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组学与生物技术
  • 组学与生物技术
    范志毅, 罗聪, 余海霞, 曾学梅, 王金英, 谢小杰, 何新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FY是拟南芥自主途径中调控成花的基因,FY通过与RNA结合蛋白FLOWERING CONTROL LOCUS A (FCA)相互作用下调成花抑制基因FLOWERING LOUS C (FLC)的表达从而促进开花。目前关于FY基因如何调控芒果成花的机制尚无研究报道。通过挖掘芒果转录组数据克隆获得1个FY基因,命名为MiFY。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FY基因的ORF全长为2178 bp,编码725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799.59 kDa,理论等电点为8.72,氨基酸序列中含有WD40和Cytadhesin_P30两个保守结构域。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MiFY基因在2个芒果品种的开花期均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而在营养生长期表达水平较低。因此推测MiFY基因可能在调节芒果成花中起着重要作用。

  • 组学与生物技术
    洪克前, 谷会, 陈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香蕉MaWRKY1转录因子在抗冷诱导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外源过氧化氢(H2O2)、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和丙烯(propylene)等处理香蕉果实,同时采用外源H2O2、MeJA和脱落酸(ABA)等处理香蕉幼苗,处理结束后,将实验材料放置于7 ℃下贮藏,通过Northern blot技术分析实验材料中MaWRKY1基因表达变化。H2O2、MeJA、SA和propylene等处理均使果实冷害症状推迟2 d出现;处理组果实中MaWRKY1 mRNA积累均早且高于对照组。H2O2、MeJA和ABA等处理也均使幼苗推迟18 h显现冷害症状;处理组幼苗中MaWRKY1基因表达提前且表达量相对较高。相比较这几种外源性调节剂,MeJA和H2O2处理的香蕉果实和幼苗所获得的抗冷效果优于其他生长调节剂,同时MaWRKY1基因表达水平也比其他处理组提前或表达量更高,推测MaWRKY1可能更加积极响应MeJA或H2O2诱导香蕉耐冷性

  • 组学与生物技术
    谭秦亮, 蔡元保, 杨祥燕, 李穆, 李季东, 黄思婕, 程琴, 庞新华, 朱鹏锦, 周全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NAC转录因子作为植物中数量最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及各种逆境胁迫中发挥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菠萝为试验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基因AcoNAC1(GenBank登录号:XM_020225830),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1723 bp,ORF为1062 bp,编码353个氨基酸,相对分子量为38.34 kDa,理论等电点为8.88;其编码蛋白的二级结构由20.40%的α-螺旋(H)和15.30%的β-折叠(E)以及59.21%的无规则卷曲(C)组成,具有NAC典型结构保守域。基因表达分析表明,AcoNAC1基因的表达受低温和干旱胁迫诱导,低温胁迫24 h和干旱胁迫12 h时的表达量最高;在不同成熟期品种中表现出持续的诱导表达,但诱导强度逐渐下降,其中早熟品种谢花后20~50 d及晚熟品种谢花后20~60 d基因表达量均处于较高水平。因此,推测AcoNAC1基因可能参与菠萝逆境胁迫响应以及果实发育与成熟的调控。

  • 组学与生物技术
    崔学强, 唐璇, 黄昌艳, 邓杰玲, 李秀玲, 卢家仕, 张自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48份石斛兰种质资源为对象,采用iPBS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构建DNA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从83条iPBS引物中筛选出7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利用筛选出的引物对48份石斛兰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获得279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79条,多态性比例为100%;采用GenAlEx 6.5软件计算48份石斛兰的平均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2.0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02,平均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为0.153,平均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274,48份石斛兰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NTSYS-pc 2.1软件计算得到48份石斛兰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667~0.9211,基于遗传相似系数进行UPGMA聚类,在相似系数0.75处,可将48份石斛兰划分为7个类群。利用2对引物构建的DNA指纹图谱可单独鉴别出48份石斛兰种质资源,该图谱可为石斛兰分类与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 组学与生物技术
    陈雪凤, 吴圣进, 王灿琴, 韦仕岩, 王晓国, 郞宁, 张雯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快速、准确地鉴别低温刺激型秀珍菇菌株,在对18个供试菌株进行拮抗试验、现蕾出菇试验、ISSR图谱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秀珍菇菌株的ISSR特异性标记,将其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应用Primer 6.0软件设计SCAR引物进行引物筛选,获得1对引物并成功转化为低温刺激型秀珍菇的稳定SCAR标记。采用该引物对供试秀珍菇菌株的基因组DNA 进行PCR扩增,低温刺激型秀珍菇菌株均能扩增出大小为205 bp的特异性DNA片段。该ISSR-SCAR标记能快速、有效地鉴别出低温刺激型秀珍菇菌株,准确率达100%,为秀珍菇种质资源的鉴别和分类提供了技术支撑。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徐志军, 孔冉, 苏俊波, 周峰, 张垂明, 吴小丽, 刘洋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分离群体是进行作物遗传图谱构建、性状遗传研究、性状调控关键基因挖掘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利用‘崖城94-46’和‘新台糖22号’杂交获得了209个杂交单株,通过SSR标记鉴定真假杂种和剔除病死单株,获得了1个包含145个杂交后代的F1群体。F1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分析表明,8个性状都存在双向超亲现象,变异系数范围为9.23%~56.78%,8个性状的频数分布均呈连续正态分布,均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甘蔗丛重与株高、茎径和丛有效茎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为0.92;丛糖含量主要由株高、茎径、锤度和丛有效茎4个因素决定,决定系数为0.94。研究结果为利用甘蔗F1群体开展遗传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甘蔗育种中重点选择性状确定提供参考。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肖鑫辉, 叶剑秋, 王明, 许瑞丽, 张洁, 万仲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评价和筛选出淀粉品质优良的木薯资源,对212份国内外栽培木薯种质块根淀粉产量性状及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粘度峰值和糊化温度5个重要淀粉特性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木薯资源各淀粉特性差异较大,不同指标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利用概率分级法将8个淀粉产量及特性性状分为5级,即极低、低、中、高和极高,推荐极高品系可作为木薯淀粉品质育种利用的基础亲本材料,其中直链淀粉含量极高资源共17份;支链淀粉含量极高资源共18份。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前2个主成分反映木薯参试资源块根淀粉特性的83.79%信息,第1主成分主要包括淀粉率、直链淀粉含量和支链淀粉含量,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SM2300-1’等12份木薯资源淀粉综合特性最好,更适合木薯淀粉的深加工与利用。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刘明骞, 陈丽君, 周玮, 丁美美, 陈晓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剑豆为优良的绿肥和药食同源植物。本研究以来源于11个国家的19份剑豆种质为材料,采用R-3.6.2软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剑豆22个农艺性状,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剑豆不同性状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遗传变异丰富,具较大的选择潜力;单株荚数和种子形态指数性状、叶形指数性状、地径、节间距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叶形指数性状和种子形态指数性状之间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已达86.201%,可代表22个性状的主要信息,若以产量为选择目标,应选择种子、叶面积、地径和节间距大且始花期晚的种质;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9份剑豆种质可分为3类,分别为早熟不攀爬型、晚熟半攀爬型和晚熟善攀爬型,可根据不同用途和育种需求进行选择。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田英男, 张天泽, 秦晓杰, 冯垒, 胡淞, 师凯辉, 黄鑫, 韩欣妤, 朱永平, 和凤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黑毛石斛×鼓槌石斛杂交种蒴果为外植体,通过对种子无菌萌发和原球茎诱导、原球茎增殖及丛生芽诱导、生根壮苗以及移栽驯化研究,建立杂交石斛兰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最适合种子无菌萌发和原球茎诱导的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3 mg/L+琼脂6.8 g/L+蔗糖20 g/L+马铃薯50 g/L;原球茎增殖及丛生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6-BA 1.0 mg/L+NAA 0.2 mg/L+KT 1.0 mg/L+蔗糖25 g/L+琼脂6.8 g/L+碳粉1.0 g/L+马铃薯50 g/L+香蕉50 g/L,继代培养50 d,增殖系数达6.19;最佳生根壮苗培养基为1/2 MS+6-BA 0.2 mg/L+NAA 0.5 mg/L+花宝1号0.5 g/L+蔗糖25 g/L+琼脂6.8 g/L+碳粉1.0 g/L+马铃薯50 g/L+香蕉50 g/L,培养2个月后,平均株高达7.14 cm,平均根数6.17条,平均根长6.46 cm,生根率达100%。体积比为单一松树皮和松树皮∶兰石=1∶1适于移栽,移栽65 d成活率分别达到96.32%和96.71%。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杨澜, 张朝君, 杜致辉, 陈之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10%蔗糖+0.5%琼脂为基础培养基,采用花粉离体萌发法研究硼酸浓度、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多肉植物红司(Echeveria nodulosa)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硼酸浓度、培养温度、培养时间三因素以及相互间的交互效应对花粉萌发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硼酸浓度、培养温度以及二者间的交互效应对花粉管伸长的影响显著,而培养时间对花粉管伸长的影响不显著。12~28 ℃有利于提高花粉管萌发率,20~36 ℃有利于花粉管的伸长。三因素交互效应显示:60 mg/L硼酸+12 ℃+16 h为红司花粉萌发最佳条件,萌发率为52.43%。30 mg/L硼酸+36 ℃+16 h为花粉管生长适宜条件,花粉管平均长度达527.74 μm。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李玲, 桂明春, 管艳, 毛常丽, 田海, 张凤良, 吴裕, 段安安, 梁国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低温胁迫下,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 Muell. Arg.)不同组织的抗寒性情况以及品种间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橡胶树的冷敏感性或耐受机制奠定基础。以橡胶树‘云研77-4’和‘热研8-79’无性系幼苗为材料,进行不同低温类型的室内低温胁迫处理,对橡胶树不同叶片和茎杆组织进行电导率测定,并结合恢复生长法进行不同组织器官及无性系间抗寒性分析。结果表明:恢复生长实验结果与电导法鉴定橡胶树幼苗不同组织及品种间抗寒性强弱的结果一致,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和胁迫温度的下降,橡胶树2个无性系叶片和茎杆的相对电导率呈上升趋势,‘热研8-79’的增幅大于‘云研77-4’,恢复生长后‘热研8-79’植株受害程度重于‘云研77-4,‘云研77-4’的抗寒性强于‘热研8-79’;橡胶树幼苗不同组织器官对低温胁迫响应的敏感度不同,表现为叶片受害早于茎杆,两蓬叶稳定期的幼苗第2蓬叶耐寒性强于第1蓬叶。研究结果为橡胶树品种抗寒性鉴定及进一步研究抗寒机制提供了材料选择和低温处理参考方法。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曾霞, 安泽伟, 胡彦师, 程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胶乳中的金属离子对胶乳稳定性和橡胶性能有重要影响,但这些离子在不同种质间的差异及其年度变化尚未见研究报道。本研究以国家橡胶树种质资源圃种植的少花橡胶、光亮矮生橡胶、巴西橡胶野生种和栽培种共13份种质为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研究了胶乳中的Cu、Mn、Fe、Ca、Mg 5种离子含量及其年度变化。结果表明:Cu、Mn、Mg离子在种质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Ca、Fe离子在种质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5种离子在野生种和栽培种间无显著性差异;从年度(5—12月)变化看,Cu离子含量呈现从低到高的变化趋势,Ca离子含量年度内呈现从高到低的变化趋势,Mg、Mn和Fe离子含量年度内呈现小幅波动,推测这些变化趋势与天然橡胶年度割胶生产与产排胶有密切关系,也可为高性能天然橡胶的制备提供一定依据;对5种金属离子在种质间差异性和年度变异系数进行分析,认为Mn离子和Mg离子可以初步筛选作为胶乳特性的遗传指标,Mg、Mn、Cu、Ca 4种离子可以通过代表性月份或每月1次测定代表全年平均。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祖超, 李蓉蓉, 李志刚, 王灿, 鱼欢, 郑维全, 杨建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花穗数目是影响胡椒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前人研究发现喷施赤霉素可以增加胡椒花穗数目,但是增穗机理尚不明确。为了揭示赤霉素调控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机理,选用幼龄胡椒为试材,设置不同浓度赤霉素(20、40、60、100 mg/L)和赤霉素抑制剂多效唑(1500 mg/L),以清水为对照,进行喷施试验。研究测定胡椒的产量、花量,叶片的形态、光合生理、糖类物质含量、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外源赤霉素浓度为60 mg/L时,胡椒产量相对于对照显著提高了1.46倍,花穗数目增加了1.26倍。分析花穗数目增加的原因,发现喷施60 mg/L赤霉素提高了胡椒叶面积、促进了胡椒叶片光合作用,这有利于源器官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该处理还促使碳水化合物向源叶中的淀粉分配,降低叶片蔗糖淀粉比。海藻糖代谢的反馈调控可能是促使碳水化合物向淀粉分配的原因之一,淀粉合成酶活性显著增加可能是促使淀粉累积的又一原因,所以,喷施赤霉素可以适度降低胡椒叶片海藻糖含量,提升淀粉合成酶活性,使淀粉累积实现促花。研究结果为生产中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促进成穗,获取高产胡椒提供实用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有助于拓展赤霉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朱永聪, 王伟, 周昌敏, 白翠华, 姚丽贤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比较4种叶片营养诊断方法在龙眼上应用的优缺点,确定适用于龙眼的营养诊断方法并建立诊断指标,为华南龙眼叶片营养诊断和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2017—2019年在华南主产区分别采集2次末次梢老熟期和果实膨大期龙眼叶片样本,测定大、中、微量元素含量,记录果实产量,建立产量与叶片养分含量关系函数;利用4种叶片营养诊断方法[临界值法(CVA)、充足范围法(SRA)、诊断施肥综合法(M-DRIS)、组分营养诊断法(CND)],分别对2年4个时期叶片营养状况进行诊断。结果表明,龙眼年际产量变异大,不同年份同一生育期及同年不同生育期叶片多数养分含量差异显著,但2年高产群体叶片养分含量较为接近。根据产量与叶片养分含量关系模型,CVA仅获得少数养分的诊断指标,M-DRIS和CND只能定性列出养分需求顺序,而且诊断准确性与诊断时期、养分丰缺程度有关且年际差异很大,SRA可获得所有养分诊断指标,而且2年指标接近。故SRA可用于龙眼叶片营养诊断,并用该法建立末次梢老熟期和果实膨大期龙眼叶片养分诊断指标体系。用该法获得龙眼末次梢老熟期叶片养分适宜水平为N 22.6~24.3 g/kg、P 1.56~ 1.86 g/kg、K 10.2~11.3 g/kg、Ca 5.7~7.1 g/kg、Mg 1.07~1.25 g/kg、S 1.39~1.52 g/kg、Fe 34.2~ 41.3 mg/kg、Mn 30.8~ 51.3 mg/kg、Cu 6.3~7.6 mg/kg、Zn 18.2~21.9 mg/kg、B 17.1~24.0 mg/kg;果实膨大期叶片养分适宜范围为N 20.8~21.7 g/kg、P 1.29~1.44 g/kg、K 8.0~9.5 g/kg、Ca 15.6~19.1 g/kg、Mg 1.29~17.20 g/kg、S 1.56~1.73 g/kg、Fe 52.8~67.5 mg/kg、Mn 43.9~73.9 mg/kg、Cu 5.1~5.9 mg/kg、Zn 32.2~38.3 mg/kg、B 24.3~28.1 mg/kg。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董云萍, 朱华康, 赵青云, 孙燕, 林兴军, 张玲艳, 龙宇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明澳洲坚果与咖啡间作对地上部生长及地下部互作效应,为生产推广复合高效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布置了咖啡和澳洲坚果间作盆栽实验,以二者分别单作为对照,分析植株的生长量、生物量、养分含量、根系形态以及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1)间作咖啡和间作澳洲坚果根干重、茎干重、单株总干重分别为40.86、50.38、148.34 g,22.38、33.19、111.97 g,间作咖啡显著大于间作澳洲坚果,叶干重二者差异不显著;幼龄期间作条件下,咖啡生长速率快于澳洲坚果。间作咖啡、间作澳洲坚果与各自单作根、茎、叶、单株干物质累积量差异均不显著。(2)间作澳洲坚果叶氮累积量2135.27 mg显著大于间作咖啡的1957.60 mg,除此之外,间作咖啡根氮、磷、钾,茎氮、磷、钾,叶磷、钾,单株总氮、磷、钾累积量均显著大于间作澳洲坚果,表明幼龄期间作条件下,咖啡养分累积量占优势;间作澳洲坚果根氮、钾累积量742.80、103.22 mg显著大于单作的535.00、37.77 mg,可见,间作根系竞争促进澳洲坚果增加根部氮的分配,提高根钾的吸收累积。(3)间作咖啡和间作澳洲坚果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在本株侧面根系生态位分布量占总取样量的62.63%~65.67%,其次是在株间根系生态位分布量占总取样量的16.01%~27.53%,在对应本株近侧和对应本株远侧面2个根系生态位分布较少,可见间作后二者根系主要分布于自身根系生态位,在株间位置根系交叉重叠,未在土壤深度和广度空间形成差异分布,属于间作竞争型根系统。咖啡与澳洲坚果均属于浅根系,侧根直径小,成龄澳洲坚果是高大乔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咖啡间作将处于地上、地下部竞争优势。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孙燕, 董云萍, 龙宇宙, 林兴军, 赵青云, 谭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粒种咖啡‘热研1号’(Caffea canephora ‘Reyan No. 1’)和大粒种咖啡1号(Caffea liberica No. 1)形成中粒种-大粒种异源双根咖啡和中粒种-中粒种同源双根咖啡,利用连作障碍咖啡园土壤开展幼苗培养试验,包括根际土培养异源双根咖啡(T1)和同源双根咖啡(T2),非根际土培养异源双根咖啡(T3)和同源双根咖啡(T4)。通过比较各处理植株过氧化氢(H2O2)及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非酶抗氧化物含量,探讨异源双根对连作障碍下咖啡幼苗氧化损伤的缓解效应。结果表明:根际土培养后,T1较T2处理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等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脱氢抗坏血酸(DHA)、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等非酶抗氧化物含量显著下降,H2O2及MDA含量显著下降,连作障碍下异源双根咖啡较同源双根咖啡受氧化损伤影响小。T1、T3处理间或T2、T4处理间,植株叶片H2O2及MDA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且叶片氧化损伤评价指标与植株抗氧化系统指标的相关性较差,叶片对连作逆境较不敏感。根系H2O2含量在T1、T3处理间或T2、T4处理间差异显著,而MDA含量在T1、T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在T2、T4处理间差异显著,连作逆境使植株根系产生较多活性氧;根系氧化损伤评价指标与根系DH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GSSG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活性极显著负相关,并且,与叶片DHA、GSH、GSSG含量及POD活性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SOD、GR、MDHAR、抗坏血酸氧化酶(AAO)、DHAR活性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根系氧化损伤受根系及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共同影响。综上,连作障碍下,同源双根咖啡根系受氧化损伤大,异源双根咖啡通过根系及叶片抗氧化系统缓解根系氧化损伤。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钟珍梅, 黄小云, 游小凤, 应朝阳, 黄秀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验证橘柚生长期追肥配施有机肥的可行性,根据橘柚膨果期需肥特性调配2种有机无机复混肥,采用大田实验,并设置多个施肥量,探讨有机无机复混肥用作追肥时不同施肥量对橘柚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1和配方2均对橘柚产量无显著影响,显著降低了单果重、果皮重和果皮厚度,但增加了果肉比例,其中配方1施肥量为6.0 kg/株时果肉比例最高,达68.18%。配方1的5个施肥量均显著降低了橘柚果实总可溶性酸含量,显著增加了总可溶性糖、还原糖及抗坏血酸含量,提高糖酸比。而配方2的5个施肥量显著提高了橘柚的糖酸比,部分施肥量增加了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其中配方1施肥量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关系可用三次回归方程和幂函数方程拟合。综上所述,橘柚生长期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是可行的,其中配方1的肥效优于配方2,配方1推荐施肥量为4.8~6.0 kg/株为佳,而配方2推荐施肥量为3.6~4.5 kg/株为佳。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刘福平, 陈淳, 程小兵, 郑明琼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培养基中附加6-BA长期继代培养对蝴蝶兰类原球茎(PLB)状态的影响,以只添加3 mg/L的6-BA和不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照)培养基分别继代培养PLB 24个月,培养过程中观测PLB活力指标,分析相关氧化、抗氧化和DNA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第8个月2组PLB活力指标没有显著差异,第16个月6-BA组PLB分化率显著升高,第24个月增值倍数和分化率分别显著降低和极显著降低,且PLB的玻璃化率较高;6-BA组PLB氧化胁迫水平在第8、第16个月都较对照低,第24个月较高,培养期间·OH相对含量和POD活性与氧化胁迫水平分别相向和反向消长;6-BA组PLB的DNA甲基化程度始终较对照低,增色效应到第24个月才降低。较强的氧化胁迫,·OH相对含量、H2O2和MDA含量提高,POD和CAT活性降低,以及DNA甲基化程度降低,与6-BA诱导PLB玻璃化有关。综上分析,含6-BA培养基长期继代培养蝴蝶兰类原球茎,在培养中期可减缓类原球茎衰老,培养后期则加剧了衰老退化,所以在蝴蝶兰类原球茎的继代培养中,应适时调整细胞分裂素用量和控制继代次数。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杨华庚, 杨毅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Ca2+信号参与调节蝴蝶兰耐热性形成的生理机制,采用适宜浓度的外源Ca2+(CaCl2)、胞外Ca2+螯合剂(EGTA)和质膜Ca2+通道抑制剂(LaCl3)溶液喷施蝴蝶兰幼苗植株,以喷施蒸馏水为对照,测定高温胁迫下蝴蝶兰幼苗植株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渗透调节物质和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CaCl2处理能显著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减轻了蝴蝶兰幼苗的高温伤害,而LaCl3和EGTA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SOD、POD和CAT活性,降低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增加丙二醛含量,使蝴蝶兰幼苗受害加重。由此认为,Ca2+信号可通过参与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和光合色素的代谢过程来调控蝴蝶兰幼苗耐热性的形成。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罗琳, 黄学敏, 陈晓悦, 李龙, 邢玥, 林作栋, 景诗梦, 刘舒雅, 彭东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真菌诱导子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次生代谢物的积累,而白芨是一种具有极高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药材。本文从野生寒兰的根中培养分离得到23种内生真菌,再制成真菌诱导子添加到自制的液体培养基中,将白芨种子放入该液体培养基进行无菌震荡培养,以研究真菌诱导子对白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5号真菌诱导子能显著缩短白芨种子的萌发时间,而且其幼苗鲜重增长量是对照组的5.4倍,株高是对照组的3.7倍。经过鉴定,15号真菌属于多孔菌科(Polyporaceae)栓菌属(Trametes)的毛栓菌(Trametes hirsuta)。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王艳, 杨远宁, 王学礼, 曹升, 欧昆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6个处理,研究增施不同量含硒有机肥对粉葛生长、产量及硒在粉葛不同器官中富集状况的变化,探讨增施含硒有机肥对粉葛产量和硒吸收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净光合速率先降低后升高,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则逐渐递增。施用含硒有机肥均显著提高了粉葛块根中的硒含量,块根硒含量最大值达0.084 mg/kg,比对照处理提高58.49%。藤/块根、芦头/块根中硒的转运系数均有降低,说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更多的硒被固定在块根中;根际土壤中总硒含量比对照提高6.9%~27.4%,有效态硒含量提高了9.5%~34.8%。施肥均显著提高了商品薯中的硒积累量,各处理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9.64%、13.73%、29.79%、47.66%和69.95%。综合考虑肥料成本、产量及块根硒积累量等因素,实际生产中施肥量6000 kg/hm2较为合适。综上所述,增施生物有机肥可提高粉葛的光合作用,促进其生长,提高块根产量及硒积累量。研究结果为含硒有机肥调控下粉葛富硒栽培提供了理论参考。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杨朴丽, 徐荣, 杨焱, 李海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诺丽抗寒生理特性,比较其抗寒能力,以4个诺丽(Morinda citrifolia L.)种质幼苗为试材,研究不同低温(25、12、9、6、3、0 ℃)及不同时间(1、3、5 d)胁迫对各种质幼苗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的影响,利用隶属函数法对4个诺丽种质耐寒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相同时间下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4个诺丽种质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下降,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PSⅡ潜在活性(Fv/Fo)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则呈降-升-降趋势,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2)相同温度不同时间处理,除Ci外,各种质其余指标皆随胁迫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6 ℃以下低温处理Ci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显著增加;(3)温度和时间产生交互作用,相同时间显示低温危害强度效应,相同低温显示低温危害累积效应,影响着各诺丽种质幼苗叶片的光合及荧光指标;(4)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个诺丽种质抗寒能力依次为‘NL004’>‘NL003’>‘NL001’>‘NL002’。综合分析表明,参试的4个诺丽种质中,‘NL004’的抗寒适应性最强,‘NL002’最弱,研究结果为诺丽抗寒栽培和育种提供参考。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凡莉莉, 张洋洋, 张彬君, 荣俊冬, 陈礼光, 施成坤, 郑郁善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秋冬旱季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林下套种的多年生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的光合特性和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并用回归分析研究光合特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秋冬季,淡竹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曲线均呈“单峰型”,Pn无光合“午休”现象;水分利用效率(WUE)曲线呈“双峰型”。冬季淡竹PnWUE值高于秋季,Tr值低,在冬季表现出高光合、高WUE值、低蒸腾适应特征。淡竹冬季平均枝条水势(Ψw)(-8.094 MPa)高于秋季(-15.525 MPa),变化幅度小,表现出较强的水分吸收和减少水分损失能力。淡竹光合性能与温度、水分和光照密切相关,淡竹秋冬季光合日变化和水分利用有差异,其中冬季光合水分生理特性优于秋季。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韦海燕, 申晴, 卞华, 廖丽, 罗小燕, 丁西朋, 王志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海雀稗是重要的暖季型草坪草,为筛选耐镉海雀稗优质资源,本试验在海雀稗耐镉评价体系优化的基础上,对23份海雀稗种质资源进行耐镉性评价,并初步探讨了其耐镉生理机制。结果表明,低浓度镉(0.50~1.50 mmol/L)处理时,海雀稗叶片枯黄率有显著差异,镉浓度为0.50 mmol/L与1.50 mmol/L时坪用质量无显著差异,镉浓度为1.00 mmol/L与1.50 mmol/L时坪用质量无显著差异,坪用质量与枯黄率在镉浓度为1.50~2.00 mmol/L均有显著差异,高浓度镉(2.0~3.0 mmol/L)处理时枯黄率差异显著,镉浓度为2.00 mmol/L与2.50 mmol/L、2.50 mmol/L与3.00 mmol/L时坪用质量间无显著差异。以叶片枯黄率50%为标准,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求得临界浓度为1.5 mmol/L。选用坪用质量较好的23份海雀稗种质资源进行耐镉性评价,结果表明1.50 mmol/L镉胁迫条件下,不同材料之间耐镉能力差异明显,USA17-2、USA17-30、USA17-37、USA17-41和USA17-45相对坪用质量高,枯黄率低于45.00%,对镉耐性强;USA17-22、USA17-24、USA17-42、HN17-35和US17-47相对坪用质量低,最高枯黄率达到83.33%,对镉耐性最弱。通过对耐镉能力极端资源的脯氨酸及叶绿素含量测定发现,镉胁迫后耐镉海雀稗中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镉敏感型海雀稗,推测维持高的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是海雀稗耐镉的重要生理机制。本研究结果为选育优良耐镉海雀稗品种提供参考。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李毓琦, 刘小金, 徐大平, 杨曾奖, 张宁南, 崔之益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半年生降香黄檀苗木为研究对象,利用普罗丹水溶性复合肥(N-P2O5-K2O:20-20-20),按照施肥量(按N用量计算)0、400、800、1200、1600 mg/株设置5个施肥量处理开展指数施肥盆栽试验,探讨施肥量对降香黄檀苗木生长以及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运用临界浓度法确定降香黄檀苗木的适宜施肥量,为规模化培育降香黄檀壮苗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降香黄檀苗高、地径以及总生物量、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施肥量(按N用量计算)为1200 mg/株时达到最大值,其苗高、地径、总生物量和地上部分生物量依次为(64.31±6.84)cm、(6.34±0.68)mm、(14.49±1.69)g/株、(11.78±0.63)g/株,比对照显著提高50.70%、26.55%、52.69%、73.49%(P<0.05);地下部分生物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根冠比则随施肥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苗木叶片的氮(N)、钾(K)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而磷(P)含量则趋于稳定;降香黄檀苗木叶片N、K含量以及N/P含量比的最适范围分别为26.53~41.16 g/kg、25.86~39.18 g/kg、13.79~21.42,据此推断出采用N、P、K复合肥,半年生降香黄檀苗木的适宜施肥量(按N用量计算)为800~1200 mg/株。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胡真臻, 李增平, 单金雪, 张宇, 熊秋雨, 吴如慧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海南省澄迈等地的橡胶树林地发现一种新的茎腐病,由灵芝属的一种木腐菌侵染橡胶树活立木的茎干引起,株发病率约为1%~2%,田间发生茎腐病的断干橡胶树植株,新抽枝条上的叶片失绿,无光泽,变黄后脱落,后期树冠稀疏,生长不良、枯枝,病树茎干木质部组织白腐,重病植株整株枯死。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鉴定,并建立ITSLSUSSU多基因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树鉴定结果,海南橡胶树灵芝茎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南方灵芝[Ganoderma austral (Fr.) Pat.]。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的菌丝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 ℃,pH 6.0,黑暗条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培养。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陈晓婷, 王裕华, 林立文, 张清旭, 汪鹏, 丁力, 郭万财, 王海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连作对百香果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以种植0(未种植)、1、2、3 a的百香果根际土壤为材料,分析连作百香果对土壤理化指标、自毒潜力、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对连作百香果根际土壤病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百香果根际土壤pH呈显著下降趋势,土壤总氮、磷、钾含量变化较小,而有效性氮、磷、钾含量及有机质含量呈上升趋势。自毒潜力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0 a,未种植)相比,种植1、2、3 a的百香果根际土壤对受体莴苣的抑制率分别为39.84%、54.36%、61.83%。微生物数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百香果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而真菌数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百香果种植土壤的年限与土壤pH、细菌、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土壤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及真菌数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微生物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9种不同类型的真菌,其中真菌BXG 3、BXG 7、BXG 9可显著影响百香果的正常生长;鉴定结果表明,真菌BXG 3、BXG 7、BXG 9分别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棕黑腐质霉菌(Humicola fuscoatra)和毛栓菌(Trametes hirsute)。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梁晓, 陈青, 伍春玲, 方永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转录因子Nrf2对脊椎动物抗氧化酶的调控起关键作用,然而当前Nrf2对害虫(螨)抗氧化酶调控功能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拟克隆六点始叶螨转录因子EsNrf2,并分析采用RNAi沉默EsNrf2对六点始叶螨取食感螨橡胶树种质‘IAN2904’和抗螨橡胶树种质‘IRCI12’后抗氧化酶EsSODEsCAT基因表达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RACE-PCR从六点始叶螨体内克隆得到大小为1719 bp的序列,并经同源分析和功能域注释确证其为六点始叶螨转录因子EsNrf2。饲喂浓度为50 ng/μL的dsEsNrf2 48 h后对EsNrf2基因的沉默效率达到90.6%,进一步研究发现,与EsNrf2沉默前相比,EsNrf2沉默后六点始叶螨取食抗、感螨橡胶树种质后体内EsSODEsCAT的基因表达量、SOD和CAT酶的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上述结果从分子水平证明EsNrf2能够调控六点始叶螨抗氧化酶SOD和CAT的表达。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王政, 孟倩倩, 孙世伟, 李付鹏, 刘爱勤, 高圣风, 苟亚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室内选择性试验研究了茶角盲蝽(Helopeltis theivora Waterhouse)对26份可可种质果实的取食偏好性,以具有相对抗性差异的2-7和STS-17种质为材料,采用 HS-SPME/GC-MS鉴定分析上述2份特异种质果实挥发物的组分和含量,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该虫对2份特异种质及其挥发物的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室内选择性试验显示2-7种质表现出对茶角盲蝽相对易感,STS-17、BGL44-64和15-9种质表现出对该虫的相对抗性,其中STS-17果实上的取食斑数量最少。“Y”型选择试验显示茶角盲蝽对2-7种质的选择性显著高于STS-17,对STS-17和空白对照无选择性差异,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特异性。2-7和STS-17种质果实中共检测出6类18种挥发物,但二者挥发物组分与含量差异较大,二者共有成分为1-己醇、反-α-香柠檬烯和六甲基环三硅氧烷。茶角盲蝽对不同浓度的挥发物有不同趋性,β-石竹烯表现为在高浓度(100 mg/mL)下驱避、中浓度(10 mg/mL)下引诱、低浓度(1 mg/mL)下无影响;六甲基环三硅氧烷则在低浓度下有引诱作用;而丁酸顺式-3-己烯酯和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在高浓度下驱避、其余浓度下无影响。综合分析认为,STS-17为茶角盲蝽相对抗性种质,2-7为相对易感种质,挥发物成分在茶角盲蝽寄主选择行为中具有导向作用。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刘红坚, 李松, 何为中, 刘俊仙, 刘丽敏, 卢曼曼, 游建华, 黄诚华, 林善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细菌污染是甘蔗组培苗生产上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明确甘蔗组培中常出现的污染细菌的种类,本研究通过梯度稀释的方法分离污染细菌,结合生化特性、16S rRNA和phaC基因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共分离获得2种不同类型污染细菌,除了甘露醇,其余9个生化指标完全一致。基因序列比对发现,2种类型分离物的种内2个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而种间16S rRNA序列只有2个碱基差异,种间phaC序列有23个碱基差异。2个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2种细菌遗传距离较近,并均能形成独立的2个分支。结合生化特征、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将2种污染细菌分别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阿氏芽孢杆菌(B. aryabhattai),且首次报道阿氏芽孢杆菌为甘蔗组织培养中的污染细菌。本研究揭示了巨大芽孢杆菌可能来源于甘蔗的内生菌,而阿氏芽孢杆菌来源于环境。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吴桂苹, 李昌应, 谷风林, 谭乐和, 陶锐, 朱红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黑胡椒为对象,采用蒸汽杀菌、紫外线杀菌和辐照杀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杀菌方式对黑胡椒中微生物、胡椒碱、胡椒精油及其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菌处理后黑胡椒中的菌落总数、霉菌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辐照杀菌效果最显著。杀菌处理对黑胡椒的胡椒碱、精油含量及其风味物质组成的影响较大,胡椒碱和精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除辐照处理稍微增加了胡椒碱的含量外,其他杀菌处理下胡椒碱和胡椒精油含量均有所降低,蒸汽杀菌后黑胡椒精油和胡椒碱的含量相对最低。未经杀菌处理的黑胡椒精油中单萜烯类化合物总含量相对最低,为61.567%,而倍半萜烯类化合物总含量相对最高,达到36.669%。杀菌处理后黑胡椒中倍半萜烯类化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辐照杀菌的降低最多,但单萜烯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增加至74.511%。紫外线杀菌相对其他2种杀菌方式对黑胡椒粒中的主要风味物质的组成影响较小,其次是蒸汽杀菌,辐照杀菌方式对黑胡椒粒中主要风味物质的影响相对最大。研究结果可为胡椒杀菌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胡荣锁, 况沁蕊, 王晓阳, William SOLANO, 龙宇宙, 陈治华, 李学俊, 蒋快乐, 董文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普洱产区咖啡为原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香气活度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s, OAVs)确定咖啡中特征干香组分,明确其感官风味特征,并邀请专业咖啡质量品鉴师团队评价杯品品质。结果表明:普洱产区14个区域咖啡中共有干香组分78种,特征感官风味组分(OAVs>1)22种,为普洱咖啡赋予黑巧克力、焦糖、奶油、烤坚果和蜂蜜的主香,同时具有枫糖浆、花信子和柑橘风味;普洱咖啡杯测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咖啡在杯测指标上虽略有差异,但整体得分较高,85.71%的咖啡达到了精品咖啡的标准;普洱产区存在区域气候环境,其中种植的咖啡同样具有较高的杯品质量。研究结果可为咖啡加工生产和销售推广提供参考。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吴英详, 黄成能, 龚江美, 黄建英, 潘腾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迷你红柚’果实发育过程中的类胡萝卜素组分与含量变化,本研究采用正乙烷-无水乙醇-丙酮(2∶1∶1)萃取法对‘迷你红柚’果实中的类胡萝卜素进行快速提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果实海绵层、囊衣和汁胞及其不同发育时期的类胡萝卜素组分和含量。结果表明,流动相为乙腈-甲醇-四氢呋喃(90∶5∶5),流速0.3 mL/min,进样量10 μL,柱温40 ℃,样品室温度20 ℃,检测波长450 nm,3种类胡萝卜素8 min内即可较好地分离;‘迷你红柚’成熟果实中含有3种类胡萝卜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素;类胡萝卜素主要积累在汁胞中,番茄红素是红色的汁胞、囊衣和海绵层中最重要的色素;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逐渐升高,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在汁胞和囊衣中随着果实的发育而累积,玉米黄素只在成熟阶段的果实中检测到,且含量显著低于番茄红素和β-胡萝卜素。研究结果为‘迷你红柚’果实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吴颍颍, 盛占武, 郑晓燕, 云永欢, 陈海明, 张伟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油茶籽种皮富含多种活性成分,本文通过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油茶籽种皮成分、结构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为实现油茶籽种皮变废为宝和深加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对比了酸法、碱法、亚临界水和离子液体4种预处理方法所得海南油茶籽种皮中的总酚含量、纤维素组成,并运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表征4种预处理方法所得油茶籽种皮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DPPH、ABTS和还原力体外抗氧化体系评价4种预处理方法所得油茶籽种皮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预处理方法均会降低油茶籽种皮得率、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其中以亚临界水处理种皮得率损失最小[(80.07± 0.01)%],而酸法和碱法处理后纤维素含量[(39.36±0.40)%、(36.67±0.74)%]基本不损失,与原料[(38.83±3.81)%]差异不显著。不同预处理方法能够使油茶籽种皮纤维比表面积增大、表面孔洞增加,使纤维结构的无定型区比例升高;未经处理的油茶籽种皮原料强度较大,结晶指数为41.67,其次是酸法、碱法、亚临界水和离子液体处理所得油茶籽种皮结晶指数,分别为28.37、28.69、27.34和25.17。此外,原料的抗氧化活性最好、酸法和亚临界水处理样品次之、而碱法和离子液体处理样品最差,这与油茶籽种皮中总酚和单宁含量高低基本一致。上述结果表明,酸法和亚临界水预处理优于碱法和离子液体,活性物质稳定性好,损失小。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田泽群, 王佩, 王涛, 王昊, 梅文莉, 于淼, 丁立新, 戴好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麦冬须根中的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ODS和Sephadex LH-20多种柱色谱技术对麦冬须根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与理化性质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从麦冬须根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5-甲氧基-6-甲基-7-羟基-8-醛基-3S-(3', 4' -亚甲二氧基苯)-4-二氢色原酮(1)、甲基麦冬黄烷酮A(2)、甲基麦冬黄烷酮B(3)、大黄素(4)、肥牛木素(5)、E-对羟基桂皮酸(6)、Z-对羟基桂皮酸(7)、4-羟基苯甲酸(8)、25R-spirost-5-ene-1β, 3β-diol 1-O-[α-L-rhamnopyranosyl-(1→2)-α-L-arabinopyranoside](9)和β-谷甾醇(10)。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高异黄酮类化合物,命名为麦冬黄烷酮D',化合物5和7为首次从百合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胡汝慧, 李薇, 王昊, 梅文莉, 米承能, 袁靖喆, 戴好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研究国产人工打洞法所结沉香中的化学成分,本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从其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2个单体化合物。根据核磁共振(NMR)、质谱(MS)等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2-(2-苯乙基)色酮二聚体(+)-3′,3′′′-dihydroxy-4′,4′′′-dimethoxyaquisinenone G (1)和aquilasinenone F (2),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都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中化合物2的IC50 值为(64.6±1.6)mol/L,阳性对照为L(+)-抗坏血酸。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马景蕃, 谢晓倩, 杨昊坤, 刘喜明, 陈雪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离纯化白背天葵多酚,并探讨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本研究比较了8种大孔树脂对白背天葵多酚的静态吸附和解吸能力,优选出D101为最适宜纯化白背天葵多酚的树脂,并对其分离纯化的工艺进行了优化。采用DPPH和ABTS法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D101树脂最佳纯化工艺为上样液浓度1 mg/mL、pH 3.1、上样液流速2 mL/min,解吸的乙醇体积分数70%、体积60 mL、流速2 mL/min;白背天葵多酚的含量由14.73%提高到45.21%;其清除DPPH及ABTS自由基的能力为 Vc>纯化物>粗提物。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白背天葵多酚提供了数据支持。

  •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方良, 吴志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见血封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使用价值,是我国热带季节性雨林的主要树种之一。了解见血封喉的适生区的气候因子情况,有利于其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本研究基于生态位模型理论对我国见血封喉地理分布区气候因子进行分析。以见血封喉在国内的现有天然地理分布数据为基础,通过DIVA-GIS获得见血封喉地理分布区气候因子;以分布样地内的海拔和气候数据20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获得4个主成分,其方差总贡献率为93.7%,其中第1主成分为海拔、降雨量和温度的综合因子;第2主成分为主要与低温有关的因子;第3主成分为主要与降雨量相关的因子;第4主成分为主要与极端温度相关的因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2.9%、31.3%、13.0%和6.5%。以最大熵模型理论对见血封喉建立在我国适生区预测模型,预测的模型经ROC验证,模型的训练AUC为0.990,数据检验显示所建立的模型优良,预测精度高;刀切法检验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bio1为影响见血封喉地理分布区气候影响分布的最关键生物气候因子,其次为平均日较差bio2。见血封喉在我国的适生区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台湾。最适生区面积最大的是广东,其次为广西,第三是海南;而高适生区和一般适合区主要是广西;云南和台湾为低适区。

  •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谢一青, 吴庆锥, 余孟杨, 黄勇, 林翔, 李志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连续3 a对从安徽亳州南移至福建不同地区种植的‘凤丹’(Paeonia ostii ‘FengDan’)的物候、生长性状及结籽性状等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凤丹’能适应福建的高温高湿气候和土壤条件,引种后第2年能正常开花结实,保存率在86.73%~91.60%,物候期比原产地提前约10 d。‘凤丹’的生长及结籽性状在5个引种试验地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凤丹’籽油中的主要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明显,其中α-亚麻酸含量均较高,达39.97%~43.06%。相关分析表明,‘凤丹’幼林的生长、结籽性状及单株产籽量与生境因子相关不密切,仅出仁率受海拔、纬度、年均温度及土壤全氮的综合影响。‘凤丹’在福建未能获得较好的产量,综合性状表现最好的闽北政和引种地的4年生、5年生和6年生‘凤丹’单株产籽量分别仅为11.49、39.58、30.74 g,在福建地区建议暂不以发展油用牡丹为目的推广‘凤丹’牡丹。

  • 综述
  • 综述
    谢全亮, 于莉, 袁博轩, 张雪妍, 马骏骏, 王旭初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产胶植物合成的天然橡胶是一种聚异戊二烯高分子化合物,广泛用于民生、医疗和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地位。天然橡胶主要是通过甲羟戊酸和甲基赤藓糖醇途径共同合成,其合成机制主要表现在蛋白质调控方面。本文综述了蛋白组学在产胶植物橡胶树、橡胶草、银胶菊和杜仲中天然橡胶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进展,归纳了天然橡胶生物合成过程中相关蛋白质可能的调控机制,为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向多元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潜在作用和建设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