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韩丽晓 张治平 李茂富 汪良驹
    2014, 35(9): 1663-16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含质粒pYF8631的根癌农杆菌EHA105菌株转化‘巴西’香蕉(Musa AAA Cavendish subgroup cv.‘Brazil’)的假茎横切薄片, 在含有250 mg/L卡那霉素和500 mg/L羧苄青霉素的MS培养基上诱导不定芽, 获得5株GUS阳性苗。经PCR、RT-PCR检测,发现其中2株可以合成ALAS mRNA,表明YHem1基因已经整合到基因组中并且能够正常表达。测定香蕉内源ALA含量、ALAS活性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表明,转基因植株具有ALAS活性,其ALA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对照。7 ℃低温处理后的叶绿素快速诱导荧光动力曲线测定表明,转基因香蕉叶片光合电子转换能力显著高于野生型,表明转化YHem1基因可以提高香蕉耐冷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商雨 许春梅 周涤 吴红芝
    2014, 35(9): 1671-16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昆明地区传统栽培的白花马蹄莲和彩色马蹄莲Ym035(橙红复色)、Ym005(红色)、Ym088(金黄色)、Ym002(浅粉色)和Ym064(紫红色)为试验材料,进行远缘杂交,对杂交组合和结实率进行分析,探索远缘杂交的亲和性;设计4组不同激素组合,对杂交白化苗后代幼胚进行胚拯救,探索最适于白化苗幼胚萌发的激素配比。结果表明,彩色马蹄莲做母本,结实率高于白花马蹄莲,白花马蹄莲地栽植株比盆栽的更为健壮,最佳组间杂交组合为:Ym002×白花马蹄莲(地栽),彩色马蹄莲组内杂交以Ym005×Ym035杂交亲和性较高;远缘杂交白化苗后代幼胚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颜平 黄明忠 陆顺教 杨光穗 唐燕琼 尹俊梅
    2014, 35(9): 1677-16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RAP标记技术分析了来自海南岛22个居群地的144份海南钻喙兰野生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从100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24对引物组合,共检测出390个位点,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检测位点为16.2个,其中多态性位点为299个,占76.9%;利用NTSYS-pc2.10软件,计算海南钻喙兰材料间的相似系数并采用最大距离法(COMPLETE)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44份材料间的相似系数范围为0.508~0.959,平均为0.691,在相似系数为0.515处可将144份材料分为Ⅰ、Ⅱ 2大组,在相似系数为0.600处,Ⅰ组可分为3个亚组,Ⅱ组可分为9个亚组,东方市板桥镇的材料相似系数最大,乐东县佳西热带雨林保护区与采自琼中县红毛镇的材料间相似系数最小。聚类结果出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现象,表明海南钻喙兰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完全相关。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文治 杨本鹏 熊国如 冯翠莲 蔡文伟 王俊刚 赵婷婷 张树珍
    2014, 35(9): 1683-16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蔗黑穗病是甘蔗种植过程中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影响甘蔗的蔗茎产量和蔗糖分质量。为对黑穗病爆发比较严重的蔗区提供一种合理的种植模式,分别在2012年农历立春前及立夏前种植带黑穗病菌的甘蔗种茎,以种植未感染黑穗病菌的健康甘蔗种茎作为对照,观察这2期甘蔗生长过程的黑穗病发病情况,以及对甘蔗有效茎、株高、茎径和锤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种植携带黑穗病菌的蔗种黑穗病发病差异显著;携带黑穗病菌的蔗种宜冬春早种,利用冬春季节阴冷潮湿的天气,延迟黑穗病菌的萌发,减少对有效茎的侵害,进而减少对产量的影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严程明 张江周 石伟琦 李晓林 刘亚男 马海洋
    2014, 35(9): 1688-16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菠萝(Ananas comosus)生产上存在着较多的施肥不合理现象,导致肥料利用效率偏低,限制产量提高。另外,菠萝产区的季节性干旱,对肥料利用效率和产量也有明显的限制作用。为有效缓解这一系列问题,以期为指导菠萝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实现增产增收提供理论参考,在田间试验条件下展开菠萝滴灌施肥技术研究,探索滴灌施肥条件下菠萝需肥特性。结果表明:(1)滴灌施肥下,菠萝植株对K的需要量最大、N次之、P最少,各时期N、P、K养分比例为1 ∶ 0.06~0.11 ∶ 2~3;(2)滴灌施肥下,N、P、K肥料养分利用率显著提高,与常规施肥相比,分别提高了23.41%、11.39%和33.94%;(3)滴灌施肥下,旺盛生长期和果实膨大期对养分的吸收量最大,施肥需重点集中在旺盛生长期和果实膨大期。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晓佩 高承芳 刘远 李文杨 陈鑫珠 董晓宁
    2014, 35(9): 1695-16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不同刈割高度对多花黑麦草新品种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2个多花黑麦草新品种为对象,采用5个刈割高度分别测定2个品种的鲜、干草产量、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干物质体外可消化率(IVDMD)。结果表明:在65 cm时刈割,所获得的鲜、干草产量最高;随着刈割高度的增加,2个黑麦草品种的粗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呈抛物线趋势变化,在刈割高度为55 cm时达到最高值;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则随着刈割高度的增大逐渐增加;干物质体外消化率亦呈现抛物线的趋势,在刈割高度为65 cm时达到最高。2个品种的表现规律一致。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清峰 杨重法 程子硕 耿悦 王颖
    2014, 35(9): 1699-17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结实期茎叶非结构性物质转移和群体光合能力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不同类型的10个水稻品种为材料,调查抽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量、茎叶部非结构性物质量及产量,从库源关系的角度比较了不同品种的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的干物质积累量、茎叶非结构性物质积累量以及结实期茎叶非结构性物质转移量和群体光合量差异性显著;10个品种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群体光合能力低、茎叶非结构性物质转移量少和产量低,第二类结实期群体光合能力高、茎叶非结构性物质转移量少和产量高,第三类群体光合能力高、茎叶非结构性物质转移量多和产量高;Ⅱ优航2号、两优培九、汕优63、特优009等4个杂交稻品种属于第三类,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高佳佳 王英 高和琼 朱稳 庄南生
    2014, 35(9): 1704-17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胶乳转化酶(Invertase,Inv)是控制橡胶树胶乳蔗糖代谢和影响胶乳(橡胶)产量的关键酶。已有研究证实了胶乳转化酶属于中性/碱性转化酶。本研究以热研7-33-97(2n=36)为材料制备叶片细胞染色体标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对胶乳转化酶基因HbNIN1、HbNIN2和HbNIN3进行了染色体物理定位的初步研究。结合核型分析,初步确定HbNIN1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的长臂上,其信号位点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为33.1;HbNIN2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的长臂上,其信号位点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为 35.7;HbNIN3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其信号位点到着丝粒的百分距离为40.42。由此揭示了该基因家族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朱家红 徐靖 畅文军 张治礼
    2014, 35(9): 1710-17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先前获得的EST序列,从橡胶树中克隆了1个编码泛素结合酶的基因HbUBC5。HbUBC5 cDNA长度为567 bp,编码185个氨基酸;HbUBC5在基因组中序列长度为2 441 bp,包含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HbUBC5编码蛋白具有典型的植物泛素结合酶E2的结构特征,包含1个保守的UBC结构域和1个高度保守的半胱氨酸活性位点,和其他植物中的E2蛋白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对HbUBC5启动子区域进行分析,发现含有众多应答激素和胁迫信号元件。实时荧光定量分析结果表明,HbUBC5在树皮的表达量最高,在花中的表达量次之,在胶乳和叶片中的表达量相对较低;乙烯诱导能显著上调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HbUBC5能对乙烯做出响应,推测其可能参与了乙烯利刺激橡胶树产生副作用的过程。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吴晓慧 耿梦婷 范洁 姚远 符少萍 胡新文 郭建春
    2014, 35(9): 1715-17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转化酶抑制子调控转化酶的活性,在植物的糖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研究木薯的转化酶抑制子,本实验利用木薯基因组数据库分析及RT-PCR方法,从木薯中分离了1个木薯转化酶抑制子MeINH3的cDNA序列。MeINH3序列长度为564 bp,包含 528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127个氨基酸,N端有16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可形成两个二硫桥。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MeINH3蛋白定位于胞外。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推测其可能抑制木薯细胞壁转化酶活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树昌 于晓玲 阮孟斌 彭 明
    2014, 35(9): 1721-17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RT-PCR技术,从木薯SC124 cDNA中克隆得到一个具有完整阅读框的基因,命名为MeHDS2,该基因全长2 529 bp,编码842个氨基酸。蛋白质保守结构域分析结果表明,MeHDS2蛋白含有保守的1个HD结构域、1个b-zip结构域、1个START结构域和1个MEKHLA结构域;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显示其具有3个典型的α螺旋结构;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MeHDS2蛋白在植物细胞核中特异表达,因此,推测其为HD-ZIP转录因子家族中的一员。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MeHDS2基因在木薯根、茎、叶中都有表达,但表达丰度不同。木薯干旱处理14 d后,自形态学顶端往下数第三、四片叶片的MeHDS2表达量显著高于根、茎及其他位置叶片组织。本研究为木薯抗旱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刘召亮 罗聪 董龙 何新华 艮文全 李丽淑 韦鹏霄
    2014, 35(9): 1727-17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晶晶 刘楷栋 谢江辉
    2014, 35(9): 1733-17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RACE方法克隆得到番荔枝CO同源基因cDNA的全长,命名为AsCO(基因登录号:KJ699387)。AsCO基因开放阅读框1 083 bp,编码360个氨基酸,推测蛋白质分子量为39.65 ku,等电点为4.72。序列分析结果显示:AsCO基因编码的蛋白氨基端具有2个典型的B-box 型锌指结构域,碳端具有CCT结构域,属于第一类CO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AsCO蛋白与北美木兰CO蛋白亲缘关系最近,与其它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远。定量 RT-PCR分析结果表明,AsCO基因在去除叶柄的花芽中表达量比不去叶柄的表达量高,在花蕾发育的不同阶段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文彬 刘义飞 彭明
    2014, 35(9): 1741-17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阐明转录因子在猕猴桃果肉花青素形成过程中的调控作用,采用3′RACE和5′RACE技术从‘红阳’猕猴桃果肉中克隆到一个bHLH型转录调控因子AdGL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dGL3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猕猴桃花青素的净积累过程基本一致,即在净积累过程中表达水平比较高,而净积累停止后,该基因的表达水平也相应降低。表明该基因是参与猕猴桃花青素合成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结果为下一步猕猴桃花青素形成机制及调控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郜祥雄 郑诚乐 钟凤林 陈桂信 潘腾飞
    2014, 35(9): 1747-1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锥栗总RNA的提取质量是后期锥栗空棚分子机理研究的关键。以锥栗花序为材料,采用2种植物RNA快速提取试剂盒、改良Trizol法和改良CTAB法提取锥栗总RNA,并采用多种方法检测提取出的总RNA的质量。结果表明:采用改良CTAB法获得的总RNA可明显看到28S和18S条带,且亮度比约为2 ∶ 1,DNA基本无残留,点样孔无杂质,OD260/OD280均接近2,而OD260/OD230均超过2,经逆转录可作为模板,获得LFY基因。改良后CTAB法最合适,所得的总RNA产量高、比较纯净、完整,可用于后续的逆转录并进行基因片段的扩增。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徐靖 严小微 熊怀阳 朱红林 韩义胜
    2014, 35(9): 1752-17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EST序列信息,从海南普通野生稻中克隆了一个NAC(NAM, ATAF and CUC)类转录因子OrNAC5。该基因编码区cDNA长度699 bp,编码232个氨基酸,对应的DNA长度为2 538 bp,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推导的OrNAC5氨基酸序列具有典型的NAC类转录因子结构特征,与水稻(Oryza sativa)、短花药野生稻(Oryza brachyantha)、大麦(Hordeum vulgare)、谷子(Setaria italica)中相应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99%、81%、60%和58%。对OrNAC5启动子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存在多种激素应答和胁迫响应的调控元件。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低温、干旱和盐胁迫均能诱导OrNAC5的表达。上述结果表明OrNAC5可能在逆境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功能。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黄丹丹 车建美 刘波 陈庆河
    2014, 35(9): 1757-17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几丁质酶基因chiD序列,再将chiD序列连接到pMD18-T克隆载体上,形成重组载体pMD18-T-chiD,转化大肠杆菌DH5ɑ并测序,经过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获得几丁质酶基因chiD的序列片段为1 524 bp,编码507个氨基酸,理论蛋白质分子量约54.55 ku,其等电点约为5.77,表明该几丁质酶为酸性几丁质酶。将重组质粒pMD18-T-chiD双酶切后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chiD,并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结果表明:重组蛋白质的分子量约55 ku,与预测的蛋白分子量结果一致。为了提高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对培养时间、IPTG浓度和温度3个参数进行优化,并将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最后得出重组载体pET28a-chiD的最佳诱导表达参数分别为8 h、0.5 mmol/L和28 ℃。这为短短芽胞杆菌来源的几丁质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陆柳英 曹升 谢向誉 周慧文 曾文丹 严华兵
    2014, 35(9): 1764-17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木薯品种SC205和新选048的成熟种茎为材料,利用秋水仙素对侧芽进行滴液法处理诱导多倍体,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木薯植株倍性,并通过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方法鉴定和分析多倍体、嵌合体和二倍体特征特性。结果表明:通过诱变处理获得了木薯四倍体和嵌合体植株,四倍体和嵌合体植株与二倍体相比表现出最上部全展叶第1和第2叶叶形指数降低、叶片厚度增加,气孔密度变小,叶绿体数目增加,气孔长度、保卫细胞长度和宽度增大,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总量、SPAD值增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增大。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潘翠萍 王永清 陶炼 邓群仙 范建新 邓仁菊 彭思维 张继伟 宋伟 徐元军 张家志
    2014, 35(9): 1771-17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五星’枇杷花药培养获得的子叶胚为材料,研究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4 ℃低温处理、饱和CaCl2脱水处理、“4℃低温+饱和CaCl2脱水”处理对胚状体成苗的影响,并优化枇杷花药培养及植株再生技术体系。结果表明:枇杷花药胚状体经“4 ℃低温+饱和CaCl2脱水”预处理7 d效果最佳;将预处理后的胚状体种于萌发培养基1/2MS+3%蔗糖,胚状体成苗率最高,为78.2%;将再生植株移栽入配比为腐熟有机肥  ∶  园土  ∶  锯末=1 ∶ 2 ∶ 1的基质中时,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达85.25%。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林秀琴 陆鑫 刘新龙 毛钧 刘洪博 马丽 徐超华 李旭娟 蔡青
    2014, 35(9): 1776-17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染色体压片法研究甘蔗属热带种与滇蔗茅远缘杂交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及染色体行为,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在终变期观察到单价体、二价体和四价体;分裂中期Ⅰ、后期Ⅰ、中期Ⅱ和后期Ⅱ均出现落后染色体;中期Ⅱ形成“八”字形纺锤丝、后期Ⅱ二分体2个子细胞染色体不同步分离;四分体时期观察到三分体、微核、大小不等的四分体以及多面体等异常细胞;同一小花的3个花药中几个不同时期的分裂相同时存在。进一步应用DAPI荧光染料进行染色观察,结果表明,大多数小孢子在单核时期就发生皱缩变形。该结果说明减数分裂过程异常染色体行为和异常细胞分裂是导致杂交F1代花粉完全败育的主要原因。花粉败育时期为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和单核小孢子时期。
  • 植物生理生化
    朱敏 邓穗生 麦贤家 贺军虎 陈华蕊 陈业渊
    2014, 35(9): 1784-17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主栽杧果品种贵妃杧为试材,研究了赤霉素(GA3)和氯吡脲(CPPU或KT-30)对其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1)GA3处理明显增加产量,且不同程度地改善果实品质,以GA3 150 mg/L和GA3 250 mg/L效果较好,两者的产量、果形指数、单果重、可食率、糖酸比(显著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 (2)CPPU处理促进果实膨大的效果比GA3处理明显,且可食率和果实硬度显著高于对照,但产量增加不明显,具有疏果的作用,明显增加畸形果数量,浓度过高会使糖酸比(显著增加可滴定酸含量)明显下降,以较低浓度的CPPU 5 mg/L和CPPU 10 mg/L为宜; (3)GA3 150 mg/L+CPPU 5 mg/L的混合处理对果实膨大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处理,但增加产量不明显,与单用GA3 150 mg/L处理相比,明显降低了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显著增加可滴定酸含量); (4)CPPU处理和较低浓度的GA3处理(GA3 50 mg/L和GA3 150 mg/L)延缓了果皮叶绿素的降解,较高浓度(GA3 250 mg/L和GA3 500 mg/L)则相反,GA3和CPPU处理均促进了果皮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较高浓度的GA3处理促进了果皮花青素的合成,CPPU和混合处理抑制了果皮花青素的合成。该研究为GA3和CPPU在海南贵妃杧种植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植物生理生化
    蒙真铖 丁琼 宋希强 罗冠勇 徐诗涛
    2014, 35(9): 1791-17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条件下毛萼紫薇Lagerstroemia balansae结实率很高,但自然萌发率和成苗率极低。适合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种子,能够有效打破种子休眠、有效促进幼苗生长。本研究采用TTC染色法测定毛萼紫薇种子的生活力,比较5种植物生长调节剂GA3、TDZ、IAA、6-BA和NAA处理下毛萼紫薇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及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毛萼紫薇种子生活力较低;(2)200 mg/L GA3处理的种子发芽势,发芽率较高,幼苗长势良好;其次是0.02 mg/L的TDZ处理,再次是200 mg/L IAA的处理;(3)1~20 mg/L 的6-BA和NAA处理对毛萼紫薇种子的萌发无促进作用。上述结果表明:GA3、TDZ、IAA能有效促进毛萼紫薇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生长。
  • 植物生理生化
    陈艳丽 范飞 王旭 李绍鹏 曹振木
    2014, 35(9): 1794-18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黄灯笼辣椒“热辣2号”为试验材料,分别对幼苗喷施10、20、30、40、50 mg/L的DA-6,再进行高温胁迫处理,研究不同浓度的DA-6对缓解黄灯笼辣椒幼苗高温胁迫的作用。结果表明:喷施DA-6的辣椒幼苗各项生理指标较对照存在显著差异;喷施30 mg/L的DA-6时,幼苗的叶色值、根系活力、MDA含量、SOD活性和脯氨酸含量等指标综合反应较好,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高温胁迫下,DA-6可有效增强黄灯笼辣椒幼苗的光合能力,喷施30 mg/L DA-6的辣椒幼苗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与对照相比均有所提高,分别提高了0.46、1.69、1.37倍; 其PSⅡ最大荧光效率(Fv/Fm)、PSⅡ量子产量(Yield)、非光化学淬灭(qN)与光化学淬灭(qP)均显著高于对照。因此,DA-6能够缓解高温胁迫对黄灯笼辣椒幼苗的影响,其最适宜浓度为30 mg/L。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林春花 孙董董 韩丹 黄贵修
    2014, 35(9): 1802-18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特异引物对,对采自中国云南、海南、广东和广西植胶区的138株炭疽病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138株炭疽菌中鉴定为胶孢炭疽菌的有100株,占总测定株数的72.46%,尖孢炭疽菌的有38株,占总测定株数的27.54%。其中海南、云南和广东橡胶苗圃中胶孢炭疽菌占所分析菌株总数比例分别为81.82%(54/66)、60.0%(15/25)和77.27%(17/22),而广西3个橡胶苗圃中的2个苗圃地尖孢炭疽和胶孢炭疽病菌各占一半。总体来看,国内橡胶树苗圃地炭疽病病原菌仍以胶孢炭疽菌为主,部分苗圃同时存在胶孢和尖孢炭疽菌的危害。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晓妹 郑服丛 张欣 漆艳香 谢艺贤 张贺 蒲金基
    2014, 35(9): 1809-18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明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毒素基因cc004-cas序列特征及其功能,以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菌为材料,采用SEFA-PCR和RT-PCR技术对毒素基因cc004-cas进行扩增,并通过插入潮霉素B基因获得其突变体。序列特征分析结果表明,cc004-cas基因DNA和cDNA全长分别为2  800  bp和180 bp,编码区含2个内含子(67 bp和49 bp),推测编码59个氨基酸,其分子量约为5.92 ku,等电点pⅠ为5.70,与NCBI中报道的C. cassiicola毒素基因cas编码的毒素前体pro-cassiicolin的氨基酸序列(0HABV25895.1)相似性达85%。cc004-cas突变体表型测定结果表明:在菌落和菌丝形态、生长,产孢量、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对温度、pH要求,产生漆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方面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但用菌饼接种橡胶树嫩叶,致病力略有下降,用粗毒素接种时,致病力明显减轻,可见毒素是多主棒孢菌的一个重要的毒力因子,但不是唯一的因子。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秦凡文 李增平 符儒民 牟燕
    2014, 35(9): 1816-18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2010年10月至2013年5月间,通过对采自海南省儋州、文昌、澄迈、五指山、白沙、三亚、东方、临高、定安、琼中、陵水等11个市、县的中、老龄橡胶树林段及其防护林的病、死树及树桩上的灵芝属真菌标本180余份进行鉴定,初步鉴定出灵芝属真菌17种,分别为白边树舌(Ganoderma albornartginatm)、层叠灵芝(G. lobatum)、长管灵芝(G. annulare)、黄边灵芝(G. luteomarginatum)、灵芝(G. lucidum)、南方树舌灵芝(G. australe)、热带灵芝(G. tropicum)、唐氏灵芝(G. donkii)、橡胶灵芝(G. pseudoferreum)、有柄树舌灵芝(G. gibbosm)、树舌灵芝(G. applanatum)、菲律宾灵芝(G. philippii)、褐灵芝(G. brownii)、薄盖灵芝(G. capense)、马蹄状灵芝(G. ungulatum)、吊罗山灵芝(G. diaoluoshanense)和无柄灵芝(G. resinaceum)。其中橡胶灵芝和菲律宾灵芝为引起橡胶树红根病的重要病原菌,热带灵芝(G. tropicum)、薄盖灵芝(G. capense)为引起台湾相思、木麻黄、桉树等防护林树木枯死的重要病原菌。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立强 黄惠琴 崔莹 邹潇潇 刘敏 鲍时翔
    2014, 35(9): 1825-18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海南省尖峰岭热带雨林土壤中分离获得143株芽孢杆菌。经松材线虫初筛,获得8株拮抗活性在80%以上的菌株;经南方根结线虫二龄幼虫(J2)复筛,获得4株拮抗活性在50%以上的菌株,其中菌株DB13184的发酵上清液稀释10倍后,校正死亡率仍有56.7%。基于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菌株DB13184属于芽孢杆菌属,与菌株Bacillus toyonensis BCT-7112T的序列相似度达100%,二者在系统发育树上亦处于同一分支;结合该菌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将其鉴定为Bacillus toyonensis。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周秋平 黄惠琴 崔莹 刘敏 孙前光 鲍时翔
    2014, 35(9): 1830-18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80 ℃水浴处理与稀释涂布法从莺歌海盐场30%盐度晒盐池底泥中分离获得215株芽胞杆菌。采用16S rDNA PCR-RFLP与16S rDNA序列分析技术,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16S rDNA PCR-RFLP酶切图谱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10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离菌株归属到9种酶切类型。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这些菌株主要分布在Pontibacillus、Halobacillus、Oceanobacillus和Bacillus等4个属,其中Pontibacillus为优势属。有7株芽胞杆菌的16S rDNA序列与数据库中相应模式菌的最大相似性在97.4%~99.0%之间,有可能为芽胞杆菌新种资源。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于晓玲 李春强 王树昌 彭明
    2014, 35(9): 1835-18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热带亚热带双壳贝类凸加夫蛤(Gafrarium tumidum)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滤食能力及其对海水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凸加夫蛤能有效地清除水体中的叶绿素a,在海水N、P含量分别为0.5 mg/L和0.04 mg/L, 初始藻密度为5×106 cell/L的情况下,72 h就能起到显著效果,144 h(6 d)之后对藻类密度的控制达到理想的效果。当贝密度在1~2 kg/m3范围内时效果最佳,且不会引起水体中N、P含量的增加。因此,凸加夫蛤是热带海域控制藻类密度、改善水质和预防赤潮的经济双壳贝类之一。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郑国亮 华元刚 林钊沐 刘海林 贝美容 杨红竹
    2014, 35(9): 1841-18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橡胶树专用肥中添加不同比例的保水剂,研究其对橡胶树专用肥养分释放的影响,并利用经验方程对肥料养分释放曲线进行拟合,以期为开发新型橡胶专用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缓释效果随着保水剂A用量的增加而增强,寻找到较好的模型进行拟合研究,运用双常数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对溶出速率曲线和累积溶出率曲线分别进行拟合,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0 8~1.000 0和0.992 3~0.999 9,并得出保水剂A用量与缓释效果的关系,提出以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溶出抑制率的显著性来确定缓/控释材料的最佳用量,保水剂A的用量在5.0%~6.0%之间较为适宜。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汪月琼 彭政 许逵 罗勇悦 李普旺 王凤祥 杨昌金 曾宪海
    2014, 35(9): 1848-18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机械混炼的方法制备不同ENR含量的NR/ENR/SiO2复合材料,使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和橡胶加工分析仪(RPA)对NR/ENR/SiO2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NR对NR/ENR/SiO2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动态热机械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随着ENR用量的增多,NR/ENR/SiO2复合材料在使用温度范围内的损耗因子积分面积增大,阻尼性能提高。橡胶加工分析频率扫描和应变扫描测试结果表明,在频率小于10 HZ不同应变时,加入了ENR的NR/ENR/SiO2复合材料的阻尼因子均高于NR/SiO2复合材料。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证实,ENR的加入减少了SiO2的自聚,改善了填料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从而使NR/ENR/SiO2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苏晓芳 刘匀昀 郭娟娟 曾绍校 郑宝东 张龙涛
    2014, 35(9): 1853-18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考察亲水性胶体与紫薯淀粉之间互作机理,以紫薯淀粉为原料,加入不同比例的卡拉胶,研究紫薯淀粉/卡拉胶共混体系糊化及流变学特性的影响。布拉邦德黏度曲线表明,与单独紫薯淀粉相比,添加卡拉胶可增加共混体系的峰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及回生值;静态流变学特性研究表明,紫薯淀粉/卡拉胶共混体系均属典型的非牛顿流体,具有假塑性流体的特征,添加卡拉胶后,可提高共混体系的增稠性,降低其流动性,有助于提高体系的假塑性与剪切稳定性;动态流变学特性研究表明,紫薯淀粉/卡拉胶共混体系具有更高的储存模量(G′)和损耗模量(G″),表现出较优越的黏弹特性;在剪切结构恢复力试验中,随着卡拉胶的比例增大,共混体系的恢复力增大。这提示卡拉胶的加入,能改善紫薯淀粉的稳定性,对紫薯产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蒋庆琳 周国辉
    2014, 35(9): 1860-18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直接检测瓜类单粒种子携带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的快速检测技术,以一步法RT-PCR为基础,构建同时扩增CGMMV基因组3′端和5′端基因的(一步法)双重RT-PCR、双重IC-RT-PCR和巢式双重IC-RT-PCR技术,灵敏度分别为10-3、10-3、10-4,巢式双重IC-RT-PCR灵敏度比双重RT-PCR、双重IC-RT-PCR高10倍。对不同种质、不同来源的种子及种子的不同部位进行检出率比较,巢式双重IC-RT-PCR检出率高于其它2个检测技术,试验种子种表带毒检出率高于种子组织研磨物,商用种子种表带毒检出率低于种子组织研磨物。为有效阻断毒源,建议同时对种表和种子组织研磨物进行检测,种表采用双重RT-PCR检测,种子组织研磨物采用双重IC-RT-PCR或巢式双重IC-RT-PCR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羊青 晏小霞 王茂媛 王建荣 王清隆 王祝年
    2014, 35(9): 1866-18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产姜黄为材料,研究不同采收期姜黄精油含量的变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精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根茎膨大期(10-17)姜黄精油的含量最高,达到80 mL/kg,此后姜黄精油的含量有所减少,至姜黄枯萎期时(03-04)精油含量为67 mL/kg;不同采收期姜黄精油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4个采收期姜黄精油分别鉴定出36、36、34和34种化学成分,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芳姜黄酮、α-姜黄酮、姜醇、β-红没药烯、2-表-α-雪松烯、芳姜黄烯等倍半萜类化合物,且尤以芳姜黄酮在不同时期姜黄精油中含量最高,分别占总量的49.259%、33.794%、33.610%和44.829%。
  • 综述
  • 综述
    刘子记 孙继华 刘昭华 党选民 杨衍
    2014, 35(9): 1871-18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辣木起源于印度和非洲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凭借超强的生态适应力、丰富的营养价值、独特的生物活性,成为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树种。本文综述了辣木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工业价值等方面研究取得的进展。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结合中国热区资源条件,对辣木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