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当期目录

  • 全选
    |
    组学与生物技术
  • 组学与生物技术
    代龙军, 刘明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病程相关蛋白(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PR蛋白)是植物响应胁迫的重要功能蛋白,在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中具有多重生物学作用。本文系统综述了橡胶树PR蛋白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其在抗逆机制、乳管堵塞及过敏原性方面的功能特性,特别关注了PR蛋白与乳管堵塞的重要关系。PR蛋白通过复杂的分子网络参与橡胶树的防御反应,可能通过乳管堵塞过程影响胶乳产量;部分PR蛋白具有较强的过敏原性。PR蛋白的转基因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但需进一步优化表达调控策略以平衡抗逆性、产量和过敏原性等性状。未来研究应加强PR蛋白作用机制的解析,特别是深入探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这2种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橡胶产量之间的关联性,同时重视对PR-14等尚未充分研究的蛋白类别的功能研究,开发精准的分子育种技术,为橡胶树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组学与生物技术
    王雨, 郑芸霏, 赵海旭, 李美英, 谢郑楠, 叶晓雪, 纪长绵, 胡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AT-Hook基序核定位(AT-hook Motif Nuclear Localized,AHL)蛋白作为植物中广泛存在的调控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调控和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该基因家族在多个植物中已被研究,但木薯(Manihot esculenta)AHL家族的基因组学特征、进化机制及其表达调控模式仍未见报道。本研究基于木薯SC205的参考基因组,通过全基因组鉴定、系统进化分析、基因结构解析以及大规模转录组数据整合,系统揭示MeAHL家族的进化特征、基因表达模式和调控模块。研究共鉴定41个MeAHL基因,其中40个为不稳定蛋白,氨基酸数量介于188~446 aa之间。系统进化分析将其分为Clade A和Clade B两个分支,并在Chr01和Chr02染色体的远端粒区域发现2个MeAHL基因簇。进化机制分析表明全基因组复制(WGD)事件是驱动该家族扩张的主要进化动力。结构域分析显示MeAHL基因含有PPC/DUF296结构域和AT-hook基序:Clade A基因含有单个Type-I AT-hook基序,而Clade B基因多具有Type-I和Type-II双基序。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揭示MeAHL基因启动子区富集光响应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以及生物/非生物胁迫响应元件,暗示其功能多样性。多组织转录组分析显示MeAHL两个分支在11种不同组织中呈现差异表达模式,暗示其亚家族功能分化。非生物/生物胁迫转录组分析表明,部分MeAHL对干旱(ABA/PEG处理)、木薯细菌性萎蔫病(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manihotis)和螨虫侵害等胁迫具有显著响应,且呈现分支特异性的表达模式。蛋白互作网络分析显示部分MeAHL可与bHLH、NAC、ARF、NB-LRR等参与发育调控和逆境响应相关的蛋白形成功能模块。本研究结果系统解析MeAHL基因家族进化特征与亚家族功能分化,及其响应不同生物学过程的基因表达模式和部分MeAHL的调控模块,为利用该家族基因进行木薯分子育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组学与生物技术
    王梦月, 李文彬, 张秀春, 于晓玲, 阮孟斌, 赵平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 CA)在植物的光合作用和逆境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木薯品种华南124的cDNA为模板,克隆到1个MeCA基因,其CDS全长为1008 nt,编码336个氨基酸,克隆序列与数据库中Manes.15G167500.1的同源性达到99.70%。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MeCA与拟南芥的AtβCA亚家族属于同一个分支,与AtβCA1蛋白的序列相似性达到73.13%,并含有完全相同的motif。MeCA基因的表达量在功能叶中最高,其次为幼嫩叶,均显著高于须根和茎,并在遮光胁迫的木薯叶片中显著下调表达。此外,木薯叶片经低温处理后,MeCA基因在初期表现出显著上调表达,而后下降到对照水平。本研究创制了过量表达MeCA基因的转基因木薯,并观察到MeCA蛋白定位于叶绿体,转基因株系叶片中的各种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同时,酵母双杂交点对点试验结果显示MeCA与MeH1.2蛋白互作。本研究结果表明,MeCA基因可以响应光和低温胁迫,并可能通过影响植物生长或与MeH1.2蛋白互作,参与植物对胁迫的响应过程。此研究为木薯抗逆遗传改良提供新基因资源和材料。

  • 组学与生物技术
    杨欢, 阮玲玲, 闫佳伟, 任卫威, 柳紫琼, 金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肉桂醇脱氢酶(cinnamyl alcohol dehydrogenase, CAD)是木质素生物合成途径的一类关键酶,主要负责催化木质素单体生物合成途径的最后一步反应。为了探究茶树CAD基因家族的潜在功能,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在茶树黄棪基因组中对CAD基因进行鉴定,并基于转录组数据研究它们在茶树不同组织中及小贯小绿叶蝉为害后其基因表达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鉴定获得36个CAD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HD-CsCAD-1~HD-CsCAD-36,不均匀地分布于9条染色体上,编码氨基酸长度为300~621 aa,蛋白分子量为321.40~666.49 kDa。HD-CsCADs有0~3个内含子,启动子中含有79种顺式作用元件,其中与逆境胁迫响应相关的元件数量最多。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HD-CsCADs可分为4个亚家族。HD-CsCADs在茶树的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HD-CsCAD-15与其他植物参与木质素生物合成的CAD基因高度同源,并在茎组织中高度表达。此外,还分析它们在茶苗遭受小贯小绿叶蝉为害后的表达情况,其中HD-CsCAD-11HD-CsCAD-15的表达水平显著上升,可作为研究茶树抗虫防御机制的关键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可为茶树CAD基因功能的验证及抗虫防御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组学与生物技术
    黄增旺, 谢富英, 简曙光, 黎庭耀, 张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番杏[Tetragonia tetragonoides (Pall.) Kuntze]是一种抗逆性极强的海水蔬菜。植物类甜蛋白[thaumatin-like protein,(TLP)]基因参与调控多种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应答。为了探究番杏TtTLP基因的抗逆功能,本研究克隆了一个番杏类甜蛋白基因(TtTLP11),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进行转基因超表达,获得T3代转基因植株,以转TtTLP11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拟南芥为试验材料,进行高盐、高渗、高温胁迫和盐碱混合胁迫处理,通过测定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状况和检测转基因植株的抗逆性,明确番杏TtTLP11基因的抗逆性功能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多种非生物胁迫条件下,TtTLP11基因过表达可减轻胁迫对转基因拟南芥种子萌发的抑制,缓解幼苗受到的伤害,并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推测该基因可能通过缓解植物体内渗透压剧烈变化,维持细胞内水分平衡,增强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耐受性。本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植物缓解非生物胁迫侵害的分子调控网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组学与生物技术
    罗佳霖, 窦秋玉, 郭大中, 陈浩文, 罗丽晶, 李佳屹, 范源洪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爪哇香茅草为试验材料,采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对爪哇香茅的DNA序列进行测序。使用GetOrganelle v1.7.7.0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组装,构建叶绿体基因组。参照已知的曲序香茅叶绿体基因组,对爪哇香茅草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注释,并进行基因组特征分析和进化树构建。研究结果表明:爪哇香茅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39 823 bp,其结构为典型的环状四分体,GC含量为38.45%,AT含量为61.55%,包括长度为82 214 bp的1个大单拷贝区(LSC)、长度为21 368 bp的1对反向重复区(IR)和1个14 873 bp的小单拷贝区(SSC);在爪哇香茅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注释到130个基因(其中包含85个mRNA基因、37个tRNA基因、8个rRNA 基因);此外,注释到的这些基因中含有16个双拷贝基因,所占比例为12.31%,分别是7个tRNA 基因、4个自我复制基因、4个rRNA基因、2个未知功能蛋白基因、1个NADH脱氢酶亚基基因。在爪哇香茅叶绿体基因组中检测到144个SSR位点,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占绝对优势,以A/T为主;对4个香茅属物种的反向重复序列边界进行比较后发现,曲序香茅、喜马拉雅香茅与爪哇香茅在基因结构和种类上表现出极高的同源性,其中ndhH基因均位于小单拷贝区(SSC),而ndhF基因则均位于SSC与IRb的边界区域,但爪哇香茅在LSC区比曲序香茅(Cymbopogon flexuosus)和喜马拉雅香茅(Cymbopogon pospischilii)多出一个rps3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爪哇香茅草与喜马拉雅香茅、柠檬草(Cymbopogon citratus MK593547.1)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完成了爪哇香茅完整叶绿体基因组组装及注释,解析了爪哇香茅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初步探明爪哇香茅在香茅属内的系统发育关系地位,为香茅属植物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和基因组研究,以及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利用奠定良好基础。

  • 组学与生物技术
    曾语, 吴卉芳, 邱昱岑, 于雪晴, 朱俊杰, 谢炳峰, 吕美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几丁质酶与植物的逆境抗性和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为了揭示植物激素及环境胁迫对芥蓝几丁质酶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使用水杨酸(SA)、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茉莉酸甲酯(MeJA)等3种植物激素,以及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e)、高温等2种胁迫分别对白花芥蓝(Brassica oleracea cv. BaiHua)植株进行处理,并采用qRT-PCR方法分析芥蓝几丁质酶基因家族成员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在芥蓝的几丁质酶基因家族中,18个基因能响应植物激素的诱导表达,16个基因能够被软腐菌显著诱导表达,8个基因对高温胁迫有响应。该研究表明芥蓝相关几丁质酶基因能够响应激素信号和环境胁迫,可能在抗逆境和生长发育中发挥相应功能,该结果可为芥蓝等作物分子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梁强, 刘晓燕, 梁宏卫, 韦海勇, 胡顺, 韦淙凯, 李长宁, 梁光凤, 宋修鹏, Krishan K Verma, 李杨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糖厂效益和增加蔗农收入是蔗糖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本研究介绍特早熟高糖高产自动脱叶甘蔗新品种桂糖76号的选育过程及其在不同区域的生产性能表现,为该品种高效服务甘蔗生产提供技术依据。桂糖76号以早熟、高糖、高产作为基础指标,以强宿根、整齐度高、耐旱耐瘠、抗病性强和自动脱叶作为主要性状目标,通过“五圃制”选育程序选拔,后进入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进行区域生产性能综合考察和评价选育而成。主要过程如下:2010年4月将组合CP81-1254×ROC22获得的220株实生苗定植于杂种圃;2011年2月将从杂种圃选出的5个优良单株种植于选种圃,同年12月从选种圃中选出2个株系进入鉴定圃;2013年1月从鉴定圃选出1个株系(确定选种号为桂糖10-2118)进入预备品比圃;经观察筛选,2014年3月被选入品比圃,后入选2021—2023年广西甘蔗新品种区域试验(1 a新植蔗2 a宿根蔗试验)。区试结果表明:桂糖10-2118茎径在2.5~3.0 cm之间,属中大茎品种;平均有效茎数比ROC22多8140条/hm2;新植蔗产量比ROC22降低7.72%,但第1年宿根蔗比ROC22增产7.28%,第2年宿根蔗比ROC22增产15.24%,3年平均产量比ROC22增产5.24%;11月—翌年3月平均甘蔗蔗糖分为15.04%,较ROC22增加1.32%。此外,多年试验表明桂糖10-2118还具有植株高大、节间长、自动脱叶、宿根性强、适应性广、高抗黑穗病和梢腐病等其他优良特性。目前,桂糖10-2118已被登记为桂糖76号。本研究还对桂糖76号的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覃爱颖, 陈恩海, 劳福增, 陈达辉, 钟勇, 莫干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挖掘亚热带茶树优质耐逆种质并服务于新品种选育与特色茶产品开发,本研究以种植于南宁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茶叶教学科研基地的50份茶树品种(系)叶片为研究对象,对17项叶片解剖结构性状进行观测与遗传多样性分析,并间接鉴定其抗逆性、适制性和生产力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0份茶树品种(系)的17个叶片解剖结构性状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叶片解剖结构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1.00%~39.10%;总体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抗旱、抗病虫性平均隶属函数均值和抗寒性平均得分分别为0.67、0.61、6.28,平均生产力指数为3329.20,潜在生产力总体较高;基于叶片解剖结构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50份茶树品种(系)划分为3个类群,第Ⅱ类群的上表皮角质层厚度、下表皮角质层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层数、海绵组织层厚度、叶片厚度、草酸钙结晶指标显著甚至极显著高于第Ⅰ、Ⅲ类群;根据50份茶树品种(系)前5个主成分值及其对应特征值建立线性方程,计算其主成分的综合得分,排在前10位的茶树品种(系)综合性状优良,可在茶树优良品种选育等方面加以利用。该研究结果旨在为广西地方优异茶树品种(系)的鉴定与利用、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钟源源, 付豪, 杨保国, 崔之益, 陈乐康, 毛纯, 熊俊飞, 赵宏鹏, 覃瑶, 郝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探究奇楠沉香无性系的生长规律和遗传变异特征,为奇楠沉香优良无性系早期高效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助力沉香产业提质增效。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栽培的25份奇楠沉香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调查3 a生长性状等指标,分析不同无性系的生长表现、适应性以及生长性状变异等早期生长差异和相关性,综合遗传参数估算和聚类分析,筛选具有速生、广适性特征的优良无性系。结果表明:25份奇楠沉香无性系的树高、地径和保存率均差异显著,3 a的平均树高、地径和保存率分别为134.15 cm、2.89 cm、68.40%,最大的均为Qi NYH,最小的均为Bo LZ。25份奇楠沉香无性系造林后树高和地径年生长量存在较大的变幅,整体表现为种植第3年的树高和地径显著提高。25份奇楠沉香无性系在不同生长时期树高和地径均表现出不同幅度的变异,地径性状离散大,变异最为丰富。生长性状3 a的广义遗传力均较高且稳定,均在0.63以上。地径、树高和保存率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对25份奇楠沉香无性系进行综合排名,按照20%的入选率,入选前5名的依次是Qi NYH、Ao S、Jin SZ、Tu YW、Cuan T。通过聚类分析将25份参试无性系分为4类,第Ⅰ类长势较好,包括Ao S、Qi NYH、Lan BS、Tu YW、Jin SY、Xi GY、Jin SZ和Cuan T,树高、地径和保存率分别在158.00 cm、3.00 cm和73.00%以上,具有较强的后期生长潜力;第Ⅱ类和第Ⅲ类长势居中;第Ⅳ类长势较差,树高、地径和保存率均较低。通过综合评价得出,无性系Qi NYH、Ao S、Jin SZ、Tu YW和Cuan T的树高、地径、年生长量和保存率等均表现较好,适宜作为综合品质优良的奇楠沉香无性系在凭祥等地进行推广种植。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陈国德, 苟志辉, 王鑫, 郑宏斌, 曾亚红, 钟圣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是名贵中药材沉香的原植物,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种子在白木香的繁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种子属于顽拗性种子,活性保持时间短,既不能晒干也不耐贮藏,种子的质量评估、种子贮藏及萌发对获取优良白木香种苗至关重要;同时白木香种子除了培育种苗外,由于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同时产量较高以及价格实惠,在药用、食品、饲料、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等方面有诸多用途。本文从白木香种子质量评估、种子贮藏、种子发育与萌发、营养成分及用途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展望白木香种子的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培育优良白木香种苗以及种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饶之杰, 薛欣欣, 王文斌, 罗雪华, 赵春梅, 任常琦, 张永发, 吴晓霜, 张婧旻, 王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豆科绿肥覆盖及其还田对改善土壤状况及促进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绿肥还田腐解特征以及养分释放规律对橡胶园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热区具有代表性的4种豆科绿肥,设置4种绿肥处理分别为爪哇葛藤(Pueraria phaseoloides Benth,GT)、猪屎豆(Crotalavia anagroides H.B.K,ZSD)、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 DC.,SMD)、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Aubl.) Sw.,ZHC]。在绿肥生长旺盛期,采用尼龙袋法开展为期260 d的田间原位腐解试验,探索4种不同豆科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干物质腐解特征符合Olson指数衰减模型,4种豆科绿肥分解常数(k)表现为:GT(3.01)>SMD(2.51)、ZHC(2.36)>ZSD(2.01),其中,GT处理显著高于ZSD处理(P<0.05)。试验结束后,4种绿肥干物质残留率表现为:ZSD(24.7%)>SMD(22.7%)>ZHC(21.7%)>GT(17.3%),对应的绿肥分解95%所需时间分别为17.9、15.3、14.3、11.9个月。4种豆科绿肥的碳、氮、磷、钾残留率为氮(15.5%~34.0%)>磷(11.9%~30.4%)>碳(15.1%~22.2%)>钾(0.58%~1.07%);钙、镁残留率为钙(45.0%~64.0%)>镁(11.5%~31.9%);铁、铜和锌平均残留率分别为160.9%、138.3%和110.6%,而锰的平均残留率为36.3%。GT处理的各元素均表现为释放,在4种绿肥中残留率均最低;ZSD、SMD、ZHC处理对铁、铜和锌元素均有一定的富集作用。综上所述,不同绿肥还田腐解及养分释放特征的差异可为橡胶园养分循环、土壤地力提升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为橡胶园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唐仕云, 王祖辉, 钟坤, 周会, 黄东亮, 刘昔辉, 邓宇驰, 贤武, 吴炫柯, 杨荣仲, 黄赞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抗寒性强、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在广西全州县对近年来国内培育出的40个甘蔗新品种(系)进行品种抗寒性及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自然低温下,新植蔗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单茎质量、甘蔗产量均高于宿根蔗,其中株高、单茎质量和甘蔗产量间的差异极显著。不同品种的株高、茎径、有效茎数、单茎质量和甘蔗产量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新宿田间锤度、甘蔗蔗糖分及纯度在第1次强低温天气来临前表现为上升,之后逐渐下降。新宿茎长受害率在3次调查中逐渐增大,绿叶百分率逐渐减小,第1次调查时株受害率在品种间有差异,第2、3次调查时各品种株受害率均达100%。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表明,GT51、GT32、GT13-532、DZ09-78、GT58和GT52抗寒性较强。最大熵-最小残差综合评价指数模型评价结果表明,宿根含糖量、宿根甘蔗产量、宿根有效茎数的权重系数位列前3,对品种综合评价的影响较大,DZ07-36、ZT1、ZZ6、YT07-913、FN38、DZ09-78、GT55、GT51、GT52、GT42、GT58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偏北低温蔗区推广种植。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吕玉, 孟石荣, 周晓华, 侯明兴, 黄茜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云南咖啡主产区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云南保山、普洱和西双版纳3个咖啡主产区咖啡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咖啡土壤和叶片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深入了解作物与土壤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土壤养分限制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3个主产区中,保山产区土壤碳(C)含量显著低于西双版纳产区(P<0.05),保山产区土壤碳氮比(C/N)显著低于西双版纳和普洱产区,保山产区土壤氮磷比(N/P)显著高于普洱产区;(2)普洱产区咖啡叶片C含量极显著高于保山和西双版纳产区,三个产区之间叶片C/N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叶片N/P阈值分析发现,普洱产区咖啡叶片N/P介于14~16之间,说明生长受到氮(N)、磷(P)元素双重限制,而保山、西双版纳产区咖啡叶片N/P>16,说明生长受到P元素的限制。(3)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土壤C含量与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咖啡叶片C含量与C/N、C/N与C/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咖啡叶片C含量与土壤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因此,普洱产区咖啡的限制元素是N和P,在土壤管理过程中,应增施氮肥和磷肥;保山、西双版纳产区咖啡的限制元素是P,在土壤管理过程中,可适当增施磷肥,从而促进咖啡植株的生长,保障咖啡的健康与持续产出。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陆全济, 蒋汇川, 李家宁, 李民, 李冠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椰子木(Cocos nucifera L.)作为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树种,其纤维形态和化学成分直接影响其加工性能和综合利用潜力。本研究以海南儋州树龄40 a高种椰子木为对象,采用光学显微观察、图像测量及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系统研究不同树干高度(底部、中部、上部)和径向部位(外部、中部、内部)纤维的形态指标(长度、宽度、壁厚、腔径、长宽比及壁腔比)和主要化学成分(综纤维素、纤维素、酸不溶木素)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高度方向上,纤维长度(696.84~969.94 μm)、壁厚(9.78~18.36 μm)和壁腔比(1.13~5.82)从底部至上部呈显著递减,腔径(3.60~ 10.15 μm)则呈递增;纤维宽度(17.41~20.76 μm)和长宽比(40.39~48.79)变化较小,但整体随高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径向方向上,纤维宽度、壁厚及壁腔比由外部向内递减,而纤维长度、长宽比和腔径则呈递增。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综纤维素(59.14%~70.32%)与纤维素含量(41.03%~44.85%)随高度和径向增加而下降;酸不溶木素含量(21.40%~23.60%)则在高度上呈先降后升,在径向上呈递增。总体来看,椰子木底部和外部区域纤维表现为长纤维、厚壁、小腔径,对应较高的综纤维素和纤维素含量,更有利于制浆利用。与竹材相比,椰子木纤维具有粗而短、高壁厚、高壁腔比和低长宽比的形态特性,表明其适用于中短纤维制浆。本研究揭示椰子木纤维形态与化学成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其在制浆造纸、纤维板及生物能源利用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对提升椰子木资源利用率和促进热带木材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艾静, 邓军, 王禹童, 杨绍林, 赵勇, 李如丹, 刘高源, 罗志明, 张仲富, 刀静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养分供给能力显著影响甘蔗产量及品质。中国蔗区普遍存在土壤酸化、养分失衡等问题,严重制约甘蔗产业可持续发展,揭示土壤-植物系统养分互作机制对优化田间管理策略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本研究旨在解析区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对甘蔗叶片养分吸收的驱动机制,明确土壤酸化与养分限制的关键阈值,为精准施肥与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采用网格布点法系统采集121个典型蔗田的土壤(0~30 cm)及对应甘蔗叶片样品,测定土壤pH及养分,包括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叶片样品经H2SO4-H2O2消解后,测定全氮、全磷及全钾含量。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构建土壤肥力(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等)、微量元素(有效铁、锰、铜、锌)及环境因子(pH)对叶片养分的多路径驱动网络,采用最大似然估计法优化模型参数,并通过标准化路径系数(β)和决定系数(R²)量化各因子贡献度。结果表明:(1)土壤呈显著酸化特征(pH均值5.07),78.23%样点pH≤5.5;84.75%样点有效锌匮乏(<1.5 mg/kg),而全钾(2.27%)、有效铁(59.90 mg/kg)及有效铜(1.04 mg/kg)含量较高。(2)有机质与全氮(r=0.929**)、全磷(r=0.614**)、碱解氮(r=0.847**)、速效磷(r=0.642**)、速效钾(r=0.399**)等呈极显著正相关。(3)土壤酸化(pH<5.5)导致阳离子交换量降低26.7%,并与碱解氮(r=-0.290**)呈显著负相关;中性微酸条件(pH 6.0~6.5)可提升磷、钾有效性。(4)土壤有效养分是驱动叶片养分的关键。本研究系统阐明滇西南甘蔗区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对甘蔗叶片养分的多路径驱动机制,量化酸化与养分失衡的定量关系。建议该蔗区施肥采用“改酸-补锌-控氮-增碳”作为甘蔗高产优质栽培与土壤可持续管理的综合方案。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郑佳桐, 陈露, 郭娉婷, 吴沙沙, 翟俊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建兰东方红荷(Cymbidium ensifolium ‘Dongfang Honghe’)作为建兰的栽培新品种,姿态飘逸,粉白分明,具有较高的园林应用价值。为深入了解建兰成花规律,生产出满足节假日市场需求的高品质花卉,以东方红荷为试验材料,阐述其成花过程中花芽和花发育形态变化进程,并研究膨大素(CPPU)对其花期和开花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据石蜡切片结果将花芽分化进程划分为6个时期(花原基诱导期、花序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花萼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及合蕊柱和花粉块分化期);(2)根据花序芽形态变化特点将花发育过程划分为6个时期(花序芽分化末期、苞片包裹期、花序伸长期、花苞着色期、花朵绽放期和花朵凋谢期);(3)喷施膨大素和细胞分裂素可促使建兰花期提前约1个月,其中1 g/L膨大素+1∶1000细胞分裂素综合效果最佳,处理44 d进入花发育阶段,花期提前26.55 d,开花持续时间较对照延长1.89 d,每盆花芽增多0.54个,花葶直径增粗0.28 mm;推测膨大素通过刺激假鳞茎的细胞分裂,促使其膨大,进而为成花转变积累充足的营养物质。本研究通过划分东方红荷成花进程,为后续深入研究成花机理、确定取样时期和产业中预测开花时间提供关键信息;探究膨大素对东方红荷开花的影响,为建立精准的花期调控技术体系奠定理论依据。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罗嘉依, 陶琪, 王焱, 裴宋雨, 邹学校, 远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开花植物中,花粉粒落在柱头表面发生水合作用并萌发出花粉管。随后,花粉管穿过柱头向胚珠生长。在胚珠中,花粉管破裂释放精子,2个精细胞分别与卵细胞和中央细胞结合,形成二倍体的胚胎和三倍体的胚乳,从而完成双受精过程。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是开花植物有性生殖中非常关键的生理过程,该生理过程对于植物繁衍后代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粮食作物产量的基础保障。钙信号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中发挥核心作用。植物中的钙信号指由钙离子(Ca2+)浓度变化产生的信号,是植物细胞信号转导中的关键调控机制之一,参与调控花粉粒感受渗透、萌发、花粉管生长及导向等关键步骤。同时钙信号通过调节细胞膜的钙通道、钙泵及钙结合蛋白等多个途径,促使花粉管细胞骨架的动态重塑,从而实现花粉管的延伸和花粉管顶端的定向生长。此外,钙信号还与生长素、脱落酸等相互作用,共同调节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过程。因此,本文深入探讨钙信号在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中的分子机制及其与其他信号网络的协同作用,为深入理解植物生殖生物学提供重要参考,并为作物遗传改良和农业生产提供潜在的理论依据。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陈天佑, 肖靖, 张宏, 张有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热带经济果树,近年来炭疽病等真菌性病害频发,导致果实品质下降及产业经济损失。锈病作为一类跨区域传播的植物系统性病害,其病原夏孢子可通过气流远距离扩散,已在全球多个番荔枝产区暴发流行。其中,层锈菌属(Phakopsora)引起的番荔枝锈病被列为中南美洲地区的毁灭性病害,可造成30%以上的产量损失。本研究在中国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发现番荔枝锈病为害病例,通过显微形态观察发现,病叶背面散生红褐色夏孢子堆,镜检可见椭圆形至卵圆形夏孢子,其长轴为(28.0±2.5)μm,短轴为(22.7±3.2)μm,表面具刺状突起,形态特征与锈菌目真菌相符。采用CTAB法提取病原菌基因组DNA,基于核糖体大亚基(LSU rDNA)的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本研究获得的3个菌株与中南美洲报道的番荔枝层锈菌(Phakopsora cherimoliae)KF528012在进化树上聚为同一分支,序列相似性超过99%。基于柯赫氏法则的病原回接试验表明,田间分离的夏孢子接种健康叶片后14 d内诱发典型锈病症状,并产生新的夏孢子。综合形态学、分子系统学及致病性证据,确认该病害由P. cherimoliae引起,是我国首次报道。该研究结果为番荔枝锈病监测及跨境传播防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杜见南, 何建升, 黎伟文, 李艳嫦, 吴洁秋, 傅海平, 李早文, 范俊强, 谭志勇, 徐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是一种可侵染多种单、双子叶植物的病毒,宿主范围非常广泛。本研究针对兰花中黄瓜花叶病毒建立了2种高效检测技术: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RT-qPCR采用TaqMan探针法,根据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及探针,cp克隆质粒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RT-LAMP同样以cp基因保守区域为模板设计内、外引物;以CMV、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 CymMV)、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rus, ORSV)的病毒RNA为模板进行RT-qPCR及RT-LAMP特异性检测;以10倍梯度稀释的CMV RNA为模板进行灵敏性检测;使用2种方法对田间兰花样品进行CMV感染情况监测。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CMV RT-qPCR、RT-LAMP检测法仅能检出CMV阳性模板,其余模板检测结果为阴性,2种方法均具有特异性;RT-qPCR与RT-LAMP的灵敏度一致,为原液稀释106倍;田间兰花样品的CMV阳性植株检出率均为26.7%。这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qPCR和RT-LAMP均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特点,且适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监测兰花感染CMV的情况。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尹洋, 李雨荷, 席雨晴, 杨小娟, 胡盼盼, 许美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黑老虎[Kadsura coccinea (Lem.) A. C. Smith]是华南地区广泛种植的传统药用植物,但近年来病害频发,导致其产量和品质显著下降。本研究旨在明确黑老虎叶枯病的致病菌分类地位,筛选有效杀菌剂,为该病的分子诊断与田间防控提供理论支撑。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广东省韶关市表现为叶尖和茎尖变褐坏死的黑老虎植株样本的病原菌进行分离,并进一步纯化,结合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rpb2LSUtub2)系统发育分析对菌株的种类进行鉴定,利用柯赫氏法则对候选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进一步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7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效应。结果表明:从黑老虎病叶中分离并纯化出1株真菌SGXFD,通过致病性测定确定该菌株为黑老虎叶枯病的致病菌,结合形态学特征和多基因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将菌株SGXFD鉴定为Didymella segeticola。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核净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有效中浓度(EC50)为1.8210 mg/L;其次是咪鲜胺和丙环唑,EC50分别为3.4460、3.7391 mg/L;抑制作用相对较差的是恶醚唑、戊唑醇和代森锰锌,EC50分别为11.3202、45.0019、51.9597 mg/L;而多菌灵在5个测试浓度(25.0、50.0、100.0、200.0、400.0 mg/L)下对该菌的抑菌率均小于50%。本研究发现,黑老虎叶枯病病原菌为D. segeticola,菌核净、咪鲜胺和丙环唑对该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黑老虎叶枯病田间防治的候选药剂。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杨昌和, 田永明, 段思言, 陈晓, 陈岗, 吴国星, 高熹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 (Wolff)]不同虫态的扩散能力差异及其动态规律,本研究通过在烟田和大棚内释放3~5龄若虫和成虫,在大棚条件下对其释放时间、空间分布、扩散系数以及定殖率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及在田间条件下测定其不同虫态的扩散速度。结果表明:12~48 h的释放时间范围内,叉角厉蝽不同虫态的扩散能力存在差异,且随虫龄增长呈逐渐增强趋势。整个释放期间,烟田中成虫的扩散系数显著高于若虫,而大棚环境中成虫的扩散系数仅在释放时间12~24 h时显著高于若虫。释放过程中,大棚内的若虫主要聚集在烟草植株上,成虫则大多呈现向四周扩散的趋势。释放72 h后,大棚内不同虫态的定殖率存在显著差异,成虫的定殖率显著高于若虫,且随虫龄递减呈阶梯式下降趋势(成虫>5龄>4龄>3龄)。随着释放时间的延长,叉角厉蝽的扩散开始趋于稳定。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估叉角厉蝽的生物防治潜力提供关键依据,对提升天敌控害效能以及推进害虫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段云, 孟婉瑶, 李芮, 陈棠钻, 王浩, 张震, 王明月, 李建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芒果中残留的甲氧基丙烯酸酯杀菌剂可能存在的累积性膳食摄入风险,提出芒果质量安全风险管理建议,本研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同时测定吡唑醚菌酯等6种甲氧基丙烯酸酯杀菌剂的方法,并运用相对效能因子法和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评估了目标人群通过芒果摄入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累积急性及慢性暴露风险。结果表明:采集的126份来自海南、广西和云南的芒果样品中,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和醚菌酯的检出率分别为31%、37%和14%,啶氧菌酯、肟菌酯和氟嘧菌酯均未检出。单样品中甲氧基丙烯酸酯杀菌剂检出1种、2种和3种的分别占22%、22%和5%,共残留比例最高的是吡唑醚菌酯与嘧菌酯组合。评估结果表明,芒果中残留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的累积急性膳食暴露风险商为0.1%~10.2%,累积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商为0.1%~1.2%。芒果中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残留的累积急慢性膳食暴露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对我国目标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极低。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刘喜明, 曹红云, 陈雪梅, 廖晓宝, 马景蕃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天然来源的茶树精油及壳聚糖为原料,以吐温-80为乳化剂,无水乙醇为助乳化剂,采用超高压均质法制备茶树精油壳聚糖乳液,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制备条件,考察茶树精油壳聚糖乳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贮藏稳定性,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及防霉特性。结果表明:茶树精油壳聚糖乳液最佳的制备条件为均质压力160 MPa,茶树精油质量分数为12%,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为4%,在此条件下乳液粒径为99.24 nm。在4、25、50 ℃下贮藏28 d,其粒径保持在164 nm以内,Zeta电位均超过39 mV,多分散指数(PDI)保持在0.53以内,表明乳液的贮藏稳定性较好。乳液对DPPH自由基及OH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22.82、18.75 μL/mL,表明乳液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乳液防霉试验表明,经茶树精油壳聚糖乳液处理后,竹材的防霉能力与未处理竹材相比均有提高,当处理浓度为80 μL/mL时,防霉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