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热带作物学报》,

过刊目录

  • 全选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钟云芳 胡翔宇 宋希强 周兆德
    2014, 35(6): 1041-10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海南岛石灰岩地区海南凤仙花自然种群的遗传结构,比较3个海拔梯度对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3个ISSR引物的扩增结果显示其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7.7%。AMOVA分析表明:海南凤仙花自然种群的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92%),而种群间变异较少(8%);中海拔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而高海拔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则较低;种群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表现出显著的高度相关性。说明海拔是影响种群基因流的重要因素,高海拔种群可以向中低海拔种群进行传播花粉和种子等基因流动,而中低海拔种群向高海拔种群进行类似的基因流动则较为困难,海南凤仙花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来自于其生境的限制。因此在以后的保护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其生境的保护,避免人为因素的破坏。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庞新华 何新华 周全光 郭丽梅 黄锦媛 黄小江 韦丽君 黄强
    2014, 35(6): 1047-10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国内野生姜黄植物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和保存的基础上,对7份姜黄种质资源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分蘖、产量、姜黄素含量及姜黄油含量等性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药物园姜黄的产量最高,达18.25 t/hm2,姜黄素含量较高,为2.80%;博白姜黄的产量表现较好,为11.70 t/hm2,姜黄素含量最高,达3.49%,抗病和抗倒伏能力较强;以上2份姜黄种质的产量和姜黄素、姜黄油含量均较高,因此适于广西种植,可用于生产开发性试种。博白姜黄、药物园姜黄和南宁姜黄3份种质综合表现较好,均具有一定的推广前景。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黄文武 贺贵柏 潘廷由 何兰线 李文教 覃争勇 罗芳媚
    2014, 35(6): 1056-10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桂糖30号进行3个种植期、5种不同种植密度和3种不同施肥水平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桂糖30号新植蔗早春植(2月份种)和中春植(3月份种)产量都比晚春植(4月份种)极显著增产,而宿根蔗早春植和中春植都比晚春植产量减产。种植密度在90 000~135 000芽/hm2的各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低密度(75 000芽/hm2)的产量。在中肥水平(N525-P900-K450)下产量最高,施肥偏高或偏低产量都有下降的趋势。总的来说,桂糖30号于2月中旬到3月中旬种植,种植密度在90 000~120 000芽/hm2,新植蔗公顷适宜施肥量为速效N:450~550 kg,P2O5:700~900 kg,K2O:350~450 kg;宿根蔗公顷适宜施肥量为速效N:550~650 kg,P2O5:900~1 200 kg,K2O:450~600 kg,其蔗茎产量、蔗糖糖分及蔗糖产量最高。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张广帅 邓浩俊 俞伟 吴承祯 洪伟 李键 陈灿
    2014, 35(6): 1062-10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Strahler法对福建省长乐市大鹤国有防护林场内不同密度木麻黄一年实生幼苗的枝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木麻黄在密度II(5~10株/m2)时枝径比较大,冠幅表现出向上延伸及向外拓展的趋势,综合生长情况优于密度I(<5株/m2)和密度III(10~20株/m2);上层位置(2/3~1H)表现出冠幅向上伸展的趋势,下层位置(0~1/3H)则表现为拓展冠幅的生长趋势,而中层位置(1/3~2/3H)介于两者之间,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目的。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李杰 李雅菲 王再花 王彩云
    2014, 35(6): 1067-10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从云南田间筛选的优良除虫菊无性系为试材,比较研究营养生长期和花蕾期喷施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多效唑和比久对花序中除虫菊酯含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均能显著提高花序的除虫菊酯含量,以1 000 mg/L比久和50 mg/L乙烯利处理较好,增幅分别达17.9%和15.2%。喷施乙烯利、多效唑和比久也均能提高鲜花产量和干花产量,从而增加除虫菊酯产量,以150 mg/L多效唑处理效果最佳,除虫菊酯产量比对照显著提高了770 mg/株,其次为50 mg/L乙烯利处理,比对照显著提高了514 mg/株。
  • 作物栽培与营养、遗传育种
    王彩霞 张文 卢丽兰 符传良 郑道君 吉清妹 谢良商
    2014, 35(6): 1071-10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培研究了不同浓度锌(0、0.05、0.5、1、2和4 mg/L)对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锌浓度为0.5 mg/L时,蕹菜生长状况最佳,产量最高,而当锌浓度大于2 mg/L时,蕹菜生长受阻,产量下降,且产生中毒现象。与对照相比,锌浓度为0.05、0.5、1、2.00和4 mg/L的各处理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蕹菜硝酸盐含量,提高了维生素C含量、蛋白质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其中锌浓度为0.5 mg/L的处理对增加蕹菜产量和提高蕹菜品质效果显著,是蕹菜水培最适合的锌施肥水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博勋 时涛 林春花 刘先宝 蔡吉苗 黄贵修
    2014, 35(6): 1076-10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前期利用cDNA-AFLP技术分离获得了一个与橡胶树抗棒孢霉落叶病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片段EST-IAN-188,通过Blast比对分析发现,该基因片段与植物抗病相关NPR基因家族中的NPR1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将该片段与橡胶树基因组序列进行比对,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了一个橡胶树NPR1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序列,命名为HbNPR1基因。基因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区全长(CDS)1 374 nt,含有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编码457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为51.0 ku,等电点5.82,具有BTB/POZ、ANK 锚蛋白重复序列、DUF和NPR1-like C等4个结构域。qRT-PCR 定量分析发现,HbNPR1基因在橡胶叶片中的表达丰度最高,特别是古铜期叶片;多主棒孢病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诱导下HbNPR1基因在抗病品种(IAN873)的表达丰度明显高于感病品种(PR107);另外,SA、MeJA、ET处理下均能诱导HbNPR1基因的表达,SA处理后的表达量丰度最高。本研究初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魏芳 郑乾坤 罗世巧 仇键 杨文凤 王启超 吴明 校现周
    2014, 35(6): 1084-10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硫醇是橡胶树胶乳中重要的抗氧化剂,半胱氨酸是硫醇合成的前体,亚硫酸盐还原酶在半胱氨酸合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从橡胶树中克隆编码铁氧还型亚硫酸盐还原酶的cDNA。结果表明:该cDNA全长2 417 bp,包含2 070 bp的开放阅读框、183 bp的5′UTR和164 bp的3′UTR,命名为HbSiR(GenBank: KF765492)。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HbSiR在橡胶树的根、叶、木质部、树皮及胶乳均有表达;在‘热研8-79’的胶乳中HbSiR基因的表达量高于‘PR107’胶乳中的表达量,但随着排胶时间的延长,‘热研8-79’和‘PR107’胶乳中HbSiR的表达量均降低。初步推测HbSiR与胶乳硫醇的含量有关。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惠华 刘小英 王伟 常强 苏明华
    2014, 35(6): 1090-10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鲨烯合酶(SQS)是枇杷三萜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以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悬浮培养细胞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方法分离得到枇杷鲨烯合酶Ej-SQS(Squalene synthase)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GenBank,JQ294055),共1 775 bp,包含了5′非编码区为97 bp,开放阅读框为1 239 bp,3′非编码区为439 bp。该cDNA的开放阅读框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含412个氨基酸)与其它植物SQS具有79%~94%同源性,包含Trans_IPPS_HH保守结构域,可能属于Isoprenoid Biosynthesis enzymes,Class 1家族。为今后利用基因工程调控枇杷细胞悬浮培养物以提取目标产物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欧高政 陈清西
    2014, 35(6): 1095-1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TCA丙酮法、丙酮法、TCA酚抽提法和改良酚抽法等4种方法,提取‘四季蜜’龙眼花芽的总蛋白质,在蛋白产量、单向SDS-PAGE和2-DE图谱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对IPG胶条种类、蛋白质上样量及等电聚焦条件等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改良酚抽法,选用24 cm、pH3~10的胶条,按120 μg上样,在适宜的等电聚焦条件下,可获得背景清晰、重复性好、分辨率高的2-DE图谱,本研究为‘四季蜜’龙眼花芽蛋白质组学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蔡汉阳 肖卓丽 严雁 官德义 何水林 吴杨
    2014, 35(6): 1102-11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筛选辣椒均一化cDNA文库,获得一个具有AP2结构域的辣椒CaERF4全长cDNA序列,含有一个编码250个氨基酸序列的开放阅读框,与拟南芥等其它植物ERF蛋白之间有35%~38%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该基因在辣椒不同器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组成型表达,在根系中表达量略低。此外,还发现CaERF4的转录受到茉莉酸甲酯(MeJA)和乙烯利(ETH)等外源激素处理以及青枯菌接种的诱导,但水杨酸(SA)处理作用不明显,高温处理也可诱导其转录表达增强。说明CaERF4可能在辣椒应答病原菌和高温等逆境胁迫中起调节作用。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李崇奇 沈文涛 言普 黎小瑛 周鹏
    2014, 35(6): 1108-1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miRtour在线分析工具对巨桉的EST序列和GSS序列进行分析,预测巨桉的miRNA序列,应用psrobot预测 miRNA的靶基因。结果发现205条miRNA前体序列和属于62个不同家族的170条成熟的miRNA序列,最大的miRNA家族为miR399家族,有17个成员;miRNA 5′ 段碱基存在明显的碱基偏倚,尿嘧啶出现频率高达40.6%;147个miRNA预测到了靶基因,共计预测到巨桉蛋白基因中有967个受到miRNA的调节,同时发现1个miRNA可以调控多个靶基因,同一蛋白质受多个miRNA调控的现象。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史后蕊 冯仁军 王静毅 柴娟 任梦云 卢利方 张银东
    2014, 35(6): 1117-11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香蕉基因组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中检索香蕉GAPDH基因家族的所有成员,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进行亚细胞定位、进化树分析和保守结构域预测。克隆测序发现,巴西蕉内的GAPDH基因家族成员序列与小果野蕉基因组数据库中提供的序列基本一致,同源性超过98%。转录表达分析表明,GAPDH基因家族成员在巴西蕉不同器官的表达模式多样:MaGAPCP1,MaGAPC6/8/10/11成组成型表达,其余的基因则在各组织器官间成差异型表达,且差异型表达的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表达模式也不相同,组成型表达的基因在不同组织器官中表达模式虽相同,但表达量有差异。GAPDH基因家族成员在表达模式上的多样化,可能暗示其功能的多样化,这种多样化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出现的功能分化或冗余。结果为进一步研究GAPDH基因家族成员在香蕉生长、发育,非生物胁迫,果实后熟等重要生物学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基础。
  • 生物技术与组织培养
    欧阳超 莫廷辉 曾丽星
    2014, 35(6): 1124-1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扩大橡胶树组织培养外植体来源和建立高效稳定的橡胶树叶片离体再生体系,以1年生巴西橡胶树品种热研7-33-97袋装苗叶片为材料,研究叶片的预处理、0.1%升汞不同消毒时间、离体叶片切取部位、3种激素(6-BA、NAA、2,4-D)不同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筛选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培养基。结果表明:用液体培养基MS+3 mg/L 6-BA+0.5 mg/L 2,4-D+0.2 mg/L NAA对橡胶树袋装苗叶片进行预处理,可诱导出愈伤组织;用0.1%升汞对袋装苗叶片消毒15 min,其存活率达2.47%,为最佳消毒方法;用含主脉叶块和含主脉出愈叶块未出愈伤组织部分进行培养所诱导的愈伤组织质地较坚实、呈黄绿色,为橡胶袋装苗叶片培养的最适宜外植体;橡胶袋装苗叶片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是MS+ 3 mg/L 6-BA + 0.5 mg/L  2,4-D + 0.2 mg/L NAA+4%蔗糖+3 g/L植物凝胶,用此培养基对含主脉叶块和含主脉出愈叶块未出愈伤组织部分进行培养,其出愈率分别达49.07%和42.22%。结论:大田1年生橡胶树品种热研7-33-97袋装苗叶片经预处理后选择含主脉叶块为外植体,可诱导出理想的愈伤组织。
  • 植物生理生化
  • 植物生理生化
    王立丰 陆艳茜 邓玉杰
    2014, 35(6): 1131-1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橡胶树种苗培育过程中需要避免强光照射,但光照强度对橡胶树幼苗叶片生理活性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以橡胶树品系GT1的实生苗为材料,对植株进行不同光照强度处理,测定其淡绿期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特性和活性氧代谢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橡胶树淡绿期叶片的光化学效率(Fv/Fm)呈现上升规律,同时过氧化物的含量也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由于抗氧化酶对活性氧清除的作用,1 000 μmol/m2·s的高光照强度并没有对橡胶树叶片造成伤害。说明200~400 μmol/(m2·s)的光照强度比较适合橡胶树苗淡绿期叶片的生长和发育。
  • 植物生理生化
    林晓红 施木田 林三睦
    2014, 35(6): 1137-1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福建金线莲与台湾金线莲为试材,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自然高温,研究金线莲叶绿素荧光参数及SOD活性与电导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台湾金线莲叶绿素a、叶绿素b与总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而福建金线莲变化不显著。台湾金线莲Fo的升高与Fv/Fm的下降水平均高于福建金线莲,而两者的Fm和Fv变化差异不明显;在热胁迫过程中,台湾金线莲ABS/RC的上升和φEo、φPo、ψo的下降均达到显著水平,而福建金线莲变化不显著。高温胁迫下台湾金线莲的SOD活性与电导率均呈显著变化,而福建金线莲则变化不显著。这说明福建金线莲对高温的耐受力优于台湾金线莲,因此,实地栽培台湾金线莲应选择比福建金线莲更加阴凉的种植环境。
  • 植物生理生化
    李书平 魏建康 张迎辉 荣俊东 许雅明 郑郁善 陈礼光
    2014, 35(6): 1143-1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年生福建山樱花和日本樱花实生苗为试材,设置对照(CK)、轻度干旱胁迫(LS)、中度干旱胁迫(MS)、重度干旱胁迫(HS)4种处理,探究干旱胁迫对福建山樱花和日本樱花幼苗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树种在LS处理下,GA3(赤霉素)和IAA(生长素)的含量均高于对照,ABA(脱落酸)的含量和对照无显著差异。在MS和HS处理下,GA3和IAA含量呈现明显降低趋势,ABA、ABA/GA3和ABA/IAA的含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随着干旱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在LS处理下,GA3、IAA和ABA的含量无显著变化,而MS和HS处理中,GA3和IAA含量呈现出下降趋势,ABA含量、 ABA/GA3和ABA/IAA呈增加的趋势。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深,福建山樱花ABA、GA3、IAA、ABA/GA3和ABA/IAA的含量均要低于日本樱花,这表明日本樱花比福建山樱花可能存在着更强的通过调节自身的激素水平来应对外界干旱胁迫的能力,这可能正是日本樱花比福建山樱花更加抗旱的生理机制之一。
  • 植物生理生化
    刘建福 钟书淳 黄安民 黄寿生 王明元 唐源江 刘春冬 张斌 陈钦 傅建卿 陈汝顶
    2014, 35(6): 1148-1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肉桂、金毛猴、铁罗汉、奇丹和雀舌5个福建省茶区主栽武夷岩茶品种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化成分进行研究,分析武夷岩茶不同品种的光合生理特征及其品质的差别。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存在较明显的差异,铁罗汉、奇丹和金毛猴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表现出较高的光合性能和生产潜力,光合特性优异;各品种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光补偿点均较低,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金毛猴和奇丹具有较高的PSII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PSII反应中心潜在活性;不同品种的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从光合特性角度考虑,铁罗汉、奇丹和金毛猴适宜在福建茶区进一步推广种植。
  • 植物生理生化
    沈雁 陈卫军 张涛 江雪飞 李新国 李绍鹏 宋希强
    2014, 35(6): 1153-1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吲哚丁酸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包括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以及金属螯合活性和还原力。结果表明,吲哚丁酸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且与吲哚乙酸相当,其对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清除作用、螯合力、还原能力均高于萘乙酸和2,4-二氯苯氧乙酸,而对Fe2+的络合能力与没食子酸无显著差异。
  • 植物生理生化
    杨为海 刘遂飞 邹明宏 曾辉 张汉周 陆超忠
    2014, 35(6): 1157-1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去除种子后的桃金娘果实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等体积的水与体积分数80%甲醇进行提取,测定2种提取物的总酚与总黄酮含量,并对2种提取物的DPPH自由基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桃金娘果实的2种提取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体积分数80%甲醇提取物的总酚与总黄酮含量、DPPH与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高于水提取物。研究结果表明,桃金娘果实多酚物质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 植物生理生化
    张莉 陈晟 施佳宏 施木田 吴宇芬 赵依杰
    2014, 35(6): 1161-1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田间种植试验, 采用植物生理生化测定方法, 研究不同砧木对嫁接甜瓜叶片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嫁接组合甜瓜叶片叶绿素含量、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丙二醛(MDA)含量、 过氧化物酶(POD)、 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以Y-5、 Y-8、 Y-9为砧木的嫁接苗表现较为突出, 这些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会英 卢芙萍 卢辉 徐雪莲 李迁 陈青 华玉伟 胡彦师 黄华孙
    2014, 35(6): 1166-11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温度(28±1)℃、RH(75±5)%、光照周期14(L) ∶ 10(D)的条件下,研究了经抗、感性初步筛选获得的5份抗性和5份敏感橡胶树种质对六点始叶螨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感橡胶树种质对六点始叶螨的发育历期、产卵量、后代卵孵化率、性比和成螨寿命均存在显著影响;抗性橡胶树种质对六点始叶螨的发育与繁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取食抗性橡胶树种质IRCI12后,六点始叶螨不能完成发育与繁殖,取食后成螨存活率仅为6.80%,且最多可存活7.40 d;平均每雌产卵量为4.90粒,且不能孵化。 与取食敏感种质RRII103、RRII105、IAN2887、IAN2904和桂研77-11-23(多)相比,取食抗性种质热研87-6-5、IAN717、RRIM600和RRIC52后,六点始叶螨各龄螨的发育历期均显著延长,产卵量显著减少,后代孵化率和雌性百分率显著降低,成螨寿命显著缩短。该结果为深入开展橡胶树抗螨性机理和橡胶树抗螨种质的挖掘及其利用研究以及充分发挥抗性种质在橡胶树害螨防控中的主导作用提供理论基础。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张荣 陈俊巧 姜子德 陈厚彬
    2014, 35(6): 1172-1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更深入理解荔枝霜疫霉在果园内侵染流行规律,利用植物病理学方法,通过离体培养研究了环境因素对荔枝霜疫霉游动孢子释放、萌发及卵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荔枝果肉培养基中,孢子囊萌发的温度等于或小于孢子囊形成的温度时,孢子囊主要以释放游动孢子的方式萌发,28 ℃是荔枝霜疫霉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的临界温度。荔枝霜疫霉在荔枝果肉培养基中,于26 ℃下培养7 d后,游动孢子释放最适温度范围为12~20 ℃,最适pH值为5~7;游动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24 ℃,最适pH值为7~9;孢子囊在水滴中才释放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水滴中方可萌发。荔枝霜疫霉在荔枝果皮和叶片煎汁培养基中均可产生卵孢子。当温度为28 ℃,pH值为5,12 h光暗交替光照时,卵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可达到49.68%;温度是影响孢子囊萌发和萌发方式的主要因素,水是游动孢子释放和萌发的必要条件。卵孢子广泛存在于果园中,为翌年初侵染源;荔枝霜疫霉主要以游动孢子再次侵染寄主。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朱森林 刘先宝 蔡吉苗 陈奕鹏 黄贵修
    2014, 35(6): 1177-11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健康香蕉植株根内分离得到1株对香蕉枯萎病病原菌FOC4具有强抗菌活性的内生细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分子分析,鉴定该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编号为BEB33。平板对峙和盆栽苗评价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香蕉枯萎病具有较好的生防作用;该菌株发酵产物的拮抗活性对温度、pH不敏感;进一步研究表明,该菌株能够产IAA促进香蕉植株生长,同时产生铁载体,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李国清 陈帅飞 吴志华 周旭东 谢耀坚
    2014, 35(6): 1183-11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中国桉树焦枯病病原菌的物种多样性、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强弱,本试验对在中国报道的桉树焦枯病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比较,β-tubulin、Histone H3、TEF-1α三段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并测定各病原菌在7个温度下的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对4个桉树无性系(DH32-29、广州1号、广林4号、OC14)离体叶片的致病力大小。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桉树焦枯病病原菌分属6个不同的物种,分别是Ca. cerciana、Ca. crousiana、Ca. pauciramosa、Ca. pseudocolhounii、Ca. pseudoreteaudii和Ca. fujianensis。不同病原菌的形态存在一定差异,病原菌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发育树分枝。被测试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 ℃,在5 ℃和35 ℃下均停止生长。被测试的5种桉树焦枯病病原菌在4个桉树无性系上的致病力差异显著,总体致病力强弱顺序为:Ca. cerciana > Ca. pauciramosa > Ca. pseudoreteaudii > Ca. crousiana > Ca. fujianensis。桉树无性系对不同种桉树焦枯病病原菌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桉树焦枯病病原菌物种存在多样性,各病原菌的致病性差异显著,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特定病原物种的桉树无性系是解决桉树焦枯病危害的一条有效途径。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万婕 阎伟 刘丽 龙雪峰 李朝绪 覃伟权
    2014, 35(6): 1192-11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红棕象甲[Rhynchophorous ferrugineus(Oliver)]高龄幼虫冷驯化试验的有效降温速率范围,初步了解其体内抗寒物质应对不同降温条件下生理指标的变化。实验设定3种不同降温速率(1.00、0.10、0.05 ℃/min),①从(25±0.5)℃分别降至5 ℃进行冷驯化,后置于检测温度(-8 ℃)下处理2 h观察并统计存活率;②测定不同降温速率处理后试虫体内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两组实验均设置空白对照组。结果表明:红棕象甲高龄幼虫冷驯化有效降温速率范围在1.00~0.10 ℃/min之间,最佳降温速率为0.10 ℃/min;试虫应对不同降温速率时,体内脂肪、甘油、总糖及血淋巴蛋白质含量均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而水含量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
  • 植物病理、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刘景坤 武春媛 邓晓 李勤奋
    2014, 35(6): 1198-12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了豇豆、土壤中吡虫啉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并研究吡虫啉在海南豇豆和其种植土壤中的消解动态以及在豇豆中的最终残留。结果表明:方法回收率为78%~89%,在0.05~5 μg/mL线性关系良好,相对标准偏差(RSD)<7%,最低定量限0.01 μg/mL,方法满足检测工作要求。吡虫啉在豇豆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9、5.1 d。以1.5倍推荐剂量一次喷施农药2.5 d后吡虫啉残留量小于0.5 μg/g。吡虫啉在土壤中半衰期较短,属于易降解农药;分别以1.5、2倍推荐剂量3次施药,每次施药间隔2 d,自然降解4、6 d后残留量均低于0.5 μg/g。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文飞 陈涛 黄茂芳 曾宗强 曾日中 桂红星
    2014, 35(6): 1203-12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水溶性、不挥发性的广谱抗菌剂-三嗪衍生物(HY)作为天然鲜胶乳的新型无氨保存剂,研究其对生胶及硫化胶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Y保存生胶的门尼粘度略低于氨保存生胶;相比于氨保存混炼胶,HY保存混炼胶诱导期(t10)对温度依赖性低,而正硫化时间(t90)对温度的依赖性高;硫化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HY保存橡胶与硫化体系协同性较好;动态热机械分析(DMA)测定结果显示,HY硫化胶片与氨硫化胶片玻璃化转变温度(Tg)基本相同;热重分析(TGA)结果显示,HY硫化胶片耐热氧性略有降低。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子琦 薛行华 刘亚飞 韩秀萍 李光
    2014, 35(6): 1210-12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择与天然橡胶(NR)分子链节具有相似结构的小分子2-甲基-2-丁烯作为天然橡胶溴化反应的参照模型,通过溶液法使小分子发生溴化反应,应用傅立叶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手段对小分子溴化反应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并探讨小分子溴化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小分子2-甲基-2-丁烯的C=C双键在溴化过程中被氧化为C-C单键,同时发生甲基氢原子的溴化取代,反应产物主要是二溴和三溴取代C5烷烃。2-甲基-2-丁烯的溴化可能按自由基历程进行反应,反应速度很快。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徐玉娟 邓彩玲 林羡 唐道邦 吴继军
    2014, 35(6): 1215-12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干燥过程中龙眼酚类物质及多糖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在热泵干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龙眼游离酚、总酚和多糖的含量显著下降,分别下降了27.61%、23.94%和73.17%。结合酚含量显著升高,升高了111.11%。指数衰减模型能有效地拟合干燥过程中龙眼游离酚、总酚和多糖的含量变化曲线,S曲线则更适合于描述结合酚含量的变化规律。龙眼游离酚、结合酚和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干燥过程中分别呈现下降、上升和下降的趋势。其中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下降主要集中在干燥24 h和30 h之间。干燥过程中,龙眼中游离酚、结合酚、总酚及多糖的含量与其对应的抗氧化性均呈显著正相关。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王生有 陈于陇 徐玉娟 吴继军 肖更生 傅曼琴
    2014, 35(6): 1221-12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氧高二氧化碳(70% O2+30% CO2、50% O2+50% CO2)气调并结合CPP膜包装条件下,测定5 ℃贮藏15 d时,包装盒中CO2/O2浓度的变化、鲜切火龙果外在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变化,探讨鲜切火龙果贮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氧高二氧化碳气调包装能够避免无氧酵解,但在贮藏0~12 d,能促进鲜切火龙果的呼吸作用;而在整个贮藏期,高氧高二氧化碳气调能够明显地维持鲜切火龙果的硬度,减缓其甜菜红色素的降解;在贮藏的0~6 d,高氧高二氧化碳处理抑制可溶性总糖、总酚的消耗和加速总Vc分解,但对可溶性蛋白没有显著影响。因此,高氧高二氧化碳气调包装有利于鲜切火龙果营养品质的维持。结果可为鲜切火龙果商业化贮藏提供参考。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杨苞梅 姚丽贤 李国良 周昌敏 何兆桓 涂仕华
    2014, 35(6): 1228-12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AccQ·Tag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荔枝果肉游离氨基酸,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提取果肉香气成分,再经气质联用仪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γ-氨基丁酸、苏氨酸和丙氨酸是淮枝、双肩玉荷包、白糖罂和白蜡果肉的主要氨基酸组份;白蜡、淮枝和双肩玉荷包果肉主要含有以烯类、醇类、酯类、醛类、萜类和烷类化合物为母体的香味物质,但香味成分种类及含量有较大差别,形成各自独特的香气风味。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杨德兰 梅文莉 杨锦玲 曾艳波 戴好富
    2014, 35(6): 1235-12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乙醚浸提法提取了4种奇楠沉香样品(海南产白奇楠、海南产紫奇楠、海南产绿奇楠和越南产绿奇楠),4个样品的得率分别为:20.3%、27.6%、48.0%、40.2%。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测定4个样品乙醚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从4种奇楠沉香中共鉴定了37个化合物,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共20个,据报道有香味描述的有7个;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11个,在海南产白奇楠、海南产紫奇楠、海南产绿奇楠和越南产绿奇楠乙醚提取物中相对含量分别达到74.55%、95.59%、93.90%、89.57%,其中,化合物2-(2-苯乙基)色酮和化合物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在这4种奇楠中相对含量之和分别达到了66.47%、82.09%、84.71%、71.98%。结果表明,奇楠沉香乙醚提取物中含少量的多种骨架类型的芳香倍半萜,富含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特别是化合物2-(2-苯乙基)色酮与2-[2-(4-甲氧基苯)乙基]色酮。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张明 黄玉林 宋菲 陈卫军 赵松林 邓福明
    2014, 35(6): 1244-12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SPME-GC/MS方法分析槟榔花雄花和花梗中的香气成分。雄花中鉴定出47种香气成分,主要为乙酸异戊酯、苯乙烯、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酯、丙酸异戊酯、3,7-二甲基-2,6-辛二烯-2-甲基丁酸酯、乙酸己酯, 其相对含量分别为:36.24%、8.44%、7.41%、5.62%、4.11%和3.93%;花梗中则鉴定出24种香气成分,主要为(Z)-3-己烯醇乙酸酯、(E)-3-己烯醇乙酸酯、乙酸己酯和乙酸异戊酯, 其相对含量分别为:27.71%、26.51%、20.96%和11.97%。在槟榔花雄花和花梗中仅有6种共有香气成分,其相对含量分别占49.24%和60.35%。槟榔花雄花和花梗的香气均以酯类成分为主,但在其组成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
  • 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与分析检测
    蔡恩兴 陈丽萍 郭建辉
    2014, 35(6): 1250-12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试验方法,研究马拉硫磷在香蕉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结果表明:马拉硫磷在香蕉上的原始沉积量与施用剂量密切相关,加倍剂量的原始沉积量比推荐剂量的高出80.2%,两种处理的降解速率均非常迅速,施用后7 d残留量均<0.005 mg/kg。马拉硫磷在香蕉园土壤上的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关系,降解动态方程为C=0.096 3·e-0.118 4 t,半衰期(T1/2)为5.5 d,降解99%所需要的时间(T0.99)为35.9 d。距第2次施药后61~65 d,最终在香蕉及土壤上均未检出马拉硫磷残留(检出限为0.005 mg/kg)。在福建蕉区上科学、合理施用马拉硫磷,最终产品质量可符合GB 2763-2012、NY/T 750-2011中规定的MRL要求,同时最终对蕉园土壤环境不会造成长期污染。