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坚果是重要的热区经济作物,目前国内外尚无关于澳洲坚果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内参基因的报道。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是提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准确性的先决条件。为筛选澳洲坚果实时定量PCR最适内参基因,以澳洲坚果的根、茎、叶、果皮、果仁为材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8S rRNA,Actin,CYP,EF1a,EF1b,GAPDH,MDH,TUBa,TUBb,UBQ,UBC等11个常用的内参基因在澳洲坚果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稳定性进行了分析。geNorm软件分析的最适内参基因数目为2,最稳定内参组合为MDH和EF1b,TUBa基因的稳定性最差。BestKeeper分析结果认为,MDH基因表达最稳定,EF1b次之,与geNorm结果一致。NormFinder软件稳定性分析显示,GAPDH最稳定,其次是CYP基因;TUBa基因表达最不稳定。ΔCt算法结果表明,18S基因表达最稳定,其次是GAPDH基因,MDH和EF1b排第3和第4。RefFinder综合排序为:MDH>18S>GADPH>EF1b>CYP>UBC>EF1a>Actin>TUBb>UBQ> TUBa。因此,MDH基因在澳洲坚果不同组织中表达最稳定,初步确认可以作为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校正内参基因,在澳洲坚果的基因表达模式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探究叶绿素合成缺失对波罗蜜嫩茎发育的影响,以波罗蜜叶绿素缺失突变体(chlorophyll deficient mutant, CDM)嫩茎为材料进行转录组分析;经de novo组装后获得295 869个Unigenes,使用NR、NT、Swissprot、KEGG、KOG、Pfam和GO数据库进行序列比对,共注释了174 291个Unigenes。过滤低丰度基因后,筛选出22 988个差异基因。与对照(CK)相比,CDM中上调基因有379个,下调基因有22 609个。GO分类结果表明,共有3712个基因获得注释,并将其划分为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细胞组分(cellular component)和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三大类,共48个功能组;此外,有2080个Unigenes参与到19条KEGG通路上,其中在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中有30个Unigenes。该研究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叶绿素合成缺失对波罗蜜嫩茎发育的影响,为木本植物茎发育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巴西橡胶树是一种重要的热带作物。以巴西橡胶树‘热研7-33-97’处于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的幼嫩雄花为试验材料来获取单细胞,利用5%纤维素酶、5%果胶酶、5% β-葡聚糖酶、5%纤维素酶与4%果胶酶混合酶4种酶液,探索酶解四分体胼胝质的最佳方案。结果表明:在37℃条件下酶解1 h,5%纤维素酶与4%果胶酶混合酶的酶解效果最佳,可得到品质良好的小孢子单细胞。通过对拉制针尖细长度、磨针斜口直径以及显微操作分离体系的不断探索与试验,成功建立一套适合巴西橡胶树‘热研7-33-97’小孢子单细胞的显微分离技术体系。小孢子单细胞是减数分裂的直接产物,对小孢子单细胞进行分离并分析可精确解析橡胶树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的重组与交换,确定橡胶树基因组的变异情况。该研究结果将为橡胶树单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以澳洲鸽子石斛兰(Dendrobium kingianum Bidwill)的花梗为外植体,研究花梗芽的诱导、增殖和生根情况。结果表明:在1号诱导培养基[MS+6-BA 2.0 mg/L+NAA 0.5 mg/L+10%椰子汁(CM)]和2号诱导培养基(MS+6-BA 2.0 mg/L+NAA 0.5 mg/L+AC 1.0 g/L+10% CM)中均能诱导出芽,尽管在诱导过程中70.6%带节间的花梗茎段因不能诱导出侧芽或侧芽弱小而死亡,但为种苗生产和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在增殖培养过程中,2号增殖培养基(MS+6-BA 3.0 mg/L+AD 3.0 mg/L+10% CM)有利于增殖培养;在生根壮苗过程中,生根培养基(1/2 MS+NAA 0.3~0.5 mg/L+10% CM)适宜澳洲鸽子石斛兰‘金斯卡’的生根培养。
以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K599诱导胡萝卜产生毛状根,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建立双重培养体系,研究不同消毒方法、超声波、低温预处理和培养基pH对摩西斗管囊霉孢子萌发的影响及其与胡萝卜毛状根建立双重培养体系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消毒方法3孢子萌发率最高,孢子污染率最低,15 d孢子萌发率达48.88%,而污染率仅为9.98%;超声波处理能降低孢子污染率11.17%~14.53%;低温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孢子的萌发率,4℃低温处理10 d和15 d效果较好,其萌发率分别为70%和65%;AM真菌孢子在水琼脂培养基萌发最佳pH为6.5,萌发率达到48.50%,pH< 5.5或pH>8.0均抑制孢子萌发,pH 5.5和pH 8.0的萌发率分别为15.43%和16.06%。消毒孢子先于水琼脂萌发后,再挑取萌发管多,菌丝较长的孢子并将菌丝生长方向正对毛状根方向进行转接,可以提高双重培养的成功率。MSR培养基为双重培养的最优培养基。胡萝卜毛状根与AM真菌双重培养可为菌根真菌繁殖及相关分子机理研究提供可行有效的途径。
选取相对枯黄率、相对坪用质量、相对地上部分干重、相对根系干重和相对全株干重5个指标对不同地理来源的66份狗牙根材料的耐铝性进行初步评价,从而筛选出不同耐铝型的种质。结果表明:在2500 μmol/L铝浓度处理下,不同狗牙根种质之间的生长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不同指标间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9.90%~36.56%,其中相对枯黄率变异系数最大(36.56%),而相对坪用质量变异系数最小(19.90%);相对地上部干重与相对全株干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42,相对枯黄率与相对坪用质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31;通过隶属函数法,将66份狗牙根种质分为4级,其中1级为极端耐铝型材料,包含5份材料,占总供试材料的7.57%;2级为较耐铝型材料,包含4份材料,占供试材料的6.06%;3级为中间型材料,包含47份材料,占供试材料的71.21%;4级为铝敏感型材料,包含10份材料,占供试材料的15.15%。通过对66份狗牙根材料耐铝性综合评价,筛选出了5份耐铝的种质,依次是B219、B532、A522、A075和B509。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12份不同来源地的白及属植物从观赏特性、适应性、栽培与管理三方面13个指标因子进行系统的资源评价,建立白及属植物资源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根据AHP评价结果及聚类分析可将12份引种的白及属植物分为两个等级:Ⅰ级优异种源6份;Ⅱ级优良种源6份;筛选出观赏性优良且适应性良好的5个白及种源陕西白及、江西白及、重庆白及、湖北白及、安徽白及,优良的黄花白及种源湖北黄花白及。可见,层次分析法可有效地进行白及属植物综合评价,并快速筛选出观赏性好、适应性强的白及属植物;其次观赏特性是影响白及属植物资源评价的主要影响因子。
以16种广东省特有兰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资料查阅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从观花性状、观叶性状和观株性状3个方面选择了12个评价指标对其观赏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适用于园林园艺花卉的兰科种类。结果表明:在各约束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值中,花径所占的权重最大;根据综合评分结果将16种广东省特有兰科植物划分为3个等级:Ⅰ级(2.8~3.0),观赏价值高的种类,共计3种;Ⅱ级(2.5~2.8),观赏价值中等的种类,共计8种;Ⅲ级(2.5以下),观赏价值低的种类,共计5种。其中,深圳香荚兰、紫金舌唇兰和蕉岭石斛具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和极高的观赏价值,为优良的野生花卉,建议引种推广。
为构建有效的沟叶结缕草遗传转化体系,以沟叶结缕草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笔者单位克隆的耐盐相关基因ZmPDI基因转入野生型植株中,研究共培养时间、侵染液浓度、侵染时间和抗生素浓度等因子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遗传转化体系为菌株OD600值为0.4,侵染30 min,共培养3 d后进行选择培养。特美汀在选择培养阶段最适抑菌浓度为250 mg/L,潮霉素愈伤组织筛选的最适选择压力为40 mg/L,苗筛的最适浓度为15 mg/L。通过GUS活性的组织化学分析和PCR鉴定,显示目的基因已成功转入沟叶结缕草基因组中。
为选择杂交后代优良株系,对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及其杂交F1代株系的组培苗及栽培苗生长量、表型性状及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株系的组培生长量差异显著,变幅为0.15~0.69 g,超亲株系占75.00%,移栽生长量变幅为0.03~0.44 g,超亲株系占75.00%;组培苗8个表型性状表现为超亲,占总考察性状的88.89%;栽培苗4个表型性状表现为超亲,占总考察性状的44.44%,各株系多糖含量与亲本差异显著,7个株系的多糖含量表现为超亲,占总考察株系的87.50%。可见,利用铁皮石斛与霍山石斛杂交是改良石斛产量与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以木薯品种‘新选048’和‘华南205’的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为材料,采用定株观察的方法,比较二倍体及其同源四倍体开花结实特性的差异,探究染色体加倍后对木薯开花结实特性的影响,为开展木薯多倍体材料创制及鉴定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2个木薯品种四倍体的开花结实物候期都要迟于二倍体,且四倍体的雌花、雄花、花药、果实、种子的形态大小均大于二倍体;2个木薯品种不同倍性间花药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新选048’的四倍体会出现两性花且其雌花花被颜色与二倍体存在明显差异;2个木薯品种不同倍性间开花及坐果数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新选048’四倍体的单序总花量和雌、雄花总量显著大于二倍体的,但2个品种在不同倍性间开花及坐果数量的差异中呈现不同的规律。因此,木薯染色体加倍,可延迟开花结实的时间,增加生殖器官的大小,改变花形态特征和雌雄花的数量及花总量,但这种改变具有品种依赖性。
为了解决广东省种植户普遍存在的冬作马铃薯生育前期供肥过猛、后期脱肥严重和肥料养分供需不平衡等问题,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方法,以‘费乌瑞它’品种马铃薯为供试作物,在不同氮磷钾比例下,研究不同释放期缓控释复合肥对冬作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氮磷钾比例为N∶P2O5∶K2O=1.0∶0.5∶2.0时,配施CRF60d的缓控释复合肥处理的冬作马铃薯的总产量、较CK(无肥处理)增产率、经济效益和较CK增效率都为最高,分别达到56 550 kg/hm 2、68.24%、92 575元/hm 2和69.12%;其次,当氮磷钾比例为N∶P2O5∶K2O=1.0∶0.5∶2.0时,配施CRF90d的缓控释复合肥处理的总产量、较CK增产率、经济效益和较CK增效率分别为55 034 kg/hm 2、63.73%、88 186元/hm 2和61.10%。兼顾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因素,适宜广东冬作马铃薯主产区的施肥方案为配施释放期60~90 d的缓控释复合肥,且总氮磷钾量应达到N 240 kg/hm 2、P2O5 120 kg/hm 2、K2O 480 kg/hm 2。
为了探讨土壤调理剂的田间应用效果,筛选出适合改良梅州烟区麻沙泥田的土壤调理剂,通过田间试验研究2种土壤调理剂对植烟麻沙泥田烟叶产质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调理剂Ⅰ和调理剂Ⅱ均显著提高了烟叶的产量、产值、上等烟比例和均价,其中调理剂Ⅰ处理的产量和产值较对照高30.42%和57.56%;调理剂Ⅰ显著降低了烟草青枯病和普通花叶病发病率;调理剂Ⅰ处理较对照提高1.42个pH单位,其速效钾、交换性镁和交换性钙含量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13.21%、63.21%和4.9倍;2种调理剂增加了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其中调理剂Ⅰ显著提升了土壤转化酶、磷酸酶、脲酶和脱氢酶的活性。综上所述,调理剂Ⅰ在提高烟叶产质量、改善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减轻烟草青枯病和普通花叶病发生等方面的综合效果显著,有助于植烟麻沙泥田土壤的改良。
以419份广西水稻地方品种核心种质的糙米为材料,分别于2014和2015年测定了Ca、Fe、Zn和Se 4种矿质元素含量,同时利用34个SSR标记对两年矿质元素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4种矿质元素在两年间的鉴定结果存在极显著差异,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Ca、Se平均含量高于粳稻,Ca(2014)、Se(2014)在籼粳稻间呈显著性差异;粳稻的Fe、Zn平均含量高于籼稻,Fe(2015)、Zn(2014,2015)在籼粳间呈显著性差异。矿质元素含量与稻作区经纬度、海拔等因素相关,Fe平均含量在桂南稻作区最高,Zn平均含量在桂中稻作区最高;Ca、Fe、Zn平均含量在黑米中含量最高,Se在红米中含量最高;Ca和Zn平均含量在黑米与红米、黑米与白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e无显著差异。4种矿质元素含量在2年间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159~0.557,均呈极显著正相关。2014年4种元素含量间无显著性相关;2015年Se和Fe、Zn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Zn和Fe之间显著正相关(P<0.01),Zn和Ca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01)。SSR标记共检测到167个等位基因,平均4.91个,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74,遗传信息量为0.522。经Pearson相关分析,4种矿质元素共关联到18个相关位点,其中8个位点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相同。
通过细菌性软腐病菌液针刺接种文心兰‘小樱桃’假鳞茎,分别在0、8、16、24、32 h时取假鳞茎上第一片叶,测定其叶绿素荧光特性[最大光合效率Fv/Fm、实际光合效率Y(Ⅱ)、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PQ)、非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Y(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的酶活性,丙二醛(MDA),木质素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侵染时间的延长,Fv/Fm、Y(Ⅱ)、Y(NPQ)逐渐下降,Y(NO)逐渐升高,光合系统受损;PPO活性及木质素含量逐渐下降;SOD、POD活性逐渐升高;CAT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MDA含量在0~24 h逐渐下降,24 h后趋于平缓。探明文心兰感染软腐病后其抗性机制,建立抗性鉴定的生理方法。
基于目前橡胶树拟盘多毛孢叶斑病在境外主要植胶国爆发流行的态势,以及对天然橡胶产业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笔者前期对我国海南、云南、广东等省橡胶主产区的13个农场和胶园进行了病害踏查,在我国海南省乐东县志仲镇乐东保显农场发现了疑似橡胶树拟盘多毛孢叶斑病病样。本研究将该疑似病样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致病力测定,并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新拟盘多毛孢属(Neopestalotiopsis)的Neopestalotiopsis aotearoa Maharachch., K.D. Hyde & Crous;基础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8℃,孢子致死温度为50℃;适宜pH为6.5,最适碳源为蔗糖和D-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和大豆蛋白胨;最适培养基为PDA,培养8 d后产孢。初步明确了该病的病原及其基础生物学特性,为提前储备防治该病的相关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防治橡胶树根病的可行性,为橡胶树根病的可持续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抑菌圈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7种杀菌剂和枯草芽孢杆菌Czk1菌株对橡胶树红根病菌、褐根病菌的毒力以及杀菌剂与Czk1菌的生物相容性,并用Horsfall法确定复配方案。结果表明:"根康"对橡胶树红根病菌和褐根病菌的EC50分别为0.6253、0.0522 μg/mL,EC50均最低且与Czk1菌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根康"(EC50=0.6253 μg/mL)与Czk1(EC50=6.46×10 7 CFU/mL)混配,体积比V(Czk1)∶V("根康")=7∶3时,对红根病菌的增效比率值IR值为1.60;"根康"(EC50=0.0522 μg/mL)与生防菌Czk1(EC50=2.33×10 8 CFU/mL)混配,体积比V(Czk1)∶V("根康")=7∶3时,对褐根病菌IR值为1.51。研究表明,"根康"可与Czk1联用协同防治橡胶树根病,菌药复配剂的防效明显优于单剂"根康"和单剂生防菌Czk1的防效,且混配剂中"根康"使用量只有单剂的1/3,大幅降低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
西沙群岛草海桐链格孢叶斑病发生普遍,前期笔者鉴定了该病的病原菌为长柄链格孢菌(Alternaria longipes)。为进一步明确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生长速率法对长柄链格孢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测定了苯醚甲环唑等13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该菌菌落最适生长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固体培养基(PDA),其次是马铃薯蔗糖固体培养基(PSA);适宜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8℃;适宜生长pH为5.0~7.0,最适pH为6.0;最佳碳源为蔗糖,而果糖不利于菌落生长;最佳氮源为甘氨酸,而尿素不利于菌落生长;光照时间对菌落生长无显著影响。室内毒力测定表明,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值为0.15 μg/mL,其次是氟硅唑乳油、己唑醇悬浮剂和戊菌唑乳油,其EC50值分别为0.37、0.44和0.51 μg/mL,嘧菌酯悬浮剂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抑菌效果最差,EC50值均大于3000 μg/mL。
海南省南繁区位于热带地区。水稻是南繁区种植最多的作物,占南繁区总面积的60%。为了更好地开展南繁区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和监测,必须弄清南繁区稻田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和优势种情况。本研究采用吸虫器取样法调查研究了三亚南繁区2013年三季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捕食性天敌的群落结构,明确了三亚南繁区捕食性天敌有9目40种,重点研究了优势种稻红瓢虫和锥腹肖蛸的种群发展情况,为热带地区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和南繁稻田监测指示性昆虫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红脉穗螟[Tirathaba rufivena (Walker)]是槟榔的重要害虫,为筛选有效防治红脉穗螟的优势赤眼蜂蜂种,研究比较了稻螟赤眼蜂、食胚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对红脉穗螟的寄生力。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寄主卵密度范围内,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食胚赤眼蜂对红脉穗螟卵的寄生数量随着红脉穗螟卵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其中,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食胚赤眼蜂在红脉穗螟的卵密度分别为35、30和25粒/管,寄生卵数量和寄生率均为最大,寄生卵数量分别为16.2、8.8和10.6粒,寄生率分别为46.3%、29.3%和42.4%。在赤眼蜂羽化后的12 h内,在0~72 h提供充足卵的情况下,食胚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主要在0~24 h寄生红脉穗螟的卵,分别占总寄生量84.8%、48.6%和60.7%,其子代蜂总数分别为48.5、50.8和53.8头,子代雌蜂比例分别为68.2%、74.4%和55.1%。结果表明稻螟赤眼蜂对红脉穗螟卵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松毛虫赤眼蜂和食胚赤眼蜂作为红脉穗螟卵补充优势赤眼蜂,这3种赤眼蜂可共同防治红脉穗螟。
剑麻是我国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杂草危害给剑麻生产带来严重障碍和损失。为了掌握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剑麻园杂草情况,从而进行科学防控。本研究采取踏查和定块系统调查相结合,全面调查了我国剑麻园杂草种类、分布与危害。结果表明,剑麻园共有杂草49科144属200种,其中禾本科40种,菊科24种,豆科20种,茜草科和莎草科各10种;一年生杂草79种,二年生杂草1种,多年生杂草100种,其它生活周期20种;种子繁殖杂草143种,种子、茎和根茎等繁殖杂草57种;外来杂草68种,本地杂草132种;5级危害的杂草3种(大白茅、铺地黍和香附子),4级危害的杂草7种(牛筋草、短颖马唐、假臭草、阔叶丰花草、加拿大蓬、鬼针草、薇甘菊)。在剑麻园杂草防控方面,提出了"生态优先,以草治草"策略和"不生草的剑麻园不可能是生态剑麻园,只有生良草的剑麻园才可能是生态园"的新观点,并采取剑麻园种草控草、养地、养麻、养畜和驱虫防病的生态化管理技术措施,达到减肥减药、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为研究不同浓度壳聚糖处理对采后西番莲果实耐贮性和贮藏品质的影响,选取采后‘福建百香果1号’西番莲果实,用稀释50倍、100倍、150倍、200倍、250倍的卡多赞(壳聚糖)溶液浸泡5 min,以用蒸馏水浸泡5 min为对照,果实浸泡后取出晾干,之后用0.015 mm厚的聚乙烯薄膜袋密封包装(每袋装果10个),置于28℃和相对湿度80%条件下贮藏,贮藏期间每隔3 d取样,用于测定西番莲果实的耐贮性和贮藏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西番莲果实相比,壳聚糖处理能有效降低采后西番莲果实的呼吸强度,延缓果皮细胞膜透性的上升,降低果实失重率,保持较高的果实商品率;此外,壳聚糖处理能保持较高的外果皮L *、a *、b *值及果皮花色素苷、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维持较高的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总糖、蔗糖、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因此,壳聚糖处理能增强采后西番莲果实的耐贮性和维持较高的贮藏品质;其中,以稀释200倍的卡多赞溶液处理的保鲜效果最佳,可作为提高西番莲果实采后耐贮性、延长其保鲜期的适宜处理条件。
本文以黑胡椒粉为原料,采用三相分离法(TPP)提取胡椒油树脂,研究了胡椒粉添加量、硫酸铵质量浓度、提取液与叔丁醇体积比、pH、温度对胡椒油树脂得率及胡椒碱含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了胡椒油树脂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胡椒粉添加量5%、硫酸铵质量浓度10%、提取液与叔丁醇的体积比1∶0.5、pH 4、温度20℃,在此条件下,黑胡椒油树脂得率为12.90%,黑胡椒油树脂中胡椒碱含量为30.46%,验证试验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研究结果为工业化提取胡椒油树脂提供参考。
采用GC-MS法,研究了以‘班尼约尔1号’和‘热引1号’胡椒为杂交亲本的6个杂交种白胡椒(‘PC003’、‘PC008’、‘PC009’、‘PC011’、‘PC033’、‘PC036’)精油的化学成分,其化学组成成分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6个杂交品种白胡椒精油中共检测出烯类、醇类、酯类、酚类等8大类77种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化学成分有石竹烯[(30.93±0.00)%~(53.81±0.01)%]、可巴烯[(0.83±0.00)%~(10.09±0.00)%]、δ-毕澄茄烯[(0.08±0.00)%~(7.64±0.01)%]、石竹烯氧化物[(0.10±0.00)%~(5.86±0.00)%]、α-红没药醇[(0.18±0.00)%~(5.51±0.01)%]、蛇麻烯[(0.55±0.01)%~(6.64±0.00)%]、异丙二醇[(2.56±0.00)%~(4.12±0.00)%]。不同杂交品种白胡椒精油中检测出的挥发性成分和总的百分含量都不同,部分品种间差异显著。研究结果为今后胡椒新品种选育和优异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为深入了解海南岛热带野生植物的保健功能及其活性成分,用CCK-8法检测山地五月茶(Antidesma montanum)果和叶的乙醇提取物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山地五月茶果和叶的乙醇提取物作用72 h对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83 μg/mL和306 μg/mL。叶的乙醇提取物分别经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比较各有机溶剂萃取相及剩余水相对乳腺癌细胞抑制增殖活性,结果显示乙酸乙酯相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其处理细胞72 h的IC50为150.5 μg/mL。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检测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提取物具有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的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提取物能够使MDA-MB-231细胞周期S期显著延长。UPLC-MS/MS分析结果显示,乙酸乙酯相含有穗花杉双黄酮活性成分。穗花杉双黄酮处理MDA-MB-231细胞72 h的抑制增殖IC50为192.6 μg/mL,表明其是山地五月茶抑癌活性成分之一。
以不同浓度乙醇对叠鞘石斛[Dendrobium aurantiacum Rchb. f. var. denneanum (Kerr.) Z. H. Tsi. ]叶进行提取,再用不同极性溶剂对抗氧化活性较高的60%乙醇粗提取物进行萃取,分别得到石油醚层、二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和水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各部位进行成分分析,以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为指标,利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主要的抗氧化活性部位。其中,总黄酮在正丁醇层最高(24.89%);多糖在水层最高(0.23%);各萃取层均有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强弱顺序为水层>正丁醇层>乙酸乙酯层>二氯甲烷层>石油醚层。筛选出正丁醇层、水层为抗氧化主要活性部位,其抗氧化活性是黄酮类、多糖等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为进一步提取抗氧化活性化合物,开发天然抗氧化剂提供一定的指导。
采用平板试验,通过生长速率法分析木薯根系分泌物及其土壤浸出液对橡胶树白根病病菌及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为判断胶园林下种植木薯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木薯根系分泌物对橡胶树白根病和棒孢霉落叶病病菌均表现为化感促进效果,但在任一处理时间,不同浓度间对白根病病菌的化感效果与对照均未达显著差异,而对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浓度达40 mg/mL时,化感促进效果与对照达到显著水平。(2)木薯根系分泌物的任一浓度,对橡胶树白根病和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在不同处理天数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木薯土壤浸出液对橡胶树白根病和棒孢霉落叶病病菌均呈现化感促进效果,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对橡胶树白根病病菌,处理后2 d,达到显著化感效果所需浸出液浓度至少为40 mg/mL,处理后3 d和处理后4 d,达到显著化感效果所需浸出液浓度至少为8 mg/mL;对棒孢霉落叶病病菌,在任一处理时间达到显著化感效果的浸出液浓度均至少为200 mg/mL。(4)土壤浸出液小于8 mg/mL时,3个处理时间之间的橡胶树白根病病菌化感效果无显著差异,当浓度达到40 mg/mL时,处理后2 d的化感促进效果显著大于处理后3 d和4 d;4种土壤浸出液的任一浓度,对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病菌的化感效果在不同处理时间之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所以说,幼龄胶园间作木薯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和白根病的发生。
经过对西沙永乐群岛8个岛礁的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共记录高等植物158种,涉及53科132属,野生植物90种,栽培植物68种。各岛礁植物种类差异较大,晋卿岛124种、甘泉岛56种、石屿1种、羚羊礁24种、广金岛29种、鸭公岛12种、银屿39种、全富岛0种,在调查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植物有34种,其中24种为野生植物,10种为栽培植物,野生植物明显多于栽培植物,占70.59%。本次调查摸清了这8个岛礁的植物本底和分布特征,为岛礁植物保育、引种、开发利用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