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郭海超 罗雪华 王文斌 吴小平 周杰
    2016, 37(1):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盆栽试验及Hedley土壤磷素分组法研究了海南省玄武岩发育砖红壤上施用不同磷源对橡胶树幼苗生长的影响及土壤磷素组分变化。磷肥处理分别为不施磷处理、施用昆阳磷矿粉100 mg/kg(以全P计,下同)、施用昆阳磷矿粉250 mg/kg和施用普通过磷酸钙100 mg/kg。结果表明:施用磷矿粉和普通过磷酸钙均显著增加了橡胶树幼苗干物重、株高、茎粗和吸磷总量,但高磷矿粉处理和普通过磷酸钙处理橡胶树幼苗叶片磷含量显著降低;高磷矿粉处理取得了与普通过磷酸钙相当的肥效;磷矿粉施用后,土壤树脂提取态磷(Resin-P)、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NaHCO3-Pi)、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NaOH-Pi)、盐酸提取态磷(HCl-P)和残余态磷(Residual-P)等组分含量均显著增加,但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和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Po)不受施磷影响;干物质重和吸磷总量均与土壤Resin-P、NaHCO3-Pi和NaOH-Pi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磷矿粉施用11个月后,平均33.1%磷矿粉溶解在土壤中,平均43.5%的磷矿粉残留在土壤Residual-P组分中。为改善玄武岩发育砖红壤上有效磷及橡胶树磷素营养状况,应选择施用高活性磷矿粉以降低磷矿粉颗粒被大量包被的风险。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胡海非 张巧柔 吴卫东 王晋 占丽英 曹立 钟凤林 林义章
    2016, 37(1): 7-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培技术,以两叶一心的油麦菜幼苗为材料,研究铵态氮和硝态氮不同配比对油麦菜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氮素处理对油麦菜幼苗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素的含量均产生显著影响,当NO3- ∶ NH4+=7 ∶ 3时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素的含量明显增加,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各处理下油麦菜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随处理时间的增长呈上升趋势,而胞间CO2浓度则呈下降趋势,当NO3- ∶ NH4+=7 ∶ 3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胞间CO2浓度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3)油麦菜幼苗叶片荧光特性呈现出较大差异,当硝态氮与铵态氮的配比为7 ∶ 3时,油麦菜幼苗叶片PSⅡ的Fv/Fm和Fv/F0最高;由相关性分析可知,Fv/Fm、Fv/F0与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相关性高于叶绿素b;Fv/Fm和Fv/F0三元回归模型的决定系数均在0.9以上,准确反映出油麦菜幼苗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与光合色素之间的关系。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郑定华 袁淑娜 陈俊明 李 娟 黄坚雄 潘剑 周立军
    2016, 37(1): 1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初步了解不同遮光强度对地胆草根系品质的影响,对采收自5种不同遮光栽培处理下地胆草根系的浸出物、黄酮及灰分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地胆草根系浸出物得率为: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乙醚浸出物,其中,水热浸法得率、水冷浸法得率与遮光率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醇热浸法得率、醇冷浸法得率与遮光率间均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乙醚浸出物得率与遮光率间也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根系黄酮、粗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与遮光率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初步认为,生长环境的遮光强度会对地胆草根系的品质产生影响,高遮光率可能有利于地胆草根系水溶性浸出物的获得,而不利于醇溶性浸出物及乙醚浸出物的累积,但遮光率对地胆草根系黄酮含量及粗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家宝 郑国亮 刘海林 井玉丹 华元刚 茶正早
    2016, 37(1): 20-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不同施肥时期橡胶树专用肥中聚丙烯酰胺最佳用量及其养分释放特性,利用间歇式性土柱淋溶试验,通过模拟海南省4、6、9月的降雨量,探究不同降雨量条件下聚丙烯酰胺对橡胶树专用肥养分淋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量条件下,橡胶树专用肥氮钾累积淋出量总体上均表现为随着聚丙烯酰胺用量增加而减少;6次淋溶结束时,模拟4、6、9月降雨量条件下添加6%聚丙烯酰胺橡胶树专用肥氮累积淋出量分别占总施氮量的22.88%、50.92%、59.04%,钾累积淋出量分别占总施钾量的35.38%、69.93%、68.81%,且均显著小于未添加聚丙烯酰胺的处理。可见,在不同橡胶树施肥时期,添加聚丙烯酰胺均可有效延缓橡胶树专用肥养分释放,减少养分淋失,且当聚丙烯酰胺用量为6%时橡胶树专用肥缓释效果最佳。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岚 黄承和 陈玉子 朱治强 常春荣
    2016, 37(1): 26-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培法,在等氮条件下设置5种不同铵硝配比处理,探讨不同铵硝配比对巴西香蕉幼苗生长及其氮素营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条件下,适当地提高铵态氮比例可以提高香蕉的生物量;铵硝比为10 ∶ 90最适合香蕉的生长;增铵促进根系的生长,根系中铵、硝含量分别与培养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有关。香蕉幼苗中氮的含量、累积量与铵硝配比有关,增加铵的比例地上部分氮含量和累积量高于全硝处理,促进氮的吸收和利用;铵硝配比影响香蕉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硝酸盐含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香蕉生长早期适当增加铵态氮供应可以促进香蕉根系的生长,有利于香蕉的早发、稳长。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杨青青 陈小花 余雪标 杨众养 薛杨 王小燕
    2016, 37(1): 30-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海南文昌滨海台地3种森林类型(人促更新次生林、次生林、椰子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次生林、人促更新次生林和椰子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在0~100 cm剖面随土层加深而下降,且季节动态变化一致,表现为旱季高于雨季。旱季可溶性有机碳分配比例波动在1.2%~3.6%,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比值不断增大,至40~100 cm土层变为2.6%~3.6%,表现为深层土壤高于表层土壤。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比值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越往土层深处,差异越显著。说明滨海台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含量受雨水淋溶强度大,不同森林类型之间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对降雨强度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彩霞 卢丽兰 张文 符传良 刘国彪 谢良商
    2016, 37(1): 36-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浓度硒(0、0.05、0.5、1、2 mg/L)、锌(0.05、0.5、1、2 mg/L)配施对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硒浓度<2 mg/L,0.05 mg/L<锌浓度<2 mg/L),同浓度锌与不同浓度硒配合施用,硒浓度越小蕹菜产量越高;同浓度硒与不同浓度锌配合施用,产量均为锌0.5 mg/L的处理最高。而低锌(0.05 mg/L)条件下,随着配施硒浓度的增加,蕹菜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当锌硒浓度均为2 mg/L时,蕹菜生长受阻,产量下降,且出现中毒现象。其中锌浓度为0.5 mg/L、硒浓度为0.05 mg/L的处理蕹菜长势最好,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硒锌配施增加了蕹菜锌、硒、Vc、蛋白质以及可溶性总糖的含量,但对蕹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其中,硒、锌浓度均为1 mg/L的处理对提高蕹菜营养品质的效果最好。但是,总体而言,硒锌配施最理想的水平是硒浓度为0.05 mg/L、锌浓度为0.5 mg/L,因为此配施浓度显著增加了蕹菜产量(产量是硒、锌浓度均为1 mg/L的处理近3倍),而且还提高了蕹菜的品质。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林汲 徐宋萍 罗丽娟 唐莉娜 陈星峰 李延
    2016, 37(1): 4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供硅水平(0、0.5、1.0、2.0、3.0 mmol/L,SiO2)对烟草生长的影响和烟草硅素营养诊断指标,并对福建省烟草主产区148个烟叶样品的硅素含量状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供硅可提高烟草根、茎、叶的硅含量,不同部位、不同叶位的硅含量表现为根>叶>茎、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烟草硅素营养诊断的适宜部位为现蕾期植株中部叶,硅素诊断临界值为叶片含硅0.26%。与对照相比较,供硅对团棵期烟草的生长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提高现蕾期烟草地上部干重和总生物量,硅可提高烟草K、P、Zn的含量,降低N、Ca、Cu、Fe、B的含量。福建省烟草主产区烟叶的硅含量范围在0.04%~0.64%,平均值为0.22%,有52%样品的硅含量低于0.26%。
  • 植物生理生化
    王婷婷 陈寿松 俞少娟 李鑫磊 金心怡
    2016, 37(1): 47-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乌龙茶阴雨天难制茶,茶叶品质低的问题,试验以LED蓝光为萎凋光源,通过设置5个不同萎凋温度,探讨LED蓝光对雨水青萎凋过程的光响应变化规律和理化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相比无光照的CK,LED蓝光萎凋有利于提高乌龙茶雨水青的净光合速率、萎凋叶水浸出物、可溶性总糖含量,并能降低酚氨比,提高毛茶品质。其中LED蓝光在萎凋温度为30 ℃和35 ℃时,雨水青光响应较好,净光合速率大于其他温度的处理,萎凋叶生化品质较优,毛茶感官审评得分较高,不仅加速了在制叶萎凋进程,而且促进了乌龙茶优异品质的形成。
  • 植物生理生化
    CAN VAN TOAN 罗聪 何新华 董龙 DO MINH PHU
    2016, 37(1): 53-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测定高温胁迫下四季杧与台农一号杧一年生嫁接苗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其耐热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 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四季杧和台农一号杧的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明显上升,但四季杧的上升幅度和含量均明显高于台农一号杧。保护酶活性方面,高温胁迫处理后四季杧的SOD酶先下降后上升,而台农一号杧则是先上升后下降,且其含量明显高于四季杧; CAT酶的含量在高温胁迫后2个品种均减少,但四季杧CAT酶的含量明显高于台农一号杧。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在高温胁迫处理后含量明显高于处理前,但台农一号杧的上升程度明显高于四季杧。可溶性糖的含量在处理后12 h时,四季杧的含量明显高于台农一号杧,但在处理后72 h时,结果却相反。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并且四季杧的上升程度明显高于台农一号杧。胁迫处理后2个杧果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均下降,但四季杧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台农一号杧。综合各项指标,初步推测台农一号杧比四季杧更耐热。
  • 植物生理生化
    潘敏 王萌 李晓娜 杨叶 郑服丛 张宇 朱朝华
    2016, 37(1): 59-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橡胶树品系CATAS7-33-97的芽接苗为材料,研究草甘膦对其叶片形态和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草甘膦导致橡胶树叶片脱落后,引起整蓬新生叶片变长、扭曲。该蓬新生叶片稳定后,下一蓬新生叶片形状会部分恢复。叶片畸形与含水量变化无关,但会导致叶绿体结构变化、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13%~40%、可溶性糖含量下降47%~81%和脯氨酸含量上升15%~389%。
  • 植物生理生化
    刘子凡 黄洁 魏云霞 孙鸿锐
    2016, 37(1): 65-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4种木薯株行距配置0.8 m×0.8 m(M1)、0.6 m×1.0 m(M2)、0.8 m×(1.0 m+0.6 m)(M3)、0.6 m×(1.0 m+0.8 m)(M4),木薯单作与相应木薯/花生体系的产量表现和经济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LER)和产值当量(VOE)均大于1,木薯实际产量亏损(AYLc)均大于0,木薯偏土地当量比(PLER-C)均高于木薯在间作和单作中所占的土地面积之比,即4种间作模式均能提高土地利用率,且对木薯来说均具有间作优势;M3间作处理中花生相对于木薯的竞争力(Apc)和花生实际产量亏损(AYLp)大于0,而经济产出则比M3单作木薯高出了237元/667 m2,总的实际产量亏损(AYL)为1.07,在4种间作处理中数值最大。故木薯/花生间作体系中M3木薯株行距配置的间作产量优势和经济效益优势最佳。
  • 植物生理生化
    匡石滋 田世尧 段冬洋 凡超
    2016, 37(1): 70-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火龙果授粉效果,以白肉火龙果花粉和红皮红肉火龙果花粉为试材,进行了火龙果花粉液组分的优化研究和火龙果液体授粉效应试验。结果表明:火龙果花粉液最优组分为葡萄糖100 g/L+硼酸70 mg/L+硝酸钙80 mg/L+脯氨酸0.8 g/L。使用该花粉液组分,并加入2.5%花粉量进行授粉试验,坐果率和单果重分别比自然授粉处理提高14.4%和36.95%,种子数与1.5%液体授粉处理、人工毛笔点授处理和自然授粉处理相比分别提高39.75%、54.69%和92.01%,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火龙果液体授粉不仅能显著提高火龙果坐果率,而且能促进果实发育,提高单果重和果实品质,是提高火龙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
  • 植物生理生化
    许树宁 吴建明 黄杏 谢金兰 丘立杭 黄家雍 罗亚伟 李杨瑞
    2016, 37(1): 75-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覆膜甘蔗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的最佳揭膜时期的栽培措施,本试验以桂糖03-2287甘蔗品种为材料,采用地膜覆盖栽培,设置齐苗期、分蘖末期和拔节伸长前期等3个不同生长时期揭膜处理,以不盖膜作对照,探讨不同时期揭膜对甘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比较不盖膜对照,地膜覆盖分蘖末期揭膜处理增产13.1%,差异极显著,齐苗期揭膜和拔节伸长前期揭膜分别增产6.4%和6.9%,差异显著;地膜覆盖处理间,分蘖末期揭膜比齐苗期揭膜和拔节伸长前期揭膜处理增产也达到极显著,而齐苗期揭膜与拔节伸长前期揭膜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的经济效益与蔗茎产量的高低成正相关,即分蘖末期揭膜>拔节伸长前期揭膜>齐苗期揭膜>对照。由此表明,南宁春植蔗覆膜栽培以分蘖末期揭膜增产效果较好,过早或过迟揭膜都不利于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 植物生理生化
    刘福平 陈淳 林志楷
    2016, 37(1): 80-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抗氧化剂减缓长期继代蝴蝶兰类原球茎衰老的机理,本实验在培养基添加抗氧化剂100 mg/L半胱氨酸和8 g/L甘露醇继代类原球茎24个月,分析其相关氧化指标及DNA稳定性。结果表明,类原球茎培养期间处理组总活性氧水平变化趋势与对照组不同,处理组比对照组低,对照组总活性氧水平消长趋势与超氧阴离子(O2·- )生成速率较为一致,处理组则与羟自由基(·OH)相对含量的消长趋势较一致。继代期间丙二醛含量变化趋势与总活性氧水平变化趋势相似,处理组比对照组低。类原球茎DNA的SRAP分析结果表明,继代培养期间处理组与对照组间均未发生明显的DNA差异。类原球茎DNA甲基化程度变化趋势与总活性氧水平变化大体相同,中后期处理组比对照组低。
  • 植物生理生化
    李杰 王再花 章金辉 朱根发
    2016, 37(1): 86-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墨兰品种‘企黑’花蕾期、盛花期和末花期的花朵精油,并进行GC-MS检测。结果表明:墨兰精油中共鉴定化合物58种,其中花蕾期、盛花期和末花期分别为37、38和32种。花蕾期精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己醛、(E)-2-庚烯醛、2-正戊基呋喃和多种烷烃;盛花期精油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1,2,3,4-四氢-1,1,6-三甲基萘、壬醛、茶香螺烷和多种烷烃;末花期精油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亚油酸、茶香螺烷、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己醛、正十五烷酸、2-正戊基呋喃和多种烷烃。盛花期含有叶醇、2,5-二甲基己-5-烯-3-炔-2-醇、二氢-β-紫罗兰酮、3-蒈烯和Megastigma-4,6(E),8(E)-三烯等特有的成分,而beta-紫罗兰酮、茶香螺烷和1,2,3,4-四氢-1,1,6-三甲基萘在盛花期的含量也急剧增加,这些化合物可能与墨兰‘企黑’的花香密切相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龙海波 孙燕芳 曾凡云 彭军 白成
    2016, 37(1): 92-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EST结合RACE方法从象耳豆根结线虫(Meloidogyne enterolobii)中克隆一个新的果胶酸裂解酶基因Me-pel2(GenBank登录号KP987180)。Me-pel2 cDNA开放阅读框全长834 bp,推导编码27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属于多糖裂解酶第III家族新成员。Me-PEL2与南方根结线虫果胶酸裂解酶Mi-PEL3氨基酸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为54%。发育表达结果显示,Me-pel2在2龄幼虫和雄虫期高丰度表达,而在固着期寄生阶段转录水平急剧下降,推测Me-pel2主要在象耳豆根结线虫迁移性阶段起重要作用,通过降解寄主细胞壁果胶质成分,协助幼虫侵入寄主以及在寄主体内迁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利平 陈平华 陈忠伟 王恒波 许莉萍 刘迪 高三基 郭晋隆 陈如凯
    2016, 37(1): 99-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黄叶病和甘蔗花叶病是我国甘蔗最主要的病毒病,感病品种产量下降和品质变劣,传统方法难以防治。RNA干扰技术使培育抗病毒甘蔗品种成为可能。本研究根据甘蔗黄叶病毒和侵染甘蔗的高粱花叶病毒结构与功能特性,广泛收集不同来源病毒分离物CP基因序列,经过比对选取保守序列作为干扰序列。通过在序列两端添加酶切位点,合成并连接成双价甘蔗黄叶病和花叶病毒干扰序列,然后构建到中间载体pHANNIBAL上,形成双价RNAi干扰结构,最后插入到pART27上形成干扰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轰击甘蔗品种福农15号愈伤组织进行转化,经G418筛选获得抗性再生植株。通过提取DNA和 RNA分析,证实双价RNAi干扰结构不仅以不同拷贝整合到甘蔗基因组中,而且得到了转录表达。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肖新换 阙万才 黄宁 刘峰 苏炜华 吴期滨 苏亚春
    2016, 37(1): 109-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14-3-3基因在甘蔗黑穗病抗性中的作用,本研究以课题组前期构建的甘蔗抗黑穗病抑制消减杂交文库中筛选出的1个与14-3-3基因同源的EST序列作为探针,利用电子克隆和RT-PCR方法从甘蔗ROC22品种中分离到1个Sc14-3-3基因(GenBank Accession Number:KJ577592),并对其序列信息和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ORF长771 bp,编码256个氨基酸残基;Sc14-3-3是定位于细胞质的亲水蛋白,无跨膜螺旋区及信号肽,有10个Ser、3个Thr和7个Tyr潜在的磷酸化位点,并在N-端有4个蛋白结合区和1个多核苷酸结合区,对翻译和能量新陈代谢起着重要作用;该蛋白属非ε类群,其N-端和中间区域在不同物种间相对保守,C-端差异相对较大。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Sc14-3-3基因可能参与甘蔗对生物逆境的细胞免疫响应,其对MeJA介导的信号途径应答较SA和ABA早;黑穗病菌胁迫下,Sc14-3-3基因在甘蔗抗感品种中的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其在抗黑穗病品种YC05-179中上调表达且表达量变化明显,揭示了该基因参与甘蔗对黑穗病的应答反应。以上结果为甘蔗Sc14-3-3基因的功能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资料,并为今后甘蔗的抗病分子育种提供后备基因资源。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胡春吉 邹良平 彭明
    2016, 37(1): 117-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木薯具有产量高、抗贫瘠等特点,为了了解其耐贫瘠的作用机理,提高木薯在贫瘠土壤中对氮素的利用率,以培养20 d的“华南5号”木薯组培苗为实验材料,采用同源克隆和RT-PCR技术,获得一个高亲和硝态氮转运蛋白(NRT2)基因,命名为MeNRT2.1,该基因含有1 593 bp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530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木薯MeNRT2.1与苜蓿、拟南芥、可可、杨树等物种的NRT2.1同源性高,其中与可可树TcNRT2.1的亲缘关系最近,氨基酸相似性达到9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MeNRT2.1在木薯组培苗的根中表达,并且在NO3-浓度为0.2 mmol/L时,其相对表达量较高,NO3-浓度为10 mmol/L时其相对表达量较低,NO3-浓度为0时几乎不表达;MeNRT2.1在茎、叶中也几乎不表达,即该基因具有诱导型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原生质体瞬时表达发现MeNRT2.1定位在细胞膜上。此研究为进一步通过NRT2基因提高木薯的抗逆性奠定了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郭立佳 梁昌聪 刘磊 汪军 杨腊英 王国芬
    2016, 37(1): 125-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假定G蛋白偶联受体基因fogpr1的功能,构建了fogpr1基因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fogpr1基因敲除突变体在菌丝生长、产孢量和菌落形态等方面没有明显变化,对巴西蕉的致病性也没有降低。此外,酵母双杂交实验结果表明,Fogpr1可以与G蛋白Fga1、Fga2 和Fgb1互作。这些结果表明Fogpr1可能是一个G蛋白偶联受体,但不参与调控尖孢镰刀菌的发育和致病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周世豪 李磊 符悦冠
    2016, 37(1): 131-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瓜实蝇雌成虫GAPDH、SD、β-TUB、ACT和RPL13共5个备选内参基因分别在25(CK)、37、45 ℃下处理1 h的mRNA水平表达情况,并借助Bestkeeper、Normfinder和GeNorm程序分析5个备选内参基因表达的稳定性。筛选得出BestKeeper:SD值排序为SD(0.06)=GAPDH(0.06)<RPL13(0.11)<β-TUB(0.15)<ACT(0.23);Normfinder:稳定值排序为SD(0.004)=RPL13(0.004)<GAPDH(0.005)<β-TUB(0.006)<ACT(0.010);GeNorm:M值排序为SD(0.011)=RPL13(0.011)=GAPDH(0.011)<β-TUB(0.012)<ACT(0.016)。综合分析结果可选定SD为最稳定的内参基因,RPL13和GAPDH次之。该结果可为深度开展高温胁迫下瓜实蝇其它基因的表达情况研究提供参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赖瑞联 钟春水 林玉玲 赖钟雄
    2016, 37(1): 136-1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明确龙眼生长素受体基因TIR1的结构和功能,本试验采用RT-PCR和RACE-PCR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2个TIR1基因(分别命名DlTIR1-1和DlTIR1-2)进行克隆,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研究结果表明:DlTIR1-1全长4 343 bp,包含ORF 1 755 bp,编码584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KR558759),而DlTIR1-2全长2 821 bp,包含ORF 1 926 bp,编码641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KR558760)。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DlTIR1-1和DlTIR1-2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均属于不稳定蛋白,不含信号肽,具有跨膜螺旋;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中,分别含有31个和45个蛋白磷酸化位点;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DlTIR1-1与十字花科的亚麻荠和甜菜处于同一分支,而DlTIR1-2与甜橙和胡杨等木本植物保持较近的遗传距离。qPCR结果表明,DlTIR1-1和DlTIR1-2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和不同组织器官中的表达模式较为一致,且在非胚性愈伤组织、根和花中表达量最高;此外,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IAA、ETH、ABA和GA3均能适当提高龙眼TIR1的表达量,而添加MeJA却明显抑制TIR1的转录。上述结果表明,DlTIR1-1和DlTIR1-2可能具有相似功能,且均参与龙眼非胚性愈伤组织形成、根系分化以及花器官发育,此外龙眼生长素信号转导途径可能受多种植物激素调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田松青 朱旭东 赵沿海 顾春笋 黄苏珍
    2016, 37(1): 144-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RACE技术克隆了路易斯安那鸢尾LiNramp2基因全长cDNA序列,其大小为1 786 bp,预测编码519个氨基酸,蛋白质具有11次跨膜结构域,与其他Nramp蛋白同源性达80%以上,说明LiNramp2同其他同源基因保守性很高。定量表达结果显示,LiNramp2在路易斯安那鸢尾叶片和雄蕊中表达量较高,在雌蕊中表达量最低,根和茎表达量差别不大。随着铅处理时间增加,LiNramp2基因在根系表现缓慢下降,在叶片中表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方平 朱俊洪 李磊 韩冬银 牛黎明 陈俊谕 符悦冠
    2016, 37(1): 153-1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不同生长期橡胶叶对六点始叶螨Eotetranychus sexmaculatus(Riley)选择性及种群增长的影响,在室内测定古铜期、淡绿期、稳定期、老化期的橡胶叶对六点始叶螨的产卵选择、取食选择、发育、存活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六点始叶螨对不同生长期橡胶叶的取食选择和产卵选择由多到少依次为:古铜期、淡绿期、稳定期、老化期,说明该螨在转移为害过程中优先选择幼嫩叶片;世代发育历期以取食老化期的最长,为20.9 d,取食古铜期最短,为16.9 d。世代存活率、净生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由大到小依次为:古铜期、淡绿期、稳定期、老化期。因此,古铜期的橡胶叶最适合六点始叶螨的发育、存活及种群增长,随着橡胶叶的老化越不利于该虫的生长发育及繁殖。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杨丽娜 段国华 覃雁瑜 祝雯 潘哲超 隋启君 詹家绥
    2016, 37(1): 158-1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1个含有不同单显性(R1、R2、R3、R4、R5、R6、R7、R8、R9、R10、R11)抗马铃薯晚疫病的鉴别寄主,对云南省会泽县村同一发病田块前、中、后期3个群体的马铃薯晚疫病菌59、158和75个菌株进行毒性频率和小种鉴定,分别鉴定出31、60和30个小种,大部分小种只检测到一次,其中优势小种为超级小种(含有11个毒性基因的晚疫病菌),占整个群体的53.33%;随着发病时间的推移,优势小种频率、小种复杂度呈上升趋势,但小种多样性呈降低趋势,在马铃薯生育期间除了avr4外,其它毒性基因的频率未发生显著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小种演化速度快,小种结构复杂,在该地区种植起源于Solanum demission的R1~R11抗性基因存在较高的失效风险。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朱迎迎 高兆银 李敏 陈亮 胡美姣
    2016, 37(1): 164-1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EF-1α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的方法对引起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火龙果镰刀菌果腐病是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 Penzig in Saccardo),这是该菌引起火龙果果腐病在国内的首次报道。该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25~35 ℃,最适温度30 ℃,适宜产孢温度25~35 ℃,最适产孢温度30~35 ℃,致死温度75 ℃(10 min);适宜pH5~9,最适pH7,最适产孢pH4;连续光照、D-果糖为碳源、牛肉膏和蛋白胨为氮源时最有利于该菌菌丝生长;完全黑暗、D-半乳糖为碳源、尿素为氮源时最有利于该菌产孢。综合分析认为,该菌耐高温,光照充足、弱酸和富含有机营养的环境有利于该菌的生长和繁殖。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焦方贞 陈希用 岳建军 陈泽坦
    2016, 37(1): 172-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16、20、24、28、32 ℃ 5个温度梯度下,观察油棕象甲(Elaeidobius kamerunicus Faust)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历期和存活率,组建油棕象甲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16~32 ℃温度范围内,油棕象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28 ℃时,油棕象甲各虫态及全世代的发育历期最短,存活率最高,产卵量最大。在16~32 ℃温度下,油棕象甲全世代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33.68、22.30、15.10、10.30和12.01 d。卵期、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预蛹期、蛹期、产卵前期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13、13.38、11.59、10.97、4.56、9.84、10.96和13.38 ℃;有效积温分别为13.57、13.44、18.79、25.53、79.11、47.62、25.98和214.09日度。种群趋势指数(I)在16~32 ℃温度范围内均大于1, 内禀增长率(rm)均大于0,这说明油棕象甲的种群呈增长趋势。油棕象甲在28 ℃时种群趋势指数和內禀增长率最高,分别为18.944 2和0.285 6;其次为24℃,其生长发育及其繁殖的最适温区为24~28 ℃。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雨龙 杨叶 韦诚 符旖晴
    2016, 37(1): 177-1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海南多个市县的飞机草发病情况进行调研发现,飞机草叶斑病受自然环境及病菌种类的影响,从发病样品上分离获得46株病原真菌。经过形态学观察与分子鉴定比对,确定飞机草的重要病原真菌分别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通过离体叶片针刺法和活体接种法对病源真菌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强致病力菌株12个(占26.09%),中等致病力菌株13个(占28.26%),弱致病力菌株19个(占41.30%),无致病力菌株2个(占4.3%),其中链格孢菌株LGB100501、LGB100401和弯孢菌株WB110216表现出较高的致病力。利用11个高致病力菌株针对8种海南常见杂草进行寄主范围测试,结果表明,不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仅有13.6%的供试杂草对这些菌株表现出高度和中度感病。
  • 综述
  • 综述
    易小平 夏启玉 郭安平
    2016, 37(1): 183-1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人们对转基因产品仍持谨慎态度。因此,快速、准确、灵敏的转基因检测手段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监管至关重要。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是一种恒温核酸扩增的技术,其设备简单、成本低廉、结果可视化,且灵敏度高,现已广泛应用于细菌、病毒、寄生虫、转基因等检测行业。介绍了LAMP技术的原理、特点和联合应用其他技术,及其在转基因作物与产品检测方面的应用情况。
  • 综述
    张清 胡伟长 张积森
    2016, 37(1): 193-2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蔗糖转运蛋白(SUT)在植物的生长代谢中调控蔗糖的运输和分配,并通过蔗糖信号影响其它代谢途径。植物蔗糖转运蛋白结构较为保守,属于12次跨膜的膜蛋白基因家族。对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10个单子叶和8个双子叶植物的蔗糖转运蛋白聚类分析表明,该基因家族可以分为5个亚族,SUT1、SUT2、SUT3、SUT4、SUT5,其中SUT2和SUT4为单、双子叶所共有的基因,SUT1为双子叶特异,而SUT3、SUT5为单子叶特异。单、双子叶蔗糖转运蛋白是由2个祖先基因进化而来。SUT的组织分布和遗传转化研究表明,SUT参与植物蔗糖运输与贮存、非生物胁迫响应、胚乳发育等,且SUT家族成员之间存在功能差异。SUT2的表达受SnRKs调控,而SUT4表达则调控部分生物钟相关基因,同时筛部移动信号等也调节SUT的表达。本文综述了植物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分类、生理功能及其在不同水平上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更好的理解蔗糖转运蛋白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 综述
    张钰婷 叶秋萍 程淑华 张作家 黄丹樨 金心怡
    2016, 37(1): 203-2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综合地认识茉莉花茶窨制的工艺本质、完善茉莉花茶窨制技术,本文综述和分析了茉莉花茶加工技术及吸香机理的研究现状,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 综述
    郭雅玲 赖凌凌 廖泽明 林瑜玲
    2016, 37(1): 208-2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概述了2012、2013年度国内外乌龙茶加工产业在工艺、工艺诱导的理化基础、设备的改良和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深化做青、焙火、贮藏等工艺参数的探索、传统与新兴乌龙茶产区间工艺的交流和创新以及工艺判别分析方法的应用等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