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最高达19%。研究结果为利用解磷菌P与拮抗菌X5的复合菌群促进豇豆生长和防控豇豆枯萎病提供理论指导,为开发多功能复合微生物菌剂、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赵庆云, 范亿豪, 廖建和, 郑加刚, 廖小雪, 于人同, 赵艳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橡胶(NR)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略资源,其组分结构与性能受橡胶树品系、加工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质量稳定性有较大差异。通过研究不同离心次数制备的天然橡胶的粒径与分子量变化,探讨其对橡胶组分与性能的影响,对获取高质量橡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热研73397和PR107两个橡胶品系,通过不同离心次数处理,探究其对胶乳粒径、生胶的分子量和理化性质、硫化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心处理后,2个品系胶乳的粒径均随离心次数的增加而增大,粒径分布更集中,热研73397的粒径大于PR107;分子量随离心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分子量分布变窄;随着离心次数增加,2个品系的灰分、凝胶含量、氮含量及门尼黏度均下降,硫化时间延长,但抵抗贮存硬化能力增强,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有所降低,2个品系所得硫化胶的耐老化性随离心次数增加而降低。此外,离心处理提高了橡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增强了橡胶抗湿滑性能,橡胶的滚动阻力和生热性增加。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孔祥佳, 陈惠玉, 孟鹏, 黄姝玲, 赵峰, 李守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外源三磷酸腺苷(ATP)和鱼藤酮处理对冷藏番石榴果实冷害的影响及与糖代谢变化的关系,本研究将采后红香番石榴果实分别采用蒸馏水、0.8 mmol/L ATP、0.2 mmol/L鱼藤酮进行处理,在(4±1)℃下贮藏,贮藏期间定期测定番石榴果实冷害指数、商品率、糖含量和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ATP处理降低果实冷害,提高蔗糖单磷酸合成酶(SPS)活性、酸性转化酶(AI)活性和贮藏后期蔗糖合成酶合成方向(SSs)活性,降低中性转化酶(NI)和贮藏后期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SSc)活性,抑制果糖和贮藏中期葡萄糖含量上升,使蔗糖、可溶性总糖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提高果实的抗冷性和商品率;鱼藤酮处理加剧果实冷害,通过同时抑制SSs、贮藏中期SPS活性升高,AI、NI和贮藏中、后期SSc活性降低,加快蔗糖分解,果糖含量增加,降低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果实商品率低。因此,ATP处理能增强番石榴果实的抗冷性,这可能与提高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而鱼藤酮处理诱导糖代谢失衡,加剧冷害。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邹颖, 寸金玉, 彭芍丹, 高媛媛, 李积华, 周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溶剂浇铸法制备了添加不同含量高良姜精油(EO)/姜黄素(Cur)的海藻酸钠(SA)基生物复合膜,并应用于鲜切菠萝的保鲜。结果表明:0.3% EO可以提高复合膜的厚度和热稳定性,降低水蒸气渗透速率;SA-0.3%EO及SA-0.3%EO-Cur涂膜组对鲜切菠萝有显著的保鲜效果,无涂膜鲜菠萝片对照组(CK)在4 ℃下储藏3 d后出现明显的褐变现象,SA-0.3%EO-Cur组的鲜切菠萝外观保持最好,其次是SA-0.3%EO。当储存时间延长至8 d,SA-0.3%EO涂膜组的鲜切菠萝其质量损失最低为(2.12±0.08)%,菌落总数(lgCFU/g)为3.48±0.00,霉菌和酵母(lgCFU/g)为3.89±0.19,数目均最低,但SA-0.3%EO-Cur涂膜组的外观色泽保持最好,且抑菌效果亦仅次于SA-0.3%EO涂膜组,均明显优于CK。但当EO含量增加到0.5%,鲜切菠萝的外观也出现褐变等品质劣变,说明精油浓度过高会影响其保鲜效果,且对果实的品质有负面影响。综上,本研究为开发新型可食用膜体系提供新的思路,为延长鲜切菠萝货架期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支持。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邢光涛, 张起恺, 赵瀚洋, 李奕宏, 王树昌, 谢文, 吴圣勇, 吕宝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围网方式对豇豆产业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全封闭和半封闭2种围网方式下,豇豆田中苦参碱、多杀霉素和苯醚甲环唑3种农药的降解特性,以及豇豆果胶、纤维素、总酚和类黄酮等物质的积累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围网方式对豇豆种植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半封闭围网环境中,苦参碱、多杀霉素和苯醚甲环唑的半衰期分别为1.13、0.42、1.96 d,而在全封闭围网环境中,3种农药的半衰期分别为1.53、0.83、2.51 d,与全封闭围网相比,半封闭围网条件下3种农药的降解速率显著较快。在品质方面,2种围网方式下,豇豆的果胶和纤维素含量无显著差异,而半封闭围网的总酚含量[(0.42±0.125)mg/g]比全封闭围网的[(0.70±0.091)mg/g]低40.00%,类黄酮含量[(6.08±2.509)mg/g]则比全封闭围网的[(13.79±0.876)mg/g]低55.91%。经济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在综合考虑田间管理、防虫网投入及市场环境的影响后,全封闭围网方式的豇豆在投入和产量方面均高于半封闭围网;当豇豆的收购单价达到5.11元/kg(全封闭围网)或3.85元/kg(半封闭围网)时,利润收支达到平衡。本研究结果为豇豆围网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詹杉, 马照娜, 王桂花, 林琛茗, 吴敏, 茶正早, 王大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是氮肥施用后的重要去向,热带砖红壤中碳源的缺乏可能限制了橡胶林土壤对肥料氮的持留。本研究采用田间微区试验结合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添加外源碳(100 kg/hm2)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处理:未施氮(N0);低氮,施氮量100 kg/hm2(N100);中氮,施氮量200 kg/hm2(N200);高氮,施氮量400 kg/hm2(N400),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橡胶林土壤氮残留特征。结果表明:添加碳后,氮肥施用当年的残留率为8.8%~17.6%,2 a后氮肥的土壤残留率介于6.6%~16.5%之间。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的土壤残留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与未施氮处理相比,添加外源碳条件下,较低的施氮水平(100 kg/hm2)更有利于提升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机碳含量;从2 a的田间试验结果综合来看,添加碳后不同施氮处理的氮肥残留率高于未添加碳处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碳对氮肥残留率存在极显著正效应,添加碳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对肥料氮的持留。综上所述,土壤碳源的缺乏是导致橡胶林氮肥施用后土壤中残留率低的重要影响因素,橡胶林施肥生产中应该重视化肥配施有机肥,且施氮量不宜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