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桂明春 李玲 管艳 王亚 田海 梁国平
    2016, 37(10): 1849-18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基本培养基中各营养成分对橡胶树幼态微型芽条培育的影响情况,以橡胶树优良无性系‘云研73-477’花药体胚植株为外植体,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MS营养成分对橡胶树幼态微型芽条培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茎段为外植体培育幼态微型芽条时,MS培养基中4种营养成分对诱导率的影响均不显著;大量元素、有机成分及铁盐对繁殖系数的影响差异极显著;微量元素、有机成分及铁盐对死亡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理论上最优组合为全量大量元素+4/5微量元素+全量有机成分+全量铁盐;以茎尖为外植体培育幼态微型芽条时,培养过程中,外植体无死亡现象发生,均有新芽产生;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及铁盐对繁殖系数的影响差异极显著,而有机成分不显著,理论上最优组合为2/5大量元素+2/5微量元素+4/5有机成分+全量铁盐。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钟淦彬 李维国 位明明 郑学项 易晓洁
    2016, 37(10): 1855-18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178份巴西橡胶树种质材料,采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巴西橡胶树种质资源进行鉴定,探讨2种方法的应用效果并加以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利用多态性强的19对SSR引物,检测到92个等位基因;用25对AFLP引物组,检测到702条有多态性的带。SSR位点的平均多态性信息量(PIC)值为0.46,而AFLP多态性带比例是54.88%,AFLP比SSR分子标记具有更高的多态性。结果说明,AFLP标记比SSR标记更适合于巴西橡胶树种质材料的鉴定和保护,同时进一步验证了在作物遗传资源的研究中,采用多种分子标记方法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研究数据。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梁海波 黄洁 韩全辉 陈冬冬 肖鑫辉 安飞飞 薛茂富
    2016, 37(10): 1863-18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海南岛木薯主产区产量的限制因素,找出缩减产量差的途径。研究调查海南岛木薯主产区典型乡村木薯种植管理情况,确定各级木薯产量差,从种植密度、连作年数、养分管理、产投结构等方面分析产量差的贡献因素。结果显示:不同产量等级间木薯产量差异显著,基于高产农户的产量差YGT、高产纪录的产量差YGB、模型模拟的产量差YGM分别为15.59、30.98、37.82 t/hm2;25%最低产农户平均种植密度和连作年数均高于其余农户,其K2O总施用量、基肥中N、K2O的施用量及追肥中K2O的施用量均低于其余农户;现有管理水平条件下,N、P2O5、K2O对产量差的贡献率分别为6.3%、11.0%、6.3%,达到高产高效施肥水平的农户仅4.69%~6.45%;产投结构中,产量达到65.15 t/hm2时产投比最大,此后随产量增加,报酬递减,人工成本尤其收获成本是最大限制因素。缩减木薯产量差的途径为合理密植,减少连作年数,增施钾肥,调整基追肥比例,增施氮钾基肥,追肥增钾,为节约劳动力成本,推广全程机械化,尤其是收获环节。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彭李顺 杨本鹏 曹峥英 曾军 冯信平 蔡文伟 张树珍 甘仪梅
    2016, 37(10): 1872-18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国内当前甘蔗主栽品种ROC22为材料,通过田间实验分析了甘蔗主要器官钾素含量、累积、分配和吸收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生育期,上部茎和青叶鞘始终是钾素含量较高的器官,青叶和中、下部茎次之,根系、枯叶和枯叶鞘则始终相对较低。钾素主要累积于青叶(鞘)和蔗茎中。拔节前青叶(鞘)中的钾素占植株总累积量的95%以上,拔节后其钾素分配比例持续下降,而蔗茎中则持续上升,在工艺成熟期分配至蔗茎的钾素占整个植株的83.3%。甘蔗钾素阶段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则呈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蘖期至茎伸长4期为甘蔗主要钾素吸收积累阶段,占生育期总吸收的86.8%,其中分蘖期至拔节期的钾素阶段吸收量(4 791.3 mg/plant)和吸收速率(159.7 mg/plant·d)最高,为甘蔗钾素吸收的最大效率期。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小波 刘晓津 赖玉嫦 索海翠 王丽 安康
    2016, 37(10): 1877-18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冬种马铃薯收获后土壤肥力残留较多,早晚稻施肥量大,造成肥料浪费和利用率低下的现状,开展田间试验,研究“薯-稻-稻”轮作模式下早晚双季稻施肥减量对其农艺性状、产量、肥料利用率和种植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早、晚双季稻的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T1)的80%(即T2)时,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不大;但当施肥量减少至农民习惯肥量(T1)的60%(即T3)时,对双季水稻产量、品质和种植效益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较大。因此,建议在冬种马铃薯收获后的田块种植早、晚双季稻,其合理施肥量应减少至农民习惯施肥量的80%。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马海洋 石伟琦 刘亚男 冼皑敏 王琚钢
    2016, 37(10): 1882-18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灌溉施肥模式在季节性干旱期对菠萝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开展了等量灌水和施肥条件下不同灌溉施肥模式的田间小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滴灌灌水较传统施肥处理显著促进菠萝植株总干物质的累积,增幅达20.29%,产量提高9.33%。与传统施肥相比,滴灌肥水一体化、微喷带肥水一体化和喷灌肥水一体化处理的菠萝产量分别增加26.27%、23.11%和6.72%,肥料贡献率分别增加16.31%、14.71%和4.93%,农学效率分别增加了18.05 kg/kg、15.88 kg/kg和4.62 kg/kg。在施肥量和灌水量相同的条件下,滴灌肥水一体化处理的菠萝总干物量比微喷带和喷灌肥水一体化分别提高7.35%和21.63%,产量分别增加2.57%和18.32%,肥料贡献率分别提高了1.60%和11.38%。滴灌肥水一体化、微喷带肥水一体化和喷灌肥水一体化处理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均达到37 kg/m3以上。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滴灌肥水一体化处理的净收益较传统施肥、微喷带和喷灌肥水一体化分别提高96.30%、5.24%和67.19%。因此,滴灌肥水一体化模式是在季节性干旱期给菠萝灌水施肥的最优水肥耦合方式。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刘海林 王家宝 雷菲 杨凯 林清火 罗微
    2016, 37(10): 1889-18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室内间歇式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缓释肥料棒氮钾在土壤中的淋出率,以期明确缓释肥料棒对氮钾的缓释效果。结果表明,缓释肥料棒可明显减缓氮钾淋出,减少氮、钾淋出量,对氮、钾具有缓释作用,且随着聚丙烯酰胺用量增加,缓释肥料棒氮、钾累积淋出率逐渐减小。当42 d淋溶时,聚丙酰胺用量为2%、4%、6%的缓释肥料棒氮素累积淋出率分别较普通肥料减少了10.91%、16.85%、21.93%,且处理间差异显著;钾素累积淋出率较普通肥料分别减少了26.28%、29.16%、32.61%。而且一级动力学方程对缓释肥料棒的氮、钾累积淋出率曲线拟合效果最佳,可用于表征氮、钾素累积淋出率与时间的关系。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高鹏钊 苗红霞 张建斌 徐碧玉 刘菊华
    2016, 37(10): 1894-18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香蕉果实发育及成熟过程中黄酮含量变化规律,对巴西香蕉、粉蕉和皇帝蕉果实采前发育和采后成熟过程中的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个香蕉品种在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果皮中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果肉中黄酮含量。从抽蕾、断蕾到采收,3个品种果皮中的黄酮含量逐渐降低,表现出与发育负相关。采前巴西蕉和黄帝蕉果肉中黄酮含量也是逐渐降低,但粉蕉果肉中黄酮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采后成熟过程中,3个香蕉品种果皮果肉中的黄酮含量逐渐升高。且用外源乙烯和1-MCP处理后发现,香蕉果皮和果肉中的黄酮含量明显受外源乙烯诱导而增加,受1-MCP的抑制而减少,表现出与成熟正相关。
  • 植物生理生化
    帅良 谷李桃 刘文浩 韩冬梅 吴振先
    2016, 37(10): 1900-19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退糖在龙眼果实过熟时出现,是影响龙眼果实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品种龙眼果实过熟时退糖的速度不同。本研究通过比较32个龙眼品种果实退糖的时间和退糖过程中糖含量的变化,利用统计分析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些龙眼品种果实的退糖特性。结果表明:(1)根据退糖发生时间可将32个龙眼品种分为四大类型:极快退糖、快退糖、慢退糖和极慢退糖品种,其退糖时间分别为5~8、10~11、15~16 d和>20 d;(2)成熟时龙眼果实TSS含量的高低与退糖速度无关;(3)龙眼果实的退糖主要是由于蔗糖含量的大幅度下降;(4)依据蔗糖含量的下降速率进行聚类,可将32个品种龙眼分为3个类型:极快退糖型、快退糖型、慢退糖型,3个类型品种与按退糖时间的分类基本相似。
  • 植物生理生化
    张燕梅 李俊峰 陆军迎 鹿志伟 周文钊
    2016, 37(10): 1908-19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玻璃化问题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已成为植物组织快速繁殖的瓶颈。本研究以H.11648为材料,分析H.11648不定芽玻璃化过程中气孔形态、DNA含量、叶片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御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玻璃化后的不定芽叶片保卫细胞膨大,气孔变大。体细胞DNA含量没有变化,但细胞数减少。随着玻璃化程度的增加,叶片含水量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明显降低,POD活性显著上升,SOD活性先上升后又略有下降,但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APX活性先明显上升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CAT活性略有下降但不显著。本研究为揭示剑麻不定芽玻璃化的生理机制提供参考。
  • 植物生理生化
    阮志平 唐源江 曾美涓
    2016, 37(10): 1914-19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4种棕榈植物幼苗为试材,通过盆栽控水试验,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其光合特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干旱程度加剧,4种棕榈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E)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在不同种及不同胁迫处理之间存在差异。在轻度干旱胁迫下,气孔限制是皇后葵和砂糖椰子Pn下降的主要原因,而东澳棕和圆叶蒲葵Pn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气孔限制因素;在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4种棕榈植物Pn下降的主要原因均为非气孔限制因素。4种棕榈植物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WUE)依次为皇后葵>东澳棕>砂磄椰子>圆叶蒲葵。轻度干旱胁迫下4种植物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对照,中度和重度胁迫下均低于对照。复水后各处理均可恢复达对照水平。4种棕榈植物以皇后葵抗干旱能力最好,其次为东澳棕和砂糖椰子,圆叶蒲葵最差,对干旱环境最为敏感。
  • 植物生理生化
    娄晓鸣 王化坤 陈勇明 高志红
    2016, 37(10): 1920-19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白肉枇杷的抗寒性,为北缘地区白肉枇杷的推广及抗寒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白玉’枇杷叶片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胁迫,建立白肉枇杷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的抗寒性测定体系,并以此确定25份白肉枇杷资源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以不同处理时间、不同低温处理下白玉叶片的相对电导率(REC)变化作曲线,在低温处理8 h以上时,REC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S”形变化,可以利用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25份白肉枇杷LT50测定结果表明冠玉的LT50达到-15.95 ℃,最抗寒,次之为美国种、铜皮、白玉、美玉、上海种等白肉枇杷资源。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程汉 陈相 黄华孙
    2016, 37(10): 1924-19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期研究表明,在橡胶树中存在着1个CBF信号途径,然而该信号通路的下游COR家族功能基因却一直未能被发掘。本研究通过检索橡胶树低温诱导转录组数据,从中发现了1个COR47基因。通过对该基因的克隆、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HbCOR47可能是橡胶树中唯一的COR家族成员。对该基因的低温诱导表达特性进行研究,发现HbCOR47受到低温诱导表达,但反应时间较拟南芥等温带植物的COR基因晚。针对HbCOR47基因的特性及其表达特征,结合橡胶树CBF信号途径的特征进行了进一步讨论。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周权男 李 季 孙爱花 华玉伟 黄华孙
    2016, 37(10): 1931-19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经PCR、GUS染色和Southern杂交均证明已成功转入HbCBF1的、田间表型为矮化的橡胶树植株C1为材料,通过TAIL-PCR的方法获得T-DNA右侧侧翼序列1.6 kb,根据侧翼序列与载体的序列设计引物分析验证该序列真实可靠,并设计引物判断基因的T-DNA插入以杂合位点存在,与此同时,将该侧翼序列与已有的橡胶树基因组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该插入位点处并不存在基因,根据CBF1与CaMV35s启动子的研究推测,C1植株的矮化表型是由于CaMV35s启动子驱动抗逆基因导致,而非插入基因造成。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肖文芳 李佐 陈和明 吕复兵
    2016, 37(10): 1938-19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8份蝴蝶兰种质资源为材料,使用SSR标记进行蝴蝶兰种质资源和突变体的鉴定。从25对SSR荧光标记引物中筛选出10对扩增效果理想的SSR荧光标记引物,鉴定4个不同品种的蝴蝶兰及其相应的突变体。10对SSR引物中有9对引物在这8个种质中能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共扩增出38个等位基因,利用其中3对引物SSR3+SSR8+SSR9的组合即可将4个品种及其突变体全部区分开,说明SSR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法检测蝴蝶兰突变体高效可行。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甘林 杜宜新 郑加协 杨秀娟 阮宏椿 石妞妞 陈福如
    2016, 37(10): 1945-19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有效防治土传性香蕉枯萎病,在田间进行了抗病品种和微生物菌剂(肥)的筛选和应用。结果表明,种植不同的香蕉抗病品种对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种植粉杂1号和贡蕉的防效最好,分别为78.62%和72.41%。而施用微生物菌剂和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枯萎病也均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其防效分别为87.51%和77.51%。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种植抗病品种和应用防病微生物菌剂(肥)为主的病害综合防控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3个示范片连续3年对病害的总体防控效果达90%以上,从而有效控制了香蕉枯萎病的为害,同时减少了香蕉产量的损失。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郭强 崔一平 徐世强 张木清
    2016, 37(10): 1949-19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甘蔗梢腐病病原菌菌株的群体结构及种内的分化,以采自广西、云南、福建和海南等不同地区的30个甘蔗梢腐病菌株为材料,通过初步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30个甘蔗梢腐病菌株分属于2个不同的病原种。利用KClO3培养基诱导筛选获得Nit突变体,其中1个菌株没有产生Nit突变体,剩下的29个菌株共产生266个Nit突变体。营养体亲和群的测定结果表明:9个菌株的VCG没有同一性,1个菌株组成1个VCG;不同地理来源的甘蔗梢腐病菌株间互不亲和,分属于不同的VCG;同一地理来源的甘蔗梢腐病菌株间亦不亲和;暗示引起甘蔗梢腐病的串珠镰刀菌属群体内存在丰富的VCG多样性,在不同的栽种地区群体结构变化很大,并且营养体亲和性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及寄主品种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杨 李河 周国英 蒋越西 刘君昂
    2016, 37(10): 1956-19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弄清海南省不同油茶炭疽病菌致病力差异及生物学特性,采用刺伤接种法对3种油茶炭疽病菌(C. fructicola、C. siamense、C. camelliae)的致病力进行测定,发现不同病原间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 fructicola致病力最强,C. siamense致病力次之,C. camelliae致病力最弱。对3种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3种病菌最适生长温度、pH值及光照条件类似,同时均可利用多种碳、氮源,但不同病菌生长的最优碳源、氮源有一定差异。C. fructicola的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率及附着胞形成率均高于C. siamense及C. camelliae。不同油茶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可能与其致病力分化有关。本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研究不同油茶炭疽病菌致病差异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卢辉 卢芙萍 梁晓 伍春玲 陈青
    2016, 37(10): 1962-19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瓜秀粉蚧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危险性害虫,本研究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依据该虫的分布数据和20个环境因子预测其在海南的适生性,并对木瓜秀粉蚧在木薯地中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木瓜秀粉蚧在海南的高度适生区主要有陵水、乐东、东方、昌江、海口西部等地,模型的AUC值为0.982,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可靠;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年均降水量、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年温度变化范围和最湿润季度降水量等,因子贡献率分别为23.7%、16.5%、14.2%和12.1%;用聚集度指标法确定木瓜秀粉蚧在木薯上一定密度下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并采用m*-m回归法和Taylor幂法则对其进行了验证;成虫在木薯植株上的分布,表现为上、中层的虫口密度显著高于下层。研究结果对提高木瓜秀粉蚧的监测和防控水平具有指导意义。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先宝 李博勋 陈珊 黄贵修
    2016, 37(10): 1969-19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多主棒孢引起的棒孢霉落叶病是橡胶树的主要叶部病害,cassiicolin毒素是病菌的主要致病因子。本研究通过ITS序列分析对供试多主棒孢菌株进行了准确鉴定,利用cassiicolin毒素不同亚型编码基因特异引物对不同地理来源和寄主来源的49个多主棒孢菌株毒素类型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生物萎蔫法对不同亚型毒素进行了致病性分析。结果显示,78%供试菌株含有cassiicolin基因,其中Cas2亚型有10个菌株,Cas5亚型有28个菌株,其它为Cas0型(未检测到cassiicolin毒素基因)。含有Cas5亚型的菌株均来源于橡胶树,并且为橡胶树上的优势群体;Cas2亚型菌株则来源于橡胶树、黄瓜、番木瓜和木薯等不同作物;Cas2和Cas5毒素对不同橡胶树品种的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匡云波 叶炜 李金辉 于静静 叶祖云 赖钟雄
    2016, 37(10): 1974-19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不同产地的8份太子参病叶样品进行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RT-PCR检测,从其中7份样品中扩增得到特异性目的条带,对所获得的13个克隆子序列进行下一步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所得CP基因序列均为775 bp,存在36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总变异数为37个,部分点突变仅在某产地发现,可能存在重组;各地分离物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高,遗传漂变可能是造成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在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中,太子参TuMV CP序列均聚类在World B组,并呈现一定的地域特异性。本研究为建立更有效的太子参TuMV检测方法和针对性制定病毒病防控策略奠定重要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魏丽莎子 龙海波 陈绵才 赵志祥
    2016, 37(10): 1980-19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是线虫体内信号转导的重要组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象耳豆根结线虫中克隆了1个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基因Me-mapk1 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 369 bp,包含1个1 18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推导编码394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为45. 39 ku。同源性搜索比对结果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与南方根结线虫MI-MAPK1具有99%的一致性。通过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32a-MAPK,在IPTG的诱导下得到70 ku左右的特异融合蛋白(包括大小约26 ku的标签序列)。利用RNAi技术对象耳豆根结线虫二龄幼虫Me-mapk1基因进行沉默,线虫诱导番茄根结形成的数量显著减少,推测Me-mapk1基因的下调表达有可能影响象耳豆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的生长发育。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吴永官 程亮 康德贤 王益奎 付岗 李文嘉 黎炎 曾燕红
    2016, 37(10): 1986-19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广西6个冬瓜和黄瓜产区的116株瓜类疫霉菌进行烯酰吗啉的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敏感菌株和中间型菌株分别占测试菌株的8.6%和91.4%,以中间型菌株为优势菌群,所有样区均未检测到抗性菌株;待测菌株的EC50值范围为0.081 3~1.340 0 μg/mL,最不敏感菌株是最敏感菌株的16倍,平均EC50值为(0.274 6±0.092 8)μg/mL;116株瓜类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分布呈单峰曲线,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其单峰曲线作为瓜类疫霉对烯酰吗啉的敏感性基线,将烯酰吗啉对该病原群体的平均EC50值作为田间抗药性检测的参考标准。通过室内对敏感菌株进行药剂驯化选育20代,获得抗性指数大于2.0的抗药突变体3株;采用紫外线处理未获得有明显抗性的突变体。3株突变体的部分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突变体对寄主的致病力明显弱于其亲本菌株,突变株DRGL-4和DRYL-154菌株几乎丧失致病力;在不同pH及不同温度培养条件下,部分抗药突变体菌丝生长率与亲本菌株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综合分析表明,在当前的管理水平和栽培模式下,瓜类疫霉菌抗药突变体群体在田间难以形成和发展,烯酰吗啉属于低抗性风险的用于防治瓜类疫病的有效杀菌剂。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杨帆 宋林林 谢序泽 赵臻 周立帅 叶文雨 鲁国东
    2016, 37(10): 1992-19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研究病原真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机理的重要模式生物。Rho家族蛋白是一类具有GTP酶活性的GTP结合蛋白,在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oRho2的理化性质、蛋白结构域等信息,并推测其潜在功能。为进一步明确MoRho2蛋白的功能,利用基因敲除技术获得MoRho2基因的敲除突变体。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菌株相比,MoRho2敲除突变体的菌丝生长速度、分生孢子形态、附着胞形态、产孢量、对植物的毒力等方面均无明显的差异,但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形成略滞后于野生型菌株。突变体能够产生正常的侵入栓并侵入洋葱表皮。综上所述,MoRho2基因可能参与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基因MoRho2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礼浪 李增平 苏惠君
    2016, 37(10): 2000-2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麻黄是沿海防护林的主要组成树种,本研究对海南木麻黄上生长的木腐菌物种多样性和病原木腐菌种类进行了调查。旨在探索木麻黄上具有开发价值的木腐菌资源和了解木麻黄上的病原木腐菌种类。本次调查共采集木腐菌标本355份,隶属于2门、3纲、8目、9科、21属共61个种。主要由多孔菌科和灵芝科真菌组成;木腐菌的多样性与温度和降雨量息息相关;有8种寄生于木麻黄活立木的木腐菌:南方灵芝、褐灵芝、黎母山灵芝、上思灵芝、热带灵芝、薄盖灵芝、二孢假芝和有害木层孔菌。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付调坤 常刚 付琼 魏晓奕
    2016, 37(10): 2007-20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蔗渣纤维为原料,通过对甘蔗渣进行改性,制备新型全纤维素基生物塑料材料,为其高值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将甘蔗渣进行热水预处理和酸碱预处理,得到BF1和BF2,再将BF1和BF2与聚ε己内酯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甘蔗渣复合材料,得到复合材料1和2,通过拉力试验机、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等手段研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材料1的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和撕裂强度均随着BF1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复合材料2随着BF2含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BF2含量为20%的复合材料拉伸强度达9.48 MPa时,比BF1复合材料的提高了55%;BF2含量为10%的复合材料撕裂强度达40.32 KN/m时,比BF1复合材料的提高了63%。XRD分析结果发现,复合材料在6.0°、21.5°和23.8°附近有3个明显的衍射峰,说明甘蔗渣含量对复合材料衍射峰的位置和强度影响不大,但BF1复合材料的结晶度明显比BF2复合材料的小。SEM分析结果表明,当复合材料中甘蔗渣含量较少时,甘蔗渣纤维与材料基体有一定的相容性,材料基体对甘蔗渣纤维包裹性好;随着甘蔗渣含量的增加,两相间的相容性逐渐变差,当甘蔗渣含量增加至20%时,材料基体不能对甘蔗渣纤维形成很好的包裹。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1的热稳定性随着甘蔗渣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复合材料2的热稳定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采用不同方法对甘蔗渣进行预处理,其热塑性能发生不同程度改变,制备的甘蔗渣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都有所差异,酸碱预处理后的甘蔗渣呈现疏松网络结构,与复合材料中其他组分有更好的相容性,制备出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现更佳。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朱科学 朱红英 贺书珍 张彦军 谭乐和 马帅
    2016, 37(10): 2014-20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提醇沉法分离制备苦丁茶冬青粗多糖样品,对其进行初步分离表征(包括总糖、糖醛酸、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和红外光谱分析)和体外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苦丁茶冬青粗多糖中总糖含量为30.67%、糖醛酸含量为12.72%、蛋白质含量为9.35%;含有16种氨基酸成分,总含量为7.72%,其中含有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0.41%;红外光谱显示该粗多糖样品中含有α-吡喃糖环结构;此外,苦丁茶冬青粗多糖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且其抗氧化活性与多糖浓度之间存在良好的量效关系。
  • 资源区划与综述
  • 资源区划与综述
    侯伟 马明明 胡德强 施思 官满元
    2016, 37(10): 2020-20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51~2010年海口市国家基准气候站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数据,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累积距平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海口市1951~201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口市近60 a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显著上升、日照时数显著减少,但降水量变化不明显。20世纪90年代是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多、日照时数减少的显著变化稳定期,2000年以后气候变化波动最强烈。旱季气温增幅明显大于雨季,但降水量变化较小。此外,旱季气候要素波动大于雨季。气候突变和小波分析得出,1986年是气温由低到高的突变点,1967~1978、1998~2010年分别是冷期和暖期;1976年是降水量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点,1993年是日照时数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点。海口市气温和降水量变化均存在5~10 a左右的周期,日照时数存在5~8 a、25~28 a左右的周期。
  • 资源区划与综述
    刘少军 易雪 张京红 蔡大鑫 田光辉 李伟光
    2016, 37(10): 2028-20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橡胶风害评估中,橡胶林零平面位移和粗糙度是建立定量评估模型的重要动力学参数。以MODIS遥感数据为信息源,计算橡胶林的叶面积指数,并利用形态学Raupach方法,估算橡胶林归一化零平面位移和粗糙度。该方法充分发挥了遥感大面积获取数据的优势,同时解决了传统气象学方法获取橡胶林零平面位移和粗糙度需要大量长期的野外观测资料的限制。结果表明:橡胶林叶面积指数与归一化零平面位移和粗糙度分别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估算结果精度能满足橡胶风害评估模型参数的需求。研究结果可为开展大范围内橡胶林风害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 综述
  • 综述
    高贯威 陈红平 刘平香 马桂岑 郝振霞 王晨 柴云峰 鲁成银
    2016, 37(10): 2032-20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查阅国内外近20年来相关文献基础上,分析了茶叶中多环芳烃污染水平及分布规律,阐述了多环芳烃在茶叶种植、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来源、环境行为和生物学效应,提出了新形势下茶叶产地环境对茶叶中多环芳烃污染来源的重要性,可为探寻茶叶中多环芳烃关键控制点,为进一步研究新环境下多环芳烃污染来源和开发风险控制技术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