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组学与生物技术
  • 组学与生物技术
    安振宇,方仁,黄伟雄,尧金燕,韦蒴曈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番荔枝不同组织样品为材料,通过基因文库筛选,利用RT-PCR技术克隆出1个1227 bp的基因,命名为AT-SWEET16-1,该基因编码408个氨基酸,该氨基酸序列在N端以α螺旋形成THB结构域。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分子量为44.8 kDa,等电点为8.87。进化分析结果发现其与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相类聚。qRT-PCR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植株的根、茎、嫩叶、老叶、花蕾、花苞、幼果、成熟果中均有表达,AT-SWEET16-1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依次是:成熟果>茎>根>花蕾>幼果>老叶>嫩叶;该基因在不同果实发育阶段中的表达情况为:在果实不同发育阶段,果柄中的表达量最高,果肉、果皮中则相对较低,种子中最低;但果实成熟期该基因在果柄、果肉中的表达量最高。原位杂交实验观察发现,基因表达位置为果柄韧皮部、果肉细胞膜间,结合基因表达分析结果,预示该基因在植株糖分积累与转运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 组学与生物技术
    杨丹,杜凤凤,常雅军,崔键,孙林鹤,刘晓静,姚东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129份株型多样性丰富的莲属(Nelumbo Adans.)群体为供试群体,观测与株型相关的立叶高度、花柄高度、立叶短径、立叶长径等数量性状。供试荷花群体株型性状变异丰富,立叶高度、花柄高度变异系数分别达39.68%和41.69%,立叶短径、立叶长径变异系数分别为29.70%和31.41%。选用多态性好的98对SSR引物对129份莲属种质进行多位点扫描。利用STRUCTURE V2.2软件对供试莲属品种进行基于混合模型的群体结构分析。利用GLM模型分析与莲株型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结果表明:从群体结构看,供试群体最终可被划分为4个亚群,中国莲传统品种和中美杂交种属于不同的亚群,同时有部分遗传背景复杂的杂交种在不同亚群间分布。通过关联分析共找到11个标记与花柄高度、立叶高度、立叶长径、立叶短径等4个性状显著相关。其中,SSR067、SSR132、SSR458标记与所观测株型性状均显著相关,可能由于基因连锁或者一因多效引起。在连续2年的重复试验中,SSR132和SSR458标记均可与立叶长径、立叶短径相关联,表明这2个标记可能受环境影响较小。

  • 组学与生物技术
    沈瑶,王晗璇,侯海娴,吴智明,周厚高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个表型性状和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标记技术对30个国外引进盆栽菊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盆栽菊品种表型变异丰富,性状变异系数为14.67%~ 78.25%,最低和最高变异系数分别为冠幅和舌状小花数。性状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5个主成分贡献率达76.68%,综合反映了花型大小、叶片形态和花色的重要性。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分析可将30个盆栽菊品种划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4个品种;第Ⅱ类群包含2个品种;第Ⅲ类群包含14个品种。表型性状的聚类结果与花径和观花期有一定联系。SRAP分析筛选到11对多态性引物,获得1866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例为92.61%。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7~0.85,表明30个品种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基于品种间遗传距离构建的NJ(neighbor joining)进化树结果显示,30个盆栽菊品种可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2个亚群,共17个品种;第Ⅱ类群包含10个品种;第Ⅲ类群包含3个品种。2种分类方法均将研究对象分为3个类群,但这3个类群的品种组成并不一致,推测可能和菊花材料本身复杂的遗传背景与试验选材的局限性有关。

  • 组学与生物技术
    潘鹤立,潘腾飞,佘文琴,徐世荣,李小婷,黄汉唐,陈源,吴少华,潘东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琯溪蜜柚’果实红肉突变株系类胡萝卜素代谢和芽变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琯溪蜜柚’及其芽变一代品种‘红肉蜜柚’和芽变二代品种‘三红蜜柚’果实为材料,使用RNA-seq技术研究3个品种3个发育时期果肉类胡萝卜素的代谢。经生物信息学分析,共筛选出参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显著差异表达的10个基因,分别为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PSY)、六氢番茄红素脱氢酶基因(ZDS)、类胡萝卜素异构酶基因(CRTISO1、CRTISO2)、紫黄质脱环氧酶基因(NPQ1)、9-顺式-环氧类胡萝卜素双加氧酶基因(NCED3、NCED5)、脱落醛氧化酶基因(AAO3)、ABA 8’-羟化酶基因(CYP707A1)、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基因(CCD4)。共表达分析揭示了7个家族转录因子的表达模式与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高度相关,分别为MADS、bZIP、bHLH、MYB、AP2/ERF、NACWRKY。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了部分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与RNA-seq结果高度一致。此外,经对‘红肉蜜柚’果肉转色期的初生和次生代谢通路DEGs富集分析,发现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过程中,细胞壁、脂质、类黄酮代谢差异基因大量富集。研究结果揭示,‘琯溪蜜柚’果实红肉突变品种‘红肉蜜柚’和‘三红蜜柚’果实类胡萝卜素的形成和积累,是由类胡萝卜素的代谢相关酶基因差异表达和转录因子调控引起的;在果肉红色芽变的同时,伴随着与汁胞粒化相关的基因突变。这对进一步开展柚子果实类胡萝卜素的形成与积累、汁胞粒化研究,为解析柚果实不同颜色突变、汁胞粒化的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张焱珍,周会明,白玉英,柴红梅,古广红,赵娅通,田利波,卯明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采集于云南临沧的野生灵芝子实体中分离纯化获得纯培养物,编号为YAASM4672,结合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鉴定其分类学地位,并设计了9种栽培种培养基,测定其栽培特性。结果显示,采集到的菌株YAASM4672为灵芝(Ganoderma lingzhi),其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结果一致。该菌在2号栽培种配方上,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农艺性状(覆土组优于露地组)表现最好。菌丝体白色,长势浓密,38 d满袋,平均生长速度达(5.89±1.01) mm/d;菌盖黄色,直径达66.00 mm,平均生长速度最快为(4.14±1.07) mm/d,与其他配方相比,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菌柄褐黄,其长度、直径分别达到84.00 mm、18.00 mm。驯化的野生灵芝菌株YAASM4672人工栽培最优配方为:78%玉米芯、18%米糠、2%高粱粉、1%石膏粉、1%白砂糖,覆土能促进其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张阳锋,任征,林明平,蔡卫京,施国政,于彬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红厚壳(Calophyllum inophyllum)1年生嫩枝为扦插材料,探讨不同浓度梯度的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及生根粉1号(ABT)对插穗抽叶特性和生根特性的影响,并运用隶属函数值法对各处理组合的扦插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处理相比,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处理显著影响嫩枝插穗的抽叶率、新叶数量、新叶面积等抽叶特性指标,以及生根率、偏根率、不定根数量、不定根体积、侧根数量和侧根长度等生根特性指标,但对宿叶率影响不显著。不同激素处理下嫩枝插穗的抽叶率和生根率分别为21.7%~66.7%和43.3%~98.3%,而对照处理的抽叶率和生根率均为0。基于隶属函数值法综合分析,激素处理对扦插效果的促进作用依次为NAA>ABT>IBA。NAA处理插穗的抽叶率和生根率均值为62.1%和95.4%,分别比ABT处理增加47.5%和30.2%,比IBA处理增加62.0%和57.9%。综合分析,红厚壳嫩枝扦插的最佳处理组合为1000 mg/L NAA,其抽叶率为61.7%,生根率为95.0%。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杨惠婷,陈桂信,胡计红,吉玉婷,康建坂,潘腾飞,佘文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日本单头切花菊‘白扇’无菌苗的带腋芽茎段为材料,选用2种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二甲戊灵和氟乐灵)溶液在不同浓度和浸泡时间下进行诱导处理,并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诱导完整植株。通过早期突变形态、根尖细胞染色体计数、叶片气孔特征、农艺性状和开花的形态观察统计和对比,总结出除草剂对切花菊‘白扇’无菌茎段的诱导效果。结果表明:200 μmol/L二甲戊灵和200 μmol/L氟乐灵分别浸泡36 h和24 h时诱导效果最佳,诱导率达25.00%和40.00%。经诱导的变异植株普遍染色体数增多,农艺性状变化明显。变异植株的叶片气孔和保卫细胞增大,气孔密度减小,株高和节间长度明显缩短,茎粗、叶长、叶宽显著增大,舌状花瓣形态出现多种明显变化且数量增多。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周丽霞,赵志浩,曹红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油棕种质资源进行深入、高效的利用,本研究对新引进的9个油棕品种,90份油棕种质资源的20个农艺性状进行田间观测和记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90份材料果穗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3.26),最小的为果实形状(0.865)。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不同,最大的为果穗重(43.99),茎高的变异系数最小(10.41)。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要因子,分别为株高、果穗重、果实总重量、果肉含油率及种仁含油率,累计贡献率为70.272%。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材料分为4大类群,其中类群I的36份油棕材料总体表现为矮株、矮茎、产油量高、棕榈油品质较好的品种,是选育高含油量、高品质棕榈油的理想材料。

  • 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
    杨柳,廖芬,Muhammad ANAS,李强,彭李顺,黄东亮,李杨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低氮压力选择,筛选出甘蔗氮高效种质,分析影响甘蔗氮高效的重要指标,为甘蔗氮高效育种及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58份甘蔗种质资源为材料,在苗期采用正常供氮(2 mmol/L N)和低氮(0.2 mmol/L N)处理,分析甘蔗植株形态、干重及氮素在各器官中累积分配的特征。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影响甘蔗氮高效利用的重要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对58份种质进行聚类。结果表明,低氮(0.2 mmol/L N)处理可以明显从植物形态区分不同种质的氮利用差异,58份种质低氮条件下的干重范围为0.64~14.75 g/株,氮累积量为5.53~63.00 mg/株,氮利用率范围为115.40~279.30 g/g。对低氮压力下甘蔗干重及氮累积等25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后,提取出4个主要成分,总贡献率为92.35%。通过高、低氮条件下与氮利用效率有关的氮转移系数及基因潜力等19个指标分析后提取出5个主成分,总贡献率为82.21%。影响甘蔗氮高效的重要指标有甘蔗的干重(全株、叶、根)、氮累积量(全株、叶、茎)、氮利用率(全株、叶)、叶的相对氮利用率、茎的基因潜力、茎的相对干物质量和茎的相对氮累积量。经聚类分析后初步将58份甘蔗种质分为氮高效基因型、偏氮高效基因型、偏氮低效基因型和氮低效基因型。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鱼欢,唐瑾暄,李倩松,秦晓威,宗迎,郝朝运,白亭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槟榔单作、香露兜单作和槟榔间作香露兜3种栽培模式下根系生长发育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槟榔间作香露兜促进了槟榔干物质累积,且分配到根系的干物质相对增多,地下部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对香露兜的影响不显著;间作后显著增加槟榔叶片SPAD值,对香露兜无显著影响;间作模式下槟榔总根长、根系总表面积、根数目显著增多,分别比单作增加了78.64%、50.96%、81.22%,而且间作对槟榔根系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大于香露兜;槟榔间作香露兜后,土壤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槟榔单作,土壤脲酶与槟榔单作无显著差异,但显著低于香露兜单作;土壤过氧化物酶活性与根数目和根体积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槟榔与香露兜根系之间竞争较小,与槟榔单作相比,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能够促进槟榔根系生长,提高土壤酶活性。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姚肖健,宋希强,杨福孙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质通过影响水肥吸收和根系通气度,进而影响石斛组培苗的生长,对石斛组培苗的人工驯化栽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华石斛组培苗为对象,采用4种基质配比对组培苗进行炼苗试验,通过测定组培苗的存活率、形态指标、壮苗指数和光合指标,筛选出适宜华石斛组培苗炼苗的基质。结果表明:以5 cm透明塑料杯装16.3 g水苔,其孔隙度和气水比均较高,达42.1%和2.51;保水、通气性好,利于华石斛组培苗生根、长芽,组培苗存活率较高,达56.3%,壮苗指数高达0.016;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最高;105孔穴盘,每孔6.0 g水苔,孔隙度和气水比低,基质量少,组培苗存活率低。表明以5 cm透明塑料杯装16.3 g水苔可作为华石斛大棚炼苗的优良基质。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张维瑞,刘盛荣,周修赵,阮俊峰,陈纬纬,崔晓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不同物理状态培养基条件下pH对香菇、滑菇、金针菇漆酶活性的影响,为香菇、滑菇、金针菇的栽培提供重要参考。固化培养基以及液体培养基以NaOH作为碱化剂,固体培养基以壳灰作为碱化剂,考察不同pH对3种食用菌漆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碱化培养可提高3种不同食用菌的漆酶活力,并与培养基的物理状态有关。香菇在固化、液体、固体培养基中,pH分别为6.5、6.5以及6.0时漆酶活性最高,比对照提高5.3%~14.0%;金针菇适宜的pH分别为7.0、6.0和6.5,与对照相比提高35.9%~343.0%;滑菇适宜的pH均为6.0,与对照相比提高3.1%~94.9%。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王荔,张雪,赵晓珍,肖图舰,马玉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干旱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一个重要因子,当植物受到干旱胁迫后,其自身也会作出一些适应性变化。本研究以贵州地区广泛种植的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品种‘紫红龙’为试验对象,通过对其茎和根系生长量、茎含水量、气孔运动、叶温变化及叶绿素合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其抗旱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干旱处理16周,土壤含水量下降到15%(严重缺水)时,火龙果茎中含水量仍有80%(轻度失水);干旱限制茎伸长和增粗生长,而促进根系萌发和伸长生长;干旱下,气孔开放率、气孔开放度、气孔密度和气孔大小均降低;火龙果新茎比老茎对于气温的升高或者降低更加敏感,而干旱处理的火龙果茎表温度比对照高;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光合色素显著降低,叶绿素荧光参数发生变化。火龙果茎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和耐干旱胁迫能力;干旱下,火龙果的水分优先提供根系促进根生长,维持茎伸长生长,而增粗生长受抑制;在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下,火龙果茎光合能力不会明显下降,在重度水分胁迫时才会显著影响其光合效率。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孙恒,张燕平,王友琼,吴疆翀,彭兴民,郑益兴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印楝幼苗生长及代谢对不同水分和光照条件的响应规律,以0.5年生印楝半同胞家系实生苗为材料,设置4个水分水平(分别占田间持水量的60%~65%、40%~45%、30%~35%和20%~25%)与3个光照水平(分别是自然光照的100%、75%和50%)共12个组合的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水分及光照条件下生长指标、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及印楝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然光照、田间持水量为60%~65%的条件更有利于印楝幼苗的生长,干旱胁迫和遮光对印楝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叶片发育均会产生抑制作用,且遮光的抑制程度明显大于干旱;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印楝可通过大量合成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及可溶性糖等初生代谢产物以及增加根茎比来提高植株干旱适应能力;在遮光条件下,印楝主要初生代谢产物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的合成受阻,其次生代谢产物印楝素的积累减少;在重度干旱胁迫条件下,遮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干旱对印楝幼苗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干旱和遮光的交互作用遵循“促进理论”,不支持“独立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印楝幼苗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较大的干旱适应范围及较强的光照依赖性。因此,在幼苗培育过程中要尽可能提供最大光照强度。此外,充足光照条件下适当干旱胁迫有利于印楝初生代谢产物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这可作为生产上提高印楝素含量的一个潜在措施。

  • 作物栽培与生理生化
    乔一娜,刘凯,邓智文,徐林政,苏建霖,荣俊冬,陈礼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不同树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为研究对象,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田间持水量(85±5)%、(65±5)%、(50±5)%和3种施肥梯度12.50、6.25、3.13 kg/m2,通过测定和分析不同处理下不同生长月份毛竹的叶绿素及光合参数的变化,运用综合评价法来判断不同水肥耦合处理下毛竹林最优的水肥耦合模式,达到水肥高效的毛竹林,进而为毛竹林的水肥供应机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在所有的水肥耦合处理中,T4处理[田间持水量(65±5)%,施肥量100%]下的叶绿素含量[Chl(a+b)]最高。且在所有生长月份中,8月份各处理毛竹叶片的Chl(a+b)最高。(2)9种水肥处理中,各时期毛竹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最高为T4处理[田间持水量(65±5)%,施肥量100%]。说明高肥适水灌溉能够使毛竹生长获得最优效果。(3)在整个生长阶段,不同水肥耦合处理间的Chl(a+b)、PnCiTr的差异最大值出现在8月。说明8月为毛竹需水需肥的最关键时期。因此,T4处理[田间持水量(65±5)%,施肥量100%]高肥适水是毛竹进行水肥处理的最优处理。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全达万,李栋,张金莲,宋娟,胡柳,程通,黄京华,陈廷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筛选获得具有显著促生和抗病能力的AM真菌菌株,为防治柑橘黄龙病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并探索防治新途径。采用盆栽法,于长春花幼苗期分别接种17株AM真菌进行长春花农艺性状和对柑橘黄龙病的抗病性比较试验,研究不同丛枝菌根真菌菌株对长春花的促生效果及对柑橘黄龙病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长春花接种AM真菌后,菌株GZ10、GZ5和JX70能显著促进植株生长,其中接种GZ10的株高和茎径分别比CK增加了23.1%和12.1%,接种GZ5的叶片数比CK增加了12.9%;接种菌株GZ1、BNMJ和PWJ有效提高了长春花对柑橘黄龙病的抗病和耐病能力,其相对防效分别为78.39%、66.87%和69.75%。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杜浩,只佳增,李宗锴,周劲松,杨绍琼,陈伟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Iwao直线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结合3种常用聚集度指标,对香蕉园斜纹夜蛾低龄(1~2龄)、中龄(3~4龄)和高龄(5~6龄)3个龄期幼虫进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香蕉园斜纹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幼虫龄期密切相关,且随着虫龄的增长,其聚集强度逐渐减弱;1~4龄幼虫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强度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5~6龄幼虫空间分布型由聚集分布逐渐趋向于均匀分布,且个体间存在相互排斥。在此基础上,以中龄幼虫为依据,建立了香蕉园斜纹夜蛾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n=(t2/D2)(1.978/m+3.5119)和最佳序贯抽样公式$T(n) = n{m_0} \pm 1.96\sqrt {n(1.978{m_0} + 3.5119m_0^2}$。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陈谦,梁晓,伍春玲,陈青,刘迎,张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深入探讨木瓜秀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对木薯的选择性机理,本研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分析了木瓜秀粉蚧取食不同木薯品种1、2、4 d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的活性差异。结果表明,木瓜秀粉蚧取食不同木薯品种后抗氧化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取食‘C1115’后其体内SOD活性最低,取食‘SC8002’后其体内CAT活性最低,取食‘SC8’后其体内POD和PPO活性最低。木瓜秀粉蚧取食木薯品种‘J1301’‘SC11’‘SC8002’‘东莞红尾’‘SC8’‘缅甸种’和‘C1115’后其体内SOD、CAT、POD和PPO活性在任一测定时间内和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研究表明,上述木薯品种被木瓜秀粉蚧取食后能够通过抑制木瓜秀粉蚧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干扰其正常活性氧代谢,可能对木瓜秀粉蚧具有抗性潜力。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车海彦,曹学仁,贺延恒,罗大全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2018年11月—2019年3月,在海南省三亚、乐东、东方、儋州、澄迈、海口、万宁和五指山共8个市县,采集疑似病毒病的叶片样本302份,采用小RNA深度测序和RT-PCR检测发现,黄瓜样品中存在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 CMV)、甜瓜黄斑病毒(Melon yellow spot virus, MYSV)、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 CGMMV)、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和瓜类褪绿黄化病毒(Cucurbit chlorotic yellows virus, CCYV)共5种病毒,检出率分别为32.79%、31.46%、23.18%、9.61%和2.65%。病毒的复合侵染率为11.28%,有8种复合侵染类型,以其中2种病毒复合侵染为主。明确了海南岛黄瓜病毒病主要种类及发生分布情况。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干威,周祥,郭技星,张明霞,李志东,白春秀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小蠹虫为害重,防治困难。为了探索更加高效的田间防治方法,本研究通过将“牛皮纸+粘虫胶+诱集剂”组配,研究集成了一种橡胶小蠹虫粘捕装置,对其诱捕参数(粘捕装置材质、诱集剂药袋悬挂数量、药液暴露面积以及粘捕装置的间距、悬挂高度)进行了筛选,并与常规诱捕器在重量、成本和诱捕效果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月桂烯、2-甲基-3-丁烯-2-醇、S-(-)-柠檬烯、莰烯、顺式-马鞭草烯醇5种诱集剂的诱集下,自制粘捕带对橡胶小蠹虫的粘捕总数分别为:554、445、341、381、367头;普通粘虫带对橡胶小蠹虫的粘捕总数分别为:260、230、179、202、199头。其中月桂烯、2-甲基-3-丁烯-2-醇、S-(-)-柠檬烯,自制粘捕带的粘捕数量均显著高于普通粘虫带,表现出较好的粘捕效果。采用挂袋法的最佳药袋数为2袋,诱集剂的最佳药液暴露面积为6.6 mm2,粘捕装置的最佳相互间距为50 m,最佳悬挂高度建议在2.5 m。自制粘捕装置在重量、成本以及诱集数量上均优于常规诱捕器,对橡胶小蠹虫防控具有高效成本低、环保可降解、简单易操作等特点。

  • 植物保护与生物安全
    钟宝珠,吕朝军,李朝绪,阎伟,黄山春,覃伟权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防治红棕象甲的可行性,在室内研究了该线虫对红棕象甲幼虫的致死效果和毒力水平。采用微量点滴法测试线虫不同施药剂量和施药时间对红棕象甲3龄幼虫的致病效果,并观察处理后红棕象甲幼虫的形态学特征变化。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具有一定的致死作用,随着线虫接种剂量的增加,红棕象甲死亡率增加;毒力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红棕象甲幼虫的LD50呈现降低的趋势,同时随线虫接种剂量的提高,LT50逐渐缩短;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红棕象甲幼虫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感染后,虫体呈现出僵硬皱缩、体色变褐、身体肿胀直至最后虫体腐烂、线虫游离而出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低龄幼虫具有一定的防控潜力。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吴学进,王明月,马晨,张群,庞朝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测定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香蕉中的残留,本研究建立了 QuEChERS 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香蕉中8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分析方法。以1%乙酸-乙腈(V/V)为提取溶剂,样品前处理采用 QuEChERS 方法。以Agilent InfinityLab Poroshell 120 EC-C18柱为分离色谱柱,甲醇和5 mmol/L 乙酸铵-0.1%甲酸缓冲溶液为流动相,0.25 mL/min的流速梯度洗脱,10 min内可实现8种目标待测物分离。8种目标待测物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在选择反应监测模式下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5.0~100.0 μg/kg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0.999;检出限(LODs)范围为0.03~0.6 μg/kg,定量限范围为0.10~2.0 μg/kg。在10、20、100 μg/kg 3个添加水平范围内,平均回收率在73.5%~107.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1%。本方法简便、快速、便捷、灵敏、准确,适用于香蕉中8种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的测定。本方法的建立可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其他果蔬中的残留检测提供参考。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康专苗,何凤平,黄海,李向勇,刘清国,张燕,龚德勇,范建新,黄建峰,党志国,王艺蓉,吴小波,刘荣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贵州主栽杧果品种的果实品质特性,分析了‘金煌杧’‘贵妃杧’‘玉文杧’‘桂七杧’‘红玉杧’5个主栽杧果品种果实的12个品质指标和香气成分。结果表明:5个杧果品种的平均单果重在380~898 g,果形指数在1.60~2.14,可食率72.10%~77.74%,水分含量82.06%~85.10%,总灰分含量1.30%~1.70%,粗纤维含量在0.90%~1.10%,可溶性糖含量在7.75~13.90 g/100 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1.05%~17.10%,总酸含量在0.120~0.233 g/100 g,维生素C含量在0.0018~0.0073 g/100 g,糖酸比在40.26~123.88,固酸比在61.30~153.39;5个杧果品种共检测出50种香气成分,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金煌杧’‘贵妃杧’‘玉文杧’‘桂七杧’‘红玉杧’分别检测出香气组分14种、14种、21种、21种、16种,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的含量分别达56.34%、73.95%、82.47%、97.32%、64.16%。5个杧果品种的香味均以松木香味为主,略带青香、苹果香和柠檬香等香味。

  • 采后处理与质量安全
    陈锦,林毅雄,林育钊,刘竟运,林河通,林艺芬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松风本’龙眼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贮藏温度对龙眼果实贮藏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采后龙眼果实经过挑选、清洗等预处理后晾干,用聚乙烯保鲜袋(0.015 mm厚)包装,分别置于室温(25±0.5)℃和低温(3±0.5)℃下贮藏。贮藏期间定期取样测定龙眼果实的营养品质和耐贮性指标。结果表明:与(25±0.5)℃室温贮藏相比,(3±0.5)℃低温贮藏可以有效延缓龙眼果实采后呼吸强度,保持较高的果皮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类黄酮)含量和果肉营养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蔗糖、还原糖、维生素C)含量。此外,(3±0.5)℃低温贮藏还能延缓采后龙眼果肉自溶和果皮褐变,以及抑制龙眼果实失重率的升高,维持较高的龙眼果实商品率。据此认为,(3±0.5)℃可以作为‘松风本’龙眼果实低温贮运的推荐温度条件,以保持‘松风本’龙眼果实的贮藏品质和延长其保鲜期。

  •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刘贺娜,李茂瑾,王艳艳,江传阳,李坤玲,吴承祯,陈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单木健康评价是森林健康监测的重要组分。强烈的沿海梯度环境造成我国沿海重要的人工防护林出现不同程度受损,但因忽视在生态系统脆弱情况下生长的树木健康情况,使得单木尺度和不同离海距离的健康评价研究甚少。为此,本研究以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将其离海距离由近到远划分为5个梯度,建立了由根部受损程度、冠层落叶度、树冠透视度、树冠重叠度、树冠枯梢比重、树冠层比重和树冠偏斜度等指标构成的单木健康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沿海木麻黄防护林单木健康情况整体较差,17.78%的林木处于不健康等级,仅有4.44%的林木处于优质健康等级;由海岸向林地内部,木麻黄防护林表现出明显的健康变化趋势,距海越远,木麻黄单木健康程度越高;第1梯度不健康等级林木达33.33%,显著多于第2梯度(P<0.05),且没有优质健康等级的林木,而第5梯度不健康等级林木显著少于第3和第4梯度(P<0.05),且健康及以上等级林木占比93.33%。研究结果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健康管理提供依据。

  •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
    杜晓洁,谢冲林,余小玲,邓双文,杨新东,陈流保,王发国,邢福武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青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韶关翁源县的东南部,本研究在查阅文献、历史标本的基础上,对本区进行全面踏查、标本采集并鉴定,从而进行植物物种多样性编目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青云山自然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1336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132种,隶属于62属24科,裸子植物6种,隶属于4属4科,被子植物1198种,隶属于588属148科;本区的表征科主要以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等为主。植物区系地理组成复杂,主要以热带、亚热带为主,且热带、亚热带的过渡性质明显。从中国特有种的分布情况来看,该地区与湖南南部、广西东北部、江西西南部联系较为紧密,体现了南岭山脉植物区系的一致性与整体性;珍稀濒危植物共计48种;植被具有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征。青云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丰富度高、植被类型多样,建议将园洞、青山口等珍稀濒危植物分布较集中的地区列为优先保护区域。

  • 综述
  • 综述
    穆治华,李志瑛,刘蕊,范海阔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组织培养对于椰子快速繁殖以及全球椰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40年来国内外在椰子组培快繁技术,包括椰子组培技术的重要性,不同外植体如胚芽、花序、子房等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与优劣,不同培养基和培育环境对组培效果的影响等要素,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讨论。同时总结了椰子组培快繁技术的进展,分析了目前限制椰子组培快繁技术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应对策略与具体建议。本文对椰子快繁技术及椰子种质资源保存具有参考价值。

  • 综述
    赵凤亮,邹刚华,单颖,丁哲利,吴佩聪,张鹏,朱治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肥料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过量施用化肥不仅影响作物产量,而且会造成一定环境污染。本文分析世界主要生产国香蕉生产、施肥现状和存在问题,对香蕉园过量施肥带来的面源污染进行总结,并提出减少环境风险的蕉园养分综合管理技术,包括施肥原则、酸性土壤改良、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新型肥料与灌溉施肥技术,为我国香蕉园科学施肥和面源污染防控提供参考。

  • 综述
    涂行浩,马会芳,魏芳,谢亚,吕昕,陈洪,杜丽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芒果核仁是芒果加工的副产物,其中脂肪含量达9.0%~13.1%(干基),从中提取的核仁油是一种优质油脂,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利用前景。本文主要从芒果核仁油理化性质、脂质组成及开发利用等方面总结归纳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进展,并与可可脂、类可可脂的甘油三酯组分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芒果核仁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