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贺军军 罗萍 程儒雄 张华林 李土荣 李维国
    2014, 35(7): 1255-12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1990年建立在广东省南华农场的橡胶优良品种区域试种试验区的跟踪调查发现:云研1抗风能力最差、产量低,不适于重风区种植;文昌193和徐育25030A死皮树率高、风害严重,在轻风生态类型区种植能更好的发挥其产量特性,特别是文昌193的高产特性;文昌215和徐育11721抗性和产量中等,可在风害较重的区域适当种植;文昌33-24和湛试167-16虽然抗风能力强、但产量低,不适宜较大面积推广种植,可作为抗风性选育种研究材料。综合来看,对照品种PR107虽然有效割胶率较低,可单株产量高使单位面积产量高;对照红星1产量中等,其抗风能力强和死皮树率低使其有效割胶树率最高,保证了单位面积产量。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裘珍飞 曾炳山 刘英 李湘阳 范春节
    2014, 35(7): 1262-12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促进沉香无性繁殖进程,以沉香成年优树萌条为接穗,2年生土沉香实生苗为砧木进行嫁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优树穗条嫁接成活率呈极显著差异。接穗直径与嫁接成活率密切相关,选择直径在0.6~0.8 cm的接穗,嫁接成活率可达80%以上。接穗和砧木直径差值也影响嫁接成活率,差值在(0±0.09) cm时,嫁接成活率最高为84.9%,而差值大于0.4 cm时,成活率下降到50%以下。砧木接口直径在0.4~1.0 cm时,对嫁接成活率影响不大。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冬明 张文 韩剑 谢良商 谭丽霞 卓焕福
    2014, 35(7): 1267-12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省琼中县作为研究区域,采集并化验了槟榔园土壤样品224份,利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了采样点土壤养分肥力质量。结果表明:琼中县槟榔园土壤呈现较强的酸性,有机质和碱解氮较丰富,磷钾较缺乏;5项参评要素的权重分别是:pH 0.167 4、有机质0.314 2、碱解氮0.206 8、有效磷0.090 7和速效钾0.221 0;在本综合指数分级方案下,4级的样点数最多,1级和5级样点数接近,土壤养分肥力质量中等偏下。此次的土壤养分肥力质量研究揭示了琼中槟榔园土壤的养分肥力质量状况,可为今后全省槟榔园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文典 李富荣 赵洁 王富华 杜应琼 疏仁宗 李波 何舞
    2014, 35(7): 1272-1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菜稻菜轮作模式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提出的一种高效利用并能改善土壤环境的耕作模式。为探讨菜稻菜模式对农田土壤重金属的影响,以蔬菜连作、水稻连作作为对照,在东莞市开展大田试验,研究菜稻菜模式下土壤Cd各赋存形态的分布特征、变化规律以及农作物可食部分对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稻菜轮作和蔬菜连作对Cd全量及赋存形态无明显影响,水稻连作处理能降低耕层土壤Cd全量、可交换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含量;土壤中Cd大多以活性较高的形态存在,各赋存形态的含量高低顺序为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土壤中Cd可还原态能与可氧化态、残渣态进行相互转化;水稻对Cd的富集能力要远高于蔬菜,在推广菜稻菜模式时要慎重考虑水稻Cd的超标风险。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长远 何晓莉 吴海滨 龚浩 罗剑宁 黄河勋
    2014, 35(7): 1278-12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挖掘利用野生苦瓜优良有利基因,开展苦瓜种质创新,利用野生型小苦瓜M041530和栽培苦瓜高代自交系CY013杂交分离,分析其主要经济性状的分离特点。结果表明:单株产量、结果数、果实纵径、横径、肉厚及单瓜质量等6个经济性状的平均值在F1和F2 代均介于双亲之间,其中单株产量和结果数偏向于大值亲本,且在F2出现超亲分离;其他4个性状则偏向于小值亲本;相关分析表明,6个性状的表型相关与遗传相关大小和方向基本一致;对F2 代果色性状分离的初步观察显示其呈现数量遗传分离的特征。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屈应明 余淑娟 陈炎辉 王果
    2014, 35(7): 1282-12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外源添加镉对镉敏感蔬菜——番茄幼苗根部(根长和根鲜重)和地上部(株高和茎叶鲜重)的毒害效应,计算镉对番茄的毒害临界值(EC10),探讨了田间和盆栽条件下镉毒害临界值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外源镉对番茄4个生长指标可能产生促进作用,而高浓度外源镉则产生抑制作用。不同土壤镉对番茄根长、株高及茎叶鲜重的毒害临界值(EC10,以土壤有效镉表示)差异较大,根长EC10值介于0.13~5.22 mg/kg,株高的EC10值介于0.14~9.34 mg/kg,茎叶鲜重的EC10值介于0.02~4.13 mg/kg。田间条件下所获取的番茄EC10值与盆栽条件下获取的EC10的比值,最大为103.25倍(C土,茎叶鲜重),最小为2.85倍(C土,根长),大部分情况下田间和盆栽试验的镉毒害临界值的差异小于5倍。部分情况下田间得到的EC10值大于盆栽试验得到的EC10值,而另一些情况下则反之。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谭宏伟 周柳强 谢如林 黄美福 杨尚东 黄金生
    2014, 35(7): 1290-12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甘蔗为供试作物,不施肥为对照(CK),设化学氮磷钾肥(NPK)、化学氮磷钾肥+有机肥(NPKM)、化学氮磷钾+蔗叶还田(NPK+蔗叶)3种不同施肥处理,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pH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期施用NPK肥,不仅导致红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的持续增加,而且对提高红壤中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效果不显著,同时不能确保甘蔗产量的持续增产;长期施用NPKM或NPK+蔗叶处理,降低了红壤中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的含量,不仅有助于减缓红壤酸化进程,而且显著提高红壤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同时有助于提高和维持较高的甘蔗产量。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林兴军 陈鹏 孙燕 黄丽芳 董云萍
    2014, 35(7): 1296-13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以罗布斯塔咖啡中的8个品系为芽接材料,研究砧木4种不同剪砧方式对接芽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次剪砧后,剪砧处理的接芽萌发率显著高于折砧处理;二次剪砧处理的砧木,其接芽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一次性剪砧处理的砧木。与常规一次性剪砧的砧木相比,保留1~2对一级分枝和叶片的二次剪砧方式的砧木,能显著提高咖啡的芽接成活率,降低芽接回枯率,促进接芽快速萌发和生长,提高生物量。
  • 植物生理生化
    尤毅 德庆措姆 刘羽 肖文芳 李佐 陈和明 李冬梅 吕复兵
    2014, 35(7): 1302-13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西藏林芝地区,利用当地常见的腐熟牛粪和羊粪、柳树下采集的腐殖土、半腐熟的玉米和油菜秸秆以及碎石为材料,根据各种材料的特点设计出5个不同的基质配方,以单纯腐殖土作为对照,对杂交兰‘春蕙’品种进行盆栽试验。综合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干物质的积累量等指标来看,腐殖土 ∶ 碎石=3 ∶ 1 是‘春蕙’品种更适宜的基质配方,可在西藏林芝地区推广应用。
  • 植物生理生化
    杜阿朋 赵知渊 王志超 陈云峰 吴志华
    2014, 35(7): 1306-13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西10年生的4种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林分的生长特征、林下凋落物和土壤持水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林分生长特征方面,4种桉树林分平均胸径在13.9~15.5 cm之间变化,柳桉最小,大花序桉最大;树高和冠幅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粗皮桉最小,大花序桉最大。在凋落物贮量及持水特征上,林下总的凋落物贮量范围是18.7~20.1 t/hm2,排序为:大花序桉(20.1 t/hm2)>邓恩桉(19.6 t/hm2)>粗皮桉(19.1 t/hm2)>柳桉(18.7 t/hm2);最大持水量在25.9~40.7 t/hm2之间变化,排序为:邓恩桉(40.7 t/hm2)>大花序桉(32.9 t/hm2)>柳桉(27.2 t/hm2)>粗皮桉(25.9 t/hm2)。在土壤持水特性方面,4种桉树人工林地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为粗皮桉林地最小,柳桉林地最大。
  • 植物生理生化
    林福宇 曾宪海 李娟 林位夫
    2014, 35(7): 1311-13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全周期间作胶园间作花生的可行性,通过在全周期间作胶园大行间(20 m)距离橡胶树不同位置间作花生,并开展其生长、产量、品质、养分含量以及经济性状表现观测。结果表明,间作的花生均能正常生长和开花结果,并能获得一定的产量,其中行间距橡胶树(东)6 m至(西)8 m之间6 m范围内(相当于25%的胶园面积)间作花生的产量与单作花生无显著差异,间作花生的蛋白质与粗脂肪与单作花生均无显著差异。试验期间(2013年5~7月份),间作花生的全周期间作胶园的橡胶树平均每刀次单株干胶产量和单位面积干胶产量与不间作的全周期间作胶园无显著差异。在全周期间作胶园间作花生能提高胶园收益29.15%,达3 065.04元/hm2。这表明,在全周期间作胶园大行间间作花生是有利的。
  • 植物生理生化
    林秋金 苏金强 林秀香 王美盛 武英 陈振东
    2014, 35(7): 1318-13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细叶野牡丹(M. intermedium Dunn)传粉生物学特性,对福建省漳州天宝五峰的细叶野牡丹居群的花部形态、花期、访花昆虫等进行观察,同时对其繁育系统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细叶野牡丹花瓣和内轮黄色雄蕊对访花昆虫有吸引作用;访花昆虫主要有蜂类、食蚜蝇类、瓢虫类和蚁类;主要传粉昆虫有木蜂、蜜蜂;细叶野牡丹具典型的异型雄蕊,为自交亲和的异交种,需要昆虫传粉;人工自交和异交均具有较高的坐果率;不存在无融合生殖、主动自交和自交不亲和现象;其繁育系统是兼性异交。
  • 植物生理生化
    陈宇 林素英 徐立影 吴锦程
    2014, 35(7): 1325-13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早钟6号”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 cv. Zaozhong No. 6)果实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果实类胡萝卜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贮藏温度对枇杷果实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果实贮藏1~12 d期间,25 ℃贮藏条件下枇杷果肉叶黄素、β-隐黄质、β-胡萝卜素含量始终高于4 ℃和8 ℃贮藏,且在8 ℃和25 ℃贮藏条件下果肉中这3种色素含量呈相似的“升-降”变化规律,但3种色素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4 ℃贮藏条件下果肉叶黄素、β-隐黄质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而不利于积累,总体上4 ℃贮藏的果肉叶黄素、β-隐黄质、β-胡萝卜素含量低于25 ℃和8 ℃贮藏。可见,贮藏温度越低越不利于果肉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不同温度贮藏后期果肉类胡萝卜素积累减少,贮藏温度过低或贮藏时间过长均不利于果肉类胡萝卜素的积累。综合评价不同温度贮藏枇杷果实的商品价值,8 ℃环境条件下较适宜枇杷果实的长期贮藏。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易红艳 郭冬 李辉亮 彭世清
    2014, 35(7): 1331-13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3-hydroxy-3-methylglutaryl-coenzyme A reductase,HMGR)是天然橡胶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之一,在先前的研究中本课题组已克隆了与Hmgr1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基因HbCZF1。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HbCZF1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HbCZF1,将其转化E. coli Rosetta(DE3)菌株。经优化条件后,在20 ℃,0.1 mmol/L IPTG诱导4 h的条件下,获得了分子量约47 ku的HbCZF1融合蛋白。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德军 邓治
    2014, 35(7): 1336-13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死皮(Tapping Panel Dryness,TPD)是天然橡胶单产提高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给中国橡胶种植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本文利用RT-PCR技术分析14个产排胶相关基因在死皮和健康橡胶树树皮中表达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有8个基因在健康橡胶树树皮中上调表达,其分别是法尼基焦磷酸合酶、小橡胶粒子蛋白、橡胶素、蔗糖转运蛋白5、橡胶延伸因子、几丁质酶、HMG辅酶A还原酶和HMG辅酶A合成酶,有4个基因在死皮橡胶树树皮中上调表达,他们分别是橡胶转移酶、牻牛儿基牻牛儿基二磷酸合酶、蔗糖转运蛋白2a和β-1,3-葡聚糖酶;另外,蔗糖转运蛋白2b和蔗糖转运蛋白1表达模式没有发生变化。此结果为深入揭示橡胶树死皮发生分子机制提供新观点。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汪晗 李辉亮 杨子平 郭冬 彭世清
    2014, 35(7): 1341-13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PCR和RACE技术从巴西橡胶树中克隆出了一个域重排甲基转移酶(Domains rearranged methyltransferase, DRM)基因(HbDRM)。HbDRM全长为2 245 bp,含有1 917 bp的阅读框,145 bp的 5′-UTR和176 bp 3′-UTR,编码638个氨基酸,分子量为71.39 ku,等电点为4.90。HbDRM的氨基酸序列与可可、葡萄、黄瓜、鹰嘴豆、番茄、拟南芥DRM家族成员的同源性分别为77%、74%、72%、67%、64%和52%。定量RT-PCR分析表明HbDRM在巴西橡胶树的根、树皮、叶、花、胶乳、胚和愈伤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花和愈伤组织中表达量较高,在胶乳中表达量最低,此外HbDRM在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的胶乳中表达比其供体胶乳中的表达低。HbDRM的克隆和表达分析为下一步研究HbDRM在巴西橡胶树自根幼态无性系高产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王凉洁 秦云霞 罗红丽
    2014, 35(7): 1347-13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受体类激酶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橡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通过RACE技术和RT-PCR方法,扩增得到橡胶树的一个类受体激酶基因的全长,命名为HbFER。该片段包含1个2 679 bp的开放阅读框,可编码892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氨基酸序列与拟南芥、番茄、甘蓝和杨树的FER蛋白高度同源,其同源性分别为74.5%、74.7%、73.4%、82.9%。HbFER蛋白除了含有Malectin_like和PTKc结构域外,还含有1个信号肽(含22个氨基酸)和2个跨膜结构域。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HbFER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叶片和花中的表达丰度最高,胶乳中的表达丰度最低,且该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受植物激素水杨酸的诱导。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陈兰平 陈由强 方静平 宋喜梅 叶冰莹 陈如凯 张积森
    2014, 35(7): 1354-13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甘蔗高糖品种福农95-1702和低糖品种ROC-5为材料,分析SPS I、Ⅱ、Ⅲ、Ⅳ、Ⅴ在高、低糖这两个品种的幼叶、第三功能叶和不同蔗茎的表达,测定甘蔗糖分积累早期、中期和后期的糖分含量。结果显示,在功能叶和茎第二节中,三个阶段SPS家族成员在高糖品种的含量整体趋势高于低糖品种,结合蔗糖积累特点分析表明其可能在蔗糖合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正三叶相反,在幼叶中,三个阶段SPS家族成员在高糖品种的表达量整体趋势低于低糖品种,表明其可能与嫩叶的生长等其他生理性状相关,在成熟茎中,随着蔗糖积累时间的增加,高糖品种中的优势表达基因减少,而低糖品种中的优势表达基因增加,这可能与低糖品种中、后期大量积累蔗糖相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尹晓畅 唐燕琼 李豆豆 姚婧 方亮 严林玲 白昌军 丁西鹏
    2014, 35(7): 1362-13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SSR和SRAP标记,对20份柱花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从113对SSR引物中筛选出41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共扩增出229个位点,多态性比率达76.86%,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位点4.29个。从224对SRAP引物中筛选出25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共扩增出359个位点,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多态性10.72个,多态性比率达74.65%。综合SSR和SRAP两种标记对20份材料计算出的遗传相似系数(GS)为0.65~0.90,表明柱花草种质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通过UPGMA聚类分析,把这20份材料聚为3个类群,其中类群Ⅰ又分为4个亚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蔡金森 王博 杨晟 石兰平 文嘉瑜 史玮 刘志钦 贺俐 吴杨 何水林
    2014, 35(7): 1368-13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aDREB3是辣椒DREB家族中1个成员,为明确CaDREB3受逆境胁迫诱导表达的分子机制,从辣椒基因组DNA中分离获得了CaDREB3上游的启动子,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顺式作用元件的分析,结果表明该启动子的TATA框为起始密码子ATG上游-89 bp至-86 bp的TATA,同时含有多种与逆境胁迫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如ABRE、HSE、MYB和TCA等,并使用Gateway技术构建了启动子6个缺失体的GUS融合载体,获得了6个缺失体的烟草转基因植株,这些结果为将来分析该启动子应答逆境胁迫的调控区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汪永保 余庆 李映志 李洪波 叶春海
    2014, 35(7): 1374-13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菠萝蜜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用的内参基因,以菠萝蜜不同发育阶段的果实、叶和花序为材料,分析GAPDH、18S rRNA、UBQ、ɑ-tubulin和β-tubulin 5个内参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对其表达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组织不同发育阶段中,5个内参基因的表达丰度变化存在差异;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 3种方法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经RefFinder综合评价后,果实中最稳定的3个内参基因是UBQ、GAPDH、18S rRNA;叶片中最稳定的3个内参基因是UBQ、GAPDH、β-tubulin;花序中最稳定的3个内参基因是UBQ、GAPDH、ɑ-tubulin。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郭林榕 周平 陈志峰
    2014, 35(7): 1382-13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RAP标记检测资源圃中保存的代表南方湿润分布区(福建、广东、广西)的22份余甘子种质材料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8对SRAP引物组合共产生167条扩增带, 其中135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68.8%~90.0%, 平均为80.8%。分析计算余甘子种质间的遗传相似度(GS),22份材料GS的范围为0.641~0.964。UPGMA法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2份种质可分为两大类,其中福建地区15份余甘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41~0.964, 广东地区5份余甘子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07~0.952。此研究结果表明,余甘子基因型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RAP技术可有效运用于余甘子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周朋 余乃通 章绍延 胡加谊 刘志昕
    2014, 35(7): 1388-13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定量香蕉束顶病毒(Banana bunchy top virus,BBTV)DNA1组分在香蕉组织中的分布和含量,建立以SYBR Green-I荧光染料为标记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方法。利用B1-F/B1-R引物扩增海南BBTV DNA1组分并构建到pMD18T sample载体,再以B2-F/B2-R引物测定该质粒的标准曲线,其线性方程为Y=-3.247×LOG(X)+8.01,相关系数r2=0.997,扩增效率为103.2%,标准质粒检测灵敏度约为214 copies/μL。分别选取染病香蕉的嫩叶、叶鞘、假茎和球茎各100 mg,提取DNA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病株各部位均含BBTV病毒,但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嫩叶(3.08×108 copies/mg)>叶鞘(2.50×108 copies/mg)>假茎(1.29×108 copies/mg)>球茎(1.67×107 copies/mg),呈依次递减。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彭军 张贺 张欣 张辉强 蒲金基 漆艳香 谢艺贤
    2014, 35(7): 1393-13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国际合作项目“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平台”(No. 2011DFB30040)。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陈娇梅 蔡学清 邱思鑫 胡方平
    2014, 35(7): 1398-14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柑橘上获得能防治柑橘溃疡病的生防细菌,从福州3个地区的柑橘园采集不同柑橘品种的叶片、春稍和花,用稀释分离法分离得到84株细菌菌株,用平板抑菌圈法筛选获得11株对柑橘溃疡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用离体叶片防效筛选获得39株对柑橘溃疡病具有50%以上防效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46.4%。对3株防效显著的拮抗菌株YH1、YS5和NY20进一步进行防效测定,结果表明:菌株培养液的防治效果最好,菌体次之,代谢产物最差;对这3株细菌的β-1,4-葡聚糖酶、蛋白酶和β-1,3-1,4-葡聚糖酶的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酶活性的强弱与防病效果有一定的相关性。经过16S rDNA序列分析,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芽孢染色和生理生化测定,确定这3个菌株均属于芽孢杆菌属,其中菌株YH1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玲婷 车海彦 曹学仁 杨毅 罗大全
    2014, 35(7): 1404-14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取木豆叶片基因组总DNA,通过克隆,测序木豆丛枝植原体海南株系质粒(pPPWB-Hn)的完整DNA序列,并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质粒全长序列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pPPWB-Hn质粒全长4 218 bp,含有4个开放阅读框,分别编码Rep、dnaG、threonine synthase和未知蛋白。其中,Rep是2次跨膜蛋白,dnaG是单次跨膜蛋白,Rep和dnaG均与质粒自主复制有关。Rep和未知蛋白可能分布在细胞质中,dnaG可能定位到细胞膜上或膜外,Threonine synthase可能定位到线粒体膜上或线粒体内腔。系统进化树显示:pPPWB-Hn与植原体16SrⅡ组的pPNWB(AY270152),pTBBperi(DQ119297)及pTBBcap(DQ119296)处在同一进化分支。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王桂花 赵庆杰 吕宝乾 温海波 金启安 彭正强 易克贤 章程辉
    2014, 35(7): 1409-14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Bt棉田靶标害虫棉铃虫和非靶标害虫斜纹夜蛾的爬行规律及Bt蛋白对其爬行能力的影响,采用TrackSphere LC-100昆虫行为记录仪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增加,棉铃虫幼虫停留次数逐渐增加,且幼虫在白天的活动能力显著高于晚上,而斜纹夜蛾则相反,随着龄期的增加,斜纹夜蛾幼虫的停留次数逐渐减少,同时幼虫在各时间段之间的差异也逐渐显著。用Bt棉或Bt蛋白饲喂2种幼虫发现,Bt蛋白对棉铃虫爬行能力的影响显著大于斜纹夜蛾,这种影响主要集中在低龄段,且一定浓度阈值范围内Bt蛋白对棉铃虫和斜纹夜蛾的爬行能力具有促进作用,超过此阈值范围其促进作用开始转化为抑制。结果为进一步了解棉铃虫和斜纹夜蛾幼虫爬行规律,研究Bt棉对棉铃虫的控制作用及次要害虫斜纹夜蛾的再度猖獗原因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涛 沈文涛 言普 黎小瑛 周鹏
    2014, 35(7): 1416-14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Papaya leaf distortion mosaic virus,PLDMV)是一种已对番木瓜种植业构成潜在威胁的新型病害,在转基因植物备受争议的背景下,利用原核表达的dsRNA来防控病毒的策略不失为一种新的选择。本文选取PLDMV CP基因全长(879 bp),运用OZ-LIC法构建了含有pdk内含子的ihpRNA结构,将其嵌入原核表达载体pSP73中,并转化RNaseⅢ缺陷型大肠杆菌M-Jm109LacY,构建了1种能高表达dsRNA的原核表达菌株M-Jm109LacY-CP879,以终浓度为0.4 mmol/L IPTG诱导后能够稳定高效的表达CP879-dsRNA。研究共设2个处理:保护性处理与治疗性处理。分别用含有CP879-dsRNA的粗提液对这2个处理的番木瓜植株进行喷施处理,通过统计发病率、观察病症变化以及ELISA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处理能有效抑制番木瓜畸形花叶病毒的侵染,主要表现为发病时间推迟和相对较低的发病率;治疗性处理植株的病毒积累量会在喷施后第3~12天内出现暂时性的降低。结果表明,保护效果优于治疗效果,若每月喷施2~3次dsRNA粗提液,有望能够有效地预防PLDMV的侵染。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潘雪梅 罗文杰 李思东 廖双泉 高扬建树 方林 汪志芬
    2014, 35(7): 1424-14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改性淀粉对天然橡胶的补强机理,对改性淀粉/天然橡胶(NR)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动态力学性能及应力-应变行为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淀粉的加入,改善了交联网络结构的完整性,显著地提高了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邵尔A硬度、拉伸强度、定伸应力及撕裂强度;在应变作用下,与纯NR相比,添加了改性淀粉的混炼胶的弹性模量(G′)和粘性模量(G″)均较低,损耗因子(tanδ)则较高,即生热较大;随着应变的增加,混炼胶的G′和G″均增大,tanδ减小,而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则相反。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刘丹 赵艳芳 廖双泉 廖小雪 林升博
    2014, 35(7): 1429-14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酶解蛋白质原理,采用单因子试验,固定稳定剂用量和消化温度,考察不同酶用量对天然橡胶力学性能、减震性能及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蛋白质含量降低,天然橡胶硫化胶的拉伸强度呈增大趋势,其老化后性能保持率稍有下降。蛋白质含量对天然橡胶热稳定的影响作用较小,随着蛋白质含量降低,天然橡胶的减震性能有所提高。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陈子健 吴振先 韩冬梅
    2014, 35(7): 1434-14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石硖’龙眼果肉为材料,在(4±0.5)℃条件下贮藏,并将贮藏后期不同状态果肉分为自溶与未自溶2部分,对其中的乙醇脱氢酶(ADH)、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细胞色素氧化酶(COD)、苹果酸脱氢酶(MDH)、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物歧化酶(SOD)8个酶进行同工酶电泳检测,以果肉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为参照,对龙眼果肉自溶与同工酶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石硖”龙眼低温贮藏过程中,整果果肉除POD外其余7个酶同工酶酶谱变化不大;但贮藏后期自溶果肉与未自溶果肉酶谱差异显著,其中未自溶果肉与刚采收果肉(第0天)酶谱差异不大。说明即使在同一果实中,自溶与未自溶果肉生理状况明显不同,龙眼采后果肉的生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自溶果肉部分,未自溶的果肉基本维持与刚采收时相近的生理状态。自溶与未自溶果肉中,APX、CAT、MDH、COD、PPD和POD酶谱条带数目、种类以及表达量间差异显著,这几种酶可能与龙眼果肉的自溶有密切关系。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程银棋 余元善 吴继军 徐玉娟 肖更生 温靖
    2014, 35(7): 1439-14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桑果汁中添加250 mg/L DMDC,检测其在4 ℃贮藏期间污染菌和营养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新鲜桑果汁中添加250 mg/L DMDC后,果汁中的菌落总数、乳酸菌数、酵母菌数以及霉菌数均呈线性快速下降,在添加DMDC 12 h后,各种菌群的数量不再显著减少(p>0.05)。添加250 mg/L DMDC的桑果汁在4 ℃下贮藏时间能延长至30 d左右,并且在30 d贮藏期内,桑果汁的色差、pH、总滴定酸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桑果汁中的2种花色苷含量(芸香苷和矢车菊素)、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则出现明显波动。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娥珍 崔素芬 辛明 何全光
    2014, 35(7): 1444-14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比较铁皮石斛超微粉和普通粉在休止角、滑角、溶解性、冲调性、分散性及其电镜扫描结构等方面物理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超微粉的休止角、滑角远大于普通粉,冲调性、溶解性、分散性等水溶性特征比普通粉表现好,显微结构及电镜扫描表面结构证明超微粉细胞破碎程度大,有利于提高体内利用率,比铁皮石斛普通粉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丽红 谢三都 徐芳 林晓燕 高宁
    2014, 35(7): 1450-14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紫苏叶多糖提取液为原料,脱色率和多糖损失率为指标,采用树脂脱色技术,通过正交试验法确定紫苏叶多糖的最佳脱色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紫苏叶多糖的最佳树脂脱色工艺条件为:树脂用量5.0%,pH6.0,温度70 ℃,时间60 min,紫苏叶多糖提取液脱色率达95.30%,多糖损失率为15.50%。脱色效果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