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组学与生物技术
  • 组学与生物技术
    陶志强, 张宇航, 王英, 高和琼, 庄南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MADS-box基因家族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中,巴西橡胶树的MADS-box基因家族主要参与花形态建成,对生殖生长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MADS-box基因家族的26个相关基因已被克隆分析,但它们在染色体上的具体位置还未确定。本研究以巴西橡胶树‘热研7-33-97’品种为材料,将MADS-box基因家族的6个成员(HbAGL8HbAG15HbAGL30HbTT16HbAP1HbSVP1)定位在细胞核染色体上,通过双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巴西橡胶树MADS-box基因家族的这6个成员在细胞核染色体上进行物理定位分析。结果表明:MADS-box基因家族的6个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其中HbAGL15HbAG8HbAG30HbSVP1基因定位在第4、5、7和8号染色体长臂上,其信号位点到着丝粒的平均百分距离是11.85、39.71、48.94和6.70;HbTT16HbAP1基因定位在第1和13号染色体短臂上,其信号位点到着丝粒的平均百分距离是22.19和18.01。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巴西橡胶树MADS-box基因家族的6个成员在细胞核染色体上的实际位置,展现家族基因之间的分布特点和连锁遗传关系,不仅丰富了橡胶树分子细胞遗传学信息,也为橡胶树的分子辅助育种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的科学理论依据。

  • 组学与生物技术
    梁婷, 沈文涛, 庹德财, 言普, 黎小瑛, 唐庆华, 周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过氧化氢酶(Catalase)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主要功能是清除植物细胞内光呼吸、线粒体电子传递及脂肪β-氧化等过程中产生的H2O2,从而保护细胞免于过氧化氢酶的毒害。为了解槟榔过氧化氢酶基因的相关信息,利用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槟榔叶片总RNA,通过同源克隆和RACE技术获得槟榔全长cDNA,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获得ArCAT1(MN692600)、ArCAT2(MN692601)、ArCAT3(MN692602)3个同源基因,其序列全长均为1476 bp,编码492个氨基酸。遗传进化分析显示,ArCATS与同为棕榈科的油棕(Elaeis guineensis)、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等植物的过氧化氢酶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中与油棕的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ArCAT1蛋白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中,而ArCAT2和ArCAT3既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又定位于细胞核中。这为进一步研究Catalase基因在槟榔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 组学与生物技术
    宋康华, 侯晓婉, 贾志伟, 洪克前, 谷会, 张鲁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 AIN)在菠萝采后蔗糖降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菠萝全基因组数据库,预测菠萝AIN家族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解析其在采后菠萝不同贮藏温度下的表达变化情况,为阐明AIN基因在采后菠萝果实贮藏特性中的作用奠定基础。以水稻AIN家族基因为探针,在菠萝全基因组中鉴定到2个菠萝细胞壁酸性转化酶基因(cell wall acid invertase, CWIN)和2个液泡酸性转化酶基因(vacuolar acid invertase, VIN),分别命名为AcCWIN1、AcCWIN2AcVIN1AcVIN2,设计编码区引物进行测序验证,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cCWIN1、AcCWIN2和AcVIN1、AcVIN2蛋白分别归于细胞壁酸性转化酶和液泡酸性转化酶2个进化支上,且均属于糖基水解酶家族GH32,基因结构、保守域和保守基序均一致。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菠萝果肉中AcVIN1AcVIN2在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表达量升高,且AcVIN1在发生黑心病的部位大量表达,而AcCWIN1AcCWIN2在采后贮藏过程中表达量逐渐降低,且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其表达量降低,预示AcVIN1、AcVIN2AcCWIN1、AcCWIN2在菠萝采后蔗糖降解和黑心病的发生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 组学与生物技术
    王雪晶, 李蓉, 王姗姗, 张婧, 林玉玲, 陈裕坤, 林争春, 陈青青, 叶开温, 赖钟雄, 徐涵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文心兰‘柠檬绿’(Oncidium hybridum ‘Honey Angel’)为材料进行类原球茎发育过程的形态和结构观察,对其离体形态建成进行分析,并对类原球茎(protocorm-like body, PLB)分化过程中的顶部和基部组织以及组培苗的根、茎、叶中的凯氏带蛋白基因CASP和电子传递蛋白基因Fd(ferredoxin)、FNR(ferredoxin-NADP+oxidoreductase)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类原球茎在分化过程中逐步建立了两极性。随着类原球茎的发育,自顶端向基部形成维管形成层,继而形成维管束;之后有叶原基产生并形成单子叶式茎尖结构和出现类原球茎胚轴的伸长,无胚根形成。类原球茎形成幼苗后植株基部有侧根的产生。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在根中高表达和在茎中高表达的CASPFNRFd基因在类原球茎不同发育阶段和组织中存在极性的差异表达,参与了无胚根体细胞胚胎的生长发育过程。综上所述,文心兰体细胞胚在发育过程中从弱分化器官向茎叶器官转变,形成兰花特有的非同步体细胞胚胎发育现象——类原球茎。

  • 组学与生物技术
    夏启玉, 赵辉, 贺萍萍, 张丽丽, 杨小亮, 肖苏生, 张雨良, 郭安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测定雷州杂草稻的黑色颖壳基因Bh4和红色果皮基因Rc的基因型,本研究对雷州10个杂草稻群体的100个单株的种子的颖壳和果皮颜色进行表型观察,同时通过PCR扩增及序列分析对Bh4Rc的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雷州杂草稻中黑色颖壳和黄色颖壳的种子几乎各占一半,果皮颜色则以红色为主,有少量白色和浅红色果皮的种子。雷州杂草稻的Bh4Rc的基因型与表型鉴定结果一致。57份黑色颖壳杂草稻的Bh4基因型为39个野生型和18个杂合型,25份黄色颖壳和18份黄色带黑斑颖壳杂草稻的Bh4基因型均为缺失22 bp的突变型;90份红色果皮杂草稻的Rc基因型为73个野生型和17个杂合型,4份白色和6份浅红色果皮杂草稻的Rc基因型均为缺失14 bp的突变型。本研究为分析雷州杂草稻的Bh4Rc基因的来源提供了分子基础。

  • 组学与生物技术
    郭静远, 邹智, 孔华, 郭运玲, 郭安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基于转录组获得的CpDHN转录本序列,以番木瓜‘台农二号’组培苗叶片为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该基因包含完整ORF在内的425 bp 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CpDHN预测编码93个氨基酸,其理论分子量为10.50 kDa、等电点为6.62、总平均疏水指数为-1.984、核定位。除保守的K片段外,蛋白还含有1个S片段,可归为KS型脱水素。在拟南芥中的10个脱水素中,CpDHN与AtLEA8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为53.3%。值得注意的是,虽然CpDHN的编码区不存在内含子,但其3°UTR含有1个与AtLEA8类似的内含子。表达谱分析显示,该基因在根和叶片中均受干旱胁迫诱导。此外,还构建了CpDHN的原核表达载体,SDS-PAGE分析显示,该蛋白在大肠杆菌中可高效表达。这些结果为下一步的功能鉴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连子豪, 黄少华, 陈艳艳, 牛俊海, 尹俊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红掌种质资源重要观赏性状遗传多样性,以91份红掌种质作为试验材料,对17个重要观赏性状进行鉴定,应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红掌资源各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6.27%~66.20%,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8856~2.0886,说明其具有较高的形态多样性,其中右耳心距变异最大,肉穗花序顶端粗变异最小。相关性分析发现,各观赏性状间存在着较为紧密的正向联系,大部分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的3个主要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2.991%,由决定植株大小、佛焰苞大小及肉穗花序粗度的指标组成,其中前两个特征对红掌种质多样性影响较大。依据植株大小、佛焰苞大小及肉穗花序粗度进行聚类分析,可将91份红掌种质分为6个类群,各类群特征明显,其中第Ⅵ类群多个性状表现独特,值得特别注意。本研究通过分析红掌种质资源重要观赏性状变异情况,了解其遗传多样性,为红掌遗传改良、种质创新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韦婉羚, 郭伦发, 秦洪波, 王新桂, 江新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中,采用查阅文献、样线和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阳朔县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及蕴藏量等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调查和鉴定,阳朔县共有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919种(包括种下单位),隶属于160科527属;其中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70种,栽培重点调查药用植物6种,国家Ⅰ级保护植物1种,国家II级保护植物7种,广西重点保护植物8种。(2)对样方调查中发现的57种野生重点药用植物的出现频率和蕴藏量进行统计,其中60.00%的物种蕴藏量小于100 t,野生重点中药材总蕴藏量11 610.18 t;66.67%的物种出现频率低。可见,阳朔县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多,生态环境保护较好;但各物种的出现频率和蕴藏量差异大,很多物种野生资源稀缺,对部分药用植物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建议把旅游业与中药种植业相结合,保护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确保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谢文钢, 李晓松, 谭礼强, 陈玮, 杨雪梅, 文维奇, 高先荣, 唐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四川茶树资源评价与茶树特异资源鉴定,本文利用11对SSR引物对109份四川茶树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并对其夏梢的茶多酚含量及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1对SSR引物共扩增出35个观测等位基因,遗传多态信息量(PIC)、Nei’s多态性指数及Shannon信息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58、0.58、0.98。将109份种质资源聚为7个类群,在分子水平上具有较大差异性,材料来源地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对茶多酚及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109份材料夏梢的茶多酚为(21.59%±0.25%)~(30.56%±0.72%)(平均25.17%±1.87%),儿茶素为21.82%~25.04%(平均23.29%),酯型儿茶素为17.91%~22.08%(平均19.46%),EGCG为9.71%~16.24%(平均13.86%)。结果显示,四川茶树资源遗传背景较复杂,遗传基础较宽且差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中筛选出一批特异资源材料,其中高儿茶素资源8份(>19%),高酯型儿茶素资源10份(>15%),高EGCG资源14份(>13%),超高EGCG资源的5份(>15%)。为核心茶树资源圃建设及高EGCG资源鉴定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张婷婷, 刘子凡, 安锋, 谢贵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铝毒是酸性土壤中抑制植物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子,但其对橡胶幼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甚少。本研究设置50、100、200 mmol/L 3种Al3+处理浓度,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铝胁迫下橡胶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活力、根系导水率、H2O2和O2-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叶片SPAD值、叶片相对含水量、根系活力、根系导水率随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H2O2和O2-含量则逐渐增加,且浓度越高对各个指标的影响越显著。铝毒害可造成根系活性氧(H2O2和O2-)的累积,进而造成根系活力和导水率下降,叶片SPAD值和相对含水量下降,最终导致橡胶幼苗死亡。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单翔宇, 谢如林, 李伏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我国甘蔗生产中氮肥用量高和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为提高氮肥利用率,本研究以‘桂糖4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对比5种施氮量(N150:150 kg/hm2、N225:225 kg/hm2、N300:300 kg/hm2、N375:375 kg/hm2、N450:450 kg/hm2)和2种施氮次数(R1:3次施入,30%氮肥作基肥、30%作分蘖肥和40%作攻茎肥;R2:2次施入,30%氮肥作基肥和70%作攻茎肥)下宿根蔗生长、产量、含糖量以及氮素利用。结果表明:(1)蔗茎产量受施氮量影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2种施氮次数的蔗茎产量均呈现递增趋势。相同施氮量下,不同施氮次数的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R1N375、R1N450、R2N375和R2N450处理甘蔗产量较高,分别为106.4、112.2、106.4和109.1 t/hm2。(2)随施氮量增加,蔗糖分先增加后减少。N375和N450下,R1的蔗糖分显著高于R2。随施氮量增加,R1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无显著变化的趋势,R2的产糖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N375和N450下,R1的产糖量显著高于R2,R1N375和R1N450处理甘蔗含糖量较高,分别为14.95和14.58 t/hm2。(3)R1和R2的当季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2%~36%和20%~32%。因此,当施氮量为375 kg/hm2,以30%基肥、30%分蘖肥和40%攻茎肥是蔗叶还田下宿根蔗的最优施氮模式。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杨娟, 王志勇, 郭海林, 丁西朋, 杨虎彪, 吴杨, 廖丽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2个耐荫性具有显著(P<0.05)差异的普通钝叶草(Stenotaphrum helferi)品系S17(耐荫强)与S34(耐荫弱)设置3个不同程度(自然光照、70%自然光照、25%自然光照)遮光处理,对其形态及生理生化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遮荫处理后耐荫性强的S17相对叶长、相对叶宽、相对绿色覆盖度、相对草坪密度、相对坪用质量、相对地上干物重及相对光合色素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耐荫性弱的S34,且重度胁迫显著(P<0.05)高于轻度胁迫;遮荫后S17的相对叶绿素a/b逐渐增加,而S34逐渐降低;重度遮荫后,相对可溶性糖及相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P<0.05)低于轻度胁迫,其中S17显著(P<0.05)高于S34。本研究对今后开展普通钝叶草耐荫新品种选育和QTL定位提供参考。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苏春桃, 杨浩, 高秀梅, 朱宏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旨在研究甘薯种质资源的光合特性。对23份来自不同地区的甘薯种质资源进行光合性状测定,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3份种质资源7个光合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高光效种质材料。结果表明,23份甘薯种质的7个光合指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7个光合指标参数的变异系数范围为7%~18%,其中,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最高,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最低。相关性分析中,净光合速率与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蒸腾效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光合因子、气孔因子与叶绿素含量3个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率达95.511%。聚类分析将23份甘薯种质划分为5个类群,其中第Ⅰ类群的7个光合指标综合表现突出,且净光合速率高,因此,第Ⅰ类群可作为适合育种需要的高光效甘薯种质。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和锐敏, 张兴兴, 赖鉴添, 王鑫, 邵丹青, 何琴, 钟国华, 卢颖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水培的方式,探究不同形态氮素以及不同形态氮素和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IMI)处理对甘蔗生长、根系伤流强度和根系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与缺氮(CK)相比,添加铵态氮(A)、硝态氮(N)或铵态硝态氮(AN)能够显著提高甘蔗植株的株高和茎径(P<0.05),其中株高增高了大约3倍,茎径增粗2~3倍,与硝态氮相比,铵态氮能促进甘蔗茎径变粗、鲜重增加以及侧根和不定根的形成;硝态氮为氮源可促进甘蔗根系的纵向生长;铵态氮和硝态氮共存时甘蔗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根系体积以及伤流液强度大于单一氮源处理。添加吡虫啉促进了缺氮条件下甘蔗的生长;与对应的氮素处理组相比,吡虫啉和氮素共处理组甘蔗的鲜重均增加,其中A+IMI处理比A处理增加17.69%,N+IMI处理比N处理增加46.19%,AN+IMI处理比AN处理增加29.43%,在硝态氮存在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此外,吡虫啉和硝态氮共存显著提高了甘蔗根系总长、根表面积和伤流液强度(P<0.05)。结果表明铵态氮和吡虫啉共施对甘蔗整体的生长最为有利,吡虫啉和硝态氮共施可促进甘蔗鲜重增加以及根系的生长。本研究为甘蔗氮肥施用以及吡虫啉和氮肥在甘蔗中的共施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药肥一体化”技术在甘蔗上的应用提供借鉴。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张妙宜, 高祝芬, 唐文, 赵炎坤, 李凯, 王尉, 谢江辉, 张锡炎, 黄绵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离和鉴定具有促生作用的内生菌,开发潜在功能的微生物菌株,本研究以诺尼(Morinda citrifolia L.)为研究对象,从植株不同组织中共分离得到621株内生细菌,经复筛得到具有促生和解磷作用的菌株,命名为QN2MO-1。基于菌株的生理生化分析和16S rDNA的序列比对,该内生细菌与Bacillus siamensis KCTC 13613T(AJVF01000043)具有99.04%的同源性。药敏性分析显示,该菌对青霉素、硫酸链霉素和氨苄西林具有明显的抗性。QN2MO-1可促进番茄种子的萌发;与对照相比,5%菌体发酵液处理能显著提高植株的生长。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李晓君, 罗正清, 陆昌强, 唐吉昌, 周中, 曹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干旱是限制我国甘蔗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采用桶栽和人工控水的方法,对云南省甘蔗主产区临沧市选取的20个甘蔗品种(系)进行抗旱性分析,通过测定苗期和分蘖期的8个抗逆生理指标,以及分蘖率、成活率和株高3个生长指标,采用模糊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各甘蔗品种(系)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后,甘蔗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甘蔗分蘖率、株高和成活率呈下降趋势,而甘蔗叶片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质膜透性、SOD和POD酶活性则呈上升趋势。通过模糊隶属函数、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可将20份甘蔗品种(系)材料分为3类,其中7个为抗旱品种(系),6个为中等抗旱品种(系),7个为不抗旱品种(系);根据抗旱综合值,7个抗旱品种(系)的抗旱能力排名为:‘桂糖06-2081’>‘柳城05-136’>‘福农38’>‘柳城03-1137’>‘德蔗03-83’>‘云蔗05-49’>‘福农40’。相关分析表明,与甘蔗抗旱性呈显著正相关的指标分别为成活率、株高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的指标分别为质膜透性、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古幸灵, 李毅杰, 周主贵, 刘红坚, 梁强, 段维兴, 雷敬超, 黄诚华, 谭宏伟, 刘丽敏, 刘平武, 林善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筛选抗甘蔗梢腐病的优异种质材料,采用室内离体接种方法对70份甘蔗种质材料进行梢腐病抗性鉴定。根据发病程度划分的抗性等级和聚类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种质材料的抗性。结果表明,甘蔗分蘖期对梢腐病菌的免疫力较伸长期差。参试的70个种质材料中,高抗材料6个,占8.57%;抗病材料15个,占21.43%;中抗材料13个,占18.57%;中感材料12个,占17.14%;感病材料13个,占18.57%;高感材料11个,占15.71%。在2次不同生育期接种过程中‘HoCP02-263’均未发病,很可能是对Fusarium sacchari免疫的材料。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与材料的抗性表现基本一致。甘蔗梢腐病的抗性评价较佳时期为分蘖期。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陈迪, 侯巨梅, 邢梦玉, 彦哲, 刘铜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对峙培养及发酵液、挥发性物质的抑菌活性测定,分析了7株木霉菌对火龙果溃疡病菌、煤烟病菌和白绢病菌的拮抗作用,并测定木霉菌几丁质酶活性。结果表明:通过对峙培养发现7株木霉菌对火龙果3种病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木霉菌HL135、FJ069和2325-2分别对火龙果溃疡病菌、煤烟病菌和白绢病菌抑制率最大,其抑制率分别为(67.60±0.85)%、(84.85±5.25)%和(80.63±1.20)%。7株木霉菌的发酵液和挥发性物质对3种病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通过对木霉菌几丁质酶活性测定,发现木霉菌SC012具有较高的几丁质酶活性。这些结果将为开发木霉菌复合制剂防治火龙果病害提供理论基础。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秦健, 黄如葵, 黄熊娟, 刘杏连, 梁家作, 琚茜茜, 黄玉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苦瓜双色平脐蠕孢叶斑病菌(Bipolaris bicolor)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 ℃,最适pH范围为6~7,适宜培养基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SA)和玉米粉培养基(CMA),持续黑暗和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不同碳源和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为最适碳源和氮源,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45 ℃。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毒力最强,EC50为0.0233 mg/L,其次为250 g/L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抑霉唑水乳剂和50%嘧菌环胺水分散粒剂。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钱正敏, 肖仲久, 李小霞, 刘婷, 宋培勇, 王双双, 张洁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贵州省习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暗色丝孢菌物种资源,对采自该地区的枯枝标本上的暗色丝孢菌进行保湿处理后,对标本上的暗色丝孢菌进行形态学鉴定。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鉴定出菌株Virgatospora echinofibrosa(HMZNC0346)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Domingoella caesalpiniae(HMZNC0370)为中国新记录种。标本保存于遵义师范学院真菌学标本室(HMZNC)。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郭培培, 黄志, 秦晓威, 陈思平, 鱼欢, 宗迎, 贺书珍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香露兜(Pandanus amaryllifolius Roxb.)不同叶位叶片组织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揭示不同叶位挥发性成分组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香露兜8个不同叶位叶片挥发性成分由呋喃酮类、吡咯类、呋喃类等10类21种物质组成,3-甲基-2(5H)-呋喃酮、新植二烯、2-乙酰-1-吡咯啉、叶绿醇、2,3-二氢苯并呋喃、2,4-二叔丁基酚、羟基丙酮、棕榈酸乙酯和亚油酸乙酯9种共有物质的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特征挥发性物质2-乙酰-1-吡咯啉平均含量为(94.00±36.66)μg/g,倒5叶位含量最高(122.99±3.48)μg/g,倒1至倒8叶位整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倒1叶位主要挥发性成分为3-甲基-2(5H)-呋喃酮、棕榈酸乙酯和甲酸庚酯,倒2、3和4叶位主要挥发性成分为叶绿醇、2-丁基-1-辛醇、3-甲基-2(5H)-呋喃酮、2-乙酰-1-吡咯啉、2,3-二氢苯并呋喃、新植二烯、角鲨烯、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2,4-二叔丁基酚,倒5叶位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乙酰-1-吡咯啉、2,3-二氢苯并呋喃和角鲨烯;倒6、7、8叶位主要挥发性成分为角鲨烯、新植二烯、2-乙酰-1-吡咯啉和羟基丙酮。香露兜不同叶位挥发性物质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将为其标准化采收提供理论依据。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郭欣, 林育钊, 邓礼艳, 唐金艳, 林河通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西番莲属于热带果实,采后西番莲果实容易腐烂变质,导致其保鲜期很短,限制了其商业价值。为探讨壳聚糖(卡多赞)处理对采后西番莲果实贮藏期间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影响,采后‘福建百香果1号’西番莲果实经卡多赞稀释200倍溶液处理5 min,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在(28±1)℃、相对湿度80%条件下贮藏。每隔3 d,测定西番莲果实果皮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含量、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清除相关酶活性、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壳聚糖处理能显著提高西番莲果实果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保持较高的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维持较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从而抑制采后西番莲果实果皮O2-·和H2O2等活性氧的产生,减轻果皮膜脂过氧化,稳定果皮细胞膜结构,最终保持采后西番莲果实的贮藏品质、提高其果实耐贮性。因此认为,卡多赞稀释200倍溶液处理能有效提高采后西番莲果实的活性氧清除能力,降低活性氧积累,从而延缓采后西番莲果实衰老进程,延长其果实保鲜期。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张园, 邓怡国, 廖宇兰, 燕波, 宋帅帅, 李灵卓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获得优质高效的肥料精量化施撒效果,本研究以橡胶专用颗粒肥为对象,采用响应面设计试验与分析方法,研究了橡胶专用颗粒肥在含水率、跌落高度和碰撞接触面3因素交互作用下对肥料跌落后反弹高度响应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因素交互获取最佳的响应值组合为跌落高度49.36 cm,2 cm厚塑料板,8.93%的肥料湿度,经平行试验验证并获得橡胶专用颗粒肥与塑料板、钢板和肥料平铺面的恢复碰撞系数分别为0.72、0.64和0.41;各因素对肥料反弹高度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碰撞材料A>肥料含水率C>跌落高度B,AC的交互作用和二次项A2水平显著,随着碰撞材料A发生变化,反弹高度呈塑料板(-1)>钢板(1)>肥料平铺面(0)响应趋势。上述结果对于肥料颗粒运动仿真分析、适配的农机具原理分析、主要结构设计和用料选型以及橡胶专用颗粒肥的物化特性持续优化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付调坤, 周伟, 廖良坤, 付琼, 李积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分析香水莲花的植物甾醇含量并优化其超声提取工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香水莲花中菜籽甾醇、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的含量,再以上述3种甾醇提取量为评价指标,对液料比、超声提取温度和超声提取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再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香水莲花甾醇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影响香水莲花甾醇提取量的主次因素是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其最优工艺条件为以95%乙醇为提取溶剂、超声功率100 W、液料比30∶1(mL/g)、超声提取温度60 ℃、超声提取时间30 min;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得出香水莲花中甾醇含量为菜籽甾醇64.61 mg/100 g、菜油甾醇40.77 mg/100 g、β-谷甾醇99.04 mg/100 g,总甾醇204.42 mg/100 g,综合评分与预测值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为香水莲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郭宏斌, 刘福现, 林玲, 叶剑芝, 杨春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估两广地区番木瓜中主要农药的残留情况及其产生的风险,采集了广东、广西地区40个生产基地的番木瓜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研究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各种农药残留情况,并对我国不同人群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40批次番木瓜中检出农药残留32批次;在检出的32份番木瓜样品中,检出率超过10%的有咪鲜胺、吡虫啉、多菌灵、啶虫脒和苯醚甲环唑5种农药,检出率分别为51.1%、21.5%、13.3%、11.1%、10.9%。采用点评估方法,选择检出率在10%以上的咪鲜胺、吡虫啉、多菌灵、啶虫脒和苯醚甲环唑,进行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摄入风险(%ADI)评估、急性膳食摄入风险(%ARfD)评估,并进行不同消费人群暴露点评估。结果显示:检出的5种农药%ADI均低于100.00%,为0.00023%~0.0059%;%ARfD远低于100%,为0.50%~28.3%,5种农药的急性和慢性摄入风险均为儿童高于成年人,绝大多数女性的摄入风险高于男性;5种农药急性摄入风险均高于慢性摄入风险,风险水平由高到低为咪鲜胺>啶虫脒>苯醚甲环唑>多菌灵>吡虫啉,但点评估结果均远低于100%,说明通过食用番木瓜摄入的农药残留极其微量,不会对人体产生急性或慢性风险。

  •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刘贺娜, 李坤玲, 洪滔, 范海兰, 林勇明, 李键, 吴承祯, 陈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根系对环境的形态适应研究对准确揭示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十分重要。为探索滨海恶劣环境条件下木麻黄林下植被天然更新特征,本研究以沿海木麻黄防护林林下野生苗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高度级木麻黄野生苗根系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总根体积和总根尖数,分析林下3种草本植物根系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木麻黄野生苗高度级的增加,总根表面积、平均根系直径和总根体积显著增长(P<0.05);高度级1的野生苗总根表面积随根系径级的增加显著减少,高度级2的野生苗总根表面积在0~2.0 mm随根系径级的增加而减少,但在>2.0 mm时显著增加(P<0.05);与林下草本植物相比,木麻黄野生苗的根系生长不占优势,其平均根系直径是窃衣和一点红的2~3倍,但是总根尖数最少且显著少于天门冬(P<0.05);此外,在根系径级>1.5 mm时,仅木麻黄有根尖存在,根尖数占总数的0.33%。研究结果为促进林下植被的更新和保持植物多样性提供参考。

  •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张伟志, 吴宏炜, 黄光灿, 田意, 庄崇洋, 江希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木荷人工林中,基于哑变量模型法构建树皮厚度模型,以提高预测模型参数的稳定性,为木荷人工林出材率计算和经济价值评估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基于福建省南平市213块木荷人工林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选取19个包含胸高处、任意高度处、相对树皮厚度和去皮直径的理论方程作为构建木荷人工林树皮厚度的基础模型,使用R软件进行模型拟合分析,运用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Erms)、和方差(Ess)、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准则(BIC)等模型评价指标,结合含熵值的TOPSIS法筛选出拟合度较高的4个基础模型(M1、M10、M12、M16),进一步构建含龄组和立地质量哑变量的木荷人工林树皮厚度模型。用于建模的胸高处样本数为130个,任意高度处、相对树皮厚度和去皮直径样本数为2386个,用于检验模型拟合效果相对应的样本数分别为55个和1013个。结果表明:含龄组哑变量胸高处、任意高度处、相对树皮厚度模型(M20、M22、M25)的R2分别为0.9769、0.9214、0.9111,比基础模型(M1、M10、M12)的R2(分别为0.6981、0.5540、0.5056)提高了39.9%、66.3%、80.2%,有了明显提升;含龄组哑变量去皮直径模型M27的AIC为21.62,BIC为76.44,比其基础模型M16分别降低了95.8%、85.46%。通过含熵值的TOPSIS法对模型指标综合评价,并经模型配对t检验,这4个含龄组哑变量模型(M20、M22、M25、M27)拟合效果更佳,适合于福建木荷人工林树皮厚度预测。

  • 文献计量学与综述
  • 文献计量学与综述
    李一萍, 茶正早, 王大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天然橡胶产业持续低迷,追踪国际天然橡胶研究前沿热点对于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和升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采用科学计量方法结合CiteSpace技术,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天然橡胶文献进行共被引、共词和聚类分析,概述了该领域重要的基础文献,揭示其学科领域研究前沿和热点。结果表明,共探测出6个前沿热点,高度聚合在三大学科领域。其中,在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领先优势十分明显,共遴选出4个前沿热点:(1)功能化改性石墨烯或氧化石墨/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2)生物基体/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3)弹性体或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应变诱导结晶行为;(4)废旧橡胶的自修复与回收加工。在生物科学领域,遴选出1个前沿热点,即橡胶树基因组测序、橡胶生物合成路径与关键基因。在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遴选出1个前沿热点,即橡胶林的扩张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高频和高突现关键词在三大学科呈现由多到少分布,反映了当前天然橡胶研究领域发展趋于多方向性,但其前沿热点相对集中在天然橡胶全产业链的下游。

  • 文献计量学与综述
    杨迪, 杜婵娟, 叶云峰, 彭军, 张欣, 付岗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香蕉枯萎病是全世界香蕉产业共同面临的毁灭性病害,但目前生产上仍缺乏适宜的抗病品种和有效的治疗措施。因此,借助快速准确的枯萎病菌检测技术及时明确病原菌以控制该病的传播和蔓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香蕉枯萎病菌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归纳和总结了DNA指纹图谱、普通PCR、多重PCR、荧光定量PCR及等温扩增技术在该病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发展方向,为该病的分子检测技术优化和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 文献计量学与综述
    曾军, 黄圣卓, 王军, 段瑞军, 梅文莉, 戴好富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南海的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其战略与经济地位突出。在分析热带岛礁分布、资源特点、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热带岛礁农业的定义、发展模式及策略,提出热带岛礁农业的发展应以维护岛礁生态系统的稳定为基础,构建以农业生产、岛礁人工林带、海岸生态林带、海岸沙滩固沙带、礁盘-浅海防护带不同群落带为基础的热带岛屿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中可重点引进生长迅速、抗逆性好的景观、药食两用型植物或蔬菜品种,如木麻黄、草海桐、厚藤、十万错、假蒟等。优先发展并集成对岛礁生态系统干扰少、资源依赖度低的防虫网配合遮阳网等实用生产技术,同时生产发展中应注重对有害生物、入侵生物的防控,构建景观异质化程度高的生态型热带岛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